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出牛典故

出牛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5 13:26:57

❶ 關於牛的成語、俗語、典故、傳說故事

鑽牛抄角尖 比喻費力研究不值得研襲究或無法解決的問題。也指思想方法狹窄。
椎牛饗士 椎牛:殺牛;饗士:犒勞軍士。指慰勞作戰的官兵。
椎牛歃血 古時聚眾盟誓,殺牛取其血含於口中或以血塗嘴唇,表示誠意。
椎牛發冢 亦作「椎牛發

❷ 與牛有關的成語及典故

庖丁解牛:魏惠王時,庖丁解牛的技術令人贊嘆,掛牛頭賣馬肉的故事見於《晏子春秋》。而弦高販牛的故事更是傳為千古佳話。鄭國的弦高乾的是長途販運牛的生意。他趕著牛走在路上,正遇見一支打算偷襲鄭國的秦國軍隊。弦高急中生智,把販運的牛獻給秦軍主帥,說是奉鄭國國君之命前來勞軍,秦軍主帥以為陰謀敗露,便撤兵而回。
牛衣對泣:牛衣對泣說的是西漢時有個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這年冬天,天氣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鋪一層厚厚的草作床,身上蓋的是亂麻和草編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來。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訣別。他妻子是個堅強、賢惠的女人,勸慰丈夫說:「我們雖然很窮,只要你養好身體,發憤讀書,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變的,為什麼要這樣絕望呢?」王章聽後,很受感動,決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顧下,他的身體果然一天天好起來。終於功成名就,漢元帝時官至左曹中郎將,漢成帝時又從司隸校尉選拔為京兆尹。「牛衣對泣」這一成語,用來形容生活貧窮和困苦。
九牛一毛:出自於太史公司馬遷。漢朝名將李陵帶後討伐匈奴,不幸戰敗投降。漢武帝聽說後大罵李陵叛國。司馬遷認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贖罪的機會,漢武帝聽到不同意見非常生氣,把司馬遷關入大牢,處以殘酷的腐刑。司馬遷本想自殺,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個地位低微的人。「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之一毛,與螻蟻何異。」司馬遷堅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含辛茹苦寫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世著,留芳千古。
牛角之歌:春秋時,寧戚很窮,想見齊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機會,在車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聞而贊其為「非常人」,命後車載之,拜為上卿。見《呂氏春秋·舉難》、《晏子春秋·問下二》。漢劉向《說苑·尊賢》亦載此事。後以「牛角之歌」、「牛下歌」為窮士自求用。

❸ 有什麼關於牛的典故 成語 百科知識之類的么

牛刀小試 牛鼎來烹雞 牛鬼蛇神 牛驥同自皂 牛刀割雞 牛角掛書 牛頭馬面 九牛一毛 土牛木馬 對牛彈琴 木牛流馬 老牛破車 老牛舐犢 汗牛充棟 如牛負重 吳牛喘月 泥牛入海 童牛角馬 問牛知馬 蝸行牛步 鯨吸牛飲 目無全牛 賣劍買牛 九牛二虎之力 牛頭不對馬嘴

❹ 關於牛的傳說。

古時,牛正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時常往返於天宮和大地之間。有一天,農夫托牛給玉帝傳個口信,說是人間寸草不生,大地光禿禿的,太難看,請玉帝帶點母草籽給人間,把人間打扮得好看些。玉帝聽了,覺得有道理,便問殿下眾神誰願去人間撒草種。

「玉帝,我願去人間撒草種。」牛王自告奮勇地說。

「你是個粗心大意的傢伙,恐怕不行吧。」玉帝不放心地說。

「玉帝放心,這點小事我都辦不好,甘願受罰。」牛王堅持要去。

玉帝同意了牛王的請求,屬咐牛王到人間後,走三步撒一把草籽。

牛王帶著草籽,走出天宮,在跨出南天門時,不小心跌了一跤,附下人間後,頭腦暈乎乎的,誤以為玉帝的旨意是走一步撒了三把草籽。於是,大把的草籽撒在了大地。

第二年,野草叢生,農夫根本無法種莊稼了。

他們托灶神告訴玉帝,野草太多,莊稼無法生長。玉帝知道壞事了,召來牛王一問才知道粗心的牛王是一步撒三把草籽,把一件好事辦壞了。

「你這粗心的老牛,弄得人間遍地里草,當初你怎麼保證的?從今
以後,你和你的子子孫孫都只准吃草,幫助農夫除草,同時,祖祖輩輩是幫助農夫幹活兒。」

玉帝說完,怒氣未消,飛起一腳踢向老牛,牛王一個筋斗從天上落到人間,嘴巴朝下,被摔掉一排上牙。於是,牛從此便一輩子給農夫當苦力,並且人未停止啃青草。直到今天,它的那排上牙也還沒有長出來。

