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王安石成語典故

王安石成語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5 13:29:57

『壹』 王安石的資料

王安石簡介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 (今屬江西)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 王文公。 生平 王安石自幼隨做地方官的父親王益轉徙於新 淦、廬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 家始定居於江寧。早年的播遷生活,使他較為廣泛地接 觸到社會的貧困和人民的苦難,產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讀書」(《宋史·王安 石傳》),「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 《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 (《答曾子固書》)。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 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遐相希」 (《憶昨詩示諸外 弟》),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志趣。慶歷二年(1042)登楊□ 榜進士第,簽書淮南判官。慶歷年(1047)調知鄞縣,便著 手興修水利,貸谷與民,受到人民愛戴。嘉□元年(1056) 為群牧判官,後歷官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三司度支 判官、知制誥等。任度支判官時,受同僚宋敏求委託,在 家藏唐人詩集的基礎上編《唐百家詩選》。神宗即位, 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 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並推行農田水利、青苗、 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等新法,使國力有所增 強。因遭到反變法派的猛烈攻擊,於熙寧七年(1074)罷 相,次年復拜相,進《三經新義》,立於學官。熙寧九 年(1076)再次辭去相位,退居江寧,潛心於學術研究和 詩歌創作。元□元年(1086)司馬光執政,盡廢新法,王安 石憂憤病死。王安石事跡,見《宋史》本傳、《續資治 通鑒長編》、《宋詩紀事》、《宋人軼事匯編》、《宋 稗類鈔》等。 文學主張與創作 王安石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 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早在慶歷三年(1043),他就 抨擊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楊億、劉筠「以其文詞染當世, 學者迷其端原」,批判他們的文風「無文章黼黻之序」 (《張刑部詩序》)。後來他的文學觀隨著變法思想的 形成而明顯地表現出功利主義的傾向。他的文學主張的 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傳》),「務為有補 於世」(《上人書》)。但不否定修辭技巧的作用:「容 (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 的文學創作正是這種主張的具體實踐。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創作以論說文 的成就最為突出。大致可以分為四類:①直接向皇帝陳 述政見的奏議。如《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批評北宋中 葉整個官僚政治制度的腐敗現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 張「改易更革」;《本朝百年無事□子》系統地闡述仁 宗在位41年間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勸勉神宗革除「因循 末俗之弊」。這類文章具有組織嚴密,析理精微,措詞 大膽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語氣誠敬乾脆而又富於鼓動性 等特點。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洋洋萬言,體 大思精,近人梁啟超以為「秦漢以後第一大文」,惟賈誼 《陳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荊公》第21章)。② 是針砭現實的雜文。如《原過》、《使醫》,短小精悍, 巧於用比;《興賢》、《委任》,從正反兩面反復論證, 邏輯性很強;《閔習》、《知人》批判世人溺於舊習和 君主不能識賢,筆鋒銳利,寄慨深遠。③是人物論和史評。 如《子貢》、《鯀說》、《伯夷》、《讀〈江南錄〉》、 《讀〈孟嘗君傳〉》、《讀〈柳宗元傳〉》,一反傳統 之見,發前人所未發,儲欣以為能「希風《史記》論贊, 奇美特絕」(《臨川全集錄》卷二)。其中《讀〈孟嘗 君傳〉》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揚吞吐,勝意迭出,尤為 短文中的傑作。④書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禮義序》、 《詩義序》等,在學術見解中體現了他反傳統的政治態 度,即蘇軾所謂「網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王 安石贈太傅》);行文則「簡而能庄」(沈德潛《唐宋 八家文鈔》卷三十),字字著力。《答司馬諫議書》駁 司馬光對新法的非難,邏輯嚴密;《答呂吉甫書》以釋 憾解怨的態度作絕交書,置個人恩怨於度外,表現出了 磊落的胸懷。 記敘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佔有較大比重。人物傳記 如《先大夫述》,運用朴實的語言記敘其父王益居官清 廉正直。著墨不多,而給人的印象較為鮮明。《傷仲永》 寫仲永因後天不學終於由神童淪為常人的可悲經歷,申 述勸學之旨,題材很典型。墓誌碑文,為數甚多,通常 是概括敘寫墓主生平、歷官、品格,文筆簡妙老潔,偶 爾插入幾則生動故事,顯得重點突出,親切感人。如《給 事中贈尚書工部侍郎孔公墓誌銘》寫孔道輔不好鬼神□ 祥,舉笏擊殺妖蛇事,寥寥幾筆,勾勒了一個無神論者 的形象。游記如《游褒禪山記》,「借題寫己,深情高 致,窮工極妙」(《御選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 語)。 一般說來,王安石的記敘散文不重寫景狀物、鋪陳 點染,而屬意於借端說理、載道見志,因而某些作品顯 得形象性不足。 抒情文以祭文為多。用四言韻語寫的,如《祭束向 元道文》、《祭范潁州仲淹文》等,辭語古樸,情意真 摯,頗有感染力;用雜言韻文寫的,如《祭歐陽文忠公 文》,高度贊揚歐陽修的文學成就和道德情操,詞清韻 幽,感激□欷,在當時各家所寫的歐陽修祭文中,最為 傑出。