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歷史典故途徑

歷史典故途徑

發布時間: 2021-03-08 22:18:53

1. 我要一些廣州民間的歷史典故即「廣府故事」急!急!

百歲坊的故事
在廣州中山四路大塘街內,有條狹窄的小巷叫「百歲坊」,說來還有段辛酸故事。且講清朝康熙末年,有位窮書生叫王健寒,他勤奮好學,飽讀經書。為了糊口,就在本街開了間「卜卜齋」(私塾)教學童念書。他盡職盡責、誨人不倦,故經他教出來的學生,很多都中了舉。古代的讀書人苦守寒窗、鐵硯磨穿,就是為求取功名,而求功名的唯一途徑,就是參加科舉考試,王健寒也不例外。但他屢次考試,總是名落孫山,由黑發考到白頭,仍是一介布衣,連秀才也考不上。他卻毫不氣餒,屢敗屢考。直到103歲高齡了,拄著拐杖走路,還要報考。街坊好心勸他說:「老先生,你偌大年紀,還搏什麼功名呢?就算現在送了個官給你,你也做不來,不如死了此心吧!」王健寒長嘆一聲道:「唉,我不是為什麼功名,而是心中不忿呀!」到考試的時候,由於王健寒年老體弱、精神疲倦,一到號舍就睡著了,連出什麼題也不知道,直至監考官巡到他這里,見他還睡,推醒他問:「文章做好了嗎?」王健寒才揉揉雙眼問道:「題目出了嗎?」「哈,人家將近交卷了,你還未知試題?」王健寒一驚,想道:「糟了,這科又是不中了!如交白卷,很丟臉的呀!不如隨便寫吧!」於是問了試題,想到哪句就寫哪句,不像以前那樣精雕細琢、引經據典了,總之快手寫完,好過交白卷就算。怎知這科王健寒竟然中了,與他同場考試的孫子也考中。兩爺孫同中秀才之事被傳為佳話,人們紛紛表示祝賀。王健寒喜極之餘冷靜想道:「為什麼我以前用心去考卻不中,這次隨便寫反而能中呢?啊,是了,因我以前落筆太高超,並以能引用冷僻典故為榮,連試官也不曉,怎會中呢?而這次寫得通俗易懂,反合試官口味。正是『不願文章高天下,但願文章中試官』啊!」王健寒在科場中拼搏了七十載,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才得秀才之名,此事被傳得沸沸揚揚,稱他為「三朝百歲秀才」,他住的小巷就稱為「百歲坊」了。 織女化神的傳說
廣州黃埔南海神廟最後一座殿叫「昭靈宮」,是供奉洪聖大王的妻子沈氏夫人的。沈氏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家織女,怎會做得尊貴洪聖大王的妻子呢?這里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廣東順德有位姓沈的姑娘,生得美貌如花,種桑、養蠶、織錦樣樣皆能,而且心地善良、助人為樂。有一年順德大旱,田地黽裂、莊稼枯焦,大家都心急如焚。沈氏織女想道:「聽說羊城有間南海神廟,何不前去求雨呢?」 織女說服父母,日夜趕路,到百里之外的南海神廟,跪在洪聖大王神前禱告:「大王,民女求求您了,現今順德乾旱,請普降甘霖,使叔伯哥哥能順利開耕、姐妹們能養蠶織錦。如能所願,等豐收之後,民女定織下最好的綢緞,給您作鋪陳。」洪聖大王見織女風塵僕僕、不顧個人勞苦為村民來求雨,實是難能可貴,定要相助。看官:「鋪陳」本是裝飾的意思,但由於織女聲細又有點沙,洪聖大王誤聽為「夫人」,亦默許了。果然織女走後,順德就下起雨,百姓歡天喜地開耕,獲得豐收。織女按照自己的諾言,用最好的蠶絲,織成最美的綢緞,帶去南海神廟作鋪陳還神了。洪聖大王見織女一片誠心,便對眾神宣布:封織女為「明順夫人」。話音一落,織女便化作一堆泥土。當晚洪聖大王報夢給廟祝,叫他把這堆泥土塑成像,並建殿供奉。織女姓沈,這殿又稱「沈氏夫人殿」。因附近的廟頭村很多人姓岑,「岑」與「沈」之音近似,故村民親切地尊稱織女為「姑婆」。傳說此殿落成不久的一天傍晚,廟頭村許多戶人家的小孩都不見了,四下尋找,找到沈氏夫人殿,見小孩們全都在這里嬉戲玩耍。孩子們說:「姑太婆婆和我們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很開心呀!」村民悟道:「姑婆是很愛小孩的,是小孩的保護神。」故以後每當下田或出外不便帶小孩去時,總是將小孩帶到沈氏夫人殿,拜一拜神像,說聲:「多煩姑婆關照一下。」就可以放下小孩,安心而去。說也奇怪,據村民所說:多年來,在此寄下的小孩從未發生過意外,信不信由你。 洞神坊的由來
