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靳王典故

靳王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3 18:33:46

1. 「王翦平楚」是什麼典故

司敗唐驕千生萬死地保著負芻殺出秦軍的鐵壁合圍,回到郢都,負芻氣急敗壞地進入楚宮,得知太子並無大恙,然後蒙頭昏睡,直待一覺睡到日落偏西,才起身進膳,然後命人把昌平君傳來道:「王兄,你知道戰事嗎?」

昌平君點頭道:「唐驕先到我府中,都說了。」

負芻突然問道:「你和項燕很有交情,可是你知道他近來的現狀嗎?」

昌平君道:「頗知道些。大王問他做甚?」

負芻道:「寡人當初不該解了他的兵權,今日若有他,還不至於敗。秦人怕他,寡人還請他為上柱國。只是項城已被秦軍阻住,誰可以去密召他呢?」

昌平君道:「項上柱國歸去不久,臣即密派人把他請回郢都,如今在臣府中隱藏。他聽說我六十萬大軍覆滅的消息後,痛哭不止。」

負芻道:「你立刻傳布他,封他為上柱國。張簡、陳羨的五萬大軍歸他管轄。一切戰秦人之事,唯他做主,寡人不再免他的職。叫他放心好了。」說完便寫了封詔,遞給昌平君道:「王兄,寡人要休息幾日,只把此事托於你。」

昌平君拜辭了負芻,奉詔出宮,回府去了。

張簡、陳羨聽說六十萬大軍都慘敗於王翦之手,說交兵權,一百個樂意。只是項燕心中為難,他向昌平君道:「王兄,如今,我傾國之軍盡滅,再整軍威,我之力量比秦之力量如井泉之比湖河。若有一百個項燕分赴楚國各地,或可重興國威。這個上柱國,我也難再接受。」

昌平君忽地給項燕跪在地下叩頭道:「上柱國,楚國之運,勢如壘卵。但是看在你我有知遇之情,盡人事而憑天命吧!我與上柱國敗則同敗,死則同死吧!上柱國,天若不亡楚,或者還有一線希望。」

項燕拉起昌平君道:「項燕也不是什麼上柱國,但願同楚國命運同休。」

項燕接受封敕後,立即約同昌平君、張簡、陳羨去見負芻。項燕逼著負芻把三天來的戰事細說一遍,後一天還不知,只可盼消息。項燕聽完道:「大王,依臣之見,我王立即隨臣捨去郢都,帶五萬大軍西去鄖國城,集結楚西各地之壯丁、軍隊,南聯蠻粵之眾,可進可退,王翦再能,豈奈我何?」

負芻點點頭道:「就依上柱國之策,只是要聽一聽靳毀二十萬軍的後果。」

項燕道:「逃軍不斷回來說,非敗不可。」

負芻道:「若如此,三天後離郢向鄖。」

全軍盡毀的消息傳來,項燕又拜見負芻道:「大王可帶後宮人等,刻下出郢都西去,為臣保駕。路上恐還有秦軍圍截,但可拚死殺過。不要遲慢。」

負芻卻推辭不走,且命項燕先守城。

項燕只好退下,布置防守。項燕又把逃回郢都的三萬多軍重新連夜整編,共有八萬多軍。可幸的是,兩天過去了,王翦之軍也沒來包圍郢都,又有敗逃回的士卒報說:「秦軍一方打掃戰場,一方向北退去。聲言並不圍我郢都,只殲滅我主力便可。」第三日,預燕派出的偵者,回來也是如此說:「秦軍皆退向我平與地區,連淮南城也沒佔領。」項燕心中納悶,想了好久,霍然明白:「這依然是王翦的金鉤釣魚之計」!於是又去催負芻道:「大王雖得王翦之軍退到平與的消息也要立刻離開郢都!」

負芻道:「寡人正欲和你商議,不能再去鄖國城了。秦人已退,我為何還要搬遷?」

項燕道:「王翦乃秦之頂門戶之宿將,作戰百分拿穩,非李信之輩可比。他今不來圍郢都,是因大王早已回郢都,或料到,不待他軍到郢都,大王即走向他郡,如此一來,王翦只得郢都空城,而難得大王。設若大王驅向他郡,召集兵民,依險而守,勝敗也難料。他是故縱大王在郢都,待我再一次召集有生力量,他可聚殲之,如此一來,秦軍既免去馳驅之勞,又可坐得勝機。此乃金鉤釣魚之計,大王三思之!」

