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典故
⑴ 西門豹治水典故
西門豹治水典故:
戰國時候,魏王派西門豹去管理漳河邊上的鄴。西門豹到了那個地方,看到田地荒蕪,人煙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爺來,問他是怎麼回事。
老大爺說:都是河伯娶媳婦給鬧的。河伯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要不給他送去,漳河就要發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西門豹問:這話是誰說的,老大爺說:巫婆說的。地方上的官紳每年出面給河伯辦喜事,硬逼著老百姓出錢。每鬧一次,他們要收幾百萬,;辦喜事只花二三十萬,多下來的就跟巫婆分了。
西門豹問:新娘是哪兒來的,老大爺說:哪家有年輕的女孩子,巫婆就帶著人到哪家去選。有錢的人家花點兒錢就過去了,沒錢的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女孩兒被他們拉走。
到了河伯娶媳婦那天,他們在漳河邊上放一條葦席,把女孩兒打扮好了,讓她坐在葦席上,順著水漂去。葦席先還是浮著的,到了河中心就連女孩兒一起沉下去了。
有女孩兒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來越少,這地方也越來越窮,西門豹問:那麼漳河發過大水沒有呢,老大爺說:沒有發過,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鬧旱災。
西門豹說:這樣說來,河伯還真靈啊。下一回他娶媳婦,請告訴我一聲,我也去送送新娘。到了河伯娶媳婦的日子,漳河邊上站滿了老百姓。
西門豹帶著衛士,真的來了,巫婆和官紳急忙迎接。那巫婆已經七十多歲了,背後跟著十來個穿著綢褂的女徒弟。
西門豹說:把新娘領來讓我看看。巫婆叫徒弟把那個打扮好的姑娘領了來。西門豹一看,女孩兒滿臉淚水。
他回過頭來對巫婆說:不行,這個姑娘不漂亮,河伯不會滿意的。麻煩你去跟河伯說一聲,說我要選個漂亮的,過幾天就送去。
說完,他叫衛士架起巫婆,把她投進了漳河。 巫婆在河裡撲騰了幾下就沉下去了。等了一會兒,西門豹對官紳的頭子說:巫婆怎麼還不回來,麻煩你去催一催吧。
說完,又叫衛士把官紳的頭子投進了漳河。西門豹面對著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紳都提心吊膽,連氣也不敢出,西門豹回過頭來,看著他們說:怎麼還不回來,請你們去催催吧。
說著又要叫衛士把他們扔下漳河去。 官紳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跪下來磕頭求饒,把頭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門豹說:好吧,再等一會兒。
過了一會兒,他才說:起來吧。看樣子是河伯把他們留下了,你們都回去吧。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紳都是騙錢害人的。
從此,誰也不敢再提給河伯娶媳婦,漳河也沒有發大水。西門豹發動老百姓開鑿了十二條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裡。莊稼得到了灌溉,年年都得到了好收成。
(1)灌溉典故擴展閱讀:
西門豹智慧過人、相信科學這些品質主要體現在他懲治當地巫婆和官紳。魏文侯時期,西門豹剛擔任鄴地的縣令,聽聞當地的老百姓為河伯娶妻的事情而苦惱,百姓經濟困難,生活痛苦。
於是,西門豹在河伯娶妻的當天,用將計就計的辦法懲治了巫婆以及那些有權有勢的人,解決了百姓的煩惱。
西門豹當官時期,總是以老百姓的利益為自己做事的出發點。西門豹為了提高糧食產出量,增加農民的收益,於是征發老百姓開挖水渠,將漳水引來灌溉農田,原來貧瘠的土地變成了一片沃土。
老百姓得到水利之後,由貧窮變得富裕,後代的官吏想要合渠,但是百姓們認為這是西門豹開鑿的,因此不願意改變。
西門豹在百姓中的地位是極高的,西門豹同時也是一個敢作敢為,有話直說的人。魏文侯因為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想要罷免西門豹的官職,在魏文侯的壓迫下,西門豹並沒有感到害怕。
而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魏文侯也更加信任他了。盡管有小人會在魏文侯面前說三道四,但是西門豹敢作敢當,並沒有因此而刻意去討好他們。
⑵ 關於一些典故
魔高一尺,到高一丈。
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窮在大街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交遍天下友,知心有幾人?
