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西施響廊典故

西施響廊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6 05:04:39

『壹』 西施響屐舞有什麼樣的典故

那是在春秋時期

『貳』 京劇西施唱詞 響 屧 廊 前如何讀

響(xiang)團字、屧(sie)尖字、 廊(lang)、 前(cian)尖字。

『叄』 唐詩中的典故有哪些

唐詩中有很多典故,明白了它的意義,借鑒到我們的作品之中,能讓我們的詩詞更豐滿、更具知識性,@古月萬戈把唐詩中的典故介紹給我們,大家一起學習欣賞吧。(內容來自@古月萬戈。)
(一) 莊周夢蝶:(1)典出《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大意說:莊子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快樂悠然,不知自己是莊周。夢醒後發現還是莊子。於是,不知自己到底是夢到莊子的蝴蝶呢還是夢到蝴蝶的莊子。——阿依實特攝影

(一) 莊周夢蝶:(2)後世廣為引用"莊周夢蝶"典故,詩人用這一典故表達:(a)人生如夢;(b)對故國及親友思念;(c)恬淡閑適的心情。李白在《古風五十九首》中寫「莊周夢蝴蝶,蝴蝶為莊周。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富貴固如此,營營何所求。」

(一) 莊周夢蝶:(3)白居易在仕途受挫時,在《疑夢二首》寫到:「鹿疑鄭相終難辨,蝶化莊周詎可知。假使如今不是夢,能長於夢幾多時。」崔塗表達思念故土。《春夕旅懷》:「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錢起《衡門春夜》:「寄言庄叟蝶,與爾得天真。」 完

(二) 杜鵑啼血:(1)典出《十三州志》。「其後有王名杜宇,稱帝,號望帝。.....有一死者名鱉令,其屍亡至汶山卻是更生,見望帝,以為蜀相。時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鱉令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國於鱉令,號曰開明。遂自亡去,化為子規。故蜀人聞鳴雲:'我望帝也。' "

(二) 杜鵑啼血:(2)杜鵑即子規鳥,別稱杜宇、望帝,啼聲悲切。傳說戰國時蜀王杜宇禪位於鱉令。杜宇死後精靈化作杜鵑鳥,春天夜夜悲鳴直啼得嘴邊淌出血來,染紅杜鵑花。這就是」子規啼血「來歷。這個典故說明:(a)思念家鄉;(b)憂國憂民;(c)愁思和悵惘的心境。如沈佺期」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

(二) 杜鵑啼血:(3)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蜀道難》「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賀《老夫采玉歌》:」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李商隱「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三)二桃殺三士(1)典出《晏子春秋》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侍景公,以勇力搏虎聞。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晏子見公曰:「臣聞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無君臣之義.....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因請公使人少饋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計功而食桃?"公孫接、田開疆各拿一桃,後自愧弗如,三人自殺。

(三)二桃殺三士(2)晏嬰用兩個桃子除掉了三個勇士,後世以」二桃殺三士「比喻用陰謀手段,讒言詭計使他人內部爭斗,自相殘殺。如諸葛亮《梁甫吟》中雲「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唐詩也常用此典,如盧象《追涼歷下古城西北隅,此地有清泉喬木》:「閑陰七賢地,醉餐三士桃。」「歷下」齊國之地。

(三)二桃殺三士(3)李白《梁甫吟》詩雲:「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 借三壯士死於陰謀詭計,抒發自己的感慨。另有《懼饞》詩:「二桃殺三士,詎假劍如霜。」以「二桃殺三士」的典故,點明讒言之可畏。攝影古月萬戈 << 雪 >>

(四)西施浣紗(1)西施浣紗之地,就是若耶溪。其源頭在若耶山,山下有一深潭,相傳就是酈道元《水經注》中的「樵峴麻潭」。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人,生於浙江諸暨,天生麗質,貌美如花。當時,越稱臣於吳,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與范蠡設計謀,「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送於吳王。

(四)西施浣紗(2)夫差見西施大喜,在姑蘇修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劃青龍舟,整日與西施戲水,又為西施修建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為他修建:「響屐廊」。西施穿木屐,裙系響鈴,,在木板上舞動,鈴聲和大缸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夫差沉溺其中,不理朝政。終致亡國。

(四)西施浣紗(3)後人多用西施浣紗來形容極美的事物。如李白詩《子夜吳哥.夏歌》「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以西施采蓮詠夏。韋應物《廣陵遇孟九雲卿》「西施且一笑,眾女安得妍。」以西施之美喻孟雲卿文采出眾。李賀《美人梳頭歌》「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墮髻半沉檀。"