但是,牛是個知過即改的好動物,它任勞任怨,勤懇踏實,拉車犁田從不松套,為農夫做了不少工作,博得人們的好評。在排生肖的時候,人們一至推舉他為生肖。

如果不是投機的小老鼠藏在牛角上,搶先得了頭名,牛王肯定還會當上生肖首領呢。

在絢十二生肖的時候,玉帝挑選出十二種動物以後,還有一個麻煩的問題,就是排定先後的次序。

當時,在這件事情上有了爭執。特別是由誰領頭的問題,議論紛紛。玉帝說:「你們中間牛最大,就讓牛領頭做第一肖吧!」

大家都滿意,連老虎也贊成。不料小小的老鼠卻翹起大拇指說:「應該說,我比牛還要大!每次,我在人們面前一出現,他們就叫起來說:『啊呀!這個老鼠真大!』卻從來也沒有聽見人說過:『啊呀,這頭牛真大!』可見在人們的心目中,我實在比牛大!」

老鼠這一番話,簡直把玉帝弄糊塗了。玉帝說:「難道真有這樣的事嗎?我看不見得吧?」

猴子和馬都說老鼠胡吹。但是老鼠理直氣壯地說:「你們要是不相信,可以試一試!」

雞、狗、兔、羊等都同意試一試,玉帝也同意了,他就帶了十二種動物到人間去。

事情真如老鼠所說的一樣,當大水牛在人們面前走過的時候,人們紛紛議論說:這頭牛真大。這時,狡猾的老鼠突然爬到牛背上去,用兩腳直立起來。人們一見牛背上的老鼠,果然立即就驚呼起來:「啊呀,這只老鼠真大!」

玉帝親耳聽見了人們的驚呼。他皺皺眉頭,無可奈何地說:「好吧,既然人們都說老鼠大,我就讓老鼠做第一肖。至於牛,就屈尊第二吧!」

這樣就算確定下來了。現在的十二生肖就這是樣:老鼠是第一肖,牛是第二肖。

牛憑是憑著自己對人類的貢獻當上了人類的生肖。

(4)出牛典故擴展閱讀:

古代牛文化

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先「鞭」而後「爭」,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風俗的組成部分。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周禮·月令》記載:「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唐、宋兩代最興盛,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康熙《濟南府志·歲時》記載:「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於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

里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綵為春樓,而市衢小兒,著綵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儺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縉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

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人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浙江境內迎春牛的特點是,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即叩頭,拜完,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然後將搶得的春牛泥帶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❺ 關於牛的典故和詩詞

關於牛的典故抄和詩詞
牛的典故:
飯牛而歌
寧戚在喂牛時唱歌,引起春秋霸主之一齊桓公的注意,因此受到重用的故事,一向以佳話流傳。屈原在《離騷》中歌而詠之:「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漢代王逸注曰:「寧戚,衛人;該,備也。寧戚修德不用。退而商賈,宿齊之東門外。桓公夜出,寧戚方飯(喂)牛,叩角而商歌: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適至干。從昏放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桓公聞之,知其賢,舉用為客卿,備輔佐也。」後人常用此故事為賢才落魄或君臣遇合之典,如李白詩「寧戚未匡齊,陳平終佐漢」;李咸用詩「誰聽寧戚敲牛角,月落星稀一曲歌」等。
1.自來鼻上無繩索,天地為欄夜不收。——李白《詠石牛》
2.遠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牧童詞》 唐·張籍
3.一日官軍收海服,驅牛駕車食牛肉。——《田家詞》 唐·元稹
4.溪清喜不污牛腹,豈畏踐霜寒墮趾。——《飲牛歌》 宋·陸游
5.奚奴跨馬不搭鞍,立走水牛驚漢官。——《杜秀才畫立走水牛歌》 唐·顧況

❻ 與牛有關的故事傳說,誰有

1、瑤族牛生日的傳說

瑤家有一傳說:"盤古開天,魯班造牆,禾王送禾,牛王耕田。"瑤族古籍《盤天大歌》和《過山榜》中說:"寅卯兩年發大水,天下萬物皆被淹,只留伏羲兄妹倆,藏入葫蘆飄水上。

才得以延續人類,後來盤王登殿,賜瑤人以天下群山,任其砍種,安居樂業。然而,瑤山地區,窮山惡水,盡管人們辛勤耕種,仍然朝不保夕。

有一年,太白金星下凡查訪民情,看到瑤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峻嶺崇山之中,刀耕火種,生活艱難,於是稟告天庭。玉帝就派禾王送禾到人間,牛王下凡來耕田。

自從牛王來到人間後,瑤家人就開始耕田插禾,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了感謝牛王,瑤家人就把牛王下凡的那天(農歷四月初八)作為傳統節日牛生日。

瑤家有一首民謠"四月八,丟犁耙,七月半,谷滿倉,收回萬擔糧,全靠牛幫忙。"四月初八這天,瑤家人最愛護牛,把牛當作神明來祭禮侍奉,要讓牛丟下耙犁休息一整天。

這天,任何人都不準鞭打牛,不準鬥牛,更不準殺牛,連罵牛亦不準。頭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給牛洗一次熱水澡,將全身梳刷得乾乾凈凈,還要將牛欄擺弄得整整潔潔。