廣州龍津東路,有條街叫洞神坊,說來其得名還與一個尚未出世的胎兒有關哩!相傳清朝時,廣州有位書生叫劉秀,有天與懷孕的妻子回娘家探親,回來的路上忽遇大雨,兩人匆匆跑到一間古廟門口躲避,怎知雷聲隆隆,在他們頭上響著。夫妻倆慌了,自問沒做過半點虧心事,為何會觸怒神靈呢?這時,孕婦腹內的胎兒作動了,所蹬的位置正緊靠孕婦手中挽著的一包母親所送的咸鴨蛋!正驚疑時,無意中一望門匾,寫著「康王廟」三個大字,頓時明白了! 原來宋朝時,康王被金兵追趕,慌忙中跑入一間古廟,見有匹馬,不理三七二十一,跳上馬背就走。剛跑過一條河,康王驚魂稍定,一看此馬,咦,為什麼是泥馬呢?怎知此馬仙氣未足,被人一語道破,馬上化回一堆泥土!康王後悔不已,又望見金兵已追到對岸,大驚:「糟了,對岸泥濘地上留下了馬蹄印,如敵兵發現必定追過河來,怎麼辦呢?」正在危急之際,忽然有群鴨子走來,把馬蹄印全部踩沒了。金兵見沒有蹤跡,以為康王沒過河,就沿著岸邊追去,康王才逃過一動。從此之後,康王把鴨子當作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終生不吃鴨,甚至連鴨蛋也不吃。後來康王化為神,百姓建廟祭他,供品中當然沒有鴨,甚至吃了鴨或吃了鴨蛋的人也不能從廟前經過,否則必有災殃。現胎兒作動提醒了孕婦,這包鴨蛋是康王的大忌呀!連忙將鴨蛋丟到老遠老遠,說也奇怪,雷聲馬上停止了。兩夫婦回到家中,不久產下孩子,因這兒未出生時就懂得神意,故取名叫「懂神」。劉懂神自幼聰穎過人,加上勤奮好學,21歲就中了進士,但他見官場黑暗,便無意仕途,返廣州拜一名老郎中為師,以後就懸壺濟世,救活了不少人,對貧者還施醫贈葯,大做善事,很得百姓贊許,說他不僅是「懂神」,簡直是上天派來的活神仙哩!劉懂神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將他所住的那條街叫懂神坊,因「懂」字和「洞」字諧音,「洞」字更覺文雅,「洞神」就是洞天福地之神的意思,漸漸人們就叫為「洞神坊」了。
疍民的婚嫁習俗
疍民的婚嫁,據廣州市地方誌記載,一般不與陸上人通婚,一則受歧視,二則怕被同化。疍民結婚,雖亦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也不乏自由戀愛的浪漫色彩,男女青年常常通過對歌形式尋找意中人。如有姑娘待嫁,便在船尾處置一盆花以示招親。對此,清人陳曇有一首《疍家墩》詩詠道: 龍戶盧余是種人,水雲深處且藏身;盆花盆草風流甚,競唱漁歌好締親。「龍戶」指疍民信仰蛇神,故稱;盧余指盧循(?一192年,東晉范陽涿縣,今河北人,曾任廣州刺史),稱今廣州的疍民為盧循之後裔。疍民姑娘出嫁時,與陸上人家一樣(或許受陸上居民的影響),也有哭嫁的習俗。出嫁前由姐妹陪同,哭三天三夜,俗稱「嘆命」。迎娶婚禮,一般都在船上進行。但婚宴除在船上進行外,也有在岸邊沙灘、草地上進行的。如在船上進行,就將十幾只(最多的有數十隻)小艇連在一起,用紅布搭起涼棚,經濟條件好的,雇來樓船紫洞艇,張燈結綵,大擺筵席,熱鬧非常。洞房花燭夜,新郎請來許多能歌善唱又是比較活躍的青年朋友,唱歌逗樂,直至深夜。但舊時水上居民近親結婚的情況非常多,由此所生子女多不健康。加上許多婦女因生活所迫,以娼為業,染上性病和麻風病者也相當普遍。 據《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編)雲:「粵有所謂水雞者,即所謂疍婦也,以其水濱,故名。浮家泛宅,一葉扁舟,以渡人為業,生涯也頗盛。顧此等水雞,則注意於夜市,所撐之艇曰沙艇,裝潢美麗,潔凈非常,每當夕陽西下,則燈火齊明,沿河一帶,如西濠口、長堤、沙基等處,濟濟溶溶,觸目皆是。一般青年疍婦,盛服艷裝,坐以待客,或高唱其鹹水之歌,或嬌呼其喚渡之聲,於是叫艇呀,遊河呀,乘涼呀,過夜呀,一片柔脆聲浪,乍聆之如春鶯出谷,殊令人解頤。遇炎夏時尤多。第見其穿黑綢之衣,長者及膝,著黑綢之褲,短及於脛,赤足盤坐,而露其雪白嬌嫩之膚焉。夜渡之資甚廉,然多麻風之徵,偶一不慎,則禍立隨之矣。」當時的這些情景,廣東省著名作家秦牧在《憤怒的海》一書中也曾寫到,船艙上用上等木材和嵌花玻璃搭成標志的廳房,垂著珠簾,還在船首處圍著矮小的朱漆欄桿,置著桌椅,萬家燈火一亮起來,這里就成為廣州最熱鬧的地方了。如今這些都已成為歷史。

