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分析北海若這一寓言人物

分析北海若這一寓言人物

發布時間: 2021-03-09 10:36:51

① 讀完 河伯與海若 是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本文節選自《莊子·秋水》,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他是老子之後道家的主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主張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文章想像豐富,汪洋恣肆,詞藻瑰麗,並多採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是莊周自著,「外篇」和「雜篇」是他的門人和後學者所作。
第二項,文體知識。
這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
第三項,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為,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這一主旨在客觀上給人以有意的啟示,這就是人們不能囿於個人的見聞而自滿自足,應該努力學習,不斷上進。
中心論點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
第四項,層次和段落。
本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
即河伯所想所說。先寫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到海邊看到海以後,認識到最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錯誤的。會見笑於大方之家。
第二部分是第二個自然段。
即寫『海神』北海若的談話。闡述天下萬物是無限的,而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滿。
以上兩大段還可以各分幾個層次。
第一段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從開頭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寫何伯的自滿。
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到見笑於大方之家,寫河伯到海邊後才認識到自己那種自多的觀點是危險的。
第二段分為四層。
第一層從「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到「爾將可與語大理矣」。闡述人們的見識受到各種限制,只有對超越自己見識限制的人,才可以與他談論大道理。
第二段第二層從「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若闡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
第二段第三層從「計四海在天地之間也」到「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通過一系列的類力,闡述世界萬物和人類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
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後,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現。
本文的結構特色: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這是由小到大,說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局限性。那麼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盡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於天地,中國之於海內,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
第五項,本文的寫作特點。
一、寓論述於寓言之中。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說教,而是虛構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說理,闡明觀點。
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後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莊子散文善於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
4、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
以上比喻說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誇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於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
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說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和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士之所勞,盡此矣。
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後,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現。
本文的結構特色: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這是由小到大,說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局限性。那麼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盡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於天地,中國之於海內,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
第五項,本文的寫作特點。
一、寓論述於寓言之中。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說教,而是虛構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說理,闡明觀點。
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後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莊子散文善於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
4、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
以上比喻說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誇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於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
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說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和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士之所勞,盡此矣。

② 秋水人物分析以及啟示

本文節選自《莊子·秋水》,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他是老子之後道家的主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主張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文章想像豐富,汪洋恣肆,詞藻瑰麗,並多採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是莊周自著,「外篇」和「雜篇」是他的門人和後學者所作。
第二項,文體知識。
這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
第三項,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為,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這一主旨在客觀上給人以有意的啟示,這就是人們不能囿於個人的見聞而自滿自足,應該努力學習,不斷上進。
中心論點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
第四項,層次和段落。
本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
即河伯所想所說。先寫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到海邊看到海以後,認識到最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錯誤的。會見笑於大方之家。
第二部分是第二個自然段。
即寫『海神』北海若的談話。闡述天下萬物是無限的,而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滿。
以上兩大段還可以各分幾個層次。
第一段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從開頭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寫何伯的自滿。
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到見笑於大方之家,寫河伯到海邊後才認識到自己那種自多的觀點是危險的。
第二段分為四層。
第一層從「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到「爾將可與語大理矣」。闡述人們的見識受到各種限制,只有對超越自己見識限制的人,才可以與他談論大道理。
第二段第二層從「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若闡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
第二段第三層從「計四海在天地之間也」到「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通過一系列的類力,闡述世界萬物和人類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
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後,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現。
本文的結構特色: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這是由小到大,說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局限性。那麼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盡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於天地,中國之於海內,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
第五項,本文的寫作特點。
一、寓論述於寓言之中。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說教,而是虛構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說理,闡明觀點。
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後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莊子散文善於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
4、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
以上比喻說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誇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於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
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說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和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士之所勞,盡此矣。
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後,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現。
本文的結構特色: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這是由小到大,說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局限性。那麼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盡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於天地,中國之於海內,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
第五項,本文的寫作特點。
一、寓論述於寓言之中。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說教,而是虛構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說理,闡明觀點。
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後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莊子散文善於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
4、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
以上比喻說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誇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於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
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說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和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士之所勞,盡此矣。

③ 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問題。 1.《亡羊補牢》中的那個人開始為什麼不聽鄰居的勸告結果怎麼樣這個寓言故

1.他認為羊已經丟了,不用再修羊圈了。
結果第二天又少了一隻羊。
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2.行動不能與目的相反,否則一事無成,達不到目的。
(意思對即可)