鋪換一次新草,用紅紙畫上或者剪成佛符貼在牛欄上,驅邪劫病送瘟神,保佑牛的健康。這天,牛吃的東西更是別致精彩,清晨,人們就爭先把牛放出去吃露水草,越早越好,"搶頭"。

上午,用糯米酒糟煮雞蛋給牛吃,在瑤家,小孩過生日有吃雞蛋的習慣,可見對牛的崇拜。拜家有句俗話:"人過生,吃人參;牛過生,吃苦參。"

下午,就用苦參熬泥鰍喂牛,使牛健康長壽。到晚上,瑤家人還要選出最好最強壯的牛來聚會,瑤家人穿著節日的盛裝,圍著熊熊的篝火,敲著長鼓,唱著歡快的歌兒翩翩起舞。

2、卧牛石的傳說

在飲馬河的靠山鄉有一個自然村,相傳從前這里有一塊形似卧牛的大青石,雖然後來河流改道將這塊石頭沖入河裡,可是卧牛石的傳說卻在民間廣為流傳。

從前有一個農夫,養著一頭灰驢和有頭黃牛,黃牛黃牛終日每年每日老老實實的幹活,而灰驢卻處處偷懶蹭猾。拉車的時候灰驢把車套拽的很直,但卻一點力氣也不用。

使重量全部落去黃牛的身上,農夫見黃牛累的渾身是汗,而灰驢卻一點汗也不費,他就認為灰驢比黃牛的力氣大,耕地的時候,黃牛隻是低頭默默的拉梨。

而灰驢的眼睛總盯著農夫,一見農夫走近,它就趕忙伸出舌頭去舔農夫的手,給農夫留下了一個忠心的印象。

有一天,黃牛和灰驢在草地上吃草,農夫躺在松軟的草地上睡覺。突然,一隻餓狼從草叢里竄了出來,向農夫撲去,嚇的灰驢躲到草溝里一動也不動;黃牛卻迎了上去。

擋在餓狼的前頭同餓狼搏鬥起來,雖然被餓狼咬傷了兩塊毛皮,但餓狼也受了傷,它依然奮勇直前,將餓狼攆到草地深處的沼澤里。

灰驢見餓狼跑遠了,從水溝里留了出來把農夫喚醒,引呀到剛才搏地方,農夫看到草地上有狼毛和血跡,知道自己在睡覺的時候來過狼,他以為是灰驢救了他。

感動的用手替灰驢撓癢癢,對從沼澤里回來的黃牛卻一理不理。種蕎麥的時候,農夫將一袋蕎麥丟在路上了。黃牛找了一上午終於在路旁的草叢中找到了。

它用兩只尖尖的角將裝有蕎麥的口袋馱了回去。回到村中的時候,灰驢從門洞里竄了出來親熱的說「牛大哥,看把你累的,讓我幫你拿吧。」

說著,用嘴叼過口袋送進農夫的房間。從此,農夫認為灰驢有忠實有勤快,黃牛有賴有饞,他把好的草料都給灰驢吃,剩下的給草料和秸稈才給黃牛吃。

第二年春天,農夫要去飲馬河南岸去買棉花,他嫌黃牛不中用,只用灰驢架車出發了,回來的時候,正趕上飲馬河漲水,農夫做在車上用鞭子指引灰驢從淺灘處過河。

行至河中間時,水湍急。漫過車廂。灰驢覺的橫流不如順水拉車省力,於是不聽農夫的吆喝,徑自向下流拉車,不管農夫怎麼鞭打和吆喝,灰驢也不聽,結果連人帶車沖入了松花江。

那疏懶成性的灰驢也被江山淹死了。黃牛在家耕完地,每天都卧在河岸上等它的主人回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連等了幾年。黃牛都沒有等回農夫,它自己卻卧在那裡變了一塊卧牛石。

3、金牛湖

從前,西湖叫做金牛湖。那時候,這湖還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水,沿著湖岸是黑油油的肥沃的土地。周圍的老百姓都在那裡種著莊稼,用湖水來灌溉,稻穗兒長得圓溜溜的象一串一串的珍珠。

農閑了,大家就湖上打魚撈蝦。人們和睦相處,過著安樂的日子。在這湖底,住著一條金牛。只要天晴久了,湖水慢慢地淺下去,湖裡的金牛就出現了。

老遠的就能看見它那金晃晃的背脊,昂起的牛頭和翹起的雙角,它嘴裡吐出一口口大水,湖水立刻又漲得滿滿了。

有一年夏天,算起來已經九九八十一天沒有下雨了,旱得湖底朝天,四周的田地硬得象石頭,裂縫有幾寸寬,嫩綠的秧苗都枯黃了。老百姓乾渴得眼睛凹進去,渾身沒勁。他們天天盼望金牛出現。

