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科亦的典故

科亦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9 22:05:21

1. 歷史典故大全(簡短)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

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2. 關於此亦為其夫典故是如何由來的

明朝憲宗成化年間,揚州有個姑娘名叫李妙惠,嫁給了同鄉盧生為妻。盧生是個舉人,因為考進士名落孫山,便想發憤苦讀。為了免除世間雜事的煩擾,他便和朋友一道離開家鄉,到北京西山一個偏僻的寺廟里去專心讀書。此後,就斷絕了和外界的來往,也從來不給家裡寫信。

成化二十年,有位舉人和盧生同名同姓死在京城,鄉里人便誤傳該盧生死了。他的父母也信以為真。不久,盧生家鄉發生了多年未遇的嚴重災荒,幾乎家家斷炊,盧家也是難於維持生計。盧生的父母覺得兒媳年輕守寡,家裡又沒有東西給她吃用,就想讓她改嫁,尋一條生路。但是她卻執意不肯。恰巧江西臨川的鹽商謝能博有個兒子叫謝啟,正在揚州,聽說妙惠長得漂亮,人又賢惠,便託人送來聘金向盧生的父母求婚。盧生的父母見聘金豐厚,也沒和兒媳商量,便答應了。妙惠知道以後,幾次以上吊自殺來拒絕這樁婚事,卻都因為被人發現,沒有死成。公婆因此大傷腦筋。當時妙惠的父親正在外縣教書,她的公婆便將她母親以及鄰里的一些老婆婆請來勸導她,同時防範她再尋短見。妙惠日夜悲泣,人們聽到她的哭聲也都禁不住為之垂淚。僵持很久,妙惠知道拗不過眾人,只好勉強同意再嫁。她給在外教書的父親留下一封言辭凄慘的訣別信,便走了。

嫁到謝家以後,她堅決不和謝啟同房。恰好謝啟的繼母也是揚州人,而且以前和李家也有過來往,妙惠便跪在地上請求繼母的幫助,表示願以殘生終身侍奉她。此後,她便寸步不離繼母的左右,以防止謝啟的糾纏。謝啟家業豪富,本來就姬妾成群,見她不從,也就暫不勉強她。過了一段時間,妙惠又懇求繼母讓她出家為尼。繼母言語支吾,不肯答應。謝啟知道,更加生氣。他心想:讓她遠離揚州,沒辦法回故鄉來,或許就會死心塌地給我做妾了。於是,他決定舉家遷回故里江西臨川。

謝啟是先走的,妙惠和謝母隨後乘船跟來。船到京口,在金山寺下停泊。謝母便帶著妙惠到寺中燒香祈禱。妙惠見案頭有筆墨,便拿起筆來,在牆壁上題了一首詩:

一自當年拆鳳凰,至今消息兩茫茫。

蓋棺不做橫金婦,入地還從折桂郎。

彭澤曉煙歸宿夢,瀟湘夜雨斷愁腸。

新詩寫向金山寺,高掛雲帆過豫章。

末尾題了落款:「揚州盧某妻李氏題。」

盧生經幾年的發憤苦讀,終於在會試中名列進士甲科。捷報傳到揚州,盧生的父母才知道兒子還活著。他們很後悔當初強迫兒媳改嫁,以至於現在無法向兒子交代。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暫不告訴兒子。

孝宗弘治元年,朝廷為了纂修憲廟實錄,就選派了姑蘇進士杜子開去江西采錄遺聞。杜子開去後,很久沒有消息,朝廷便又派盧生去催促他。赴江西途中,盧生先回到了自己闊別多年的揚州。到家之後,他才知道,自己的妻子已經被逼改嫁。雖然心中難以割捨,但又怕傷了父母的心,只好不說什麼,但也就不忍心再議婚事了。

盧生在家停留幾天,便起程赴江西去了。途經鎮江登金山寺的時候,忽然發現了壁上的題詩,不由得氣噎於胸,忙向寺里的僧人詢問這首詩的來歷。僧人說:「以前曾有婆媳二人到廟里來進香,這首詩就是那年輕的媳婦留下的。」於是盧生便把詩抄錄下來,然後便離開了寺院。

到了江西,盧生就找到在當地做官的朋友徐方伯,和他密秘商討了尋找妻子的方法。徐方伯說:「江上的鹽船數以千計,怎能一一探查呢?如果大張旗鼓地去尋找,即便找到了,名聲也不好,還是用計行事為妙。」於是他便挑選了一個辦事機敏的府吏,密授機宜:先讓他把妙惠在金山寺的題詩記熟,然後便駕起小舟,邊吟那首詩,邊穿梭於鹽官之間。這樣到了第四天,便看見有一艘鹽船的窗戶忽然打開了,一個女子的聲音傳了過來:「先生吟誦的這首詩從何而來?」府吏把小船靠過去,就把盧生尋妻的事詳細地說了一遍。原來這個女子正是李妙惠。她聽了府吏的話,不禁大吃一驚,滿腹狐疑地問道:「揚州的盧舉人不是早死了嗎?你這是在欺騙我。」府吏便將徐方伯告訴他的關於盧生的事說給她聽。為了測驗真偽,妙惠又向府吏詢問了盧舉人父母、妻子的名字,府吏回答得也一字不差。於是妙惠掩面哭泣道:「我丈夫果然還活著啊!聽到你誦詩的聲音,我心裡便很詫異,想問你卻找不到機會。今天謝啟到妓院去了,婆婆也到別的船上去聊天,我才能有機會問問你。你回去把我的情況告訴我的丈夫吧!」兩個人商量好碰面的方法,妙惠便假意地朝府吏揮揮手說:「快走開,別在這里討人嫌!」

