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寓言兩則故事
1. 最短的寓言兩則,要兩則
筆者解答:
寓言一
狐狸和葡萄
飢餓的狐狸看見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晶瑩版剔透的葡萄,口水權直流,想要摘下來吃,但又
摘不到。看了一會兒,無可奈何地走了,他邊走邊自己安慰自己說:「這葡萄沒有熟,肯定
是酸的。」
這就是說,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說時機未成熟。
寓言二
寡婦與母雞
有個寡婦養著一隻母雞,母雞每天下一個蛋。她以為多給雞喂些大麥,就會每天下兩個蛋。於是,她就每天這樣喂,結果母雞長得越來越肥,每天連一個蛋也不下了。
這故事說明,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結果連現有的都失掉了。
寓言三
小鹿與他的父親
有一天,小鹿對公鹿說道,「父親,你怎麼還怕狗呢?你比他高大,比他跑得更快,而
且還有很大的角用於自衛。」公鹿笑著說:「孩兒,你說得都對,可我只知道一點,一聽到
狗的叫聲,我就會不由自主地立刻逃跑。」
這故事說明,激勵那些天生膽小、軟弱的人毫無用處。
2. 寓言兩則
一、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到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僧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人嗎?"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晚上打著燈籠出來。"僧人感嘆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來你是為了別人!"盲人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我了。"僧人頓悟,感到道:"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身邊啊!
"生活禪理:點燈照亮別人更照亮自己。 三個引人深思的笑話
二、當老婆剛剛沖完澡出來,老公正要開始淋浴時,門鈴響了。 在幾秒爭吵誰該去應門之後,老婆裹了條毛巾急忙下去開門。 她打開門看見bob,他的鄰居。 在她還沒開口之前,bob就說:「如果你把那條毛巾拿下,我就給你800美元!老婆想了想,就脫下毛巾,裸站在bob面前,過了幾秒bob給了錢就走了。 老婆既困惑又興奮地裹上毛巾上樓。 當她回到浴室,老公問她:「剛剛是誰?」 「隔壁的bob啦!」她回答。 「很好,」老公說「他有沒有將他欠我的800美元還我?」
故事的寓意:在未了解事情的漏洞之前,永遠不要輕易自行判斷而造成錯誤,而且還不知道自己有多難堪。
3. 編一個寓言兩則的故事120
1、狐狸烏鴉
叢林里有棵好大好大的樹,樹上住著烏鴉。樹下有個洞,洞里住著一隻狐狸。
一天,烏鴉叼來一塊肉,站在樹上歇息,被狐狸看到了。狐狸垂涎欲滴,很想從烏鴉嘴裡獲得那塊肉。因為烏鴉在樹枝上嘴裡叼著肉,狐狸沒有法子在樹下獲得。
對肉的垂涎三尺又使狐狸不願等閑放棄。它眼珠一轉說:「烏鴉大哥,吃飯了嗎?」烏鴉沒有回覆。
見烏鴉不睬不理,狐狸神采凝重:「烏鴉大哥,傳聞你下崗了,可有此事?」烏鴉瞟了狐狸一眼,仍是沒有回復。
狐狸仰起頭,把脖子伸得老長:「烏鴉大哥,我親眼看到大嫂和一隻老烏鴉成天眉來眼去的,這事你知道嗎?」烏鴉瞪大雙眼,面露凶光,可仍是金口難開。
狐狸仍不放棄,搖著尾巴,面露媚色:「烏鴉大哥,不知道你看新聞沒有?傳聞這幾年的豬肉有的是注過水的,有的是用瘦肉精養大的。你想想啊,孩子們恰是長身體的時辰,若是持久吃這種豬肉必定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發育。當然啦,這只是我的小建議,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剛一說完,烏鴉便火燒眉毛地把叼著的豬肉扔在了地上。
狐狸一陣竊喜,迅速叼起豬肉鑽進了洞。[1]
2、被同伴驅逐的蝙蝠
很久以前,鳥類和走獸,因為發生一點爭執,就爆發了戰爭。並且,雙方僵持,各不相讓。
有一次,雙方交戰,鳥類戰勝了。蝙蝠突然出現在鳥類的堡壘。「各位,恭喜啊!能將那些粗暴的走獸打敗,真是英雄啊!我有翅膀又能飛,所以是鳥的夥伴!請大家多多指教!」
這時,鳥非常需要新夥伴的加入,以增強實力。所以很歡迎蝙蝠的加入。
可實際上蝙蝠是個膽小鬼,等到戰爭開始,便避不露面,躲在一旁觀戰。後來,當走獸戰勝鳥類時,走獸們高聲地唱著勝利的歌。蝙蝠卻又突然出現在走獸的營區。「各位恭禧!把鳥類打敗!實在太棒了!我是老鼠的同類,也是走獸!敬請大家多多指教!」
走獸們也很樂意地將蝙蝠納入自己的同伴群中。
於是,每當走獸們勝利,蝙蝠就加入走獸。每當鳥類們打贏,卻又成為鳥類們的夥伴。
最後戰爭結束了,走獸和鳥類言歸和好,雙方都知道了蝙蝠的行為。當蝙蝠再度出現在鳥類的世界時,鳥類很不客氣的對他說:「你不是鳥類!」
被鳥類趕出來的蝙蝠只好來到走獸的世界,走獸們則說:「你不是走獸!」
並趕走了蝙蝠。
最後,蝙蝠只能在黑夜,偷偷的飛。一到白天便飛回了山洞。
4. 二年級寓言兩則的故事有哪些還有課文
本課本是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兩則寓言故事內容,語氣都符合兒童的口味,作些簡單的點撥,寓言、童話也是文章的一種體裁。但本課的學習效果很不好,本人課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備,由於學校今天正在演練突發事故的演習,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會兒失火警報拉響了,一會兒地震前照學習警報響了,一會兒房屋倒了……老師、學生都搞得像真有那麼回事。繞亂了所有的教學程序與教學思路,只好順其自然,乾脆改變教學思路,零時出示了閱讀要求,讓學生完全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因為演習的干擾,學生難以靜下心來,最後本人乾脆從課文內容的表面結束了新課內容。
但在改變教法的過程中,閱讀感悟寫法,本人並沒有忽視。本文是兩則寓言,通過短小的故事,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使人們受到教育,那麼又如何寫寓言呢?(學文致用這是本人在語文教學中的精神)。點撥(寫寓言一般有如下幾種方法。一般方法。寫寓言時,一般先確定寓意,也就是確定要諷刺和勸誡人們什麼。然後從生活中選取能夠表達寓意的材料,再寫作。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或藉此喻彼,或借遠喻近,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會出來。例如,《龜兔賽跑》。誇張法。就是用誇張的方法寫,或把事情誇大,或把事情縮小,藉此,給人以勸誡或諷刺。例如《刻舟求劍》。擬人法。就是用擬人的方法。動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本不具有人的情感,但寫寓言時,給它們賦予人的言行,心理活動和情感等,把它們當作人來寫。例如、《小槐樹和小柳樹》
