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河典故
1. 榮是滿州國里常出現的姓氏嗎
榮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榮姓人口的33%。
榮氏族人今大體分布在十八個省、五十三地:河北省的邢台市東市村、沙河縣榮家莊、張東村、張家口市、霸州市、三河市、棗強市;山東省的汶上市演馬村、中馬村、濟寧市任城縣、淄博市桓台縣、梁山市榮河岔村、荷澤市、東阿市、榮成市、聊城市、寧津市、曹縣東樓、濰坊市;江蘇省的無錫市梁溪、金壇市、常熟市、蘇州市、蘇州市寺涇港、蘇州市黃沙港、徐州市睢寧縣、沐陽市華沖、連雲港市、鹽城市、銅山縣;陝西省的藍田市、西安市灞橋區;湖南省的攸縣、常德市、醴陵市;山西省的榆次市、陽曲市大盂鎮、朔州市馬邑、交城市坡底村;安徽省的壽縣、長豐縣、樅陽市、鳳陽市;四川省的榮縣、重慶市的榮昌縣、壁山縣、河南省的睢縣、黑龍江省的佳木斯市、湖北省的宜都市、江陵市,還有吉林省的白城縣、江西省、雲南省、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等五十三地。
榮姓是一個在濟寧汶上繁衍了2700年的古老家族。
榮氏肇基汶水,源發曇山。榮氏祖先本與西周姬姓同宗,「周成王卿士榮伯食采於榮(今河南鞏縣西),因以為姓氏」。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93年),榮叔公「奉王命見魯桓公,有功社稷,封為上谷大夫,始遷於魯,宅居郕邑(今山東汶上,古稱中都),是為魯宗之始」。
叔公後人榮啟期精通音律,博學多才,思想上很有見解,但在政治上並不得志,特別在老年以後,常常在郊野「鹿裘帶素,鼓琴而歌」,並以此自得其樂。一天,正在擔任中都宰的孔子閑暇時到泰山游覽,路過郕邑郊野,遇見榮啟期正在快樂地一邊鼓琴一邊歌唱。孔子上前問榮啟期為什麼這么快樂?榮啟期正色回答:「值得我快樂的事情很多,但最重要的有這么三點:天生萬物,只有人最為尊貴,我能夠作為一個人生活在世上,這是一樂呀;世上男女之別,男尊女卑,以男人為貴,我既然身為男人,這是二樂呀;有的人生下來,還沒有來得及見到太陽和月亮或在襁褓中,就不幸夭折了。我現在已經活了九十歲了,這是三樂呀。作為讀書人,貧窮是經常的事;作為一個普通平民,死是人生的終點。我安於貧困,等待正常的死亡歸宿,還有什麼不快樂的呢?」孔子聽了這番高論,肅然起敬,不由贊許說:「說得好!先生是一個能寬心自樂、自我安慰的人,確實難得呀!」這就是諺語「知足者常樂」的典故。知足常樂成為人們處世哲學的一種態度。榮啟期九十六歲去世,葬於汶上曇山雩婁峰後,其墓漢代尚存。
春秋時榮旗(古字作旂),字子祺,生於周景王三年(公元前542年),小孔子九歲,早年到洙水、泗河跟孔子學習,精通六藝,幫助孔子刪《詩》、贊《易》、序《書》、定《禮》,「共維斯道於不墜,名列(孔子)七十二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中」。唐玄宗時封雩婁伯,宋真宗時封厭次侯,明世宗嘉靖年間追稱先賢榮子,今曲阜孔廟東廡供奉其牌位,列第二十位。宋朝榮諲(字仲思)第一次修《榮氏宗譜》,即尊榮啟期為鼻祖,尊榮旗為一世祖,至榮諲為第四十六世。榮旗「老年正心修身,抱道自處,存心養性」,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0年)去世,葬於曇山西北麓厭次嶺。榮氏長支「以先人之廟堂在此,先人之廬墓在此」,「思存宗祧而供祭掃」,輾轉厭次村、汶水堤口美化大庄、周村,至清初居城東演馬,一直未離開汶上。清朝康熙皇帝下聖旨「欽賜奉祀生四員,蠲免一切差役」,負責祭祀榮子祠堂和榮子墓。今榮子祠堂在演馬村,榮子墓在曇山厭次嶺(距演馬村北五公里)。明代萬曆年間在墓前立高碑一通,邑人尚寶寺正卿所書碑文為「唐封雩婁伯宋贈厭次侯先賢榮子之墓。」清康熙二十三年「緣古碑文風雨損壞,字跡平毀,故重勒石以垂不朽。」此碑與 「文革」中被毀,今僅存墓碑基座。
榮子子祺公三十八世孫榮助因設教授徒,由美化大庄遷居濟州任城八里店。榮助被尊為任城始遷祖,時在唐朝中葉。榮助幾代單傳至榮子四十六世孫榮諲。榮諲宋真宗時舉進士,官至集賢殿修撰、秘書監,《宋史卷三百三十三》有傳,因居任城八里店,史書稱其為 「濟州任城人」。榮諲主修榮氏第一部宗譜,並因知洪州遷家湖廣鄂渚,被梁溪無錫和河北霸州榮氏尊為近世一世祖,至榮毅仁先生為近世三十一世;從一世祖子祺公算起,榮毅仁先生為七十六世。
榮子子祺公第五十九世孫榮清,明初遷無錫,為梁溪榮氏始遷祖;榮清堂兄榮磬遷往河北霸州,現代名人榮高棠即為此支。榮清子三:繼先、承先、念先。世居溪北,分為上榮、中榮、下榮。榮毅仁先生即下榮念先次子春沂公支。汶邑榮氏長支與梁溪榮氏宗親在明清兩朝一直保持聯系,1934年汶邑榮子子祺公第七十五世孫德敏公在上海與宗錦、宗銓兩位族兄晤面,相敘甚歡。抗戰爆發及以後戰火、政治諸原因,使兩地宗親隔離,實為憾事。幸鄧公倡導改革開放,國泰民安,萬事興盛,此乃國家、民族之幸,亦榮氏家族之幸。無錫梁溪榮氏宗親代表榮勉韌、榮偉、榮文琦,河北霸州 「六合堂」榮氏宗親代表榮世成、榮景勝等分別於1996年、2000年來汶上演馬認祖歸宗,此事分別載之於無錫《梁溪榮氏世系散編首編》和河北《霸州堂二里榮氏族譜》。
榮氏分支之遷徙
關於榮氏分支徙居,由於分支太多,僅列主要徙居部分。
1、分支徙居總考(註:原文不斷句,此加註標點不確)
榮之有氏自食采於榮始,固彰彰關,漢馬融【史記】注,孔安國【書序】注,均以榮為周畿內地,春秋有榮錡氏(地名),杜預註:鞏縣西有榮錡澗,按鞏在東都畿內,榮錡豈即榮之別名歟?周朝春秋傳說,匯纂榮邑列在王朝地名中,然則榮之始封約在今河南陝西接壤之間,越數百年。而先賢子祺公崛起東魯,子祺公前有榮駕鵝、榮啟期皆魯人,子祺公至漢廣公亦魯人。榮固魯之望族,吾族子祺公為遠祖第一世祖,則榮實魯也帷。自子祺公逆溯而上,中間世次遷徙年代既遠,不可得詳矣。宋集賢殿修撰仲思公,子祺公四十九傳孫也,則又自濟之任城占籍湖廣,為近祖第一世祖。自是厥後,或遷於仁宗嘉佑時徙居金壇,或遷於高宗南渡時卜宅虞山,或遷於前明永樂時卜居錫麓。而各支皆出自湖廣。則由吳而溯楚,由楚而溯魯,而溯周,雖輾轉遷徙,而源自可尋也。但入吳以來,各支遷出者更復不少,雖已註明世系,世表中尋閱尚苦其艱,茲復以支彚列之庶,後之輯譜者不致有所遺軼雲。
同治壬申輯
第一世榮湮濟州任城(現山東濟寧墳上縣)徙居湖廣(楚地,現湖北省 宋初)
第三世自湖廣遷居金壇(北宋·宋仁宗 嘉佑年間)
第七世湖廣遷徙常熟(南宋·宋高宗 建炎年間)
第十一世榮春渭自常熟徙居蘇長洲黃沙港 榮春江自常熟徙居陝西藍田
第十三世榮城復自常熟遷湖廣
第十四世榮清自湖廣徙居無錫梁溪(明成祖 永樂年間),清子三,繼先、承先、念先居梁鴻溪北,分為上榮、中榮、下榮。
第十六世榮唯高自金壇徙居蘇長洲寺涇港(明朝初年)
2、附蘇州平江寺涇港支譜序
寺涇港支譜序(註:原文不斷句,此加註標點不確)
寺涇港在平江。北鄰甘露,南接姑蘇,離錫麓三十餘里。左繞膽山之秀,右挹鵝湖之奇,靈石巉岩,清溪激盪,亦天地靈淑之勝觀也。我祖唯高公舊居金壇,明初貿易姑蘇,與平江友人交深相契合,遂卜宅焉。迄於今又閱十數傳矣。雖科名貴顯未之前聞,然半耕半讀,類皆醇謹老成於以上紹祖宗之澤,下開後嗣之休,浸熾浸昌椒聊蕃衍,庶幾應變奕禮無窮,永垂勿替也耶。
3、平江寺涇港榮氏族人在各年份修譜中任職(負責分繕支稿、采訪、催稿、摧捐)
嘉慶庚午年修:寺涇港人榮汝權字啟元任協修。
同治壬申年修:寺涇港人榮惠仁字齋平任協修。
宣統庚戌年修:寺涇港人榮炳齋任協修。
民國乙亥年修:寺涇港人文明(字顯祖)、壽生(字堯卿)任協理。
4、山東濟寧汶上地區的榮氏世系:
榮氏肇基汶水,源發曇山。榮氏祖先本與西周姬姓同宗,「周成王卿士榮伯食采於榮(今河南鞏縣),因以為姓氏」。傳至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93年),榮叔「奉王命見魯桓公,有功社稷,封為上谷大夫,始遷於魯,宅居郕邑(今山東汶上,古稱中都),是為魯宗之始」。
榮叔的後人榮啟期精通音律,博學多才,思想上很有見解,但在政治上並不得志,特別在老年以後,常常在郊野「鹿裘帶素,鼓琴而歌」,並以此自得其樂。一天,正在擔任中都宰的孔子閑暇時到泰山游覽,路過郕邑郊野,遇見榮啟期正在快樂地一邊鼓琴一邊歌唱。孔子上前問榮啟期為什麼這么快樂?榮啟期正色回答: 「值得我快樂的事情很多,但最重要的有這么三點:天生萬物,只有人最為尊貴,我能夠作為一個人生活在世上,這是一樂呀;世上男女之別,男尊女卑,以男人為貴,我既然身為男人,這是二樂呀;有的人生下來,還沒有來得及見到太陽和月亮或在襁褓中,就不幸夭折了。我現在已經活了九十歲了,這是三樂呀。作為讀書人,貧窮是經常的事;作為一個普通平民,死是人生的終點。我安於貧困,等待正常的死亡歸宿,還有什麼不快樂的呢?」孔子聽了這番高論,肅然起敬,不由贊許說:「說得好!是一個能寬心自樂、自我安慰的人,確實難得呀!」這就是諺語「知足者常樂」的典故。知足常樂成為人們處世哲學的一種態度。榮啟期九十六歲去世,葬於汶上曇山雩婁峰後,其墓漢代尚存。
春秋時期的榮旗(古字作旂),字子祺,生於周景王三年(公元前542年),小孔子九歲,早年到洙水、泗河跟孔子學習,精通六藝,幫助孔子刪《詩》、贊《易》、序《書》、定《禮》,「共維斯道於不墜,名列(孔子)七十二子(七十二賢弟子) 之中」。唐玄宗時封雩婁伯,宋真宗時封厭次侯,明世宗嘉靖年間追稱先賢榮子,今曲阜孔廟東廡供奉其牌位,列第二十位。宋朝榮諲(字仲思)第一次修《榮氏宗譜》,即尊榮啟期為鼻祖,尊榮旗為一世祖,至榮諲為第四十六世。榮旗「老年正心修身,抱道自處,存心養性」,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0年)去世,葬於曇山西北麓厭次嶺。榮氏長支「以先人之廟堂在此,先人之廬墓在此」,「思存宗祧而供祭掃」,輾轉厭次村、汶水堤口美化大庄、周村,至清初居城東演馬,一直未離開汶上。清朝康熙皇帝下聖旨「欽賜奉祀生四員,蠲免一切差役」,負責祭祀榮子祠堂和榮子墓。今榮子祠堂在演馬村,榮子墓在曇山厭次嶺(距演馬村北五公里)。明代萬曆年間在墓前立高碑一通,邑人尚寶寺正卿所書碑文為「唐封雩婁伯宋贈厭次侯先賢榮子之墓。」清康熙二十三年「緣古碑文風雨損壞,字跡平毀,故重勒石以垂不朽。」此碑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今僅存墓碑基座。
榮子子祺公三十八世孫榮助因設教授徒,由美化大庄遷居濟州任城八里店。榮助被尊為任城始遷祖,時在唐朝中葉。榮助幾代單傳至榮子四十六世孫榮諲。榮諲宋真宗時舉進士,官至集賢殿修撰、秘書監,在史籍《宋史》中有傳,因居任城八里店,史書稱其為「濟州任城人」。榮諲主修了榮氏的第一部宗譜,並因知洪州遷家湖廣鄂渚,被梁溪無錫和河北霸州榮氏尊為近世一世祖,至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榮毅仁為近世三十一世;從一世祖子祺公算起,榮毅仁為七十六世。
榮子祺第五十九世孫榮清,明初遷無錫,為梁溪榮氏始遷祖;榮清堂兄榮磬遷往河北霸州,現代名人榮高棠即為此支。榮清有子三:榮繼先、榮承先、榮念先,世居溪北,分為上榮、中榮、下榮。榮毅仁即下榮念先次子榮春沂一支。汶邑榮氏長支與梁溪榮氏宗親在明清兩朝一直保持聯系,1934年,汶邑榮子祺第七十五世孫榮德敏在上海與榮宗錦、榮宗銓兩位族兄晤面,相敘甚歡。抗日戰爭爆發及以後戰火、政治諸原因,使兩地宗親隔離,實為憾事。幸後來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國泰民安,萬事興盛,此乃國家、民族之幸,亦榮氏家族之幸。無錫梁溪榮氏宗親代表榮勉韌、榮偉、榮文琦,河北霸州「六合堂」榮氏宗親代表榮世成、榮景勝等分別於1996年、2000年赴山東省汶上縣演馬庄認祖歸宗,此事分別載之於無錫《梁溪榮氏世系散編首編》和河北《霸州堂二里榮氏族譜》中。
榮毅仁生前一直以祖籍濟寧為榮,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北京開全國人大會議,見到時任山東省長的趙志浩時,曾介紹自己老家在山東汶上。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榮毅仁亦曾派親屬來汶上尋親,但因榮氏長支在汶上默默無聞故未得結果。榮毅仁之子榮智健亦對祖籍汶上深有感情,一次在火車上見到汶上老鄉,談論數小時而無倦意。汶上老鄉以此為榮,回到汶上逢人就講這次奇遇。日前,魯汶邑榮氏宗親得知榮毅仁同志逝世消息,特向榮毅仁府上發去唁電,對其親屬表示深切哀悼,其中一副輓聯極為感人:「肇睛基汶水,千秋清泉潤華夏;源發曇山,一黃土安忠魂。」
