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望夫樓典故

望夫樓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9 00:31:36

Ⅰ 望夫島的由來誰知道

樓主所寫可能有誤,並無望夫島一說,望夫石則說法頗多。

「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這是唐朝詩人王建的名作《望夫石》。
在我國,被稱為望夫石以及望夫台、望夫崖、望夫山的地方很多,如遼寧綏中、安徽當塗、江西德安、山西黎城、廣東電白等地都有望夫石;記載望夫石傳說的文獻、方誌也不少,著名的有《水經注》、《寰宇記》、《輿地紀勝》、《太平御覽》等等。縱觀各地望夫石傳說,版本雖有不同,但情節基本相似:傳說古時候有一個女子,因丈夫離家遠行,久久未歸,就天天上山到送別的地方遠望,苦盼丈夫歸來。然而許多年過去了,丈夫始終音訊杳無,最後這名望眼欲穿的女子就在山巔化成了一塊石頭。這一傳說,雖是神話,但真實反應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貞不渝的愛情觀,也折射了他們對嚴酷現實的無奈。
中國是一個生產神話的國度,很早就有關於化石的傳說。那麼歷史上到底是誰第一個記載了「望夫石」的傳說呢?換言之,望夫石傳說的源頭在哪裡?
翻開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最早記載望夫石及其傳說的是晉魏文帝曹丕(187—226)的《列異傳》。文曰:「武昌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者。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幼子餞送此山,立望而形化為石」。南朝宋人劉義慶(403—444)在《幽明錄》中,錄入這一傳說,原文是:「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相傳: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幼子餞送此山,立望夫而化為石,因以為名焉」。這兩則記載,不僅說明瞭望夫石的來歷,而且清楚地指明望夫石的所在地點及形狀。
那麼故事中提到的「武昌陽新縣」是否與現在的湖北陽新縣有關聯呢?據《陽新縣志》載:「221年5月,析下雉置陽新縣,縣治設陽辛鎮(今陽新龍港境內——筆者注),兩縣同隸武昌郡」,「412年,省下雉入陽新,並建高陵寨,隸武昌郡」,「528年析陽新置安昌縣」。這些記載表明,陽新縣於221年(三國)建縣,528年(南朝梁)改名,隸屬武昌郡,證明了傳說發生地「武昌陽新縣」就是現在的湖北省陽新縣(地域范圍略有變化——筆者注)。由此可以推斷,望夫石傳說的濫觴在陽新縣。
人們或許要問:望夫石是否真有其石?它的故跡是否還在?回答是肯定的。如今,千年過去,這尊赫赫有名的望夫石仍然屹立在富河上游岸邊的山岡上(位於古陽新之北,今屬陽新縣龍港鎮大橋鋪村——筆者注),儼然一個眺望遠方的婦人,石上長滿青苔,石下碧水悠悠。巧的是,這座山峰不知何時已改為「望夫山」。《陽新地名志》載:「太山尖(龍港最高峰,海拔662.9米——筆者注)位於縣境西南,東有望夫山」。《陽新縣志》載:「望夫山,有石高10米,狀若婦人抱子,翹首遠望」。《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載:望夫山「在湖北陽新縣西南八十里,一名菁山。《武昌記》:昔有婦人,送夫出征,至此化為石,又履之跡猶存。《輿地紀勝》:上有望夫石,石上產蕪菁」。這些實物和記載為望夫石傳說起源於陽新,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佐證。
「彷彿古容儀,含愁帶曙輝。露如今日淚,苔似昔年衣」,詩人李白對晨曦中的望夫石畫了這樣一幅素描;「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年初望時」,詩人劉禹錫發出這樣沉重的感慨。是啊,幾千年的守望,矢志不移,幾千年的相思,芳心不改,這份情,是何等執著、何等堅毅,望夫石呵,你承載的情愫太多、太重……

