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金堂典故

金堂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5 16:56:22

1. 君山有什麼典故

君山在岳陽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古稱洞庭山、湘山、有緣山,是八百里洞庭湖專中的一個小島,與千古名樓岳陽屬樓遙遙相對,取意神仙"洞府之庭"。傳說這座"洞庭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徹於山頂"。後因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葬於此,屈原在《九歌》中稱之為湘君和湘夫人,故後人將此山改名為君山。李白的"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劉禹錫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更使君山名聲大噪。

2. 金堂棲木河的歷史和典故

歷史:
金堂縣位於成都市東北部,千里沱江之首,縣城趙鎮為古四川名鎮之一。全縣幅員面積1154平方公里,總人口87萬人。縣城趙鎮距成都市區28公里,有免費的成(青)金快速通道、城南高速、成綿高速、大件路等多條通道與成都市區相連,處於成都平原經濟圈中心。城區公路兩旁高樓鱗次櫛比,沿河兩岸綠草如茵,繁花似錦,噴泉、大型豪華燈具錯落有致,北河、中河、毗河似三條玉帶穿城而過,匯聚沱江,城內江中綠波回環,島嶼飛橋相映成趣,儼然一幅「城在水中生,水在城中流,城在林中長,林在城中見」的奇妙景觀。
典故:
這里,不僅有許多光彩照人的歷史人物,東方黑格爾賀麟、反清義士彭家珍、著名詩人流沙河等,還有許多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著名的金堂八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極具開發價值。縣境內名勝古跡甚多:雲頂山慈雲寺、炮台山蓮花寺、淮口白塔寺,三足鼎立、各領-;棲賢三學寺、蘇家灣天主教堂,相得益彰;"浩淼三匯合,千家古渡頭,輕舟天上生,遠市水中浮」。金堂縣城被遊人譽為「東方威尼斯」,曾獲「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成都十大魅力城鎮」、「省級衛生城」、「省級園林城市」殊榮。著名詩人流沙河游覽花園水城後撰文贊嘆:「綠波回環三面,半島臨深潭,水上飄來打魚船,白鷗點點;歲晚花發,遍照十里山川,家住這里,也就成了神仙。」

3. 誰知道"金堂玉馬"是什麼意思,是出自什麼典故

你好!
紅樓夢里有說道:賈不假,白玉為堂金做馬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4. 求李商隱《馬嵬》[其二]典故

馬嵬二首(其二)1

作者: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2,他生未卜此生休3。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4。
此日六軍同駐馬5,當時七夕笑牽牛6。
如何四季為天子7,不及盧家有莫愁8?

點擊此處查看/隱藏全部注釋
1.馬嵬:《通志》:"馬嵬坡,在西安府興平縣二十五里。"《舊唐書·楊貴妃傳》:"安祿山叛,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曰'賊本尚在'。指貴妃也。帝不獲已,與貴妃訣,遂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
2.海外句:此用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外有仙山"意,指楊貴妃死後居住在海外仙山上,雖然聽到了唐王朝恢復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經不能再與玄宗團聚了。此詩原註:鄒衍雲:"九州之外,復有九州。"《史記·鄒衍傳》:"中國者,於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分。中國名曰赤縣神州。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一區中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
3.他生句:陳鴻《長恨歌傳》:唐玄宗與楊貴妃曾於七夕夜半,"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執手各嗚咽。"但來世如何尚不可知,而此生的夫妻已經完結了。
4.空聞兩句:追述玄宗逃蜀時的情景。虎旅:指跟隨玄宗入蜀的禁軍。宵柝:夜間報更的刁斗。雞人:皇宮中報時的衛士。漢代制度,宮中不得畜雞,衛士候於朱雀門外,傳雞唱。籌:計時的用具。
5.六軍同駐馬:參注1。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6.當時句:當年李、楊在長生殿盟誓恩愛,朝朝暮暮,而天上的牛郎織女一年只能相會一個夜晚。
7.四紀:四十八年。古人以十二年為一紀。玄宗實在位四十五年。
8.盧家莫愁:相傳古代洛陽女子。南朝樂府歌辭《河東之水歌》:"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此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與帝、妃的愛情悲劇對比。
此詩乃詠史之作。劉、余《集解》約系為涇原王幕之作。李、楊舊事至此已歷八十載,人們談笑之,詠嘆之,而立意或因人而異。商隱之前,有白氏《長恨歌》,陳氏《長恨歌傳》等名篇。舊注多以此詩為"諷刺唐玄宗"之作。實乃皮相之論。商隱此詩,意在感慨人生無常,富貴難安。這是人類生存中的兩個重要命題,即便貴為天子,亦難避免。所謂無常,一是無常態,二是難預料,三是難抗拒。這是永遠困惑著人類的生命主題,因而也是文學的永恆話題。此詩第一首隻有四句:"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就是講命運之難以抗拒,面對不期然而然的命運,君王也常常無可奈何。至於為什麼會發生變故?那實在是歷史學家和政治家更應關注的事情。北宋人范溫《潛溪詩眼》稱此詩"深穩健麗",曰:"'海外……休',語既親切高雅,故不用愁怨墜淚等字,而聞者為之深悲。'空聞……曉籌',如親扈明皇,寫出當時物色意味也。'此日……牽牛',益奇。義山詩後人但稱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只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此詩每聯皆以對比手法出之,而全詩則總括於有情人與無情世事的對比之中,從而凸現人生無常之意。

5. 劉宏興建裸泳館有怎樣的典故

他以貪婪荒唐在東漢的皇帝中聞名。

漢靈帝,名叫劉宏,是漢章帝的玄孫,東漢的第十一位皇帝。劉宏十二歲登上皇位,目睹了士大夫集團和宦官集團的權力斗爭,知道自己無力扭轉局面,於是很有自知之明地任憑宦官集團獨霸專權,自己甘願當一個傀儡皇帝。他曾經無恥地說,宦官張常侍就是他的父親,趙常侍就是他的母親,把本應屬於自己的治國大權完全交給身邊的宦官,對國家大事再也不聞不問。那麼,他整天無所事事,究竟對什麼感興趣呢?

要說劉宏對什麼東西最感興趣,那就是錢,這是受了他母親的極大影響。他的父親位列侯位,比大富大貴的當朝權貴,自是家境一般。可他的母親董氏,一向嗜財如命,看到人家暴富,就心裡冒火,恨不能把別人的家產全都搶過來據為己有。劉宏在母親的熏陶下,對金錢、財產有著極大的佔有欲,甚至連做夢都想著撿到錢。

公元168年,漢桓帝去世,劉宏繼位,為漢靈帝。他不虛心學習治國之道,十七歲親政時,對政事一竅不通。他把大權委任給親信宦官和母親董太後,自己專心變著花樣玩樂,貪圖享受,生活很是荒淫奢侈。

漢靈帝劉宏在玩膩了皇家園林後,對遍地的奇花異草、珍奇走獸、四季飄香的果蔬都沒了興致,上林苑、西苑、顯陽苑、平樂苑、鴻德苑都不能滿足他,他要建造規模更大,氣勢更恢弘,設計更古代人物畫豪華的新苑。可是錢從哪兒來呢?國庫早已經被他折騰得空空如也了。