⑶ 成語「抱瓮灌畦」有什麼典故
「抱瓮灌畦」比喻安於拙陋的純朴生活。後用於諷喻安於拙劣、不求改進的落後保守思想。
出自《莊子·天地篇》: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意思是:子貢到南邊的楚國游歷,返回晉國,經過漢水的南沿,見一老丈正在菜園里整地開畦,打了一條地道直通到井邊,抱著水瓮澆水灌地,吃力地來來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
子貢對他說:「老人家,您為什麼不用汲水工具來灌溉呢?例如有一種叫做『桔槔』(jié gāo)的,利用它來灌溉,一天能澆一百畦,又快又省力,您難道不知道嗎?」老頭聽了,很不高興,勉強笑道:「誰說我不知道呢!但是,我不願意用那種玩藝兒。我這樣幹了快一輩子了,還不是過來了?再說,我也習慣了。」
由於這個故事,後來人們諷喻安於拙陋,不求改進的落後保守思想,就常引用「抱瓮灌唯」,也叫「抱瓮灌圃」。生活要敢於嘗試各種新事物,提高生活的效率、改善生活品質。不順應這一規律,就會被時代所拋棄。讀書也如此,要不斷擴充知識,更新頭腦中的世界。
⑷ 關於黃河的典故
黃河的傳說 :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⑸ 竹子典故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行人。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唐.杜甫《詠春筍》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唐.杜甫《詠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陸游
竹勁由來缺祥同,畫家雖巧也難工。
細看昨夜西風里,若今琅?#92;不向東。
――明.徐渭《風竹》
細細的葉,疏疏的節;
雪壓不倒,風吹不折。
――清.鄭板橋《題墨竹圖》
雨後龍孫長,風前鳳尾搖;
心虛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戴熙《題畫竹》
待到深山月上時,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難掇,寒碧千竿俗可醫。
――清.王慕蘭《外山竹月》
山南山北竹嬋娟,翠涌青圍別有天。
兩兩三三荷鋤去,歸來飽飯筍羹鮮。
――清.王慕蘭《石門竹枝詞》
養竹歌為周庄吳逵子道賦 華幼武
高軒公子良不俗,不種奇花種修竹。奇花照眼一時紅,
修竹虛心萬年綠。春雷擊地新筍生,龍角森森那忍觸。
自鋤暖土厚栽培,手挈銀瓶細澆沃。深根掃除螻蟻窟,
香葉終期鳳凰宿。日使沾濡雨露恩,歲寒且憚冰霜酷。
猗猗繞戶矗琅干,還舞連煙比淇澳。招搖皓月金瑣碎,
勾引清風生戛玉。炎天展簟卧蒼雪,春日聽鶯泛 。
可能一日暫相忘,坐對此君看不足。君不見白樂天,
重言養竹如養賢。又不見東坡詩,無竹士俗不可醫。
君今有竹善培養,會看直指青雲上。
翠濤軒 呂誠
五月二十八日重過翠濤軒,清坐終日,薄暮而歸,
賦此蓋書所見也,翠濤為竹而得名,余不能辭矣。
幽人愛竹不吃筍,養得修篁個個長。五月六月雨不落,千枝萬枝風自涼。
蒼雪逼人時展簟,翠濤驚夢午移床。涓涓清潤烏皮幾,楚楚高攙薜荔牆。
密影掃階敷瑣碎,餘音拂水度笙璜。孫枝迸地渾疑占,老節凌霜色更蒼。
三徑旋開真得計,七賢避世故佯狂。因懷梅友稱三絕,卻笑荷花似六郎。
白鶴歸時雲動盪,青鸞嘯處夜微茫。對之可使食無肉,衰矣空慚鬢有霜。
隱幾無心開卷帙,卷簾隨意炷爐香。日中見斗瞻霄漢,月下吹簫引鳳凰。
物外襟懷差可共,閑中滋味淡相忘。不尋酒伴雞豚社,誤落詩名錦綉坊。
時復開樽排合匝,每憐學子走 。興來坐久無聊賴,老去頻過也不妨。
他日成材惟漢簡,於今觸目盡琳琅。振衣散策歸來後,江路迢迢又夕陽。
題朱九齡翠筠軒 許恕
有腳不踏東華塵,有眼不看長安春。 然天地至清氣,多在叢篁流水濱。
軒名翠筠俯空谷,個個梢長如玉立。一秋明月照瀟湘,六月涼風灑淇澳。
軒中之人清且閑,心不在乎山水間。左圖右使移白日,四檐環佩聲珊珊。
不可一日無君子,澹然風致頗相似。翠實常分丹風雛,籜冠曾奉青霞士。
北郭道人靜者徒,愛看黃岩煙雨圖。擬約嵩溪聽蕭瑟,醉來踏遍青珊瑚。
對竹 黃庚
門對南鄰竹,青青玉萬竿。雖然無地種,且得隔籬看。
露葉晴猶濕,風枝夏亦寒。但教休翦伐,何用報平安。
居竹軒 倪瓚
翠竹如雲江木春,結茅依竹住江濱。階前迸筍從侵逕,
雨後垂陰欲覆鄰。映葉黃鸝還自語,傍人白鶴亦能馴。
遙知靜者忘聲色,滿屋清風未覺貧。
碧筒飲 張雨
采綠誰持作羽觴,竹林人共晚樽涼。玉莖沁露心微苦,
翠蓋擎雲手亦香。飲水龜藏蓮葉小,吸川鯨恨藕絲長。
傾壺誤展林郎袖,笑絕耶溪窈窕娘。
種竹 洪希文
移得霜根趁雨栽,牆陰踏破一方苔。甫能引汝清風到,
未暇招渠俗子來。猿訝便立書案立,鶴之早避釣船回。
不妨更了歲寒計,早晚栽松兼種梅。
盆竹 釋善住
瓦缶不多土,娟娟枝葉繁。豈知幺鳳尾,元是古龍孫。
蒼雪灑禪榻,細香浮酒樽。王猷來此見,應亦為消魂。
養竹成大林 謝應芳
養竹成大林,頻年竹生孫。美竹非不多,惡竹亦已繁。群奴為洗之,
往哉聆我言。美者慎勿傷,去惡必去根。勿虞爾斧缺,勿憚爾力煩。
宿莽盪無余,清風仍滿園。
題崔原亨竹深處 成廷圭
余家有竹數竿,人號之居竹軒,原亨城西時則有竹亦數竿,
人號之竹深處,余與崔君通家來往,所好相同,故及之。
居竹軒中亦自寬,不愁無地著琅干。文公胸次空千畝,
李侗門前只一竿。天與老夫醫惡俗,日憑童子報平安。
崔家別墅尤高致,遲子歸來守歲寒。
雪竹山房 貢性之
此君節操獨凌寒,冰雪叢中更耐看。簾幕影迷金瑣碎,