台灣版民間傳說
望夫石的傳說

在台灣南面的一座山尖上,有一塊大石頭,名叫望夫石。

從前,台灣島中央山脈南面並不是陸地,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海邊的一座山坳里,住著一對名叫阿龍和阿鳳的年輕夫婦。白天,阿龍出海打魚,阿鳳在家紡線織布。晚上,阿龍坐在椰子樹下的石凳上吹笛子,阿鳳則隨著笛聲唱山歌。小兩口的日子過得非常舒心。

有一天,突然滿天烏雲滾滾而來,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大雨鋪天蓋地地下了起未。與此同時,不知從哪兒躥出一條龍來。原來這一切都是它弄出來的。它上下翻滾著,攪得大海像開了鍋似的。

這一天,阿龍沒有出海,他正在家裡修補漁網。而出海的漁民們則船翻人亡,連屍首都被惡龍吃掉了。接下來的十幾天里,惡龍一直在興風作浪。漁民們再也不能出海打魚了,漁民們沒有了食物來源,會活活餓死呀!阿龍幾次想冒險去打魚,都被阿鳳攔住了。阿龍心急如焚。這天晚上,阿龍作了一個夢,夢見瑪祖婆來對他說:「那條惡龍雖然厲害,可是只要有個勇敢的人能同他鬥上七天七夜,就能使它元氣大傷而死掉。」第二天,阿龍把夢見瑪祖婆和瑪祖婆說的話對阿鳳說了,並拿定主意要出海斗惡龍,為民除害。阿鳳見他主意已定,也不再阻攔,為阿龍做了七張大餅當干糧。阿龍卻偷偷留下一張大餅給阿鳳充飢。

阿龍來到海邊,駕著小船向大海深處駛去。此時的惡龍好多天沒吃到人了,正餓著肚子伏在海底。它見有人搖船過來了,急忙向上面吐惡氣。剎那間,大海又像開了鍋似的翻騰起來,巨浪滔天。阿龍的小船像一片樹葉,時而越過浪峰,時而跌進浪谷。阿龍急忙吃下一塊大餅,積蓄著力量.他努力使自己像釘子一樣立在船頭。這時,惡龍以為阿龍早已船翻人亡了呢,它想鑽出水面來吃掉阿龍。可是當它剛一鑽出水面就當頭挨了阿龍一漁叉。惡龍疼得張牙舞爪地向阿龍撲來。阿龍勁頭十足,沉著迎敵。阿龍每天斗餓了就吃一張大餅,立刻力氣倍增。斗到第七天,阿龍沒有大餅吃了,力氣也弱下來了。惡龍也精疲力盡了。最後木船的船底被惡龍用角頂了一個窟窿,船漸漸地沉入了海底,阿龍與惡龍扭打在一起,也慢慢地沉入海底。船體把阿龍和惡龍都牢牢地壓在了海底。

阿龍和惡龍同歸於盡後,風消了,雨停了,天晴了,大海也平靜 下來了。漁民們又能出海打魚了。阿鳳不見阿龍歸來,她站在山尖上向大海望去.她望啊望啊,哭呀哭呀,不知哭了多少天多少夜, 把大海都哭退了一百多里,也不見阿龍回來。而阿龍的那隻小船 卻露出了海面.變成了船帆形的小島。阿鳳也變成了石頭人,站在山尖上一直朝著大海望著。這就是望夫石的來歷。

據說以前海水是甜的,是阿鳳的眼淚把海水變得又苦又咸。

長島望夫礁(位於山東煙台長島縣)簡介
坐落在南長山島腳下的望夫礁公園,園中有一礁石形狀極像一婦女頭戴圍巾,懷抱嬰兒迎風而立,好像在等丈夫歸來,故此人稱此礁為「望夫礁」。這里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有一年臘月二十八,一位漁夫被迫出海打漁,突遇風浪而一去不返,他結婚一年多的妻子悲痛欲絕,整天抱著不滿月的孩子站在海邊,希望有一天奇跡出現,她的丈夫能夠平安歸來。但是過了很多年,親人沒有歸來,她變成了不動的石像佇立在那裡。望夫石是一塊天然形成的石頭,沒有經過人工雕刻,由頁岩與石英岩石交替疊壓形成的。