府吏回來,把尋找妙惠的經過向徐方伯作了匯報。在約定的日期,有一艘小船悄悄地靠近謝家的鹽船,秘密地把妙惠接到了盧生下榻的公館。夫妻二人久別重逢,道不盡離別相思之情。

那謝啟經商的錢財平日都交由母親保管,謝母又把這些錢財委託給妙惠代為收藏。謝啟回來知道妙惠已偷偷跑掉,便立刻去檢點由她代管的錢財:不但成包的銀兩封記完好,就是散碎的銀兩也分文不少。謝啟嘆道:「三國時候關雲長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曹操那樣待他,他最終還是投奔了劉備。曹操發現他走了,也不去追趕,說這是各為其主。盧進士本來就是她的丈夫,所以她終於還是跟了他去。看來,她真是一位有貞操的女子,這件事就到此結束吧!」

3. 「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傳人可知」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科舉考試因為它選拔出來的人才日後都擔當重任,所以顯得科舉越發重要,但一個人如果這輩子值得稱道的事只有他科舉榜上有名,他能有什麼出息也就可想而知了。

出自清代詩人龔自珍所作《己亥雜詩·其五十四》,原詩如下:

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傳人可知。

本朝七十九科矣,搜輯科名意在斯。

譯文

科舉考試因為它選拔出來的人才日後都擔當重任,所以顯得科舉越發重要,但一個人如果這輩子值得稱道的事只有他科舉榜上有名,他能有什麼出息也就可想而知了。清朝科舉考試有七十九科,搜輯科舉的名稱目的就在於這啊。

(3)科亦的典故擴展閱讀

全詩以一種熱情洋溢的戰斗姿態,對清朝當政者以諷薦,表達了作者心中對國家未來命途的關切,和希望當政者能夠廣納人才的渴望,具有很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很強的現實意義。

龔自珍《己亥雜詩》作品高度凝煉、形象生動,深刻地反映了清王朝沒落衰朽的現實,發展七絕議論時事、干預現實的功能,是在絕句藝術上的開拓與創造。

4. 藍田日暖玉生煙的典故

藍天抄日暖玉生煙出自晉朝干寶的《搜神記》卷十一所記載的楊伯雍因心善救了一個勞累過度的老人(太白金星),後太白金星送了一斗可種出玉石的碎石,楊伯雍在藍田的無終山一斗玉石,用用玉石做了5雙白璧做聘禮,娶了一位善良賢慧的徐姑娘的典故。

後來玉石被官匪掠走,太白金星托夢給楊伯雍,給予了詩句的提醒「晴天日出入南山,輕煙飄處藏玉顏。」意思是晴天日出的時候再進入南山,到有煙霧輕繞的地方可以找到藍田玉的蹤跡。也就成就了「藍田日暖玉生煙」的詩句了。

(4)科亦的典故擴展閱讀

「藍田日暖玉生煙」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錦瑟》,原詩文為「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意思是明月滄海鮫人流下了滴滴眼淚,藍田日暖玉石才能夠化作青煙。借用了滄海珠淚,良玉生煙的典故,創造了朦朧的意境,詩詞華美。

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統之說。淚以珠喻,自古為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是海中的奇情異景。表達了自己凄寒孤寂又十分感傷的情感,一種復雜的難言的悵惘之懷,溢於言表。

5. 古代(至民國也可)才子佳人的典故有哪些

才子與佳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多見諸中國古代小說,寄託著從古至今中國人的愛情烏托邦。上周六的省圖東南周末講壇,來自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王枝忠教授,在古代文學海洋中浸淫多年,為大家系統介紹了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才子與佳人,及雙方擇偶標準的幾經變遷。 才子與佳人這兩個詞,是誰首創的呢? 「較早出現佳人形象,是在《詩經·關雎》中的『窈窕淑女』。詞的出現是在漢代李延年歌中『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而才子概念的出現也是在漢代以後。」 才子佳人小說的出現,王教授認為,最早的要算漢代《西京雜記》里「鼎鼎大名的漢賦大家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司馬相如見卓文君風流漂亮,便『以琴心挑之』,後就導致文君夜奔。而在此處較強調相如的文采、文君的相貌,即男才女貌。文中如此形容『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這便成為後來美女的標准」。由此開了先河。 魏晉南北朝的《世說新語》也不忘給才子佳人留下一幅幅繾綣畫卷,但王教授指出,「其中比較完整、寫得細膩感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是唐代,特別是傳奇小說,60%寫才子佳人的故事。」 「《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張生見到相國之女驚為天人,但實際上,鶯鶯小姐不僅有貌,還有詩才,比如她寫『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熏疑是玉人來』。這代表著唐傳奇小說與以往才子佳人小說的一個變化:男女均有才有貌;此外,唐代是詩國,互訴衷曲,靠的是詩來詩往。《霍小玉傳》對後代同樣影響很深,和《鶯鶯傳》一樣是才子佳人定位,以詩傳情。但唐代很重門第,小玉名為霍王之女,實是小婢所生,地位卑微,於是門第拆散了他們。還有《飛煙傳》,飛煙也是位才女,臨死時說:『生得相親,死亦何恨!』……總之,唐才子佳人小說對雙方才貌強調比較多,用詩歌大量體現,但大多以悲劇收場,對後世戲曲影響很深。」 宋元則為才子佳人小說的過渡時期。 「故事更多樣化。男主角多為著名文士,女主角身份多樣,比如宋代話本小說《流紅記》的『紅葉傳詩』,是真實發生的故事,甚至有人指出男主角是中唐著名詩人顧況,而女主角則是一宮女。還有明代白話小說代表《三言二拍》中《蘇小妹三難新郎》,不再是早期的私相幽會、兩情相悅,而且大多是喜劇結局。」 到了明末清初,則是才子佳人小說的高峰期,甚至影響到了《紅樓夢》。雖然明太祖朱元璋重理學,女性在男性社會中被大量醜化,可見《水滸傳》《西遊記》中。但物極必反,導致一批文人專門寫女性是多麼美好。 「《好逑傳》典型表現了當時才子佳人的三種條件,有才有貌,人品也要好,之前是不問人品的。該小說中的男女主角,共處一室一夜談詩論文,絕無越禮。男性的擇偶標准也比從前苛刻,認為才很重要,說:『前者(相貌)易得,後者(才華)難求,若無後者,寧可不娶。』」 而清代小說繞不過的是《聊齋志異》,這其中除了佳人多為鬼狐花妖,又有了新的變化。「才子有不少是先讀書,後經商,為儒商,性關系也比較開放,但也有終身只做紅顏知己,如《嬌娜》。」同時,清代還有個很大的變化,佳人不再局限於良家女子,而是風塵女子。如福州魏秀仁著的《花月痕》寫「秦淮八艷」的,「這些才妓都工詩善畫,文人認為只有風塵女子中才有紅顏知己,因此對她們極盡褒揚。即『青樓原有掌書仙,未可全歸露水緣』。」

