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典故的好處
學富五車xuéfùwǔchē
[釋義] 學問很多;有五車書。形容讀回書很多;學識淵博。富:答豐富;五車:指五車書;形容書很多。
[語出] 宋·畢仲游《西台集》:「好學五車富;輕財四壁貧。」
[正音] 車;不能讀作「cē」。
[辨形] 富;不能寫作「付」。
[近義] 博學多才
[反義] 目不識丁 胸無點墨
[用法] 用作褒義。舊時多用作稱贊別人學識好的客套話。一般作謂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見「滿腹經綸」(657頁)。
[例句]
①郭沫若先生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大學者。
②讀書人應該以~為自己的目標。
[英譯] bewealthyinknowledge
㈡ 學習歷史典故的意義
首先,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初中生來說,他們對學習內容的關注更加具有豐富性,教師不是照著書本教書,而是有更多的課外知識的內容。歷史故事它本身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不會很教條式的方式傳送給學生,讓學生易於理解和學習。利用歷史故事進行初中本學科的教學,教師可以給學生們呈現一堂有意思、生動的課程,讓學生們喜歡歷史這門學科,也可以增添他們的興趣,這對教學和學習都是極大的幫助。其次,鍛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歷史故事的應用能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鍛煉他們思維的能力,使得學習的內容更加的理性化,讓學習者能夠掌握嚴明准確的歷史文化,還能鍛煉他們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初中歷史教學不僅僅要讓學生聽故事,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講故事,這個轉變的過程雖然有些難度,但教師要積極引導,多加訓練。最後,樹立提高學生的價值觀。歷史知識的學習有的時候是需要學生去感知當時的環境和情境,對於初中生來講,讓他們去理解離自己很遙遠的時代的事情是很困難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故事中有鮮明特徵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引起學生情感上的認知,幫助他們去體會認同,傳揚民族優秀的文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個漫長悠久的發展過程發生的太多事情都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去學習和了解,這樣就需要學生不斷的去記憶這些知識,有的學生可能還沒有真正的理解歷史而是機械的死記了下來,但是過後很容易忘記。所以,初中歷史教學中利用歷史故事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理解著記憶,有利於他們記憶牢固。例如,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由於離學生生活的時代太遙遠,生活的社會也不相同,有時學生們會對那個時期的歷史記憶不會太深刻。教師可以給學生們講一講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以及戰國的圍魏救趙、完璧歸趙的歷史故事,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也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有助於他們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加工。
㈢ 運用典故的作用
典故用得適當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辭效果,顯得既典雅風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語言更加精練,言簡意賅,辭近旨遠。運用典故是藉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願望或情感。
具體有以下作用:
1、用典可以強化論點,利用經典的例子可以強化我們的論點,增加我們的說服力。
2、用典還可以豐富我們的為文章內容增加我們的閱讀體驗,不至於那麼簡單枯燥。
3、用典還可以更加凸顯出我們的論點,明確我們的論證中心。幫助我們圍繞中心論點。
4、用典故還可以借古喻今,把一些不能直說的話可以放在典故的故事當中引出來。
5、用典故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抒發內心的心情。表達自己的志向。相當於就是用典故中的人物來作為自己的榜樣和學習的對象。用不同典故可以寫出不同的心情,有一些成功的典故,可以描述自己內心的愉悅和開心。一些失敗的典故可以抒發內心的壯志未酬和失落的心情。
(3)學典故的好處擴展閱讀:
用典是漢語詞語,意思是用事,是一種寫作手法,多見於詩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引用典故。
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轉道出作者之心聲,即所謂「據事以類義」也。如前「命意」章中蘇東坡之詩,即借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典故,委婉表達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難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用典
㈣ 學成語有那些好處
學習成語的好處與作用
學習成語就是為了應用,這是任何人都懂得的道理。那麼,成語的作用到底有哪些呢?在不斷的學習和應用成語的過程中,我體會和歸納出成語的作用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它是濃縮的歷史,學習和運用它能使我們知古鑒今,以史為鏡。成語中有大量的由歷史故事和歷史典故演繹而成的,了解了一個成語,就等於了解了一個歷史故事或一段精彩的歷史。比如坐懷不亂這個成語就向我們講述了柳下惠的故事:據《荀子.大略》載,相傳,春秋時期,在一個寒冷的夜晚,魯國的柳下惠宿於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了一夜,並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後來就用坐懷不亂形容男女之間相處時作風正派。比如卧薪嘗膽這個成語,就記載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春秋時,越國被吳國打敗,相傳越王勾踐回國,後坐卧於薪草之上,「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刻苦自勵,最後強大起來,吳王勾踐終於成就了霸業。還有望梅止渴、狡兔三窟、煮豆燃萁、不恥下問等成語,就會想起一個個的歷史畫面。
第二,它能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活,換言之它是我們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它能教會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它會告訴我們怎樣去激發自己的鬥志:高歌猛進、壯志凌雲、昂首闊步、乘風破浪、叱吒風雲、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從而樹立起遠大的志向。當我們取得一點點成績,要沾沾自喜時,它告誡我們,榮辱不驚、更上一層樓、一步一個腳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從而使我們能修正自己前行的方向。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它告誡我們:百折不撓、持之以恆、堅忍不拔、窮且益堅。總之,有太多的成語飽含生活的哲理,學習和應用它,會培養我們平和的心態、潔凈的心境,良好的修養。