④ 秋水時至這則故事中河伯開始是什麼樣的心情,後來看到北海又是怎樣的心情

第一部分寫河伯望洋興嘆,自識其丑。又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展現河水滿漲的景象,突出河伯沾沾自喜;第二個層次展現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識其丑。
第二部分寫北海若以自然之廣大、宇宙之無窮開導河伯。又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說明人的認識要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第二個層次是說與天地、陰陽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滿;第三個層次闡發世間萬物的大小都是相對而言的道理;第四個層次是對伯夷、仲尼的「自多」進行嘲笑。
作為一篇說理文,《秋水》的意理結構十分嚴謹。與文章所闡析的認識的無止境問題相適應,作者採用了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層層推進、生發無窮的論說方法。
先說河,再說海,再說到天地萬物,這是舉物的由小到大、層層推進;先說海比河大,再說天地比海大,由此得出宇宙無窮、認識無止境的結論,這是闡析事理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層層推進;先讓河伯自喜自傲於河水的滿溢,再讓它看到大海的浩瀚而自卑自丑,然後海若才進行開導,這種循循誘導的方法,符合教誨和接受的心理規律;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宇宙無窮、認識無止境的說教,並順勢嘲笑伯夷、仲尼的「自多」,這就使全文的論說,皆在層層推進中呈水到渠成之勢。莊子的文章,不僅外觀揚厲恣肆,而旦內在意理無間,故成千古奇構妙文。
內容述評
從哲學思想方法上看,莊子的《秋水》主要是宣揚相對主義的認識論。他認為,無論是大小、多少、長短、有無,還是貴賤、得失、生死:都是相對的,都是不確定的,都是沒有明確界限的;由此,他陷入了物的「齊一,』論和理的無是非觀。在他的心目中,只有那個以「無』』的形態存在的先驗的「道」,才是至高無上的,才是絕對的。
對這種極端的相對主義,列寧曾給予明確批判。他說:「對於客觀的辯證法來說,相對中有絕對。對於主觀主義和詭辯來說,相對只是相對的,是排斥絕對的。」(《談談辯證法問題》)他又說:「作為認識論基礎的相對主義,不僅承認我們知識的相對性,並且還否定任何為我們的相對認識所逐漸接近的、不依賴於人類而存在的、客觀的准繩或模特兒。」(《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顯然,莊子把相對絕對化是不符合辯證法的。
但教材中所節選的這一部分,尚未走到齊物我、無是非的絕境,因而其中包含著不少合理的思想因素。首先,莊子認為,人的認識要受到三方面的限制:一是「拘於虛」,即受到空間的限制,二是「篤於時」』p受到時間的限制,三是「束於教」,即受到後天教育的限制。這概括是合理的、全面的,有啟發人們放眼宇宙而匡正自我的認識價值。其次,文章所展現的客觀世界的無限性和人的認識的無止境性,對鞭策人們永遠不要囿於個人有限的見聞,永遠不要自滿自足,永遠要努力學習,開擴眼界,力求上進,有很大的啟發和教育意義。
至於莊子對孔盂之道的否定,顯然有很大的片面性。這里涉及到儒、道兩個學派、兩種世界觀的問題,須作歷史地辯證地考察分析,不可簡單從事。
藝術特色
《秋水》是一篇說理文章,闡述的是哲學思想,但在寫法上卻不同於一般的論文,具有許多鮮明的藝術特點。
一、哲理與形象的結合