1995年5月望夫礁公園開始投入建設,共建有有五大風景區、36個景點,佔地面積3平方公里,總面積2000平方米,這里集山、水、林於一隅,融島嶼、礁岩、灘石和美麗的傳說於一體,顯示了自然景觀迷人的文化內涵。

Ⅱ 望夫石有什麼典故

【望夫石的來由】
版本一
望夫石矗立在香港沙田西南面的小丘之上。這塊大石約有十五米高,外形仿似一個背著小孩的婦人。有關望夫石的悲慘故事可謂家傳戶曉,對沙田的居民來說更是耳熟能詳。傳說在沙田,一個貧苦的農村家庭,妻子產下女嬰後就病逝,遺下女嬰,鄰居的妻子亦產下麟兒,她憐憫那孤女,為她哺乳。兩位孩子自幼青梅竹馬,相處融洽。不久女孩的父親亦逝世,孤女成為鄰居的「童養媳」,長大後,跟男孩結婚,並育有一對兒子。有一年發生天旱,農作物失收,丈夫為求生計,被迫舍下妻兒與同鄉出洋謀生,誰知一去不回就音訊全無。婦人只好每天手抱幼子背著長子,攀登高山,遙望遠洋,冀盼丈夫歸來,日日如是,風雨不改。有一天,母子三人如常登山時,突遇狂風暴雨,雷電交加,母子三人突然在天崩地裂中消失於世上,但他們站立的位置卻出現一塊巨大的石岩,形似失蹤母子三人。傳說是其深情感動蒼天,把他們化成石岩,永守山峰。
版本二
傳說孟姜女千里尋夫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可到時天色已晚,城門四閉,無法過關。孟姜女孩子非常著急,夜不能寐,便登上鳳凰山,立在一塊大石上向遠處的長城眺望,但夜色茫茫,哪裡看得見呢,她焦急異常,便函在這大石上來回走動,急盼著天快點亮,好早日過關與夫團聚。不想一夜之間,足跡竟深深的印在了石頭上,於是後人便把這塊大石稱作望夫石。
孟姜女廟後殿之後,有大石一塊,上面有幾個石窩窩,傳說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腳印。石上還刻有三個大字---"望夫石"順治八年山石道白輝所書。凡到此的游覽者一般都要在望夫石旁留個影,以寄託自己的美好的願望。好像只有這樣才不枉孟姜女廟一行。
版本三
桂林地區山石怪異,各具特點,也有一處「望夫石」。
在桂林灕江邊九牛嶺下的的江峽叫黃牛峽,沿峽你能看到「群龍戲水」、「青蛙過江」等奇觀,接著,就進入了斗米灘。在斗米灘,你能欣賞到望夫石。
關於望夫山有多種傳說,其中一種是:相傳,曾有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剛出生的孩子撐船路經此地時,船不幸擱淺。眼看口糧只剩下最後一斗米,丈夫於是爬上山頂四處瞭望,以便發現救援的船隻。一直守在那裡,始終未能等到,心一急便化做一塊石頭。妻子見丈夫久去不回,便背著孩子上山尋找,剛走到山腰,望見丈夫已變成石人,頓時傷心欲絕,一同化做石頭。清代詩人李秉禮曾賦詩:江頭望夫處,化石宛成形。兩洗髻鬟濕,煙橫黛眉青。 離魂悲壯宇,積恨感湘靈。何事遠遊客,征帆去不停。
還有一種說法是:以前,有一對撐船為生的夫妻,正值數九寒冬,他倆逆水行船,倍受辛勞。 傍晚,夫妻倆泊船江邊,遇到一個老婦人,拖兒帶女的來向他們討米。夫妻倆 見她們實在可憐,就把僅有的一斗米送給了老婦人。
夫妻倆斷糧後,只盼上下游有船往來接濟。可那時偏偏沒有往來船隻。正是 屋漏更遭連夜雨。於是,丈夫便天天爬上山去瞭望船隻。有一天,妻子見丈夫久不下山,就上山去找,結果 發現丈夫已被大雪凍僵,餓死在山上。妻子一急,也死在丈夫身邊。
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對好心腸的夫婦,就把他們泊船的地方稱作「斗米灘」。後來夫妻倆化為石頭,人們便稱 丈夫為「仙人石」,妻子為「望夫石」。