短見的董太後看小皇帝不高興,就建議他賣官來斂錢,糊塗荒唐的漢靈帝居然也拍手稱快,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於是在公元178年,董太後在上林苑設置了賣官的機構,明碼標價,按官位等級定位。兩千石的官,要價兩千萬錢,四百石的官,要價四百萬錢,雲雲。他們還規定,確有品德高尚的人,可以酌情減一半或者三分之一的價錢。可以現金交易,也可以賒欠,到任後需加倍償還。這樣的官員,到任後自然瘋狂野蠻搜刮百姓錢財,逼得百姓家破人亡。賣官所得的錢,收藏在西苑倉庫內,取個名字叫作「禮錢」。望著滿屋子的錢,董太後心裡十分踏實。她計劃把這些錢全部留作自己的私房錢用,兒子造御苑可以再去賣官鬻爵。漢靈帝在母親的授意下,賣官得到了許多的錢,從未見過這么多的錢的劉宏激動得甚至頭暈目眩,手腳都抖了起來。

漢靈帝把一部分錢用於造了新苑,就是畢圭苑和靈琨苑,那麼剩下的錢他打算怎麼花呢?他終於決定拿回老家河間置辦產業,購買田宅,讓周圍的人看看,我家也有錢了。看來他真不是真龍天子的料,當不長皇帝,他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道理都不明白,作了皇帝都不踏實,都想著留後手。有個宦官叫呂強,覺得這樣太可笑了,就勸漢靈帝道:「天下萬物都是陛下一個人的,何必花錢購買呢,陛下此舉實在不妥當啊。」漢靈帝根本沒把他的話當回事,還是我行我素,不加理睬。

賣官鬻爵的錢實在是太多了,建了新苑,買了田宅之後,還剩下許多,這該怎麼花呢?漢靈帝在西苑修了個萬金堂,以儲藏金錢用。他又用搜刮來的錢在殿內鑄了四個銅人,四個黃金鍾,四個銅蛤蟆,用來看守自己聚斂來的財富。他還時常像個農村地主一樣,時不時來看看,摸摸看看自己的錢還在不在。漢靈帝劉宏,就像一個暴發戶,有了錢先置辦產業,再捂緊了錢袋,剩下的就是盡情享樂了。

他討厭朝臣們前呼後擁地跟著他去游覽御苑,就換上常人的衣服,「微服」出巡了幾次,他覺得很有意思,就又讓人在御苑內設立市場,讓宮人扮成商販,賣酒賣肉,賣衣賣布,他自己遊逛於其間,不時侃價,順手牽羊,喝酒吃肉,吆五喝六,好不熱鬧,故十分盡興。

宦官們為了討好漢靈帝也為了麻痹他,就變著花樣逗他玩兒。有一次,宦官給一條狗戴上頂戴花翎,身披朝服,劉宏瞧見了,大笑不止,說:「好一個狗官啊!狗官不錯!」朝臣們跟隨著見到此景,只得面面相覷,說不出話來。拍手稱好的自然是宦官。宦官們還找來了四條很老實的驢,栓成四輛小驢車,拉著劉宏滿皇宮亂跑,劉宏親自駕車,左突右撞,宮中到處晌起「驢車老闆」的吆喝聲。皇帝尚且如此,大臣們為拍馬屁,自然爭相效仿,一時間「洛陽驢貴」。

不久,漢靈帝劉宏對狗對驢又沒了興趣,宦官們也想不出什麼更刺激的點子了。一日,劉宏猛然說:「我想看女人光著身子玩兒!」於是,在西苑就建起了「裸泳館」。漢靈帝看著眾多妙齡少女們裸奔於其間,也加入裸奔的行列,嬉笑淫盪,深感無比歡暢。漢靈帝如此荒淫無恥,實在是一個大大的昏君。正所謂主暗臣昏,他手下的大臣們也只顧助其為非作歹,討得皇帝的歡心,宦官們則一心只顧聚斂錢財,奢侈揮霍。最後,這樣的朝廷君臣終於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公元184年,張角領導爆發了黃巾大起義,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給了腐朽的東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公元189年,年方三十四歲的漢靈帝劉宏一命嗚呼,結束了他貪婪奢侈荒淫無度的一生。

作為一個帝王,不關心自己的國事,放任宦官亂政,實在可氣。興建「裸泳館」讓少女裸奔,實在可悲。東漢王朝,就這樣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6. 成都簡介(從古到今,在政治,經濟,文化,典故上講)

人文成都
作為具有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成都市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就有216處之多,其中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樓、蜀王陵、永陵、金沙古蜀文化遺址等更是中外聞名。
●望江樓
望江樓公園是為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建,薛濤一生愛竹,常以竹子的「蒼蒼勁節奇,虛心能自持」的美德來激勵自己。後人在園內遍植竹子以表示對薛濤的敬意。
園內建築以崇麗閣最為壯麗雄偉。該樓建於清光緒十五年,高30多米,共4層,朱柱碧瓦,寶頂鎏金。因樓身位於錦江邊,故名「望江樓」,現已成為成都市的標志物。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3年多,創作詩篇240多首,很多詩都是以草堂為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為後人推崇的千古絕唱。
草堂建築樸素典雅,楠木參天,帶有濃郁的文化氣息,是成都遊客最集中的觀光勝地之一。
●武侯祠
武侯祠是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於蜀漢末年,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搬進了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內,成為君臣合祀的祠廟。
由三絕碑、劉備殿、武侯祠、劉備墓、三國文化博物館等景點組成,全面展示了三國蜀漢文化。
●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附近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
都江堰—青城山一線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由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組成。
●青城山
青城山是道教發祥地,處處藏幽納翠,四季風光各不相同。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此結茅傳道,著道書24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宮殿和大量的文物古跡。
提示:成都西門車站有到都江堰的旅遊車,旅行社也有1、2日旅遊線推出。
風情成都
到過成都的人都會感嘆於成都人悠閑,成都人只要消消停停悠悠閑閑過日子就行了,所以時世變遷仍然改不了成都悠閑安逸的氣質。
●茶館文化
成都現在的茶樓、茶館有3000多家,從裝修豪華的高檔茶樓到路邊的小茶館應有盡有,消費從上百元到幾元不等,生意都很不錯,這在全國可是絕無僅有的。
●農家樂 http://www.enjoycd.com/
成都人好玩,前些年炒得紅紅火火的農家樂就是從成都開始的。農家樂一般離市區不遠,飯菜是典型的農家風味,蔬菜、水果都是地里現摘的。臨走還可以買些自己摘的水果,一天下來,一個人的全部消費也不過幾十元。
●成都熊貓基地
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是以造園手法模擬大熊貓野外生態環境,現佔地560畝,綠化覆蓋率達96%,營建
了適宜大熊貓及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生態環境。這里常年圈養著20餘只大熊貓以及小熊貓、黑頸鶴、白鶴等珍稀動物。
●成都動物園
成都動物園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北郊,與川西名寺昭覺寺隅牆相望,距城區4公里。園內綠樹成蔭、湖光瀲灧、鳥語花香、風景誘人。30餘組各種造型新穎別致的動物館舍散落於17.342公頃的綠樹、翠竹、花叢之中。當您漫步於其中,定會感受到自然、動物、人類的和諧氛圍。如果時機合適,您還可以體驗到飼喂野生動物的樂趣,您還可以抱著小獅子和小老虎合影。
始建於1953年,在1976年遷到現址的成都動物園。經過近50年的建設與發展,已成為常年展出各種獸類、兩棲爬行、鳥類以及觀賞金魚等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300餘種、3000餘只(頭)的專類公園。年接待遊人150萬人次,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動物園,位列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大動物園之第4位。
●成都植物園
成都植物園位於北郊天回鎮,距城區10公里,佔地774畝,綠地率94%。前身系成都市林場。園內綠樹成蔭,花繁葉茂,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是四川省第一所人工植物園。
該園共設8個專類植物區和10多個植物專類園,另有香樟林、千丈林和松林。園內草木繁茂,植物種類眾多。現有木本栽培植物1000餘種,園藝栽培品種800多個,其中銀杉等國家一、二、三級保護植物67種。
1987年成都市植物園與成都市園林科研所合署辦公,使成都植物園成為一座具有風景園林外貌,融科研、科普、旅遊服務於一體的多功能植物園。1990年被市政府評為蓉城新八景之一,命名為「綠海藏珍」。
成都位於中國西南,地處成都平原腹心地帶,總面積1.239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面積為283.86平方公里。成都生物資源豐富,珍稀植物有銀杏、珙桐等。珍稀動物有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等。中葯材有860多種,川芎、川鬱金、烏梅、黃蓮等蜚聲中外。成都市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跡中外馳名。全市現有人文景觀172處,其中尤以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都江堰、二王廟、青城山最具特色。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處。有世界唯一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地處由劍門蜀道、九寨溝、峨嵋山、長江三峽等地組成的四川旅遊環和全國旅遊環的聯絡點上,還是內地前往西藏的主要通道,旅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成都市擁有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全市道路總長度約5500公里,2003年完成新改擴道路長度110公里。郊區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114公里。成都有6條呈放射狀通往全國各地的高速公路,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5.4公里。2002年全市有機動車176.5萬輛,成都交通地圖其中私人小轎車已達45.8萬輛。全市有發達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火車站公交智能線路776條,年客運量47億人次。成都是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之一,成都旅遊地圖與全國大多數大中城市之間均開通有直達列車,經過幾次提速,加之採取夕發朝至、電腦聯網售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鐵路吸引了大批客流,2003年旅客運輸量31237.4萬人次。成都是全國航空線的交匯中心,在線查詢2003年民用航空運送1245.5萬人,成都電子地圖首都機場已開通200條國際國內航線,通往世界主要國家及地區和國內大部分城市。首都國際機場新航站樓啟用後,已進入亞洲最繁忙機場的行列。

