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的歷史典故
Ⅰ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引用了西漢魏尚的典故,有何用意
典故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回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答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了魏尚。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說什麼時候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呢
Ⅱ 魏庵你好,你知道魏庵魏姓的典故嗎。
魏姓,此姓氏有出自姬姓、羋姓等多種說法。魏氏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現已遍布全國各地及周邊國家地區,朝鮮,韓國,台灣,新加坡等都有其姓氏。是當今姓氏排行第40位的大姓。魏姓歷史上出現了眾多名人,如魏武子、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昭王,魏徵、魏玩、魏伯陽、魏無忌、魏了翁、魏良輔、魏源等。當下名人:魏鳳和,魏宏,魏應交,魏建軍,魏少軍等。
源流一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裔孫畢萬之後,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史記·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關資料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攻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源流二
出自羋姓,為顓頊帝的後裔魏冉之後,後改姓魏。據《史記》等有關資料所載,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後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後改姓魏。在羋魏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魏氏,形成另一個龐大的魏氏族群。該支魏氏與羋姓熊氏同宗同源,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出自外姓改姓魏: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後改姓魏。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崑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進士,後改姓魏。源流四齣自少數民族改漢姓或為少數民族固有之姓:① 滿族倭徹赫氏、佤族斯內氏、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改漢姓為魏。② 土家、蒙古、彝、回、朝鮮等族均有魏姓者。
源流五
源於氐族,出自南北朝時期略陽氐族人王元壽,屬於因故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權控制的中國北方地區有四部氐族人。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農歷1月,北魏孝文帝在洛陽起建太和、安昌兩大宮殿,四方集賦,民不聊生。秦州略陽(今甘肅秦安),氐族人王元壽憤而率部起事,聚眾五千餘家,自命大將軍,號為沖天王,改姓名為魏揭,以對抗北魏王朝。當時雲中地區(今內蒙古托克托)大荒,民飢不耐,魏揭率起義軍開倉賑恤。到農歷2月,漢川(今湖北孝感)氐族人泉會、譚酉等相繼起義,並率部與魏揭合聚,聲勢愈旺,遂占據並州城(今山西祁縣),與北魏王朝對抗。2月底,北魏王朝秦州(今甘肅天水)、益州(今四川成都)兩地刺史、武都公尉洛侯率大軍討伐起義軍,起義軍寡不敵眾,很快就被北魏軍攻破並州城,擊殺魏揭,俘獲其妻、子,押送京師洛陽。魏揭的餘子族人遷逃藏匿,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漢姓為姓氏者,稱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兀良哈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兀良哈氏,源出兀良哈部。兀良哈人是元朝初期游牧於蒙古高原斡難河流域的兀良合人的後裔,其代表人物就是兀良哈·哲勒篾與兀良哈·速不台兄弟倆。另外,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個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漢姓為魏氏、周氏、吳氏等。源流七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在土家族、彝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Ⅲ 魏公子列傳裡面的典故
魏公子就是信陵君,典故比較有名的,禮賢下士,竊符救趙。
Ⅳ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歷史典故
原句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書面記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其句原為民間的俗語,廣為進報者採用,後來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採用。
成語「結草銜環」: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報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成語「結草銜環」的典故不僅向我們講述了成就這美德的兩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是一亘古不變的天理。
「結草」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撕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後,當天夜裡,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來,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無兒子的愛妾。魏武子剛生病的時候囑咐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銜環」典故則見於《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後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象這玉環一樣潔白無暇。」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後世將「結草」「銜環」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Ⅳ 魏見有什麼典故嗎
我沒見的典故,現在說沒有基本上紅這個典故的話
Ⅵ 請賜教:跟「魏」有關的成語或典故
生張熟魏
熟魏生張
圍魏救趙
魏紫姚黃
姚黃魏紫
魏顆結草
魏鵲無枝
心馳魏闕
心在魏闕
心瞻魏闕
姚黃魏品
Ⅶ 乳酪魏的歷史典故
1992年10月,西四抄小吃胡同成立襲時,胡絜青老人參加開業典禮,老人當時已87歲高齡,還喝了兩碗乳酪,並講「30多年沒喝了,還是那個味」。
國家領導人之一田紀雲到西四小吃胡同視察時親切地對我說:「你們是父子兵,這是中國的飲食文化,不能失傳,不能失傳呀!」。當時我心中的熱乎勁言語難表,那時美籍華人以每月2500美元月薪約我到美國,為了北京小吃不失傳,我還真沒去。
Ⅷ 魏徵的軼事典故
唐代筆記《龍城錄》里有一則關於魏徵與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歡提意見回,且常讓皇帝下不了台。有答一天,李世民笑著對大臣們說:「那個山羊鼻子整天板著臉,不知道有沒有什麼能夠讓他動心的東西?」李世民身邊的侍臣回答說,「魏徵喜歡吃醋芹」。第二天,李世民賜宴,賞賜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見了,食指大動,飯還沒吃完,裝菜的餐具就見底了。李世民說,「你看你看,你說自己沒什麼愛好,我現在終於見識到了。」被揭短的魏徵回答李世民說:「皇帝喜歡無為(而不是奢靡無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麼偏好。我就好這一口(醋芹)罷了。」李世民因此感嘆好久。
Ⅸ 諸葛亮輸給曹魏 歷史典故
揮淚斬馬謖 蜀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市北),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甘肅),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於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王平再次諫阻:「如此布兵危險。」馬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如若兵敗,我甘願革職斬首,絕不怨怒於你。」王平再次義正辭嚴:「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後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最後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馬謖固執己見,將大軍布於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將馬謖佔領街亭,立即派驍勇善戰,曾多次與蜀軍交鋒蜀大軍張郃領兵抗擊,張郃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圍困於山上,然後縱火燒山。蜀軍飢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張命令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諸葛亮總結此戰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臨刑前,馬謖上書諸葛亮:『『丞相待我親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這次我違背節度,招致兵敗,軍令難容,丞相將我斬首,以誡後人,我罪有應得,死而無怨,只是懇望丞相以後能照顧好我一家妻兒老小。這樣我死後也就放心了。」諸葛亮看罷,百感交集,老淚縱橫,要斬掉曾為自己十分器重賞識的將領,心若刀絞;但若違背軍法,免他一死,又將失去眾人之心,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的宏願。於是,他強忍悲痛,讓馬謖放心去,自己將收其兒為義子。而後,全軍將士無不為之震驚。
馬謖被推走了。諸葛亮拭乾眼淚,又宣布一道命令:對力主良謀,臨危不懼,英勇善戰,化險為夷的副將王平加以褒獎,破格擢升為討寇將軍。善於自省的諸葛亮斬馬謖,升王平之後,多次以用人不當為由,請求自貶三等,一品丞相為三品右將軍,仍盡心竭力輔佐後主劉禪,欲圖中原,成就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