6. 歷史典故

聞雞起舞---祖逖
草木皆兵---苻堅
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
紙上談兵----趙括
負荊請罪----廉頗
四面楚專歌----項羽
兩袖清風----於謙屬
孟母三遷----孟子
破釜沉舟----項羽
雞鳴狗盜-----孟嘗君
近水樓台-----范仲淹
無中生有----老子
鑿壁偷光----匡衡

7. 金科玉律的典故及出處

金科玉律 ( jīn kē yù lǜ )
謂不可變更的法令或規則。後多比喻不可變更的信條。 前蜀 杜光庭 《胡常侍修黃籙齋詞》:「金科玉律,雲篆瑤
章,先萬法以垂文,具九流而拯世。」 清 周圻 《與濟叔論印章書》:「惟以 秦 漢 為師,非以 秦 漢 為金科玉律也。」 秦牧
《藝海拾貝·廣州城徽》:「我想不客氣說一句,那些以為五隻羊必須一般大小的人的觀點,不過是把那些啤酒、火柴、電池的商標廣告的藝術奉為金科玉律罷
了。」
解 釋 金、玉:比喻貴重。 科、律:法律條文。原形容法令條文的盡善盡美。現比喻必須遵守,不能變更的守則,信條。
出 處 前蜀·杜光庭《胡常侍修黃籙齋詞》:「金科玉律,雲篆瑤章,先萬法以垂文。」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示 例 清·李綠園《歧路燈》:「三表嫂是聰明人,她把她家裡那種種可笑的規矩看成聖賢的~。」
近義詞 清規戒律、金口玉言、顛撲不破

8. 急求歷史典故,越多越好

靜安寺位於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號。向為著名江南古剎。據碑誌,建於三國吳大帝孫權赤烏十年(247),創始人為康僧會。寺址原在吳淞江(今蘇州河)北岸,初名滬瀆重元(玄)寺,唐代一度改名永泰禪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改名靜安寺。南宋嘉定9年(1216)因寺址逼近江岸,晝夜受江水沖擊,寺基有傾圮之危,住持仲依乃將寺遷至蘆浦沸井浜一側,即現今寺址。

靜安寺遷至今址後,規模逐漸擴大,至元時,蔚成巨剎。寺內有8處名勝,即:三國時所立「赤烏碑」、南北朝時所植「陳朝檜」、原於神僧智嚴異行而流傳的「蝦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講經台」、沸井浜中突沸的「湧泉」、詩僧壽寧所築方丈室「綠雲洞」、行人取道渡吳淞江的古渡口「蘆子渡」、東晉遺存防禦海寇的「滬瀆壘」。壽寧搜集歷代詩人題詠,編為《靜安八詠集》行世,靜安寺由此聲名遠播。明洪武二年(1369),鑄洪武大鍾,耗銅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鑄,祝皇太子千秋」銘文,至今嗚響大殿,聲洪震遠。

清初以來,寺屢經興廢。雍正年間,住持孚庵,因寺院田產案勝訴,維護了靜安寺的田產,並勒石記其事。乾隆六年(1741)禮部侍郎麥煥捐款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歙人孫思望倡議集資重修殿宇。上海道(長白)盛保又修建寺前湧泉亭,並於寺東建報恩院供僧眾居住。寺僧大海,曾將寺內被火焚余的宋代銀杏樹干,雕成十八尊羅漢及一尊韋馱像於寺內供奉。咸豐同治之際,靜安寺毀於太平天國戰火,唯餘一座大殿。住持鶴峰在縉紳李朝觀、姚曦、浙江富商胡雪岩等資助下,於光緒六年(1880)重建靜安寺,翌年四月初八寺宇落成,按佛教儀軌舉行隆重的浴佛節,四眾雲集,車水馬龍,商賈輻,蔚為奇觀。自此形成有名的一年一度靜安寺廟會,「三月三到龍華(看桃花),四月八到靜安(逛廟會)」遂成為滬上民諺民俗。光緒九年(1883)由李朝觀作記、住持鶴峰勒碑,《重建靜安寺記》碑文今仍保存於大雄寶殿前壁。

光緒二十年(1894)住持正生於大殿左右兩側增建兩座樓房,再次修葺全寺,使靜安寺恢復舊觀。光緒三十年(1904)在上海南翔建「靜安南翔塔院」一座,將靜安寺歷代祖師靈骨遷葬該院,並建祖師祠,供歷代祖師牌位。塔院旁建有僧舍,派專人管理。直到民國年間,尚有七十三間房屋,土地六十四畝。