一天早晨,正當大家站在湖邊盼望金牛的時候,突然傳來「哞 」的一聲,只見金牛從湖底破土而出。它搖搖頭,擺擺尾,口吐大水,霎時間湖水又漲滿起來。

老百姓喜得流出了淚水,正在感激金牛,金牛抬起頭,閃著亮晶晶的眼睛,「哞」地叫了一聲,又隱沒在湖中了。

這件事很快地傳開了。地保傳給衙役,衙役又報告了錢塘縣官。縣官一聽,捧著肚子笑呵呵地說:「這真是一件活寶貝,要是把它拿來獻給皇帝,一定能陞官司發財!」

當下吩咐手下人,趕緊去把金牛捉來。那些衙役、地保匆匆跑到了湖邊,抬頭望望,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水,哪裡有金牛?問問附近百姓,大家一見是衙門里的人。

不是說沒看見,就是悄悄地避開了。衙役們沒法可想,只得回報了縣官。縣官心裡生氣,拈著八字鬍須,想啊想的,想出了一條壞主意。

他對手下人說:「既然如此,就把老百姓都去叫來,把湖水車干。誰不來,就斬誰!」住在湖邊的老百姓,男的、女的、老的、小的,都被趕來了。

他們在縣官的威逼下,只得架起水車,含著眼淚車湖水。車啊車的,一連車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大家精疲力竭,最後那一天,終於把湖水車幹了。

果然,金牛卧在湖底,它那身上的金光照得天地通亮。縣官被金光照得連眼睛也張不開,但他還呼喝著衙役們,趕快下湖去搶金牛。

說也奇怪,那金牛好象生根似的,掀也掀不起,抬也抬不動。老百姓都暗暗地在心裡高興。縣官一看搬不動,就對百姓說:「誰能抬起金牛,賞白銀三百銀!」

可是,老百姓都站著不動,氣呼呼地不理他。縣官見老百姓不理他,就大聲怒吼道:「今天若不把金牛抬起,就將你們統統殺頭!」

縣官的話剛說完,那金牛大叫了一聲,象是睛天霹靂。只見飛沙走石,地動山搖,縣官嚇得面色如土,雙腿發軟,心想逃走,可是一步也走不動。

這時,那金牛轉著圓溜溜的眼睛,站了起來,又仰天長叫了一聲,從口中吐出一股白花花的大水,直沖縣官、衙役,一下把他們全都卷到巨浪中去了。

立刻,湖水又滿了起來。從此以後,湖中的金牛不再出現了,湖水再也沒干過,人們忘不了金牛。他們在湖的旁邊城牆上築起一座高高的城樓,天天爬上城樓去盼望金牛。

4、牛郎織女牛做媒

相傳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她和六姐妹在天宮給天織綵衣。地上有個牛郎,哥嫂對他不好,牛郎分家另過,只給他一頭老牛。

牛郎依靠老牛的幫助,日子漸漸好起來。有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說七姐妹要下到溫泉洗澡,牛郎可趁機把織女的衣服藏起來,讓她答應做妻子。

牛郎照老牛的說法辦了,在溫泉旁說服織女,二人結成了夫妻。婚後,二人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十分美滿,還生下一兒一女。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庭問罪。

牛郎追不上織女,抱著一雙兒女痛哭。老牛又說話了:「我快死了,死後把我的皮剝下來,你穿在身上就能飛上天與織女相見。」老牛死後,牛郎披著牛皮,挑著孩子,上到天界尋妻。

正當牛郎與織女要相見時,王母娘娘拔下金簪一劃,銀河變成天河,迫使牛郎和織女隔河相望。後來,天帝和王母娘娘受到了感動,允許他們每年七月初七日相會。

牛郎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們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靜靜地聽,可以隱隱聽到仙樂奏鳴,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直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他們日日在盼望著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5、青牛到人間

相傳很久以前,地上並沒有牛,犁田耙田都是用人力,非常艱苦。有一天,太上老君來到人間,看到人們光著身子,滿身大汗拉著犁,拉著耙在耕種。

太上老君便走上前對那些犁田的人說:「老伯,你們休息休息呀!」人們說:「眼看季節都過了,我們怎能休息呢?」太上老君聽了,再也不答話,便默默走了。

在回天的路上,太上老君一直想著人們耕種時那辛苦的情景,到了天宮還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來。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前面突然傳來幾聲「嗷嗷」的叫聲。

太上老君抬頭一看,只見不遠處一公一母兩只大青牛在閑游,太上老君心裡一動,便走到那兩只青牛面前,打起了招呼,「牛老弟,你們真是清閑呀!」

公青牛說:「有什麼辦法,整日無事可做,吃飽了便睡,睡足了便玩。」太上老君說:「牛老弟,你整日這樣清閑,感到悶吧?」青牛說:「當然悶啦,可有什麼辦法?」

太上老君聽了,心裡高興死了,對青牛說:「好呀,我現在叫你們到一個好去處,保你們一生都不感到寂寞。」「到哪裡去呀?」兩只青牛聽了,也是心裡一喜。

太上老君說:「我命你們到人間去,為人民做好事,包你們一生快活。」「為什麼要我們到凡間去?」青牛聽了非常驚訝。

太上老君認真地說:「是呀,難道你們不願意吧?人間下面有九萬山崗,十萬田垌。那九萬山崗長滿了柔嫩的青草,我親自嘗過了,味道比天上的要好得多。

我不騙你們,不信你們就到人間看看。」「是嗎?」青牛聽到太君說凡間的草好過天上的,心裡有些動了,但轉念一想,又對太上老君說:「那九萬山崗的草,怎能夠我們吃呢?