鼓勵把文中故事講給別人聽,並自編一則寓言。積累寓言故事,借鑒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主要抓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的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課文的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提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教。(如、1、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長高。2、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3、種田人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三個句子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詞後,意思和原句就不一樣了。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沒有長高的意思,與原句違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達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 」種田等待的時間就不具體了。)為了突破文本難點,最好引導學生參與動作,加以肢體語言好一些。比如、被拔高的禾苗為什麼會枯死?(結合生活實際,植物的生長規律,突破難點,點出主題,不能違背禾苗的生長規律。)
5. 古代寓言兩則
25 古代寓言兩則
一、教材說明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這種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矛與盾》全文僅四句話,分兩層意思,前兩句講這個人如何誇耀他的盾和矛,後兩句寫他如何被人問住,無言以答。《鄭人買履》也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准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都很緊密。兩則寓言都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用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給讀者留出思考的餘地。
除了繼續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而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可作為教學的重點。
選編這兩則寓言的意圖是,在第十一冊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一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藉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釋可供藉助,
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經驗。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不要講語法知識。教材中的注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句,還可讓學生從中逐步體會古今詞義、表達方法的不同。要啟發學生善於充分利用,但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注釋。
2.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每課時可以集中學習一則寓言。兩則寓言除具體內容不相同外,有許多相同之處。現以《矛與盾》為例,建議如下教學步驟:首先,教師范讀,讓學生藉助注釋試讀課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著,指導朗讀,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在反復讀文中進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後,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最後,討論、理解寓意,並聯系實際談談感受。
3.指導朗讀和背誦是教學重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讀古文的經驗。現在的學生閱讀古文的障礙在於古文詞語、句式運用與現代文存在差別。這種障礙的消除,對小學生來說,不能講古漢語的詞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讓學生參考注釋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後通過反復朗讀,整體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兩則寓言的朗讀,除了須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注意語氣和節奏。