5、河北邢台地區的榮氏從明朝時期開始的世系:
榮道:在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自山西遷邢台東市,有二子:長子榮敬,次子榮讓。
┇
榮淳:邢台東市榮氏第七世,大約是明朝人。榮淳有二子,長子榮萬祉,次子榮萬學。
榮萬祉:其子榮我富,榮我富之子榮光啟,榮光啟之子榮呈祥,榮呈祥之子榮文明,榮文明無子。
榮萬學:妻李氏、楊氏,生子榮我貴,榮我貴生二子:長子榮光耀,次子榮廷錫。榮廷錫是清朝乾隆年間人,生子榮發祥。榮光耀有二子:長子榮安祥,次子榮政祥。榮安祥無子。榮政祥有子榮克己。
榮政祥:其子榮克己,榮克己有三子:長子榮秉泰,次子榮秉震,三子榮秉德。榮秉泰之子榮振河。榮秉震無子,榮秉德之子榮振山,榮振山之子榮三剛。榮三剛無子。榮振河之子榮三章,榮三章之子榮心平,榮心平妻楊氏,有四子:長子榮守勤,妻王氏,次子榮守儉,三子榮金河,妻張氏,四子榮海河。榮守勤之子榮洪亮。
榮廷錫:清乾隆時期人,榮廷錫生子榮發祥。榮發祥,字聚瑞,清政府恩賜八品頂戴,清嘉慶年間人,娶妻高氏、梁氏、呂氏,田產豐饒,房宅不少,生有四子:長子榮文斗,次子榮文炳,三子榮文煥,四子榮文蔚。四子在清道光二十一年二月為其父榮發祥立碑誌之。
榮發祥:長子榮文斗,大清生員,清道光年間人,為東市榮氏第十二世,有二子:長子榮明善,次子榮至善。榮明善之子榮振邦,榮振邦之子榮成德,榮成德無子。榮至善之子榮振江,榮振江之子榮修德,榮修德無子。
榮發祥:次子榮文炳,娶妻□氏,生有二子:長子榮元善,次子榮性善。榮性善無子。榮元善生子榮振家,榮振家生有二子:長子榮三益,次子榮二腫。榮二腫無子。榮三益有三子:長子榮金喜,次子榮老喜,三子榮升勤。榮老喜無子。
榮金喜:有四子:長子榮來成,次子榮守德,三子榮守道,四子榮守成。榮來成有三子:長子榮海平,次子榮海路,三子榮立房。榮守德有三子:長子榮平山,次子榮平江,三子榮平軍。榮守道之子榮向黨,榮向黨之子榮輝。榮守成之子榮老強。榮平山之子榮少坡,榮平江有子二:長子榮少虎,次子榮少慶。榮海路之子榮老臭,榮立房之子榮藝科。
榮升勤:有二子:長子榮守貴,次子榮運良。榮守貴之子榮偉強,榮運良之子榮軍強。
榮發祥:三子榮文煥,娶妻□氏,生子四:長子榮本善,次子榮擇善,三子榮進善,四子榮彰善。榮本善生有五子:長子榮振明,次子榮振宗,三子榮振業,四子榮振德,五子榮振朝。榮擇善無子。榮進善之子榮振田。榮彰善之子榮振義,榮振義有二子:長子榮三多,次子榮狗蠅,均無子。
榮本善:有五子:榮振宗、榮振業、榮振德、榮振朝均無子,唯長子榮振明有子:榮三元。榮三元之子榮夢蘭,榮夢蘭有二子:長子榮守仁,次子榮守義。榮守仁之子榮魁生,榮魁生有二子:長子榮葉超,次子榮葉鵬。榮守義有四子:長子榮合生,次子榮百合,三子榮清河,四子榮立河。榮合生有三子:長子榮勝虎,次子榮勝康,三子榮勝邦。榮百合之子榮勝運,榮清河之子榮勝彪。榮立河夭亡。
榮進善:有子榮振田,榮振田有二子:長子榮三和,次子榮三香。榮三香之子榮修平,榮修平之子榮立校,榮立校之子榮樹澤。榮三和有四子:長子榮貴平,次子榮富平,三子榮鈞平,四子榮恆平。榮貴平有三子:長子榮守裕,次子榮江順,三子榮江洪。榮守裕之子榮樹志,榮江順之子榮樹青,榮江洪之子榮樹英。榮富平有二子:長子榮江虎,次子榮玉。
榮發祥:四子榮文蔚,娶妻□氏,生子三:長子榮益善,次子榮好善,三子榮玉善,另有嗣子榮清善。榮益善、榮好善均無子。
榮玉善:又叫老向,娶妻□氏,有一子九女。榮玉善之子名榮連魁,又叫老占,娶妻七位,1942年卒,壽七十餘歲,家產頗豐,邢台有葯房,邢台任縣等地有多家店鋪。家住榮氏家廟西第二家,門樓掛有「善慶雲乃」匾額。榮連魁有二子一女,女嫁雙樓,長子榮三秀,次子榮三槐。榮三秀,邑庠生,好喝酒,不理產業,1943年農歷4月14日卒。妻景氏,1967年農歷5月11日卒。榮三秀三子一女:女嫁河會張家,長子榮昇平,次子榮德平,三子榮建平。榮連魁次子榮三槐(公元1909~1960年)娶妻曹氏,有子四人:長子榮致平,次子榮安平,三子榮恩平,四子榮國平。
榮昇平:公元1911 年9月5日~1986年10月28日,又叫老太,娶妻劉氏、李氏、楊氏,劉氏在1944年3月5日去世,楊氏(1926年農歷1月2日~2007年農歷 12月19日)。因父嗜酒不理家業,榮昇平早年就挑起家庭的重擔,種地經商勸父教弟,治家漸有起色。1945年八路軍占邢台,家遭難,晚年賣豆腐。榮昇平有二子二女:長女嫁後樓下張孟文,次女嫁東小汪劉章玉。長子榮守敬,次子榮守賢。榮守敬,妻北豆村劉氏,一子三女:長女愛菊嫁東汪楊喜軍,次女青菊嫁孔橋許新房,三女愛青嫁後爐子苗海濱,兒子榮鈞妻北屋魏花蕊,榮鈞子榮秦。榮守賢妻河會李氏,有二子:長子榮信軍,次子榮愛軍。榮信軍妻王快吳秋英,有二子:長子榮斐珂,次子榮斐然。榮愛軍妻小場董先娥,一子一女:女榮斐倩,子榮斐龍。
榮德平:公元1923~1978年,又叫秋路,娶妻豆氏,早年在邢台開葯房。1945年參加八路軍,1947年隨大軍南下,屢立戰功,升營長,後任廣西全州市公安局長。因妻小在家不便,回鄉務農。有三子一女:長子榮守良,次子榮守旗,三子榮常有,女榮嬌芬嫁東市楊海喜。榮守良妻鄭琴,有二子一女:長子玉山,次子玉林,女玉芳嫁東汪楊家。榮玉山妻大賢左喜妹,女榮格,子榮子文。榮玉林妻任秀英,長子榮子航,次子待考。榮守旗妻楊錦芬,女榮玉霞家東汪楊家,子榮玉強妻豆春芬,有女文青。榮常有妻南大郭女建平,有女榮玲玲嫁豆村李家。
榮建平:公元1926~2001年,又叫榮小高。1947年參加工作,在東市小學教書,後調孔橋中學,調邢台縣掃盲班任教,任邢台縣委幹事,在宣傳部、農工部工作,任東汪鄉黨委書記,邢台縣委黨校副校長。妻許氏,有三子一女:長子榮守忠,次子榮守江,三子榮海英,女榮蘭英嫁東市袁迷住。榮守忠妻徐旺王氏,子榮愛民。榮愛民妻河會豆翠紅,子榮浩。榮守江妻孔橋陳氏,兩女一子:長女愛霞嫁大賢,次女愛麗嫁大賢武世昌,子榮立志。榮海英妻東市楊氏,兩女一子:長女紅霞,次女歡歡,子榮彬彬。
榮三槐:有四子:長子榮致平,妻□氏,又叫米成,有二子一女:長子榮老剛,次子榮老洋,女名妮子嫁東是冤家。榮老剛之子榮龍。榮老洋有三女:長女蘇葉嫁前樓徐家。次子榮安平生於1935年,在天津上大學,畢業分遼寧本溪鋼廠,因愛情自殺於家中。三子榮恩平生於1941年,妻袁氏,有二女一男:長女英子嫁河會,次女愛英嫁大賢,子榮鐵英妻北俎女,生子榮旺。四子榮國平妻東市任氏,生一子二女:長女老翠嫁河會,次女翠珠。男榮兵印妻豆氏郭氏,有二子:長子榮碩,次子待考。
榮清善:有二子:長子榮振剛,次子榮振鐸。榮振剛有五子:長子榮三祿無子,次子榮三樂,三子榮肖廷,四子榮自在無子,五子榮三讓。
榮三樂:有二子,長子榮振平,次子榮亮平,榮振平之子榮軍校,榮軍校之子榮雲飛。榮亮平之子榮軍營,榮軍營之子榮琛。榮肖廷有二子:長子榮金平,次子榮海平。榮金平有二子:長子榮俊傑,次子榮瑞傑。榮三讓有二子:長子榮開明,次子榮春明。榮開明有二子:長子立格,次子立強。榮立格之子名榮康。
榮振鐸:有二子:長子榮三才,次子榮三思。榮三才之子榮昌平,榮三思之子榮政平。榮昌平之子榮下山,榮政平之子榮建敏,榮建敏之子榮康。
……
榮清:明朝洪武末年自湖廣遷居無錫縣治西九龍山蓮花峰之南。是為江蘇無錫榮氏始祖。
2. 小麥可不可以載
1、日期
芒種一般在公歷的每年6月6日或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
2、演算法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世紀C=5.678,20世紀=6.5。
舉例說明:2088年芒種日期=[88×.0.2422+5.678]-[88/4]=26-22=4,6月4日芒種。
例外:1902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折疊陰歷日期
華北地區有「四月芒種麥在前,五月芒種麥在後」的說法,這種情況是陰歷演算法造成的。按陰歷計算,一年實際上是354或355天。這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天數要少10-11天,因此必須三年一閏(有時是兩年一閏),補充所短的天數。閏月時,節氣不是提前就是推後,因而芒種有時在4月,有時在5月。中國農民深知4月芒種由於打春早,節氣推前,所以種莊稼就種得早,要種在芒種前,6月芒種,就把莊稼種在節氣之後。
折疊物候介紹
折疊芒種意思
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中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芒種時節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常見的天氣災害有龍卷風、冰雹、大風、暴雨、乾旱等。
折疊雨量
芒種時節沿江多雨,黃淮平原也即將進入雨季,芒種前後若遇連陰雨天氣及風、雹等,往往使小麥不能及時收割、脫粒和貯藏而導致麥株倒伏、落粒、穗上發芽霉變及「爛麥場」等,使眼看到手的莊稼毀於一旦。芒種
芒種後,中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
芒種時節,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旺盛,需水量多,適中的梅雨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梅雨過遲或梅雨過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會受到乾旱的威脅。但若梅雨過早,雨日過多,長期陰雨寡照,對農業生產也有不良影響,尤其是雨量過於集中或暴雨還會造成洪澇災害。
西南地區從6月份也開始進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節。此時,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區冰雹天氣開始增多。
折疊氣溫
芒種在此期間,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龍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區,還沒有真正進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區的人們,一般來說都能夠體驗到夏天的炎熱。位於黑龍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間,最熱的一天37.1℃,就出現在芒種期間。
6月份,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黃淮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可能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但一般不是持續性的高溫。
在華南的台灣、海南、福建、兩廣等地,6月的平均氣溫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氣濕度大,確實是又悶又熱,有時需要向公眾發布高溫預報,提醒人們預防中暑、空調病和急性腸胃炎。
折疊農事活動
芒種至夏至這半個月是秋熟作物播種、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進入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大忙高潮。
折疊東北區
冬、春小麥灌水追肥巴。稻秧插完。穀子、玉米 ,高粱 、棉花 定苗。大豆,甘薯完成第一次鏟耥。高粱、穀子,玉米兩次鏟耥。棉花打葉,水稻鋤草,准備追肥,防治病蟲害,做好防雹工作。
折疊華北區
一般麥田開始收割。夏收夏種同時抓緊。加強棉田管理,治蚜,澆水,追肥。
折疊西北區
冬小麥防治病蟲。春玉米澆水,中耕,鋤草,追肥。穀子中耕鋤草,間苗,糜子播種、查苗,補苗。
折疊西南區
搶種春作物,及時移栽水稻。搶晴收獲夏熟作物。芒種隨收、隨耕,隨種。華中區:搶晴收麥,選留麥種。搶種夏玉米、夏高粱、夏大豆、芝麻等。中稻追肥,發棵末期結合耘耥排水烤田。加強單季晚稻管理,認真除雜。
