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陣曲寓意
『壹』 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入陣曲在唐朝時被視為不雅之樂,禁演,漸漸的在民間就失傳了。
然而在日本,該曲則被認定為雅樂,廣為流傳。
中國人不珍惜藝術,不能責怪日本的篡改,如若不是日本,恐怕現在都不知道曾經有過。
『貳』 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什麼意思
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
出自《北齊書·高長恭傳》
入陣:殺入敵陣。
悔無所及:後悔都來不及。
翻譯:你殺入敵陣內太深了,一旦失利,後悔都來不及。
原文:
蘭陵武王長恭,文襄第四子也,累遷並州刺史。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邙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歷司州牧、青瀛二州,頗受財貨。後為太尉,與段韶討柏谷,又攻定陽。韶病,長恭總其眾。
邙山之捷,後主謂長恭曰:「入陣及深,失利悔無所及。」對曰:「家事親切,不覺遂然。」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陽,其屬尉相願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貪殘?」長恭未答。相願曰:「豈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見忌,欲自穢乎?」長恭曰:「然。」相願曰:「朝廷若忌王,於此犯便當行罰,求福反以速禍。」長恭泣下,前膝請以安身術。相願曰:「王前既有勛今復告捷威聲太重宜屬疾在家勿預事。」長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擾,恐復為將,嘆曰:「我去年面腫,今何不發!」自是有疾不療。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飲以毒葯。長恭謂妃鄭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妃曰:「何不求見天顏?」長恭曰:「天顏何由可見!」遂飲葯薨。贈太尉。
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參軍陽士深表列其贓,免官。及討定陽,陽士深在軍,恐禍及。
『叄』 五月天入陣曲的歌詞大概什麼意思,我看了視頻了,政治課要求講時政熱點,可以講這個嗎
我自己的理解:
「當一座城牆 只為了阻擋 所有自由渴望」
我覺得可以理解成類似於信息版不公開不透明,人民被蒙蔽,權喪失了許多追求自由的權利(比如上不了youtube)
「當一份信仰 再不能抵抗 遍地戰亂飢荒」
眾所周知的,有些地區為發展軍備以及一些其他無關緊要的事情耗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而其所在居民溫飽卻還是問題。
「當一份真相 只手能隱藏 直到人們遺忘」
這里諷刺了某些機構的黑暗性,許多骯臟的事實因利益糾葛被蒙蔽,至今未被發掘。
我覺得這首歌里大概就這幾句可以在這方面比較明顯,其他的還是主要和電視劇有關吧。不過這是一首好歌,值得多聽聽哈。
另外推薦你聽聽《2012》我覺得那個更容易和你想說的掛鉤吧。
『肆』 入陣去 只因恨鐵不成鋼是什麼意思
只因恨鐵不成鋼,那就是對一個人期望很高,但是他總是達不到你的要求。
『伍』 蘭陵王入陣曲寓意是什麼
蘭陵王入陣曲也叫大面,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歌舞戲。起源於北齊,盛於唐代。是為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舞者表現蘭陵王「指麾擊刺」的英姿。東傳日本,現今屬日本雅樂。
『陸』 京劇藝術的形成有什麼意義
京劇在我國戲曲各劇種中,是比較年輕的劇種,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陸續進京才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京劇臉譜也伴隨京劇的形成與發展而逐步完善。
京劇舞台臉譜是吸收了崑曲、弋腔、梆子、徽班的皮黃戲等臉譜的長處,經歷了由簡到繁、不斷創新、發展,逐步完善的歷程,成為京劇舞台上比較系統、規范的面部化妝藝術。可以說京劇臉譜是中華民族傳統戲曲臉譜的分支,是傳統京劇全部舞台藝術固有的組成部分。
京劇舞台臉譜具有共通性和本身的特性,離開了舞台,離開了要表現的具體人物、臉譜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京劇舞台臉譜是寫在臉上的藝術,是演員用誇張的手法,運用色彩和線條的變化,在臉上勾畫出的各種圖譜,中國傳統京劇劇目,凈、丑和少數生、旦角色所扮演的歷史人物都有相對規格的臉譜,用來表現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點、容貌特徵,增強藝術感染力,助增表演效果,豐富舞台、美化舞台。