2. 關於一個歷史典故求出處

燕昭王求賢

郭隗獻計,招賢納士
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姬姓,名職,戰國時燕國第39任君主。公子職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如今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准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裡,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乾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魏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在中國歷史上,大張旗鼓的招賢納士之舉,莫過於燕昭趙王高築黃金台。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過一首五言詩頌揚這千古佳話:「燕趙延郭隗,遂築黃金台。據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3. 歷史故事(初一)

【傳統文化】 歷史故事:義之所在 不求回報
重義之人為維護道義可以不顧自身安危,不計個人得失,為了正義就算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墨子,名瞿,春秋時期墨家學派創始人。他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相處,反對侵略戰爭。墨子懷抱救世的願望行義天下,認為只有義才能利民、利天下。所以,他以一個苦行僧的形象周遊列國,不僅極力宣傳他的學說主張,而且盡力制止一切不義之事,真可謂見義勇為。

天下有名的巧匠公輸般,為楚國製造了一種叫雲梯的攻城器械。楚王想要用這種器械攻打宋國。墨子當時正在魯國,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動身,走了十天十夜直奔楚國的都城,去見公輸般。

墨子對公輸般說:「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之力殺掉他,請允許我送你十鎰黃金作為報酬。」公輸般很不高興,他說:「我義度行事,決不去隨意殺人。」墨子起身向公輸般拜揖說:「我聽說你造了雲梯,用來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麼罪呢?楚國的土地有餘而人口不足,現在犧牲本來就不足的人口,去爭奪自己已經有餘的土地,這不能算是聰明。宋國沒有罪而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你明白這些道理卻不去諫止,不能算作忠。你不殺一人而准備殺宋國的眾人,確實不是一個明智的人。」公輸般認為墨子說的很對,但覺的已經答應了楚國,不好反悔。墨子請他引見去見楚王,公輸般答應了。

墨子見到楚王,曉以大義,說的楚王心服口服,但楚王還是說:「公輸般為我製造了雲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國。」

墨子於是解下腰帶圍作城牆,用小木塊作為守城的器械,要與公輸般較量一番。公輸般幾次設置了攻城的妙計,墨子則全部加以抵禦,公輸般只好認輸,但卻說:「我已經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來對付你,不過我不想說出來。」墨子說:「我也知道你用來對付我的方法是什麼,我也是不想說出來罷了。」楚王問兩人到底在說什麼,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不過是要殺死我,殺死了我,宋國就無人能守城,楚國就可以放心的去攻打宋國。可是我已經安排了我的學生300人,帶著我設計的守城器械,正在宋國的城牆上等著楚國的進攻呢?所以,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絕懂防守之道的人,楚國還是無法攻破宋國。」於是,楚王放棄了進攻宋國的打算。

墨子成功的勸阻了楚王,便起程回魯國。途徑宋國時,適逢天降大雨,於是想到一個閭門內避雨,看守閭門的人卻不讓他進去。殊不知,正是墨子剛剛挽救了宋國,使宋人免遭滅頂之災,實在是宋國的恩人。宋人卻毫不知情,而墨子也不求任何回報。

4.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一文介紹的古人傳遞信息的途徑有哪些

古人傳遞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勝利了》,《裝在瓶子里的信》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勝利了》,《裝在瓶子里的信》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竹簡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幾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保存。

5. 三分鍾能演講完的歷史典故,要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1.仁愛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說「仁者愛人」。既然中國的倫理道德體現的是1種家族宗法關系,這「愛人」主要就體現在「孝」和「悌」兩個方面,所以孔子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是人子對父母、晚輩對長輩要盡孝道。中國古代有「2104孝圖」,為元代郭巨敬輯錄古代所傳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2104孝》,後來又配上圖畫,通稱《2104孝圖》。

註:舜1,孝得天下;陳侃2,5世同堂;子路8,百里負米;王祥10,卧冰得魚;董永12,賣身葬父;潘岳14,棄官事母;緹縈22,上書救父;沈雲英24,忠孝雙全。(郭巨埋子,老萊子娛親)

悌,敬愛兄長。宗法制有嫡長子繼承製,決定了兄長的地位。「融4歲,能讓梨」。

古代家國1體,孝悌則必能忠君愛國,在人際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經》(儒家經典之1)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2.謙和好禮

禮有兩個意思,1,禮是對人身份地位行為的規范,即所謂「禮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對應的1個概念。《禮記·禮運》認為,上古天下為公,是為大同,這時候是不需要「禮」的;後世天下為家,大人世及,為了確定君君臣臣的關系,這才需要「禮」。制定了禮並且能夠執行,天下恢復秩序,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禮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區別在於「法制」採用強制的手段,而「禮制」則更強調自覺,由此引申出「禮」的第2層意思,即立身之「禮」。《禮記·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今天我們所說的「禮貌」「禮節」「禮讓」等都屬於這層意思。

教材又用「謙和」來解釋「禮」。「謙」即謙虛,古人講謙虛,有在禮制規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1點的意思,比如「將相和」的故事中,藺相如因完壁歸趙以及保護趙王,避免使趙國受辱等功勞,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然而當廉頗尋釁時,卻能再3忍讓。劉備「3顧茅廬」的故事中,劉備為擁有1支軍隊的將軍,又有漢家帝胄的身份,但他對於1介書生諸葛亮故意表露出來的無禮行為卻能再3忍讓。這樣的謙虛都有明顯的功利目的,也即所謂「仁者無敵」,最終能夠成大事。所以老子以江海處下而為百穀王的比喻(成語有「虛懷若谷」),為欲成帝王之業者出謀劃策。周易「謙卦」雲:「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小心謹慎,謙之又謙,君子用這種態度跋涉險川,最終才能無恙。)系辭上釋「謙卦」雲:「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謙卦」是讓君子恭敬謹慎,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落腳點也在「受益」2字。

這些聽起來都有點象今天的「厚黑學」。所以對傳統的倫理道德還需要批判繼承。今天我們講謙虛,不是為了互相利用,而是為了建立1種平等的人際關系,就是「和」。需要強調的是,「和」並不等於不要原則,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里的「同」便是指沒有原則的庸俗關系。

3.誠信知報

《大學》雲:「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誠,不要自欺欺人,反復無常;對人要坦誠,不應互相利用,爾虞我詐;對國家對事業要忠誠,不能朝3暮4,心懷2意。

「信」者信用,「仁義禮智信」被稱為人生「5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從構字法看為人言,《春秋穀梁傳》曰:「言而不信,何以為言」。所以又有「1諾千金」、「1言9鼎」這樣的格言。中學語文選《陳太丘與友期》(《世說新語·方正1》):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7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

市場經濟活動中尤其需要誠信的品質,1個企業是否誠信,甚至成為1種無形資產。中國入世,最大的問題的是商業信用,中國入世,「狼來了」並不可怕,怕的是國內1些企業像那個撒謊的牧羊人。

