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軍字的典故

軍字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9 16:35:24

Ⅰ 軍字開頭的成語

軍不血刃 (jūn bù xuè rèn)
解釋:兵器上沒有血。謂未交鋒就取得勝利。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為後帝伐魏詔》:「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不厭詐 (jūn bù yàn zhà)
解釋:厭:厭棄,排斥;詐:蒙騙。用兵作戰時當盡量使用欺詐等計謀來迷惑敵人。
出處:春秋·楚·孫武《孫子兵法·計篇》:「兵者,詐道也。」李筌註:「軍不厭詐。」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法從事 (jūn fǎ cóng shì)
解釋:按照軍法嚴辦。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敢有趁灌犯法,輒以軍法從事。」
示例:吳七一本正經回答:『三天交不出船來,請~。』 ★高雲覽《小城春秋》第40章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臨城下 (jūn lín chéng xià)
解釋:敵軍已來到自己的城牆下面。比喻情勢十分危急。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
示例:元帥~,將至壕邊,覷南唐一鼓而下也。 ★明·無名氏《曹影下江南》第三折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令如山 (jūn lìng rú shān)
解釋:軍事命令象山一樣不可動搖。舊時形容軍隊中上級發布的命令,下級必須執行,不得違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9回:「雲長曰:『願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雲長便與了軍令狀。」
示例:汝等只知刁明忠來襄陽原為探母,情有可原,卻忘記~,凡不聽約束者斬無赦。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2章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令狀 (jūn lìng zhuàng)
解釋:指接受軍令後寫的保證書,如不能完成任務,願依軍法受懲。泛指接受某項重大任務後寫的保證書。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4回:「既各分任,就叫軍政司立了軍令狀,倘中軍有失,妾身之罪。」
示例:我立一張~在你這里。 ★高陽《胡雪岩全傳·紅頂商人》

Ⅱ 「無湘不成軍」是什麼典故

有用之學(無湘不成軍的由來)
湘軍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民間起兵,一是書生帶兵。
郁達夫最喜歡的詩人黃仲則詩雲:「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湖南湘鄉的老書生羅澤南卻用行動證偽了這句話,並贏得生前身後的「青眼」。「無湘不成軍」一語在今日已成套話,其實,這句話由「無湘鄉,不成軍」衍變而來。而「湘鄉」二字當日也不是用來指稱曾湘鄉(國藩),而說的是以羅澤南為首組織起來的湘鄉團練。

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在抗日期間任教於蘭田國立師范學院(湖南漣源),撰《近百年湖南學風》一書,就直接說「無澤南,無湘軍」。

由此可知羅澤南在湘軍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澤南少時,家境十分貧困,父親不事生產,母親多病體弱,全靠伯父接濟。

伯父也不寬裕,實在沒辦法過日子了,就到當鋪應急,伯父一件布袍來來回回竟曾當走過七次!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澤南的性情卻甚平和。

十一歲那年,根據家門左邊是葯店、右邊是染坊的地理特徵,他寫了副門聯:「生活萬家人命,染成五色文章」;寥寥十二個字,澤南的安貧樂道,醇和忠厚躍然紙上。

只是,更大的考驗在後頭。

從十九歲起,十年之內,他的母親、大哥、大嫂、伯父以及三個兒子先後逝世,妻子也因傷心過度而哭瞎了眼睛。

人倫慘變,令人難以承受。當此艱難時世,澤南愈發表露了硬漢本色,他「不憂門庭多故,而憂所學不能拔俗而入聖;不憂無術以資生,而憂無術以濟天下」。這種身無分文、心懷天下的精神狀態,澤南保持了十五年。

