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八德的典故

八德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8 08:44:22

A. 中國傳統的「八德」是哪八種德行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的祥和與穩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國之基,"家和萬事興",因此"齊家",家庭與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

B. 求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中每個字的文言文解釋,或者相關的文言文句子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們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孝: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份,孝順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往大了說,可以是對國家盡忠,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間的,就是兄弟友愛,相互幫助。擴而充之,對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這樣人和人之間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謙讓。 忠: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作國民的責任,就是要忠於祖國和人民。「忠」也是要忠於組織和自己的工作職責。 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對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將來到社會服務時,「言必忠信,行必篤敬」,說出的話,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騙他人。所做的事,必須要有恭恭敬敬的態度,認真去做,絕對不敷衍了事。 禮:是禮節。見到人要有禮貌,我們應該遵守各種規定,遵紀守法(也包括禮貌)。學生見到師長要敬禮,見到父母要敬禮,見到客人要敬禮。不但表面上要敬禮,心裡上更要恭敬,這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體現。 義:是義氣。是說人們應該有正義感,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要盡力去幫助,解決問題。對朋友要有道義,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絕無企圖之心。(當然這不是那種狹隘的「哥們義氣」,那不是義,那是愚昧而以。) 廉:是廉潔。有廉潔的人,無論見到什麼,不起貪求之心,沒有想佔便宜的心,而養成大公無私的精神。 恥:是羞恥。凡是不合道理的事,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人若無恥,等於禽獸一樣。「恥」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恥近乎勇」,知道錯誤就去改過,為當所為,不也是勇的表現嗎! 這八個字是做人的基礎,以上也是大致的意思,沒有擴展開說(也不是一言半語所能盡也 ),但是我們大致能夠做到這些,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何況更能探索它的深意呢!。

C. 人生八德的含義

什麼是做人的根本嗎?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現在將八德的意義簡單地解釋一下。
(一)孝:就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份,孝順就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二)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長,這是做弟弟的本份,悌敬是報兄長的恩,同時做兄長的也要關愛弟弟。
(三)忠:就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做國民的責任,盡忠是報國家的恩。
(四)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對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篤敬,不可以失去信用。
(五)禮:就是禮節。見到人要有禮貌,應該鞠躬,不行禮就是野蠻的行為。小朋友!見到師長要敬禮,見到父母也要敬禮。
(六)義:就是義氣。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要盡力去幫助他解決問題。對朋友要有道義,無條件來援助,絕無任何企圖的心。
(七)廉:就是廉潔。有廉潔的人,無論見到什麼,都不起貪求之心,沒有想佔便宜的心,而養成大公無私的精神。
(八)恥:就是羞恥。凡是不合道理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人若無恥,等於禽獸一樣。
這八個字是做人的基礎,不要把它忘記。將來到社會服務時,要「言必忠信,行必篤敬」,說出來的話,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打妄語;所做的事,必須以恭恭敬敬的態度,認真去做,絕對不敷衍了事。
人倫的大道是什麼?凡是講大道,都是符合自然的秩序。春夏秋冬四時的運行是自然秩序。人倫的自然秩序,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這就講人與人的關系,這個關系是自然的,不是哪一個人在設定的,哪一個規劃的,不是的,自自然然的,自然的就是道。遵守自然的法則,這就是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那就是德。所以中國人講「孝、弟、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德,這個八德有兩種講法,另外一種講法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都是古人所講的八德,道德簡單的解釋。古聖先賢沒有不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

D. 誰能幫我寫一個關於八德的親身體會的小故事

八德你應該知道吧?我先以孝舉例說說吧

我常常想孝是什麼?(這是開頭)
中間部分就是說你做了一件事讓父母還高興,欣慰。說你長大了,孝原來就是讓家人快樂這就是孝
通過這些事情,讓我懂得了。。(這是末尾)

E. 「八德」中的「義」有什麼來歷關於「義」有哪些典故

公正的道理,為人的道義!