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噓自己的盾和矛的兩句話,要適當突出對應的部分,語氣語調比較張揚;後面部分「其人弗能應也」則語氣改緩變沉,與之形成對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應讀出問句的語氣(尾音稍上揚)。還可以設想是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語氣、節奏:年輕氣盛者問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問得舒緩些……都可表現一定的幽默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4.「思考·練習」第二題「讀一讀,說說句子的意思。」此題目的在於將文中較難的句子列出來重點理解。引導關注文言文的詞句運用特點,領悟用現代漢語表達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這一練習,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注釋理解句意並結合指導朗讀進行,也可以安排在讀好課文、理解寓意之後進行。但無論在什麼時候進行這項練習,都宜採用整體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萬不要講文言虛詞、實詞及句式的知識。以下是列出的五個句子的大意,供參考。
(1)「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別)堅固(結實),沒有什麼東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堅固得很,什麼東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別,非常,很)鋒利,對於物體(東西)沒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鋒利得很,什麼東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會怎麼樣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時候,卻忘了拿尺碼。
(5)「何不試之以足?」意思是: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5.「思考·練習」第三題,意思是通過「用自己的話說說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和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裡」,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啟發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關鍵在於熟悉寓言講的故事。所以,進行這一步教學,應安排在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之後,先讓學生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講講寓言故事,然後組織討論:寓言中人物說話、辦事可笑在哪裡,為什麼可笑,從中悟到了什麼道理。為使人人參與思考,可先小組交談,再全班討論。學生感悟不準、不到之處,教師要作適當引導、點撥。
6.課後選做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從學習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想開去,舉出生活中遇到的這類現象,學以致用。這一環節很重要,因為只有能辨識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7.本課生字大多數都可以通過與學過的字比較,來識記字形,區別字義,練習書寫,例如,矛—予、譽—謄、履—復。
6. 寓言兩則故事大意和寓意
1金玉其外、敗絮其抄中、蛇蠍美人,美麗的東西往往藏著不為人知的陰險與丑惡。2我們看事物不要只是虛有其表,要注重其內在作用,看待事物以一種公平的態度看待。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具危害性的事物終究會繩之於法、具奉獻性的事物終究會得到善待。
7. 寓言兩則的故事有哪些
自相矛盾 畫蛇添足 坐井觀天 鷸蚌相爭
8. 學完了寓言兩則我想到了這些寓言故事
(1)《濫竽充數》出於《韓非子·外儲說上》,原文是:「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課文是根據這段文字編寫的。
(2)《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原文是:「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學行於邯鄲與(歟)?未得國能,又失其幫行矣,直匍匐而歸矣。」課文是根據這段文字編寫的。
內容詳解
本課是精讀課文,包括《濫竽充數》和《邯鄲學步》兩則寓言。
《濫竽充數》講的是戰國時候,齊宣王喜歡聽吹竽,又喜歡講排場,常叫三百人的樂隊一起吹奏給他聽。「講排場」,表現在吹竽的樂隊有三百人,而聽的人只有齊宣王等極少數人。「三百人一齊吹」,說明樂隊聲勢之大。南郭先生本來不會吹竽,可是他「自稱技藝高超」,混進了樂隊里,齊宣王給了他很高的待遇。「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表現的是南郭先生裝腔作勢的樣子。齊宣王死後,齊湣王繼位,他的愛好與齊宣王不同,他叫每個人單獨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逃走。
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沒有真本領,混進行家裡充數的人。後來作為成語來用,指不好的東西混進好的裡面湊數。另外,也常常用來表示自謙。
《邯鄲學步》講的是戰國時候,燕國壽陵有一個人到趙國首都邯鄲去學走路的故事。
課文先講燕國壽陵有個人為什麼要到邯鄲去學走路,原因是他「嫌當地人走路的姿勢不好看」。接著又講他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十分優雅,很有特點」,就跟在後面學,「一扭一擺」是寫他機械模仿別人的動作。然後講他「徹底忘掉」自己原來的走法,「抬腿、跨步、擺手、扭腰」都機械地模仿邯鄲人的姿勢,這進一步說明他學習別人,只會機械地模仿。最後講事情的結果,燕國人的走法沒有學會,自己原來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著回燕國去。
現在人們把這個故事作為成語用,比喻機械地模仿別人,最後連自己原來會的東西也忘記了。
這兩則寓言,都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個短小的故事之中,具有諷刺意味,給人以啟發和教育。
9. 《寓言兩則》故事的題目是什麼
亡羊補牢和拔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