莊子散文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它的說理,不局限於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演繹,而是善於將抽象的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描繪之中,藉助具體可感的景物人事來表達深微玄奧的哲學道理。本文的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整體性寓言形式。本文假託河伯與北海若這兩個虛構人物的對話,展開說理,闡明觀點,整篇是一個生動的寓言故事。先秦諸子中多喜引用事言故事來說理,但像本文這樣,整篇都是寓言故事,卻很少見;而且這里的寓言不是引用·,而是莊子自己虛構的,這也是莊子寓言的一個重要特點。寓言的基本特徵,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寓意富有哲理。本文中的河伯被設為莊子思想的對立面,而北海若則是莊子自己的化身,通過兩人的對話,通過正反兩種思想境界的對比,十分清晰地宣揚了莊子的認識無止境的哲學思想。寓言的另一個明顯特點是用鮮明生動的形象來說話,避免了呆板、抽象說理的枯燥乏味,使哲理與形象結合起來,有化抽象艱澀為具體可感的效能。
2.寓理於意境描繪。通過景物描繪,創造意境,這是詩歌的基本表現方法,但在莊子的說理文中,卻常常採用這種寓意理於「境』』的詩歌表達方法。本文一開篇就向我們展現了「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淡渚崖之間不辨牛馬」的景象,接著又展現了「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的北海的浩瀚景象。通過這兩種景象的對比,不僅顯示了樓外有樓、天外有天的客觀事實、事理,而且顯示了看待世界的兩種眼光、兩種心態、兩種境界,由此也就自然地層開了說理,自然地導向了宇宙無窮、認識無止境的哲理。意境的描繪、兩種境界的並列,不僅增強了說理的形象可感性,而且寓意比抽象說理更含蓄、更豐滿、更有理趣。
像莊子散文這樣寓理於寓言故事和意境描繪,在中國說理文史上是極其少見的,這恐怕與他所極力宣揚的虛無縹緲之「道」相關。莊子之「道」的深微玄妙,與其行文的生動奇譎,表裡相應,十分合宜。「道可道,非常道」,莊子能通過種種形象化的手段,將不可道之道傳達得相當鮮明清晰,這是莊子散文最令人折服之處。
二、運用比喻說理
莊子散文,長於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本文中為了說明人的認識要受到客觀環境的限制,就連用了井蛙「拘於虛」、夏蟲「篤於時」,曲士「束於教」三個比喻;在闡述宇宙無窮、認識無止境時,又連用了「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碧空之在大澤」、「似梯米之在大倉」、「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一系列比喻。廣義地說,文中的百川灌河、萬川歸海、天地之大、九州之小等等事例,乃至整個寓言故事,也都具有比喻意義。因為認識無止境這一文章主旨是包容一切的普遍規律,其具體內容是不可能盡言的,故略舉一二,則皆具有以例喻理、以一寓萬的性質。所以可以說,本文中的比喻本身,也都是在說明事物的相對性,在喻比認識的無止境,此之謂整體設喻,援譬設喻過程也就是論證說理的過程。
三、宏肆有力的語言氣勢
文章貴有氣勢,說理文尤其如此。這氣勢,首先來自於理直氣壯,但也常常得力於一定的語言形式。本文的氣勢,既來之於整體說理的層層推進、內在意理邏輯嚴謹(這在前面已經說過),也來之於大量排比句式和反詰句式的運用。「井蛙」、「夏蟲」、「曲士」三句是排比,「四海」、「中國」、「萬物」三句是排比,「五帝」、「三王」、「仁人」、「任士」四句也是排比。北海若的話幾乎都是由排比句組成的。排比句的作用,就在於通過一連串同構句式的大肆鋪陳,造成行文的一種滔滔莽莽、宏肆張揚、鏗鏘有力的氣勢。「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不似碧空之在於大澤乎?」「不似梯米之在於大倉乎?」「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這都是反詰句。本文的反詰句,不僅加強了肯定無疑的語氣,而且與排比句統為一體,雙重累加性地強化了語言的氣勢和說理的力度。