(五)知音:(1)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途中月色迷人,於是彈琴。突然,琴弦斷了。俞伯牙見有人站在岸邊。使人詢問。答,是打柴的,琴聲優美,於是聆聽。問什麼曲子,答,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俞伯牙高興請他到船上。這人就是鍾子期。鍾子期指出俞伯牙彈的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所造。

(五)知音:(2)當俞伯牙琴聲雄壯高亢時,鍾子期說高山的雄偉,琴聲清新流暢時,鍾子期說無盡的流水。俞伯牙十分欣喜,遇到尋覓不得的知音。兩人相見很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中秋在此相會。第二年俞伯牙如約到漢陽江口。不料鍾子期已染病逝去。遺言,將墳墓修至江邊,中秋可以聽到俞伯牙的琴聲。

(五)知音:(3)俞伯牙得知悲痛不已,在鍾子期墳前凄楚地彈了古曲《高山流水》。彈完後,長嘆一聲」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兩位知音的故事感動後人,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古琴台。至今人們用「知音」形容真摯友誼。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音」。

(六)伯樂一顧(1)典出《戰國策》「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於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一顧」指伯樂對馬的回望,後世用「伯樂一顧」表示名人重視身價倍增。

(六)伯樂一顧(2)《後漢書。隗囂傳》記載:「數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托驥尾,得以絕群。」宋朝王觀國《學林。銅斗》雲:「凡物不以美惡,稍為名士所稱,遂以可貴。。。'伯樂一顧',其價十倍。」後來用於喻指有權勢者的賞識。春秋時期秦穆公的相馬專家孫陽,時人就以伯樂稱他。

(六)伯樂一顧(3)唐詩中常見如張九齡《南還以詩代書贈京師舊僚》詩:「上慚伯樂顧,中負叔牙知。」 李嶠《舞》:「非君一顧重,誰賞素腰輕。」 戴叔倫《古意寄呈王侍郎》:「夜光貯懷袖,待報一顧恩。」 孟郊《寄陝府鄧給事》:「一顧生鴻羽,再言將鶴翩。」

(七)楚王好細腰(1)記載於《戰國策。威王問於莫敖子華》篇。楚靈王喜歡腰身纖細的人,士大夫為了細腰,節食減肥,餓的頭昏眼花。坐著的人需要扶牆才能站起來,車上人扶著橫木才能站起。餓死大家心甘情願。莫敖子華說:大王(指楚威王)喜歡賢人,引導大家爭當賢人,楚國不難出現五位前賢樣的人。

(七)楚王好細腰(2)莫敖子華講述了過去楚國五位名臣的事跡,楚威王羨慕不已。感嘆萬分。莫敖子華用了「楚靈王好細腰」的故事,動員楚威王引導群臣爭做賢臣。後世用「細腰」,「楚宮腰」,「楚女腰」,「楚腰」等用作歌詠楚女的典故。也用於贊美女子身材苗條。

(七)楚王好細腰(3)在杜甫《清明二首》中:「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 劉禹錫詩《踏歌行》:「為是襄王故宮地,至今猶自細腰多。」 李賀詩《洛姝真珠》:「市南曲陌無秋涼,楚腰衛鬢四時芳。」 在杜牧《新柳》詩中:」無力搖風曉色新,細腰爭妒看來頻。「都用了」楚王好細腰「的典故。

( 八)金屋藏嬌(1)漢景帝離世後梁王奪位,劉徹是太子。館陶長公主幫助劉徹當上皇帝即漢武帝。他與館陶長公主女兒陳阿嬌青梅竹馬。幼年時曾說要娶表姐為妻,並為阿嬌蓋一金屋。漢武帝登基後,履行諾言,為阿嬌建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冊封她為皇後。這就是後來千古傳頌的婚姻傳奇故事,「金屋藏嬌」。

(八)金屋藏嬌(2)「金屋藏嬌」 是指一個男子,對原配正妻許下的結發誓言和婚姻承諾。後世用「金屋」 來泛稱男人寵愛的婦女住處。也泛指皇帝後宮。或喻指皇後和妃子們得到的寵幸。「金屋藏嬌」常用來指男人,寵溺愛妻或愛妾。王翰《古峨眉怨》「傳聲走馬開金屋,夾路鳴環上玉墀。」指的是這段故事。

(八)金屋藏嬌(3)白居易《長恨歌》中有「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此處「金屋」 喻指楊貴妃得到唐玄宗的寵幸。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一雲:「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薇。」 詩中詠楊貴妃,借「金屋」 將她與受到漢武帝寵幸的陳阿嬌相比。

『肆』 求西施的故事及其有關的詩句

詠西施
夫差有何恨,勾賤有何恩。願不識范蠡,還作浣沙人。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西施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

施夷光世居諸暨薴蘿山(亦名羅山)下薴蘿村(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女。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淅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准備送於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和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指,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吳亡後,相傳西施隨范蠡駕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終。