正義|道義|義氣|信義|情義|

桃園三結義
在古典小說故事《三國演義》中,有個叫劉備的。他和兩個兄弟關羽、張飛一起,在軍師諸葛亮的幫助下,東征西戰,稱雄一方。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拜兄弟的地方,就在河北省的涿州市。關於他們結拜兄弟的事,還有一段傳說。 離涿州市不遠處,有個村莊叫忠義店。這個村過去不叫這個名字,而叫「張飛店」,據說這是張飛的老家。張飛是賣肉的出身,他平時除了賣肉,就是習武練功。他不僅勇猛過人,而且武藝高強。平時他把豬肉放在門前的一眼井裡,井口上壓著一塊千斤重石。因為沒人搬動石頭,所以肉也丟不了。他自以為自己力氣最大,就在井旁石上寫上兩行字:搬動石頭者,白割肉一刀。
一天,一位紅臉膛、長胡須、細眼濃眉的大漢,來到這里販賣綠豆,這人就是關羽。關羽路過張飛門口,看了石頭上的兩行字,微微一笑,走到井旁。只見他兩膀一叫勁,「嘿」地一聲,搬開了大石頭。關羽也不客氣,「唰」地一刀割走了半扇豬肉,放到自己的小車上,到集市上賣綠豆去了。店裡的伙計見一位紅臉大漢移石割肉,就趕緊報告給張飛。張飛一聽火冒三丈,就到集市上找關羽算帳。 張飛來到集市上,見關羽的小車上還搭放著那半扇豬肉,知道這人就是移石取肉的人。他也不搭話,走上前去,抓起一把綠豆,一用勁把綠豆拈成了碎面,又抓起一把拈成碎面,左一把,右一把,眼看關羽的綠豆都成了豆粉。關羽忍不住,問為什麼把綠豆拈碎,張飛說這是糟綠豆,二人爭著爭著,就動手打了起來。這兩人力大無比,人們都不敢過來勸架。這時,只見一位眉目慈善忠厚的漢子,肩上挑著一擔草鞋過來,這就是劉備。劉備上前,一手一個地把二人分開。三人互相通報了姓名,越說越投機,於是就一同到張飛的店中飲酒。後來,劉備、關羽、張飛在店後桃園里結拜成兄弟,幹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現在,涿州市的忠義店村,還保留有劉、關、張結義的「三義廟」。

哲理故事:捨身取義
釋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隻飢餓的老鷹追捕一隻可憐的鴿子。
鴿子對老鷹說:「你放過我吧!你現在是在捕食,錯過我還有下一個;我現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可只有一條呢。」
老鷹說:「我何嘗不知道你說的道理!但我現在餓壞了,不吃了你我也沒法活。這個世界大家活著都不容易,不逼到絕路上我也不會緊追不舍的。」
釋尊聽了慈悲心起,就把鴿子伸手握住,藏在懷里。
老鷹怒火中燒,只好跟釋尊理論說:「釋尊你大慈大悲,救了這鴿子一命,難道就忍心讓我餓死嗎?」
釋尊說:「我不忍你傷害這無辜的鴿子,也不想你白白餓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於是釋尊就取出一個天平,一邊放鴿子,另一邊放上從自己身上割下的肉。
這鴿子看上去雖小,但無論釋尊怎麼割、割多少肉似乎都無法托起它的重量。
當釋尊割下最後一片肉的時候,天平終於平衡了!
天地風雲為之變色,真正的佛祖誕生了。

割袍斷義

管寧好學,結交了幾個後來很著名的學友,一個叫華歆,一個叫邴原,三個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當時的人把他們比為一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他們最尊敬的大學者是當時著名的陳仲弓,陳仲弓的學識行為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 但是,龍頭華歆和龍尾管寧之間,曾發生過一件著名的絕交事件,後人稱之為「管寧割席」,這是出於《世說新語》記載。
當時,他們求學的時候,常常是一邊讀書,一邊勞動,正是所謂的知行合一,並不是一味的書獃子。有一天,華歆管寧兩個,在園中鋤菜,說來也巧了,菜地里頭竟有一塊前人埋藏的黃金,鋤著鋤著,黃金就被管寧的鋤頭翻騰出來了。 金子誰不喜歡呀!但是華歆管寧他們平時讀書養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貪念,見了意外的財物不能動心,平時也以此相標榜。所以這時候,管寧見了黃金,就把它當做了磚石土塊對待,用鋤頭一撥就扔到一邊了。
華歆在後邊鋤,過了一刻也見了,明知道這東西不該拿,但心裡頭不忍,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這件事說明,華歆的修為和管寧比要差著一截。 過了幾天,兩人正在屋裡讀書,外頭的街上有達官貴人經過,乘著華麗的車馬,敲鑼打鼓的,很熱鬧。管寧還是和沒聽見一樣,繼續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坐不住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這達官的威儀艷羨不已。車馬過去之後,華歆回到屋裡,管寧卻拿了一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後世的所謂割袍斷義,劃地絕交,就是從這里來的。

F. 古代人們說的八德是哪八德

到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的祥和與穩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國之基,"家和萬事興",因此"齊家",家庭與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倫關系,已經不僅需要縱向倫理的"孝",更需要調整橫向倫理的"悌",有了縱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橫向的"兄友弟恭",建構一個縱橫交錯的家庭倫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實現"家和萬事興"。"家"是"國"的細胞,只要這個細胞健康而充滿生機,整個社會、國家就有可能祥和穩定、發展繁榮,"家固而國寧"。故宋代從"家"與"國"的辯證關繫上,突出"孝悌",並將其置於"忠信"的前面,是一種審時度勢的創造。這"八德"是宋代對中華道德的新建構,是對中華道德的新發展,它一直影響到明清,以致影響到朝鮮、韓國等東亞各國。