2.形象具體可感,意蘊豐滿多彩——《秋水》(節選)賞析
作者:江蘇省海安縣西場中學 吉傳琴 印文權
戰國中期思想家莊子的《秋水》雖是一篇說理文章,但由於莊子強調直覺體悟,在論道的時候很少做純理論的闡述,而是把深奧的哲理化作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寫法上顯然不同於一般的論文,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
一、哲理因用形象表達而更具體可感。《秋水》篇集中表現了莊子的無限相對思想,也就是說,世間沒有最大,也沒有最小。北海相對於黃河確實很大,但是「四海」仍處在「天地之間」,如同蟻穴處在大澤之中一樣。莊子認為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而人在天地間顯然很渺小,因此人才要順應自然。《秋水》要表達無限相對思想,卻並不單純說理,而是運用生動的寓言故事的形式,假託河伯與北海若這兩個虛構人物的對話,通過河伯與北海若的七次對話來展開說理,闡明觀點。先秦諸子中很多人喜歡引用寓言故事來說理,但像《秋水》這樣,整篇都是寓言故事,卻很少見;而且這里的寓言不是純粹引用,而是莊子自己虛構的。文中的河伯被設為莊子思想的對立面,而北海若則是莊子自己的化身,通過兩人的對話,通過正反兩種思想境界的對比,十分清晰地宣揚了莊子的認識無止境的哲學思想。《秋水》(節選)雖只是《莊子?秋水》的開頭,卻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是用鮮明生動的形象來說話,河伯面對河水的滿溢時的自喜自傲,看到大海的浩瀚時的自卑自丑,一切都如在眼前,很少的筆墨就能寫出人物鮮明的形神特徵,真是讓人驚嘆。而哲理與形象的結合,避免了呆板、抽象說理的枯燥乏味,達到化抽象艱澀為具體可感的神奇效果。
二、哲理因用意境描繪而更含蓄豐滿。由於莊子「是戰國時代最富浪漫詩情、生命體驗和批判頭腦的詩人哲學家」(《智者的叮嚀》),因此他不僅善於虛構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來寄寓深刻的思想和深沉的感情,而且常常通過景物描繪,創造意境,寓意理於「境」的詩歌表達方法來構建全篇,表現出超常的想像力,其藝術境界往往超越時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別,詼詭譎怪,奇幻異常,變化萬千。《秋水》(節選)一開篇就向我們展現了「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辨)牛馬」的景象,接著又展現了「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的北海的浩瀚景象。通過這兩種景象的對比,不僅顯示了樓外有樓、天外有天的客觀事實、事理,而且顯示了看待世界的兩種眼光、兩種心態、兩種境界,由此再自然地展開說理,水到渠成地導向了宇宙無窮、認識無止境的哲理。意境的生動描繪,兩種不同境界的對比並列,不僅增強了說理的形象可感性,而且使說理更含蓄、更豐滿、更有理趣。
三.哲理因用「暗示」手法而更多義豐富。莊子認為大道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也不能用具體的感官和邏輯思緒去把握。「道」的玄虛空靈使得莊子講寓言故事時,往往並不明白精確地點明他要說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異的形象思維,含蓄的「暗示」手法,通過故事自然流露出來。這種寓言的背後,包藏的是無窮的萬象,不盡的意蘊,讓人能夠捕捉一二卻又難以全部領悟,無形中更增加了文章內涵的豐富和模糊的美。《秋水》(節選)只是全文的開頭一段,作者本是通過對河伯看到黃河的壯闊而驕傲自滿,見到北海後卻自嘆不如的情節描寫,來說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對的這一道理,但把它作為一個單獨的寓言故事來看,卻可以帶給我們多種啟迪,既可以理解為鞭策人們永遠不要囿於個人有限的見聞,永遠不要自滿自足,又可以理解為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就越謙虛,人應該保持謙虛的美德,因為謙受益,滿招損;既可以理解為人貴有自知之明,也可以理解為人知恥而後才近乎勇;既可以理解為做事有比較才有鑒別,也可以理解為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既可以理解為要有廣闊的胸襟氣度和遠大的志向目標,也可以理解為人只有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有所發展。這樣作者越不作刻意說明,反而越能使讀者產生豐富聯想。
劉熙載《藝概?文概》稱「莊子文看似胡說亂語,骨里卻盡有分數」。確實莊子善於將抽象的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描繪之中,藉助具體可感的景物人事來表達深微玄奧的哲學道理,不得不令人折服。