負芻想了半天道:「在郢都召集兵民,不也可以和他一戰嗎?」

項燕道:「郢都無險可守,又且戰亂頻仍,兵民大懼兵禍,戰之於我不利!」

負芻道:「且守郢都,他若動兵來,我走之未晚。」

項燕不敢再強負芻所難,只好下去整軍,便一方請負芻之詔,到舊吳、越二地徵集兵役、糧草。

王翦果如項燕所料,盡殲楚軍六十萬後,並不奪取郢都,下令收拾了戰場,舍棄淮陽城,引軍北去平與地帶駐扎,又命秦軍還如以前苦練軍戰。秦軍此戰也損失了二十多萬人,但不消兩個月,已被韓、魏、趙發來的兵役補足,糧草更為充足。秦軍中將士也有問王翦「為何不攻郢都」的,王翦笑道:「楚,地廣人眾,我圍郢都,負芻便去他郡據險以守,號召兵民再戰,於我不利。今後令他不出郢都,楚國兵源還流向此處,我在平與,進攻容易,退守不難,再勝他一次,楚即亡矣!」

蒙恬問王翦:「負芻若已走向他方呢?」

王翦道:「負芻若向他方,我也不窮追,只取楚北、楚東大片河山,待機再戰可耳!」

不日,秦偵者報:「負芻還在郢都,又起用項燕。」

王翦沉吟良久,向蒙恬、蒙毅道:「我只不逼他,他也就不離郢都了。只是重新起用項燕,當於我軍不利。但是,負芻剛愎成性,何能深信項燕?如今,楚燈已半明不滅,項燕不能將六十萬眾,故難勝我。」

二蒙聽了點頭稱是。

王翦又問二蒙:「這次大戰,發現楚將驍悍難治者有幾?」

蒙毅道:「其他楚將,即多驍悍難治,都不為楚王重用,只是唐驕,於百萬軍中出入如走順坡之路,不亞於趙國的趙長戈、顏破敗之流。這次負芻逃命,即他破圍保護而成功的。」

王翦道:「時刻關注此人,可收則收矣,不可收則傷矣,不可掉以輕心。」

王蒙等將都應了。

王翦又把這次大戰詳寫了捷報,報到咸陽。二十多天後,秦王政來詔,對六十萬眾,大加犒賞,又對傷亡者作出優恤的條款,付之諸郡、縣施行;又褒賞、晉級了有功的將士。使秦軍將士歡欣鼓舞,很少有怨聲出口者。秦王政來詔中又說:「王大將軍所請田園、美宅、建造事,寡人盡依所求而施行,大將軍勿念於心,只望收滅楚邦,寡人與大將軍暢懷共樂!」

王翦哈哈大笑。

王翦自秦王政二十三年四月大得全勝,恆不出兵,直到二十三年底。此時郢都城中楚王負芻又集大軍三十萬,項燕自覺力量還弱,便不斷地向楚西地區要兵、要糧,楚國百姓備受兵役、賦稅之苦,怨聲載道。

負芻五年初,因淮陽地當拒秦前哨,項燕派兵五萬,令司敗唐驕將之。唐驕在前次大戰中立了高功,本應晉爵升級,可惜負芻想到了也不做。昌平君曾多次地請示負芻給唐驕以高官,負芻道:「他若做了高官,再逢秦軍,作戰便不出力。你去說,叫唐驕等著,待項上柱國年老歸田時,他可接替。」

可是唐驕為人忠而直,從不計較負芻之言行,一心為國卻無二心。項燕也曾替唐驕向負芻請官,皆被負芻拒絕,項燕只是長嘆而已。

唐驕主淮陽五萬軍的消息傳到王翦軍中,王翦聽了笑道:「這一次該叫唐驕受我網羅或使他命歸烏有了!」

王翦決計之後,便和蒙恬、蒙毅密議好,由蒙恬、蒙毅帶一萬軍取淮陽,李信亦從之。王翦的主計是:「多事收羅,少事傷亡。此人若為我用,天子必喜。」

蒙恬、蒙毅提軍殺到淮陽城北,只扎營,不圍城,似作觀望之勢。唐驕聞得秦軍來攻,只一萬軍,一時不解秦軍所計。但又不敢貿然統軍出戰,恐中王翦的誘敵之計。他給郢都報去了消息,等待項燕的指令。秦軍徒扎了三日也不戰,項燕已給唐驕來書道:「恐是誘軍,司敗相宜而行之,但不能統大軍與之野戰。」