在西施由越入吳的路線上,南自諸暨,北迄蘇州,所在均有西施遺跡。諸暨薴蘿山麓、浣紗江畔尚存浣紗石、浣紗亭、西施灘、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跡。

西施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

後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薴蘿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 年)著名詩人李商隱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稍後,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目前能見到的關於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後屢興屢廢。現在的西施殿位於浙江諸暨,1990年落成,景區佔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台、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中還從民間徵集了12000餘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築構件, 其中包括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大大增強了西施殿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使它更具有了濃厚的地方特色。

西施故里的另外一種說法:

說到西施故里,一般人都會說是諸暨,但事實上,真正的西施故里是在蕭山臨浦鎮。古代,沿浦陽江有「上諸暨」和「下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諸暨,下諸暨即浦陽江下游之地。秦時置諸暨縣包括這兩部分,西漢時把下諸暨單獨置縣,稱「余暨」,三國吳時改稱「永興」,唐天寶元年正式改名為「蕭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施的故里雖在今蕭山縣境內,但它屬諸暨縣故地,所以人們習慣上稱西施為諸暨人。歷史上臨浦行政區劃確實多變,自古以來,臨浦鎮歸蕭山和諸暨兩地共同管轄。尤其是鎮上山陰街,自古就有「山陰不收,會稽不管」之說。再如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當時籍貫越州(紹興)永興人,永興即蕭山。蕭山解放以前一直隸屬於紹興,後改屬杭州。現就有許多書籍說賀知章是杭州人了。從事實上講賀知章是蕭山人,當然也是杭州人。但從文化這個角度上講說他是紹興人更加合適。因此關於西施故里的考辨也就可以解釋。西施是諸暨人,也是臨浦人,只是當時的臨浦屬諸暨管轄。

關於浣紗溪:

相傳當年西施入吳時,由范蠡陪同,舟從越國會稽出發,順西小江而行,過薴蘿山來到這里。此時已近黃昏,西施望著夕陽西下的家鄉,想著自己背井離鄉,前往吳國,將委身於吳王,便淚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於是決定在此停泊一宿。當時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氣依然炎熱,俗稱「秋老虎」。西施為了潔身自爽,欲留清白於此,便在兩水交匯的潭中沐浴。從此,這里的潭、橋、路都貫上了「浴美施」三個字。浣紗溪東的薴蘿山,主峰海拔127米,系會稽山余脈,乃越地之正宗。蒼翠挺拔,別具風姿。山上有紅粉石,據說手在石上一抹,會抹下些許紅粉來。在薴蘿山下,浣紗溪西岸,有西施廟,此廟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為西子祠。鄉人祀西施為四十八村之土穀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廟」。廟坐西朝東,面對薴蘿山,建築規模現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廟前有薴蘿亭,臨溪。亭前有小橋,具江南水鄉的建築風格。浣紗溪畔還有范蠡庵、起埠廟。范蠡庵鄉人稱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訪得西施,有功於越,鄉人思之,故名。起埠廟又稱後江廟,相傳越滅吳後,西施與范蠡歸越隱居,在此棄舟上岸,故稱起埠廟。薴蘿村附近還有施家渡,相傳是當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處。現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後裔。這不僅僅是傳說,蕭山臨浦的西施古跡,至今猶存。據明·嘉靖《蕭山縣志》(寧波天一閣藏本)載,北宋太平興國三年,蕭山就有薴蘿鄉西施里的建制。該志所附的《縣境之圖》,明白地標繪了薴蘿山在蕭山臨浦施家渡。

『伍』 "廊葉秋聲」到底是什麼意思

時靸雙鴛響,廊葉秋聲。作者是以「響屧廊」的典故增一層皴染。相傳吳王內築此廊,「令足容底木空聲徹,西施著木屧行經廊上,輒生妙響。」詞人置身廊間,妙響已杳,而廊前的木葉,在酸風的吹拂下,颯颯然別是一番滋味——當日之「雙鴛」(美人所著鴛屧),此時之萬葉,不知哪個是真,哪個是幻?作者又不禁感慨系之矣!

