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金蟬脫殼典故

金蟬脫殼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4 00:42:26

『壹』 關於金蟬脫殼的故事

三國時期, 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 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

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 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 諸葛亮摸樣,雕了一個木人, 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

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 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 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1)金蟬脫殼典故擴展閱讀

金蟬脫殼的故事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實戰中,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穩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定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略目標,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轉移的機會出擊另一部分敵人。

實戰中不一定要硬拼硬,當感覺自己實力不濟的時候,適時的實施轉移或撤退是很保存有生力量的最佳方法,這個撤退也很講技巧和方法,要不就成潰敗之勢,一發而難以收拾。

要穩步撤退,道士先撤,變撤邊放技能,異人中間補心加萬骨後撤,高甲不必攻擊,殿後即可,當後撤到利於本方的環境和地形時再組織防守或反撲。

『貳』 金蟬脫殼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多次對壘,打了幾次勝仗。

金軍又調集數萬精兵,准備與宋軍決戰。此時宋軍只有幾千軍馬,如果與金軍決戰,必敗無疑。為了保存實力,畢再遇決定暫時撤退。

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一定損失慘重。

畢在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軍,安全撤退。這時,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在遇受到啟發,計上心來。

畢在遇暗中做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將士擂響戰鼓。金軍聽見鼓聲,以為宋軍要劫營,連忙召集部隊准備迎戰。

哪知只聽見宋軍鼓聲隆隆,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不斷的擊鼓,敲得金兵整夜不能休息。金將似有所悟,原來宋軍採用疲兵之策,用戰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

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上你的當了。宋營的鼓聲連續響了兩天兩夜,金軍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天,金軍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

金軍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兵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發現宋營毫無反應,於是金將一聲令下,全軍蜂擁而上,沖進宋營。

這才發現,宋軍已經全部安全撤離了,原來畢再遇使的是金蟬脫殼之計。

他命兵士將數十隻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拚命蹬踢,又在每隻羊的前腿下放了一面鼓,羊腿拚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

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金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

『叄』 關於金蟬脫殼的歷史典故摘要

金蟬脫殼
jīn chán tuō qiào

成語典故: 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成語出處: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

成語例句: 如今便趕著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金蟬脫殼」的法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肆』 歷史上用過金蟬脫殼的故事有什麼

1、三國時期,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模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2、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准備暫時撤退。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這對,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計上心來。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准備迎戰。哪知只聽見宋營戰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採用疲兵之計,用戰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天,金兵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踴而上,沖進宋營,這才發現宋軍已經全部安全撤離了。
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十隻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拚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幾十面鼓,羊腿拚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

『伍』 金蟬脫殼的歷史故事

【成語】
【解釋】: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出處】:元朝·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
【拼音】:jīn chán tuō qiào
【拼音碼】:jctq
【近義詞】:緩兵之計、瞞天過海
【反義詞】:瓮中捉鱉
歇後語】:諸葛亮借東風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用掩人耳目的手段。
【英語】:disappearance act from an entangled situation
【常用程度】:3/3 [編輯本段]【拼音】jīn chán tuō qiào [編輯本段]【出處】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
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編輯本段]【例子】如今便趕著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的法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編輯本段]【原文】存其形,完其勢①;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②。
[font id=Mark style="COLOR: #ff0099; BACKGROUND-COLOR: #fff0ff"]【注釋】[/font]
①存其形,完其勢,保存陣地已有的戰斗形貌,進一步完備繼續戰斗的各種態勢。
②巽而止蠱:語出《易經·蠱》卦。蠱,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巽下艮上)。本卦上卦為艮為山為剛,為陽卦;巽為風為柔,為陰勢。故「蠱」的卦象是「剛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靜,風行於山下,事可順當。又,艮在上卦,為靜;巽為下卦,為謙遜,故說「謙虛沉穩」,「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計引本卦《彖》辭:「巽而止,蠱。」其意是我暗中謹慎地實行主力轉移,穩住敵人,我則乘敵不驚疑之際脫離險境,就可安然避過戰亂之危。「蠱」,意為順事。 [編輯本段]【按語】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尚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存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如。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如:諸墓亮卒於軍,司馬懿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懿者,懿退,於是儀結營而去。檀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 [編輯本段]【計囊】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化變質時,本體脫離皮殼而出,只留下蟬蛻掛在枝頭上。此計運用到軍事上,是指通過偽裝設法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到安全、預定地區,以實現本方真正的軍事意圖。這種撤退、轉移的方略,不是驚慌失措、消極的逃跑主義,而是穩住對方、保留形式、從中抽走內容,使自己脫離險境。清咸豐年間,咸豐帝死後,懿貴妃為了擺脫肅順親王的陰謀,在回京城的途中,使用「金蟬脫殼」計,與宮女互換衣裝,讓宮女穿上她的行裝,自己扮成宮女模樣,騙過所有人員,然後悄悄地雇車,急促地回到京城,在朝廷百官前,傳示皇帝玉璽,使她的兒子載淳順利地繼承了皇位,並將隨後趕到的肅順等人治罪。 [編輯本段]【解析】認真分析形勢,准確作出判斷,擺脫敵人,轉移部隊,決不是消極逃胞,一走了事,而應該是一種分身術,要巧妙地暗中調走精銳部隊去襲擊別處的敵人。但這種調動要神不知,鬼不覺,極其隱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轉移時,依然要旗幟招展,戰鼓隆隆,好像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陣勢,這樣可以使敵軍不敢動,友軍不懷疑。檀道濟在被敵人圍困時,竟然能帶著武裝士兵,自己穿著顯眼的白色服裝,坐在車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圍進發。敵軍見此,以為檀道濟設有伏兵,不敢逼近,讓檀道濟安然脫離圍困。檀道濟此計,險中有奇,使敵人被假象迷惑,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蟬越過漫長的冬伏期後,從地底下爬出來,通體土黃透亮,雅稱「金蟬」。金蟬爬上樹干或樹枝,靜靜地歇著,開始蛻變。金殼背部裂開一條縫,新生蟬從縫里爬出,蟬翼豐滿後飛走;金殼依然在枝頭搖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蟬已經飛走,這就是金蟬脫殼。
金蟬脫殼,用來指人,是一個比喻,指在危急關頭,設法從某種境地脫身,脫身時,留下種種偽裝,製造沒走的假象,其實,人早已走了,因為有偽裝和假象,他人還以為沒有走。這實際是一種分身計,一種逃遁計。
按語似乎很注重作為分身計的金蟬脫殼。與友軍聯合作戰時,偷偷溜去,打敗另一處的敵軍以後,再回到原來的陣地。在走脫的時候,「敵不敢動,友不生疑」。這種招式,著實高明。
作為逃跑手段的金蟬脫殼,在歷史上與文學作品中,俯拾即是。畢再遇、孫堅、祖茂等人從敵軍的控制或追擊下逃脫都用的這一計謀。「空城計」中的典例中,公子元從鄭國撤退時,為了防止追擊,令營帳不拆,旗幡不動,神不知鬼不覺地在夜間溜出鄭國領土,也是一出相當出色的金蟬脫殼戲。
要從某種危險境地逃脫,又不被糾纏,不被追擊,金蟬脫殼的確是妙計。脫逃時不會被發現,等被發覺時,敵對勢力已經鞭長莫及了。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走有多種走法,金蟬脫殼為走計之上計。