4.精忠愛國

精忠愛國更是中華民族的1種大德,大節。杭州就有岳飛,岳母刺字曰「精忠報國」,真所謂「人有慈母而後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後國有忠臣」。於謙,杭州人,明英宗時,瓦剌族統1蒙古,進攻明朝,英宗率領50萬軍親征,在土木堡遭襲擊,全軍覆沒,英宗被瓦剌所擒。瓦剌兵臨北京城下,在危急關頭,當時的兵部侍郎於謙請英宗的弟弟出來主持朝政,是為景泰帝。於謙率全城軍民保衛北京,打退瓦剌。瓦剌不得已送回英宗,與明朝議和。後英宗復辟,反以「大逆不道」罪加害於謙。於謙詩有著名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張蒼水……

解決兩個問題,1是民族矛盾,民族英雄,中國和中華民族都是逐漸融合的產物,在這1過程中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愛國英雄和民族英雄;2是忠君與愛國,古代家國1體,不能要求古人超越自己的時代。對「愚忠」要分析。

5.克己奉公

中國傳統文化是1種「家天下」文化,家族是這種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個「天下」緊緊聯系在1起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在這1點上達成了共識。

(比較:西方的個性中心社會,寫信封、署名的順序。)

這種文化必然要求克己奉公,把天下利益,家族利益放在第1位,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背私之謂公」(韓非說:"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

私,背私之謂公,公私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
厶),極端時(如宋明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毛澤東號召「大公無私」,鄧小平認為不能作為普遍性號召。但是應該也可以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後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對先公後私的最好詮釋。)

今天進入現代化社會,「克己奉公」仍然必要,人是文化動物,社會原來就是因為單個個體無法生存,才有原始群、有氏族、有部落、有部落聯盟、有國家的。今天西方社會也越來越認識到這1點,也重視國家利益,甚至提出「地球村」概念,這是有人類以來最大的「公」。

今天中國雖然還在建設小康社會,但是不能丟掉「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

6.修己慎獨

如何才能達到「克己」的境界?途徑就是「修身」。《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第1章);《中庸》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第2102章)。

禮記·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的方法有:慎獨、內省、自訟、主敬、集義、養氣等。

慎獨
就是在自我獨處時嚴於律己。說到"慎獨",很自然地要聯想到《後漢書·楊震傳》中的1個故事。東漢期間人稱"關西孔子"的楊震向朝廷舉薦過才華出眾的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王密於深夜獻金百兩為報答,楊震拒收說:"怎麼能這樣?"王密說:"這深更半夜的沒有人知道。"楊震更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這亦是人們所常說的"慎獨"。

註:學術界有爭議,認為「慎獨」不是說沒有人時仍然謹慎自律,而是說要慎於內心修養。內心別人是看不見的,故謂之「獨」,心雖然看不見,但是會通過言行表現出來,所以不可不謹慎。也就是《中庸》所說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類文革時的「狠斗私心1閃念」。)

內省 最有代表性的是曾子所說的「吾日3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自訟 孔子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內自訟"即內心自責,自我反省。

資料
啟功先生在10年前的《學林漫錄》第103集(中華書局,1991)上發表《自訟2則》1文,談到自己在同刊第101期上的《堅凈居隨筆》(1985)中,誤將清人汪容甫墨跡小立軸上所抄錄的柳宗元的兩段文字當成書者自己的了。他在這篇文章中向發現這個問題的黃永年先生深致謝意,又向讀者深致歉意,並且10分誠懇地分析了自己所以致誤的原因。

將書者所書當成書者所作,這其實是極容易發生的事情,古代後人所編前人詩文集中常混入他人之作,往往也就是這個原因。但是,這畢竟又是1個錯誤,這個錯誤1般人難以發現,能發現的人又未必會注意。黃永年先生也是私下告知的,啟功先生完全可以不寫這篇文字來自曝其誤。但他不僅原原本本地寫了,最後還不無幽默但又是絕對真誠地說,他的這段文字,「是自1957年、1966年以來,真有錯、最誠心的1次自訟"。

7.見利思義

「義」和「利」(概稱為「義利觀」),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孔子說「見利思義」,荀子說:「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孟子的論述最為人們所熟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2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當然,捨生取義的極端情況不是總會發生的,大多數情況下,要做到的是「見利思義」和「先義後利」。孔子說「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也不是說君子不需要利,而是說對君子而言,談論「義」更能明白,因為君子是在「義」的前提下謀取「利」,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討論:商品經濟社會要理直氣壯地講「利」。資料:「杭州人形象討論」中,有人主張用「義」來藐視上海人的「利」。關鍵是「理直氣壯」,亦即取之有道。

8.勤儉廉正

中華民族是1個勤勞的民族(略)。傳統美德講「儉」,不是簡單的經濟考慮,而是從人格修養著眼。諸葛亮《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故後人總結說:治生之道,只須守1「儉」字。1切動用,樸素些,簡淡些,安靜快活,有什麼不好?須知世間罪惡,都從多欲中來。不儉則奢,奢則多欲,做官的必貪,居鄉的必盜,非至胡為速禍、敗家喪身不止!奢用慣了,在物誘勢迫之下,即使心想廉潔,也難自主。因此古人說:「儉是養廉之法」。

9.篤實寬厚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1個農業經濟的社會,篤實寬厚是農民的本色,我們不能因為已進入現代社會就拋棄這種傳統美德,現代人追求的「反樸歸真」就是要回歸這種本色,因為這是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人的本性的。

「篤實」是實事求是,說老實話,做老實人,老老實實做學問,老老實實干工作。上升到治國平天下也是如此,空談喪國,實干興邦。

「篤實」是對己,「寬厚」是對人,古人概括為1個「恕」字。"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子貢問:"有1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論語·衛靈公》)。也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現代人常感覺人際關系復雜,彼此缺少理解,正是丟失了這種恕道。(註:武俠中的「冤冤相報何時了」,魯迅「1個都不寬恕」的社會背景,倫理的范疇與法的范疇。)