我們在天上吃仙草都要吃幾十個嶺頭。」太上老君聽到這里,知道兩只青牛動了凡心,就說:「唉呀,是我記錯了,那凡間是十萬山崗,九萬田垌,連那九萬田垌也都生滿綠油油的草。

草長得可快啦,你剛吃完,回頭來吃過的又長出來了。那十萬山崗的景緻非常好,邊吃邊遊山玩水,包你們一生都快活。」兩只青牛聽了,滿心歡喜,說:「好吧,我們願到凡間去。」

說完,就跳出南天門,直奔人間。青牛將近凡間,從上面看到那十萬山崗果然是綠油油一大片,景緻也比天上的好得多,高興得從高高的雲頭就跳下去。

跳到地面,青牛的前蹄一跪,牛頭猛然撞在地上,把上頜的牙齒全碰掉了。所以直到今天牛也是沒有上牙的。原來,凡間應是十萬田垌,九萬山崗的。

由於太上老君為了照顧青牛,就把凡間大地換成山嶺多過田垌了。那兩只青牛到了人間,後來被人們捉住了,馴熟了它們,教它們拉犁耙,為人間耕種。

青牛見到人們對待它們很好,又見到滿坡滿嶺的嫩草,確實比天上的好吃得多,就也不再想回到天上去了,一心一意,勤勤懇懇的在地下為人們做事,後來,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❼ 誰有關於牛的故事、典故、成語及其意思等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為神話人物,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南北朝時代寫成的《荊楚歲時記》里有這么一段:「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綞。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這個神話傳說作為千古佳話流傳至今。「牛郎織女」多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對戀人。 老牛舐犢 《後漢書·楊彪傳》載: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楊修,聰明博學,智慧過人。曹操對楊修萬分嫉恨,又因楊修是曹的對頭袁術的外甥,怕以後會有後患,所以就借口楊修擾亂軍心,把楊修殺了。楊修被殺,老父楊彪萬分痛惜。一次,曹操問道:「你為什麼瘦得這樣厲害啊?」楊彪悲傷地說:「我像老牛舐犢一樣愛我的兒子,現在小牛死了。我這老牛怎麼能不瘦呢?」後來,人們以「老牛舐犢」來比喻父母疼愛子女的深摯感情。 牛刀小試 宋·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讀遍牙簽三萬軸,欲來小邑試牛刀。」「牛刀」出自《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日『割雞焉用牛刀?』」牛刀,宰牛用的刀,比喻大才;小試,稍微用一下,含初步顯一下身手的意思。「牛刀小試」比喻有本領的人初次任職,就已經表現出才幹. 庖丁解牛 《莊子·內篇·養生主》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琦,砉然響然,奏刀瞻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士口。 吳牛喘月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一言語》:「臣猶見牛,見月而喘。」《太平御覽》卷四引《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吳牛,指產於江淮間的水牛。吳地水牛見月疑是日,因懼怕酷熱而不斷喘氣。「吳牛喘月」多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對牛彈琴 漢·牟融《理感論》載:「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講的是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彈得一手好琴,有一天他漫步郊野,看見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他為牛彈奏一曲的慾望。盡管琴聲優美極了,可是那牛卻依然只顧低頭吃草而不理會琴聲。「對牛彈琴」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現在也用來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無的放矢。 馬牛襟裾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全句說:如果人不通曉古今,就如同馬、牛穿著人的衣服(即衣冠禽獸)。現在,「馬牛襟裾」比喻人不懂得禮節,也多比喻衣冠禽獸。