佩環聲動玉闌干。只疑玄圃翻瓊樹,錯訝瑤台舞素鸞。
百戰幾時能著我,萬竿深處一憑闌。
竹菌 周砥
竹逕拾竹菌,中林露襄襄。宛轉童豎歌,頃新易滿筐。
粲然丹砂質,攜下白雲鄉。眄來意忻喜,執爨屬初當。
溉 沃靈液,登俎達馨香。臘毒懼厚味,餐霞秘仙方。
得此與疏筍,蕭然侑一觴。含和適勝歆,茹美貴清涼。
熟謂可樂飢,庶亦潔中腸。非但紫芝曲,願繼採薇章。
翠貢亭 趙秉文
修竹百十個,老柏四五行。日出煙霧散,露葉翻青光。
時攜一壺酒,來此據胡床。鳥啼白日靜,花落春風香。
君看蒼翠間,法身露堂堂。既物元非真,離物又非忘。
掩卷忽而笑,風枝奏笙篁。
詠竹 王吉
夜裡照時金瑣碎,清風拂處玉玲瓏。歲寒別有非常操,不比尋常草木同
詠竹 玄虛子
寒岩鴉秀無多種,惟有琅干過歲華。直節正當恬養素,虛心恰合道生涯。
迎風瑟瑟清未冷,戴雨瀟瀟凈更嘉。誰並真常君子器,偏宜仙洞道人家。
詠雪竹 朱元璋
雪壓竹枝低,雖低不著泥。明朝紅日出,依舊與雲齊。
徐氏瞻綠軒 宋玄僖
綠株似君子,長年不厭看。沉岑風雨夜,牢落雪霜寒。
開徑連書屋,臨流足釣竿。眼中高節在,早晚侯平安。
新篁 高啟
南池雨後見新篁,裊裊煙梢漸出牆。風度亂翻交籜響,露垂微挹粉痕香。
簾前嫩色含初暝,琴畔疏陰已送涼。野飯羞燒林下筍,留添碧玉嫩竿長。
種竹二首 李東陽
種竹幽堂下,涼生暑氣微。愛長過我屋,看綠上人衣。
坐久月初出,夢回風漸稀。一竿如可釣,吾欲問魚磯。
剩買城中地,多應為此君。涼生別院雨,綠補後溪雲。
秋至不改色,夢醒時一聞。廛居或未免,聊爾洗塵氛。
竹 吳寬
然數君子,落落俱長身。東家每借看,步去不嫌頻。
移栽幸許我,己自前年春。自我得此輩,園居豈為貧。
但憂積雨霽,日暴少精神。終然勤灌溉,枝葉還如新。
因茲悟為學,黽勉在斯辰。
竹 文徵明
分得亭亭綠玉枝,雨餘生意滿階除。凌霄已展疏疏葉,護粉聊營短段籬。
肯信移來真是醉,不愁俗未不能醫。人間此夜頻前席,涼月虛窗更自宜。
題竹軒 王世貞
吾宗雅語世所聞,何可一日無此君。汝今卜居但種竹,凡草不敢驕相群。
籜龍個個迸春雨,鳳尾枝枝幹碧支。景呼阿段汲溪潤,洗出瀟湘雙淚文。
慎莫學辟疆驅大令,又莫學張 逃右軍。扁舟但過醫俗士,把臂相將醉夕曛
種竹 王向晉
斫取江干老竹根,攜歸家去長兒孫。他年勁節干霄起,招得丹山彩鳳騫。
詠竹 王德操
幽居思伴侶,惟有此君宜。蕭疏既同我,清空亦可師。
吟時聲應和,步處影相隨。不作人間態,炎涼意便移。
竹粉 鄧雪霄
萬竿晴拂渭川煙,解籜瓊枝自晶然。湘水裙搖珠佩冷,葛陂雲護玉龍眠。
看來翻恨何郎妒,栽處應將漢暑連。六月林間猶帶雪,可留清韻待群賢。
竹粉 於若瀛
新抽翠筱碧於妝,高質輝輝抱節長,操干未須逢越女,解苞遺是試何郎。
痕消乍染三湘淚,素積憂疑五月霜。僕射盤中勞記事,未裁斑管已含光。
題錢理竹平深處 湯胤績
瘦不勝衣強著冠,肩輿一罄子猷歡。日光碎布金三頃,秋色高攢玉萬竿。
幸備酒籌催急鼓,忍看 筍簇深盤。九天雨露雖如許,長屐無由數就看。
雨竹 劉崧
滄波石面晚陰涼,翠筱娟娟過雨香。何許鷓鴣啼不斷,黃陵祠下是三湘。
題竹 戈汕
歲暮看吾輩,蕭疏賴此君。橫枝馴怪石,直節藐寒雲。
松傲低為伴,梅清艷不群。有時當積雪,秉燭倚宵分。
栽竹 吳中蕃
以少屋為貴,雖多君益珍。依然猶卉植,所具獨精神。
和豈皆從俗,清非不近人。山家能有比,撕亦未全貧。
水中居 王
水繞柴門竹繞欄,歸來寓居是盤恆。一溪沆瀣通元氣,萬個琅干耐歲寒。
對景只求詩興好,臨流肯放酒杯乾。衰遲幸入康莊境,任彼紅塵蜀道難。
斑竹詩 李淑媛
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間。有淚寄湘竹,至今湘竹斑。
雲深九嶷廟,日落蒼悟山。於恨在湘水,滔滔去不還。
偶題竹上 釋際源
冷翠何冥密,幽尋獨坐時。扉開流水過,風靜到雲遲。
懶性知終棄,虛心幸自持。偶然吟未穩,清響動高枝。
過友人齋頭看竹 吳綺
北郭東門訪隱論,琅干萬個碧無塵。鄰家莫比王猷比,看竹還應為主人。
閑坐詠竹 愛新覺羅?玄燁
門外千竿細竹,窗前萬朵鮮花。秋寒眾色皆變,惟爾霜姿可嘉。
種竹 吳正治
退食少塵事,疏篁愜遠心。門無俗客到,時有暮蟬吟。
密葉侵階綠,幽香入閣深。那知炎暑厲,移榻就清陰。
聽竹庵 塗斯皇
修篁搖翠影,小築回清幽。蟲語團庭綠,蟬聲帶水秋。
寒雲依石澗,獨樹表荒丘。坐卧欲忘返,蕭然何所求。
新筍 王世禎
綠竹畦中筍數竿,穿叢一日幾回看。呼童早起澆新水,待聽風聲送雨寒。
⑹ 古人耕種的典故有哪些
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炎帝就是在中國古代傳說的農業的鼻祖「專神農屬氏」,他是遠古時期的帝王,也是「三皇」之一。因為他的家族生活在姜水的河邊,所以他們姓「姜」。他後來發明了農業的耕種法,所以叫他「神農」,又因為他重視火德(古代五行之一,就是金、木、水、火、土),而火的性質是炎熱,所以叫他「炎帝」。傳說炎帝的母親是被神龍繞身而懷孕的,生下他後,是個牛頭人身的小孩,而且頭上有角。
炎帝教人們學會了種地、收獲,所以他是農業的發明人,是農業神,所以叫「神農」。除了農業,他還教人們灌溉,發明許多的農具,例如斧頭、鋤頭,他還發明了五弦琴,讓大家累的時候彈唱娛樂。他還是桑麻、陶器的發明人,指導人們種桑樹和麻,然後用蠶絲和麻線織布,做衣服。
為了給人們治病,神農還親自品嘗野草,找到治病的草,所以他經常中毒,他這種獻身精神受到人們的崇敬,現在民俗把他稱為「葯王」,所以中國第一部葯物學著作就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神農本草經》。炎帝後來因為勞累病死了,有的說是在嘗草葯時中毒死的。
炎帝和黃帝後來聯合打敗了蚩尤,組成了一個大的部落聯盟,這就是現在中國人的祖先,中國人經常稱自己是「炎黃子孫」。.