『陸』 金蟬脫殼是什麼含義,有何典故

金蟬脫殼的意思是,蟬的幼蟲在蛻變的時候,要褪去一層皮。這個過程就叫“蟬蛻”,本體脫離外殼,最後只剩下一層殼。看上去蟬好像還呆在原地,實則只剩空殼,起到迷惑別人的作用。

後面幾天宋營的鼓聲漸漸減小,金兵抓緊機會一擁而上,准備襲擊疲憊的宋軍。結果發現營中空無一人,畢再遇早就成功帶領士兵撤退了。

這就是金蟬脫殼的計謀,很有欺騙性。有一部電影也叫《金蟬脫殼》,是動作片,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還是挺好看的。

『柒』 金蟬脫殼的典故

金蟬脫殼
jīn chán tuō qiào

成語典故: 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成語出處: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

成語例句: 如今便趕著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金蟬脫殼」的法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捌』 西遊記中金蟬脫殼的故事是!!!!!!!!!

在第二十回和第二十一回里出現,打黃風大王時,黃風大王的一個先鋒虎怪在最開專始的時內候和容孫悟屬空使的一個計,後來這個虎怪被八戒打死了。

唐僧被虎怪攝風掠走,使用金蟬脫殼計讓悟空上當,悟空追將上去,虎怪抄近路跑了,卻撞上八戒,被八戒一耙子打死。

黃風怪本無心吃唐僧,只因自己的先鋒被他們打死就出來與悟空迎戰,第一次被悟空打回洞里,第二次就吹了一股怪風把悟空的眼睛吹得流淚不止。悟空和八戒去找眼葯,有菩薩暗中保護變一老嫗將悟空眼睛治好。

悟空變成一蟲子入洞得知靈吉菩薩能降此妖,就去找他回來,一起把此怪治服,將唐僧救出。原來那怪是靈山腳下的得道老鼠,因偷了如來燈油而下界成妖,最後被靈吉菩薩轄押回去,明正其罪。



(8)金蟬脫殼典故擴展閱讀: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可以說是趣味性和娛樂性最強的一部作品。雖然取經路上盡是險山惡水,妖精魔怪層出不窮,充滿刀光劍影,孫悟空的勝利也來之不易,但讀者的閱讀感受總是輕松的,充滿愉悅而一點沒有緊張感和沉重感。

『玖』 有關「金蟬脫殼」的歷史典故

【意思】
金蟬脫殼

jīnchán tuō qià
解釋: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出處】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
【示例】如今便趕著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的法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近義詞】緩兵之計、瞞天過海
【反義詞】瓮中捉鱉

【故事】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模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拾』 金蟬脫殼 出自什麼典故

三十六計
解釋: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近義詞:緩兵之計 、瞞天過海 、遠走高飛
反義詞:瓮中捉鱉 、老樹盤根 、腹背受敵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