『陸』 西施的所有故事

西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臨浦薴蘿山村。同范蠡同卒於陶(定陶)。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後西施就失西施圖片欣賞(20張)去了音信,關於她的結局有很多種,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裝進袋子里拋入水中溺死。又聞「據說范蠡一是喜歡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踐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樣殺掉自己,就在吳國滅亡後掛印而去,帶著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施夷光世居越國薴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薴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臨浦薴蘿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准備送於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郭羨妮飾演的西施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對西施最終是生是死的結局,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大體有四種版本。
1、沉海說
傳說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西施圖片欣賞(20張)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沉海說」的理由是: 《墨子?親士》篇中說:「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
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 逸篇》中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修文御覽》轉引《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明代楊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錄《修文御覽》所引《吳越春秋?逸篇》之文亦雲:「吳王敗,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許多詩詞中,也是對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繪。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2、隱居說

種說法也是十分風行,最早它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裡面記載說,「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隱居說」的理由是: 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它的記載是「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王大悅。」,這和《吳越春秋》類似,但結局不同,認為「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對於西施和范蠡隱居,古人的詩詞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詩里就寫道:「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蘇軾的《水龍吟》詞里也寫道:「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杜牧《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薴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是同時代的作品,但在記載西施的結局上卻也迥異,這是西施結局出現不同版本的開端。至於以後歷代古詩詞中出現西施結局的不同說法,均是以此為依據的以訛傳訛。筆者認為,確定「沉海說」與「隱居說」哪個更有道理,必須查閱更早些的作品,同時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兩個概念:一是對《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對「鴟夷」的理解。 一是對「西施」的理解。「沉海說」認為,比《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寫著「西施之沉」。從墨子的所處年代來看,他約生於公元前468年,卒於前376年,而越滅吳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墨子出生並成長於春秋末期,即吳越故事的尾聲階段,又是緊鄰吳越的魯國人,或耳聞或目睹吳越故事的壯烈活劇,當是最權威的見證人。他的記載應該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但筆者以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個美女,不僅《墨子》中提及,《莊子》、《孟子》、《韓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斷定這個西施跟吳越爭霸時的西 浣紗圖
施是不同的兩個人(詳見《西施虛實考》)。《親士篇》寫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賁、吳起,在司馬遷《史記》中都有記載,可以斷定歷史上都確有其人,以此推論,西施也應該確有其人。但司馬遷在寫到與吳越爭霸相關的人與事時,卻隻字不提西施,這就證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吳越爭霸時的西施。 二是對「鴟夷」的理解。「鴟夷」是什麼意思?「鴟夷」本指夏商時青銅所制的鳥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多用皮革製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稱之為「鴟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筆記》記載:「秦鞏間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鴟夷。」所以鴟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張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海說」理解「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里去了。並繼續引證《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裡面的記載:「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這段話中的「鴟夷」是伍子胥的代稱,伍子胥死後,被裝在鴟夷之器里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獻給吳王的,吳亡後,越王把西施沉江,隨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隨范蠡泛舟五湖。但筆者依然以為,《吳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記並不是歷史的真實。以此為據並不可信。值得一說的是,這里的「鴟夷」,杜牧認為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因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筆者以為,以「鴟夷」借代范蠡是成立的,因為范蠡隱居,圖的是隱姓埋名,不讓越王追殺,他不可能取一個與西施之死、與伍子胥之死聯系在一起的「鴟夷」這樣醒目的名字。
3、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4、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雲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柒』 關於西施的傳說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其實西施的美貌我們誰也沒見過,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和楊貴妃,其實據考證,她們都有缺陷。人物點評西施是大腳,古代都講究女子小腳,故此西施發明了長裙,長可遮腳。貂蟬是小耳朵,古人講究耳大有福,故此貂蟬發明了簪子。王昭君是溜肩膀,故此其發明了墊肩。楊貴妃倒還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審美觀,那就是胖(不過據說楊貴妃身高才一米五多),但是我想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楊貴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別的喜歡沐浴,故此其發明了花瓣浴。美女也有缺陷,再加上古人的審美觀和現代人的不一樣,所以所謂古代四大美女,在現代不一定是真正的美女。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後西施就失去了音信,關於她的結局有很多種,最有可能的兩個結局之一是:西施與范蠡泛舟五湖,之二是被越王裝進袋子里拋入水中溺死。施夷光世居諸暨薴蘿山(亦名羅山)下薴蘿村(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女。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淅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准備送於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和步履、禮儀等。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捌』 響屧廊的釋義

1.
2.相傳吳王築此廊,令足底木空 聲徹,西施著木屧行經廊上,輒生妙響。
唐 皮日休 《館娃宮懷古回五絕》之答五:「 響屧廊 中金玉步, 采蘋山 上綺羅身。」 宋 范成大 《吳郡志·古跡》:「 響屧廊 ,在 靈巖山 寺。相傳 吳王 令 西施 輩步屧,廊虛而響,故名。今寺中以 圓照塔 前小斜廊為之, 白樂天 亦名『鳴屧廊』。」 宋 朱長文 《吳郡圖經續記·山》:「﹝ 硯石山 ﹞又有 響屧廊 ,或曰 鳴屐廊 ,以楩梓藉其地, 西子 行則有聲,故以名雲。」 俞鍔 《無題》詩之十:「望夫夢化點頭石,倩女魂飛 響屧廊 。」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