咸豐二年,太平軍自廣西北上,勢如破竹,殺到長沙城下,湘鄉人開始組織團練;修煉了十五年的澤南終於有了試驗「所學深淺」的機會。

他帶領弟子們訓練鄉民,「以宋儒理學治兵」:白天打仗,夜裡講學,上馬殺敵,下馬讀書。

軍隊這種機構,極易流於「以義為利」(拿命換錢)的庸俗化,而導致最終的失敗,只有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到位的軍隊才有可能在艱苦環境中崛起,並保持百折不撓的韌勁。

湘軍初起,宋儒的堅忍刻厲之學,就起到了很好的政治教育效果。起兵後,澤南率軍轉戰於湘、鄂、贛三省,歷經大小數十戰,時稱名將。

咸豐五年三月,澤南在湖北洪山作戰,右額中彈,繼續指揮作戰七日,終於不治。

臨死前,他給前去探問的胡林翼留下十二個字的的絕筆:「亂極時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學」。

Ⅲ 軍字頭成語

軍不血刃 (jūn bù xuè rèn)
兵器上沒有血.謂未交鋒就取得勝利.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為後帝伐魏詔》:「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不厭詐 (jūn bù yàn zhà)
厭:厭棄,排斥;詐:蒙騙.用兵作戰時當盡量使用欺詐等計謀來迷惑敵人.
出處:春秋·楚·孫武《孫子兵法·計篇》:「兵者,詐道也.」李筌註:「軍不厭詐.」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法從事 (jūn fǎ cóng shì)
按照軍法嚴辦.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敢有趁灌犯法,輒以軍法從事.」
示例:吳七一本正經回答:『三天交不出船來,.』 ★高雲覽《小城春秋》第40章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臨城下 (jūn lín chéng xià)
敵軍已來到自己的城牆下面.比喻情勢十分危急.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
示例:元帥~,將至壕邊,覷南唐一鼓而下也.★明·無名氏《曹影下江南》第三折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令如山 (jūn lìng rú shān)
軍事命令象山一樣不可動搖.舊時形容軍隊中上級發布的命令,下級必須執行,不得違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9回:「雲長曰:『願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雲長便與了軍令狀.」
示例:汝等只知刁明忠來襄陽原為探母,情有可原,卻忘記~,凡不聽約束者斬無赦.★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2章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令狀 (jūn lìng zhuàng)
指接受軍令後寫的保證書,如不能完成任務,願依軍法受懲.泛指接受某項重大任務後寫的保證書.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4回:「既各分任,就叫軍政司立了軍令狀,倘中軍有失,妾身之罪.」
示例:我立一張~在你這里.★高陽《胡雪岩全傳·紅頂商人》