1912年至於1916年,靜安寺成為上海和全國佛教活動的重要寺院之一。1912年,第一個全國性佛教組織——中華佛教總會成立,會址設於靜安寺,著名愛國詩僧寄禪(八指頭陀)任會長。次年,寄禪為保護全國寺廟財產,赴京請願未果,不幸圓寂於北京法源寺。上海及全國佛教界在靜安寺召開追悼大會,太虛大師在會上提出「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說,對全國佛教影響很大。1913年3月,中華佛教總會在靜安寺如開首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推選冶開、熊希齡為會長,清海為副會長,圓瑛為參議長。

1919年,寺前填浜擴路,築成通衢,命名為靜安寺路(即今南京西路),滬西一帶日見繁榮,香火鼎盛,禮佛游覽者洛繹不絕。寺宇不敷應用,1920年,寺僧常貴會同滬紳姚文棟等人在大殿東興建三聖殿,基本形成目前寺院之主體格局。

1930-1940年,志法、志汶先後出任住持,任內無所建樹,而寺產糾紛興訟不斷,留下許多後患。1941年,德悟法師繼任住持,革弊圖新,轉向佛學教育,注重佛學研究,曾舉辦數十次佛學講座,分別禮請應慈、圓瑛、芝峰、丁福保、趙朴初、蔣竹庄等高僧、大德主講,同時成立靜安寺護法會,會同監院密迦整頓寺務,寺風頓有起色。

抗戰勝利後,在住持德悟、監院密迦主持下,在原山門之東,另建一座仿唐新山門,由鄧散木(鐵翁)題額「靜安古寺」。並在新山門前、「天下第六泉」井欄一側,豎立一座古印度阿育王式梵幢,成為靜安寺標志。工程竣工後,又逢四月初八日佛誕及靜安佛學院開學,在揭幕典禮上,太虛大師以三喜臨門,親自主持剪綵,拈香禮佛,歡喜贊嘆。與會僧俗逾萬人,成為當時滬上佛界一大盛事。

在此期間,靜安寺還於寺後門向華山路,創辦靜安小學。於南翔建立靜安農村實驗學校。該校由持松、白聖、趙朴初、毛效同、顧恆(暨南大學農學教授)五人任董事,由大同法師主持教務。兩校經費均同靜安寺負擔。

1947年春,住持德悟、監院密迦委託周孝廉、奚亞夫二律師,聯名致函上海市佛教會,主動提出願將靜安寺由子孫剃度制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請市佛教會主持推賢選能繼任靜安寺方丈。同時,靜安寺會體僧眾也贊同德悟、密迦這一建議,亦函呈上海市佛教會請求改制選賢。於是,上海市佛教會尊重住持德悟法師及全寺僧眾願望,於是年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召集諸山長老、護法居士及全寺僧眾,舉行會議,一致決定該寺改為永久十方叢林,並公推持松法師為改制後首任住持,兼任靜安佛學院院長。持松法師接任時,提出四項要求:「一、靜安寺既定為十方叢林,今後住持選舉,應由佛教會會同本市諸山代表及本寺兩序大眾公推,以示大公而杜流弊。二、靜安寺應作為佛教文化事業中心,逐漸減少酬應,以期成為純粹弘法之道場。三、寺內經濟應行公開,盡力所及,舉辦佛教慈善公益事業,以符佛陀救世利生之旨。四、本人潛心內學,不善外緣,重違大眾囑托,除寺內行政大計如需本人主持外,其餘事務,概由監院領導諸執事分別負責。所有瑣務應酬,幸勿相累。」獲得與會者一致通過。持松法師擔任住持後,任命白聖為監院,四項規約,得以實施,寺務大有進展。

靜安佛學院建於1946年春,聘太虛大師為首任院長。後持松法師繼任院長,白聖為副院長。育枚為教導主任,圓明、守成、妙然先後任監學。師資一時稱盛:原金陵大學哲學系主任本光法師講授佛學概論、比較宗教學、唯識論等課程,道源法師講授「賢首教儀」,度寰法師講授因明學,林子青教授講印度佛教史,關德棟、陳詒先教授先後講國文,秀奇法師講授美術。學僧行後就讀者近百人。學風嚴謹,學術氣氛甚濃厚,來院作講座的先後有太虛大師、北平中國佛學院院長周叔迦、法舫法師、能海上師、雪嵩法師、暨南大學牟潤孫教授、金陵大學文學院院長倪青原教授等。第二年,學僧自己創辦了《學僧天地》雜志,除發表本院學僧研究文章外,為《學僧天地》撰搞的著名人士有南洋慈航法師、佛教學者大醒、法尊、靄亭、南亭、雪嵩、演培、北京大學東方語言學系主任季羨林、著名教育家、作家葉聖陶先生等。因經費困難,僅出六期,但在佛教界有一定影響。1948年初,靜安佛學院曾易名為靜安學苑。

1948年初,靜安寺撥出沿街樓房一處,創立佛教平民診療所,持松法師任所長,白聖任副所長,秀奇、樂觀先後任事務主任,聘費仲華、鄭葆湜、李光佑為內外科主任,李根源為牙科主任。面向貧病之眾,施診給葯,救難拯貧,慈悲濟世。為籌募醫療基金,由持松法師發起,敦請海內書畫名家捐贈作品,舉行義展。當時有張大千、鄧散木、唐雲、白蕉、鄭午昌、馬公愚、施叔范、張炎夫、申石伽等三十多位名家義贈書畫、扇面二百餘件,滬上各大報均以一定篇幅報道靜安寺佛教平民診療所的施診盛況。這一慈善事業,深得社會群眾嘉許。

