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合縱連橫典故

合縱連橫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5 05:40:01

❶ 合縱連橫的故事200

典故
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和大王回結成兄答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系。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里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採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若有用,望採納,謝謝。

❷ 合縱連橫的典故

戰國中後期,七雄爭霸,出現了秦齊兩大強國遙相對峙的局面。為了爭取在兼並戰爭中獲勝,齊國和秦國都展開了爭取鄰國,孤立敵國的斗爭,而魏、趙、韓、楚等國內部也分成聯秦抗齊和聯齊抗秦兩派。各國之間的相互結約聯盟不斷變更,既沒有穩固的朋友,也沒有世代的仇敵。這種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結約活動,被稱為「合縱」與「連橫」。從地域上來看,當時那些弱國是以「三晉」(韓、趙、魏)為主,北連燕,南連楚為「合縱」;東連齊或西連秦為「連橫」。合縱可以對齊,也可以對秦,從策略上講,是「合眾弱以攻一強」,是阻止強國進行兼並的策略;連橫是「事一強以攻眾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並的策略。隨著兼並戰爭的開展,兼並統一已成定局,但由誰統一呢?非秦即齊。縱橫戰略中的得失在統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兼並統一的戰爭舞台上,在合縱、連橫的戰略中,一批游士和食客取得了發言表現的機會。他們講究權變,積極為各國君主出謀劃策。他們的學說適於合縱的為縱說,便於連橫的為橫說,歷史上把這些人叫做縱橫家。張儀、公孫衍、蘇秦是縱橫家的代表人物。

張儀是魏國貴族的後代。他求見過魏惠王,魏惠王沒有用他。他就帶著妻子到楚國去求見楚威王,楚威王也沒有見他。他只好投在令尹昭陽的門下,做個門客。

有一天,令尹昭陽大會賓客,把楚國的無價之寶「和氏壁」給大家傳看。大家看了都很驚奇。贊嘆不已。傳來傳去,「和氏壁」忽然不翼而飛。這天正好窮困潦倒的張儀也在場,昭陽懷疑是他偷的,叫手下的人把他打得遍體傷痕,奄奄一息。回到家後,張儀便要妻子看看他的舌頭是否還在。他說,只要舌頭還在就不怕,還可以靠三寸不爛之舌游說謀取官職。公元前329年,張儀入秦,擔任了大良造的職務。他極力慫恿秦國攻魏。同年秦出兵攻佔魏國的曲沃、平周兩地。這使其他各國受到威脅,為了聯合對付秦國,在山東各國中出現了由公孫衍倡導的合縱策略。

公孫衍魏國人,曾做秦相,後因張儀的排擠,就跑到魏國去了。公元前319年魏國用公孫衍為相。次年,公孫衍發起合縱,聯合東方各國,對抗秦國,因而出現了「五國伐秦」之舉。此次攻秦,有魏、趙、韓、燕、楚五國參加,推舉楚懷王為縱長。但楚、燕兩國並沒出兵,只有韓、趙、魏三國和秦交戰,結果在公元前317年的修魚之戰中,三國聯軍被秦打敗,傷亡八萬餘人。第一次「合縱」以失敗告終。

秦國的強盛,使其他各國感到了危機。於是齊楚結盟,加強了齊國與秦國爭雄的力量。秦國派張儀前往楚國,離間齊楚。張儀到楚國後,首先收買了舊貴族靳尚等人,然後去見楚懷王。

他說,如果楚懷王與齊國斷交,秦王就獻出商於一帶600里的土地給楚國。楚懷王不聽屈原等忠臣的勸告,貪圖便宜和齊國斷交。齊楚聯盟就這樣被破壞了。齊王一怒之下,反而和秦國聯合。共同對付楚國。當楚懷王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的時候,秦國拒絕不給,張儀翻臉不認帳,說獻給楚國的是6里地,不是600里。楚懷王受了侮辱,於公元前312年發兵攻秦,兵敗丹陽,秦軍進而佔領楚國的漢中郡。楚失漢中,再集軍隊反攻,一直打到秦國的藍田。但因孤軍深入,秦軍一反擊,,楚軍大敗而回。秦國取得漢中,貫通了關中和巴蜀的聯系,免除了楚國對秦本土的威脅。因此,張儀的連橫政策,對秦國的強大和以後成就統一全中國大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楚國為秦國擊敗後,能與秦抗衡的就是東方的齊國了。西秦、東齊兩國的強大,對其他國家都有威脅,在這樣的政精形勢下,公孫衍之後的合縱者蘇秦,開始活動手政治舞台,得到了東方各國的支持。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最初蘇秦企圖游說秦惠王促成連橫,兼並諸侯,吞食天下。他十次上書,不被採用,只好窮困潦倒地回到家中。結果「妻不下*任,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戰國策·秦策》)蘇泰「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磨。」(同上)