Ⅳ 充軍的歷史典故

發遣罪人充軍,秦漢時就有, 宋、元創設,明正式入律,開始主要是出於衛所兵制充實軍士的需要,後來成為重刑苦役制度,分極邊、煙瘴(均4000)、邊遠(3000)、邊衛(2500)(清為近邊)、沿海附近(1000)(清為附近)等執行刑罰場地。充軍勞役監分布所在,最遠四千里,最近一千里,分發地區南北方向有一定限制,按刑罰所及的對象和刑期,有終身(本人畢生充軍)和永遠(本人死後由子孫親屬接替)兩種。充軍重刑在明朝是極為盛行的。清朝也存在,其一般在定罪後由兵部發配。與明律不同:不連帶家人,情節輕的可「更赦放逐」,不必「永遠」。P221明朝是附加刑,清朝成為獨立刑種。
「充軍」之名大概在元代前後才正式出現,直到明代才開始作為一種刑名普遍行用。但把罪人發入軍伍,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已經出現了,並行用不斷。隋唐以前,並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只是偶爾行用,具有隨意、臨時的特徵。如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曾「發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其中就有把「逋亡人」等犯罪之人補充軍伍進行作戰的;漢武帝天漢四年(前97年),曾發天下「七科」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朔方,其中發入軍伍的多數也是有罪之人。南北朝時期,逐漸出現了降死戍邊的規定,如北魏高宗時期,大臣源賀上書,提議,「自非大逆,赤手殺人之罪,其坐贓及盜與過誤之愆應入死者,皆可原命,謫守邊境」。高宗遂令「已後入死者,皆恕死徙邊」。(《魏書·源賀傳》)這一時期,不僅把犯罪之人發往軍中,而且使得「發罪人為兵」成為降死一等的重刑。
到了元代,更是成為一種稱作「出軍」的新流刑。出軍是從蒙古族古老的懲治方式中脫胎而來的,從元代建立以來一直得到實施,並且有日見倚重的趨勢。出軍與當時行用的另外一種流放形式「流遠」一樣,主要的去所在素為「瘴癘」之地的湖廣與北鄙的遼陽。罪犯一般是南人發北,北人發南。出軍的罪犯到達配所之後,主要是「從軍自效」,以增強邊方鎮戍軍伍的實力。原則上,除了大赦,出軍與流遠的罪犯要終老發配之地。與傳統流刑相比,其懲治力度之強不言而喻。出軍與流遠起初並行,至元仁宗、元英宗年間,出軍逐漸進入流遠刑,使流遠刑成為一種包括多種懲治方式,具有多種層次的刑罰,並進而進入了國家法定的刑罰體系。《經世大典·憲典》規定的五刑制中,流刑被正式界定為「流,則南之遷者之北,北之遷者之南」(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五刑》)。這標志著包括了出軍的元代的流遠刑成為一種新的流刑,並正式代替了五刑制中傳統流刑的位置。
明代是「充軍」正式形成制度並大規模行用的時期。隋唐以後流刑的懲治力度不足,是每個以五刑制為國家刑罰體系的朝代都曾經面對的問題,卻僅有元明兩代以發罪人為兵的大量行用來解決。明初朱元璋高舉「祖述唐宋」,盡革胡風的大旗,卻承繼了元代的出軍,發展出了明代的充軍。
明代,軍事上實行衛所制度。衛所制度是明初太祖時期模仿北朝隋唐的府兵制而創建的一種軍屯性質的軍事制度,是明朝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人世襲為兵,列為軍籍。最初,每個軍士受田15畝以維護生活。之後,某些地區增加到50畝。這樣,使得軍隊能夠自給自足,從而使朝廷無須從國庫按月撥發糧餉便能維持一支龐大的邊防力量。軍人獨立成籍,並世代負有服軍役的義務。自明初確立軍籍與軍戶之後,國家再無新定軍戶之事。也就是說,明初確定軍戶以後,在正常的渠道內,明代的軍戶一直沒有增加的機會。
為了維持衛所制度,保證軍伍的充實,首先要維持軍伍本身的實力,即保證軍官軍人的懲治在軍伍之內實行,從而保證軍伍本身的力量不至流失。因此,充軍制度最先在軍伍內部實施。《大明律》制定「軍官軍人犯罪免徒流」文,規定:
「凡軍官軍人犯罪,律該徒流者,各決杖一百。徒五等,皆發二千里內衛分充軍;流三等,照依地里遠近,發各衛充軍。該發邊遠充軍者,依律發遣,並免刺字。若軍丁、軍吏及較尉犯罪,俱准軍人擬斷,亦免徒流刺字。」
這樣做既保證了對軍人犯罪的懲處,又免除了由於對於軍人懲處造成的軍人的流失,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然而,自從15世紀後期開始,衛所制度便呈現出衰敗的徵兆。地方將領貪污腐化,把衛所軍官當作有利可圖的職位,以便中飽私囊;士兵被拚命壓榨,使得他們一有機會便極力擺脫軍戶身份。據史載,到了16世紀初,一些衛所的逃亡軍士甚至達到了其總數的80%。兵戶數量的持續減少,無疑導致了國家兵源的緊張。
為了解決國家兵源的不足,緩解兵源緊張,就必須想辦法補充軍伍人數。在這一思路下,充軍的對象便擴大開來,把大量非軍籍的平民罪犯發往軍伍為兵,以補充軍伍人數的不足,從而更持久地為國家提供更多的兵士。
與歷史時期的「發罪人為兵」相比,明代充軍的實施規模最大。這首先體現在法規的設置上。明代200多年間,充軍法規的發展持續不斷。明洪武初年,只是偶有充軍記載。二十六年定充軍罪名22款。加上《大明律》46款,共68款。但發展至嘉靖年間為213款,萬曆增加至243款。法規的增加,自然使充軍的適用范圍相應擴大。從明初到明末,充軍針對的對象與罪行都呈現出明顯的發展趨勢。明初,充軍的對象以軍官軍人為主,盡管在洪武一朝,也有相當數量的非軍籍人充軍,但充軍為軍官軍人特設的特徵比較明顯。然而隨著充軍法規的發展,充軍的對象逐漸普遍化,至弘治《問刑條例》,上至文武官吏,下至軍民百姓,都在充軍之列,尤其是軍官軍人與非軍籍人的充軍條目大致相當,明初充軍為軍官軍人特設的特徵逐漸淡化。同時,充軍的罪名也不斷增加,吏、戶、禮、兵、刑、工各方面均有相應的適用罪行。