成都市基本氣候特點
一、氣候概況:
成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日照較少。多年年平均氣溫為16.2度,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7.3度,年極端最低氣溫為-5.9度,最熱月出現在7~8月,月平均氣溫為25.4和25.0度,最冷月出現在1月, 月平均氣溫為5.6度;年總降水量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別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為12和1月, 月降雨量分別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現在5~9月,常年暴雨出現的始終期分別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常年大雨出現的始終期分別在5月底到6月初和9月中旬左右, 全市1960-2001年區域性洪澇總次數為44次,常年出現區域性洪澇為1次.年總日照時數為1148.9小時;最多風向為靜風,風向頻率為39%,次多風向為北風,風向頻率為14%。穩定通過10度的初終日期為3月中旬到下旬初, 穩定通過20度的初終日期為5月下旬,金堂最早,在五月中旬,都江堰最遲,在6月下旬初.常年霧日多達兩月以上,秋冬季為高發期,11—12月的霧日多達一月以上.春旱出現頻率為59%,出現嚴重春旱年份的頻率為32%,一般年份的頻率為27%.夏旱出現頻率為63%,出現嚴重夏旱年份的頻率為39%,一般夏旱年份的頻率為24%.常年雷暴日數為34天,初日在4月13日,終日在9月27日.常年冰雹日數為0.1天.
二、各季的主要氣候特點:
冬季:冬無嚴寒,對小春和畜牧生長有利,連續的多霧天氣對交通航運影響較大,冬干、寡照比較明顯。
春季:氣溫回升較早,對林木和小春作物生長有利,但忽升忽降不穩定,易出現持續低溫或」倒春寒」,影響大春作物適時播種或造成爛種爛秧。
初夏:溫度適中,日較差較大,對小春作物成熟收割有利,但往往出現的夏旱易造成丘陵和尾水地區大春栽插用水緊張。初夏的冰雹、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有時出現的較長時間的低溫、連陰雨給小春收割、大春栽插、水稻分櫱等帶來不利影響。
盛夏:夏熱多雨、光照強的氣候是大春作物生長的黃金季節。但頻繁出現的強降水天氣易造成澇災。同時,高溫高濕有利於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發展。
秋季:秋短陰涼多綿雨的天氣和秋長秋高氣爽的天氣都有出現。

歷史沿革
成都自古為西南重鎮,三國時為蜀漢國都,五代十國時為前蜀、後蜀都城,文化遺存豐富,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有2300多年建城史。秦漢以來,成都就以農業、手工業興盛和文化發達著稱,歷代都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長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漢代成都與洛陽等並列為五大都會之一。唐代商貿繁榮,與揚州齊名,稱為"揚一益(成都)二"。宋代成都印刷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就是成都。杜甫的著名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生動地描繪了成都當時作為長江上游重鎮和西南經濟文化中心商賈如雲、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
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有確切記載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並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陽建制修築城垣。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四川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其他手工業如巢絲、織綢、煮鹽、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業也很發達。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裡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楊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象磚和畫象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經濟地位有所謂"揚一益二"(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綉"為全國三大名綉之一,"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即分布在鄰近地區的鄉鎮集市。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宋元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元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每年成都上交絲綢商品,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成都造紙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規定,國家圖書館的書必須用成都造的麻紙來抄寫。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葯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
宋元以後,成都為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明在四川設立布政使司,設所在成都。公元1654年,清順治將四川布政使司改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歷史上正式出現。辛亥革命後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廢除成都府設治所,改稱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1921年,成都、華陽兩縣合並為市,成立市政籌備處,處以下設總處、文牘、法治、會計、調查、庶務六科。1922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1928年,設市政公所為市政府,國民政府置成都市為省轄市和四川省省會。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為四川省省會。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城市之一。
今天的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具的風土人情彰顯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恆久魅力,孕育了「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更憑添了一份迷人的現代氣息。2004年,榮獲「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台商「極力推薦」城市、「十大中國大陸最佳商務城市」、「中國城市綜合實力十強」等稱號。2005年,成都市GDP總量達到2371億元,同比增長13.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9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9.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457.4億元,增速為43.4%;進口總額為18.6億美元,增長24.1%。成都市私人汽車擁有量在全國城市中居第三位。