3.《秋水》個人感受&賞析
讀了莊子的《秋水》,我不禁為其超凡脫俗的哲理思辨所震撼,奔放肆虐的理想色彩如同海神若般龐大無涯,游曳於天地間的清靈灑脫的思想卻極其巧妙地以「個人」為切入點。我驀地想到了《紅樓夢》里「空雲潔白」的妙玉最愛讀的也是老莊,自比為「樫外人」的她是否像莊周一般對人世冷眼旁觀?
《秋水》中「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的,在莊子看來不過是「猶小石小木在大山也。」塵世間功名利祿變得可笑,諸公袞袞像紅塵的丑態嘴臉成為社會的主體,叫莊周如何不幽憤?但他將對現實的失望化為木簡上嘲諷激昂的文字和思想中案例剖析的材料,讓文以載道,從社會的泥滓中飛出悠然的蝴蝶,於是濮水曳尾,漆園傲吏,終成了南華如詩的篇章。
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莊子《秋水》中河伯很符合當下一些炙手可熱的人的形象,自負狂妄,目中無人;而海若虛懷若谷,有容乃大的精神是理想中完美人格的化身。對比之下不僅感慨,當時離我們是多麼遠,又是多麼近啊。受現代實用主義價值觀的影響,濮水邊拒絕楚王的莊子很容易被看做不思進取消極怠慢的自由主義者——可我們是多麼需要自由的心靈世界啊,現實的實用是一缸水泥,凝固了,就會永遠冷下去。幾千年前,莊子拜見惠施卻反被搜捕,幾千年後,有人證明嫉妒者的本質是恐懼失去;然而莊子早就用鵷鶵棲梧的寓言告訴世人什麼是真正的高貴,不是富貴名利,而是保持自我。濠梁之魚的故事充滿了喜劇的辯證色彩,雖然照唯物論的觀點誰也不能窺探心靈。如果撇開哲學,從詩意一點的角度看,莊周看到魚兒高興,僅僅是因為天朗氣清,游目騁懷,河面碧波粼粼,河岸鬱郁芊芊,莊子的心境替外物塗了一層明麗的光輝——魚兒樂不樂不是我能指認的,但我看著它就覺得它很快樂。若干年有個叫王國維的替這種把感情加給生物的意境起名叫「有我之境」,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賞析:
一、思想
《秋水》是莊子哲學思想方面的一篇論述,包括了他尋求個人自由「全性保真」的處世態度,和他辯證的宇宙觀兩個方面。
「濮水釣魚」是莊子自由精神的直接體現,面對浩瀚的人世,是寂寂漫漫,還是庸庸碌碌。選擇精神的歡樂頌就意味著一種和凡塵的剝離,只因為戰國是個信仰缺失的時代。即使如此,莊子依然要選擇剝離。拒絕小吏,就是關閉了通向紅塵的大門,紅塵中不止有虛左以待的楚相之位,也有集體的認同,時代價值的體現,然而他關上了通向那些的大門,打開了另一扇名位「性靈」的窗,窗外,白鷺在湍流中戲水。
如果說「濮水釣魚」說的是自由的選擇,那麼「鵷鶵棲梧」則說的是自由的保潔,真正的自由是要如高山之雪那般純凈的。「富貴於我如浮雲」自由的高潔如蓮花般不可褻瀆。所以莊子寧願飢寒,也要「飲梧桐枝的水」;寧願困頓,也要「採薇而食」,落落拓拓,乾乾凈凈。
前兩個例子講的是莊子「自由保真」的處世態度,「河伯與海若」的寓言則體現了他辯證的宇宙觀。這辯證包括:大小之辯,多少之辯,道德與天道之辯。河伯寬廣得「百川灌河」,然而相對於海若的「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它還是顯得微小,而海若相比天地「猶小木石在大山也」,仍然微不足道。在莊子看來,一粒可以是一個世界,一個世界也可以是一粒沙。這是大小之辯。接下來是多少之辯。「人卒九州,似毫末在馬體。」「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粒米之在大倉乎?」強調個體的渺小,但反過來為渺小與博大的矛盾統一做了鋪墊。最後引出人間的道德與天道之辯,所謂「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說的是泛化的仁義道德在亘古流傳的天道面前,正如高山下的小草一般的渺小。那些逐鹿中原的王侯將相,救國圖強的仁人志士,伯夷、叔齊死節首陽山的好名聲,孔丘羽化八千弟子的博學,面對造物的智慧神奇,天道的寶相庄嚴,難道不狹隘嗎?
莊子在秋水之湄唱出一段放飛心靈,敬畏自然的清闕。松林泉下,斯人同誰?
二、文筆
鋪張渲染的修辭,汪洋恣肆的句式,雲水空闊的意境,構成了莊子語言最主要的特色。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張揚的比喻使人一下子感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浩浩湯湯,銜遠山,吞長河,橫無涯際的江水流向遠方。「吾之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讓人真切感受到天地有多麼闊大,好似窮千里目也不能望盡。「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既有比喻,也有鋪墊,奇特的想像給人以鮮活的意象,更好地說理。《秋水》鋪張渲染的修辭在文中起了增添文采,構建境界,說理透徹的作用。
汪洋恣肆的句式是《秋水》文筆上另一個特點。「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對仗的句中透著一股肆意磅礴的張力,彷彿抬首便是萬里江河奔涌,千秋斗轉星移。「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連續排比的句式自有鋒芒,句句如劍發硎,那樣氣勢,將王霸圖雄盡歸塵土。「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反問句式的運用,選擇之間是凜然生死般的神勇,異常執著,剎那間抓住人心。
讀著《秋水》,忽然就有「積雪滿燕山,萬里長城橫縞帶」的寥廓,彷彿風生水起,字字句句如龐大天空的碎片。王小波是和莊子一樣的鬥士,他將自由化作與生命逆行的歌。莊子則用他行雲流水的文字,構造一個「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始終無故。」的景地,那背後蘊藏著他深邃的智慧,《秋水》是莊子關於宇宙的解讀,面對未可知的謎,他的文字卻將我們代入雲空水闊的意境,難道不像極了李白那個夢游天姥山的夢境?我們觸摸意境,就是對莊周夢的解釋。