Ⅳ 護軍的典故

一、《史記·陳丞相世家》謂周勃等攻擊陳平,雲:「臣屬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
二、《漢書·張陳王周傳》:孝景帝三年,吳、楚反。亞夫以中尉為太尉,東擊吳、楚。因自請上曰:「楚兵剽輕,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絕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許之。亞夫既發,至霸上,趙涉遮說亞夫曰:「將軍東誅吳、楚,勝則宗廟安,不勝則天下危,能用臣之言乎?」亞夫下車,禮而問之。涉曰:「吳王素富,懷輯死士久矣。此知將軍且行,必置間人於餚、黽厄陿之間。且兵事上神密,將軍何不從此右去,走藍田,出武關,抵雒陽,間不過差一二日,直入武庫,擊鳴鼓。諸侯聞之,以為將軍從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計。至雒陽,使吏搜餚、黽間,果得吳代兵。乃請涉為護軍。
三、《玉海》卷一三七:「魏武為相,以韓浩為護軍,史渙為領軍,非漢官也。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
這段話與史實略有出入,但指出中護軍、中領軍的前身就是護軍、領軍,無疑是正確的。改領軍、護軍為中領軍、中護軍,是由於當時*軍在事實上已分成中軍與外軍,所以要在中軍統帥領軍、護軍前冠以中字。由於領、護軍改名中領、中護軍後還有人沿襲舊稱,載之史書,故後人往往認為領、護軍與中領、中護軍並存。對於中領軍或中護軍中資歷厚重者,可進稱為領軍將軍或護軍將軍,但中軍也不可能同時既有領軍將軍、護軍將軍,又有中領軍、中護軍。中領軍是中軍諸營的統帥,他親領中領營,並兼領中軍諸營;中護軍在中軍的地位僅次於中領軍,他負責武官的選用,並親領中護營。