從清末到民初,面對西方強勢文化對於中國弱勢文化的沖擊,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都認為,道德是中國之長項,只要推陳出新,就能夠建構中國的新道德。梁啟超等維新派,試圖以"孝、悌、忠、信"這"四德"為基礎,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華,建構中國新道德。孫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新"八德",這是"中體西用"、中西道德精華相融合的傑作。這"八德",調整了"孝"與"忠","家"與"國"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國家觀念,高於家族的觀念,既是對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繼承,也適應了現代"國家至上"的價值觀。中國在宋代以前,沒有"亡國"意識,只要"家固"便可"國寧",故有"以家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到了近現代,西方列強是要吞掉一個個的"國",淪為殖民地國家的人民,在血和淚中領悟了"國破"必然"家亡"的真理。因而,各國人民的"國家觀念"、"愛國意識"不斷強化。孫中山立足中國、面對世界,順乎歷史潮流,將"忠",也就是將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放在首位,建構"以國為本"的中華倫理道德觀,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華道德發展的歷程表明,以孟子"五倫"為標志,形成了"以人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千年之後,宋代以"八德"為標志,形成了"以家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又過近千年,清末民初,孫中山以新"八德"為標志,形成了"以國為本"的倫理道德觀。"三個為本"分別成為不同時期道德教化的著重點,反映了不同時代對道德發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歷史的產物,又推動歷史的不斷進步。

而今,中國又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相繼提出"三個主義"和"三德",即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進而又鮮明地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人"、"家"、"國",這"三個為本"在當代的辯證統一,必將反映當今人際關系的新倫理、新道德,並做出新概括,從而建構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新道德,在新的千年推動中華道德有新發展。

中國傳統道德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道德的產生與發展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並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基本道德規范數量的增減,也有每個道德規范在不同歷史時期自身內涵的豐富與發展。一些恆久不變的道德規范,是由人類社會生活長久不變的內容決定的,即使這些似乎"千古不變"、相對穩定的道德規范,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自己的內涵。因此,每個歷史時代的中國人,都有繼承前人道德智慧的責任,又有"推陳出新"發展中華道德的義務。

承接中華美德與公民道德規范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20個字"公民道德規范的面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道德建設的新發展,也是對中華美德的新承接。

"愛國守法"中的"愛",是一種"情感",這種"愛"的情感來源於"親情"的"孝"。"孝"乃德之本,在親情"愛"的基礎上,才逐步形成:愛人、愛地、愛天,愛己、愛群,愛家、愛國、愛天下。從個體道德品質形成來看,講"愛"必先講"孝"。

"明禮誠信"中涉及到中華美德的三個"德目","禮"、"誠"、"信"。 突出誠信,是公民道德規范體系的時代特色。誠信建設,要從開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資源當中,去尋求智慧。誠信,是儒家道德體系的基礎,誠者,天之道;思誠,人之道。誠,是真實無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間之常道。信,是重諾守信,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寧。誠信之道,是求真務實之道,是人、集體與國家尊嚴的體現,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黃金律。要極大地提升公民對誠信品德的認同度,要建立維護與建設誠信的相關制度,以營造當代中國誠信之道。正是因為誠信如此重要,黨和政府才明確提出,公民道德建設要以誠信為重點。

"團結友善"體現了中華美德的"寬"與"恕"。這是"多元"社會與國際環境所需要。

"勤儉自強",體現了"勤"、"儉"、"廉"與"恥"四種美德。因為"勤以養廉","儉以養德","知恥近乎勇"。"恥"是個人的"臉",是人的尊嚴,也是國家和民族的尊嚴。無恥,何談自尊、自強。

"敬業奉獻",體現了"忠"與"義"。"忠"的本質是"責任",盡職盡責,忠於職守。"責任",是"敬業"靈魂。"義"是追求、是氣節、是利他,奉獻是"重義輕利","見義勇為","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上述解釋若能成立,那末"20個字"公民道德規范之中,就至少包涵了,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勤、儉、寬、恕等,中華美德中的12個基本"德目"。因此,2001年國家頒布的"20個字"公民道德規范,是中國人用了50餘年的時間,付出了巨大歷史代價,經歷了反復探索的歷程,終於形成的基本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公民道德規范"新體系。

中華美德現代轉化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任何新道德的生成與發展,都不能脫離民族文化的血脈,都不能割斷本民族道德文化的歷史。歷史已經證明,那種企圖全盤否定歷史,另起爐灶,建構"新的道德體系"的"大手筆",只能是用自己的手提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土地的愚想。歷史也證明,作為民族價值觀的道德建設,不能依靠"進口",否則,民族原有的道德文化被"丟掉",引進來的道德又長期不能在我中華文化沃土上紮根,也就不能為中國人所認同,於是,"舊的"扔掉了,新的建立不起來,造成道德文化的長期"斷裂"與"空白"。道德建設是一個歷史過程,需要一兩代人的不懈奮斗,決非實用主義、急功近利、立竿見影者所能成就。