當讀書累了想睡的時候,就拿錐子自刺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腳上。此後出山,主張合縱,得到六國重用。他的政治活動主要在齊閔王時期。公元前314年,燕國內亂,齊宣王大舉攻燕,險些亡燕。燕昭王即位,力圖報仇,廣招人才。這時蘇秦到了燕國,得到燕昭王重用,成為燕昭王的親信。蘇秦為燕昭王定的策略是:「大者使齊勿謀燕,次可以惡齊趙之交。」公元前 300年左右,蘇秦去齊搞反間活動,在齊國的五年中,蘇秦做到了使齊沒有謀燕。公元前288年,秦昭王派稷侯魏冉到齊國來,約齊同時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眼見齊秦聯合,齊國將更加強大,對燕國不利。於是燕昭王第二次派蘇秦去齊,繼續在暗中從事反間活動。

蘇秦到齊國後,還不斷奔波於齊、趙、韓、魏等國之間,積極組織合縱攻齊或攻秦。他的策略是使齊「西勞於宋,南疲於楚」,從而牽制齊的力量,防止齊國吞並燕國。因此,蘇秦極力慫恿、引誘齊國攻宋。因為攻宋對燕國有利。宋處齊國南面,燕在齊國北面,攻來必不能顧及燕。再說楚、魏與來交界,齊攻宋,勢必與楚、魏發生矛盾。還有秦是保護宋的,攻宋又必然得罪秦。這樣就使齊處於四面樹敵的位置。

對於齊國來說,蘇秦的用心是很險惡的。為了解除齊秦聯盟,蘇秦又勸告齊閔王主動放棄帝號,用以孤立秦國,拉攏各國反秦,以便乘機滅宋。齊閔王採取了蘇秦的主張,廢除帝號,由蘇秦發動合縱,於是齊國聯合韓、趙、魏、燕共同伐秦,同時不放鬆攻宋。但五國同床異夢,軍隊逗留在榮陽、成皋一帶並不西進。特別是齊國又犯了一個大錯誤,它不僅不真心攻秦,反而私下裡和秦國勾結,乘各國准備攻秦之時大舉攻宋。聯盟瓦解。公元前286年,宋國內亂,齊國滅宋,軍事上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卻引起了各國的震動。韓、趙、魏、楚等國嚴重不安,背離齊國,倒向秦國。公元前285年,秦國派兵越過韓、魏,進攻齊國河東地區,攻取齊國九個城,設立為九縣。第二年,秦、韓、趙、魏等國聯軍向齊大舉進攻,在濟西大敗齊軍。由於齊閔王對蘇秦的信任,所以對燕國毫無防備,齊國在西線失敗後,燕昭王乘機派大將樂毅率領軍隊從齊國北部攻打齊國。齊國大敗,幾乎亡國。至此,蘇秦的弱燕勝強齊的策略幾經周折,終於成功了。此時,蘇秦在齊為燕反間的**也完全暴露,齊閔王用車裂之刑把他處死。此後,齊國雖然打敗燕國,恢復國土。但從此一蹶不振,齊、秦兩國對峙的局面結束了。齊國的削弱,為秦國完成全國統一事業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曾「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強盛之極、最有條件統一中國的齊國,也從此失去了這一時機。

❸ 合縱連橫的典故 合縱連橫關聯的有哪些人物

合縱連橫是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專國聯合屬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連橫就是秦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
涉及人物:蘇秦、張儀、公孫衍。