正於此時,蒙恬、蒙毅派使臣給唐驕來書道:

將軍乃鷹揚之將,前次淮陽沖圍,我將士皆憚將軍之威。今次我不出大軍,只派一偏師於城下,欲求將軍出城,斗將以較高下。我軍中大將蒙毅曾與將軍合戰數次皆未勝。今蒙恬率兵乞與將軍一戰。蒙恬拜上。

唐驕看罷來書,心中掂量不定。他想:不出戰呢,蒙毅以為我畏他,傳名不美,與我軍心不利;出戰呢,又恐他是誘敵,或城中有奸細為亂。報給項上柱國做主,已是來不及,因來書等待批復。想了好久,批復來書道:「三日後會戰蒙將軍!」遂即派人飛馬到郢都給項燕報信,以待回示。次日送書人從郢都回來,項燕來書道:「城中托裨將軍斗無書掌軍,勿失,若殺蒙毅,以解秦威可也。」唐驕心中有底,便整備五千精良軍校,四千步軍,一千馬軍,三天後,待出戰。伊時,二蒙又來書道:「願君一如所約,只一將斗一將,如有輔佐者,為敗矣!」唐驕回批道:「楚人有言:『百言百當,不如擇趨而審行也。』望二大將重在克踐!」

兩陣上都擂起三通戰鼓,配以嗚嗚的號角聲,三軍大嘩,天搖地動。

這日,兩軍對壘開戰。唐驕策馬上陣先開話道:「來者可是蒙毅將軍嗎?」

蒙毅一笑道:「唐將軍,半載前於刀矛陣里,我們交過手,吃你武藝通天,竟保著楚王走了。」

唐驕大橫著長槊道:「蒙將軍,秦楚兩國原有舊好,又是親戚。何事秦王非吞並他人以足自己的捍志?我此陣若勝將軍,你可回致秦王,修好罷兵,各治其國如何?」

蒙毅又一笑道:「我們為將的,只知忠於君王,鬥武沙場。國事巍巍,非你我扛抬得起。將軍若勝了我一人,我可全軍退去。此約有如恆日在天。」

唐驕問道:「將軍將何處軍隊退去?」

蒙毅道:「即六十萬大軍。」

唐驕笑著問他:「如此重大軍事,你敢決嗎?」

蒙毅道:「我奉王大將軍之命,羨慕你的為人,早已在帷幄中決好,請將軍勿疑。」

唐驕點頭道:「好,只望將軍不會矜其能喪厥功,便好了!」

說罷,兩將拚死以戰,至天黑,大戰了三百餘回合,仍未分出勝負。於是,雙方鳴金收兵,約定明日再戰。

次日清晨,雙方又出昨日的兵將,唐驕、蒙毅復出沙場,交手狠斗。

忽然淮陽城上一片鳴鑼報警聲,唐驕與蒙毅只又交馬一合,心中慌亂,跳馬出核心,翻身就走,直往城上瞧看,未暇顧及蒙毅。蒙毅乘機以下繩將唐驕套住,擒將回去。

與此同時,一隊飛彪秦軍從淮陽城南馳入二蒙的營中,他們已將楚王負芻俘入秦營。

原來王翦在軍中派二蒙去戰唐驕,並不是主要的大策,他是怕走密,故意向帳上其他將領聲張。在二蒙去戰唐驕時,他把俘住未殺的四個精明楚卒,放出來,囑以手段,許他們「成功後,在秦國為將,不難致哉」等語,又付給那四人一封書簡,四個人謊稱俘虜逃回營中,回到了郢都打通楚宮的關節兒,見到了負芻,把聲稱王翦寫給秦王的密書呈上。負芻拆開密信一看,其中主要言語是:唐驕欲密降我國,我割給他楚北七十城,自為楚北王。王翦給唐驕的來書附後。負芻又看了王翦給唐驕的密書,其意說得和唐驕之書恰當。