Ⅲ 誰能說說「望夫台」的故事

故事——

很早以前,鄱陽縣城有一貧苦青年陳明,飽讀詩書,並練有一身武藝,見世態炎涼,不甘苟且,亦不求功名。他與梅小姐從小青梅竹馬,兩人長大後,更是情投意合,私定終身。家境比較富裕的梅小姐,不僅容貌美麗,而且知書明禮,愛情專一。

陳明的鄰居秦文是個登徒子,家道富有,不求上進,對梅小姐垂涎三尺,多次欲染指梅小姐,均遭拒絕。

話說古縣渡小山台後面有個深邃無底的大洞,洞內有一隻修煉千年的老鼠精,能騰雲駕霧,變幻莫測。一天,它駕起雲頭來到梅家附近,見梅小姐長得如花似玉,頓起邪念。晚上,它變作陳明模樣,敲開梅小姐的房門,邀她出來幽會。梅小姐見是情人來了,羞答答地移步出門,一出就被老鼠精一陣風裹攜而去。

梅小姐突然失蹤,梅家上下心慌意亂,不知所措。陳明更是喪魂落魄,悲痛不已,他求神問卜,發誓找到梅小姐。卜者告訴他:「往東行五十里,大穴內求之必得。」陳明稍事裝束,身佩寶刀,即刻起程。秦文假惺惺地陪同前往。

兩人走了五十來里,在古縣渡山台上果然發現一個大洞,深不見底。陳明決心身人「虎穴」,救出梅小姐。秦文拍著胸脯說:「老兄,救人要緊,盡管下去,上面一切由小弟負責。」於是陳明手握繩索下懸而人。

下得洞來,陳明發現梅小姐被捆綁在一塊筆立的巨石上,石邊有張床,上面睡著一個呼聲大作的彪形大漢,不由火冒三丈。說時遲,那時陝,陳明咬緊牙關向大漢一刀砍去,正中要害,復砍一刀,已不見動彈,仔細一看,是只血淋淋的大老鼠死在床上。

這時,梅小姐已被驚醒,陳明替她解下身上的繩索。兩人絕處逢生,不禁抱頭大哭。梅小姐悲痛地訴說著:「妖魔把我騙來以後,幾次勒逼我與它成婚,我都以死相拒。如果遲來片刻,我就難與你見面了。」

陳明安慰她說:「吉人自有天相,現在妖魔已除,我們趕快出去吧。」他把懸下洞來的繩索,縛緊梅小姐的身腰,並發出已同秦文約定的暗號。秦文知是有人上來,就用力將繩索往上拉扯。好久,終於把梅小姐扯出洞來。

梅小姐出洞後,對秦文的大力幫助表示感激,並請求秦文趕快拉出陳明。可是,秦文厚顏無恥對她說:「我秦文早愛上了你,今天,我把你救了出來,這該是天賜良緣。」一不做,二不休,他把拉起來的繩索往山下一拋,又往洞中推下幾塊大石,就轉身抱著哭哭啼啼的梅小姐回家去。

回到家後,梅小姐一面向官府告發,捉拿秦文;一面帶人去營救陳明。來到山台,只見荒煙蔓草,舊跡無存,原來那個大洞再也找不到了。

梅小姐矢志不渝,並結廬山台,終身不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梅小姐佇立山台,天天盼望夫歸。後來,人們將這座山台命名為「望夫台」。

(3)望夫樓典故擴展閱讀:

其他「望夫台」的相關故事——

湖北石首望夫台

赤壁大戰後,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夫妻雙雙住在東岳山麓。兩人相親相愛,如漆如膠。這時,益州劉璋請劉備入川相助,謀士龐統也力主入川,奪取益州,以圖大業,劉備忍痛割愛,告別新婚夫人,率兵入川。離別時,兩人依依不捨,約定歸期,灑淚相別。

劉備入川後,孫夫人無時不想念自己的丈夫,時常派人打聽丈夫的行蹤和消息。每當天高氣爽或是喜鵲登枝時,她就登上宮後的東岳山,踮腳向夫君遠去的方向瞭望。

望郎心切,尚嫌山低,她就派人墊石為台,以期看見丈夫的陰影。天長日久,石台被踏出一道深深的腳印。這雙女人的腳印,經過1000多年的風吹雨打,至今仍然依稀可辨,此石便為望夫台。

Ⅳ 四川興文的僰王山的望夫台有什麼典故么

苟旦在一次戰役中殉職,其妻子,看見丈夫的陰影。天長日久,石台被踏出一道深深的腳印。這雙女人的腳印,經過數百年的風吹雨打,至今仍然依稀可辨,此石便為望夫台。

Ⅳ 劉禹錫的望夫山的詩意

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婦女思念遠出的丈夫,立在山頭守望不回,天長日久竟化為石頭。這個古老而動人的傳說在民間流行極為普遍。此詩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當塗縣西北,唐時屬和州。此詩題下原注「正對和州郡樓」,可見作於劉禹錫和州刺史任上。
全詩緊扣題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見,詩意也推進了三層。一、二句從「望夫石」的傳說入題,是第一層,「終日」即從早到晚,又含日復一日時間久遠之意。可見「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歸」,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疊用形成句中頂針格,意轉聲連,便覺節奏舒徐,音韻悠揚。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為石,不回頭」(王建《望夫石》),表現出女子對愛情的忠貞。三句「望來已是幾千載」比「終日望夫」意思更進一層。望夫石守候山頭,風雨不動,幾千年如一日。——這大大突出了那苦戀的執著。「望夫」的題意至此似已淋漓盡致。殊不知在寫「幾千載」久望之後,末句突然出現「初望」二字。這出乎意外,又盡情入妙。因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寫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現了相思之情的真摯和深切。這里「望」字第三次出現,把詩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層次上有遞進關系,但通過「已是」與「只似」虛詞的呼應,又有一氣呵成之感。
這首詩是深有寓意的。劉禹錫在永貞革新運動失敗後,政治上備受打擊和迫害,長流遠州,思念京國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詩即借詠望夫石寄託這種情懷,詩意並不在題中。同期詩作有《歷陽書事七十韻》,其中「望夫人化石,夢帝日環營」兩句,就是此詩最好的注腳。純用比體,深於寄意,是此詩寫作上第一個特點。
此詩用意雖深,語言卻朴質無華。 「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詩意在用字重復的過程中步步深化。這種反復詠嘆突出主題的手法,形象地再現了作者思歸之情,含蓄地表達了他堅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作峰頭望故鄉」,與此詩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詩「望故鄉」用意顯而詩境刻意造奇;此詩不直接寫 「望故鄉」之意,卻通過寫石人「望夫」,巧妙地傳達出來,用意深而具有單純明快之美。陳師道因而稱贊它「語雖拙而意工」。這是此詩寫作上又一特點。
綜上兩方面,可以說此詩體現了劉禹錫絕句能將深入與淺出高度統一的藝術優長。