10.勇毅力行。孔子說:"3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平時「溫良恭儉讓」,但涉及到「仁」的大問題時,卻是「當仁不讓」。把重視內在修養和必要時敢愛敢恨、敢作敢為結合起來,才是1種完美的人格。

  • 挑一個重點寫。典故的話可以岳飛、諸葛亮、文天祥等。

6. 傳遞信息的方法和歷史典故

古代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古代社會的人們傳遞信息,往往藉助特定的肢體動作、有聲語言及紋身、飾物、舞蹈等以身體為傳播媒介或載體的廣告傳播形態來達到目的。身體或肢體是為最原始的廣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歲月里被不問斷地保留並延續下來。古代社會常用的肢體語言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擬態與手勢語。在語言使用之前,擬態與手勢語是把特定信息傳遞給受眾的最實用、最有效的方式。如原始人在狩獵過程中,當一個人遇到野牛群時,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見他的高地上,兩手舉起身上遮體的東西,伸到頭頂,然後再慢慢放下,反復不已。這是動員全部落成員圍獵的信號。原始人狩獵喜歡結伴合作,當獵手們發現獸跡時,需要隱蔽行進,就相互用手勢語交換情況。那些手勢往往都能表現動物最顯著的特徵。高舉雙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見野獸是有一對大角的大捻角羚;中指彎曲,其餘四指伸展,大家明白這是發現了長頸鹿;發現鴕鳥則斜舉手臂,象徵其長頸。民族學研究證明,這種擬態與手勢語在古代社會里是到處存在的,是原始人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

2.身體彩繪和紋身。在身體上塗色彩或畫圖形的裝飾叫做繪身,這種裝飾起源極早。在數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後期遺址中,經常發現有可以作為顏料的赫石。直到近代,許多保持著古老習俗的民族仍喜歡在自己身上繪彩。我國舊俗端午節,不少地區的少數民族都習慣在頭面、手腕等處塗雄黃或畫符,將牙齒染黑色可以說是一種繪身裝飾。古籍中記載我國東南方有一個「黑齒國」:「倭國東四千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到。」我國雲南的傣、基諾、布朗等族,平時喜歡咀嚼檳榔和石灰,久之也能使牙齒變黑。

在人體表麵皮膚上刺花的裝飾叫做紋身,這種習俗起源也很早。據古書記載,我國古代江南地方的吳人、越人、楚人崇拜龍圖騰:「文身刻畫其體,內墨其中,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能害也。」我國包括漢族在內的大多數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紋身的習俗。黎族女子開始紋身的年齡是十二三歲至十六七歲。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別的標記,這種標記往往是情人親手給予黥刺的。我國雲南基諾、布朗、獨龍等族,台灣高山族同胞也有紋身的習俗。……(刪節)由於紋身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體活動中具有較強的識別作用,在不同的群體交流、爭斗及通婚過程中又傳遞著特定的信息,隨著原始群體的遷徙與活動,又在更寬泛的據土范圍內發揮作用,因而也可以視為一種能夠傳達生活及社會信息的原始廣告媒介。

3.人體飾物。在人體上加裝飾品,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後期。在我國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里,就發現了豐富的裝飾品。其中有空孔的獸牙、空孔的海蚶子殼、鑽孔石珠、鑽孔小礫石、鑽孔的魚骨和刻溝的骨管等。它們是用帶子串起來套在身上的。人體飾物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大體上可以分為發飾、頭飾、耳飾、鼻飾、唇飾、頸飾、腳飾等等。人體飾物的配帶,跟不同時代人們的發型、發式密切關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一般是將頭發盤結成椎形,或結於額前,或結於背後,逢節日往往滿插繁花。廣西瑤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有頭上插竹箭兩根,約二尺長,分頭發為兩股,左右盤結,繞箭而上,又以紗巾覆蓋,形關如蝶翼雙立。有的則頭戴竹箍,兩端翹起,形狀象牛角,再系以珠子絲綿扎緊。浙江東部一些地方的畲族婦女,頭飾用竹筒製成,長三尺左右,外麵包以紅呢,嵌以銀邊,竹筒前後都釘有一個銀牌,並掛上白色串珠。根據不同飾物,可以判斷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和特性,可以通過不同飾物的搭配、組合傳遞特定思想或文化信息。在這里,人體飾物不僅反映著原始人的喜怒哀樂,而且還把這種生活文化信息傳播到族群每個成員當中,甚至傳播到臨近或敵對氏族群體之中,原始廣告傳播的功能也表現得較為強大,具有明顯的廣告「告知」功能。

根據以上材料不難看出,在原始社會及文明早期漫長的歲月里,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地區的不同人群,傳遞信息的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靠肢體語言進行的,特別是一對眾、群族對群族之間特定的、具有「告知」和「識別」功能信息的傳遞,都是以這種方式來完成的。肢體語言在這里成為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廣告傳播媒介。

2 人們傳遞信息

二借代物——廣告信息傳遞的特定標記

原始人傳遞信息除了使用肢體語言外,更多的則是依靠現實世界的自然物來實現廣告信息的傳遞。這些自然物,一種是自然界自然生成或存在的,如樹木、岩石等,另一種雖然是人類創造的,但尚沒有被有意識地專門用來當作廣告媒介來使用,而是在傳遞信息過程中被借用了,如圖畫、繩索等。這種借代物分為兩種情形,一是特定借代物,二是生活借代物。