❹ 合縱連橫是什麼意思 合縱連橫的典故出處

戰國中後期,復七雄爭霸,出現制了秦齊兩大強國遙相對峙的局面。
為了爭取在兼並戰爭中獲勝,齊國和秦國都展開了爭取鄰國,孤立敵國的斗爭,而魏、趙、韓、楚等國內部也分成聯秦抗齊和聯齊抗秦兩派。各國之間的相互結約聯盟不斷變更,既沒有穩固的朋友,也沒有世代的仇敵。這種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結約活動,被稱為「合縱」與「連橫」。
從地域上來看,當時那些弱國是以「三晉」(韓、趙、魏)為主,北連燕,南連楚為「合縱」;東連齊或西連秦為「連橫」。
合縱可以對齊,也可以對秦,從策略上講,是「合眾弱以攻一強」,是阻止強國進行兼並的策略;連橫是「事一強以攻眾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並的策略。隨著兼並戰爭的開展,兼並統一已成定局,但由誰統一呢?非秦即齊。縱橫戰略中的得失在統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兼並統一的戰爭舞台上,在合縱、連橫的戰略中,一批游士和食客取得了發言表現的機會。他們講究權變,積極為各國君主出謀劃策。
他們的學說適於合縱的為縱說,便於連橫的為橫說,歷史上把這些人叫做縱橫家。張儀、公孫衍、蘇秦是縱橫家的代表人物。

❺ 關於合縱連橫的簡單故事

戰國時期,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他游說六國諸侯專,要六國聯合屬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❻ 蘇秦張議、合縱連橫的典故

張儀和蘇秦是師兄弟,師父是鬼穀子 史書原文:
蘇秦(1)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2),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後負,念(3)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4)張儀(5)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6),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願?」張儀於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7)。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仆妾之食。因而數讓(8)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9)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10),乃遂入秦。

蘇秦已而告其舍人(11)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12)。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13),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14)。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15)。」乃言趙王,發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惠王以為客卿(16),與謀伐諸侯。

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17),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18)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19)!」張儀既相秦,為文檄(20)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21)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22)城!」

(出自《史記·張儀列傳第十》)
解釋:
(1)蘇秦:東周洛陽人,向鬼谷先生求學。戰國時著名縱橫家。最初勸說秦惠王並吞天下,不被採納,後游說燕、趙、韓、魏、齊、楚合縱抗秦,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歸趙,趙封為武安君,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
(2)相約從(音縱)親:從親,除秦國以外南北各國合縱相親,相互支持,結為一體共同抗拒秦國。從,通「縱」。
(3)念:想。引申為考慮。
(4)微感:暗中勸說。微:暗暗地,悄悄地。
(5)張儀:魏國人,曾與蘇秦服事鬼谷先生,學習游說之術。是戰國時連橫家代表,擔任秦國相以後,十九年出將入相,游說六國服從秦國。
(6)今秦已當路:當路,指當權。
(7)上謁求見蘇秦:謁:名帖。上寫姓名、籍貫、官爵和拜見事項。
(8)數讓:數,屢次。讓:責備,責怪。
(9)寧:豈,難道。
(10)苦趙:困擾趙國。苦:困苦。引申為困擾。
(11)舍人:家臣。王公顯貴的侍從賓客或左右親近的人。
(12)吾殆弗如也:我大概比不上他呀。殆:大概,恐怕。
(13)能用秦柄者:能夠掌握秦國權力的。柄:權柄,權力。
(14)無因以進:沒有機會求得引薦。進:引薦。
(15)陰奉之:暗中侍奉張儀。
(16)客卿:在本國作官的外國人,以客禮待之,稱為客卿。
(17)賴子得顯:依靠你得到發達。顯:有名譽有地位。
(18)感怒:激怒。
(19)儀寧渠能乎:寧渠:難道,哪裡。《索隱》:「渠音距,古字少,假借耳。」
(20)文檄(音席):文書。檄:長兩尺的木簡,古代有徵召或宣告等事,寫在檄上傳發出去。
(21)若:汝也。你,你的。
(22)而:你。