Ⅵ 關於望江樓的故事

元稹當時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到成都,在此之前,元稹早聞薛濤大名。新近喪偶的元稹到成都後,急於與薛濤相識,經朋友的介紹,二人相識,一見如故。從此二人詩樂唱和,相互傾吐真情,過著如膠似漆的日子,一幌就是四年。現存薛濤《洪度集》里的愛情詩,大多寫於這段日子。「綠英滿香砌,兩兩鴛鴦小。但娛春日長,不管秋風早。」(《鴛鴦草》)從這些愛情詩里可見當時元稹與薛濤愛得至深,已經到了不可分離的地步。後來,他們因一些小事發生了不快,感情漸漸出現裂痕。薛濤負氣離開了元稹,不久元稹也接到了調令,要趕回長安。此時的薛濤與元稹,心裡都有些後悔,但都沒有將心事說出來。元稹臨行時,薛濤特地到停泊在錦江上的船上去為他送行。薛濤為元稹擺上酒菜,二人相對無言。元稹當時的心情也是十分復雜的,接到調令返回長安,不知前景如何,心中雖然愛著薛濤,又怕連累她,因為薛濤的心太細膩、人也太嬌弱。薛濤深情地望著元稹,一心想和好如初,跟隨他走遍天涯,可一個女子卻難以開口。就這樣,船啟程了,薛濤站在岸邊,默默地看著船的離去,臉上已是淚灑千行。
元稹離開後,薛濤已經沒有了寄託,痛苦纏繞心頭。對自己的行為十分後悔,於是把自己對元稹的萬千思念通通寫在了詩箋上。她用自製的詩箋寫了一百多首情詩寄給元稹,「芙蓉新落蜀山秋,錦字開緘到是愁。閨閣不知戎馬事,月高還上望夫樓。」表達了薛濤對元稹無盡的思念之情。元稹接到薛濤的詩後,為薛濤的真情所動,使埋藏到心底的感情又萌生出來。「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表明了元稹依然愛著薛濤。
由於蜀山懸隔千里,元稹再也沒有到成都來。後來,元稹調任浙江,遇到了另一個才女,就與其結百年之好。薛濤得知消息後,痛苦之情無以復加,發誓終身不嫁。薛濤後半身的作品,大多是幽憤的感人之作,主要是她失戀的緣故。
濱臨江邊位於望江樓旁的濯錦樓,在清嘉慶年間修建時,設計成一船舫形狀,就是為了紀念薛濤為元稹送行而建的。薛洪度如果在天有靈,看到千年後,後人對她如此尊重,棲息於錦江邊的靈魂一定是知足了。

Ⅶ 寫望夫石由來的神話故事的名字

大禹率領眾人開山治水到江淮,一隻九尾狐引他來到一家農舍,他遇到了美麗的女子塗山氏,塗山氏敬仰大禹的英雄氣概,兩人成了親。新婚第四天,大禹就告別妻子,踏上了治水的征程。

而此時他的妻子塗山氏也生 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從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塗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遠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見禹的歸來。

她朝思暮想,最終精誠所至,化作一塊望夫石,端坐在塗山的東端,後人把它叫做啟母石。而塗山氏女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7)望夫樓典故擴展閱讀:

望夫石現在望夫石山風景區,位於葉縣縣城東南30公里處,景區面積15平方公里,頂峰海拔三百多米。剛進景區,道路右側有千年古剎毛仁寺。

望夫石山體呈現明顯的階梯層次,號稱一山有三景,第一階梯為平緩型,植被多以喬木和灌木為主;第二階梯為陡坡型,以高大栗木為主;第三階梯屬峭壁型,植被以野生花草為主。

山頂最顯眼就數那塊始終矗立並翹首遠望的巨石-望夫石。傳說春秋時期一女子月夜立於山頂巨石翹首企盼丈天歸來,天長日久化身為石,至今山頂巨石上還留有兩個深深的腳印。

望夫石是個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它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妻子對從役在外的丈夫那種堅貞不渝的愛情;也反映了古時兵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Ⅷ 望夫石的中國典故

武昌北山有石如人立,名望夫石。相傳古有貞婦,其夫從軍遠戍,她佇立北山,期待丈夫歸來,日久化為此石。
後用以指妻子盼夫歸的深情。
對於千百年來人們不停頌揚的這類貞婦形象,現代詩人舒婷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以此張揚女性的個體生命價值。