第三,它能為我們的工作提供武器和食糧,全面提高我們的文字表達能力。掌握一定數量的成語並准確的理解和運用,可以極大地提高語言表達的技巧和能力,改善與人溝通的方法。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尤其在現今這樣的社會上,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這些有賴於良好的語言表達。而學習掌握和運用好成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人際交往中,說話是相當有講究的,有時一句無關緊要的話,由於時機選擇不當,語氣選擇不當、用詞選擇不當,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而在語言交流中恰當的用一些成語,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神奇作用,可能會使尷尬的場面變得輕松愉快,也可能使劍拔弩張的雙方冷靜下來握手言歡。比如我們形容一個人很吝嗇時用一毛不拔就比用小摳、摳門這樣的詞要好聽一些。在和別人對話需要客氣時,適當用幾個謙辭會讓對方覺得你有層次和修養,比說一大堆客氣話能好一些。在批評別人的時候,最好點到為止,用一些適當的成語總比一推直白的批評訓斥容易被人接受。
㈤ 古文中引用典故的好處有哪些
用典在詩詞和駢文中比較多。詩和詞一般都是有字數和格式限制的,用典可以增加其容專量,如辛棄屬疾有詞雲:「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這句中看吳鉤和拍欄桿2處用典分別出自《吳越春秋》和《澠水燕談錄》,了了9個字就講出了闔閭命令國中工匠做金鉤,能做鉤的賞100兩金子;劉孟節常常憑欄靜立懷想往事這2個典故,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另外用典還可以使文章華麗,對仗工整,但過分用典也容易是文晦澀。
㈥ 學習古文有什麼好處
古往今來,國人論「學習」的詩文數不勝數,下面列舉4篇文章、1篇詩。
為學一首示子侄
【清】彭端淑
【題解】
《為學一首示子侄》,收錄於《白鶴堂文集》,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於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僅其祖父直系就達69人之眾,但當時連一個文舉人都沒有,作者見狀,甚為憂心,急而訓之,所以才寫出這篇文章來。文章著重論述做學問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賦才資並非決定學業有否成就的條件,只有通過主觀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先講為學的難與易的關系並非一成不變,而可相互轉化,轉化的條件在於人的主觀努力:「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平庸與聰明的關系也可轉化,如孔子的學說卻由天賦不高的學生曾參相傳。接著講了四川邊境貧富兩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雇船而不能實現,貧者苦行一年而返,說明天下無難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點出立志為學這一中心命題。結尾指出,自恃聰明而不學者必敗,愚庸者能勤奮學習則必有成就。全篇採用以虛帶實,就實論虛的寫法,兩僧對比,例證生動,觀點鮮明。
【原文】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譯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學,那麼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麼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
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等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能力也超過別人,卻不努力去發揮,即與普通人無異。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麼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如此看來聰明愚笨,難道是一成不變的嗎?
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裕。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富和尚說:「您憑借著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只需要一個盛水的水瓶一個盛飯的飯碗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要雇船沿著長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沒有成功。你憑借著什麼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到過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因此,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傷仲永
【宋】王安石
【題解】
《傷仲永》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篇散文。講述了一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後天父親不讓他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此篇文章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下冊)。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的百姓方仲永,世代從事農業生產。方仲永五歲時,不曾認識寫字的工具。忽然(有一天)他大哭著索求(要)寫字的工具;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近借來(書具)給方仲永。(他)立刻寫下了四句詩,並且自己(在詩後)署上了他的名字。這首詩把奉養父母和團結同族人作為詩的內容,傳閱給全鄉的讀書的人看這首詩。從此(人們)指定物品(讓他)寫詩,(方仲永)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鄉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奇,漸漸用賓客的禮節款待他的父親;有的人用財物討取方仲永的詩作。方仲永的父親認為這樣是有利的,(就)每天強要方仲永到處拜訪同鄉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讓(他)寫詩,(他的詩)(已經)不符合以前的傳聞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詢問方仲永的情況。(舅舅)回答說:「方仲永的特異之處消失凈盡,已成為普通的人。」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勸學
【題解】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勸學》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學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學也者,固學一之也。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對荀子核心思想解釋。所以荀子認為,學習首先需要修養品德氣質,保持專一的品質,專門學習一門技術才能速成(學一速成),然後保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方向;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荀子是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學生中最優秀的是法學家韓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漢朝丞相張蒼。可見荀子之學為實學也。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准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 學習,而且每天 檢查 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行為就不會有過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麼 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 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雖有佳餚
《禮記·學記》
【題解】