建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兩次拔款修理靜安寺,成立修復委員會,由圓瑛、持松、葦舫、清定、趙朴初等十四人為委員,圓瑛任主任。1953年,方丈持松法師在寺內建立真言宗壇場,接續了我國自五代以來失傳已久的東密。壇場設於法堂樓上。中間主壇稱「大壇」,是修法時主要壇場,供奉毗盧遮那如來、不動明王、受染明王三尊塑像。左壇稱「護摩壇」是修法時焚點乳香等作為供養的壇場,上供普賢延命金剛,後掛「金剛界大曼荼羅」。右壇稱「聖天壇」,上供如意輪觀音菩薩,後持「胎藏界大曼荼羅」。東西兩壁掛傳承真言宗的八大祖師畫像,分別為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善無車、一行、惠果、空海。東邊一室,中供孔雀明王,兩壁掛密跡金剛和真言宗歷代祖師法系表。西邊一室,左供奉大黑天,右供奉訶利帝母。兩壁掛十二諸天:東壁為月天、地天、毗沙門一、風天、水天、羅剎天;西壁為日天、梵天、伊舍那天、帝釋天、火天、炎摩天。從此,在持松法師主持下,寺內日常修習密法,每年春秋兩季舉行修法大會,傳授密法,為弟子灌頂。每逢香期佛誕,全寺開放,香客遊人,一時稱盛。1966年「文革」中,寺廟遭受嚴重沖擊,佛像被毀,法器文物等劫掠一空,僧眾被逐,整座寺宇被改為工廠。

1983年,靜安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之一。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拔亂反正,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認真落實,靜安寺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84年,上海市佛教協會成立靜安寺修復委員會。由會長真禪法師任主任,副會長賈勁松副主任。在廣泛徵求佛教界及有關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決定按原樣恢復。僧人也陸續返寺,一批倖存的古文物也相繼歸還。1985年靜安寺修復開放後,淦泉法師任住持。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關心下,全寺僧職人員共同努力,堅持農禪並重的傳統,勒儉起家,從零開始,自養自立,香火日盛,法務再興。1985年,靜安寺修復真言宗密壇期間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第二次「空海入唐求法至長安之路」訪問團參訪靜安寺,團長內海有昭、副團長靜慈圓、秘書長前有隆,贈送了部分密壇法器,使真言宗壇場得以較快恢復。同時建立了「持松法師紀念室」,陳列持松法師海內外弘法的照片、生前著作、書畫作品、日常起居用具等。1987年,度寰法師任住持。1988年,新建大雄寶殿,由趙朴初居士題額。

1988年3月度寰法師圓寂後,同年10月,由真禪法師兼任靜安寺方丈。香港李國慶居士夫婦捐獻漢白玉觀音菩薩立像一尊,供奉於圓通殿。次年,新加坡居士劉庚宇等捐資從緬甸請回高3.6米的釋迦牟尼玉佛坐像,供奉於大雄寶殿。1994年,新建三層樓僧寮與上客堂,文物樓、寺務處辦公室先後落成。是年十月舉行持松法師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與持松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會,美、日、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國及港台地區佛教界友好人士、北京、江浙鄂皖、本埠諸山大德、學者專家、護法居士近千人與會,盛況空前。落實政策以來的十年,靜安寺的發展與修復成就,超過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

此外,建於明正德年間的位於寶山區羅店鎮上的玉皇宮,於1988年改稱梵王宮,作為靜安寺下院,由靜安寺前監院從達法師住持。靜安寺在自身修復的情況下,仍然拔出款項,支持梵王宮的修建開放。1993年,梵王宮改名「寶山凈寺」,更具規模。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曾親赴禮佛,並為安養院題辭:「老有所終,大同理想。報眾生恩,法老為上。如奉父母,如敬師長。美哉梵宮,不殊安養。」

1995年底,慧明法師調來靜安寺任監院。1996年初,成立了以德悟法師為主任的新的寺務委員會,在集體領導和民主管理方面又遇上新台階。期間,慧明法師作為中國佛教代表團成員,出席了在韓國舉行的中日韓佛教友好研討會漢城大會,出席了尼泊爾藍毗尼阿育王石柱發現一百周年慶典以及由中國援建的「中華寺」奠基儀式。他在參訪尼泊爾加德滿都斯瓦聲楊布寺時,請回了佛陀舍利。

靜安寺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響應中國佛協建立人間佛教的號召,實行文明敬香,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提高寺院文化品位,發揚佛教優秀文化傳統,熱心為社會慈善事業獻愛心,作貢獻,對抗洪救災、希望工程、幫助失學兒童、扶貧救困、並為西藏日喀則地區援建「上海赤烏希望小學」一所,受到了佛教信眾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靜安寺素齋,久負盛名。門市供應素食、素麵,每日供不應求。每年中秋,精製凈素月餅,成為饋贈親友佳品,深受海內外信眾歡迎。

目前,靜安寺在恢復原貌的基礎上,還將規劃改建與擴建。除主要建築:赤烏山門、兜率殿、大雄寶殿、圓通殿、真言宗壇場、文物樓、功德堂、素齋部、僧寮外,還將興建法堂、藏經樓、佛教圖書館,復修「靜安八景」等。寺內收藏佛教文物甚多,有宋光宗趙敦為太子時所書「雲漢昭回之閣」碑(建國初,經市古碑展覽認定為上海最古之碑)、明洪武二年(1369)所鑄大鍾、歷代名人字畫,包括蘇軾《心經》書卷、文徵明、陳繼儒、張瑞圖、伊秉綬等書軸長卷、揚州八怪、吳昌碩、張大千等人畫軸,王一亭佛畫多幅。有漢魏至清代石刻、銅鑄、鎏金、白瓷、漆金佛像多尊。有《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影印宋《磧砂藏》(全稱《平江府磧砂延聖院大藏經》)、日本《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每日殿堂均對香客遊人開放。1985-1995十年間,共接待海內外信眾達120萬人次,並與歐美、東南亞、南亞、東亞諸國及港澳台等地區佛教界有經常的聯系和友好效。靜安寺一派欣欣向榮,正邁向新的世紀。