Ⅸ 望夫門的故事

望夫門
一個跨越世紀的等待,成就了一段凄美的愛情。
(一)

1935年,大概沒有一個中國人可以平靜地生活在祖輩繁衍生息的土地上了。

在南方,蔣介石組織了幾十萬軍隊,對共產黨領導的領導中國蘇維埃進行輪番

清剿。在東北,積蓄力量二十來年的日本人也蠢蠢欲動,妄圖把滿蒙和華北都

納入到自己的膏葯旗下。而在更為廣闊的其他地區,天天上演著大大小小的軍

閥混戰。很多人死了,可也有很多人不甘寂寞「起義」了。一時間,到處是馬

嘶,到處是炮鳴。1935年的中國,早已被徹徹底底攪沸了。

就連深藏在羅霄山脈深處的銅柳灣,也沒能逃脫著沸騰的熬煎。這片只有

七八十戶人家的區域,已經為他們的「刮民政府」「貢獻」了上萬斤的糧食。

那些欺壓鄉民的土豪,山匪,卻搖身一變成了縣府的頭頭腦腦。他們坦然地在

各種場合高喊著革命口號,號召鄉民配合縣府打擊突圍而來的紅軍。

日子漸漸過不下去了。可是人們猛然發現,自己連個逃難的地方都沒有。

因為逃難來的人說:沒有哪個地方象銅柳灣這樣遠離戰火了。

每個人都在尋找著出路。有人實在忍受不了這種一干二凈的窮困,參加

國民黨軍隊,支持剿共大業去了。然而李德乙,這個銅柳灣數一數二的青年,

心裡卻有了自己的打算。國民黨軍隊的所做作為他是耳聞目睹了不少,讓他

參加這樣的軍隊是想一想都覺得是慚愧的事。那麼就只有一個選擇了——參

加紅軍。銅柳灣人對這支隊伍是了解的,因為1927年他們就見識過共產黨的

隊伍了。就這樣,新婚五天的李德乙跟著在銅柳灣短暫停留的紅軍走了。

部隊出發的時候,他哽咽的妻子吳翠英傷心地只說了一句話:「我……

等……你……」

(二)

戰爭空前宏大而慘烈,沒有人相信參加紅軍的李德乙能活著回來。但在吳

翠英心中卻只有一個信念:等待丈夫回來。鄉下的日子太辛苦了,常常忙碌大

半年的收成被當作軍糧搶走。即使揭不開鍋,吃草根樹皮,她也不願離開她和

丈夫的那個小小的家,因為那裡到處彌漫著丈夫的氣息。慢慢地,她養成了一

個習慣——每天忙完農活回到這個冷清的家,她都要站到門口,手扶著門框,

把腳放在那方厚厚的門檻上,眺望遠山,彷彿李德乙就在那羅霄山脈層層的迷

霧中,唱著響亮的山歌回來了一樣。

丈夫的音信依然杳無。從四面八方的難民那裡,吳翠英終於知道紅軍已經

轉戰到了陝西和甘肅,日本人開始鬧事後,紅軍又改編為「八路軍」,派遣到

山西抗戰去了。然而再問,得到的只有搖頭和失望。

她只能默默地祈禱,禱求丈夫能夠平安,有朝一日回來守護他們的家。家

里太冷清,吳翠英就收養了兩個孤兒,大的取名叫「李思」,小的較「李憶」。

生活自然更加艱難,但卻苦中有樂。她期待著有一天,仗打完了,丈夫回到家

里,這里就是一個完整的家。一家人團團圓圓,盡享天倫之樂,這就是最大的

幸福了。於是,平凡的日子平添了幾分美好的希望……

(三)