❽ 關於牛的成語,典故

鑽牛角尖
椎牛歃血
椎牛發冢
壯氣吞牛
執牛耳
爭貓丟牛
一牛鳴
一牛鳴地
一牛吼地
以羊易牛
一牛九鎖
羞以牛後
休牛散馬
休牛歸馬
犀照牛渚
犀牛望月
蹊田奪牛
問牛知馬
蝸行牛步
吳牛喘月
亡羊得牛
兔角牛翼
土牛木馬
童牛角馬
屠所牛羊
司馬牛之嘆
鼠入牛角
散馬休牛
殺雞焉用牛刀
如牛負重
氣吞牛斗
氣克鬥牛
騎牛讀漢書
敲牛宰馬
牽牛織女
氣壯如牛
齊王舍牛
騎牛覓牛
氣喘如牛
氣沖鬥牛
氣沖牛斗
牽牛下井
庖丁解牛
牛頭不對馬面
寧為雞口,毋為牛後
牛之一毛
牛衣夜哭
牛衣歲月
牛衣病卧
牛羊勿踐
牛星織女
牛童馬走
牛聽彈琴
牛蹄中魚
牛蹄之魚
牛蹄之涔
牛溲馬渤
牛農對泣
牛馬襟裾
牛口之下
牛角之歌
牛驥同皁
牛驥同槽
牛驥共牢
牛黃狗寶
牛高馬大
牛鬼蛇神
牛角掛書
牛頭馬面
牛頭不對馬嘴
牛不喝水強按頭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牛溲馬勃
泥牛入海
牛刀小試
牛衣對泣
牛驥同皂
牛鼎烹雞
牛刀割雞
牛毛細雨
牛郎織女
牛角書生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目牛無全
買牛息戈
買牛賣劍
馬牛其風
馬浡牛溲
獼猴騎土牛
賣劍買牛
馬牛襟裾
目無全牛
馬面牛頭
馬勃牛溲
犁牛之子
犁牛騂角
老牛舐犢
老牛破車
扛鼎抃牛
襟裾馬牛
裾馬襟牛
九牛一毛
九牛二虎之力
鯨吸牛飲
九牛拉不轉
繭絲牛毛
雞口牛後
雞屍牛從
九牛一毫
呼牛作馬
汗牛塞棟
汗牛充屋
汗牛充棟
呼牛呼馬
歸馬放牛
割雞焉用牛刀
隔山買老牛
風馬牛
風牛馬不相及
飯牛屠狗
風馬牛不相及
放牛歸馬
服牛乘馬
對牛鼓簧
多如牛毛
對牛彈琴
帶牛佩犢
吹牛皮
槌牛釃酒
吹牛拍馬
充棟汗牛
椎牛饗士
床下牛斗
初生牛犢不怕虎
喘月吳牛
版築飯牛
搏牛之虻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為神話人物,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南北朝時代寫成的《荊楚歲時記》里有這么一段:「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綞。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這個神話傳說作為千古佳話流傳至今。「牛郎織女」多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對戀人。老牛舐犢
《後漢書·楊彪傳》載: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楊修,聰明博學,智慧過人。曹操對楊修萬分嫉恨,又因楊修是曹的對頭袁術的外甥,怕以後會有後患,所以就借口楊修擾亂軍心,把楊修殺了。楊修被殺,老父楊彪萬分痛惜。一次,曹操問道:「你為什麼瘦得這樣厲害啊?」楊彪悲傷地說:「我像老牛舐犢一樣愛我的兒子,現在小牛死了。我這老牛怎麼能不瘦呢?」後來,人們以「老牛舐犢」來比喻父母疼愛子女的深摯感情。牛刀小試

宋·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讀遍牙簽三萬軸,欲來小邑試牛刀。」「牛刀」出自《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日『割雞焉用牛刀?』」牛刀,宰牛用的刀,比喻大才;小試,稍微用一下,含初步顯一下身手的意思。「牛刀小試」比喻有本領的人初次任職,就已經表現出才幹.

庖丁解牛
《莊子·內篇·養生主》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琦,砉然響然,奏刀瞻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士口。

吳牛喘月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一言語》:「臣猶見牛,見月而喘。」《太平御覽》卷四引《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吳牛,指產於江淮間的水牛。吳地水牛見月疑是日,因懼怕酷熱而不斷喘氣。「吳牛喘月」多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對牛彈琴
漢·牟融《理感論》載:「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講的是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彈得一手好琴,有一天他漫步郊野,看見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他為牛彈奏一曲的慾望。盡管琴聲優美極了,可是那牛卻依然只顧低頭吃草而不理會琴聲。「對牛彈琴」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現在也用來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無的放矢。馬牛襟裾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全句說:如果人不通曉古今,就如同馬、牛穿著人的衣服(即衣冠禽獸)。現在,「馬牛襟裾」比喻人不懂得禮節,也多比喻衣冠禽獸。『;

氣沖牛斗
宋•岳飛《題青泥赤壁》詩:「雄氣堂堂貫牛斗,誓將真節報君仇。」氣:氣勢;牛、斗:即牽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氣沖天或氣勢很盛。

風馬牛不相及
《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講的是齊侯率諸侯之軍侵入蔡國。蔡國潰敗,接著討伐楚國。楚子派使者到諸侯軍隊說道:「國君您居住在北海,我居住在南海,這就象風馬牛不相及。沒料到君王竟到了我們的領土上,這是什麼原因?」成語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風:走失;及:到。

初生牛犢不怕虎
《莊子·知北游》:「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犢,而無求其故。」意思是說:玄德將為你而顯得美好,大道將居處於你的心中,你那瞪著圓眼稚氣無邪的樣子就像初生的小牛犢而不會去探求外在的事物。後來這個成語用來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顧慮,敢作敢為。

以羊替牛

古時候,
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
都要在祠廟里舉行一種祭祀儀式,
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
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鍾」
。每逢祭鍾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隻
羊,
然後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
人們就站在供桌前祈禱。