成都市花市樹
市花:芙蓉 學名:Hibiscus mutabilis L. 英名:Cottonrose Hibiscus
科屬與形態:錦葵科,木槿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m多。枝密生星狀毛。葉互生,闊卵圓形或圓卵形,掌狀3-5淺裂,先端尖或漸尖,兩面有星狀絨毛。花朵大,單生於枝端葉腋,有紅、粉紅、,白等色,花期8-10月。蒴果扁
球形、10-11月成熟。
原產及分布:產於我國南部。長江流域以南廣為栽培,以成都一帶為盛。國內外多栽培觀賞。
習性:喜光,略耐陰。喜溫暖,不太耐寒,喜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繁殖與栽培:播種、扦插和壓條繁殖。春季平床條播。取落葉後枝條沙藏越冬,翌春4月上旬扦插,秋季掘起假植越冬,第二年栽植即可開花。插時切忌損傷插穗皮,以確保成活率。長江以北栽培最重要的是注意防寒越冬。
用途:秋季開花,朵大美麗,是很好的觀花樹種。適宜庭院、坡地、路邊、水旁種植。花、葉、根皮可人葯。

市樹:銀杏
銀杏樹為高大落葉喬木,軀干挺拔,樹形優美,抗病害力強、耐污染力高,壽齡綿長,幾達數千年。它以其蒼勁的體魄,獨特的性格,清奇的風骨,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而受到世人的鍾愛和青睞。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作詩詠曰:「銀杏栽為梁,香茅結為宇,不知棟里雲,去做人間雨」。宋代大詩詞家蘇東坡有詩贊曰:「四壁峰山,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銀杏樹不僅以其俊美挺撥、葉片玲瓏奇特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她適應性強,葯用功效大,經濟價值亦非常可觀。銀杏樹的果實--白果,品味甘美,醫食俱佳。經過加工之後,可以製成色澤鮮艷,氣味濃郁,香甜可口的各種風味飲料和老幼皆宜的保健食品。銀杏的根、葉、皮也含多種葯物成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銀杏樹通身是寶,含大量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擴張血管、促進微血管循環、增進人體生機的作用,補腎健腦、滋膚保容。常食之,可使肌膚紅潤、紅膩、少皺紋等。銀杏還含有豐富的未名物質?D?D「抗衰老素」青年人常食之精神煥發,老人常食之保健延年。
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用銀杏果治療哮喘,咳嗽。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吳瑞《日用本草》,銀杏果均入葯。當代科學家更已成功地提示:銀杏葉提取物能增加腦血管阻力,改善腦血管循環功能;保護腦細胞,免受缺血損害;擴張冠狀動脈,防止心絞痛及心肌梗塞;抑制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清除有害的氧化自由基,提高免疫能力。具有防癌,抗衰老功能。對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腦動脈硬化,老年性痴呆症,高血壓等病有神奇療效。銀杏果,不僅內含大量的抗衰老素,也可開發成各種美容化妝品,還是營養豐富的滋補佳品,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

成都旅遊資源
旅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目前成都有星級酒店賓館113 家,共有客房15970間,床位29934個。公路、鐵路、水運和航空交通十分便利,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國家一類口岸機場,可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機。成都火車站是成都鐵路局管內唯一的客運特等站,它是寶成、成渝、成昆、達成等鐵路干線的交匯點。成都作為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是全省公路的中心,其干支線公路呈輻射狀分布,十分便利。成都是全國八大通信交換中心和全國九大郵政一級處理中心,可與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600多個城市直接通話。旅遊服務機構不斷優化,目前有各級各類旅行社24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6家。2003年,受「非典」影響,全市接待入境旅遊者22.65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1.01億美元;接待國內旅遊者2843.55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174.1億元人民幣;國際國內旅遊總收入 182.47 億元人民幣。旅遊業正逐步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成都市、都江堰市、崇州市。
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都江堰市。
世界遺產: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旅遊區(點):青城山國家AAAA級旅遊區(點),都江堰國家AAAA級旅遊區(點),劉氏庄園國家AAAA級旅遊區(點),竹溪湖國家AA級旅遊區(點),紅砂村花鄉農居國家AA級旅遊區(點),回龍溝國家AA級旅遊區(點),白塔湖國家AA級旅遊區(點)。
風景名勝區:
國家級: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西嶺雪山風景名勝區,龍門山風景名勝區,天台山風景名勝區。
省級:九龍溝風景名勝區、朝陽湖風景名勝區、雲頂石城風景名勝區、龍泉花果山風景名勝區、黃龍溪風景名勝區。
森林公園:
國家級:龍池森林公園、西嶺雪山森林公園、天台山森林公園、白水河森林公園。
省級:雞冠山森林公園、白鹿森林公園。
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龍溪?D虹口自然保護區、白水河自然保護區。
省級:鞍子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黑水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都江堰、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劉氏庄園、明蜀王陵、升庵桂湖、邛窯遺址等。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2處。
獲聯合國人居獎: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
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全球500佳」: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動物園。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崇州歷史文化名城、邛崍歷史文化名城、新都歷史文化名城、洛帶歷史文化名鎮、城廂歷史文化名鎮、黃龍溪歷史文化名鎮、安仁歷史文化名鎮、新繁歷史文化名鎮。
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為主題的城市生態環保公園:活水公園。(

7. 誰知道"金堂玉馬"是什麼意思,是出自什麼典故

「金堂玉馬」復

「白玉為堂金作馬」制--《紅樓夢》

人們習慣把金堂玉馬比作是翰林世家。《漢書‧公孫弘傳》雲:「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漢書‧李尋傳》:「過隨眾賢待詔,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歐陽修【會老堂口號】詩雲:「金馬玉堂三學士,清風明月兩閑人。」《故事成語考、文臣》曰:「金馬玉堂羨翰林之聲價。」 當時海寧陳氏為海內第一望族,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之稱,所以「玉堂金馬」表意的是海寧陳家一門九列。

