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管理名人典故

管理名人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9 15:02:00

㈠ 關於管理自己,戰勝自己,超越自己的小故事或名人事跡

回答即可得2分,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言。

~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後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後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此後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裡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後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幹」。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崙,但因拿破崙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塗掉拿破崙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傑作。

~藏著熱情的火山~

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一八零九年拿破崙攻佔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在戰火彌漫的日子裡,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由於「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並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後,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

~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國革命後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拿破崙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
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度瀏覽人生。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時他已屆壯年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此後寫作的音樂,除了震古鑠今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庄嚴彌撒曲」外,全是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這全是有內在的與深邃的精神意境。

~樂聖不擅人間事~

由於弟弟卡爾一八一四年去世,貝多芬又負起了監護養育侄兒的責任。但領養過程與事後侄兒給他帶來的問題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總之他無法將愛心轉移到他侄兒身上。貝多芬對與人如何相處的道理完全崩潰。樂聖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沈,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經濟十分拮據。那時他正全力創作兩大作品--「庄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前曲是為了魯道夫被任命為大主教登基典禮時演奏的使用。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號交響曲」首演,將他的聲望又推到新頂點。「第九號交響曲」的「快樂頌」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詩「快樂頌」。他早年就有此念頭,經過了三十二年終於達成心願。「第九號交響曲」的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 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對聽眾指導。當全曲演奏甫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這是貝多芬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時日就度過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裡。他那即將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於寧靜。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凈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將拋開的世界。寫作了五首最後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些室內樂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後的春雷響起了~

貝多芬的餘生已經不多,單是一八二六年就動了四次手術,但病情未見好轉。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一場大風雪,伴著震耳欲聾的春雷,此時貝多芬握緊右拳,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根據古老的記錄,貝多芬的葬禮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約有兩萬名以上的維也納市民參加護送到舉行追悼彌撒的雅瑟爾教堂......

㈡ 名人自主管理的故事,30分以後就沒用了。急!!!!!!!!!

「亡羊補牢」新解從前,有人養了一圈羊。一早他發現羊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可能從窟窿里鑽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接受了鄰居的勸告,趕快堵上那個窟窿。