折疊北部地區
麥茬稻、江淮之間單季晚稻開始栽插。雙季晚稻育秧。防治稻田病蟲害。林地培土鋤草。
折疊華南區
早稻追肥,中稻耘田追肥。晚稻播種,早玉米收獲,早黃豆收獲,晚黃豆播種。春、冬植蔗,宿根蔗中耕追肥,小培土、防治蚜蟲。
折疊民俗特點
折疊嫁樹
芒種是農忙季節,在山西榮河開始收獲大、小麥,當地人稱之為「農忙」。有諺語說:「麥黃農忙,秀女出房。」因此在此節氣,婦女也要下地幫助度過「農忙」。而在河北鹽山則是在「忙中」這天有「嫁樹」的習俗。就是用刀子在棗樹上劃幾下,寓意可以多結果實。
折疊送花神
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此俗今已不存,但著名小說家曹雪芹的《紅樓夢》提及。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寫芒種節道:「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績錦紗羅疊成干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系了。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里綉帶飄飄,花枝招展。[1]
折疊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折疊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折疊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折疊飲食養生
1、多補水,要午休芒種
中國有些地方有諺語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這形象地表現了人們在這個時節的懶散。醫生提醒,首先要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夏日晝長夜短,午休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芒種時氣候開始炎熱,是消耗體力較多的季節,要注意補充水分,多喝水[4]。
2、勤換衣,勤洗澡
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陽熱」易於發泄。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洗浴以葯浴最能達到健身防病之目的。
3、飲食宜清淡
飲食調養方面,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告誡人們食勿過咸、過甜。在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多吃能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
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地硬化,飲食宜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降脂功能的食品。
折疊相關農諺
芒種忙,麥上場。
夏季農活繁,做好收、種、管。
大旱小旱,不過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不雨直干。
吃了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芒種芒種,連收帶種。
機、畜、人,齊上陣,割運打軋快入囤。
推車不用教,全靠屁股搖。
兩腿拉得寬,屁股擺得歡。
平路怕後沉,上坡怕前沉,下坡載重難駕穩。
小麥選種在田間,弄到場里就要摻。
選種忙幾天,增產一年甜。
若要種子選得好,稈粗、穗大、籽粒飽。
稈黑粉,不抽穗;散黑穗,不長粒;腥黑穗,粒腥味。
麥收有三怕:雹砸、雨淋、大風刮。
麥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
麥熟一晌,虎口奪糧。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
麥收九十九,不收一百一。
麥熟九成動手割,莫等熟透顆粒落。
黃熟收,干熟丟。
麥收要緊,秋收要穩。
緊收麥子慢收秋。
麥子夾生割,穀子要熟妥。
麥子爭青打滿倉,穀子爭青少打糧。
生割麥子出好面,生砍高粱煮好飯。
杏子黃,麥上場。
棗花開,割小麥。
麥到芒種谷到秋,豆子寒露用鐮鉤,騎著霜降收芋頭。
芒種前後麥上場,男女老少晝夜忙。
三麥不如一秋長,三秋不如一麥忙。
麥收有五忙:割、拉、打、曬、藏。
麥子入場晝夜忙,快打、快揚、快入倉。
麥松一場空,秋穩籽粒豐。
麥收時節停一停,風吹雨打一場空。
快割快打,麥粒不撒。
麥收無大小,一人一鐮刀。
好手不壓快刀。
手巧不如工具巧。
七分家什,三分行家。
把式把式,離不開家什。
手快不如工具快,老漢能把青年賽。
心巧不如手巧,手巧不如家什巧。
要釀好酒需好曲,巧手還得好工具。
戰士愛武器,莊稼人愛農具。
小小軸承黃豆大,千斤百斤它不怕,運轉工具安上它,好像跨上千里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鐮擦鋤,不誤工夫。
磨刀不誤砍柴工。
面朝黃土背朝天,腰酸腿疼割得慢,收割機過去一大片。
打軋機械轉速高,檢查調試必須搞。
潤滑點,注機油,固定零件要牢靠;磨損變形要修換,試驗運轉要良好。
脫粒機,效率高,安全操作要記牢,填入麥秸要注意,紮好袖口站立好,兩側喂入危險大,一不小心把手咬,均勻填入別成捆,謹防機子吃不消。
機械要戴防火帽,防止火星把麥燒。
夜間照明要注意,千萬不能明火照。
機器起動在場邊,遠離麥垛為最好。
軋麥頭遍先慢速,二遍車速再提高。
回轉半徑要適宜,車速過快會翻倒。
場內防火銘記心,滅火設備不可少,
濕麻袋,大水缸,沙土鐵杴准備好,
有備無患就主動,麥場操作安全保。
脫粒機,好又快,一天能打百麻袋。
聯合機械收麥強,代替收割和軋場,
東征西進流動戰,南北收割跨區忙。
快收快種搶時節,豐產豐收奪米糧,
農業出路機械化,萬機聯合創輝煌。
麥捆根,谷捆梢,芝麻捆在正當腰。
小麥雖豐收,就怕收中丟。
一步丟一棵,一天丟一垛。
小麥不進場,不敢說短長;小麥進了場,也難說短長。
田裡看年景,場里看收成,倉里定輸贏。
拉到場里一半,收到囤里才算。
麥入倉,谷入囤,豆子入庫才放心。
芒種三日打麥場。
忙不忙,先打場。
有風沒風,堆到當中。
會揚場的一條線,不會揚的一大片。
冷裝豆子熱裝麥,不冷不熱裝芥菜(泛指菜種)。
濕麥進倉,爛個凈光。
霉爛病蟲能生災,入到囤里還得曬。
夏種無早,越早越好。
夏種晚一天,秋收晚十天。
夏季田,早一宿,高一拳。
五黃六月去種田,午前午後差一拳。
麥不讓場,豆不讓墒。
豆不讓宿,麥不讓晌。
割麥種豆不用犁,有雨抓緊耩地皮。
麥播一月,豆種一時。
麥子割倒還未運,遇雨種豆不用問。
麥茬無早豆。
豆不隔宿。
晚種一宿,秸矮二指。
晚種一天,秸矮粒扁。
豆子播上大雨下,不管黑白快套耙。
豆子就怕急雨拍,抓緊劃摟莫懈怠。
豆勒脖,一個豆粒打不著。
豆子當宿就翻身,再下大雨就無損。
要吃豆腐,泥里咕嘟。
陰種豆子晴種棉,種菜宜在連陰天。
高地芝麻窪地豆,沙崗坡上種綠豆。
淺播豆,半邊露。
埋麥露豆,提耬耩谷。
埋麥露豆曬芝麻。
提耩穀子,按耬麥,皮上豆子播下來。
種子要齊,下種地皮。
五月冷,一棵豆子收一捧。
槐花稠,豆子收;槐花稀,豆子秕。
槐連豆,打滴溜,今 年不收明 年收。
收扁豆就收黃豆。
漚了麥子收豆子,漚了豆子收麥子。
大豆鋤瓣,豇豆鋤蔓。
大豆鋤芽,蕎麥鋤花。
芒種黍子夏至麻。
春谷宜晚,夏谷宜早。
芒種谷,賽過虎。
芒種不種高山谷,過了芒種谷不熟。
播夏谷,搶時間,不用耕,不用翻。
耕耕不如耪耪,耪耪不如快耩上。
能種當時,不種二犁。
耩地深又暄,就怕大雨灌。
麥前沒串,麥後緊趕(玉米)。
水源能保險,可以提前串。
玉米地里帶豆,十年九不漏,丟了玉米還有豆。
南京到北京,都耩隔耬青。
端陽好插秧(晚稻),家家谷滿倉。
芒種插秧谷滿尖,夏至插的結半邊。
芒種打火(掌燈)夜插秧,搶好火色多打糧。
栽秧割麥兩頭忙,芒種打火夜插秧。
老鄉種西瓜,頭刀不結瓜,二刀結小瓜,三刀結大瓜。
芒種有雨豌豆收,夏至有雨豌豆丟。
麥子去了頭,高粱沒了牛。
五月栽薯(夏地瓜)盤大墩,六月栽薯一把根。
麥收前後澆棉花,十年就有九不差。
麥收前後澆棉花,促棵健長把架搭。
棉花灌在麥收時,十年就有九適宜。
麥前蹲苗,麥口澆花。
得不得,麥芒水。
棉花常規措施有五手:追、澆、鋤、治、修。
麥子上了場,棉花別沒娘。
光忙麥,不管棉,麥子入囤棉攥拳。
不治蜜,光忙場,棉棵就像「屎克螂」。
管糧不管花,麥後棉「燙發」。
苗蚜治不下,伏蚜積疙瘩。
棉花捲成蛋,收成減一半。
棉花不治蟲,結果一場空。
棉花不治蟲,有苗沒有鈴。
棉花果枝見花蕾,後邊緊跟脫褲腿。
芒種現蕾,帶桃入伏。
滅蟲先滅娘,擒賊先擒王。
高壓燈,誘成蟲,棉田卵量減五成。
楊柳枝,誘蟲蛾,蟲未出腹就消滅。
割麥後,快滅茬,棉鈴蟲蛹回老家。
玉米螟一代明顯,二代陰險,三代就怕赤眼卵(蜂)。
防治玉米螟,一代蟲等葯,二代葯等蟲。
防治玉米螟,喇叭口施葯效果靈。
螞蚱螞蚱,剩個楂楂。
有肥沒有水,莊稼干噘嘴;有水沒有肥;莊稼餓肚皮;有肥又有水,莊稼有吃有喝抖神威。
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
不怕施肥遠,就怕施肥淺;不怕施肥淺,就怕埋不嚴。
棉花不打杈,光長柴禾架。
杈子不去掉,好像氓流把兜掏。
旱耪田,澇澆園。
中耕鬆土漸加深,蕾期達到三四寸。
蘋果樹,要夏剪,疏枝、扭梢、枝盤圈。
夏季修剪桃摘心,三次摘心增千斤。
麥上場,牲口忙,拉麥子,軋麥場,耠麥茬,送公糧,春田耠耘除草荒。
麥秸氨化好,牛羊沒個飽。
氨化麥草,營養提高,氣味濃香,牛羊之寶。
二十四節氣之芒種時節常識介紹
芒種忙,麥上場。
夏季農活繁,做好收、種、管。
大旱小旱,不過五十三。
五月十三,不雨直干。
吃了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芒種芒種,連收帶種。
機、畜、人,齊上陣,割運打軋快入囤。
推車不用教,全靠屁股搖。
小麥選種在田間,弄到場里就要摻。
選種忙幾天,增產一年甜。
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
芒種火燒天,夏至水滿田。
芒種打雷年成好。
芒種刮北風,旱情會發生。
芒種日晴熱,夏天多大水。
折疊節氣軼事
折疊關於紅樓夢
黛玉葬花根據作家劉心武在《百家講壇》之揭秘紅樓夢中的論述,芒種被認為是賈寶玉的生日。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用大篇的筆墨描述了芒種當天送花神的習俗: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謝,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俞平伯《紅樓夢八十回校本》) [2]
著名的黛玉葬花的情節也發生在芒種那天。[3]
3. 求<<飲膳正要>>全文(古文版的)
<篇名>飲膳正要
書名:飲膳正要
作者:忽思慧
朝代:元
年份:公元1314-1320年
<目錄>
<篇名>御制《飲膳正要》序
內容:朕惟人物皆稟天地之氣以生者也。然物又天地之所以養乎人者,苟用之失其所以養,則 至於殘害者有矣。如布帛菽粟雞豚之類,日用所不能無,其為養甚大也。然過則失中,不及 則未至,其為殘害一也。其為養甚大者尚然,而況不為養而為害之物,焉可以不致其慎哉!
此特其養口體者耳。若夫君子動息威儀,起居出入,皆當有其養焉,又所以養德也。嘗觀前 元《飲膳正要》一書,其所以養口體、養德之要,無所不載,蓋當時尚醫所論著。其執藝事 ,以致忠愛,雖深於聖賢之道者不外是也。夫善莫大於取諸人,取諸人以為善,大舜所先肆 。朕嘉是書而用之,以資攝養之助,且鋟諸梓,以廣惠利於人,亦庶幾乎,好生之仁。雖然 生稟於天,非人之所能為,若或戕之,與立嚴牆之下者同,有不由於人乎!故此非但攝養之 助,而抑順受其正之大助也。
\x景泰七年四月初一日\x
臣聞古之君子善修其身者,動息節宣以養生,飲食衣服以養體,威儀行義以養德,是故 周公之制禮也。天子之起居、衣服、飲食,各有其官,皆統於冢宰,蓋慎之至也。今上皇帝 ,天縱聖明,文思深遠,御延閣,閱圖書,旦暮有恆,則尊養德性,以酬酢萬幾,得內聖外 王之道焉。於是趙國公臣常普蘭奚,以所領膳醫臣忽思慧所撰《飲膳正要》以進。其言曰∶