京劇臉譜還是一種舞台藝術技巧,觀眾一望臉譜就大致對這個人物有所了解,不必花費很多心思去探索劇情,更能專心的去欣賞演員的表演。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藝術技巧,是除中國戲曲以外的其他藝術門類沒有的。如《空城計》中的司馬懿,勾白粉臉,他一出來,觀眾都知道他一定會中諸葛亮的計,不敢帶兵殺進空城,觀眾會自然而然地專心欣賞演員的唱、念等表演;又如《白良關》劇中的尉遲恭和尉遲寶林都是勾黑臉,觀眾一看就明白他們是父子的血緣關系,而勾紅色臉的劉國幀與尉遲寶林不存在血緣關系。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對臉譜的認識有極大的差異,有些對臉譜不理解、不熟悉的人,提出這樣一種觀點,說臉譜與真人的面貌相距太遠,主張舞台上不要出現臉譜,近些年來,這種觀點又很流行,我認為中國戲曲從沒有臉譜到產生臉譜,到臉譜不斷豐富,是中華民族文化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國戲曲從來都是虛擬化而不是寫實的,關羽、蔣干到底面貌如何,只有小說或者民間口頭文學里有描述,戲曲把這些無形的形象升華為形象藝術,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一種提高,如果演員不勾畫臉譜上台表演,凈、丑兩行先行消亡,再去掉形成程式的唱念做打翻,中國戲曲恐怕就要丟光了,也就恢復到蘭陵王入陣曲戴面具上台的形式。
現在經常有許多朋友問京劇臉譜到底有多少個,這個問題實在難以回答,只從京劇劇目來說,有記載的傳統劇目就有幾千出之多,幾乎涵蓋了我國從傳說中的盤古開天地,到清王朝的幾千年歷史,京劇傳統劇目,涉及到多少個歷史人物很難統計,如果按一定的規律分門別類,這個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柒』 與夜未央對稱的字 要求對偶 要有寓意
天未亮
五月天的一首歌《入陣曲》里有接
當一座城牆只為了阻擋所有自由渴望
當一回份信仰再不能抵抗遍地戰答亂飢荒
蘭陵撩亂茫天地離人忘
無畏孤冢葬只怕蒼生殤
夜未央天未亮我在倖存的沙場
只盼望此生再奔向思念的臉龐
淚未乾心未涼是什麼依然在滾燙
入陣曲伴我無悔的狂妄
『捌』 紅死魔的面具 寓意是什麼啊 要正面迎敵
中國傳統戲曲的臉譜,是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程式。一般應用於凈、丑兩個行當,其中各種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藉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使觀眾能目視外表,窺其心胸。因而,臉譜被譽為角色「心靈的畫面」。臉譜的演變和發展,不是某個人憑空臆造的產物,而是戲曲藝術家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對生活現象的觀察、體驗、綜合,以及對劇中角色的不斷分析、判斷,作出評價,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藝術手法。據史料記載,臉譜系由唐代樂舞大面(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之一,是京劇和某些地方戲中凈的別稱)所戴面具和參軍戲副凈(參軍戲,唐宋時流行的一種表演形式,主要由參軍、蒼鶻兩個角色作滑稽的對話和動作,以引人發笑,有時用以諷刺朝政或社會現象。參軍戲中的副凈,等於現在京劇中的「架子花臉」,一般都表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如《三國演義》戲里的張飛)的塗面逐漸演變而來。中國戲曲理論家翁偶虹曾撰文說:「中國戲曲臉譜,胚胎於上古的圖騰,濫觴於春秋的儺祭,孽乳為漢、唐的代面,發展為宋、元的塗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在戲曲形成之後,臉譜與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顯的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藏戲』,無論生旦凈丑,都戴面具,每劇多至百餘,少者亦須數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並不勾畫臉譜。京劇是具有全國性的大劇種,大量發展臉譜,可是加官、財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從臉譜、面具的混合使用與臉譜譜式的由簡至繁,可以看出中國戲曲累遞發展的軌跡。」京劇臉譜與京劇表演藝術一樣,是和演員一起出現在舞台上的活的藝術。京劇在中國戲曲史上,雖只有二百餘年的歷史,但與其他戲曲相比,它發展快,流傳廣,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京劇臉譜在中國戲曲臉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京劇臉譜是一種寫意和誇張的藝術,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為圖案勾眉眼面頰,結合誇張的鼻窩、嘴窩來刻畫面部的表情。開朗樂觀的臉譜總是舒眉展眼,悲傷或暴戾的臉譜多是曲眉合目。勾畫時以「魚尾紋」的高低曲直來反映年齡,用「法令紋」的上下開合來表現氣質,用「印堂紋」的不同圖案象徵人物性格。為繼承和發展這一豐富的文化遺產,本欄目所收的臉譜,並沒有局限於某家某派,而是採取廣征博採的方法,擇優選入。欣賞和研究京劇臉譜,最好與劇情、角色表演、服裝和人物身份等一起進行。臉譜的起源與發展 臉譜藝術的發展與中國戲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約在十二至十三世紀的宋院本和元雜劇的演出中,就出現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塊白斑的丑角臉譜。