一天,
齊國都城裡來了一個人,
他牽著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
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
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
「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裡去呢?」那人回答
說:
「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鍾。
」齊宣王聽了後,看了看那頭牛,然後說:
「這頭牛本來沒
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著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看了。
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
「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鍾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麼可以廢除呢?」
齊宣王嚴肅起來,
接著說:
「這樣子吧,
就用一隻羊代替這頭牛吧!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
殺牛和殺羊都是屠殺生命。
對牛的憐憫與對羊的殘忍在本質上是一
樣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齊宣王的以羊替牛隻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可見他的虛偽。

飯牛而歌

寧戚在喂牛時唱歌,
引起春秋霸主之一齊桓公的注意,
因此受到重用的故事,
一向以佳
話流傳。
屈原在
《離騷》
中歌而詠之:
「寧戚之謳歌兮,
齊桓聞以該輔。

漢代王逸注曰:
「寧
戚,衛人;該,備也。寧戚修德不用。退而商賈,宿齊之東門外。桓公夜出,寧戚方飯(喂)
牛,叩角而商歌: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適至干。從昏放牛薄夜半,
長夜漫漫何時旦?桓公聞之,知其賢,舉用為客卿,備輔佐也。
」後人常用此故事為賢才落
魄或君臣遇合之典,如李白詩「寧戚未匡齊,陳平終佐漢」
;李咸用詩「誰聽寧戚敲牛角,
月落星稀一曲歌」等。

劉寬讓牛

東漢劉寬,以仁厚謙和著稱。
「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災異或見,引躬克責」
,故而「海
內稱為長者」

累官至大尉,
勤於職守。
他的最有名的故事是
「讓牛」

被范曄寫進
《後漢書》

說的是一次劉寬乘牛車外出,走在路上,
有人丟了牛,認定眼前拉車的牛就是自己的。
劉寬
並不爭辯,下車步行而歸。過了些時候,丟牛者得到了自己的牛,便把劉寬的牛送了回來,
叩頭謝罪說:
「真是對不起您這位長者,請責罰我吧!
」劉寬說:
「物有相似,事會出錯,虧
你能把牛送還,為什麼要謝罪呢?」此事一經傳開,州里都佩服劉寬的寬厚仁慈。

吳牛喘月
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有這樣一則故事:晉人滿奮,字武秋,官至尚書令。一次他在晉武帝身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實際上很嚴實,但看起來卻像透風似的。見此情景,滿奮面現難色。晉武帝笑著問他為什麼犯難,滿奮回答說:「臣好比吳地的牛,一看見月亮就喘起來了。」原來吳地(今江淮一帶)的牛,多為水牛,最為怕熱,太陽一曬它就發喘。久而久之,一旦看見月亮,便誤以為是太陽,也喘息不停。對於這一典故,詩人們極感興趣,時有吟詠。如李嶠詩「在吳頻喘月,奔楚屢驚風」,李白詩「六月南風吹白沙,吳牛喘月氣成霞」等。

騎牛過關
道教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騎著青牛過函谷關,被尹喜發現,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後來老子離開函谷關入秦,遍游秦國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後隱居於扶風一帶講學,傳播道教思想,他寫的《道德經》,成為了道教的經典。老子死後葬槐里,就是現在陝西周至縣東南的終南山麓。

弦高販牛
鄭國的弦高乾的是長途販運牛的生意。他趕著牛走在路上,正遇見一支打算偷襲鄭國的秦國軍隊。弦高急中生智,把販運的牛獻給秦軍主帥,說是奉鄭國國君之命前來勞軍,秦軍主帥以為陰謀敗露,便撤兵而回。

牛衣對泣
西漢時有個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這年冬天,天氣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鋪一層厚厚的草作床,身上蓋的是亂麻和草編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來。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訣別。他妻子是個堅強、賢惠的女人,勸慰丈夫說:「我們雖然很窮,只要你養好身體,發憤讀書,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變的,為什麼要這樣絕望呢?」王章聽後,很受感動,決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顧下,他的身體果然一天天好起來。終於功成名就,漢元帝時官至左曹中郎將,漢成帝時又從司隸校尉選拔為京兆尹。「牛衣對泣」這一成語,用來形容生活貧窮和困苦。

九牛一毛
漢朝名將李陵帶兵討伐匈奴,不幸戰敗投降,漢武帝聽說後大罵李陵叛國。司馬遷認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贖罪的機會,漢武帝聽到不同意見非常生氣,把司馬遷關入大牢,處以殘酷的腐刑。司馬遷本想自殺,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個地位低微的人。「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之一毛,與螻蟻何異。」司馬遷堅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含辛茹苦寫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世著,留芳千古。

對牛彈琴
說的是古時有個音樂家叫公明儀,擅長彈琴。有一天,他看到一頭十分健壯的牛在低頭吃草,就地給牛彈琴一曲清趣抒情的《清角之操》,但是,牛一個勁地吃草,不理他。公明儀細揣摩領悟到了,不是牛沒有聽到琴聲,而這種曲子太高雅,它根本聽不進去。