昔世祖皇帝,食飲必稽於本草,動靜必准乎法度,是以身躋上壽,貽子孫無疆之福焉。是書 也,當時尚醫之論著者雲,噫!進書者可謂能執其藝事,以致其忠愛者矣。是書進上,中宮覽焉。念祖宗衛生之戒,知臣下陳義之勤,思有以助聖上之誠身,而推其仁民至意。命中 政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廣傳之。茲舉也,蓋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舉安;推一人之壽,
而使天下之人皆壽。恩澤之濃,豈有加於此者哉!書之既成,大都留守臣金界奴傳敕命臣集 序其端雲。臣集再拜稽首而言曰∶臣聞《易》之《傳》有雲∶「大哉干元,萬物資始」,「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天地之大德,不過生生而已耳。今聖皇正統於上,幹道也;聖後順 承於中,坤道也。乾坤道備,於斯為盛,斯民斯物之生於斯時也,何其幸歟!願揚言之,使 天下後世有以知。夫高明博濃之可見如此,於戲休哉。
\x天歷三年五月朔日謹序\x
\x奎章閣侍書學士翰林直學士中奉\x
\x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臣虞集 撰\x
伏睹國朝,奄有四海,遐邇罔不賓貢。珍味奇品,咸萃內府,或風土有所未宜,或燥濕 不能相濟,倘司庖廚者,不能察其性味而概於進獻,則食之恐不免於致疾。欽惟世祖皇帝聖
明,按《周禮·天官》有醫師、食醫、疾醫、瘍醫,分職而治。行依典故,設掌飲膳太醫四人。於本草內選無毒、無相反,可久食,補益葯味,與飲食相宜,調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須精製。所職何人,所用何物,進酒之時,必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盞。斟酌適中,執事務合稱職。每日所用,標注於歷,以驗後效。至於湯煎、瓊玉、黃精、天門冬、蒼術等膏,牛髓、枸杞等煎,諸珍異饌,鹹得其宜。以此世祖皇帝聖壽延永無疾。恭惟皇帝陛下自登寶位,國事繁重,萬機之暇,遵依祖宗定製,如補養調護之術,飲食百味之宜,進加日新,則聖躬萬安矣。臣思慧自延 年間選充飲膳之職,於茲有年,久叨天祿,退思無以
補報,敢不竭盡忠誠,以答洪恩之萬一。是以日有餘閑,與趙國公臣普蘭奚,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名曰《飲膳正要》,分為三卷。本草有未收者,今即採摭附寫。伏望陛下恕其狂妄,察其愚忠,以燕閑之際,鑒先聖之保攝,順當時之氣候,棄虛取實,期以獲安,則聖壽躋於無疆,而四海咸蒙其德澤矣。謹獻所述《飲膳正要》一集,以聞,伏乞聖覽下情,不勝戰栗激切屏營之至。
\x天歷三年三月三日飲膳太醫臣忽思慧進上\x
天之所生,地之所養,天地合氣,人以稟天地氣生,並而為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人而有生,所重乎者心也。心為一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故身安則心能應萬變,主宰萬事,非保養何以能安其身。保養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病。調順四時,節慎飲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調和五臟。五臟和平則血氣資榮,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襲,人乃怡安。夫上古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輕貨,蓋有所取也。故雲∶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肉敗者,色惡者,臭惡者,失飪不時者,皆不可食。然雖食飲,非聖人口腹之慾哉!蓋以養氣養體,不以有傷也。若食氣相惡則傷精,若食味不調則損
形 。形受五味以成體,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後制葯以防命。蓋以葯性有大毒,有大毒者 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後谷肉果菜,十養一僅之,無使過之,是以傷其正。雖飲食百味,要其精粹,審其有補益助養之宜,新陳之異,溫涼寒熱之性,五味偏走之病。若滋味偏嗜,新陳不擇,製造失度,俱皆 致疾。可者行之,不可者忌之。如妊婦不慎行,乳母不忌口,則子受患。若貪爽口而忘避忌
,則疾病潛生,而中不悟,百年之身,而忘於一時之味,其可惜哉!孫思邈曰∶謂其醫者, 先曉病源,知其所犯,先以食療,不瘥,然後命葯,十去其九。故善養生者,謹先行之。攝生之法,豈不為有裕矣。
<目錄>卷第一\三皇聖紀
<篇名>太昊伏羲氏
內容:風姓之源,皇熊氏之後。生有聖德,繼天而王,為萬世帝王之先。位在東方,以木德王,為蒼精之君。都陳時,神龍出於榮河,則而畫之為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立五常,定五行,正君臣,明父子,別夫婦之義,制嫁娶之理。造屋舍,結網 ,以佃漁,服牛乘 馬,引重致遠。取犧牲,供祭祀,故曰伏羲氏。治天下一百一十年。
<目錄>卷第一\三皇聖紀
<篇名>炎帝神農氏
內容:姜姓之源,烈山氏之後。生有聖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以火德王,為赤精之君。時 民眾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而食蠃 之肉,多生疾病,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種五穀,以養民眾。日中為市。作陶冶,為斧斤,造耒耜,教民耕稼,故曰神農。都曲阜。治天下一百二十年。
<目錄>卷第一\三皇聖紀
<篇名>黃帝軒轅氏
內容:姬姓之源,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生而神靈,長而聰明,成而登天。以土德王,為黃精之君,故曰黃帝。都涿鹿。受河圖,見日月星辰之象,始有星官之書。命大撓探五行之情,占斗罡所建,始作甲子;命容成作歷;命隸首作算數;命伶倫造律呂;命岐伯定醫方。為衣冠以表貴賤,治干戈,作舟車,分州野,治天下一百年。
<目錄>卷第一
<篇名>養生避忌
內容: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 而壽。今時之人不然也,起居無常,飲食不知忌避,亦不慎節,多嗜欲,濃滋味,不能守中,不知持滿,故半百衰者多矣。夫安樂之道,在乎保養,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與,蓋不適其性而強。故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葯者,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葯。世有不善保養,又不能善服葯,倉卒病生,而歸咎於神天乎!善攝生者,薄滋味,省思
慮,節嗜欲,戒喜怒,惜元氣,簡言語,輕得失,破憂阻,除妄想,遠好惡,收視聽,勤內固,不勞神,不勞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故善養性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蓋飽中飢,飢中飽,飽則傷肺,飢則傷氣。
若食飽,不得便卧,即生百病。
凡熱食有汗,勿當風,發痙病,頭痛,目澀,多睡,夜不可多食,卧不可有邪風。
凡食訖溫水漱口,令人無齒疾、口臭。汗出時,不可扇,生偏枯。勿向西北大小便。勿 忍大小便,令人成膝勞、冷痹痛。勿向星辰、日月、神堂、廟宇大小便。夜行,勿歌唱大叫。一日之忌,暮勿飽食;一月之忌,晦勿大醉;一歲之忌,暮勿遠行;終身之忌,勿燃燈房事。服葯千朝,不若獨眠一宿。如本命日,及父母本命日,不食本命所屬肉。
凡人坐,必要端坐,使正其心;凡人立,必要正立,使直其身。立不可久,立傷骨;坐不可久,坐傷血。行不可久,行傷筋;卧不可久,卧傷氣。視不可久,視傷神;食飽勿洗頭,生風疾。如患目赤病,切忌房事,不然令人生內障。沐浴勿當風,腠理百竅皆開,切忌邪風易入。不可登高履險,奔走車馬,氣亂神驚,魂魄飛散。
大風、大雨,大寒、大熱,不可出入妄為。口勿吹燈火,損氣。
凡日光射,勿凝視,損人目。勿望遠,極目觀,損眼力。坐卧勿當風、濕地。夜勿燃燈睡,魂魄不守。晝勿睡,損元氣。食勿言,寢勿語,恐傷氣。
凡遇神堂、廟宇,勿得輒入。
凡遇風雨雷電,必須閉門,端坐焚香,恐有諸神過。怒不可暴,怒生氣疾、惡瘡。遠 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虎豹皮不可近肉鋪,損人目。
避色如避箭,避風如避仇,莫吃空心茶,少食申後粥。
古人有雲∶入廣者,朝不可虛,暮不可實。然不獨廣,凡早皆忌空腹。古人雲∶爛煮麵 ,軟煮肉,少飲酒,獨自宿。古人平日起居而攝養,今人待老而保生,蓋無益。
凡夜卧,兩手摩令熱,揉眼,永無眼疾。凡夜卧,兩手摩令熱,摩面,不生瘡 。一呵 十搓,一搓十摩,久而行之,皺少顏多。凡清旦,以熱水洗目,平日無眼疾。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凡清旦鹽刷牙,平日無齒疾。凡夜卧,被發梳百通,平日頭風少。
凡夜卧,濯足而卧,四肢無冷疾。盛熱來,不可冷水洗面,生目疾。
凡枯木大樹下,久陰濕地,不可久坐,恐陰氣觸人。立秋日,不可澡浴,令人皮膚粗糙,因生白屑。常默,元氣不傷;少思,慧燭內光;不怒,百神安暢;不惱,心地清涼;樂不 可極,欲不可縱。
<目錄>卷第一
<篇名>妊娠食忌
內容:上古聖人有胎教之法,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 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 ,才過人矣。故太任生文王,聰明聖哲,聞一而知百,皆胎教之能也。聖人多感生,妊娠故忌見喪孝、破體、生理殘障、貧窮之人;宜見賢良、喜慶、美麗之事。欲子多智,觀看鯉魚、孔雀;欲子美麗,觀看珍珠、美玉;欲子雄壯,觀看飛鷹、走犬。如此善惡猶感,況飲食不知避忌乎。
妊娠所忌∶食兔肉,令子無聲缺唇。食山羊肉,令子多疾。食雞子、干魚,令子多瘡。
食桑椹、鴨子,令子倒生。食雀肉,飲酒,令子心淫情亂,罔顧羞恥。食雞肉、糯米,令子生寸白蟲。食雀肉、豆醬,令子面生 黯。食鱉肉,令子項短。食驢肉,令子延月。食冰漿,絕產。食騾肉,令子難產。
<目錄>卷第一
<篇名>乳母食忌
內容:凡生子擇於諸母,必求其年壯,無疾病,慈善,性質寬裕,溫良詳雅,寡言者,使為乳母。子在於母資乳以養,亦大人之飲食也。善惡相習,況乳食不遂母性。若子有病無病,亦在乳母之慎口。如飲食不知避忌,倘不慎行,貪爽口而忘身適性致疾,使子受患,是母令子生病矣。
乳母雜忌∶夏勿熱暑乳,則子偏陽而多嘔逆。冬勿寒冷乳,則子偏陰而多咳痢。母不欲多怒,怒則氣逆,乳之令子癲狂。母不欲醉,醉則發陽,乳之令子身熱腹滿。母若吐時,則中虛,乳之令子虛羸。母有積熱,蓋赤黃為熱,乳之令子變黃不食。新房事勞傷,乳之令子瘦癢,交脛不能行。母勿太飽乳之,母勿太飢乳之,母勿太寒乳之,母勿太熱乳之。子有瀉痢、腹痛、夜啼疾,乳母忌食寒涼發病之物。子有積熱、驚風、瘡瘍,乳母忌食濕熱、動風之物。子有疥癬、瘡疾,乳母忌食魚、蝦、雞、馬肉、發瘡之物。子有癖、疳、瘦疾,乳母忌食生茄、黃瓜等物。
凡初生兒時,以未啼之前,用黃連浸汁,調硃砂少許,微抹口內,去胎熱邪氣,令瘡疹稀少。凡初生兒時,用荊芥、黃連熬水,入野牙豬膽汁少許,洗兒。在後雖生斑疹、惡瘡,終當稀少。凡小兒未生瘡疹時,用臘月兔頭並毛骨,同水煎湯,洗兒,除熱去毒,能令斑疹、諸瘡不生,雖有亦稀少。凡小兒未生斑疹時,以黑子母驢乳令飲之,及長不生瘡疹、諸毒。如生者,亦稀少。仍治小兒心熱、風癇。
<目錄>卷第一
<篇名>飲酒避忌