⑺ 關於「灌溉」的成語有哪些
成語:抱瓮出灌、旱澇保收、沾溉後人、抱瓮灌園、醍醐灌頂。
1、抱瓮出灌
抱瓮出灌是抱著水瓮求灌溉的意思,比喻費力多而收效少。
出自《莊子·天地》:「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譯文:鑿隧入井出處,抱著水瓮求澆水灌地。
用法:作謂語、定語;比喻安於現狀。
2、旱澇保收
不管發生旱災還是澇災,都能保證收成,人民生命財產有保障。這是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廣泛使用於農業,城市給水排水系統,旱澇保收可以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3、沾溉後人
沾溉:沾潤灌溉,引申為使人受益。使後來人得到好處 。出自《新唐書·杜甫傳贊》。
4、抱瓮灌園
抱瓮灌園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ào wèng guàn yuán,意思是比喻安於拙陋的淳樸生活。
出自《莊子集釋》卷五下〈外篇·天地〉: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打了一條地道直通到井邊,抱著水瓮澆水灌地,吃力地來來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
(7)灌溉典故擴展閱讀:
抱瓮灌園典故:
《莊子集釋》卷五下〈外篇·天地〉
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卬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槔。」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慚,俯而不對。
譯文:
子貢到南邊的楚國游歷,返回晉國,經過漢水的南沿,見一老丈正在菜園里整地開畦,打了一條地道直通到井邊,抱著水瓮澆水灌地,吃力地來來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貢見了說:「如今有一種機械,每天可以澆灌上百個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頗多,老先生你不想試試嗎?」
種菜的老人抬起頭來看著子貢說:「應該怎麼做呢?」子貢說:「用木料加工成機械,後面重而前面輕,提水就像從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猶如沸騰的水向外溢出一樣,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
種菜的老人變了臉色譏笑著說:「我從我的老師那裡聽到這樣的話,有了機械之類的東西必定會出現機巧之類的事,有了機巧之類的事必定會出現機變之類的心思。
機變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麼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純潔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齊備;純潔空明的心境不完備,那麼精神就不會專一安定;精神不能專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會充實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說的辦法,只不過感到羞辱而不願那樣做呀。」子貢滿面羞愧,低下頭去不能作答。
⑻ 大禹治水的典故內容
簡潔版:
在我國遠古時代,相傳四五千年前,發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災害。為了解除水患,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鯀去治水,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被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會議又推舉了鯀的兒子禹。他是一個精明能幹、大公無私的人。大禹請來過去治水的長輩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並且經過實地考察,制定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繼續修築堤壩,另一方面,用「疏導」的辦法根治水患。大禹親自率領二十七萬治水群眾,全面進行疏導洪水的勞動。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他握木鍤,不辭辛勞,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而不入。在他的領導下,人們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時,大禹和治水的大軍還大力幫助老百姓重建家園,修整土地,恢復生產,使大家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對於大禹的功績,人民歌頌他,感謝他,懷念他,當時人們把整個中國叫「禹城」(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在浙江省紹興市嵇山門外,人們修建了夏禹的陵墓——禹陵,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禹陵旁有一座禹王廟,氣勢雄偉,古木參天。今日禹陵和禹王廟,已成為中外遊人游覽的勝地。
詳盡版:
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孟子·滕文公下》)遠古的時候,洪水肆虐,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時,出了兩位治水英雄:鯀和他的兒子禹。他們治水的神話流傳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
鯀是一個聰明能幹、造福民眾的英雄,他不但創制了農具耒耜,馴服駕馭了耕牛,教導人民播種五穀,創建城郭,更帶領人民築堤防洪,戰勝洪水。當時洪水實在太大了,鯀填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無所止極」。鯀為了制服洪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待天帝允許,私自取了「息壤」去治水,救黎民百姓。息壤是天庭中一種生長不息的土壤,取一點投向大地,就能積成山、堆成堤。鯀的行為觸怒了天帝,被天帝殛殺於羽山之野。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天帝命人剖開他的肚子,肚子里跳出一條虯龍,這就是鯀的兒子禹。大禹出生後,鯀的屍體化為一條黃龍,永遠沉入了羽淵。治水英雄鯀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禹繼承父親的遺志,決心治理滔天的洪水。大禹治水採用兩個辦法,一是填堵築堤,二是疏通引導。大禹讓黃龍幫助勘察地形,用尾巴劃開地面,讓洪水流向應當去的地方。黃龍長著兩只美麗的翅膀和強有力的尾巴。大禹又讓曾助鯀治水的玄龜,背著息壤,去填堵築堤。
大禹還與興風作浪的惡神進行了殊死的戰斗。狂暴的共工,製造洪水,直到今天的山東曲阜,中原大地一片汪洋。禹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大會諸神,定與共工決一死戰。首先擒殺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相柳氏身為長蛇,有九個頭,食於九座山,所到之處立即變為溪澤。然後與共工進行猛烈的決戰,終於打敗共工,獲得勝利。