第二日早上,他發現又少了一隻羊。他仔細查看後發現,原來羊圈不止破了一個窟窿,狼可能從其它窟窿鑽進來,還是把羊叼走了。鄰居又勸告他說:「把羊圈修一修,堵上所有的窟窿吧!」接受了鄰居的勸告,趕快堵上所有的窟窿。第三日早上,他發現還是少了一隻羊。羊圈已經沒有窟窿,狼是從哪兒來的呢?領居也無計可施,於是他只好求助於村裡一位長者。長者繞羊圈查看了一圈說:「狼叼走羊不是因為羊圈破了窟窿,而是你的羊圈修得太矮了!」於是,他聽從長者的話把羊圈加高,並自己思考決定每天定期來檢修羊圈有無窟窿和損壞。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被狼叼走的了。寓意說明:羊丟了,不查明原因就去堵上表面那個窟窿,卻不知真正的原因是羊圈修得太矮。把羊圈修補起來,定期檢查羊圈的情況,剩下的羊就不會再丟。犯了錯誤,不分析根本的原因,盲目得去糾正,往往會一錯再錯;分析出犯錯的根本原因,及時採取系統的補救措施,並在補救的基礎上加以預防,才可以避免繼續出現的損失。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認為,其實,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廣大管理者又何嘗不是經常犯「亡羊補牢」的毛病?1、屢改屢犯。工作中經常出現失誤,知錯就改,再錯再改,只知糾正錯誤,卻不知預防錯誤再犯,一錯再錯的結果是給企業帶來無盡的損失。2、治標不治本。發現問題和錯誤不知找到問題或錯誤的源頭,而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只解決表面問題,卻對問題的根本視而不見,最終造成小問題延誤成大問題。3、經常救火。異常情況層出不窮,各部門上至主管領導下至一般職員,每天忙上竄下,不時充當救火隊員;企業經營管理中難免會出現異常情況,但如果異常情況過多且過於頻繁,便說明企業的系統管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4、失去思考能力。企業經營過程中,廣納良言、集思廣義是無可厚非,但針對每一種建議或處理方法,均有其適合的土壤及空間,企業決策者只可參考借鑒,不可盲目搬從。俗語有雲:「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故企業決策人萬不可失去自身的思考與判斷能力。如何徹底糾正「亡羊補牢」的毛病呢?以曾水良和李曉東為代表的民企治理專家團隊結合部份代表性民企案例和人性分析,試著開出以下幾味葯方:1、鼓勵犯錯,但杜絕犯同樣的錯!不犯錯就不會有進步,不犯錯就不會有創新!所以,我們首先需要鼓勵犯錯。但在鼓勵犯錯的同時,需要堅絕避免犯同樣的錯誤!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一直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曾稱贊顏回說:「顏回不二過」,說得即是這個道理。2、企業管理要注重本標兼治!重標不重本,往往只能解決一時的表面問題,問題的根本仍然存在;而重本不重標,則解決問題的周期過長,解決不及時很容易給企業造成一定的損失。3、頻繁救火是企業管理不系統的標志!企業一旦險入頻繁救火的怪圈,最終是撲滅了這處,那處又起來,每日管理者與執行者疲於奔命,從而使企業進入無限期的管理內耗之中,限制了企業的發展。企業如果出現頻繁救火的現象,需要從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五個方面來進行系統管理梳理,並且要理順管理流程,從而系統的解決頻繁救火的問題。4、獨立思考能力是企業自我救贖的基礎。每一個企業都需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管理方法來支撐企業的發展;同樣,每一個企業領導人都需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來判斷和指引企業發展的方向。「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我們在日常企業管理中,需要做的不光是解決補上窟窿一類的表面問題,還要找出羊圈本身就不夠高的根本問題,從一個系統的管理角度出發,然後建立防患於未然的日常檢查機制,防微杜漸,增強企業獨立思考能力與自我救贖的意識,將危機化為無形,使企業能夠得到長治久安的發展。

㈢ 讀名人管理時間的故事並討論為什麼管理時間很重要

因為時間是按不停的流逝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說呢,必須要利用時間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㈣ 關於做事專心的名人典故

世間相傳李太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離去了。(李白)路過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為什麼在磨鐵杵),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李太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動,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學業。

㈤ 從古到今的一些名人以身作則管教下屬的故事

「身為一名主管,要比員工付出加倍的努力和心血,以身示範,激勵士氣。」
前日本經聯會會長土光敏夫,他是一位地位崇高、受人尊敬的企業家。

土光敏夫在一九六五年曾出任東芝電器社長。當時的東芝人才濟濟,但由於組織太龐大,層次過多,管理不善,員工鬆散,導致公司績效低落。

土光接掌之後,立刻提出了「一般員工要比以前多用三倍的腦,董事則要十倍,我本人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口號,來重建東芝。