內容: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葯勢,殺百邪,去惡氣,通血脈,濃腸胃,潤肌膚, 消憂愁。少飲尤佳,多飲傷神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飲過度,喪生之源。
飲酒不欲使多,知其過多,速吐之為佳,不爾成痰疾。醉勿酩酊大醉,即終身百病不除。酒,不可久飲,恐腐爛腸胃,漬髓,蒸筋。
醉不可當風卧,生風疾。醉不可向陽卧,令人發狂。醉不可令人扇,生偏枯。醉不可露卧,生冷痹。醉而出汗當風,為漏風。醉不可卧黍穣,生癩疾。醉不可強食、嗔怒,生癰疽。醉不可走馬及跳躑,傷筋骨。醉不可接房事,小者面生 、咳嗽,大者傷臟、 、痔疾。
醉不可冷水洗面,生瘡。醉,醒不可再投,損後又損。醉不可高呼、大怒,令人生氣疾。
晦勿大醉,忌月空。醉不可飲酪水,成噎病。醉不可便卧,面生瘡癤,內生積聚。大 醉勿燃燈叫,恐魂魄飛揚不守。醉不可飲冷漿水,失聲成屍噎。
飲酒,酒漿照不見人影勿飲。醉不可忍小便,成癃閉、膝勞、冷痹。空心飲酒,醉必嘔吐。醉不可忍大便,生腸 、痔。酒忌諸甜物。酒醉不可食豬肉,生風。醉不可強舉力,傷筋損力。飲酒時,大不可食豬、羊腦,大損人,煉真之士尤宜忌。酒醉不可當風乘涼、露腳 ,多生香港腳。醉不可卧濕地,傷筋骨,生冷痹痛。醉不可澡浴,多生眼目之疾。如患眼疾人 ,切忌醉酒、食蒜。
4. 前列地爾與亞寶力舒能在一起用嗎
拼音:YUNCHENG 郵編 044000 區號 0359 車牌:晉M 別稱:鳳凰城 市樹 國槐 市花 月季 菊花 市政府駐地:河東街 2006年CCTV十佳魅力城市 http://ke..com/view/4723.htmlwtp=tt 運城市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而得名。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陝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全市轄1區2市10縣、146個鄉鎮(辦事處)、3338個行政村。全市總人口500萬,其中鄉村人口351萬,佔71%。全市國土面積1.4萬平方公里,總耕地877.3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2.15畝。 運城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最早發祥地之一。距今約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生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中國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的都城均在這里。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公元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當時,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夏縣禹王城一帶)。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以後兩千多年,建置頻繁,但一直慣稱這一地區為「河東」。新中國建立後,成立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並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消,重設運城地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運城地區設運城市。 運城市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傳統的農業大區。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時,氣溫13攝氏度,無霜期212天,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優越。歷史上「嫘祖養蠶」、「後稷稼穡」、「舜耕歷山」等與農業有關的優美傳說均發生在這里。在四、五千年以前,河東先民已掌握了種植高粱的技術,開中國高粱栽培之先河。在三千多年前,已有勞動人民在黃河、汾河谷地建立了農業據點。春秋末期,這里的汾河谷地就因農業發達、人口聚集而興起了著名的城市絳州(今新絳)。新中國成立後,運城一直是山西省乃至全國的麥棉基地。13個縣(市、區)中有11個曾被列為山西省商品糧基地縣,其中六個被確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兩個被列為國家商品棉基地縣,一度被稱為「山西的烏克蘭」。近年來,堅持科技調產,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果、畜、菜、糧、棉五大主導產業,糧經比例由過去的8:2調整為5:5。僅蘋果一項就達300多萬畝,成為全國優質果品基地之一。龍頭企業發展到232家,32家初具規模,帶動全市22萬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粟海、忠民、新絳蔬菜產業集團跨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 編輯本段交通概況 公路方面,全市通車總里程達到14063.5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99.2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達到315公里,北上太原、南下西安、東去鄭州都有高速公路直達,運城中心城市到各縣市一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 鐵路方面,南(大)同蒲(州)鐵路北接太原,西南方向與隴海鐵路大動脈連接;侯(馬)西(安)鐵路是晉煤外運的大通道,目前正在進行擴能和電氣化改造;運城至河南三門峽鐵路已經列入「十一五」規劃。 航空方面,運城機場已經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太原 沈陽 昆明等9條航線,可以起降大型客機。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交通網路已經形成。 目前即將完成4D國家干線級機場改造,可以起降大型客機。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交通網路已經形成。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2005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鹽湖)、10個縣(臨猗、萬榮、聞喜、稷山、新絳、絳縣、垣曲、夏縣、平陸、芮城),代管2個縣級市(永濟、河津)。 運城市 面積14106平方千米,人口500萬。 鹽湖區 面積1237平方千米,人口62萬。郵政編碼044000。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 永濟市 面積1221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044500。市人民政府駐城東街道。 河津市 面積593平方千米,人口36萬。郵政編碼043300。市人民政府駐城區街道。 芮城縣 面積1161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044600。縣人民政府駐古魏鎮。 臨猗縣 面積1350平方千米,人口53萬。郵政編碼044100。縣人民政府駐猗氏鎮。 萬榮縣 面積1037平方千米,人口42萬。郵政編碼044200。縣人民政府駐解店鎮。 新絳縣 面積600平方千米,人口32萬。郵政編碼043100。縣人民政府駐龍興鎮。 稷山縣 面積680平方千米,人口33萬。郵政編碼043200。縣人民政府駐稷峰鎮。 聞喜縣 面積1160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043800。縣人民政府駐桐城鎮。 夏 縣 面積1328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044400。縣人民政府駐瑤峰鎮。 絳 縣 面積968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043600。縣人民政府駐古絳鎮。 平陸縣 面積1151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044300。縣人民政府駐聖人澗鎮。 垣曲縣 面積1620平方千米,人口22萬。郵政編碼043700。縣人民政府駐新城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 鹽湖區包括:姚孟辦、東城辦、西城辦、南城辦、北城辦、中城辦、安邑辦、大渠辦、解州鎮、龍居鎮、陶村鎮、泓芝驛鎮、北相鎮、三路里鎮、東郭鎮、席張鄉、金井鄉、王范鄉、馮村鄉、上郭鄉、上王鄉。 河津市包括:城區街道辦事處、小梁鄉、下化鄉、趙家莊鄉、陽村鄉、柴家鄉、僧樓鎮、樊村鎮、清澗街道辦事處、柴家鄉。永濟市包括:城東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虞鄉鎮、卿頭鎮、開張鎮、栲栳鎮、張營鄉、蒲州鎮、韓陽鎮。 芮城縣包括:古魏鎮、風陵渡鎮、陽城鎮、永樂鎮、大王鎮、南衛鎮(這個「衛」字是我簡化以後的,真正的「wei」字我的輸入法里沒有,但字的意思是石磨盤)、西陌鎮、陌南鎮、東壚鎮 臨猗縣包括:猗氏鎮、牛杜鎮,嵋陽鎮、楚候鄉、廟上鄉、七級鎮、臨晉鎮、東張鎮、角杯鄉、孫吉鎮、北辛鄉、耽子鎮、北景鄉、三管鎮。 萬榮縣包括:解店鎮、南張鄉、裴庄鄉、光華鄉、榮河鎮、萬泉鄉、高村鄉、賈村鄉、王顯鄉、通化鎮、西村鄉、皇甫鄉、漢薛鎮。 稷山縣包括:稷峰鎮、翟店鎮、西社鎮、清河鎮、化峪鎮、太陽鄉、蔡村鄉 垣曲縣包括:新城鎮、毛家鎮、皋落鄉、長直鄉、王茅鎮、解峪鄉、華峰鄉、古城鎮、歷山鎮、英言鄉、蒲掌鄉。 絳縣包括:古絳鎮、橫水鎮、南樊鎮、安峪鎮、大交鎮、磨里鎮、陳村鎮、衛庄鎮、郝庄鄉、冷口鄉 夏縣包括:瑤峰鎮、水頭鎮、禹王鄉、胡張鄉、裴介鎮、尉郭鄉、廟前鎮、埝掌鎮、南大里鄉、泗交鎮、祁家河鄉。 平陸縣包括:聖人澗鎮、部官鄉、坡底鄉、杜馬鄉、洪池鄉、三門鎮、張村鎮、張店鎮、曹川鎮、常樂鎮。 聞喜縣包括:桐城鎮、郭家莊鎮、裴社鄉、石門鄉、河底鎮、後宮鄉、侯村鄉、東鎮、禮元鎮、薛店鎮、畖地鎮、神柏鄉、陽隅鄉。 新絳縣包括:龍興鎮、澤掌鎮、北張鎮、三泉鎮、古交鎮、萬安鎮、橫橋鄉、陽王鎮。 編輯本段歷史人文 運城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物古跡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相傳後稷教民稼穡於稷山,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舜建都蒲坂(今永濟),禹建都安邑(今夏縣)。重要文化遺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同善鎮的「帝舜故里」遺存;夏縣的禹王城、東下馮、西陰;永濟的獨頭、堯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絳縣的原窯河;平陸的七里坡等。重要文物古跡有芮城永樂宮,它不但建築別致,而且有著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畫,以其精湛的藝術魅力著稱於世。此外還有解州關帝廟;永濟普救寺鶯鶯塔、萬國寺;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稷山的青龍寺;新絳的稷益廟等,都是運城的重要文物古跡。 