凈角臉譜相傳在中國戲曲發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樂舞節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這假面具就是臉譜的鼻祖。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大面出於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這就是齊人表演蘭陵王戴面具擊敵樂舞的記載。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貴州省星義地區布依族村民喜愛的古老地方戲,仍有戴藝術面具演出的習慣,這可算是臉譜歷史中的活化石。但隨著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戴藝術面具演戲越來越不利於演員面部的表演,藝人們就用粉墨、油彩、鍋煙子直接在臉上勾畫,這樣就逐漸產生了臉譜。當時,戲班以露天演出為主,離戲台較遠的觀眾往往看不清演員的面部表情,勾上臉譜使觀眾在遠處就能一目瞭然。為適應露天演出,所勾臉譜一般只用黑、紅、白三種對比強烈的顏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輪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這種原始的臉譜是簡單粗糙的,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逐漸裝飾化了。到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京劇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後,京劇臉譜也在吸收各地劇種臉譜優點的基礎上,經幾代著名演員和戲劇藝術家的不斷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創新改革,得到充分的發展。圖案和色彩愈來愈豐富多彩,各種不同人物性格的區分也越來越鮮明,並創造出許許多多歷史和神話人物的臉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妝譜式。京劇臉譜的色彩與人物性格 從色彩上說,現在的京劇臉譜有紅、紫、黑、白、藍、綠、黃、老紅、瓦灰、金、銀等色,這是從人物自然膚色的誇張描寫,發展為性格象徵的寓意用色。一般說來,紅色描繪人物的赤膽忠心,義勇無儔;紫色象徵智勇剛義;黑色體現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貴品格;水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詐、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
『玖』 蘭陵王入陣曲的由來
蘭陵王相貌美好,為震懾敵人在打仗時候帶上面具。一次戰爭中別周軍圍困,至金內墉城下,城上人不認識他,等他容摘下面具才施以援手,大敗周軍,後來士兵做《蘭陵王入陣曲》
資料:《北齊書》卷十一列傳三中記載:「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芒山之戰,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蘭陵王入陣曲》是歌頌高肅英勇善戰的一支舞曲,它產生於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圍困, 齊武成帝急詔各路大軍去解洛陽之圍,在三軍突破周軍圍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線後,高肅親率五百名精騎, 乘勝沖入周軍重圍,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齊兵,軍心大振,內外夾攻,潰重圍、敗周軍,解了洛陽之圍。為歌頌蘭陵王,將士們集體創作了《蘭陵王入陣曲》。 此曲悲壯渾厚,古樸悠揚,在民間流傳很快,隋朝時期,被正式列入宮廷舞曲。
『拾』 入陣曲這個詞語在中國古代音樂(或者說中國古語)是什麼意思
《蘭陵王入陣曲》也叫大面、代面,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歌舞戲。
《北齊書》卷十一列傳三中記載:「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芒山之戰,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蘭陵王入陣曲》是歌頌高肅英勇善戰的一支舞曲,它產生於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圍困, 齊武成帝急詔各路大軍去解洛陽之圍,在三軍突破周軍圍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線後,高肅親率五百名精騎, 乘勝沖入周軍重圍,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齊兵,軍心大振,內外夾攻,潰重圍、敗周軍,解了洛陽之圍。為歌頌蘭陵王,將士們集體創作了《蘭陵王入陣曲》。 此曲悲壯渾厚,古樸悠揚,在民間流傳很快,隋朝時期,被正式列入宮廷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