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純屬應酬性質的祭文則未能免 俗。贈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學一首別子固》,抒寫 朋友間相警相慰之意,唱嘆有情,婉轉深厚。 王安石早年為文主要師法孟子和韓愈。歐陽修指點 他說:「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鞏《與王介甫第一書》)自此以後,文思開廓。他兼 取韓非的峭厲,荀子的富麗和揚雄的簡古,融會貫通,形 成峭刻幽遠、雄健剛直、簡麗自然的獨特風格。吳德旋 說:「古來博洽而不為積書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 月樓古文緒論》),指出了他能夠博取眾美的長處。今 人朱自清說:「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勝人」(《經 典常談·文第十三》),指出了他的散文與歐陽修、蘇 軾的區別。 王安石的詩歌,不僅數量多,有1500餘首,而且很 有特色,自成一家。退居江寧以前所寫的詩歌,多數屬於 政治詩。他把自己長期觀察、分析社會現實的感受和渴 望濟世匡俗的抱負寫進詩里,主要有《感事》、《河北 民》、《收鹽》、《酬王詹叔奉使江東訪茶利害見寄》、 《發廩》、《兼並》、《省兵》、《讀詔書》、《次韻 和甫詠雪》等。這些作品,密切聯系現實人生,內容比較 充實;而在藝術上,一般存在著議論過多、形象不夠豐 滿、語言較為生硬等缺點。如《兼並》詩,洪邁即認為 「其語絕不工」(《容齋詩話》卷三)。執政以後,推行 新法,當遭到反變法派的攻擊時,他寫了《眾人》、《賜 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孤桐》等詩進 行回擊,表現出對於推行新法毫不動搖的意志。 王安石是一位愛國詩人,抒發愛國感情的詩篇在他 的政治詩中佔有一定的比重。《入塞》、《送趙學士陝 西提刑》、《西帥》、《陰山畫虎圖》、《次韻元厚之 平戎慶捷》等,是這類詩中的代表作。以詠史和懷古為 題材的詩篇中也頗有傳誦之作。如《商鞅》、《宰□》、 《韓信》、《范增二首》、《賈生》等都有感而發,寓意 深刻,李東陽以為「極有筆力當別用一具眼觀之」(《懷 麓堂詩話》)。歷來膾炙人口的《明妃曲》兩首,由細致 的刻畫與精妙的議論結合而成,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的 形象上寄託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觸,黃庭堅以為「可與李 翰林、王右丞並驅爭先矣」(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引)。 王安石還寫了大量羈旅、登臨、酬贈、悼友之作,其中 如《旅思》、《登飛來峰》、《題西太一宮壁》、《別 孫莘老》、《送程公□守洪州》、《寄王逢原》、《思 王逢原三首》等都是難得的佳構。但也有不少作品是鋪 排典故成語的客套虛文,藝術價值不高。 王安石在退居江寧以後的10年中,思想上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繼續關心新法,寫作歌頌新法成效的詩篇。 《歌元豐五首》、《元豐行示德逢》、《後元豐行》等 描繪人民在獲得豐收後的歡樂景象,雖不無溢美之處,但 可見他對神宗繼續推行新法仍然熱情支持。他曲折言志, 著名的《北陂杏花》詩的最後兩句「縱被春風吹作雪, 絕勝南陌碾成塵」,陳衍以為「恰是自己身分」(《宋詩 精華錄》卷二)。其他如《杖藜》、《梅花》、《獨山梅 花》、《望夫石》、《鴟》等,都表現他未能忘懷政治, 不肯超然物外的積極態度。另一方面,由於神宗對推行 新法愈來愈動搖,王安石的處境愈來愈困難,他不得不借 助佛理來解脫自己的精神苦悶。《示寶覺三首》、《示 無著上人》、《寓言三首》、《擬寒山拾得二十首》等, 都表明他離開世情愈來愈遠。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 情,寫了大量山水田園詩。其中如《南浦》、《染雲》、 《書湖陰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洲》 等都是古今公認的佳作。 王安石集句詩數量較多,有的比較自然。在他的提 倡下,這種特殊的詩體在宋代有了發展。故嚴羽說:「集 句惟荊公最長。」(《滄浪詩話》)
王安石前後期的詩風有很大不同。前期主要學習杜 甫關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杜甫畫像》充分 說明了他對杜甫的傾倒。這一時期的詩歌,內容豐富,熱 情飽滿。在藝術上,近體多仿杜詩句法,古體則明顯地 吸取韓愈詩歌的健拔雄奇、多用議論的特色,具有勁峭 雄直之氣。但如《讀墨》一類詩作,「終篇皆如散文,但 加押韻」(《王荊文公詩箋注》引李郛語),助長了宋 詩議論枯燥的缺點。後期詩作,在藝術上走著杜甫「老 去漸於詩律細」的路子,在對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 精;又吸收了王維詩歌的取境之長,進一步增強了藝術 美。葉夢得說:「王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 不容發。然意與言會,言隨意遣,渾然天成,殆不見有牽 率排比處」(《石林詩話》卷上),吳之振說他「遣情世 外,其悲壯即寓閑澹之中」(《宋詩鈔·臨川詩鈔序》), 都比較恰當地指出他後期詩歌的藝術特徵。嚴羽稱王安 石的詩歌為「王荊公體」(《滄浪詩話》),主要指其後 期詩風而言。也有人對王安石後期詩過多地搬弄典故和 講究技巧表示不滿,如陳師道說他「傷工」(《王直方 詩話》引),葉□說他「徒有纖弱」(《習學紀言序目》 卷四十七),趙翼說他幾首屬對精切的詩「皆字面上求工, 而氣已懨懨不振」(《甌北詩話》卷十一)。不過總的來 說,王安石的詩歌創作在掃清西昆影響、開創宋詩局面 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評張籍樂府詩的名言「看 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 包含著自己的創作甘苦,給後世詩人以深刻啟發,黃庭 堅、楊萬里等都受到他的影響。但他有時愛煉澀拙之句, 押逼仄之韻,用冷僻之典,開啟了江西詩派追求險韻硬 語等形式技巧的不良風氣。 王安石的詞作數量不多,藝術性卻比較高。〔千秋 歲引〕《別館寒砧》詞「意致清迥」(《蓼園詞選》); 〔桂枝香〕《金陵懷古》足堪「頡頏清真、稼軒」(《藝 蘅館詞選》),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作品集與版本 王安石的詩文,宋徽宗時由薛昂等 人編纂成集,早已散佚。傳世的有兩種:一種是《臨川 先生文集》,通行的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應雲□刻本及 嘉靖三十九年何中丞刻本,都是100卷,源於南宋紹興年 間詹大和刻本,即所謂臨川本。另一種是南宋龍舒刻本 《王文公文集》,也是100卷、但篇目、編次與臨川本不 同,且只剩兩個殘本。1959年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的《臨 川先生文集》,以臨川本為底本,參校其他各善本而成。 集末附日本島田翰從殘本《王文公文集》中輯得的47篇 佚詩、佚文作為《補遺》。這是目前較完善的王安石全 集。1961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又得龍舒本的兩個殘本 合刻,去其重復,配成完整的《王文公文集》。