Ⅵ 第一個字是「軍」的成語有哪些

軍不血刃 (jūn bù xuè rèn)
解釋:兵器上沒有血。謂未交鋒就取得勝利。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為後帝伐魏詔》:「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不厭詐 (jūn bù yàn zhà)
解釋:厭:厭棄,排斥;詐:蒙騙。用兵作戰時當盡量使用欺詐等計謀來迷惑敵人。
出處:春秋·楚·孫武《孫子兵法·計篇》:「兵者,詐道也。」李筌註:「軍不厭詐。」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法從事 (jūn fǎ cóng shì)
解釋:按照軍法嚴辦。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敢有趁灌犯法,輒以軍法從事。」
示例:吳七一本正經回答:『三天交不出船來,請~。』 ★高雲覽《小城春秋》第40章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臨城下 (jūn lín chéng xià)
解釋:敵軍已來到自己的城牆下面。比喻情勢十分危急。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
示例:元帥~,將至壕邊,覷南唐一鼓而下也。 ★明·無名氏《曹影下江南》第三折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令如山 (jūn lìng rú shān)
解釋:軍事命令象山一樣不可動搖。舊時形容軍隊中上級發布的命令,下級必須執行,不得違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9回:「雲長曰:『願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雲長便與了軍令狀。」
示例:汝等只知刁明忠來襄陽原為探母,情有可原,卻忘記~,凡不聽約束者斬無赦。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2章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令狀 (jūn lìng zhuàng)
解釋:指接受軍令後寫的保證書,如不能完成任務,願依軍法受懲。泛指接受某項重大任務後寫的保證書。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4回:「既各分任,就叫軍政司立了軍令狀,倘中軍有失,妾身之罪。」
示例:我立一張~在你這里。 ★高陽《胡雪岩全傳·紅頂商人》llbyzlgq 八級 1 | 我的知道 | 消息 | 網路首頁
個人資料 退出
我的提問 我的回答 為我推薦的提問
新聞網頁貼吧知道MP3圖片視頻地圖網路文庫 幫助 | 設置

網路知道 > 教育/科學 > 學習幫助
軍字開頭的成語
檢舉 | 2007-4-5 10:43 提問者: gp_chen | 瀏覽次數:21774次
請各位幫幫忙~!我來幫他解答
輸入內容已經達到長度限制還能輸入 9999 字插入圖片刪除圖片插入地圖刪除地圖插入視頻視頻地圖回答即可得2分經驗值,回答被選為滿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經驗值和財富值參考資料:匿名回答提交回答取消

檢舉 | 2007-4-5 10:44 滿意回答 軍不血刃 (jūn bù xuè rèn)
解釋:兵器上沒有血。謂未交鋒就取得勝利。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為後帝伐魏詔》:「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不厭詐 (jūn bù yàn zhà)
解釋:厭:厭棄,排斥;詐:蒙騙。用兵作戰時當盡量使用欺詐等計謀來迷惑敵人。
出處:春秋·楚·孫武《孫子兵法·計篇》:「兵者,詐道也。」李筌註:「軍不厭詐。」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法從事 (jūn fǎ cóng shì)
解釋:按照軍法嚴辦。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敢有趁灌犯法,輒以軍法從事。」
示例:吳七一本正經回答:『三天交不出船來,請~。』 ★高雲覽《小城春秋》第40章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臨城下 (jūn lín chéng xià)
解釋:敵軍已來到自己的城牆下面。比喻情勢十分危急。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
示例:元帥~,將至壕邊,覷南唐一鼓而下也。 ★明·無名氏《曹影下江南》第三折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令如山 (jūn lìng rú shān)
解釋:軍事命令象山一樣不可動搖。舊時形容軍隊中上級發布的命令,下級必須執行,不得違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9回:「雲長曰:『願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雲長便與了軍令狀。」
示例:汝等只知刁明忠來襄陽原為探母,情有可原,卻忘記~,凡不聽約束者斬無赦。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2章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軍令狀 (jūn lìng zhuàng)
解釋:指接受軍令後寫的保證書,如不能完成任務,願依軍法受懲。泛指接受某項重大任務後寫的保證書。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4回:「既各分任,就叫軍政司立了軍令狀,倘中軍有失,妾身之罪。」
示例:我立一張~在你這里。 ★高陽《胡雪岩全傳·紅頂商人》l