運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公候將相、學者志土,代不乏人。上古時期就有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後稷稼穡,嫘祖養蠶,黃帝戰蚩尤等歷史傳說,春秋時富賈大商猗頓,漢代絳候周勃,三國名將關羽,隋未哲學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唐初「四傑」之首王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大將薛仁貴、張守硅、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皆為本市歷史名人。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之一楊深季以及辛亥革命時期的張士秀、李岐山、景梅九等著名人士,在河東大地上都負有崇高聲譽。 編輯本段經濟 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624.2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86.4億元,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三位。在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大潮中,運城彰顯出五大優勢: 社會發展 全市負有盛名的十大農產品是:小麥、棉花、蘋果、稷山板棗、王過酥梨、絳縣山楂、蒲州柿子、臨晉醬玉瓜、萬榮大黃牛、黃河鯉魚,一批優質農產品已經打入首都和國際市場。 運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新興的工業基地。 這里有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南風集團、裝備規模居世界第一的運城製版集團、亞洲最大的鋁工業基地山西鋁廠、全國第二大銅冶煉基地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鐵道部的龍頭企業永濟電機廠等大型企業。近年來,初步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六大產業群體。即:鋁電材聯營、鋼鐵和鎂業等冶金產業群,日用化工、煤化工和醫葯產業群,機械及精密鑄造產業群,新型材料、玻璃器皿等亮點產業群,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群,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群。 培育了海鑫、陽光、通達、振興、忠民、粟海、龍門、南風、關鋁、製版、亞寶、豐喜等一批年產值達到10億元、30億元、5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大集團。海鑫、陽光、通達、振興、粟海、龍門等6家民營企業進入全國500強,海鑫集團成為全國民營企業最大納稅戶。鋼鐵總產量達到480萬噸;金屬鎂產量達到16萬噸,佔世界的25%、全國的50%、全省的80%;化工產品元明粉、硫酸鉀、洗衣粉的產量分別佔到國內市場的60%、50%、25%以上;電解鋁產量2005年將達到90萬噸,氧化鋁將突破200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電解鋁生產基地,「神舟6號」火箭用的就是關鋁的電解鋁;以鎂鋁合金、磁性材料、精密鑄造、汽車零部件、納米材料為重點的高新技術企業已達30餘個。 運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交通上,南同蒲鐵路縱貫南北,侯西鐵路橫亘東西,南同蒲鐵路侯馬至東鎮段復線建設已接近尾聲。境內有運(城)風(陵渡)高速公路、運(城)三(門峽)高速公路和侯(馬)運(城)高速公路,禹門口、風陵渡及三門峽三座黃河公路大橋聯結西北、西南和中原地區,與洛陽、鄭州和西安形成了縱橫交錯網路。全市公路里程8611公里,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里程235公里,居全省第一;環中心城市高速網和通往各縣(市)的一小時經濟圈初步形成;率先在全省實現了村村通油路,93.3%的村通客車。特別是運城關公機場成功通航,直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航線,架起了運城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空中通道,填補了黃河金三角地區的空中交通空白。中心城市建設上,改造了七大出入口,南風廣場正式對外開放,新區建設進展順利。水利上,全市擴建新建了尊村引黃、海鑫引水工程和禹門口提水樞紐等大型工程。完成了農村貧困地區的人畜飲水解困工程。電力上,全市建有電廠五座,初步形成了以500千伏、220千伏雙環網為主幹,以110千伏、35千伏覆蓋全市各主要鄉鎮的現代化大容量電網結構。通訊上,全市已實現市話交換程式控制化、無線通信移動化,固定電話、行動電話每百人擁有量全省領先。 運城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九五」時期以來,全市經濟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撤地設市後,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實際,努力建設山西省的農業大市、工業大市、教育大市、旅遊大市,建設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具有河東文化特色的工貿旅遊中心城市,主要經濟指標一直位居全省前列。2004年,全市GDP完成359.3億元,同比增長15.4%;財政總收入43.5億元,同比增長2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2.2億元,同比增長2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5億元,同比增長2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0.6億元,同比增長21.1%;外貿進出口總額5.35億美元,同比增長48.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8元,同比增長10.3%;農民人均純收入2587.3元,同比增長11.5%。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運城市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十分豐富。現存古跡200餘處,文物景點1600餘個,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元代壁畫寶庫芮城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永濟普救寺、中華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唐開元蒲津渡大鐵牛、華北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歷山原始森林及中華宰相第一村等。歷史上「黃帝戰蚩尤」、「嫘祖養蠶」、「後稷稼穡」、「舜耕歷山」、「禹鑿龍門」、以及曾顯赫揚名一時的文臣武將名人關羽、柳宗元、王通、王勃、王維、司馬光、薛仁貴、呂洞賓、楊貴妃、關漢卿等都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典故與傳說。 運城是中國古文化的搖籃,文化藝術光輝燦爛,源遠流長。有多次出訪國外引起轟動的絳州鼓樂:有上下飛舞,左旋右轉的民間花鼓;有參加亞運會開幕式名揚海外的絳縣飛龍;有爬高滾球的文武獅子舞;有奇罕驚險的高蹺;有造型優美、巧奪天工的抬閣、背閣;有飛光流瑩、壯觀迷人的河津轉燈;有多次赴京演出的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蒲州梆子和深受觀眾喜愛的眉戶;有做工精巧、食色鮮艷的麵塑「河東花饃」;有獨具魅力、生動逼真的民間剪紙、刺綉;有在天寒地凍之時赤腳露背的永濟長旺「背冰」等等,使遊客大開眼界 編輯本段根祖文化 運城,古稱河東。這里,文化遺址薈萃,碑碣墓葬密集,文物景點星羅棋布,名勝古跡不可勝數,堪稱名副其實的華夏之祖,炎黃之根,中國之本。這里,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聯系全球華人的歷史紐帶,是華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譜系依據。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塊「中華民族的濫觴之地」有了越來越深刻、越來越一致的認識,那就是:二十年成就看深圳,一百年變遷看上海,一千年滄桑(元、明、清)看北京,三千年歷史(秦、漢、唐)看西安,五千年文明(堯、舜、禹)看運城。只有到了運城,才能最直觀地感知人類的始祖和起源。 編輯本段華夏十大根祖文化·曙猿篇 人們都知道,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但是,人和猿共同的始祖又源自何處呢?關於這個問題,世界考古學界有人說歐洲,有人說非洲,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運城市垣曲縣發現的「曙猿化石」卻證明,運城,才是人類真正的故鄉。 曙猿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類人猿。曙猿化石發現以前,由於人類化石不斷出土,人類搖籃說曾搖擺於各大洲。1856年和1907年,分別在德國發現的尼安德物人和海德堡人,使人類搖籃歐洲說風行於世。上世紀六十年代,考古人員在非洲發現了以埃及法尤姆人為代表的大量的早期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後,非洲說又佔了上風。1994年至199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運城市垣曲縣發現了眾多具有高等靈長類動物特徵的牙齒、頜骨等古生物化石。中國科學家與美國科學家聯手對這些化石進行精心考證和研究後,把這些化石命名為「世紀曙猿」化石,並證實這些化石生成於4000萬年前。當時這里氣候溫潤,湖泊交錯,山青水秀,樹高林密,很適宜古生物生存和繁衍。隨後,兩國科學家又聯合在2000年3月16日出版的英國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認為「世紀曙猿」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現最早的、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祖先,約生活在距今4500萬年至4000萬年之間的中始新世。這樣,中國就很可能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發祥地,垣曲則成為最早的人類發源地。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先生曾高度評價說:高等靈長類動物祖先的發現,「是中國20世紀考古生物學上又一極為重要的發現」,其意義「可與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發現相媲美」。它不僅表明曙猿是一個十分原始的靈長類家系的成員,而且有助於解決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即在靈長類動物家族中,類人猿動物的世系源自何處。