本文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出要闡明的觀點,指出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即「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
【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勿、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古代設學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五百家的「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萬二千五百家的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太學)每年招收學生入學,每隔一年對學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學生斷句分章、弄清經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廣泛學習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業是非和識別朋友的能力,(這一階段學習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思想觀點堅定不移,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達到這一階段的學習標准〕叫做「大成」。唯其這樣,才能教化百姓,移風易俗,周圍的人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這就是大學教人的宗旨。古書上說:「(求學的人)應效法小螞蟻銜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著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哲,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吟誦《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敘述君臣和睦)的詩,在一開學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勵學生;入學授課之前,先擊鼓召集學生,整齊威儀,然後打開書箱;同時展示戒尺,來約束他們的儀容舉止;(學生春季入學,教官)沒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學生,使學生內心從容不迫;時時觀察卻不說,讓問題在學生的心中積聚;年幼的學生只聽老師講解而不隨便發問,學習不逾越難度。這七點,是教學的基本原則。古書上說:「大凡學習,若學習做官,就先學習與職務有關的事;若學習做士,就先學習學士應有的志向。」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大學施教的方法,在學生的錯誤沒有發生時就加以防止,叫做預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時機進行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徵而進行教育,叫做循序漸進;互相取長補短,叫做觀摩。這四點,是教學成功的經驗。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就會抵觸抗拒,格格不入;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盡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雜亂施教而不循序漸進,學業就會搞亂而無所成;自己一個人學習,不與友人討論,就會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教導;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冬夜讀書示子聿
【南宋】陸游
【題解】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由南宋詩人陸游晚年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冬夜讀書示子聿》是一首哲理詩,飽含了詩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託了詩人對子女的殷切期望。
【原文】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文】
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㈦ 讓孩子學歷史有什麼好處
首先,歷史故事能培養人的浩然正氣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故事,從 「孝感動天」到「精忠報國」,從文天祥到史可法,許多歷史人物故事,無不令人讀後盪氣回腸、回味無窮。多讀這樣的故事,能夠從小培養人的浩然正氣,塑造人的優良品格。很多偉大人物,往往就是因為小時候從父母那裡聽到這些故事,從而一生都深受影響。可見,從小讀歷史故事,其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視。
其次,歷史故事能啟迪人的智慧。
歷史是前人智慧和經驗的總結。小時候,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的故事,很多人都會記憶猶新。這些歷史故事中蘊含的做人、做事的智慧,對孩子心靈的啟迪,是一般的童話故事不能比擬的。多讀歷史,能夠增加智慧,對大人如是,對兒童也是如此。
第三,歷史故事能陶冶人的情操。
通過讀歷史故事,可以讓人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知道什麼樣的人是好人,什麼樣的人是壞人,應該選取什麼樣的人生榜樣,樹立怎樣的人生志向,如何修煉人生的品格。讀歷史故事,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常讀古人的事跡,自然就生起仰慕之心,久而久之,人的氣質就會變化。
第四,歷史故事能開拓人的視野,積累知識。
中國歷史浩如煙海,要全面了解,非常不容易。但是,常常讀一些小故事,久而久之,就是一種積累。一天讀一個故事,一年就是三百多個故事。不僅是一筆知識財富,也是和人交談、寫作的絕佳材料。從這點來說,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少年兒童,都應該多讀點歷史故事,以此擴充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
㈧ 學歷史有什麼好處呢
這是常見誤解,在我們的傳統教育裡面是直接將「歷史」等同於「歷史課」,所以對很多理科班的學生來講,歷史是相當乏味無趣,甚至也不知都可以來幹嘛。事實上,歷史課上所講的內容只是歷史的一小范疇。
比如「紙上談兵」,但看故事,你只會覺得這人挺傻的——只會看書誇誇其談。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紙上談兵這種現象時常發生。上了一堆課程,只會瞎扯,壓根就沒有用起來。
而真正能把知識運用起來的,都賺了大錢。比如網路最年輕的高管李叫獸。開個培訓班,半個小時就收割兩百萬。
關於學習和成長,歡迎來我的微信公眾號:遊山玩水90後,等你來撩。
㈨ 學習歷史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㈩ 學文言文有什麼好處
一、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
1、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學習文言文是繼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
2、促進現代漢語學習,提高語文水平。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基礎,是「源」,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學習古典作品, 吸收有生命力、有表現力的古代語言,是提高語文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
二、文言文有什麼用:
1、培養多種能力,提高美學素養。
2、文言文語言優美,韻律工整,音調和諧,經常誦讀不僅培養了語感,還提高了記憶能力。
3、文言文由於語言的隔閡、時代的隔閡和思想的隔閡,理解起來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從而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