大禹治理黃河,是從青海的積石山開始疏導的。據說當時的石門山與呂梁山相接,堵住了黃河的去路。大禹疏導至此,遇到了障礙。於是他啟動自己的神力,把龍門山劈開為兩半,黃河水就順暢地從峭壁間流過,這就是今天河南洛陽的龍門。黃河穿過龍門往下流過幾百里,遇到了一座砥柱山,不能通過。大禹就開鑿砥柱山,使河水繞山分流,好像穿過三道門,這就是今天的三門峽。如今三門峽上游建有禹王廟,渡船的艄公常來燒香許願,祈求平安。
大禹治水,不僅時間漫長,而且十分艱苦,然而,他以無私忘我的精神,奮斗不息。走路太多,腳指甲都磨光了,得了「偏枯」病,走路十分艱難,但他卻走遍了中國的山河大地,常常是「晝不暇食,夜不暇寢」,吃飯睡覺都顧不上。在緊張治水的日子裡,好幾年都經過家門而不入。直忙到三十歲,大禹還沒成家。一天,他來到塗山附近,看見一隻美麗的九尾白狐,相傳她是幸福與權力的象徵。大禹於是愛上了塗山的一位姑娘,但沒來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姑娘一直等著大禹,經常吟唱思念的歌……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以後,大禹終於回來,娶了這位名叫女嬌的姑娘。但新婚後的大禹只在家待了四天,又出發去治水了。女嬌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黃河之濱眺望,所以這里就有了「望夫石」。
經過多年的奮斗,大禹終於領導人民制服了洪水,治理了黃河,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大禹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他的偉大精神,世世代代鑄造著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唐代大詩人李白游覽黃河時,遙想當年大禹治水的不朽業績,寫詩贊嘆道:「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殺湍堙洪水,九州始桑麻。」
大禹的精神,為後世治黃的艱巨事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番外篇: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由他所創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雖然夏王朝只是一種部落聯盟,和秦、漢以後中央集權的專制王朝大不相同,總算已具備了國家形式,使得中國歷史從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雖然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關於洪水的傳說,但是中華大地上的洪水為患一定特別嚴重,所以才產生了「洪水猛獸」的成語,認為洪水比猛獸更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讓大家安居樂業,得到了許多部落的共同擁戴,繼舜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在考古工作中,雖然至今還沒有發現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結合古代文獻和考古發現來考慮,許多學者都認為二里頭第一、二期古文化遺址當是夏代文化的遺留。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經建立起一個具有國家規模的夏王朝,這是不成問題的;這個王朝的領袖是一位善於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獲得領袖地位,創業垂統,這也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在大禹這個人,治水這件事上,近年來卻產生了許多復雜分歧的看法,很難統一起來。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傳統的說法,二是新說。
關於大禹本人,傳統的說法是:大禹出身於華夏族群(根據是「夏為中國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據是「禹興於西羌」)。新說是:大禹出身於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是從東南地區帶著南方農業文化的某些優勢進入中原爭得領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發現,都對新說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謂「夏為中國之人」是周代以後才產生的說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動的許多史跡實際上都在東方。與大禹有關的古跡,更是集中於東南地區。「禹興於西羌」一語是司馬遷說的,那是指禹後來到西方的發展而言,並不是「禹始生於西羌」。通過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夏王朝國家重器的鼎、鉞和許多玉器都來源於東南的古越人地區。
至於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里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么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戰國時代,《墨子》書中才稱大禹治水常用疏導之法。從大禹時代到戰國時代,相距一千多年,我們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進,有了不少成就。傳統的說法實際上是把這一千多年中前前後後許多治水的功績都歸功於大禹一人,對歷史作了誇大。
作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夠北上中原發展的部落聯盟領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當然不限於治水,在使用青銅器發展生產,建立國家制度,對外用兵(擊退苗蠻族群的進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績,但是後人紀念他與崇拜他,卻選擇了他的主要功績——治水,這是不難理解的。作為一位農業社會的領袖人物,首先應該關心與致力的就是國計民生,農業生產。這一件大事辦不好,別的事辦得再好也不行。現在距離大禹時代已有4000多年,我們還難以根治水患,每年還得為防洪而擔心,幾千年前的先民,對於這位為了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與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於他當時領導群眾興修水利,限於客觀條件,限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只能一點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現甚麼奇跡,所以會長達13年之久。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身後的許多治水功績也算在他的頭上,這也容易理解。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跡越傳越多越傳越大的真實經過。
⑼ 誰知道愚溪詩序中的幾個典故出自哪裡
《愚溪詩序》解讀