2000年4月11日,《人民日報》以《人類遠祖起源於中國》為題,對「世紀曙猿」及其研究成果作了報道,指出:「專家認為,山西垣曲『世紀曙猿』的發現,推翻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論斷,同時也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 「世紀曙猿」使它的發現地——運城垣曲這塊古老的文化地域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引起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目前,垣曲縣投資1.2億元精心打造世界級品牌的「人類遠祖園」工程已經破土動工。它將依傍黃河小浪底庫區、歷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形成一個既有崇山峻嶺、峭岩絕壁,又有湖光山色、溶洞、森林與瀑布,集對外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園區,讓遠道而來的人們充分領略久遠深厚的黃河文化。園區竣工投入使用後,垣曲縣還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使其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編輯本段華夏十大根祖文化·用火篇 火的使用,堪稱一項劃時代的創舉,大大加快了人類進化的步伐。人類用火,始於運城市芮城縣183萬年前的西侯度人。 原始社會時期,黃河大拐彎處的古河東地區(今運城市及臨汾市部分縣市),氣候溫潤,水草豐美,樹高林密,動物成群。那時,我們的祖先還不知道用火,在這里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一天,一場偶然的雷火,引燃了大片森林,成群的動物四散奔逃,有的喪生火海,有的逃往遠方。大火過後,倖存下來的先民們一時失去了食物來源,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在灰燼中尋找被火燒過的動物肉和植物果實藉以裹腹。然而他們卻驚喜地發現,被燒烤過的食物與以往所吃的食物截然不同,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容易咀嚼。於是,他們開始留意保存火種。後來,先民們又從長期的實踐中觀察到,火雖然可怕,但可以燒熟食物,還能照明、驅寒,就有意識地採集火種,並嘗試使用火、吃熟食。這對人類體質和大腦的發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的祖先正是從大自然的恩賜中才發現了火,認識了火,學到了用火和吃熟食的本領。他們從最初小心翼翼地保存自然火種,到若干萬年後發明鑽木取火、撞擊燧石取火,開創了中華民族取火用火的先河。1961年至1962年,考古學者在我市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考察時,在約50餘米厚的更新世早期砂礫層中,發掘出了中國長鼻三趾馬、山西披毛犀、晉南麋鹿、納馬象等20餘種已絕種的古生物化石,其中呈灰、黑、灰綠色的哺乳動物筋骨、鹿角和馬牙,與北京人遺址中發掘的被燒過的動物骨頭和牙齒沒什麼兩樣。經過化驗證明,這些動物遺骨的確是被火燒過的,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燒骨」。後經古地磁法測定,西侯度文化遺址距今至少在183萬年以上。因而學術界認為,西侯度人點燃了人類第一把文明聖火,開創了人類的用火史,當為「人類烹調之祖」。這一發現,把人類用火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多萬年,堪稱西侯度人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火,給人類帶來了熟食、光明和溫暖;用火,大大加快了原始人類進化的步伐;人工取火,則標志著人類第一次掌握了改變物質世界的強大力量,使人類文明產生了重大飛躍。正是由於發現和使用了火,我們的原始先民們才逐步具備了全天候的活動能力和頑強的生存能力。難怪《世界史》中評價說:「火是一切發現中最偉大的發現,它使人類能夠生存於不同的氣候中,造出眾多的食物並迫使自然力為人們工作」。這一評價可謂恰如其分。 火是一柄雙刃劍,既給人類帶來了福祉,卻也常常引發災難。用火之利,防火之害,遂成為人類一種永恆的追求。遠古時期的人們對火的敬畏逐漸衍生為對火神的崇拜。遠在氏族社會時期,就出現了專門祭祀火神的場所。當人類進入家庭生活階段後,爐灶之火便被演化成火神的象徵。時至今日,在運城及其他一些地方,人們還保留著每年臘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祀灶神的習俗。 炎黃子孫們將中華聖火從遠古演繹到現在,從地面演繹到天空,演繹得淋漓盡致。可以說,人類文明的演進史就是一部照耀全球的火文化的發展史。 編輯本段華夏十大根祖文化·後土篇 在運城市萬榮縣境內黃(河)汾(河)交匯處,有一座祠廟,是專為祭祀後土聖母而建的,它就是被譽為「海內祠廟之祖」的後土祠。這里,蘊涵著中華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聯系全球華人的歷史紐帶,是華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譜系依據。 在中國遠古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氏族(部落)的首領稱為「後」。「後」是部落內一切重大事情的決策者、指揮者、領導者。而土者,地也。「地即母」(《後漢書·傀囂傳》),二者都是繁衍人類的。「後土」,就是母系氏族社會最高的女性君王。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認為,後土其實就是「女媧」。女媧,是中國遠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一位很有名望的氏族部落首領。她置婚姻、育兒女(《風俗通義》),做笙簧、創舞樂(《世本·作篇》),使中華民族早在1萬年前左右,就初現文明曙光。可以說,她是大地的最高君主,是華夏民族的原始先祖。人們出於敬仰,就像對賴以生存的大地一樣對她頂禮膜拜,尊其為「後土娘娘」、「女媧娘娘」。 我國的用鹽史始於運城,運城鹽湖是我們祖先開發最早的鹽湖。 http://ke..com/view/4723.htmlwtp=tt
5. 文人有哪些
隋文帝統一南北後,國勢漸趨富強。但是,在文學上,直承南北朝的浮艷文風,依然占著統治地位。
北周時代蘇綽在文風改革上曾提倡過復古,隋文帝在公元五八四年,又繼續詔令「公私文翰,並宜實錄」。還懲罰了文表寫得華艷的泗州刺史司馬幼之。後來治書御史李諤上書指斥南朝文風是「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文帝又把這篇奏書頒示天下。這兩次詔令雖然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文壇風氣,但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隋朝前期,有一些原是北朝的詩人如盧思道、楊素、薛道衡等,曾經寫了一些較好的邊塞詩。質量雖然不夠高,但這類作品在較短時期內先後出現,的確反映了一些新的風氣。這里也多少說明了庾信、王褒詩風的影響。
盧思道(約530—582),主要生活在北朝。他的詩曾得庾信的贊美。《從軍行》是他的代表作: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白雪初下天山外,浮雲直上五原間。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單於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
詩中抒寫了徵人思婦互相思念的痛苦,並對追求功名的將軍作了委宛的諷刺。語言清麗流暢,句法多用對偶,具有早期七言歌行的特色。
楊素(544—603)是隋朝開國大臣,非一般的文人。但詩寫得很不錯。他的《出塞》描寫塞外荒寒景色:「荒塞空千里,孤城絕四鄰,樹寒偏易古,草衰恆不春。……風霜久行役,河朔備艱辛。薄暮邊聲起,空飛胡騎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領兵出塞同突厥作戰的生活體驗。這首詩曾得到虞世基、薛道衡等著名詩人的酬和。他的《贈薛播州十四首》,回憶身世,懷慕知己,頗有隱微難言之痛。史傳說這組詩「詞氣宏拔,風韻秀上」,是有一定根據的。
薛道衡(539—609),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榮河縣北)人。曾官至襄州總管,播州刺史,後因迕逆煬帝,被害。他是隋代藝術成就最高的詩人。《昔昔鹽》是他的最著名的作品:
垂柳復金堤,蘼蕪葉復齊。水溢芙蓉沼,花飛桃李蹊。採桑秦氏女,織錦竇家妻。關山別盪子,風月守空閨。恆斂千金笑,長垂雙玉啼。盤龍隨鏡隱,彩風逐帷低。飛魂同夜鵲,倦寢憶晨雞。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前年過代北,今歲往遼西。一去無消息,那能惜馬蹄。
詩雖然是寫思婦懸念徵人的傳統主題,又夾雜了一些齊梁輕靡的詞句,但是「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一聯,卻能透過環境細節的描寫,刻劃出思婦孤獨寂寞的心境,顯出了藝術上的獨創性。他的七言長詩《豫章行》,描寫了閨中思婦纏綿悱惻的感情,結尾點出「不畏將軍成久別,只恐封侯心更移」,深刻地揭示了婦女內心的悲哀和恐懼。他和楊素的《出塞》中「絕漠三秋暮,窮陰萬里生。寒夜哀笳曲,霜天斷雁聲」等句,也有邊塞的悲壯氣氛。他還有一首著名的小詩《人曰思歸》:
入春才七曰,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以計算歸期的細微思想活動,委宛地表達思家的深情,頗有含蓄不盡的風味。
以上詩篇可以看出隋初詩風的確多少顯示南北文學開始合流的一點新氣象。在形式格律上,隋詩也有進一步的發展。其中七言詩形式的發展尤為顯著。除了前面提到的盧思道、薛道衡的七言歌行而外,如隋煬帝的《江都宮樂歌》,形式上比庾信的《烏夜啼》更接近唐代的七律,而無名氏的《送別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其悠揚的聲調,更宛然是唐代很成熟的七言絕句了。
但是,在整個隋代,齊梁影響都是比較根深蒂固的,不僅來自南朝的詩人江總、虞世基、虞世南等,帶著很深的積習,而且北朝文人之趨慕南朝文風,也是長期形成的風氣。隋煬帝即位以後,更有意識提倡那種荒淫享樂、粉飾太平的宮體詩風。《隋書·文學傳敘》說:「煬帝初習藝文,有非輕側之論,暨乎即位,一變其風。」其實他早年的「非輕側」,只是為了迎合他父親隋文帝的意旨。他骨子裡對南朝文化一向非常醉心,他「好為吳語」,「三幸江都」,帶頭寫了《宴東堂》、《嘲司花女》等等宮體詩,其他醉心南朝宮體的文人,也就更肆無忌憚地寫起輕側浮艷的詩歌來了。隋初詩壇的那點清新剛健氣息,本來就薄弱,經這種齊梁詩風的沖擊,很容易就被沖散了。
總的說來,隋詩是從南北朝向唐詩過渡的最初階段。
唐朝。
張九齡,字子壽
李白,字太白,晚年自號青蓮居士
杜甫,字子美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
劉禹錫,字夢得
李商隱,字義山
駱賓王,字觀光
王勃,字子安
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
宋之問,一名少連,字延清
杜審言,字必簡
陳子昂,字伯玉
沈全期,字雲卿
王績,字無功,自號東皋子、五斗先生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
王昌齡,宇少伯
賀知章,字率真
王之渙,或作王之奐,字季凌
劉長卿,字文房
高適,字達夫
柳宗元,字子厚
孟郊,字東野
韓愈,字退之
李賀,字長吉
賈島,字浪仙,號無本