十年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和國家教育科學規劃,連續開展重點研究課題"大中小學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鎖定的八個核心德目是:忠、孝、誠、信、禮、義、廉、恥,意在承接中華傳統美德,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體現民族生命力的全新價值。在十年的"中華美德"教育實驗的實踐中,通過確定德目體系、編寫教材,逐漸發現"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八種道德,是建構當今學校德目體系的重要依據,這"八德"不僅是5000年來中華民族世代相傳,不斷創造、更新和發展了的中華傳統美德;而且是當今社會生活之中、在大中小學的"學生守則"當中、在市民公約當中、在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當中、在治家之道、興業之道、治國之道當中,所浸透著的民族精神。為了建構學校傳統美德的德目體系,也為了幫助參加教育實驗的教師與教育工作者,了解"八德"的歷史演變;把握和分辨"八德"精華與糟粕的兩重性;認識"八德"的歷史價值;探討"八德"對現代社會道德問題的回應;掌握提升自身道德修養的路徑。課題組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時間,組織 8位文科博士編寫、並由紅旗出版社於2000年初,出版了《大眾道德》叢書,每位博士撰寫其中一部,這8部書是:

《忠——盡己報國的責任》

《孝——生生不息的愛心》

《誠——求真務實的品質》

《信——立身興業的基點》

《禮——人際文明的規范》

《義——人間正道的向導》

《廉——清白正氣的根基》

《恥——人之為人的底線》

依據每個德目的不同功能,這八德又大致可分為四個層面:

第一、"義"與"忠"

"義"——人間正道的向導,是道德靈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價值導向;

"忠"——盡己報國的責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覺意識和價值目標;

第二、"誠"與"信"

"誠"——求真務實的品質,是道德品質,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經濟價值;

"信"——立身興業的基點,是道德品質,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經濟價值;

第三、禮"與"廉"

"禮"——人際文明的規范,是道德品質,是道德外在表現和文明價值;

"廉"——清白正氣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現和政治價值;

第四、"孝"與"恥"

"孝"——生生不息的愛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礎和價值動源;

"恥"——人之為人的底線,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礎和價值選擇。

這"八德",從社會、經濟、政治等等領域,涵含蓋了個人與家庭、社會的道德關系。一個中國人,如果能夠在不同程度上具備了這八種品德,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僅不會落後於時代,而且會成為新世紀的強者。整個國家,建立這種道德規范體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紀的"禮儀之邦"。

G.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古代常說的八德嗎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不是古代常說的八德,要看時期。在宋代以前不是,宋代以後提出的新「八德」是的。

宋代以前:
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的祥和與穩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國之基,家和萬事興,因此齊家,家庭與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

宋代以後:
中國在宋代以前,沒有"亡國"意識,只要"家固"便可"國寧",故有"以家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到了近現代,西方列強是要吞掉一個個的"國",淪為殖民地國家的人民,在血和淚中領悟了"國破"必然"家亡"的真理。因而,各國人民的"國家觀念"、"愛國意識"不斷強化。孫中山立足中國、面對世界,順乎歷史潮流,將"忠",也就是將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放在首位,建構"以國為本"的中華倫理道德觀,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孫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新"八德",這是"中體西用"、中西道德精華相融合的傑作。這"八德",調整了"孝"與"忠","家"與"國"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國家觀念,高於家族的觀念,既是對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繼承,也適應了現代"國家至上"的價值觀。

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忠是忠於事業,忠於職守,忠於民族,忠於國家。
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
仁是寬厚,具有仁愛之心,寬於待人,善於待人,不雞腸小肚,不妒賢嫉能。
愛是在家敬兄愛弟;在事業中,尊重領導,體恤下屬。在社會敬信朋友,由近及遠。
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信」作為儒家的倫理范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左傳.宣公二年》:「麂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 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義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和即和諧、協調。古語雲「萬事和為貴」。
平即和平、太平,公平,均平。

H. 關於八德的成語故事簡短

《莊子·齊物論》:「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專,有分,有辯,有競,有爭屬,此之謂八德。」
古時八德故事
《忠--盡己報國的責任》
《孝--生生不息的愛心》
《誠--求真務實的品質》
《信--立身興業的基點》
《禮--人際文明的規范》
《義--人間正道的向導》
《廉--清白正氣的根基》
《恥--人之為人的底線》

I. 中國的文化傳統"八德"是什麼

八德
讀音抄:


釋義:
中國封建社會表彰的八種德行,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八德
到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的祥和與穩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國之基。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