Ⅶ 終軍的人物典故

《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終軍字子雲,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於郡中。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見軍,甚奇之,與交結。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
從上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一角而五蹄。時又得奇木,其枝旁出,輒復合於木上。上異此二物,博謀群臣。軍上對曰:「臣聞《詩》頌君德,《樂》舞後功,異經而同指,明盛德之所也。南越竄屏葭葦,與鳥魚群,正朔不及其俗。有司臨境 ,而東甌內附,閩王伏辜,南越賴救,北胡隨畜薦居,禽獸行,虎狼心,上古未能攝。大將軍秉鉞,單於奔幕;票騎抗旌,昆邪右衽。是澤南洽而威北暢也。若罰不阿近,舉不遺遠,設官竢賢,縣賞待功,能者以保祿,罷者退而勞力,形於宇內矣。履眾美而不足,懷聖明而不專,建三宮之文質,章厥職之所宜,封禪之君無聞焉。……

Ⅷ 40個典故,大約20字的典故 急急急

1、自相矛盾
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牢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如何?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為自相矛盾。
2、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創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乾的大臣死後,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呼,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劉禪侍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十分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3、 卧薪嘗膽
話說吳國與越國打仗,吳王夫差戰敗,其後他每天睡在乾柴上,每天吃苦膽,最終以弱勝強,打敗了越王勾踐,這就是有名的卧薪嘗膽
4、畫餅充飢
曹操在征討張綉時軍隊飢渴難耐,這時曹操登上高山觀望聲稱前邊有梅林,渡過軍隊嘩變的危機,後人稱這次事情為畫餅充飢
5、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以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祥,我偏不這樣想,我們乾脆之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怎麼?」劉琨欣然贊同。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中斷。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完成了他報效國度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足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6、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圍住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計劃領導20名門客前往完成這項任務,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國立刻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無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咱們今日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盡管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求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許發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
7、舌戰群儒
東漢末年,劉表過世,劉琮投降曹操,情勢對劉備與孫權極為不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一起前去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在孫權的殿前先後把張昭,虞翻、步陟、陸績的投降主義駁得體無完膚,孫權終於贊同聯劉抗曹
8、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明,讓光明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許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以為很奇怪,問他為啥這樣,他說:「我但願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9、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途經江的人),把佩戴的劍掉進了江里。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本來的地方。
10、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十分喜好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好龍,就來到葉公家訪問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觀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匆忙躲起來。本來,葉公喜好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11、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復說:「我寧肯信任尺碼,也不信任自己的腳!」
12、自相抵觸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歌頌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牢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歌頌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銳利,關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時存在的。
13、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突然看見一隻兔子箭平常地飛馳過來,撞在棵大樹上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啥也沒等到。他卻不甘願,從此,每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14、懸梁刺骨
孫敬字文寶,十分喜愛學,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時,就用繩索把頭發系在樑上。後來成為當世大儒。
15、程門立雪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簡單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簡單找到了。」因此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奉養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身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一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16、拔山舉鼎
項羽在少年時代不喜好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賭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教他兵書,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粗心,不肯認真鑽研。 聽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健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17、杯弓蛇影
秦王苻堅兵敗後逃跑,在逃跑過程中覺得一草一木多是追兵,疑神疑鬼,最終中箭而逃。
18、按圖索驥
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善於相馬。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簡單,就拿著這本書四處找好馬。但是他只會照書本去找,最終一無所獲。
19、柳營試馬
西漢時期,由於諸侯權勢強大,中央政權不能有用把持諸侯,晁錯的削藩政策正式引發「七王之亂」,漢景帝命周亞夫發兵救梁。周亞夫柳營試馬,切斷叛軍後路,斷絕其糧草提供,使叛軍不戰自潰,周亞夫發兵乘勝追擊

20、病入膏肓
戰國時,晉國的國君晉景公得了一場重病。於是,決定去請秦國名醫秦緩。一天夜裡,晉景公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兩個人在說:「秦緩就是再厲害,只要我們分別住在膏的下面和肓的上面,他也會拿我們沒轍。」過了幾天,秦緩來到晉國,經過檢查之後,秦緩說:「大王已經病入膏肓,無葯可救了。果然,過了幾天,晉景公就去世了。