4.《秋水》賞析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文可分成七個片斷,這里選用的是第一個片斷,寫河神的小卻自以為大,對比海神的大卻自以為小,說明了認識事物的相對性觀點。進而說明了人類對於自身的認識是受到嚴重局限的,人應該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認識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兩個層次,第一,為了講清楚相對論的觀點,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個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對比十分鮮明,然而,北海若卻不敢「自多」,因為他「比形於天地」,「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闡明了事物的相對性的觀點。第二,在此基礎之上,說明了人與外物相比,無論是從數量上和其所佔據的空間上,都是非常渺小,認識因而十分有限,因此,不可以「自多」。
作者虛構一個寓言故事,以此展開說理,深奧抽象的哲理得以准確生動的闡釋。另外,作者在寓言故事中又用連類設喻和多重對比的方式,使其說理既形象生動,容易明白,同時又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寓言中幾乎所有的事物均被邏輯說理緊密地聯系為一體,互相關聯,從而構成了一個寓言的整體,非常奇妙。
語言方面,景物描寫的運用襯託了河神前後不同的認知境界;大量的排比句和反詰句配合使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氣勢,強化了說理的力量。

5.莊子《秋水》賞析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止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大海是天下萬水之源,之歸宿,雖然萬川歸之,並不見海水溢出,雖然尾閭不斷傾瀉,也不見海水乾涸,四季或旱澇的變化也對大海沒有影響,為什麼如此?很簡單,因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人們也許要問:剛說了河伯自滿,海神怎麼又重蹈覆轍,在這里自吹自擂?其實,這幾句話只是一個引子,後面緊跟著的一句話表明海神有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自我認識「而吾未嘗以此自多也」,我從來就沒有覺得自己這樣有多麼了不起,因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不似罍空之在大澤乎?中國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罍空」,小酒杯那麼大一點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間簡直太渺小了。大海如此謙虛。 現代科學所認識的東西和茫茫的宇宙相比,也是滄海一粟而已,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只能稱為管窺蠡測。從空間角度來說,是這樣;從時間角度說也是這樣的。我們所經歷人類有文字的歷史,也可謂「彈指一揮間」。
哲理因用形象表達而更具體可感。《秋水》篇集中表現了莊子的無限相對思想,也就是說,世間沒有最大,也沒有最小。北海相對於黃河確實很大,但是「四海」仍處在「天地之間」,如同蟻穴處在大澤之中一樣。莊子認為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而人在天地間顯然很渺小,因此人才要順應自然。《秋水》要表達無限相對思想,卻並不單純說理,而是運用生動的寓言故事的形式,假託河伯與北海若這兩個虛構人物的對話,通過河伯與北海若的七次對話來展開說理,闡明觀點。先秦諸子中很多人喜歡引用寓言故事來說理,但像《秋水》這樣,整篇都是寓言故事,卻很少見;而且這里的寓言不是純粹引用,而是莊子自己虛構的。文中的河伯被設為莊子思想的對立面,而北海若則是莊子自己的化身,通過兩人的對話,通過正反兩種思想境界的對比,十分清晰地宣揚了莊子的認識無止境的哲學思想。《秋水》(節選)雖只是《莊子?秋水》的開頭,卻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是用鮮明生動的形象來說話,河伯面對河水的滿溢時的自喜自傲,看到大海的浩瀚時的自卑自丑,一切都如在眼前,很少的筆墨就能寫出人物鮮明的形神特徵,真是讓人驚嘆。而哲理與形象的結合,避免了呆板、抽象說理的枯燥乏味,達到化抽象艱澀為具體可感的神奇效果。