他的口頭禪是「以身作則最具說服力」。他每天提早半小時上班,並空出上午七點半至八點半的一小時,歡迎員工與他一起動腦,共同來討論公司的問題。

土光為了杜絕浪費,還藉著一次參觀的機會里,給東芝的董事上了一課。

有一天,東芝的一位董事想參觀一艘名叫「出光丸」的巨型油輪。由於土光已看過九次,所以事先說好由他帶路。

那一天是假日,他們約好在「櫻木町」車站的門口會合。土光准時到達,董事乘公司的車隨後趕到。

董事說:「社長先生,抱歉讓您等了。我看我們就搭您的車前往參觀吧!」董事以為土光也是乘公司的專車來的。

土光面無表情地說:「我並沒乘公司的轎車,我們去搭電車吧!」

董事當場愣住了,羞愧得無地自容。

原來土光為了杜絕浪費,使公司合理化,乃以身示範搭電車,給那位渾渾惡惡的董事上了一課。

這件事立刻傳遍了整公司,上上下下立刻心生警惕,不敢再隨意浪費公司的物品。由於土光以身作則點點滴滴的努力,東芝的情況乃逐漸好轉。

·土光敏夫說:「要督促政府達成革新,再也沒有比國民一齊監督更有效的 方法了。」

㈥ 跟計劃有關的名人故事,典故,就是做事有條理的名人,名句或者名篇都可以

華羅庚 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它的實用范圍極廣泛,在企業管理和基本建設中,以及關系復雜的科研項目的組織與管理中,都可以應用。 怎樣應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比如,想泡壺茶喝。當時的情況是:開水沒有;水壺要洗,茶壺,茶杯要洗;火生了,茶葉也有了。怎麼辦? 辦法甲:洗好水壺,灌上涼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開的時間里,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等水開了,泡茶喝。 辦法乙:先做好一些准備工作,洗水壺,洗茶壺茶杯,拿茶葉;一切就緒,灌水燒水;坐待水開了泡茶喝。 辦法丙:洗凈水壺,灌上涼水,放在火上,坐待水開;水開了之後,急急忙忙找茶葉,洗茶壺茶杯,泡茶喝。 哪一種辦法省時間?我們能一眼看出第一種辦法好,後兩種辦法都窩了工。 這是小事,但這是引子,可以引出生產管理等方面的有用的方法來。 水壺不洗,不能燒開水,因而洗水壺是燒開水的前提。沒開水、沒茶葉、不洗茶壺茶杯,就不能泡茶,因而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它們的相互關系,可以用下面的箭頭圖來表示:箭桿上的數字表示,這一行動所需要的時間,例如15表示從把水放在爐上到水開的時間是15分鍾。 從這個圖上可以一眼看出,辦法甲總共要16分鍾(而辦法乙、丙需要20分鍾)。如果要縮短工時、提高工作效率,應當主要抓燒開水這個環節,而不是抓拿茶葉等環節。同時,洗茶壺茶杯、拿茶葉總共不過4分鍾,大可利用「等水開」的時間來做。 是的,這好像是廢話,卑之無甚高論。有如走路要用兩條腿走,吃飯要一口一口吃,這些道理誰都懂得。但稍有變化,臨事而迷的情況,常常是存在的。在近代工業的錯綜復雜的工藝過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這么簡單了。任務多了,幾百幾千,甚至有好幾萬個任務。關系多了,錯綜復雜,千頭萬緒,往往出現「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情況。由於一兩個零件沒完成,耽誤了一台復雜機器的出廠時間。或往往因為抓的不是關鍵,連夜三班,急急忙忙,完成這一環節之後,還得等待旁的環節才能裝配。 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或先或後,關系不大,而且同是一個人的活兒,因而可以合並成為: 用數字表示任務,上面的圖形可以寫成為: (?洗水壺 ?燒開水 ?洗茶壺茶杯、拿茶葉 ?泡茶) 看來這是「小題大做」,但在工作環節太多的時候,這樣做就非常必要了。 這里講的主要是時間方面的事,但在具體生產實踐中,還有其它方面的許多事。而我們利用這種方法來考慮問題,是不無裨益的。 當然,這種方法,需要通力合作,因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下定義俗話說得好:「溫室里難開出鮮艷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兒,人只有經過苦難磨練才有望獲得成功。」我國著名大數學家華羅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於他的坎坷經歷。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把數學方法應用於實際,篩選出以提高工作效率為目標的優選法和統籌法,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華羅庚同志是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為以後矩陣幾何學等,作下了奠基。

㈦ 古代名人典故

1、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典故: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

後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30、樂不思蜀(劉禪)

出自《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典故:三國時,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馬上派兵來攻打蜀國,蜀國不但打不過魏國,劉禪還自願投降,帶著一些舊大臣到魏國去當「安樂公」,繼續過著吃喝玩樂的日子。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阿斗吃飯,故意叫人來表演蜀國的雜耍,想羞辱這些蜀國來的人。舊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非常的難過,可是,阿斗卻高興地拍著手說:「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點也沒有傷心的樣子。後來,司馬昭故意諷刺阿斗說:「怎麼樣!在這里過的開心嗎?想不想蜀國呀?」沒想到,阿斗居然開心地說:「此間樂,不思蜀。」