負芻看罷來信,未生絲毫疑心,又輕信王翦統秦國六十萬大軍,一反手便可為秦之主之言。於是連夜帶了一百將士,向淮陽城而去,准備將唐驕革職,然後與王翦決一死戰,以雪前恥。然而尚在中途,便被王翦的伏兵俘虜。

王翦既擒了負芻,又俘得唐驕,大兵仍不進淮陽,只引之北去老營。以後,過了三日,王翦升帳,令人推出負芻,命他坐下,王翦問他:「楚王,你既被我擒住,應給你兩條路:一條路,你不降秦,我把你立刻斬首,首級以木匣盛之,傳至咸陽。一條路,你立刻降秦,明日我派軍便把你送到咸陽,養你於一處佳山美水的地方,可以老死。你快為你自己一決!」

作為一國之主的負芻,苟且偷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只是事情並沒有他想像中的那麼美好。負芻被押至咸陽後,便投入牢房,後病死牢中,落得個客死他國的悲慘境地。

至於唐驕,誓死不降,只答應不再與秦交戰,願隱身為民。王翦惜他一世英才,破例放了他。

負芻、唐驕被秦軍俘去的消息報到郢都上柱國項燕那裡,項燕一時失措,難以自持。先前,項燕命令諸將不許聲張此事,但是也終於瞞不住,消息傳開,郢人震動,惶惶不安。項燕同張簡、陳羨等重要楚臣到楚宮中求見靳姬。

靳姬十分明達,主動推薦昌平君為王同時自願攜子隱退。

靳姬和太子離開郢都後,項燕等楚臣便草草地舉行典禮,立昌平君為楚王。

秦王政二十四年初,王翦獲住了唐驕、負芻,其年三月,楚上柱國項燕以「秦之大軍壓我境界,我不予擊敗之,王翦只待我夏天到來,全國、全軍皆無糧之時,一舉手,使我荊楚便成齏粉」為根由,將郢都城中二十五萬軍分出十萬給張簡率領守郢都,自帶十五萬進駐淮陽,合起淮陽五萬軍,共是二十九萬之數。淮陽的大軍又分出十萬給陳羨率領為前鋒,前駐平與城東,和王翦作對峙之狀。項燕自統十萬軍倚住淮陽,前援陳羨。

項燕幾次密奏給昌平君:「張簡、陳羨心數太險,不可大用,應去官。」昌平君未置可否。這次進攻秦軍,昌平君以為張、陳二人忠於自己,又發給他二人兵權,項燕奏諫不聽,只說「楚將之中多是新人,又多是年輕人,論資排輩,也輪不到他們將軍」。又且「唐驕年少受提拔,終被秦人虜去,放歸,又不知去向,如今還是起用張簡、陳羨吧!」此間,王翦早已派間諜潛入楚,奉張簡、陳羨以重金,並許以高官。張、陳二人賡即起誓發願,要為秦民,只是待機而動。後陳羨所帶十萬楚軍,開到平與之東,投降王翦。不降者三萬人,被殺。

王翦把繳械的七萬多楚軍,盡編成隊伍,發向鄭城,爾後分散到趙、韓、魏三地為民,不準其歸國。三日後,王翦親提六十萬大軍撲向淮陽。爾後,王翦又把全軍分成十二重圍困住淮陽,飛鳥也難越過。

項燕得到「陳羨引軍深入秦壘中投降」的消息,心中痛苦萬分。正在分撥不下之際,王翦提大軍困住淮陽城,他便下了必死之心,緊意守城,只圖魚死網破而已。

王翦布好重圍,便下令攻城。第一陣攻城指揮官便是那個敗在項燕手下的裨將軍李信。他親提秦軍五萬雄悍的步卒,大打開手,獎諭分明,罪罰立治。他又親冒石矢,攻在前鋒,為萬將之首。城上的項燕也指揮得當,對於秦軍是毫不畏懼。