6.莊子給你一個真實的世界-《秋水》賞析
摘 要: 莊子是先秦時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繼承老子的無為思想,主張道法自然,順時而治,將道家的精髓予以更大程度的宏揚。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氣勢闊大,歷來為人稱道。
莊子是先秦時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繼承老子的無為思想,主張道法自然,順時而治,將道家的精髓予以更大程度的宏揚。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氣勢闊大,歷來為人稱道。《秋水(節選)》(《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第一冊》)凡七句一百四十言,藉助神話題材發端引導讀者思考一個既淺顯又深刻的道理,可謂短小精悍,以凝練見長,一直作為中學教材的傳統課文選用至今。我讀莊子,雖失之淺俗,然亦每有欣喜,比如《秋水》──外冷內熱的莊子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真實的現實世界。
讓我們從《秋水》中地地道道的主人公河伯說起吧。河伯雖貴為黃河之神,但不能免俗,感慨於「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浩盪涇流,他自然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己」,欣喜之情,不能自禁,這是普通人的正常表現。我們可以想像,他「順流而東行」時該有何等滿足與得意,一路歡歌,送去暮色又迎來朝陽。愉快的旅程總顯得短暫,河伯不知不覺來到了北海。在他看來,沿途那些不成氣候的小流很讓人乏味,於是他「東面而視」,希望能看到一番別致的景色,可他萬萬沒有想到,眼前的北海「不見水端」……這時的河伯大概是心情最為復雜的那個人吧:一直想尋求表明唯我獨大的證據,碰到的卻是最不能接受的場面(北海之大,讓他沒有任何思想准備),所以他失望、沮喪;在自己所了解的世界之外,竟有另一個更為闊大的未知世界,所以他迷惘、震驚;甚至,這一刻他簡直不知所措。可憐的河伯!
在此,莊子給我們介紹了一個目光短而自視高並正為此痛苦的真實的普通人,神話只是他穿著的外衣,真實才是他的世界,因為以上種種就是活生生的現實。河伯的自大是普通人大多會犯的錯誤,因為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從來就沒有離開過自己的領地,「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只有當他離開黃河,「順流而東行」時,才見到了真正的世界,先前的自負與眼下的情形造成的巨大反差使得河伯痛苦萬分!了解河伯痛苦的人莫過於莊子,為了不讓河伯消沉,莊子苦心安排了新的情節──讓河伯積極入世。從「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的動作和神態,我們不難看出河伯的堅定:他首先對自己先前的無知淺薄做了定位,俗語中所說的「『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然後頓悟,將自己歸類於「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的典型教材,最後表明自己認識上的變化:是更為博大的未知世界指引了「井底之蛙」。毫無遮掩地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評,言由心生,情真意切,好一個河伯!這分明是一個經過深思並敢於自新的真實的入世者。
事實上,從河伯的身上,我們更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莊子:世界之大,山外有山,不知天高地厚輕狂自得,只會成為笑柄;而芸芸眾生因無知而自滿,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敢於自省,省而能深,錯而能改,也算是善莫大焉。因為憑著莫大的勇氣和可貴的精神,眾生就可以從已知走向未知,從而到達自由王國。河伯的遭遇是莊子苦心虛構的一個故事,河伯所為才是現實人生最需要的東西,天下蒼生若作如是觀,生活將會實現「無為」,真正做到順其自然。
換一個角度說,莊子哲學絕對不是一種消極的哲學,他所倡導的「無為」恰恰是為了有為和大為,在他無拘無束與看似不經意的文字中,到處充滿人文關懷。又或者,在莊子的精神世界,對人類命運的凝視只是他的「無意注意」──真正的智者不憂於形色,真正的思想不一定就是最響亮的聲音。洞察世象的莊子並非「敏於行而訥於言」,主張「道法自然」的莊子恰恰是在貫徹「自然」的准則,通過最為瑰麗的神話、寓言故事,將自己對人世的理解和思考聚筆於普通人,「一人之心」,足可見「千萬人之心」。他所示人的,可能只是一個冷峻的側影,一副漠然的神態。反觀現代社會的芸芸眾生,或舉世渾濁、唯我獨醒,悲情於色、疾言厲行;或大廈將傾、於事無補,大有行為飽受約束、舉止盡顯困厄,以我之力難挽大勢的頹唐……而那些真正關注現實,立足今日的人性化的入世者,始終縈懷的何嘗不是活生生的人生!
誰說莊子冷眼看世界,他永遠牽掛現實生活,一片熱腸盡在天下。