--------------------------------------------------------------------------------
《古文觀止》評說《愚溪詩序》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於瀟水。或曰: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余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猶齗齗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
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河流屈曲而南,為愚溝。遂負土壘石,塞其隘,為愚池。愚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樂也。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蓋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雲雨,無以利世,而適類於余,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
甯武子「邦無道則愚」,智而為愚者也;顏子「終日不違如愚」,睿而為愚者也:皆不得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違於理,悖於事,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余得專而名焉。
溪雖莫利於世,而善鑿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余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於是作《八愚》詩,記於溪石上。
大意:
(一)自「灌水之陽有溪焉」至「故更之為愚溪」
說明「愚溪」命名的由來。(余以愚觸罪,家是溪)
(二)自「愚溪之上」至「咸以愚辱焉」
說明「愚溪」附近丘、泉、溝、池、堂、亭、島亦皆以「愚」名。
(三)自「夫水」至「可也」
說明「愚溪」名「愚」的理由。(類余之無以利世)
(四)自「寧武子邦無道則愚」至「余得專而名焉」
說明余(作者)才是「真愚」。
(五)自「溪雖莫利於世」至「記於溪石上」
說明作「八愚詩」的緣由(在「愚溪」使「愚者」樂而不能去也)。
主旨:(藉「愚」辱溪)抒寫「以愚觸罪,謫瀟水上」的抑鬱之情。(篇外)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序,書序,詩序);內容為抒情文。
--------------------------------------------------------------------------------
《愚溪詩序》賞析
《愚溪詩序》是柳宗元為他的「八愚詩」寫的序。序中首段敘述愚溪得名的由來,順筆交代「余以愚觸罪,謫瀟水上」的經歷。第二段緊扣詩題「八愚」敘述愚溪八景的方位和其他特徵,點明八景稱愚乃「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第三段進一步說明何以「是溪獨見辱於愚」的原因,引出「凡為愚者莫我若也」的一番議論。作者自言「無以利世」,又引寧武子、顏子作陪,一味責己之愚,反話正說,沉痛至極。最後一段由溪雖「無利於世」卻自有清溪本色轉入「余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繼而寫到作者創作八愚詩時,精神意趣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使結言落在「八愚詩」上。通篇文章以「愚」字貫徹始終。 時寫愚溪,時寫「愚」人;寫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文中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人們由愚溪的「見辱於愚」,自會想到作者故作曠達而以「愚」人自居,他對賢愚顛倒的現實是多麼憤恨。作者把牢騷不平隱含在寫景敘事之中,辭語用意雖十分怨憤,不隱鋒芒,但卻並沒有顯露一點痕跡。
--------------------------------------------------------------------------------
研究性學習建議
本文夾敘夾議,情寓其中的特點
夾敘夾議,托物興辭,蘊藏著深刻的寓意。文中敘和議常結合於一處,難以截然分開,但可大致分辨。第一段都是敘述。第二段大部分是敘述,但在段末以議論點出八景皆名「愚」的含意:「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之」。原來將這些景都稱之為愚,是因為自己遭貶的緣故。這樣夾敘夾議,敘議結合,悲憤之情自在其中。第三段敘愚溪種種「無以利世」,段末點出「而適類於予,然則雖愚而辱之,可也。」夾敘夾議中蘊含自己被壓抑的憤慨。第四段以議論為主。在全篇中,它仍是夾敘夾議、敘議結合。作者從古人議起,落實到自己,於比較中揭露了現實的黑暗,表達了自己悲憤之情。第五段議中有敘。「清瑩秀澈,鏘鳴金石」是敘,全篇仍是夾敘夾議,敘議結合。愚溪具有「清瑩秀澈」的美景,卻被棄於冷寂凄清的荒野,無人涉足,無人游賞,甚至無人過問,這不正是同作者一樣的遭遇嗎?欣賞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這落寞的愚溪。他慨嘆這樣美好的風景被遺棄在僻遠的荒野中無人賞識、受人輕蔑,正是藉此傾吐自己的抱負和才能被埋沒、遭打擊的不平之鳴。作者的生活遭遇、思想感情和所描寫的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表現了作者對這壓抑人才的不合理社會的批判。
文中用典的句子及其作用
用典在古代散文中很常見,本文有很多用典的句子。建議以課本注釋為依據,學生有疑時,教師適當點撥。
1.「古有愚公谷……」典故出自劉向《說苑·政理》,其主題是揭露社會的政治黑暗,柳宗元引用這個典故的根本用意也在於此。引用這一典故,使《愚溪詩序》表達的思想傾向清楚、醒目。
2.「夫水,智者樂也。」語出《論語·雍也》。與下文「今是溪獨見辱於愚」形成對照。溪「見辱於愚」自有苦衷,因為這溪「無以利也」,這一點又「適類於予」。第四段中寫愚溪「清瑩秀澈」風景十分優美,「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這是寫溪水可愛,這不正是「智者樂水」嗎?作者哪裡會真的是愚者呢?更何況作者的感情已完全與愚溪風景融為一體呢!這一典故的引用使作者正話反說的意圖更加清楚。
3.「蚊龍不屑,不能興雲雨」語出《荀子·勸學》表面寫愚溪的無用,實際是以溪喻己,「蚊龍」指當朝統治者。這是正話反說,表達憤激之情。
4.寧武子「邦無道則愚」語出《論語·公冶長》。
5.顏子「終日不違如愚」語出《論語·為政》。這兩個典故與作者的「愚」形成了對比。這兩個人不但不是真愚,而且是智者、睿者,相比之下,作者當然不愚的。這是用這二典的作用之一。而寧武子「邦無道則愚」,作者卻偏說自己「遭有道」而愚極,這是反話正說,更加深刻地暴露了當時政治的黑暗。這是用二典的又一作用。
6.「超鴻蒙」出自《莊子·在宥》,「混希夷」出自《老子》。作者引用這兩個典故,是說自己超越天地塵世,融入玄妙虛寂境界之中,從而將自己的悲憤之情寄託於愚溪風景之中,解脫自己的苦悶,表現自己高潔的志向。
關於從誦讀、疏通字詞入手的建議
本文是自讀課文,主要以學生自學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
第一步誦讀: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讀准短句。
2.小組互查(以3~4人為宜)。
3.全班齊誦,請1~2個學生簡述本文內容寫的是什麼?