『貳』 王安石包含的成語

恬不知恥: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人,為神宗時宰相,主持變法內(列寧曾稱其為「中國十一容世紀時的改革家」)。崔公度有口吃病,不健談,但頭腦異常清醒聰明,讀書過目不忘。他作的賦深得歐陽修、王安石、韓琦等名士的賞識。公度布衣出身,朝中無親朋可依靠,於是專以順附諂媚王安石為務,經常不分晝夜向王安石請安,即使在廁中相遇,也莫不誠惶誠恐。一次他尾隨王安石之後,手執其衣帶尾,王安石回顧疑惑不解,公度卻笑著說:「相公,您的衣帶有點污垢,我已小心地用袍袖擦乾凈了。」見者無不恥笑,而他自己卻不以為恥

『叄』 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版撫州權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鍾山,謚文。

詳細請見:http://ke..com/view/2515.html

『肆』 王安石具體資料

●王安石(1021~1086)

中國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並。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國太平的厚望寄託於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執政。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系,並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圖片http://info.yqie.com/W/images/4955-t01.jpg

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經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於舒、荊,死後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

●王安石變法

中國北宋王安石於宋神宗熙寧年間進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寧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
王安石建立一個指導變法的新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條例司撤銷後,由司農寺主持變法的大部分事務。呂惠卿、曾布等人參與草擬新法。這些新法按照內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限制商人 供應國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輸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均輸法 熙寧二年七月,頒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由發運使掌握六路的財賦情況,斟酌每年應該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資的情況,然後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從便變易蓄買」,貯存備用,藉以節省價款和轉運的勞費。均輸法奪取了富商大賈的部分利益,同時也稍稍減輕了納稅戶的許多額外負擔。
市易法 熙寧五年三月,頒行市易法。在開封設置市易務。市易務根據市場情況,決定價格,收購滯銷貨物,待至市場上需要時出售,商販可以向市易務貸款,或賒購貨物。後又將開封市易務升為都提舉市易司,作為市易務的總機構。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壟斷市場方面發揮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免行法 熙寧六年七月,正式頒行免行法。免行法規定,各行商鋪依據贏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務交納免行錢,不再輪流以實物或人力供應官府。
發展農業生產 調整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關系的政策以及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和農田水利法。
青苗法 熙寧二年九月,頒布青苗法。規定以各路常平。