8. 麻婆豆腐的典故傳說

關於麻婆豆腐,相傳最廣的故事是這樣的。
清朝末期,成都萬福橋碼頭旁邊有一家小館子,老闆娘臉上有麻子,人們都叫她陳麻婆。同治元年(1862年),陳麻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碼頭工人、腳夫,店裡的東西已經不多了。都快打烊的時候,又進來了一夥,要求老闆做點又下飯,又熱和又便宜的菜。陳麻婆看店裡沒什麼菜,只剩下幾盤豆腐,一點牛肉末,現去買菜肯定不行,已經太晚了。陳麻婆急中生智,把豆瓣剁細,加上豆豉,放油鍋里炒香。加點湯,放下切成兩厘米見方的豆腐塊,再配上其他調料,加入炸酥脆的牛肉末,勾芡收汁,起鍋以後再來上一把花椒面辣椒面灑在豆腐上。一盆色鮮味美,麻、辣、燙、囫、嫩、鮮的豆腐就上桌了。這一夥人個個吃得鼻子冒汗,整了好幾碗飯,吃得肚兒溜圓,口中大呼暢快。後來那些苦哈哈的民眾開始一傳十,十傳百,都曉得陳麻婆做的豆腐又好吃,又下飯,又省錢,來的人越來越多,結果,就成了陳家的招牌菜。因為這種豆腐又麻又辣,老闆娘又叫陳麻婆,結果這道豆腐菜就叫陳麻婆豆腐了。
成都北門順河街,是一片木材集中地,遍街之上,幾乎家家都是木行,即使有三家兩家,做的不是木材生意,但也依賴木材過活。唯一例外的,大約就是由木行改業的麻婆豆腐飯店了。
原來麻婆娘家姓溫,是北門火神廟萬豐醬園大掌櫃的七姑娘,小名巧巧。她上有三個哥哥,三個姊姊,個個資質平庸。唯有巧巧長大了以後,反而出落得芙蓉如面柳如眉。有著一雙水汪汪的眼睛和玲瓏有致的身材,可是老天偏弄促狹,在她粉臉上灑下一些白麻子,但她麻得嬌,麻得俏。
十七歲那年,嫁給順記木材行四掌櫃陳志灝。新婚以後,小倆口恩愛異常,正因如此,大嫂二嫂在嫉妒中,就有意無意的散播些讒言蜚語。時間長了,原來對她頗為疼愛的婆婆,也慢慢的由冷落而加以責罵了。
她的三哥三嫂,從前也是受不住婆婆嫂嫂的冷言諷語而遠走高飛,在那數百里外的重慶,另外開了一家葯房。大概是受了這兩人的影響,夫妻暗暗商量妥當,分得了少數現金和三間街房,也離開了陳家老窩。
三間街房自家住了一間,另兩間仍然續租給原本的一家羊肉店和一家豆腐坊。四掌櫃的就到廿里外的馬家碾,替一家榨房當起管事,每天早出晚歸。白天她用針線打發寂寞,終日緊閉門戶,過著甜甜蜜蜜的歲月。唯一遺憾的是她沒替四掌櫃的生下一男半女。
第二年的春天,她的小姑淑華,因為和二嫂吵嘴,賭氣離開了爹娘,投靠她的四嫂。從此姑嫂相依,日子有了歡聲笑語。馬家碾一帶,盡是油坊。成都附近的三角地帶的人,多半從事油菜的種植與榨油,稱為菜子,這些菜子,又多半集中在馬家碾榨油。四掌櫃生性和善,待人親切誠懇,一兩年後,他已由秤油、發油的管事,升為采購、推銷及收款員了。只要是他經手的事件,對那些窮苦挑夫異常體恤、仁慈,絕不使苦力白賠血汗。
她家住的地方是馬家碾進城必經之路,那些挑夫大都把這兒當成中繼站,他們為了感念四掌櫃的待人厚道,經常送點自家的小東西回報。雖然他倆再三推辭,但是窮苦的人,禮輕仁義重,於是收了之後,巧巧總是左邊店裡買點羊肉,右邊店裡買點豆腐燒上一盤,再配兩樣小菜回贈。
這樣的幸福生活,剛剛度過了十年,不幸的命運卻降在她身上,光緒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四掌櫃在金堂馬家渡翻了船,從此她失去了心愛的丈夫,從此她幻滅了人生的美夢。
淑華看她孤苦伶仃,加上十年相依的情感,雖然自己都十九歲了,可怎麽捨得離棄處於困境又極為疼愛自己的四嫂而出嫁呢?當然出了這種狀況之後,陳家、溫家都曾派人要接她倆回去,但都被她們嚴詞拒絕,她倆知道那碗閑飯,並不容易享受。
剛開始,娘家婆家雖然也有些微的接濟,但是杯水車薪,姑嫂倆為了生活,不得不面對現實,打開門戶,為生計而打拚。她倆都做得一手好針線,能剪會裁,可附近人家,都非豪門鉅富,除了過年,平時很少添制衣物,想專靠這門手藝吃飯,不上算!
幸好這個中繼站每天依舊人來人往,那些種植、榨油的「菜子」,賣苦力的油擔子「挑夫」,不管是過去熟識或才見面,全都感念以往四掌櫃的善待,看她們打開店鋪,每天仍來歇腳。有些帶點米,有些帶點菜,空手的就在隔壁兩家店,買點羊肉、豆腐,洗洗弄弄,等巧巧來上鍋一燒,就可飽餐一頓。大家故意省下一口,就足夠姑嫂早晚兩餐而有餘。
這些誠摯的情誼,不但鼓舞了巧巧枯萎的心靈,而且更使她練就出一種專燒豆腐的絕技。在眾口宣揚聲中,巧巧所做的臊子(羊肉)豆腐美名,竟然傳遍了川西一府十餘縣。凡是過去認得四掌櫃的,總是想方設法,提點禮物上門看望,目的僅在一嚐她的燒豆腐手藝。四掌櫃的老東家,認為巧巧姑嫂既然都表明守貞不嫁,又不願返回娘婆二家,再三勸巧巧繼子成祧(繼承為後嗣),以娛晚景,並好意借予資金幫助她開店當爐,一展烹調專長。
那時正是光緒卅年,社會風氣保守,婦女拋頭露面,誰能避免旁人指摘?溫陳兩家親友認為是奇恥大辱,陸續登門,一力勸阻,但她倆意志堅定,店日日照樣開,豆腐仍天天燒。後來乾脆向兩家聲明,只要拿出五千兩銀子「生息」,她就關店歇業。提到要錢,兄弟妯娌就只好閉口裹腳。
從此姑嫂打起精神,一心一意招呼生意,嫂嫂剁肉燒菜,小姑擦桌洗碗。她倆行得正,坐得端,長期事實表現,人們內心才慢慢由輕視而轉變為敬重了。宣統二年,她三哥把十二歲的次子帶回成都,正式過繼給巧巧為子,可惜因為不是自己親生又忙於生意疏於關愛,結果十六歲那年,偷偷跑上部隊當了一名副官。
就這樣,年復一年的,店面擴大了,生意興隆了,但她倆的青春也就在「一雙小小的金蓮」,急速的挪移中慢慢的流逝了。為了避免閑言,店中「一無應門五尺之童」。豆腐、羊肉,要客人自行購買,客人所付火費、飯錢,姑嫂多寡不爭。她倆由於操勞過度,民國二十三年,淑華首先病倒,萬不得已找了一位遠房族孫前來幫忙。結果一年之間,姑嫂先後去世。
生前,有人叫她巧姑娘、四少奶;又有些人叫她陳四嫂、掌櫃娘。麻婆是她死後掙出來的招牌:麻,是別人對她美麗嬌俏的懷念;婆,是別人對她年高德邵的尊稱。

9. 唐日交往與鑒真東渡是什麼典故

繼隋代日本推古天皇朝四次遣使於隋,隋也派使臣赴日之後,唐和日本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達到空前繁榮的時期。這時日本社會正處於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和鞏固階段,除對唐朝的昌盛極為贊賞之外,更加要求學習反映封建制生產關系的唐朝的典章制度來進一步鞏固社會秩序,吸收唐朝文化來豐富發展自己國家,因此它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學生和學問僧數量之多,僅次於新羅。

早在日本大化改新之前的推古天皇三十一年(623),自唐歸國的日本留學僧惠齊等上書朝廷說,在唐留學生均已學業成就,應予召回,並說:「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朝廷接受這一建議,積極准備,於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派出第一次遣唐使。此後到開成三年(公元838年、日本承和五年)的二百零八年間,正式的遣唐使計有十二次。乾寧元年(公元894年、日本寬平六年)又准備派遣唐使,出使的主要官員已經任命,而已被任命為遣唐大使的菅原道真上書建議中止派遣,從此遂正式停止遣唐使。從630年至894年,二百六十四年問,除上述正式遣唐使十二次外,任命而未成行的三次,抵達長安的日本使臣,兩次是送唐使臣回國的「送客唐使」,一次是迎遣唐使歸日本的「迎人唐使」,故總計為十八次。