第二步疏通課文:要求充分利用課文所給注釋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1.自譯
2.解決不了的,小組討論解決。(或以小組形式每人一句的翻譯也可。)
3.老師集中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或出示投影檢測。)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的過程,逐句逐段翻譯的過程,也是逐步了解和熟悉課文內容的過程,是理解和分析課文的基礎,須給予重視。
關於如何解決重難點的建議
領會作者「托物興辭」,以「愚」自命的深刻含義是本文的重難點。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在誦讀、疏通文字的基礎上,從理清文章線索入手,分析文章的內容結構,進而探究作者何以將景物都以「愚」名之,從而理解本文的主旨。
文題有「愚」,文章先後共出現了27次「愚」,「愚」字貫穿全文。作者在文中一再提到「愚」,顯然是有所指,這就需要我們分析揭示,其實作者在文中不是客觀的描摹自然風景,而是採用托物寄情的寫作手法,蘊藏著深厚的寓意和強烈的個人傾向。作者在對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地描繪中,或隱或現的折射出本人的影子。愚溪具有「清瑩秀澈」的美景,卻在凄清冷寂的荒野,無人欣賞,無人涉足,甚至無人過問,這不正是作者的遭遇嗎?欣賞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作者,同情作者遭遇的也只有這寂寞的愚溪,他既是替愚溪鳴不平,恰恰也是為自己鳴不平,藉此傾吐自己的抱負和才能被埋沒、遭打擊的不平。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文章通篇就是寫一個「愚」字,從「予以愚觸罪」到「以愚辭歌愚溪」,充分表達了一個遭受種種打擊的正直士大夫的憤世嫉俗之情,同時也對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進行了有力的控訴。
作者把溪水命名為「愚溪」的原因
作者把溪水題名為「愚溪」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愚溪本有兩個名字,本地人為此爭論,難以統一;作者「觸罪」遭貶,來到此處安家定居,想到古有「愚公谷」,於是給溪更名為愚溪。第二,從全文來看,愚溪本身的種種條件「無以利也」「適類於予」;自己在「有道」之世卻違理、悖事,「凡為愚者,莫我若也」,因此能「專而名焉」。
作者把愚溪的純潔秀美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學才能聯系起來,把為愚溪不能有益於世的惋惜和自己抱負不能施展的抑鬱融合在一起。字里行間蘊蓄著自己被埋沒受屈辱的憤懣、不平和抗議。
文中的「愚」意味很復雜,不能簡單地把它理解為反語。(文中的「有道」確是反語。)王叔文等人的革新運動被扼殺了,其中有多種原因,但此時柳宗元總結教訓,應該能反思自己是不是在策略上犯了什麼錯誤,因而會痛感自己的「愚」。「愚」在不知政敵怎樣壞,「愚」在對形勢的復雜估計不足。所以自責「愚」,顯然也是痛感和痛斥政敵的壞。「凡為愚者,莫我若也」,自己真是天下第一愚人,其中表達的是憤世嫉俗的不平和對封建社會黑暗統治的抗議。
--------------------------------------------------------------------------------
分段解說
第一段解說
第一段, 交待溪水的地形方位——「灌水之陽」,「東流入於瀟水」,介紹兩種不同的命名——有的給這條溪冠以姓氏稱為「冉溪」,有的根據溪水可以染色稱為「染溪」,敘出改名的三種原因:一是作者「以愚觸罪」,貶謫到此;二是古代就有「愚公谷」之論;三是當地居民為溪水的命名爭論不休,「故更之為愚溪」。
第二段解說
第二段, 由「愚溪」帶出「愚丘」「愚泉」,從「愚泉」生出「愚溝」「愚池」,而「東為愚堂」「南為愚亭」「中為愚島」,又就愚池著眼寫生。敘出「八愚」,緊扣文題。
第三段解說
第三段, 先借孔子《論語》中「智者樂水」正說,接著筆鋒一轉,極狀溪之不適於用,依次說出「獨見辱於愚」的原因:「不可以灌溉」「大舟不可入」「不能興雲雨」。憤慨於自己的才能被壓抑,如同愚溪的雖有「雖有山之奇」而「無以利世」。
第四段解說
第四段, 引《論語》中寧武子「智而為愚」、顏子「睿而為愚」,來襯托我的「愚」,最後又歸結到溪水的命名上。正話反說,詞兼褒貶,自有一番深意。
前四段可以說,既嘲盡愚溪,又自嘲不已。
第五段解說
第五段, 用「溪雖莫利於世……」幾句,與第三段「見利於世」抑揚對照,代溪解嘲;以「予雖不合於俗……」諸語,與第四段「違於理,悖於事」抑揚對照,自為解嘲。名曰「愚」實則不愚。遂將溪之愚,己之愚寫作一團,達到了「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形神俱忘的化境。末尾一句點題作結,歸到詩序。
中心意旨
愚溪,原名冉溪,在永州(今湖南永州市西南)。柳宗元貶居永州的第六年移居於此。他寫了《八愚詩》(今已失傳)。歌詠愚溪景緻。本文是詩的序言,說明作詩緣由。文章借為溪水改名之事,以「愚」字駕馭全篇,舒徐委婉,含蓄深沉,表現了作者受排斥,遭屈辱,不能施展自己政治抱負的憤懣和牢。
相關背景
本文的寫作背景:公元805年就是順宗李誦永貞元年,王丕、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發動了一場政治革新運動,把矛頭直指豪門貴族、藩鎮、宦官,做了一些對人民有益之事。由於主客觀的原因,這場運動只維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結豪門貴族鎮壓下去。結果順宗李誦被迫讓位給太子憲宗李純。李純上台後,殺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丕,柳宗元也是因此被貶到永州做司馬的。柳宗元到了永州,為了排遣他淤積在心中的憤懣不平,寫了一組寄情山水的詩。已經佚失的《八愚詩》及《愚溪詩序》就是此時所寫。
課文賞析
《愚溪詩序》是唐代散文名家柳宗元為他的《八愚詩》(已亡佚)著的序文,全篇憑其一氣以貫之的二十四個"愚"字連綴成文,氤氳著作者沉沉的郁憤之情,創造出獨特的藝術境界。
柳宗元少有大志,早年就"頗慕古之大有為者",立志於"勵材能,興功力,致大康之民,垂不滅之聲"(《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永貞元年(805),33歲的柳宗元風華正茂,大刀闊斧地參與了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以期大展鴻圖。殊不知,天降橫禍,革新觸犯了某些大貴們的利益,王叔文被殺,柳宗元還算不幸中的幸運者,只遠貶永州,但這"幸運"絲毫也不能減輕他的苦痛:朝廷肆意地扼殺了他的政治生命。從此,柳宗元沒有劉禹錫再召回京時"前度劉郎今又來"的風光了,只好在荒遠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後,又被改貶到更為荒涼的柳州,四年後,病魔無情地奪去了他年僅四十七歲的生命。就這樣,十四五年的貶謫生活幾乎斷送了他本應充滿活力的政治青春,其間的冷寂、凄涼、激憤,有多深,有多濃,誰能體味到呢?