白話文:
蘇秦已經說服趙王而得以去與各國結締合縱相親的聯盟,但是他害怕秦國攻打各諸侯國,在盟約還沒結締之前就遭到破壞,又考慮到沒有合適的人可以派到秦國,於是暗中派人指引張儀說:「您當初和蘇秦交情很好,現在蘇秦已經當權,您為什麼不去結交他,以實現你的願望呢?」於是張儀前往趙國,呈上名帖,請求會見蘇秦。蘇秦告誡門下的人不許為張儀引見,又讓他好幾天不能離去。不久,蘇秦才接見了他。讓他坐在堂下,賜給他奴僕侍妾吃的飯菜,還屢次責備他說:「憑您的才能,卻讓自己窮困潦倒到這樣的地步。難道我不能推薦您讓您富貴嗎?只是您不值得錄用罷了。」說完就把張儀打發走了。張儀投奔蘇秦,自認為都是老朋友了,從中可以得到好處,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憤怒。又考慮到諸侯中沒有一個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國能困擾趙國,於是就到秦國去。

不久,蘇秦對他的家臣說:「張儀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現在,幸虧我比他先受重用,然而能夠掌握秦國權力的,只有張儀才行。但是他太貧窮,沒有機會求得引薦。我擔心他以小的利益為滿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業,所以特地把他召來羞辱他,以激勵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蘇秦向趙王稟明這件事,發送金錢、財物和車馬,暗中派人跟隨張儀,和他投宿同一客棧,漸漸地接近他,並奉送車馬金錢,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給他,卻不說明誰給的。張儀終於有機會拜見了秦惠王。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商議攻打諸侯的計劃。

蘇秦的家臣見任務完成了,要告辭離去。張儀說:「靠您的相助,我才得到顯貴的地位,正要報答您的恩德,為什麼要離開呢?」家臣說:「我並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蘇先生。蘇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破壞合縱聯盟。認為除了您沒有誰能掌握秦國的大權,所以激怒先生發憤的意志,派我暗中供您錢財,這全都是蘇先生的計謀。現在,先生已被重用,請讓我回去復命吧!」張儀說:「唉呀,這些權謀都是我學習過的術業,而我卻沒有察覺到,我沒有蘇先生高明啊!況且我剛剛被任用,又怎麼能圖謀攻打趙國呢?請替我感謝蘇先生,蘇先生當權的時代,我怎麼敢奢談攻趙呢?況且有蘇先生在位,我難道能擺脫他的掌握嗎?」張儀出任秦國宰相以後,寫信警告楚國宰相說:「當初我陪你喝酒,並沒有偷你的玉璧,你卻鞭打我。你現在要好好地守護住你的國家,我可要偷你的城池呢!」

【研析】

蘇秦游說六國,張儀也游說六國;蘇秦主張合縱,張儀倡導連橫。他們都是以權變之術和雄辯家的姿態,為追求成功而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物。張儀成功的原因,首先在於他對當時的形勢有正確的認識,其次他游說各國,瓦解縱約,以不可抗拒的形勢進行說服。他善於掌握時局,對當時情勢,了如指掌,故而能為秦國逐步統一中國作出貢獻。

張儀投奔蘇秦,卻被拒之門外,又遭羞辱,怒而入秦,後又在蘇秦暗中的資助下,得以被秦惠王任用。成就了蘇秦激張儀入秦之歷史事件。張儀從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的過程,使故事情節曲折多變,故事組織得井然有序,無懈可擊。同時也表現了蘇秦慧眼識英雄,造就了一位戰國時代的風雲人物。

中國自古以來,因內向性格嫉妒之故,文人相輕之說甚囂塵上,然本文表現的卻是蘇秦與張儀惺惺相惜的美談,縱使蘇秦最先的動機出於私心,怕盟約未完成,而遭到秦國的攻擊,但他真心賞識張儀暗中相助,卻是不爭的事實。而張儀也回應願在蘇秦當權時,不敢奢談攻趙。兩位雖都是權謀家,但恪守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心—朋友之義,卻是一致的。

❼ 合縱連橫的故事

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並。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公孫衍曾於前31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後來蘇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於前287年聯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並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斗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❽ 什麼叫連橫,什麼叫合縱有什麼典故

合縱連橫(hezong lianheng) 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並。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公孫衍曾於前31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後來蘇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於前287年聯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並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斗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❾ 合縱連橫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合縱連橫(hezong lianheng) 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並。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公孫衍曾於前31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後來蘇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於前287年聯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並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斗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