1.特定借代物

(1)結繩。結繩記事是一種常見的原始信息傳遞方法,我國古代社會結繩記事的做法在史書中多有描述,《周易》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莊子》載:「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北史》也提到:「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結繩法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廣泛且年代久遠。台灣高山族人記錄約會日期,就按天數打若干繩結,每過一夜即解開一結。西藏珞巴人則是每過一天用刀割一結,直割到最後一結就表示到期,繩結解完表示赴約之日。雲南獨龍人單獨出遠門,往往要在腰間系一麻繩,走一天打一結以記錄走出天數。瑤族在二人發生糾紛時常在頭人面前獲得裁決,其方法是,爭執者各執一繩,誰訴說一理由即打一繩結,直至說完為止,繩結多者勝訴。在階級社會里,結繩的傳統也被商人繼承下來,並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變化。在店鋪、酒店肆、茶樓及行商的攤位上,各種各樣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飾以各種飾片,用繩串綴,下綴幌綢、五彩條狀織物、各種料珠或排穗,也有許多造型獨特的幌子,由粗麻繩打結編織而成。在這里,繩節成為傳遞廣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刻木。刻木為另一種符號語言。史書上也曾記載我國各地刻木記事的歷史事實,如《後漢書》載,「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以為信」,雖無文字,亦不敢違。《嶺外代答》也載:「瑤人無文字,其要約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執其一,守之甚信。」《雲南騰越州志》也提到:「夷有風俗,一切借貸賒用、通財期約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為符,各執其半,如約酬償,毫發無爽。」

刻木為記的習俗在商品生產和交換過程中,則演變為官工的銘刻或名人商品的標記,即在所售商品上打上官工的名字或名人的名字。如果往前追溯,刻木甚至可以視為商品商標和標記廣告的源頭。

(3)狼煙。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後,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築一烽火台,用乾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後,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古詩「平沙落日大漠西,隴上明星高復低;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之句,正是這種原始信息傳遞法應用的真實寫照。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4)鼓。原始的信息傳遞法既有作用於視覺的,也有作用於聽覺的。作用於聽覺的信息傳遞主要藉助於音響傳播工具來進行,其中以信號鼓最為常見。我國基諾族的牛皮木鼓,也是把一段粗樹木的兩端鑿空,再縛以帶毛的黃牛皮,懸在樹上用木槌敲擊,每逢年節,一聽鼓聲即男女老幼雲集,唱歌跳舞。

(5)竹號。我國怒族在喪禮時用竹號傳播信息,通過吹奏不同數量的竹號來向全村報喪。竹號的數目按死者的身份而增減:未婚死者吹一個竹號,已婚者吹兩個,老人和首領吹五六個。部落成員聞訊隨即趕到死者家裡,送來雞蛋弔唁。進入階級社會,隨著行商坐賈的分化,行商走街穿巷,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吹、拉、彈唱等信息傳播工具,如漢代商人就有吹簫賣貽糖的記載。

(6)音響器具。我國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遺址出土的陶鍾、陶塤,姜寨遺址的三孔陶塤都具有音樂發聲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聲響廣告的形態日益豐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器物都有可能成為聲響廣告的傳播媒介,如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碗、盞、盆等,與娛樂相關的簫、琴、瑟、鼓、鑼等,也成為了廣告信息傳遞的工具。出於廣告宣傳的需要,許多商人還專門製作了表現行業特徵的響器器物,比較典型的就有貨郎的撥浪鼓,剃頭理發者所用的鑷叉,磨刀匠所使用的銅制拍板等。

3 人們傳遞信息

特定借代物的廣泛使用,說明廣告傳播的方法、途徑有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傳播活動的頻繁和傳播技術的進步,人們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工具或物件更有效、更富有針對性地傳遞廣告信息。媒介形態的豐富,使人類的廣告傳播在更寬泛的地域內進行,並傳遞著更為豐富的思想、文化及商業信息。

2.生活借代物

(1)草標。也稱之為草芥。本是自然生長之物,但當其插在所售或待售物品上時,便有了標識意義。在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貧困人家因飢寒出賣兒女,均使用草芥。《水滸傳》里曾多次提到草標,最為有名的是關於楊志賣刀的記載:「楊志當日將了寶刀,插了草標,上市去賣。」這里的草標便具備了廣告媒介的功能。

(2)谷穗、笊籬、柳條。多出現在鄉村郊野的食店門前,隨意掛在門前或欄柵上,不僅能起到標識作用,還能顯示出店家的樸素、好客,小小的笊籬和柳條能馬上拉近店家和顧客、商家和路人的距離,也是一種製作成本低廉但傳播效果極佳的廣告媒介。

(3)瓶瓢、草帚。草帚也稱為「草刷兒」和「草桿兒」、「帚桿」。宋代以後,打破市坊限制後,店鋪不僅可以開設在居民區內,而且集市、鄉野均可以開設店鋪進行經營。草帚作為廣告標識多出現於酒肆茶樓,宋代文獻資料對這些事物的記載較多,宋人洪邁在《容齋續筆》中曾提及:「今都城與郡縣酒務,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簾於外,以青白布數為丈之。微者,隨其高插大小,村店或掛瓶瓢、標帚桿。」

草帚作為廣告標識,除了作為釀酒輔助工具的特殊性外,還有更深典故。主要取意為「掃愁帚」。宋人蘇軾曾吟到:「要當立名字,未可問升斗。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

這里的「掃愁帚」顯然成為酒的別稱。意為「借酒消愁」、「一醉解千愁」。所以用草帚作為酒店的標識幌,既形象又生動,還具有象徵意義,具有濃郁的民俗色彩。

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標記為數眾多,多依附於店鋪和行商的活動存在,使用范圍基本上沒有超出商人活動區域和狹隘的「市場」范圍,由於經常使用和消費者約定俗成,反映著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和審美情趣,同時,也反映出媒介使用者或商家的群體智慧。但這一類廣告媒介的普遍使用,也反映出生產力水平較低階段人們對廣告媒介開發和利用的局限性。