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㈧ 30位歷史名人,30個成語典故,你知道多少

1、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典故: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
後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2、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俞伯牙很擅長彈琴,他到楚國馬鞍山遇到鍾子期,兩人談論琴律很投機。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彈奏一曲,鍾子期高興地說泰山江河。兩人結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會鍾子期,得知鍾子期病故,就在墳前傷心地毀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3、墨守成規(墨子)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典故:戰國時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張兼愛與非攻,到處推廣他的學說。楚國要去攻打宋國,魯班為楚軍設計攻城的雲梯。墨子急忙去勸阻這場戰爭,楚王讓墨子與魯班比試比試攻防演習,墨子善於防守,魯班敗北。楚王只好放棄攻打宋國。
後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4、一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典故: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為詩往謁焉。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裡,昨夜開數枝。」谷曰:「『數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則佳。齊己矍然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為齊己『一字之師』。」
後指能夠給別人糾正一個錯別字或者指出哪一個字在文章語句中欠佳的老師。比喻從別人那學到一點東西也是自己的老師。
5、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典故: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書李林甫,雖做官卻不正正誠誠的辦事,而是一味遷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觸。也總是在外貌上表現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裡並說盡所有可以說的好聽的、善意的話。可是實際上,他是一個非常狡猖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日子久了,人家就發現了地這種偽善,於是大家便在背地裡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
指嘴上甜,心裡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蠍心腸的人。
6、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典故: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不惜散盡千金扶持秦國王子異人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後,封呂不韋為丞相。為了提升名望讓眾人服氣,呂不韋命三千門客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於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後用來稱贊詩文精妙,價值極高,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
7、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典故:韓信出身貧困,父母早逝,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邊去釣魚,用魚來充飢。有一天,韓信碰到一個老婆婆。老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面無血色,便把自己的飯分一些給他吃。一連幾天,這位老婆婆每天都給韓信飯吃,韓信十分感激,便對老婆婆說:「您這樣照顧我,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您。」韓信被封為楚王後特意回故鄉見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謝,並送給她一千兩黃金。
後指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8、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典故: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乾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後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9、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典故:戰國末年,燕國太子丹物色荊軻與秦舞陽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於期的人頭及燕國的地圖讓荊軻他們進獻給秦王,秦王十分高興。荊軻展開燕國地圖,露出鋒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劍抵抗,衛兵乘機上前殺了荊軻。
後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10、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典故: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後來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後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11、接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典故: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壯丁去漁陽守邊,官差選陳勝、吳廣管理壯丁,走到大澤鄉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律規定這些人得全部處死,陳勝、吳廣迫不得已,只好舉起竹桿當義旗,進行起義。
後指人民起義。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典故:戰國時期,韓國姬公子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改名張良。有一天他在圯水橋上散步,遇到一個老人的鞋掉到橋下,他主動拾起並替他穿上。老人家認為他是孺子可教,就送他《太公兵法》,他仔細鑽研後成為劉邦的謀士。
後指年輕人可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典故: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佔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佔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14、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典故:東漢初期,班超因為家貧靠幫官府抄寫文件為生,供養老母。但是他覺得這樣抄抄寫寫沒什麼出息。剛好北方匈奴侵漢,他把筆一扔,毅然報名參軍,當了一名軍官,在戰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議與西域各國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後指文人從軍。