『伍』 要3個以上的成語故事

後起之秀

出處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

范豫章謂王荊州,「卿風流逸望,真後來之秀。」

釋義 「秀」,優秀的意思,表示後輩中的優秀者。這則成語也稱 「後起之秀」。

故事 東晉時,王忱(chen)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 推祟。他的舅父范寧,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 名文士拜訪,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 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說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他年齡比 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著等候。不 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著,一言不發。張玄見 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 事後,范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中的優秀人才,你為什麼不 好好與他談談?』』 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可以來找我 談談嘛。」 范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贊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 是後來的優秀人才。」 」 玉忱笑著回答說:「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一飯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侯,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克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們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澈的了解它的含義,第一,真心誠意的樂於助人的人,是永遠不會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出於友愛、同情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得「千金」的。

一敗塗地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一定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建議說:「你是秦朝縣令,現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嚕去請劉邦。可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於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尉給城裡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並請地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說:「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當「一敗塗地」,請你們另外遲擇別人吧!」
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一敗塗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的意思。但後人則一直借用它說明失敗之後,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例如一個商人因貪圖眼前之利,盲目推銷劣貨,但消費者卻不去上當,於是這個商人貨物積滯,周轉不靈,而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又如一個球隊,因為球員間合作得不緊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腳亂,以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