元稹,字微之
張籍,字文昌
杜牧,字牧之
宋朝。
辛棄疾 1104~1207年,南宋詩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人。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餘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
歐陽修 1007~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天聖進士。累官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有《歐陽文忠集》,詞集有《六一詞》、《近體樂府》及《醉翁琴趣外編》。
<<--
周邦彥 1056~1121年,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漂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興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後人改名為《片玉集》。
<<--
吳文英 1212~1272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人。一生未仕,但平生所交,皆一時顯貴,作詞較多,是一位重要詞人。其詞典麗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諧。今傳有《夢窗詞》。
<<--
李清照 1084~?,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反映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於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詞調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性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王灼雲:若本朝婦人,當推詞采第一。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閣巷荒謠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碧雞漫志)
<<--
史達祖 1163~1220?年,字邦卿,號梅溪,汴(河南)人。韓侂胄當國時,他是最親信的堂吏,負責撰擬文書。韓敗史受黥刑,死於貧困中。今傳有《梅溪詞》。其詞工於詠物。
<<--
王安石 1021~1086年,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宋神宗時宰相。創新法,改革舊政,世稱王荊公。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
王沂孫 ?~約1290年,南宋詞人。字聖與,號碧山,又號中仙,會稽人。宋亡,歸隱,在西湖結社唱和。有《花外集》、一名《碧山樂府》。碧山詞多詠物,寄託遙深,哀婉動人。
<<--
晏幾道 約1040~1112年,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晏殊第七子。歷任穎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有《小山詞》。
<<--
晏殊 991~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人。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性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原有集,已散失,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類書《類要》,今存殘本。後人稱之為「詞人宰相」。
<<--
蘇軾 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嘉佑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在政治上屬舊黨,累遭貶黜。其文汪洋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詞屬豪放一派,意境開闊。其書畫也自成一家。
柳永 ?~約1053年,北宋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永,排名第七,故名柳七,宗安(今福建)人。景佑進士,官屯田員外郎。為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死時靠妓女捐錢安葬。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作流傳極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有《樂章集》。
<<--
姜夔 1155~1121?年,字堯章,鄱陽人。號白石道人,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
四庫全書提要:夔詩格高秀,為楊萬里等所推,詞亦精深華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節文采,並冠一時。
<<--
秦觀 1049~1100年,北宋詞人。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商郵(今江蘇)人。歷官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館編修等職。坐元佑黨籍。紹聖後累遭貶調。文辭為蘇試所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詞詩,詞多寫男女情愛,傷感身世之作,是婉約詞人中一大家。詩風與詞相近。有《淮海集》、《淮海
6. 人們在芒種的習俗是什麼用分總的節構寫寫
在民間,芒種有嫁樹、送花神、安苗這些習俗。
1、嫁樹
芒種是農忙季節,在回河北鹽山則是在答「忙中」這天有「嫁樹」的習俗。這天人們會用刀子在棗樹上劃幾下,寓意可以多結果實。
2、送花神
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不過目前此習俗已不再流行。
3、安苗
安苗是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各地都會舉行安苗祭祀活動來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家家戶戶都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7. 關於秦淮河的詩詞和故事,越多越好!知道的告訴我!
8. 令狐姓氏典故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給周文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上古時,周文王有個兒子叫畢公高,畢公高有個孫子叫畢萬,因功受封魏邑(今山西垣曲、榮河、河南濟源一帶),成為後世龐大的魏氏家族之鼻祖。春秋時期,畢萬在晉國官拜上卿,聲勢一天比一天盛壯。到了畢萬的裔孫魏犨時候,為晉國的一位名將,小兒子魏顆,後來在晉、秦兩國大戰中與秦國名將杜回的交戰一鼓作氣打敗了秦軍。[2]
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戰功,晉景公把國內一塊叫令狐的地方(今山西臨猗)封賞給他做了食邑。後來,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父親的封邑為姓氏,其地居民中也有跟著以「令狐」這個地名為氏的,稱令狐氏,至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狐氏、胡氏、猗氏者,與畢氏、魏氏同宗同源。令狐氏族人皆尊奉畢萬、魏顆為得姓始祖。
令狐
令狐家溝的地契
姓地地道道是中華民族一個土生土長的古老姓氏,他們是三千一百多年前的聖君周文王的姬姓後裔,不但具有極其榮耀的家世源流,跟著名的魏氏亦屬兄弟,得姓至少在二千四百年以上,成長、發跡於山西。
令狐,即今山西省臨猗縣的西方。在漢末三國以前,青史留名的令狐氏傑出人物,幾乎都是山西人,像漢武帝時令狐茂,三國時的令狐邵,南北朝後魏的令狐仕等人,便都是山西令狐氏的好子弟。又有:漢朝令狐略;唐朝宰相令狐楚、令狐綯,文史家令狐棻;明朝經學家令狐鏓;清朝有令狐亦岱;當代有中共黨政要員令狐安等。
9. 運城地方文化
運城地區,古稱河東,戰國時屬魏,秦漢至兩晉為河東郡,治所安邑(今夏縣北)。北魏時屬東雍州、鮮州和陝州的范圍。隋代屬河東郡,治所在蒲坂。唐代屬河中府和絳州。北宋時屬河中府絳州、解州和陝州。明屬平陽府的一部分。民國初屬河東道的一部分,1949年改為晉南行政公署,轄新絳分區一部分和運城地區。1950年設運城專區。1954年與臨汾專區合並為晉南專區1970年又恢復運城分區。
運城專區、運城地區 1949年設運城專區,專署駐運城鎮。轄安邑、萬泉(駐解店)、河津、稷山、新絳、聞喜、絳縣、垣曲、夏縣、平陸(駐聖人澗)、解縣、芮城、虞鄉、永濟(駐趙伊鎮)、臨晉、猗氏、榮河等17縣及運城鎮。 1954年將萬泉、榮河2縣合並,改為萬榮縣(駐原萬泉縣解店);解縣、虞鄉2縣合並,改為解虞縣(駐原解縣城);臨晉、猗氏2縣合並,改為臨猗縣(駐原猗氏縣城)。後撤銷運城專區,並入晉南專區。 1970年設立運城地區,地區駐運城縣。原屬晉南專區的運城(駐運城鎮)、新絳、絳縣、稷山、萬榮、永濟(駐趙伊鎮)、夏縣、聞喜、平陸(駐聖人澗)、垣曲(駐劉張鎮)、芮城、河津、臨猗等13縣劃歸運城地區。
2000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1)撤銷運城地區和縣級運城市,設立地級運城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鹽湖區。(2)運城市設立鹽湖區,以原縣級運城市的行政區域為鹽湖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3)運城市轄原運城地區的聞喜縣、新絳縣、平陸縣、垣曲縣、絳縣、稷山縣、芮城縣、夏縣、萬榮縣、臨猗縣和新設立的鹽湖區。原運城地區的河津市和永濟市由山西省直轄。10月,正式撤地設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按當時行政區劃):運城市 4812361 鹽湖區 604381 臨猗縣 536518 萬榮縣 425598 聞喜縣 377572 稷山縣 324812 新絳縣 312063 絳縣 264708 垣曲縣 219371 夏縣 342870 平陸縣 241879 芮城縣 372773 永濟市 421244 河津市 368572
2006年,運城市共轄1區2市10縣、79鎮54鄉13個街道辦事處、3338個村委會。1區為鹽湖區,2市為永濟市、河津市,10個縣分別是臨猗縣、平陸縣、芮城縣、垣曲縣、新絳縣、夏縣、萬榮縣、絳縣、聞喜縣、稷山縣。其中,鹽湖區轄7個鎮6個鄉8個辦事處,永濟市轄6個鎮1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河津市轄2個鎮5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臨猗縣轄3個區13個鄉,萬榮縣轄4個鎮10個鄉,稷山縣轄轄6個鄉1個社區辦,新絳縣轄7個鎮1個鄉6個城鎮居民區,絳縣轄10個鄉鎮1個辦事處,垣曲縣轄11個鄉鎮,聞喜縣轄13個鄉鎮1個辦事處,夏縣轄6個鎮5個鄉,平陸縣轄6個鎮4個鄉,芮城縣轄6個鎮3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