15、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典故:商朝末年,紂王帝辛對內統治手段殘暴,對外連年征戰用兵,導致商朝政治腐敗、社會動盪。武王姬發在征討商紂前說:「我周王姬發將征伐商,因為今日的商君紂暴虐無道,任意糟蹋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殘害苛虐百姓。不但使自己成為逃亡罪犯的頭領,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我獲得了志士仁人的協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禍亂。」最後商周決戰於牧野,紂王慘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書經》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紂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後來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16、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典故: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後,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咸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裡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
後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7、怒發沖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典故: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便允諾趙惠王以15座城池交換。迫於秦國勢力,趙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交換,秦王閉口不談城池的事,藺相如用計奪回和氏璧,並怒發沖冠地說:「如果不以城池交換,我就與和氏璧同歸於盡。」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18、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典故: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憤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後指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19、一鼓作氣(曹劌)
出自《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典故:春秋時期齊國恃強凌弱攻打魯國,魯庄公率軍迎敵,兩軍相遇,齊軍擂起戰鼓,而魯軍在曹劌的帶領下沒有擂鼓。齊軍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經低落,魯軍才第一次擂鼓。魯軍靠的就是一鼓作氣的士氣以少勝多,打敗了齊軍。
後多喻趁銳氣旺盛之時一舉成事或鼓足干勁,一往直前。
20、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至焉,不可為也。」
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景公得了重病,秦國國王秦桓公派名醫緩前去為其治病。緩來到晉國,見到晉景公,把好脈後搖頭嘆息說:「大王的病已經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葯力是無法到達的。」果然,沒過多久,晉景公就病死了。
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1、破釜沉舟(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典故: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後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22、東窗事發(秦檜)
出自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典故: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岳飛、李綱等堅持抗金,奸臣秦檜主張投降,就與夫人在東窗下密謀除掉岳飛。後來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不久秦檜與兒子病死,妻王氏請僧人做法事超度他們,法師說:「太師叫我轉告,東窗事發了。」
後比喻陰謀已敗露。
23、程門立雪(程頤、楊時)
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雲。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典故: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後被推薦程頤門下。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後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24、司空見慣(劉禹錫)
出自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典故: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因為政治革新被貶職回京,司空李紳設宴款待他,席間命歌妓以歌舞勸酒。劉禹錫感慨萬分,當場寫詩一首:「高髻雲鬟宮樣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後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25、夢筆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典故:唐代大詩人李白少年時曾經做過一個奇特的夢,他夢見自己使用的筆尖頭開出了鮮艷的花朵,一張張白紙自動飛到他眼前,他高興極了,就抓起妙筆飛快地寫了起來,落在紙上的卻是一朵朵盛開的鮮花,他的許多著名的詩篇流傳至今。
後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26、力透紙背(顏真卿)
出自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典故:南宋陸游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留下了9000多首詩,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代表作有《關山月》、《農家嘆》、《示兒》等。清代詩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評論陸游的詩:「陸游的詩才氣豪健,意境清新,立意深刻,語句精練,力透紙背。」
後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27、洛陽紙貴(左思)
出自《晉書·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典故:西晉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名叫左思。左思出身寒微,不善交遊,而且相貌醜陋,說話還有點口吃。他的父親左雍對此十分失望,有一次,竟當著他的面,對自己的朋友說:「左思這孩子的學習,還趕不上我小的時候呢!」 這事對左思的刺激很大,從此他便潛下心來,發憤讀書,終於寫的一手好文章。後整整用了十年寫出《三都賦》這一文學巨著。起初,不為時人所重,後經黃埔謐、張華等名流推薦,於是富豪之家爭相傳寫,以至洛陽紙價也昂貴起來。 後來,人們便用「洛陽紙貴」來形容文章作品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後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28、背水一戰(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典故: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在通過韓信的一番排兵布陣後,漢軍取得了勝利,戰後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後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29、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30、樂不思蜀(劉禪)
出自《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典故:三國時,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馬上派兵來攻打蜀國,蜀國不但打不過魏國,劉禪還自願投降,帶著一些舊大臣到魏國去當「安樂公」,繼續過著吃喝玩樂的日子。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阿斗吃飯,故意叫人來表演蜀國的雜耍,想羞辱這些蜀國來的人。舊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非常的難過,可是,阿斗卻高興地拍著手說:「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點也沒有傷心的樣子。後來,司馬昭故意諷刺阿斗說:「怎麼樣!在這里過的開心嗎?想不想蜀國呀?」沒想到,阿斗居然開心地說:「此間樂,不思蜀。」
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㈨ 名人典故

楚漢之爭
原本項羽有優勢可以滅掉劉邦,但是卻選擇了分地而治,分天下而管,導致後來劉邦的發展,並最後將項羽逼到烏江自刎,喊恨而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