21、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遠說那裡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22、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23、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里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24、長風破浪
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志,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25、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6、一葉障目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個書獃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27、千呼萬喚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詩歌為民請命,得罪了當時的權貴。因此被貶到江州做司馬。他來到潯陽江邊與即將離別的朋友送行,風吹著蘆葦傳來陣陣凄涼。他們上船喝起了酒來,江面上傳來一陣琵琶聲。他們驅船靠近,千呼萬喚才見到那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28、杯水車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從前有一個樵夫在山上打柴,聽到救火聲就跑去救火。後來他的柴車也著了火,正好看到路邊有一個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邊去裝水來救火,但火勢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無濟於事,一整車柴全部被燒毀

29、栩栩如生
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莊子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

30、三顧茅廬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卧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以一當十
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公元506年,孫武率三萬精兵攻打楚國,消滅20多萬楚軍,創造一個以一當十的戰例

31.道聽途說
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古時學者艾子的鄰居毛空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經常把外邊聽到的事情加以誇大說給艾子聽。一次他說:「一隻鴨子一次下了100個蛋。」艾子不信,他又說天上掉下一塊二十丈長十丈寬的大肉,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他親耳聽來的

32、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33、按圖索驥
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春秋時期相馬專家孫陽(伯樂)根據自己的相馬經驗寫了《相馬經》,他的兒子很想把相馬的絕技學到手,熟讀《相馬經》,根據經書上的標准選出的「千里馬」——一隻癩蛤蟆回家向其父報喜,伯樂看後哭笑不得

34、氣壯山河
形容氣概豪邁,使祖國山河因而更加壯麗。
北宋時期,趙鼎21歲中進士受到宰相吳敏的賞識,調到都城開封任職。金兵南下,宋欽宗驚慌失措,趙鼎主張抗金到底,可是宋欽宗不予理睬。北宋滅亡後,趙鼎仍然堅持抗金,秦檜迫害他,他只好寫下:身騎箕,尾歸天上,氣壯山河壯本朝

35、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
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息國從鄭國發動戰爭,結果被打敗。原因是不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分不清敵人與朋友,不團結鄰國,結果沒過多久息國被楚國消滅

36、雞犬不寧
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做司馬,他目睹了民間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局面,寫了一篇《捕蛇者說》。該散文描述一個捕蛇者寧願冒著生命危險捕蛇,也不願種地,因為貪官污吏們搞得當地雞犬不寧

37、力不從心
心裡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
東漢時期,班超為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說班超老了,再有戰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摺,不斷地點頭,於是下詔讓班超回京

38、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後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說不彈,並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系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39、誨人不倦
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干農活。孔子心裡不高興,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終於種出了葫蘆、扁豆等。

40、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Ⅸ 有沒有含有"軍"字的詩,最好有全詩的解釋

1.木蘭詩全文_古詩文網
作者:郭茂倩 (宋代)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李賀的《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選自《李賀詩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版)。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名,多寫邊塞征戰之事。雁門,古郡名,在今山西省北部。行,古詩的一種體裁。李賀(790—816),字:長吉,富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代詩人。家居富昌之昌谷,後人因稱李昌谷。體貌細瘦,巨鼻,通眉,長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外出時背一破錦囊,得句即寫投囊中,暮歸足成詩篇。他的母親見他作詩辛苦,責怪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他在《詠懷》詩中也說:「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鏡中聊自笑,詎是南山期。」二十多歲變白發飄落,哪會有南山之壽?果然,他27歲就去世了。李賀作詩務求新奇,人稱「奇才」「詩鬼」。
本篇以樂府舊題寫當時戰事。詩人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悲壯的戰爭風雲,構成了奇特的意境。(雖然沒軍字)

3.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肓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Ⅹ 帶軍字的成語

軍令如山
敗軍之將
貽誤軍機
常勝將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