『陸』 王安石的簡介

王安石簡介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 (今屬江西)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 王文公。 生平 王安石自幼隨做地方官的父親王益轉徙於新 淦、廬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 家始定居於江寧。早年的播遷生活,使他較為廣泛地接 觸到社會的貧困和人民的苦難,產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讀書」(《宋史·王安 石傳》),「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 《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 (《答曾子固書》)。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 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遐相希」 (《憶昨詩示諸外 弟》),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志趣。慶歷二年(1042)登楊□ 榜進士第,簽書淮南判官。慶歷年(1047)調知鄞縣,便著 手興修水利,貸谷與民,受到人民愛戴。嘉□元年(1056) 為群牧判官,後歷官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三司度支 判官、知制誥等。任度支判官時,受同僚宋敏求委託,在 家藏唐人詩集的基礎上編《唐百家詩選》。神宗即位, 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 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並推行農田水利、青苗、 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等新法,使國力有所增 強。因遭到反變法派的猛烈攻擊,於熙寧七年(1074)罷 相,次年復拜相,進《三經新義》,立於學官。熙寧九 年(1076)再次辭去相位,退居江寧,潛心於學術研究和 詩歌創作。元□元年(1086)司馬光執政,盡廢新法,王安 石憂憤病死。王安石事跡,見《宋史》本傳、《續資治 通鑒長編》、《宋詩紀事》、《宋人軼事匯編》、《宋 稗類鈔》等。 文學主張與創作 王安石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 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早在慶歷三年(1043),他就 抨擊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楊億、劉筠「以其文詞染當世, 學者迷其端原」,批判他們的文風「無文章黼黻之序」 (《張刑部詩序》)。後來他的文學觀隨著變法思想的 形成而明顯地表現出功利主義的傾向。他的文學主張的 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傳》),「務為有補 於世」(《上人書》)。但不否定修辭技巧的作用:「容 (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 的文學創作正是這種主張的具體實踐。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創作以論說文 的成就最為突出。大致可以分為四類:①直接向皇帝陳 述政見的奏議。如《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批評北宋中 葉整個官僚政治制度的腐敗現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 張「改易更革」;《本朝百年無事□子》系統地闡述仁 宗在位41年間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勸勉神宗革除「因循 末俗之弊」。這類文章具有組織嚴密,析理精微,措詞 大膽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語氣誠敬乾脆而又富於鼓動性 等特點。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洋洋萬言,體 大思精,近人梁啟超以為「秦漢以後第一大文」,惟賈誼 《陳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荊公》第21章)。② 是針砭現實的雜文。如《原過》、《使醫》,短小精悍, 巧於用比;《興賢》、《委任》,從正反兩面反復論證, 邏輯性很強;《閔習》、《知人》批判世人溺於舊習和 君主不能識賢,筆鋒銳利,寄慨深遠。③是人物論和史評。 如《子貢》、《鯀說》、《伯夷》、《讀〈江南錄〉》、 《讀〈孟嘗君傳〉》、《讀〈柳宗元傳〉》,一反傳統 之見,發前人所未發,儲欣以為能「希風《史記》論贊, 奇美特絕」(《臨川全集錄》卷二)。其中《讀〈孟嘗 君傳〉》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揚吞吐,勝意迭出,尤為 短文中的傑作。④書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禮義序》、 《詩義序》等,在學術見解中體現了他反傳統的政治態 度,即蘇軾所謂「網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王 安石贈太傅》);行文則「簡而能庄」(沈德潛《唐宋 八家文鈔》卷三十),字字著力。《答司馬諫議書》駁 司馬光對新法的非難,邏輯嚴密;《答呂吉甫書》以釋 憾解怨的態度作絕交書,置個人恩怨於度外,表現出了 磊落的胸懷。 記敘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佔有較大比重。人物傳記 如《先大夫述》,運用朴實的語言記敘其父王益居官清 廉正直。著墨不多,而給人的印象較為鮮明。《傷仲永》 寫仲永因後天不學終於由神童淪為常人的可悲經歷,申 述勸學之旨,題材很典型。墓誌碑文,為數甚多,通常 是概括敘寫墓主生平、歷官、品格,文筆簡妙老潔,偶 爾插入幾則生動故事,顯得重點突出,親切感人。如《給 事中贈尚書工部侍郎孔公墓誌銘》寫孔道輔不好鬼神□ 祥,舉笏擊殺妖蛇事,寥寥幾筆,勾勒了一個無神論者 的形象。游記如《游褒禪山記》,「借題寫己,深情高 致,窮工極妙」(《御選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 語)。 一般說來,王安石的記敘散文不重寫景狀物、鋪陳 點染,而屬意於借端說理、載道見志,因而某些作品顯 得形象性不足。 抒情文以祭文為多。用四言韻語寫的,如《祭束向 元道文》、《祭范潁州仲淹文》等,辭語古樸,情意真 摯,頗有感染力;用雜言韻文寫的,如《祭歐陽文忠公 文》,高度贊揚歐陽修的文學成就和道德情操,詞清韻 幽,感激□欷,在當時各家所寫的歐陽修祭文中,最為 傑出。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純屬應酬性質的祭文則未能免 俗。