三手工廣告媒介——廣告信息傳遞的行業標識

在古代社會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人類在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自我意識和自主意識不斷增強。以我為主體創造性地傳播精神文化信息,創造社會物質文化財富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對廣告媒體的開發和運用反映了這一事實。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種類繁多、風格各異的廣告媒介,廣告傳播的影響力更大,進而成為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店鋪廣告媒介

店鋪廣告媒介是中國古代社會廣告媒介的主要形態。包括飯店、酒肆茶樓、當鋪、旅店門面及周邊環境的廣告形態,具體來說又分為數種最常見的情形。

(1)幌子。幌子是中國古代廣告媒介中最成熟的媒介形態之一。幌子往往以生動、直觀的形制,鮮艷的色彩和獨具魅力的民俗性給人以視覺上強烈的沖擊力。幌子從構成看,比較講究的有幌桿、幌架、幌挑、幌蓋、幌體、幌座和幌墜等部分組成;從形體上看,有圓形、方形、三角形、菱形及不規則形;從傳播的內容看,凡是與商業經營或商品服務相關的信息均有可能以幌子的形式出現;從製作材料看,則有布、綢、緞、棉、銅、鐵、木等各種材質,不少幌子則由多種材料復合製成;從表現形式看,則又分為實物幌、模型幌、象徵幌與特定標記幌等。

(2)招牌。招牌傳播媒介的出現,也是和店鋪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招牌的位置多出現在門面或門前,多以懸掛、鑲嵌、砌築的方式來設置。招牌作為廣告媒介所傳遞的信息,內容十分豐富,具體來說,一是書寫店鋪的名號、字型大小,如點心鋪書寫「老寶泰」、「晉陽豫」等;二是傳達商家的經營思想和經營特色,如招牌上書寫「公平交易」、「童叟無欺」等;三是反映行業牲和服務范圍的詞句,如「知味停車,聞香下馬」等。招牌作為古代廣告信息傳播媒介,從其懸掛的位置來看,又分為不同的橫額、豎招牌、掛板及店外沖天招牌等。

4 人們傳遞信息

(3)壚。壚作為一種廣告信息傳播的媒體有其特殊性。壚原本是酒店門前溫酒的土檯子,為了照看所溫之酒,壚旁邊往往坐一個面容姣好的女子,一方面為了照應客人,另一方面也為了招徠顧客,婦人當壚在漢代已漸成風俗。《史記》曾載:「相如置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當壚。」(《司馬相如烈傳》)因漢代初期官府允許民間賣酒和售酒,所以酒店門前多有酒壚。壚成為酒店的標識。

(4)綵樓、歡門。宋代開放市禁,民間寬闊門面的大店鋪出現,就為綵樓、歡門的出現提供了可能。綵樓是指店鋪的門面裝璜,如《清明上河圖》中孫羊正店的門首裝飾,就屬綵樓的一種。綵樓多根據店家的喜好專門設計,相對固定,獨具風格。歡門廣告則指店鋪經營者和商家在節日或重要活動時臨時搭建的門面裝飾,常用彩色紙、帛裝飾,因目的性較強,標識作用明顯,也被視為古代的廣告傳播媒介之一。宋代在門首搭建綵樓、歡門漸成時尚,《東京夢華錄》曾載:「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綵樓、歡門。」(《酒樓》)

(5)燈籠。燈籠作為廣告傳播媒介,始於五代。耐德翁在《都城紀勝》里曾載:「酒家事物,門設紅權子緋緣簾貼金紅紗梔子燈之類,舊傳因五代郭高祖游幸汴京潘樓,至今成俗。」(《酒樓》)

燈籠一般懸掛在酒肆茶樓門首顯著位置,上書「酒」、「茶」、「客棧」等字,十分醒目,在寒冷的夜晚也顯得十分溫馨。燈籠的形狀因行業特點不同也有較大差別。如酒樓燈籠如酒瓮,還有圓形、橢圓形、宮燈型等形狀。葯鋪則與葫蘆相似。

店鋪廣告媒介使用,是行商坐賈分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商業繁榮的重要標志,不同類型店鋪廣告媒介的使用,方便了商家與普通民眾的信息交流,也使商業經營的行業特色更加突出;同時,廣告媒介由於製作精良、外觀漂亮,在美化人們生活方面也開始發揮巨大作用。

2.行商使用的廣告媒介

行商坐賈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分化。坐賈守攤經營,行商則走街穿巷。行商所使用的廣告媒介,也是中國古代廣告媒介的主要表現形態之一。

(1)撥浪鼓。也稱「貨郎鼓」、「不郎鼓兒」。一般認為宋代開放市禁以後,貨郎走街穿巷開始使用撥浪鼓。宋代李蒿在《貨郎圖》中就繪有撥浪鼓的形狀。宋元明清時期,撥浪鼓是商人招徠顧客的主要廣告傳播媒介之一。和撥浪鼓屬同類性質的廣告傳播媒介還有鑼、鼓、鈸、鈴、梆、板、盆、鑷叉、木魚、釘拐等,為不同行業的商人所使用。如元代賣糕餅的就敲木魚,修鞋的則在貨架上懸掛釘拐互相碰擊發出聲響來招徠顧客。(2)簫。東漢時期,簫就成為廣告傳播的媒介。唐宋時期,這種風俗便流傳下來,到宋元時期則較普遍,主要是賣飴糖的小商小販使用簫來傳播商品信息。宋代詩人曾吟到:「草色引開盤馬地,簫聲催暖賣餳天。」(《寒食假中作》)形象地描述了商人用簫作廣告宣傳的情形。在中國古代社會,此類性質的廣告傳播媒介為數眾多,較為典型的還有笛、嗩吶、喇叭、口琴、哨等。