9. 學文科的 歷史好的進來幫我找個典故 關於唐宋八大家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任節度推官,其後任監察御史、陽山令等職。憲宗即位,為國子博士。後又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於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韓文公廟碑》)。韓愈的議論文內容廣博,體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說》、《進學解》等,立意新穎,觀點鮮明,大膽坦率,戰斗性強。他的碑誌文「隨事賦形,各肖其人」(《韓愈志》),創造性地把《左傳》、《史記》的傳記手法運用於碑誌,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誌這種歷來枯燥無味的文體增輝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為優秀的傳記文學,如《柳子厚墓誌銘》等。《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贈序,手法多樣,使贈序發展成為一種富有文學性的實用性的文體。《答崔立之書》等書啟,因人陳詞,情真意切。韓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深於立意,巧於構思,語言精練,富有創造性。其詩亦別開生面,勇於創新,工於長篇古風,採用散文辭賦的章法筆調,氣勢雄渾,才力充沛,想像奇特,形成奇崛宏偉的獨特風格,開創了李、杜之後的一個重要流派,糾正了大歷以來的平庸詩風。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等。七律《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七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他過於追求新奇,不免流於險怪,強調「以文為詩」,又不免使詩變成「押韻之文」。有門人李漢所編《昌黎先生集》傳世。宋魏仲舉所輯《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較完善。詩注以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較好。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韓愈卒於長慶四年(824),終年五十七。韓愈的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六○、《新唐書》卷一七六及皇甫湜所撰《神道碑》、李翱所撰《行狀》。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總結一下,韓愈一生經歷大致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4歲以前。3歲喪父。受兄韓會撫育。後隨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後,隨嫂鄭氏北歸河陽。後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究心古訓,並關心政治,自稱"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於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於意也"(《與鳳翔邢尚書書》),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歲赴長安應進士試,三試不第。
第二階段,25至35歲。先登進士第。然後三試博學鴻詞不入選,便先後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至京師,官四門博士。這一階段重要詩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書》、《師說》、《送李願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此日足可惜贈張籍》、《山石》等。
第三階段,36至49歲。先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徭役賦稅,指斥朝政,被貶為陽山令。順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團進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對立場。憲宗即位,獲赦北還,為國子博士。改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後與宦官、權要相對抗,仕宦一直不得志。這一階段重要詩文,有《張中丞傳後敘》、《毛穎傳》、《送窮文》、《進學解》、《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南山詩》、《秋懷詩》11首、《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石鼓歌》等。
第四階段,50至57歲病故。先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任行軍司馬,貫徹了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的主張。淮西平定後,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奮不顧身,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顯職。為兵部侍郎時,鎮州王庭湊叛亂,他前往宣撫,成功而還。最後這一階段,政治上較有作為。重要詩文有《平淮西碑》、《論佛骨表》、《柳子厚墓誌銘》、《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瀧吏》等。