贈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學一首別子固》,抒寫 朋友間相警相慰之意,唱嘆有情,婉轉深厚。 王安石早年為文主要師法孟子和韓愈。歐陽修指點 他說:「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鞏《與王介甫第一書》)自此以後,文思開廓。他兼 取韓非的峭厲,荀子的富麗和揚雄的簡古,融會貫通,形 成峭刻幽遠、雄健剛直、簡麗自然的獨特風格。吳德旋 說:「古來博洽而不為積書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 月樓古文緒論》),指出了他能夠博取眾美的長處。今 人朱自清說:「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勝人」(《經 典常談·文第十三》),指出了他的散文與歐陽修、蘇 軾的區別。 王安石的詩歌,不僅數量多,有1500餘首,而且很 有特色,自成一家。退居江寧以前所寫的詩歌,多數屬於 政治詩。他把自己長期觀察、分析社會現實的感受和渴 望濟世匡俗的抱負寫進詩里,主要有《感事》、《河北 民》、《收鹽》、《酬王詹叔奉使江東訪茶利害見寄》、 《發廩》、《兼並》、《省兵》、《讀詔書》、《次韻 和甫詠雪》等。這些作品,密切聯系現實人生,內容比較 充實;而在藝術上,一般存在著議論過多、形象不夠豐 滿、語言較為生硬等缺點。如《兼並》詩,洪邁即認為 「其語絕不工」(《容齋詩話》卷三)。執政以後,推行 新法,當遭到反變法派的攻擊時,他寫了《眾人》、《賜 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孤桐》等詩進 行回擊,表現出對於推行新法毫不動搖的意志。 王安石是一位愛國詩人,抒發愛國感情的詩篇在他 的政治詩中佔有一定的比重。《入塞》、《送趙學士陝 西提刑》、《西帥》、《陰山畫虎圖》、《次韻元厚之 平戎慶捷》等,是這類詩中的代表作。以詠史和懷古為 題材的詩篇中也頗有傳誦之作。如《商鞅》、《宰□》、 《韓信》、《范增二首》、《賈生》等都有感而發,寓意 深刻,李東陽以為「極有筆力當別用一具眼觀之」(《懷 麓堂詩話》)。歷來膾炙人口的《明妃曲》兩首,由細致 的刻畫與精妙的議論結合而成,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的 形象上寄託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觸,黃庭堅以為「可與李 翰林、王右丞並驅爭先矣」(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引)。 王安石還寫了大量羈旅、登臨、酬贈、悼友之作,其中 如《旅思》、《登飛來峰》、《題西太一宮壁》、《別 孫莘老》、《送程公□守洪州》、《寄王逢原》、《思 王逢原三首》等都是難得的佳構。但也有不少作品是鋪 排典故成語的客套虛文,藝術價值不高。 王安石在退居江寧以後的10年中,思想上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繼續關心新法,寫作歌頌新法成效的詩篇。 《歌元豐五首》、《元豐行示德逢》、《後元豐行》等 描繪人民在獲得豐收後的歡樂景象,雖不無溢美之處,但 可見他對神宗繼續推行新法仍然熱情支持。他曲折言志, 著名的《北陂杏花》詩的最後兩句「縱被春風吹作雪, 絕勝南陌碾成塵」,陳衍以為「恰是自己身分」(《宋詩 精華錄》卷二)。其他如《杖藜》、《梅花》、《獨山梅 花》、《望夫石》、《鴟》等,都表現他未能忘懷政治, 不肯超然物外的積極態度。另一方面,由於神宗對推行 新法愈來愈動搖,王安石的處境愈來愈困難,他不得不借 助佛理來解脫自己的精神苦悶。《示寶覺三首》、《示 無著上人》、《寓言三首》、《擬寒山拾得二十首》等, 都表明他離開世情愈來愈遠。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 情,寫了大量山水田園詩。其中如《南浦》、《染雲》、 《書湖陰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洲》 等都是古今公認的佳作。 王安石集句詩數量較多,有的比較自然。在他的提 倡下,這種特殊的詩體在宋代有了發展。故嚴羽說:「集 句惟荊公最長。」(《滄浪詩話》)
王安石前後期的詩風有很大不同。前期主要學習杜 甫關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杜甫畫像》充分 說明了他對杜甫的傾倒。這一時期的詩歌,內容豐富,熱 情飽滿。在藝術上,近體多仿杜詩句法,古體則明顯地 吸取韓愈詩歌的健拔雄奇、多用議論的特色,具有勁峭 雄直之氣。但如《讀墨》一類詩作,「終篇皆如散文,但 加押韻」(《王荊文公詩箋注》引李郛語),助長了宋 詩議論枯燥的缺點。後期詩作,在藝術上走著杜甫「老 去漸於詩律細」的路子,在對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 精;又吸收了王維詩歌的取境之長,進一步增強了藝術 美。葉夢得說:「王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 不容發。然意與言會,言隨意遣,渾然天成,殆不見有牽 率排比處」(《石林詩話》卷上),吳之振說他「遣情世 外,其悲壯即寓閑澹之中」(《宋詩鈔·臨川詩鈔序》), 都比較恰當地指出他後期詩歌的藝術特徵。嚴羽稱王安 石的詩歌為「王荊公體」(《滄浪詩話》),主要指其後 期詩風而言。也有人對王安石後期詩過多地搬弄典故和 講究技巧表示不滿,如陳師道說他「傷工」(《王直方 詩話》引),葉□說他「徒有纖弱」(《習學紀言序目》 卷四十七),趙翼說他幾首屬對精切的詩「皆字面上求工, 而氣已懨懨不振」(《甌北詩話》卷十一)。不過總的來 說,王安石的詩歌創作在掃清西昆影響、開創宋詩局面 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評張籍樂府詩的名言「看 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 包含著自己的創作甘苦,給後世詩人以深刻啟發,黃庭 堅、楊萬里等都受到他的影響。但他有時愛煉澀拙之句, 押逼仄之韻,用冷僻之典,開啟了江西詩派追求險韻硬 語等形式技巧的不良風氣。 王安石的詞作數量不多,藝術性卻比較高。〔千秋 歲引〕《別館寒砧》詞「意致清迥」(《蓼園詞選》); 〔桂枝香〕《金陵懷古》足堪「頡頏清真、稼軒」(《藝 蘅館詞選》),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作品集與版本 王安石的詩文,宋徽宗時由薛昂等 人編纂成集,早已散佚。傳世的有兩種:一種是《臨川 先生文集》,通行的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應雲□刻本及 嘉靖三十九年何中丞刻本,都是100卷,源於南宋紹興年 間詹大和刻本,即所謂臨川本。另一種是南宋龍舒刻本 《王文公文集》,也是100卷、但篇目、編次與臨川本不 同,且只剩兩個殘本。1959年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的《臨 川先生文集》,以臨川本為底本,參校其他各善本而成。 集末附日本島田翰從殘本《王文公文集》中輯得的47篇 佚詩、佚文作為《補遺》。這是目前較完善的王安石全 集。1961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又得龍舒本的兩個殘本 合刻,去其重復,配成完整的《王文公文集》。