遣唐使團組織完備,使團官員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正式外交官員)。使團成員除約佔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知乘船事(船長)、造舶都匠(造船技術負責人)、譯語(翻譯)、主神(掌祭神者)、卜部(掌確定航行方位、測定風力者)、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史生(文書)、船師(航海長)、雜使(雜役)以及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其職務類別將近三十種。隨行人員有長期在唐居留的留學生、留學僧和短期入唐將隨同一使團回國的還學生、還學僧。還有從事保衛的射手。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一般是二百多人,乘船二艘,從八世紀初開始,人數倍增,一般為四艘船,五六百人。717年派出的遣唐使為557人,733年派出的為594人,838年派出的為651人。其中有的船中途遇難,入唐的也只有少數的主要成員被允許進入長安。

遣唐使的航線從七世紀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四十年間,採取北路,即由難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過瀨戶內海,從博多(今日本福岡)出發,沿朝鮮半島西岸北行,再沿遼東半島南岸西行,跨過渤海在山東半島登陸,再由陸路西赴洛陽、長安。這條航線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較安全,船隻遇難情況較少。以後因新羅滅百濟、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與日本關系一度緊張,於是遣唐使船在七世紀七十年代到八世紀六十年代這一百年間,航線改取南島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種子島、屋久島、奄美諸島,向西北橫跨中國東海,在長江口登陸,再由運河北上。這條航線主要航行於渺茫無際的東海上,靠岸困難,危險較大。北路和南島路航行時間都需三十天左右,甚至更長時間。遣唐使後期,航線改取南路,即由九州西邊的五島列島逕向西南,橫渡東海,在長江口的蘇州、明州一帶登陸,再由運河北上。航行時間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只需三天,但風濤之險與南島路基本相同。

古代名畫遣唐使的目的在於學習、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對使團人員的選任,特別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等使團四官的選任是非常謹慎的。例如正使除具外交才能外,還須有堂皇的儀表,優雅的風度,及關於中國的知識和禮儀方面的較深修養。如第三次遣唐押使高向玄理曾在隋留學三十五年,後來成了大化改新的最高政治顧問國博士。第十次遣唐副使吉備真備曾留唐十七年。此外任過正使的多治比廣成好文學、詩歌;藤原常嗣游大學,能「史」「漢」,諳《文選》;未成行的副使小野篁文章無雙,草隸兼精;錄事山上憶良是著名的萬葉歌人。有兩家父子先後被任命為使臣,也是由於具有教養和經驗,利於向唐朝學習。總之,參加遣唐使團的或博於經史,或長於文章,或精於書法,盡皆風度翩翩的飽學之士。就是下層的醫師、工匠、樂師、水手等也都是本行業的佼佼者。

遣唐使在完成外交使命的同時,還擔負著進行文化和貿易活動的任務,他們既是文化使者,又是國家商人。在文化上他們要進行考察、學習和引進,唐帝國則熱情提供方便。如唐玄宗命朝衡陪同遣唐使參觀府庫藏書,又應遣唐使的要求,令四門助教趙玄默去鴻臚寺為其講課「授經」。他們大量采購圖書,吉士長丹等因從唐朝帶回很多書籍和寶物而得到天皇賞賜。使團中技術和藝術人才在唐期間也努力學習,准判官藤原貞敏善彈琵琶,人唐後拜琵琶名手劉二郎為師深造,並與劉二郎之女成親,回日本後,貞敏出任雅樂助和掃部頭,成為日皇宮廷音樂的負貢人。遣唐醫師菅原棍成,在唐期間就教於名醫,回國後任針博士,後來做了御醫。其他木工、鍛工、鑄工等都是人唐參觀學習該行業最新技藝的。至於正使、副使、判官、錄事等,不少人後來在朝廷中任重要職務,由於他們能不同程度地接近朝廷政治中樞,便能將在唐朝期間學得的知識變通融會於日本各項制度和政治施策中去。總之,遣唐使在學習和引入唐文化方面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遣唐使同時也是貿易代表團,它把日本的大批「國信物」(對唐的贈品)船載以來,又把唐朝的大批「回賜」(對日本的答禮)船載以歸,實質上承擔了唐日之間產品交換的任務,遣唐使帶來珍珠絹、琥珀、瑪瑙、水織絕等貴重禮品,1970年在西安發現的日本「和同開彌」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唐政府回贈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保存的唐代珍貴文物中,有一部分就是遣唐史帶回去的。這樣的贈品和答禮,實際是兩國之間互通有無的貿易。

為吸收中國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來唐學習,這些留學生若以學習方式和年限為准,可區分為一般留學生、請益生和還學生。請益生類似今之進修生或訪問學者,在國內已有所長,入唐求教和深造。還學生亦如此,不過他們是與遣唐使同去同還。他們在史籍上留下姓名的計二十六人,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大部進太學學習。一般留學生學習年限較長,動輒十年二十年,與中國詩人、學者結下深厚友誼;有的參加唐朝科舉考試「及第」而步入仕途。留學生在學習之餘,還搜購中國典籍、書畫、樂器、工藝品、文具、衣服甚至武器等,以便歸國時帶回。唐昭宗大順二年(891),據藤原佐世撰《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日本保存的漢籍計分易、詩、樂……共四十家,一千五百七十九部一萬六千七百九十卷。這些漢籍大部分是遣唐使和留學生帶回的。留學生回國後,由日本朝廷安排在教育、醫葯、刑律、藝術等不同部門工作,使他們能發揮自己的學術和技術特長,在日本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發展上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他們和日本人民群眾一起,為這個原本落後的島國的迅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也為加強中日友好作出了歷史貢獻。著名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漢名朝衡或晁衡,十七歲入唐,進國子監的太學學習,成績優秀,通過唐朝的科舉考試,踏上仕途,長期居留中國,擅長詩文,在唐歷任左拾遺、左補闕、光祿大夫兼御史中丞、衛尉卿兼秘書監、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等職。天寶十一年(752)藤原清河出使長安,朝衡再一次提出回日申請(第一次提出在開元二十二年,未獲許可),終於得到玄宗允許。他留戀自己生活多年的中國和中國友人,寫下了「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的詩句。王維寫了《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並序》: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

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在詩序中盛贊唐日友好並期待朝衡重返中國。但他乘的船隻途中遇風暴,漂流到安南,人皆以為該船已失事,李白寫了《哭晁卿衡》的動人詩句:「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沈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但經歷千難萬險,朝衡又回到長安,終老於唐。在他逝世一千二百多年後,中日兩國人民分別在西安和奈良為他樹立紀念碑,表彰他為中日友好所做的歷史貢獻。吉備真備二十二歲人唐,在中國留學十七年,研習經史、歷算、陰陽、天文等學科,並攜回大量中國書籍和器物。一行和尚所造的大衍歷,在吉備真備帶回不久即為日本所採用。他由留學生而任日本遣唐使節歸國後官至左大臣,極力推廣唐代文化,是早期中日交往中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遣唐留學僧見於文獻的達九十人。他們和留學生一樣也分為一般留學僧、請益僧和還學僧。他們在中國巡禮名山,求師問法,帶回大量佛經、佛像、佛具等,同時傳入了與佛教相關聯的繪畫、雕刻等,對促進日本文化的發展起了作用。最澄、空海分別創立了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並且仿效唐朝,開創了日本佛教在山嶽建寺的風氣。空海回國時帶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經。他除研究佛經外,廣泛吸收中國文化,是成績卓著的文學家、書法家和教育家。由其弟子編成的《性靈集》(十卷),收錄了他的詩賦、表文、碑銘等支學作品,他給最澄的親筆信被稱為《風信帖》,被定為日本國寶。他對中國的文學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空海所著《文鏡秘府論》、《篆隸萬象名義》和圓仁留唐十年的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研究中國和日本的文藝批評、文字學和歷史的重要文獻。