二、創作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思想淵源於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贊孟子辟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並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論說文在韓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儒家經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多人物,寫法脫化於《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的,如名篇《張中丞傳後敘》,融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學《史記》、《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清河張君墓誌銘》等。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誌銘》、《南陽樊紹述墓誌銘》、《貞曜先生墓誌銘》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誌銘中,韓愈也有些「諛墓」之作,當時已受譏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之類,完全出於虛構,接近傳奇小說。韓愈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盪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韓愈的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具有多樣的藝術特色。柳宗元《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說是"猖狂恣睢,肆意有所作",與司馬遷"相上下"而"過揚雄遠甚";蘇洵《上歐陽內翰書》說是"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黿蛟龍,萬怪惶惑",很能形容出韓文的主要風貌。這樣的散文,對六朝以來柔靡的駢儷文風,具有掃盪作用。韓愈又是語言的大師,善於對前人的語言推陳出新,對人們的口語進行提煉。如"蠅營狗苟"(《送窮文》)、"貪多務得"、"同工異曲"、"俱收並蓄"(《進學解》)、"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等新穎詞語,韓文中為數不少,一直沿用至今,豐富了中國語言的寶庫。他主張"文從字順各識職"(《南陽樊紹述墓誌銘》),創造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另一方面,他還有一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可時施,只以自嬉"(《送窮文》),對後來一部分文人也有影響。
韓愈的詩也有獨創成就,向來亦稱大家。其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奇特雄偉、光怪陸離。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一類詩,不僅是"怪怪奇奇"的幾幅"西藏曼荼羅畫"(沈曾植評《陸渾山火》詩語),而且具有深刻的時代現實內容。那種雄奇境界,也存在於不少寫景詩如《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抒情詩如《孟東野失子》等作品中。但韓愈詩在追求奇譎的同時,往往也有填砌僻語、生字、押險韻等近於文字游戲的缺陷。韓詩藝術特色的另一表現為樸素無華。一些反映社會現實、關心政治得失、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長篇如《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繼承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的傳統;短篇如《汴州亂》,接近白居易、張籍的風格。一些寫景詠物詩如《山石》、《南溪始泛》、《杏花》,一些抒情詩如《題驛梁》、《答張十一功曹》,也都具有不尚雕繪、本色天然的好處。
韓愈寫詩的方法,是"以文為詩"。這是他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的主張在詩歌領域的貫徹。主要表現為:①把散文的篇章結構、句式、虛詞等運用於詩歌寫作,使詩的形式散文化。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清人方東樹指出它們使用了"古文手筆"、"古文章法"(《昭昧詹言》)。《瀧吏》則用古文《進學解》的結構布局為詩。這種詩體散文化的長處,是比較自由流暢,擴大了詩歌表達的功能。缺點在於有時把散文的虛詞過多地引進詩中,如"放縱是誰之過歟"(《寄盧仝》)"知者盡知其妄矣"(《誰氏子》)之類,其實都是文章語句而不是詩句。後代詩人如錢載、翁方綱等,就受了這種影響而變本加厲。②把大量的議論成分引進詩中,以議論為詩,有時甚至通篇是議論。如《君子法天運》一首,通篇用《荀子》的議論和語句為詩,味同嚼蠟。《誰氏子》、《謝自然詩》的後半篇排斥道教,《送靈師》頭一段排斥佛教,則是押韻的《原道》、《論佛骨表》。《薦士》上半篇,概論詩歌發展,又是《送孟東野序》一類文論的翻版。這些,都不符合形象思維的寫作規律,和《詩》三百篇以及杜甫詩中結合少許議論的作品不同。宋人如歐陽修、王安石的部分作品,尤其是理學家的詩,就受了這種影響。③用辭賦家鋪張雕繪的手法為詩。傳統的文學作品分類,賦是列在文章體裁之內的。韓愈的以賦為詩,也是以文為詩的一種表現。《南山詩》最有代表性,宋代洪興祖指出它"似《子虛》、《上林賦》"(《韓集五百家注》引);朱□尊說它是"以賦為詩,鋪張宏麗"(《韓昌黎詩集》兩色批點本)。這首詩中連用50多個"或"、"或如"、"又如",又連用14個迭字句,吸收《高唐賦》、《神女賦》、《洛神賦》、《七發》、《文賦》以及佛經《佛所行贊》中的句式並加以擴展,排比形容,層出不窮,別開長篇雕繪的途徑,在山水詩的發展史上,一變謝靈運以來五言的清麗風格,跟杜甫的五言短篇也不相同。《城南聯句》寫長安各種事物,用的也是賦體。這類詩,有光怪陸離、雄奇縱恣的藝術特色,但也有累贅堆砌、晦澀呆鈍、僻詞怪字滿紙的缺點。
韓愈以文為詩,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沈括說:"退之詩押韻之文耳,雖健美富贍,然終不是詩。"呂惠卿卻說:"詩正當如是,吾謂詩人亦未有如退之者。"(惠洪《冷齋夜話》)各著眼於一面,得出褒貶不同的結論。
韓愈以文為詩,因而在各類詩體方面,擅長古體,律詩絕句數量較少。但其律、絕中也有少數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為歷來選家、評論家所贊賞。
韓愈詩文,唐代以來久有定評,古文方面評價尤高。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讀韓杜集》)。蘇軾稱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韓文公廟碑》)。茅坤選《唐宋八大家文鈔》,以韓愈冠首。詩歌方面,評論則有分歧。贊揚韓詩的,司空圖說它"驅駕氣勢,若掀雷挾電,撐抉於天地之間"(《題柳集後》),宋代人以為"雖杜子美亦不及"(張戒《歲寒堂詩話》引),趙秉文以為"昌黎以古文渾灝,溢而為詩,而古今之變盡"(《與李孟英書》),葉燮說"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原詩》),總之,都承認他是開派的大家。持貶抑論者,除沈括外,陳師道以為"退之於詩,本無解處"(《後山詩話》),王世貞以為"韓退之於詩,本無所解"(《藝苑卮言》),近代如王□運、章炳麟諸人對韓詩也多貶詞。兩種評論,各走極端。陳三立說:"不能病其以文為詩,而損偏勝獨至之光價。"(《題程學恂〈韓詩臆說〉》)這是對韓詩藝術成就較為公允的論斷。
在文章方面他善於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如「蠅營狗苟」(《送窮文》)、「同工異曲」、「俱收並蓄」(《進學解》)等新穎詞語,韓文中較多。他主張「文從字順」,創造了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一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可時施,只以自嬉」(《送窮文》),對後世有一定影響。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為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容深刻;《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於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韓愈也有一類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韓詩古體工而近體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等。

後人對韓愈評價頗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780)以來的平庸詩風。但也帶來了講才學、發議論、追求險怪等不良風氣。尤其是以議論為詩,甚至通篇議論,把詩歌寫成押韻的理論,對宋代以後的詩歌產生了不良影響。

韓集古本,以南宋魏懷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為最善;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明徐氏東雅堂翻刻)最為通行。清代顧嗣立、方世舉各有詩集單行注本。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為韓集作校勘或補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陳景雲、王元啟、沈欽韓、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譜以宋洪興祖《韓子年譜》最為詳備。趙翼《甌北詩話》、方東樹《昭昧詹言》、林紓《韓柳文研究法》中有關部分,是評論其詩文的代表著作。

韓愈生平大事年表

唐貞元二年(786)韓愈十九歲,懷著經世之志進京參加進士考試,一連三次均失敗,直至貞元八年(792)第四次進士考試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進士以後還必須參加吏部博學宏辭科考試,韓愈又三次參加吏選,但都失敗;三次給宰相上書,沒有得一回復;三次登權者之門,被拒之門外。

貞元十二年(796)七月,韓愈二十九歲,受董晉推薦,出任宣武軍節度使觀察推官。這是韓愈從政開始。韓愈在任觀察推官三年中,一方面指導李翱、張籍等青年學文外,利用一切機會,極力宣傳自己對散文革新的主張。

貞元十六年冬,韓愈第四次參吏部考試,第二年(801)通過銓選。這時期寫的《答李翊書》,闡述自己把古文運動和儒學復古運動緊密結合一起的主張,這是韓愈發起開展古文運動的代表作。這年秋末,韓愈時年三十四歲,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韓愈步入京師政府機構任職開端。任職四門博士期間,積極推薦文學青年,敢為人師,廣授門徒,人稱「韓門第子」。貞元十九年(803)寫了名作《師說》,這是韓愈系統提出師道的理論。