仲文斷牛
講的是南北朝後周時,有個聰明的少年叫於仲文。這天,村子裡的任姓和杜姓人家各丟了一頭牛。兩戶人家派人去找,但只找回了一頭牛。任家、杜家都說這牛是他們家的,告到州里,州官無法斷案,有人建議請於仲文來幫助處理此案,於仲文叫人用鞭子狠命地抽打那頭牛,他在一旁冷眼觀察,見任家的人很心疼,而杜家的人蠻不在乎。他隨即向州官說明了看法。接著,讓兩家都把自家的牛群趕來,把被打的牛放開,只見那牛直奔任家的牛群。於仲文立即宣布,那頭牛是任家的。

搏牛之虻
《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原意是說主要目標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一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虱那樣去與別人打仗。後來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❾ 關於牛的傳說故事

瑤族牛生日的傳說

瑤家有一傳說:"盤古開天,魯班造牆,禾王送禾,牛王耕田。"瑤族古籍《盤天大歌》和《過山榜》中說:"寅卯兩年發大水,天下萬物皆被淹,只留伏羲兄妹倆,藏入葫蘆飄水上。

才得以延續人類,後來盤王登殿,賜瑤人以天下群山,任其砍種,安居樂業。然而,瑤山地區,窮山惡水,盡管人們辛勤耕種,仍然朝不保夕。

有一年,太白金星下凡查訪民情,看到瑤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峻嶺崇山之中,刀耕火種,生活艱難,於是稟告天庭。玉帝就派禾王送禾到人間,牛王下凡來耕田。

自從牛王來到人間後,瑤家人就開始耕田插禾,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了感謝牛王,瑤家人就把牛王下凡的那天(農歷四月初八)作為傳統節日牛生日。

瑤家有一首民謠"四月八,丟犁耙,七月半,谷滿倉,收回萬擔糧,全靠牛幫忙。"四月初八這天,瑤家人最愛護牛,把牛當作神明來祭禮侍奉,要讓牛丟下耙犁休息一整天。

這天,任何人都不準鞭打牛,不準鬥牛,更不準殺牛,連罵牛亦不準。頭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給牛洗一次熱水澡,將全身梳刷得乾乾凈凈,還要將牛欄擺弄得整整潔潔。

鋪換一次新草,用紅紙畫上或者剪成佛符貼在牛欄上,驅邪劫病送瘟神,保佑牛的健康。這天,牛吃的東西更是別致精彩,清晨,人們就爭先把牛放出去吃露水草,越早越好,"搶頭"。

上午,用糯米酒糟煮雞蛋給牛吃,在瑤家,小孩過生日有吃雞蛋的習慣,可見對牛的崇拜。拜家有句俗話:"人過生,吃人參;牛過生,吃苦參。"

下午,就用苦參熬泥鰍喂牛,使牛健康長壽。到晚上,瑤家人還要選出最好最強壯的牛來聚會,瑤家人穿著節日的盛裝,圍著熊熊的篝火,敲著長鼓,唱著歡快的歌兒翩翩起舞。

(9)出牛典故擴展閱讀

牛科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為了貯存草料、躲避敵害,它們的胃在進化中形成了4個室:即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還具有「反芻」的習性,使食物能夠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

更重要的是它們的角與鹿類有極其明顯的區別。通常情況下,1歲以後的雄獸和雌獸的頭骨上都長有一對粗大的角,角的形狀在各種之間有所不同,但都是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

外邊包著一層角質套,角質套可以脫下,角內部是空心的,所以又叫「洞角」,牛科動物也因之被稱作「洞角」動物。角不分叉,外面還有一層堅硬的角套,角套為空心,套在骨質的角心上,並且隨著角心的生長而擴大,所以也把它們叫作「洞角類」。

與鹿類具有的實角不同,牛科動物的角上沒有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後,不能再生長。除了北美洲的叉角羚羊的角是分叉的,而且每年換角套外,一般牛類的洞角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而且不更換角套。鼻頸光滑濕潤,如出現乾燥,即為患病的徵兆。



❿ 牛的典故和詩詞

關於牛的來典故和詩詞
牛的自典故:
飯牛而歌
寧戚在喂牛時唱歌,引起春秋霸主之一齊桓公的注意,因此受到重用的故事,一向以佳話流傳。屈原在《離騷》中歌而詠之:「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漢代王逸注曰:「寧戚,衛人;該,備也。寧戚修德不用。退而商賈,宿齊之東門外。桓公夜出,寧戚方飯(喂)牛,叩角而商歌: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適至干。從昏放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桓公聞之,知其賢,舉用為客卿,備輔佐也。」後人常用此故事為賢才落魄或君臣遇合之典,如李白詩「寧戚未匡齊,陳平終佐漢」;李咸用詩「誰聽寧戚敲牛角,月落星稀一曲歌」等。
1.自來鼻上無繩索,天地為欄夜不收。——李白《詠石牛》
2.遠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牧童詞》 唐·張籍
3.一日官軍收海服,驅牛駕車食牛肉。——《田家詞》 唐·元稹
4.溪清喜不污牛腹,豈畏踐霜寒墮趾。——《飲牛歌》 宋·陸游
5.奚奴跨馬不搭鞍,立走水牛驚漢官。——《杜秀才畫立走水牛歌》 唐·顧況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