如同阿倍仲麻呂等日本人在唐作官、從事文化和宗教活動一樣,也有不少唐人在日本作官和從事文化、宗教活動。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時派遣「送使」同去,前後共八次,每次常常數十人。使者完成使命後即應回國,但由於航行艱險,也有不少人居留下來,歸化日本。如沈維岳、袁晉卿等,見於日本史書的有十八人。沈維岳被授從五位下,作了美作權椽,袁晉卿敘從五位上,作大學音博士,歷任大學頭、安房守等官職。這些唐人在介紹唐文化和促進日本文化的發展方面都有所貢獻。

唐朝僧人也有隨遣唐使赴日本的,在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中作出最傑出貢獻的是唐高僧鑒真。

鑒真(688—763)日本常稱為「過海大師」、「唐大和尚」,俗姓淳於,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其父以經商為生,篤信佛教,曾就揚州大雲寺智滿禪師受戒學禪。家庭對鑒真影響極深,十四歲(一說十六歲)時隨父入大雲寺朝聖,見佛像而動心,請求出家,父奇其志而允許,遂就智滿禪師剃發出家為沙彌(初出家的童僧),配住大雲寺,鑒真是其法號。從此開始佛學研究生涯。十八歲受菩薩戒(表明已具備作為僧侶的基本條件),此後青年時期的鑒真曾巡遊東都、長安,遍投名師,潛心鑽研佛教經典。同時對佛教藝術、建築、醫學等苦心鑽研,極富素養。二十一歲在長安受具足戒(受戒儀式完成即具備僧籍)。在兩京六年切磋,使鑒真成為知識淵博的僧侶。開元元年(713),二十六歲的鑒真自兩京回揚州,定居揚州大明寺(今揚州法靜寺)。其後四十餘年間,在江淮一帶宣講律藏,為俗人剃度傳授戒律先後達四萬餘人,其中著名僧侶有二百三十餘人,江淮問尊鑒真為授戒大師。同時他主持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主持建築寺院八十多處,並指導塑造、繪制大量佛像和壁畫,抄寫上千卷佛經,鑒真成為德高望重名揚四海的高僧。

當時,佛教在日本受到封建朝廷的推崇,頗為興盛。但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受戒儀式受戒,一般都只受過菩薩戒或自誓戒,沒有「三師七證」由十位僧侶證明一位僧侶僧籍的具足戒。很多人不經一定手續就「自度」、「私度」作了僧尼,不少農民逃入寺院,剃發為僧以求免稅免租,使封建朝廷失掉納租人;上層僧侶憑借朝廷威勢,為所欲為,腐化墮落。因此建立嚴格的受戒制度,控制憎侶人數的盲目增多,使僧侶遵行應守的清規戒律,抑制違法行為,提高佛學修養,成為整頓日本僧侶制度的急務。

古代名畫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天平五年),日僧榮睿、普照隨遣唐使入唐,學習戒律,拜謁名僧,代表日本聖武天皇邀請高僧去日本傳授戒律,天寶元年(742)冬,榮睿、普照至揚州大明寺,頂禮(五體投地用頭去頂尊者的腳,以示尊敬)鑒真足下,具述來意曰:「佛法東流至日本國,雖有其法,而無傳法人。……願和上東游興化。」眾弟子以日本太遠,滄海茫茫,狂風巨浪,百無一至,咸表沉默。鑒真表示為興佛法「何惜身命」?毅然應請,決心東渡,時年五十五歲。弟子祥彥、道杭、恩乇等二十一人願同心隨去。

鑒真、榮睿、普照、道杭等加緊准備遠航用具、食品等,道杭曾是唐朝宰相李林甫之兄李林宗的家僧,因請李林宗代辦從揚州出發經潞至浙江天台山國清寺朝聖證件,以便出海後直航日本。因唐代未經政府批准私人不能出國。至於航船,李林宗也寫信給侄子揚州「倉曹」李湊,命其協助。籌備工作正順利進行之時,天寶二年(743)四月突生意外。因道杭說:此去日本,為傳戒法,需德高望重者,高麗僧如海少學,不宜同行!如海怒,至官府誣告道杭勾結海賊,正造船備糧,致使道杭、榮睿、普照等被捕,船隻、干糧被沒收。後雖獲釋但第一次東渡失敗。

榮睿、普照獲釋後至大明寺准備再次東渡。鑒真以全部積蓄買軍舟一隻,雇水手十八名,備辦海糧、佛經、袈裟,並招聘工匠八十五名。天寶二年(743)十二月,鑒真、榮睿、普照、思乇等一百餘人,同駕一舟,舉帆東下。由揚州出發,出大運河口入長江,至狼溝浦(今江蘇太倉瀏河口附近的狼港),遇風暴,浪擊舟破,離船登上淺灘,潮水逆涌,水過腰深。時值隆冬,寒風刺骨,冷水浸身,艱辛備至。第二次東渡,未曾遠航,即遭失敗。

鑒真親自組織指揮搶修船隻,修復後,一行人重新登船,開始第三次東渡,出長江口直指日本,不幸到舟山海面船觸暗礁,人雖上岸,但船沉海底,糧水俱盡。一百餘人於荒涼小島上在飢渴寒冷中度過三晝夜,後獲救安置在朗州(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第三次東渡又遭失敗。

第三次東渡失敗後,鑒真等暫居明州阿育王寺,巡遊附近諸州講律授戒。越州僧知鑒真欲東渡,告州官曰:「日本僧榮睿誘大和上欲往日本國。」榮睿被捕人獄,病重始獲釋。鑒真以榮睿、普照為求佛法,歷盡艱辛而終不退悔。欽佩其志向,故東渡弘法決心益堅。天寶三年(744)又准備第四次東渡,遣法進等到福州辦糧買船,擬從福州登船,以避江淮一帶官府耳目。鑒真率門徒祥彥、榮睿、普照、思乇等三十餘人,辭別阿育王寺,開始巡禮佛跡,進入天台山。朝聖佛跡後,去福建途中,又生意外。鑒真在揚州的弟子靈祜向各寺僧侶說:「我大師和上,發願向日本國,登山涉海,數年艱苦,滄溟萬里,死生莫測,可共告官,遮令留住。」出於對大師的愛護,眾僧共同署名,向官府呈遞阻止鑒真東渡請求書。江東道采訪使下令追蹤,到黃岩縣禪林寺扣留鑒真一行。派兵防衛,送回揚州崇福寺。第四次東渡失敗。鑒真呵責靈祜,靈祜日日懺悔,每夜一立至五更謝罪,連立六十天方得鑒真諒解。