『柒』 有關於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鍾山,謚文。

慶歷二年(1042),王安石以進士第四名及第,歷任簽書淮南(揚州)節度判官廳公事、知鄞縣(今浙江寧波)事、舒州(今安徽潛山)通判,一度調開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調知常州事、提點江南東路刑獄公事,繼召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多年的地方官經歷,使王安石認識到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並,宋封建統治所面臨的危局是「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以歷史上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於覆滅的事實為例,王安石對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見的緊迫感,大聲疾呼:「以古准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於今日」,要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不然,漢亡於黃巾,唐亡於黃巢的歷史必將重演,宋王朝也必將走上覆滅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國太平的厚望寄託於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執政。熙寧初,王安石以翰林學士侍從之臣的身分,同年輕的宋神宗宋神宗議論治國之道,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藉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財,理財乃所謂義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執政前就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曾經指出:「今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故,故臣以理財為方今先急」,而「理財以農事為急,農以去其疾苦、抑兼並、便趨農為急」。在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認為,要發展生產,首先是「去(勞動者)疾苦、抑兼並、便趣農」,把勞動者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那些游手好閑者也回到生產第一線,收成好壞就決定於人而不決定於天。要達到這一目的,國家政權需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從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諸如農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輸、市易、免行錢、礦稅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王安石親自撰寫《周禮義》、《書義》、《詩義》,即所謂的《三經新義》,為學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特別是由於變法的設計者王安石與變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變法的問題上產生分歧,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愛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政局的逆轉,使王安石深感不安,當他聽到免役法也被廢除時,不禁悲憤地說:「亦罷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捌』 水落石出成語典故

水落石出

【拼 音】:shuǐ luò shí chū

【解 釋】: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經專過澄清以後徹底暴露;真相大白屬.

【出 處】:《醉翁亭記》:「野芳發出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玖』 成語故事

「東窗事發」的由來

「東窗事發」這個成語在現今是密謀敗露的意思。但它的緣起是基於一個傳說。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余》卷四記載:相傳秦檜殺岳飛時,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在東窗下密謀策劃。後來秦檜死了,在地獄里受盡千般苦。其妻王氏便給他做道場,叫道士到陰曹探訪。秦檜對道士說:「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元代孔文卿依此傳說作雜劇《秦太師東窗事犯》,昆劇《瘋僧掃秦》是據其第二折改編的。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為非作歹,必有東窗事發之時。

「五花八門」小考

「五花八門」現在多比喻事物繁多,變幻莫測。而在古代,「五花八門」卻各有所指。

五花是:一、金菊花:指賣茶花的女人;二、木棉花:指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三、水仙花:指酒樓上的歌女;四、火棘花:指玩雜耍的人;五、土牛花:指挑夫。

八門是:一門巾:指算命占卦的人;二門皮:指賣草葯的人;三門彩:指變戲法的人;四門掛:指江湖賣藝的人;五門平:指說書評彈的人;六門團:指街頭賣唱的人;七門調:指搭篷扎紙的人;八門聊:指高台唱戲的人。

「望梅止渴」小考

「望梅止渴」的典故發生在哪裡?《世說新語·假譎》中曾說: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但是沒有交代地點。據《歷陽典錄》和《巢湖風物志》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伐吳,領兵十萬,從許昌南下,路過安徽含山縣梅山,將士口渴心焦,找不到水喝。曹*心生一計,指著前方說:前山有一片大梅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將士聽說都流出口水,也就不那麼渴了。

現在梅山北麓烏龜坡石壁上還留有前人刻的「曹*行軍至此望梅止渴」十個大字。宋代王安石來這里游覽時曾寫有一首詩,其中兩句是: 「將軍馬上設良謀,遙望青山指梅樹」。明人戴重寫有《梅山梅花》詩:「千里吳江春水深,許君飲馬望江潯。空山花樹無人跡,枉被曹瞞指到今。」

「目不識丁」的由來

人們稱文盲為「目不識丁」,意為「丁」字都不識,可見其不通文字的程度,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目不識丁」一詞的由來,自有其演化形成的過程,追根溯源,首先緣起於《唐書·張宏靖傳》:「背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在竇蘋《唐書音訓》中,則雲:「丁恐當作個」,也就是說,「不如識一丁字」中的「丁」,應當是「個」字之誤。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亦認為如此,說明《唐書》所雲確為「目不識一個字」。由於印刷或書寫之誤,一般讀者又不深究,故而流傳為「不如識一個丁字」,後演為「不識一丁」,或曰「目不識丁」。

「兩袖清風」小考

古往今來,凡為官清廉,不貪錢財者,常以「兩袖清風」自譽。說起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山西河南的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由來