中國古代社會行商所使用的廣告媒介主要分為吹、打、彈、拉四大類。各行各業的行商均有自己獨特的聲響工具,在中國古代廣告信息傳播中發揮巨大作用,並成為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略)

這些獨具特色的廣告媒介的使用,使中國古代廣告傳播活動從商業中心城市向周邊農村地區擴展,從沿海商業中心向內地廣大區域擴展,廣告傳播也打破區域傳播的局限,在更寬泛的領域內開始發揮作用,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商業進程和社會進步。

3.印刷廣告媒介

伴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雕板印刷技術的發展,印刷媒介在廣告信息傳遞方面開始發揮巨大作用。作為唐宋以後出現的新型廣告媒介,其表現形式和表現內容在商家的經營活動中也日益豐富多彩起來。

(1)銅板印刷媒介。雕板印刷術的成熟,使得一種新型的廣告媒介——廣告銅板在北宋時期開始出現。最為典型的實物就是現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濟南劉家針鋪的廣告銅板。這是一種商標和廣告信息相結合的雕板印刷物。銅板寬12.5厘米,高13厘米,正面雕刻有「濟南劉家針鋪」的標識字樣,畫面中央雕刻「玉兔抱杵搗葯」的圖案。圖案兩旁有八字「認門前白兔兒為記」分列兩旁。圖案下方還有特別的廣告宣傳文字。劉家針鋪的廣告銅板,被視為是印刷廣告中的典型代表。

(2)廣告招貼畫。廣告畫出現在南宋時期,採用紙質印刷。據史料記載,南宋時出現《眼葯酸》雜劇印刷廣告。畫面內容是兩個穿戲裝之人位於畫面中央,一人用手指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則手拿眼葯水請他使用,廣告表現類似今天的廣告招貼,十分生動形象。

(3)書籍廣告媒介。明清以後,雕板印刷術有了進一步發展,書坊刻書和印書漸成風氣。為了宣傳所印或所刻圖書質量,書商開始在圖書的前言或後記,甚至封面上做廣告宣傳,書籍本身除成為文化信息載體外,也成為新型的廣告媒介。如明弘治年間的《奇妙全相西廂記》書尾就刊印了廣告,廣告詞為:「本坊謹依經書重新繪圖,參訂編大字本,唱與圖合,使寓於客邸,行於舟中,閑游坐客,得此一覽,歌唱瞭然,爽人心意。」此類廣告形態隨著圖書印刷事業的不斷發展日益普及。

(4)木板年畫。清代木板年畫十分盛行,年畫鋪遍及全國各地,廣告年畫成為新型廣告媒體。如蘇州桃花塢出土的「四時名點」廣告年畫中,繪有《失街亭》的戲文和插圖,而這種年畫又充當「四時名點」的包裝裝璜,具有鮮明的廣告宣傳功效。

作為手工製作物的廣告媒介,多是商人在長期經商過程中,通過觀察、積累,結合行業特點所創造、加工,並不斷改進的新型信息傳遞形式。因為這些媒介多是伴隨著商人的經商活動而產生,並成為商人經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具有明顯的行為標識作用。

7. 大學生學習歷史的途徑有哪些

要了解正史,多看看史書,像二十四史;要想了解一些一般性的歷史常識,可以看看一些普及性和娛樂性的歷史通俗讀物,像什麼歷史演義,通俗歷史常識和故事;如果想有一些獨特視角的話,可以看看劍橋中國各朝代的史書,另外像全球通史類的亦可以。
這個主要看你想到達怎麼樣的程度,有什麼偏向性興趣,所以你要是問得具體些,也許我可以給你一個更有針對性的答復。籠統來說就這些了,你要針對自己的特點。

8. 能夠查閱歷史典故的網站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知識>>文學天地>歷史典故

| 詩詞欣賞 | 歷史典故 | 故事大全 | 新知書屋 | 生物世界 | 環境保護 | 奇妙世界 |

· 名落孫山 · 安然無恙 · 亡羊補牢 · 一暴十寒
· 取而代之 · 安如泰山 · 始終不渝 · 一丘之貉
· 起死回生 · 拋磚引玉 · 三人成虎 · 一事無成
· 拾人牙慧 · 失斧疑鄰 · 三令五申 · 一敗塗地
· 畏首畏尾 · 按圖索驥 · 三生有幸 · 一網打盡
· 聞一知十 · 揚州八怪 · 三顧茅廬 · 韓信
· 問一得三 · 鄭板橋 · 三折其肱 · 周瑜
· 雞犬不寧 · 黃慎 · 孟母三遷 · 曹植
· 雞鳴狗盜 · 李方膺 · 士別三日 · 張良
· 雞犬升天 · 金農 · 一飯千金 · 范仲淹
· 雞口牛後 · 高翔 · 一字千金 · 曹操
· 安步當車 · 羅聘 · 一錢不值 · 張居正
· 安居樂業 · 李善 · 一木難支 · 汪士慎
http://www.chinababy.com/zs/wxtd/lsdg/index.html

中華成語網上字典
搜索: 關鍵字: 搜索方式: 精確成語 模糊成語 拼音縮寫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使用幫助:

1、點擊字母,進入以該字母為首聲母的成語頁面

2、輸入關鍵字,以「精確成語」方式搜索成語,可以找到與你輸入的關鍵字一模一樣的成語。

3、輸入關鍵字,以「模糊成語」方式搜索成語,可以找到含有你輸入的關鍵字的成語。

4、輸入關鍵字,以「拼音縮寫「方式搜成語,如:「qzbs」,即可找到「七嘴八舌」。

中華成語網上字典
搜索: 關鍵字: 搜索方式: 精確成語 模糊成語 拼音縮寫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http://www.21xht.com/chengyu/chengyu.asp

9.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什麼(故事)

古代通信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鍾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