⑤ 《莊子.秋水》第二段: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整段。譯文及寓意

譯文:


北海若說:「不可與井底之蛙談論大海,因為它的眼界受狹小居處的局限;不可與夏天的蟲子談論冰,因為它受到時令的局限;不可與見識淺陋的鄉曲書生談論大道理,因為他受到了禮教的束縛。現在你河伯從黃河兩岸間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談論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流流歸大海,沒有停止的時候,而大海卻並不因此而盈滿;尾閭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麼時候停止,但大海並沒有減少。


無論春天還是秋天大海水位不變,無論水災還是旱災大海沒有感覺。大海的容量超過了長江、黃河的水流,簡直不能用數字來計算。但是我並沒有因此而自誇,我自認為自己列身於天地之間,接受了陰陽之氣。我在天地之間,好比是小石塊、小樹木在高山一樣,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麼會自傲自誇?計算四海在天地這個大空間里,不正像小小的蟻穴存在於大湖之中嗎?計算中原地區在四海之內,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糧倉之中嗎?


世間萬物數量有萬種,人不過是其中之一種;人類雖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佔穀食所生、舟車所通之地中的萬分之一。拿人和萬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馬身上工樣嗎?五帝所延續的(業績),三王所爭奪的(天下),仁人志士所憂慮的(事情),以天下為己任的賢能之士為之勞苦的(目標),都不過如此而已。伯夷以辭讓周王授予的職位而取得名聲,孔子以談說『仁』、『禮』而顯示淵博。他們這樣自我誇耀,不正像你當初因河水上漲而自誇一樣嗎?」


寓意:一切都是相對的,沒有什麼可自多的。


出處:選自《莊子·外篇》,《秋水》篇,作者戰國莊子。


原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5)分析北海若這一寓言人物擴展閱讀: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像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


莊子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非常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游》、《莊子·外篇·秋水》、《齊物論》、《養生主》等。


⑥ 《莊子秋水》河伯與北海若最簡單翻譯~

如果按全文來看,應該是a.莊子(高中課文里是節選而已)
北海若和河伯都是莊子筆下寓言里的人物。河伯見到北海之後感慨自身之渺小,北海若好像都沒說話——沒他的戲份撒。
在《莊子》一書里,很多篇文,只有莊子才能代表莊子自己。建議看看顏世安所寫的《莊子評傳》

⑦ ..莊子《秋水》中代表莊子觀點的人物是( ) A.莊子 B.河伯 C.北海若 D.河伯與北海若

如果按全文來看,應該是A.莊子(高中課文里是節選而已) 北海若和河伯都是莊子筆下寓言里的人物。河伯見到北海之後感慨自身之渺小,北海若好像都沒說話——沒他的戲份撒。 在《莊子》一書里,很多篇文,只有莊子才能代表莊子自己。建議看看顏世安所寫的《莊子評傳》

⑧ 莊子用」河伯見北海若「的故事是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河伯見北海若」的故事大致是講,當秋天來臨時,水流匯集到一處,河流變得更加寬闊,河中的神靈河伯開始自大起來,覺得自己偉大至極,無與倫比。可是,當他順流而下,到達北海時,面對無邊無際、煙波浩淼的大海,河伯惘然若失。這時,北海神靈北海若說:「我和你比較起來,的確大得無可比擬,但若和無限的宇宙比起來,我就像大山中的小石子、小樹苗

北海若用自然的廣大、宇宙的無窮來開導河伯,讓他開闊眼界,不敢自滿。與宇宙相比,北海若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也不敢自滿。莊子以此來比喻,果真印證了王蒙對其的評價,莊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變成了文學,變成了藝術,變成了神話、寓言、故事、傳說。

⑨ 莊子用」河伯見北海若「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莊子用」河伯見北海若「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眼界應該開闊一些,不要只看到眼前的這一部分世界,要嚮往更高更遠的地方。

故事具體內容如下:

當秋天來臨時,水流匯集到一處,河流變得更加寬闊,河中的神靈河伯開始自大起來,覺得自己偉大至極,無與倫比。可是,當他順流而下,到達北海時,面對無邊無際、煙波浩淼的大海,河伯惘然若失。這時,北海神靈北海若說:「我和你比較起來,的確大得無可比擬,但若和無限的宇宙比起來,我就像大山中的小石子、小樹苗。




(9)分析北海若這一寓言人物擴展閱讀

莊子的散文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學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像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莊周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