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多年來流行一種說法,認為是顧炎武說的。但出自顧炎武的哪一本書。卻從未有人點明。劉潔修對顧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檢,僅在《日知錄》卷十三《正始》篇中發現如下一段話: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劉潔修繼續查索,終於在《飲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數千年文明之中國,人民之眾甲大地,而不免近於禽獸,其誰之恥歟?顧亭林曰: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已耳! (《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論·論幼學》)今欲國恥之一灑,其在我輩之自新……夫我輩則多矣,欲盡人而自新,雲胡可致?我勿問他人,問我而已。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劉潔修經過考辨之後,認為按照語言發展運用的實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語意本於顧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啟超。

「十惡不赦」的來歷

「十惡不赦」的說法,初見於唐朝。根據唐律的規定,十惡大罪的具體內容如下:一曰謀反,即以各種手段反對以專制君主為代表的封建國家統治的行為。二曰謀大逆,即預謀毀壞宗廟山陵及宮闕的行為。三曰謀叛,主要是指本朝官吏背叛朝廷而投奔外國或投降偽政權的行為。四曰惡逆,主要是指毆打和謀殺尊親屬的行為。五曰不道,是指殺無死罪者或殺人後而肢解的行為。六曰大不敬,凡對專制君主的人身及尊嚴有所侵犯之行為,都可認為是大不敬。七曰不孝,就是子女不事父母者。八曰不睦,即親族之間互相侵犯的行為。九曰不義,就是卑下侵犯非血緣尊長的行為。十曰內亂,即家族間犯奸的行為。

「解鈴系鈴」溯源

「解鈴還須系鈴人」的成語出自於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發生在金陵(今南京)。

據明代瞿汝稷編佛家禪宗語錄《指月錄》卷二十三「法燈」載:金陵清涼寺(遺址在今清涼山公園內)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性格豪放,平時不太拘守佛門戒規,寺內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獨法眼禪師對他頗器重。有一次,法眼在講經說法時,詢問寺內眾和尚道:「系在老虎頸項上的金鈴,誰能夠去把它解下來?」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來。這時,法燈剛巧走過來,法眼又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法燈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個把金鈴繫到虎頸上面去的人,才能夠把金鈴解下來。」法眼聽後,認為法燈頗能領悟佛教教義,便當眾贊揚了他。

後人,人們就用「解鈴系鈴」 (又作解鈴還須系鈴人)這個成語,來比喻一件事情出了問題,仍須由做此事的人自己去解決。

「永垂不朽」索源

「永垂不朽」一詞是由「死而不朽」演化而來的,指偉人或名人光輝的業績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永垂不朽」一說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據該書記載,春秋時,晉國的范宣子問穆叔:「古人說『死而不朽」,是什麼意思?」穆叔在聽取了范宣子的意見後說:「我聽說,最偉大之處是德行上有建樹,其次是功業上有成就,再次是言論上有創造,德行、功業、言論這三者,即使過了很久時間,也不會消失,這就叫不朽。」這就是「永垂不朽」一詞的淵源。

「葉落歸根」溯源

遠在海外的中華赤子常用「葉落歸根」來表示思念故土之情。葉落歸根一詞的意思最早見於《苟子·致仕篇》,原句是:「水深而回,樹落(則)糞本」。這在《漢書·翼奉傳》的注里被引申為「木落歸本,水落歸末」。當時的語義比較淺顯,也比較接近「葉落歸根」這句俗話了。宋人所作的佛教書籍《傳燈錄》便明確出現了這句俗話,其中有雲: 「六祖慧能涅磐時,答眾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後來,陸放翁乾脆把這名俗話納入詩中,作成「雲閑望出岫,葉落喜歸根」的佳句。

「開卷有益」的由來

「開卷有益」是一句鼓勵人們讀書的話,意思是說,只要你常常打開書本讀下去,就一定會有所收獲的。但你是否知道它的出處呢?

這是一句成語,原出自宋太宗趙匡義之口。據宋人王辟之所著《澠水燕談錄》記載:「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所提《御覽》,系指《太平御覽》,為宋初四大類書之一。該書由宋太宗親命大臣李肪等編纂,自太平興國元年,初名《太平總類》,或稱《太平類編》。全書共一千卷,引書浩博,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種。其中漢人傳記百餘種,舊地誌兩百餘種,皆為當今佚書,故此,這是一部十分珍貴的大型類書。書成,即呈皇上御審。宋太宗每天閱讀三卷,即使有事耽誤了,也得趁空閑時間補讀;因此,「不以為勞」,花了一年的時間,堅持把這部洋洋巨著從頭至尾全部讀完,並親作題簽,將其更名為《太平御覽》。這就是「開卷有益」及《太平御覽》的由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