心理學家說:「時間因為痛苦而變長。」

十五年,對漫漫歷史長河來說只是回收一瞥那麼短暫。然而對苦難的中國

和它襁褓下的兒女們來說,那是多麼漫長的煎熬。

共產黨終於憑借著那些窮苦人的支持奪取了天下。戰爭一天天減少了。新

政府搞起了紅紅火火的土地改革。吳翠英分到了一份從地主家沒收來的土地。

只要辛勤耕作,一家三口的吃飯應該沒有問題。生活的希望再次被點燃。吳翠

英領著兩個養子把原本破爛的房子修葺一新。

但是房子的男主人卻始終沒有回來。

無論吳翠英和兩個養子怎麼軟磨硬泡,縣政府的工作人員只能給給他們一

句沒有保證的話,讓他們回家等候消息。誰都知道,要想尋找一個1935參軍的

紅軍戰士,簡直比登天還難。更何況長征途中發生了那個多惡戰,使不知多少

紅軍戰士魂客他鄉。悵然若失的吳翠英只能失望地回到家,踩著那方舊舊的門

檻,苦苦地等待,等待……等待哪怕有一個相似的身影走到她的視線里來。可

是連這個善意的錯誤都不曾出現過。

(四)

羅霄山脈依然保持著它上千年來的容顏不改,但孤獨的吳翠英只能一天天

佝僂。她依然不忘每天踩著那方被丈夫踩過無數次的門檻,遠眺羅霄山脈那無

盡的山巒。李思和李憶早已過了追問爸爸在哪裡的年齡,娶了媳婦兒生了娃,

成了銅柳灣老老實實的莊稼漢。母親的房子太擠了,於是,兩兄弟就在不遠的

地方蓋了新的土坯大房。他們商量著把母親接過來輪流照顧,但是誰也不理解

衰老的母親為什麼死也不離開那幾間早已破爛不堪的老屋。她日日坐在門前,

象一尊灰暗的雕像,固守著自己的孤獨,隔絕了世事的喧鬧,那麼靜,那麼

安詳……

(五)

新千年後的一天,兩個老農應邀把一方奇怪的木頭捐獻給了縣歷史博物館。

館長老鄧鄭重地接受了這件捐贈,並把這方有一個磨出來的缺口的木頭命名為

「望夫門」,並加以注釋:1935年,銅柳灣人李德乙參加紅軍,先後經歷了長

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50年,在解放海南島的戰斗中,身為連長的李德

乙同志為救戰友光榮犧牲沒能等到凱旋迴來。其妻吳翠英日日思念,倚門等待,

直到老去。大半個世紀的等待,踩出了這方飽含思念和深情的望夫門。每一個

活著的人都不應該忘記,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無數的人作出了這樣或那樣的

犧牲,他們是我們永遠的英雄。

Ⅹ 望夫石的故事

相傳在4000多年前,我國黃河流域連續發生特大洪水。黃河改道南流,奪取了淮河中下遊河道,黃河奪淮入海使得整個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災難當中。人們一致推薦有治水傳統的夏族首領鯀也就是禹的父親主持治水。

禹繼承父志,決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禹娶了塗山氏女,婚後不久便離家治水去了,一別十三年不回家園。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他開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黃海。為了疏通淮河,禹劈開荊、塗二山,從此這兩座山便夾淮河而對立了。

而此時他的妻子塗山氏也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從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佳話就此流傳。

塗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遠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見禹的歸來。她朝思暮想,最終精誠所至,化作一塊望夫石,端坐在塗山的東端,後人把它叫做啟母石。而塗山氏女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10)望夫樓典故擴展閱讀:

1、象徵意義

望夫石是個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婦人站於山石之上,向遠方眺望,盼望其夫歸來,日久年深,化作石頭仍保持著遙望的姿勢。它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妻子對從役在外的丈夫那種堅貞不渝的愛情;也反映了古時兵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2、中國典故

武昌北山有石如人立,名望夫石。相傳古有貞婦,其夫從軍遠戍,她佇立北山,期待丈夫歸來,日久化為此石。後用以指妻子盼夫歸的深情。

對於千百年來人們不停頌揚的這類貞婦形象,現代詩人舒婷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以此張揚女性的個體生命價值。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