天寶七載(748)春,榮睿、普照從同安郡(今安徽安慶)再來揚州崇福寺,鑒真雖已六十一高齡,但東渡壯志不減,決定即行造船備辦百物,一如天寶二年所備。僧祥彥、榮睿、普照、思託等一十四人同行,水手十八人,及其他相隨者共35人。當年六月廿七日自崇福寺出發,出長江口,揚帆出海,開始第五次東渡。為等候順風,在越州界三塔山(今定海海中的小洋山)停住一月。得好風,發至暑風山(當指舟山島附近)停住一月。十月十六日,風起出發,突見東南海面出現一座島山,至日中,島山驟然消失,繼而天色昏暗,陰雲密布狂風突起,巨浪滔天。島山實為積聚之蜃氣,預兆颶風將臨。鑒真一行,不識氣象,繼續航行,至風暴來臨,已遠離暑風山,無法返航。時風急浪峻,水黑如墨,船飄怒濤間,忽而被湧上高山,忽而被摔人深谷,人皆暈醉,船在大海上漂流,三日過蛇海,蛇長一丈余,小者五尺余,色暗有白斑,滿泛海上。一日過飛魚海,白色飛魚,長一尺許,遮蔽海空。一日經飛鳥海,鳥大如人,飛集船上,船重欲沉,以手推之,鳥即銜手。船上淡水用盡,每餐由普照發每人生米少許,嚼米,喉乾咽不下,吐不出,飲海水,即腹脹。眾人乾渴欲死。次日,酐南空中雲來覆船上,落雨,人皆以碗盛水,飲之甘美,始解危難。次日又降雨,人皆飽足。如此海上漂流十四天,始在南海中一島登陸,其地雖當冬十一月,仍鮮花競艷,樹實竹筍。經四經紀人引道,經三日到振州(今海南島南端崖縣)。此後在地方官迎接護送下,鑒真從海南經雷州半島,繞廣西、廣東、江西而北返。天寶十載(751)返回揚州。第五次東渡又歸失敗。先後有三十六名中日人員犧牲。榮睿幾經囚牢,又遇險漂流,積勞成疾,在端州(今廣東高要)病逝。鑒真哀慟悲切,送喪而去。北逗途中,普照見鑒真長年顛簸,體質日衰,不忍師父晚年再遭苦難,決定忍痛分離,去阿育王寺等待歸國便船。鑒真執普照手,悲泣說:「為傳戒律,發願過海,不到日本國,壯志不息!」師生分手,無比感念。跟隨鑒真多年的祥彥也不幸逝世。鑒真悲慟萬分,撫遺體連呼「彥!彥!」由於長期艱辛熬煎,又頻輕炎熱,鑒真視力日減,雖經治療,不見成效,終於雙目失明。

經過十二年的努力,鑒真終於在天寶十二載(753)冬,以六十六歲的高齡率弟子二十多入搭乘日本遣唐使團的船東渡,同行弟子中包括尼三人和胡人安如寶、昆侖人軍法力、占婆人善所。鑒真所乘船於次年一月十七日(日本天平勝寶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到達薩摩國川邊郡秋妻屋浦(今鹿兒島縣川邊郡秋目浦),一個多月後在盛大隆重的歡迎下進入首都奈良,留居著名的東大寺。當年鑒真在奈良東大寺設立戒壇,為日本聖武上皇、皇太後和孝謙天皇授戒。日本僧人在稱為「三師七證」的十位和尚參加下出家受戒,此為日本正規授戒之始。天皇任命鑒真為大僧都,成為日本律宗始祖。在他的親自設計和領導下,奈良修建了唐招提寺。寺中金堂採用三層斗拱,房脊兩端鴟尾高挺,整個建築簡朴優美,是日本現存天平時代最大最美的建築物,反映了當時唐朝建築技術的最新成就,是研究唐代建築最珍貴的「標本」建築物之一。唐招提寺的佛像雕塑也是在鑒真主持指導下由他的弟子和日本匠師完成的。傳播了唐朝雕塑藝術乾漆夾聹法,鑒真的弟子塑造的鑒真乾漆夾聹座像是十分傑出的藝術珍品。鑒真攜帶佛經八十四部共三百餘卷,大批佛像、佛具,並憑他的精深學識對日本經疏的錯誤一一訂正。鑒真雖雙目失明,但憑手摸、鼻嗅、口嘗鑒定了正倉院所藏草葯。唐肅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日本天平寶字七年)鑒真圓寂,安葬於奈良唐招提寺,他被稱為「日本文化的恩人」。他的乾漆夾聹像一直安放於該寺,被定為日本「國寶」,一千二百餘年來始終受到日本人民的景仰。1980年,日本送這座塑像短期來華,回故鄉揚州探親,又到北京巡展,成為中日友好關系史上的佳話。

通過以上交往,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發展到空前廣泛深入的新階段。先進的唐文化給日本文化以積極、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政治方面,貞觀十九年(645),日本進行大化改新,長期留學中國的高向玄理和僧曼被任命為國博士,參議國家大事。他們參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施行了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參考隋唐律令,制訂了《大寶律令》、《養老律令》。

二、教育方面,不少是照搬唐制,天智天皇時期在京都設立大學寮,以後學制逐漸完備,設明經、紀傳、明法、書、算等科,各科均設博士、助教進行講授、教科書為中國儒家經典。由於日本的門閥政治,高官必出權門,因而並未原封不動地接受唐的科舉制度。

三、語言文字方面,日本古代無文字,八世紀前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漢字標音的基礎上,創造了兩套「假名」(即字母),吉備真備採用漢字楷體偏旁造成「片假名」(「片」即「偏」),空海採用漢字草體全字造成「平假名」(「平」即「全」)。這些新體文字的發展,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漢文仍被尊重,日文的詞彙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四、文學方面,唐代豐富多彩的文學被移植到日本並獲得蓬勃發展,尤以唐詩影響最大,上至天皇下至一般貴族,皆以欣賞和寫作漢詩為時尚。自居易詩尤為日人所喜愛。留學生晁衡、吉備真備、小野篁、橘逸勢等對中國詩文都有很深的造詣。用漢文寫成的《懷鳳藻》、《凌雲集》、《經國集》等文學著作不斷出現。

五、藝術方面,唐朝的音樂、繪畫、雕塑、書法、工藝美術等也紛紛傳入日本。日本吸取唐朝的樂制,並派留學生入唐學習唐樂。日本宮廷請唐樂師教授音樂,唐的樂書、樂器陸續傳入日本。唐朝繪畫給日本繪畫影響極大,日畫家摹繪唐人繪畫的作品稱為「唐繪」,日本高松壕古墓侍女群壁畫與唐章懷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侍女壁畫十分相似。鑒真將王羲之父子真跡帶到日本,引起日本學習書法的熱潮,出現了空海、桔逸勢、嵯峨天皇等所謂「能書三筆」。由於學習了唐工藝的先進技術和設計,日本許多手工藝品(傢具、食器、文具、樂器等)甚至無法確定是唐制還是日制。

六、科學技術方面,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天文歷法、醫學、數學、建築、雕版印刷陸續傳到日本。

七、生活習慣方面,唐人打馬毬、角抵、圍棋等體育活動,先後傳入日本。茶葉傳入日本,興起喝茶之風。唐服傳入日本,為日本人所喜愛,端午節,七月十五盂蘭盆會,九月九日重陽節亦由唐朝傳入日本,中日關系之密切,於此可見一斑。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