貞元十九年冬,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在任不過二個月,為了體恤民情,忠於職守,上書《論天旱人飢狀》,因遭權臣讒害,貶官連州陽山令。韓愈三年任職陽山令,深入民間,參加山民耕作和魚獵活動,愛民惠政德禮文治,《新唐書·韓愈傳》因此特書「有愛於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陽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韓愈門下,與青年學子呤詩論道,詩文著作頗豐,今見之昌黎文集有古詩二十餘首,文數篇。尤其此時構思並開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構成韓學重要論著「五原」學說,這是唐宋時期,新儒學的先聲,理論建樹影響巨大。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夏秋之間,韓愈離開陽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參軍。

元和元年(806)六月,韓愈奉召回長安,官授權知國子博士。元和三年(808),韓愈改真博士。元和四年,韓愈改授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職調為河南令,以後相繼任職方員外郎、國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晉升為比部郎中史館修選,完成《順宗實錄》著名史書編寫。

元和九年(814),韓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誥,第二年晉升為中書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協助宰相裴度,以行軍司馬身份,平定淮西亂,因軍功晉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憲宗皇帝派遣使者去鳳翔迎佛骨,京城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書《論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憲宗得表,龍顏震怒,要處以極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極力說情,免得一死,貶為潮州刑史。韓愈任潮州刑史八個月,概括說來:驅鱷魚、為民除害;請教師,辦鄉校;計庸抵債,釋放奴隸;率領百姓,興修水利,排澇灌溉。千餘年來,使潮州成為具有個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區成為禮儀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九月,韓愈詔內調為國子祭酒。長慶元年(821)七月,韓愈轉任兵部侍郎,第二年,單身匹馬,冒著風險赴鎮州宣慰亂軍,史稱「勇奪三軍帥」,不費一兵一卒,化干戈為玉帛,平息鎮州之亂。九月轉任吏部侍郎。

長慶三年(823)六月,韓愈晉升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稱復雜難理,在韓愈整治下,社會安定,盜賊止,米價不敢上。後相繼調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長慶四年,韓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韓愈因病卒於長安,終年五十七歲。

縱觀韓愈一生,業績最為巨大是文學,是唐代古文運動開宗立派主帥,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評論已為定評,尊仰韓愈為中國文壇之「泰山」「北斗」,「百代文宗」。

韓愈一生從事時間最長,著作論述最為完備之一是教育;任職有變,獎掖後代,提攜青年學子從來間斷。盛唐一朝,文人雅士數不勝數,唯獨韓愈之學問,得以流傳光大,這種「韓學現象」,是豐富多彩的中國古代文化中,一枝獨秀,光艷照人的奇特景觀。

韓愈孜孜以求是復興儒學。面對唐代佛教勃興,道教日盛,深感儒家道統之重任,著述「五原」,系統闡述道統,改造儒學,為宋明新儒學的建立奠定理論基礎,這是韓愈在思想史上又一大建樹。

韓愈一生盡管仕途坎坷,但即使任職地方小官,也有大作為;至於入職中央三省六部樞要之職,大施才幹,禮、吏、刑、兵四部任職政績卓著,為唐代中興,建功立業,載入史冊。

韓愈是唐代大文學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一生政績卓著。陽山因韓愈任陽山令而為之變,邊遠小縣,為世人所矚目;韓愈因任陽山令,從陽山開始,走向人生之輝煌。唐代文學學會韓愈研究會會長張清華先生說得好:「韓愈改變了陽山,陽山造就了韓愈。」(《賢令芳蹤序》)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一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號柳河東或柳柳州。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親以荻桿畫地教他識字。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先後在中央和地方任職,歷任知制誥、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但多次被貶,又多次起用。神宗熙寧四年(1071),以太子少師的身分辭職,歸於穎州(今安徽阜陽)。次年卒,謚文忠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號潁濱遺老。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為中國古典文學「唐宋八大家」之一。19歲時與兄蘇軾同登進士。又同策制舉,因直言置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神宗時,王安石以執政領三司條例,命蘇轍為下屬。王安石行青苗法,蘇轍力陳不可,被貶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右司諫,累遷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紹聖初年因上書諫事被貶,築室於許(今河南許昌),名曰「遺老齋」,作《潁濱遺老傳》萬言,自述生平經歷。此後10年間終日默坐,不與外人相見,直至故去。
蘇轍曾於熙寧六年(1073年)冬任齊州掌書記,居官三年。當時齊州連年大旱,赤地千里,社會秩序很不安定。掌書記為知州從官,雖不需四處奔波,卻也「官事成林」,劬勞辛苦。蘇轍是因久慕濟南山水而要求來齊州的,官事之餘,遍歷齊州名勝,寫下了大量詩篇。
蘇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文勢汪洋,筆力雄健,說理清晰有力。其詩境界開闊,多步蘇軾後塵。著有《欒城集》950卷、《欒城後集》924卷、《欒城三集》10卷、《應詔集》912卷、《詩集傳》、《春秋集解》、《孟子解》、《論語拾遺》、《古史》、《龍川略志》、《道德經解》等,並傳於世。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佑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蘇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辟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
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聰慧,十二歲作《六論》,一揮而就,言簡意賅,氣勢雄渾,得到歐陽修的贊賞,從此名聞四方。青年時,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詩文往來,並將安石推薦給歐陽修。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後,調任太平州司法參軍。翌年,召回京師,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三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10. 龔定庵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傳人可知此句的詩名叫詩名

龔自珍的已亥雜詩
第54句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