《愚溪詩序》便是柳宗元身貶永州第六年(810),遷居城郊愚溪時的產物。序文入手就擒住一個"愚"字。引來齊桓公時的一老翁作為千古知已,惺惺惜惺惺地流露出自己在風雲變幻的時政面前的卑微、無奈和不滿。柳宗元想起愚公谷,潛意識里是在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慰藉,想以此削減心靈的寂寞,從而獲得某種生活的激情。無獨有偶,在柳宗元之前的唐代大詩人王維,在歷遭坎坷仕途之後,也曾用愚公谷指代他的往處,並作《愚公谷》一詩以抒懷:"吾家愚谷里,此谷本來平。雖則行無跡,還能響應聲。不隨雲色暗,只待日光明。緣底名愚谷,都由愚所成。"或許,王維的孤傲情志又進一步點燃了柳宗元定名愚溪的信心。
"愚溪"一呼,愚丘、愚泉、愚溝、愚池、愚堂、愚亭、愚島便接踵而應了。"八愚"本來"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只不過"以余故,咸以愚辱焉"。"八愚"為非生物,應該無所謂愚笨與聰明的,而柳宗元在賦予它們以愚笨之性時,愚溪的形象已經融入到作者之身了,很明顯,柳宗元寫愚溪就是在替自己畫像。
愚溪是美麗的("清瑩秀澈"),活潑的("鏘鳴金石"),甚至也是多情的,"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載方舟,朝夕者濟焉" (《愚溪對》)。柳宗元特別鍾情於愚溪,除創作了我們已不可考的《八愚詩》外,現在柳集中與愚溪有關的詩就有五首(《旦攜謝山人至愚溪》《溪居》《夏初雨後尋愚溪》《雨後曉行獨至愚溪北池》《冉溪》)。我們僅從《雨後曉行獨至愚溪北池》中。就可以窺探柳宗元對愚溪的深情。詩是這樣寫的:"宿雲散洲渚,曉日明村塢。高樹臨清池,風涼夜來雨。予心適無事,偶此成賓主。"讀這首詩,我們就宛如欣賞了一幅池旁山村高樹,雨後雲散日出的美麗圖畫,使人開朗、舒暢。特別為人稱道的是中間兩句,夜雨乍晴,沾滿在樹葉上的雨點,經晨風吹拂,彷彿從睡夢中驚醒一般灑落下來,別有情趣。所以,柳宗元心情愉快,即使沒有朋友相伴,也可以與這里的景物盡享主賓之樂了。可見,貶謫之後的柳宗元能在大自然中忘卻塵世之憂,這不能不說是愚溪優美的造化了。
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大約是水的靈活流麗容易激起人的智慧罷了。現在,人是四歲曉辭賦、十三歲富文名、二十一歲中進土、二十六歲取博學宏詞科的柳宗元,水是如此"清與美"的溪流,兩者碰撞出的應該是耀人耳目的靈性火花了。可是,柳宗元卻有意用"愚"字,貶損自己,甚至貶損景物。個中滋味也只有柳宗元苦苦消受。
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強調"文者以明道"(《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這種"文"在於"辭令褒貶,導揚諷諭而已"(《楊評事文集後序》)。因此,"愚"字真意則在於抒郁結於胸的不平之氣,發揮文學作品的社會批判功能,繼承自屈原、司馬遷以來"不平則鳴"的創作傳統。柳宗元的"愚"就成了他不同流俗、桀驁不馴的代名詞。永貞革新的失敗留給他的不是深深的悔恨,而是對黑暗現實的不屈斗爭。"愚"字就是他借正話反說的手法向齷齪政治投擲的一把反抗利劍。正因為如此,柳宗元才敢於向世人宣告自己"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的獨特人生追求,以至於想憑著老莊神遊太空的灑脫與豪邁,悠然超越於塵世,與茫茫宇宙萬物融為一體,寂然無聲,寥然無形,這"愚"已是超脫人境的大智大慧了。
"愚"又是柳宗元發泄心中無盡牢騷和悲憤的煙幕彈,可以蠱惑別人,隱蔽自己。柳宗元在文中盡情嘲弄他所謂的愚溪:"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雲雨"。但是,我們已經從柳宗元的另一篇散文《愚溪對》里讀到了愚溪的出眾"氣質"和"才能"。那麼,面對愚溪,柳宗元為什麼會有這般 牴牾的描述呢?究其原因,這大概是他借愚溪之"愚"來愚弄社會,嘲諷社會的一種方式。愚溪有它獨特的個性美,只不過不為當時的俗人所賞識罷了。寧武子是這樣,柳宗元更是這樣,他們都擁有著常人不能具備的高風亮節,而不容於"有眼不識荊出玉"的社會。"愚"的所有權當然就不屬於愚溪、柳宗元之類,"愚"的真正歸屬應該在於這個賢愚不分的社會了。你說,本來愚昧不堪的社會地在大肆壓制那些超凡脫俗的智者,這不令人義憤填膺嗎?愚溪愈"愚",柳宗元愈"愚",社會的"愚"疾就愈病入膏肓。柳宗元在《愚溪對》中更是運用反諷的寫法,極力描繪了自己之愚笨:"冰雪之交,眾裘我絺。溽暑之鑠,眾從之風,而我從之火。吾盪而趨,不知太行之異乎九衢,以敗吾車;吾放而游,不知呂梁之異乎安流,以沒吾舟。吾足蹈坎井,頭抵木石,沖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這段話用隱晦的比喻方法刻畫出一個不諳機巧、不隨流俗、見險不能止、身陷困境而不知戒慎的"愚笨者"形象。這段文字恰好揭示了"今余遭有道而違於理,悖於事,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的底蘊。這樣一來,作者就把牢騷不平隱含在寫景敘事之中,故"辭意殊怨憤不遜,然不露一跡"(何焯《義門讀書記》)。
綜上所述,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全在一個"愚"字上作文章,托物自況,曲折地渲泄了作者"心有蓬塞而不得其路"的壓抑和悲憤心情,愚景、愚己都在愚人、愚社會,細細品讀,情味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