稍後,蒙恬帶五萬軍替下李信的軍隊,又是一陣又一陣的猛撲。楚軍石矢打盡,項燕盡令百姓拆毀屋、牆的根基石,往城上運。箭射盡了,只收秦軍射到城上的箭支回射。

當天午夜,蒙毅所帶五萬秦軍,替下蒙恬的攻城之軍,狼嚎虎吼,人繼人,隊繼隊,往城上攻爬。

秦軍自白日進攻以來,每當爬上城頭,均一次又一次地被楚軍擊敗。及攻至天明,秦軍共損傷二萬多人,城上楚軍亦傷亡八千多。

天明之時,李信終於率軍攻破淮陽城北門,由於北城已破,隨即連鎖反應到南城、西城、東城,楚軍慌張無措,盡被秦軍將校攻上那三面。隊隊擁城而下的楚軍將校,霎時便淹沒在一片烏雲似的人海中。

淮陽四城門皆破,秦軍、秦車、秦馬,呼喊、軋碾、鳴嘶,如開天滾雷般擁入。

楚上柱國項燕,人成血人,馬成血馬,以他的千鈞之力,率一千楚將,從城之東門沖突出來。

蒙毅向蒙恬道:「項燕不除,終為秦國大患。兄長,當下令窮追。」於是,蒙恬下達了窮追項燕的命令,秦軍萬馬齊發,向東奔騰而去。蒙恬下令後,便命人回報給王翦。

項燕沖出秦軍層層大陣後,回首看時,身後還有二十八個楚國將校相隨,只好馬奔郢都。郢都與淮南相比,略偏東北方向,相距七十多里。項燕一行慘敗者,只放馬半個時辰,便到郢都西南城門,馬到至夏門城壕之外,往城上一看,都大吃一驚!

果然不出上柱國項燕所料,守城的張簡,早已換上了黑旗一桿,投了秦軍。

項燕看罷城上的情景,率領二十八人,急急繞城往東北逃去。回首看來路時,秦國的追兵遮天蓋地,塵頭如雲朵翻動冒起,馬蹄擂地之聲,震動得田徑旁的野樹也戰栗不止。

秦大將軍王翦既得淮陽之地,兵不歇腳,馬不離鞍,統軍便沖入楚國的郢都。秦軍有二十多萬進入郢都城內,王翦命強兵護住楚宮,查點楚宮中的財產,登記於簿上,准備運入咸陽。

王翦既得楚都,隨即佔領後世名為安徽的所有屬地,到此,楚國那盞祝融之燈算是燃盡了最後一點豆火,滅了。王翦向咸陽大報捷書,派使發向咸陽後,隨即兵分十路,分道又取後世名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江西、福建、江蘇、浙江等楚國的領地和屬國。王翦親自將一軍取江蘇、浙江等地,即秦時的吳、越兩國舊屬。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四月,楚國盡被王翦平之。

王翦立下了秦吞滅六國,誰也難與之比肩的巍巍如山的高功!

2. 王靳壹的寓意

繞口,,,,

3. 靳王清這個名字好嗎

個人覺得這個名字挺不錯的,很好聽寓意也好。

4. 全國有多少個名字叫靳王鋼

人人網來上姓名為自 靳王鋼 的用戶共有27人,其中 女生0.00%,男生100.00%
姓名測算
三才 (吉):
得上級提拔獲得成功和發展,基礎穩固,心身健全,繁榮昌隆,幸福長壽。
基運 (吉):
安穩,不易變動,立如堅石,身體健康。
成功 (吉):
如同久旱逢甘露,成長發展無障礙,進步向上。
人際 (吉):
貴人相助,人緣頗佳;愛好社交,受人尊重;好財利,勤儉持家;仁慈可喜,善於社交。三才不良者不遇。
性格:
性情多好靜,富於理智。溫厚中帶有華麗氣質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表面看來似非大活動家,其內部蘊含著相當實力,必取得相當的成功。其人生雖屬漸進型,但終能為人首領。還可獲得家庭的幸福,但其人含有嫉妒心,大都好財利。

5. 靳王清女孩名字好嗎

1、總論:做事欠考慮,所做所為不檢討,有聰明反被聰明誤之情事,如有一時成功感到滿內足切莫企圖從事超容過自己能力、財力的工作,以免失敗後悔莫及,天運五行屬土,一生成功機會較多。
2、性格:個性比較主觀又好勝好強,不服輸的心理很強,不容許別人做錯,總以為自己能力很高,對父母難有孝心,但表現卻相反,應多檢討行為,注重精神修養,才有成功之希望。
3、意志:意志尚稱堅定,卻有一意孤行之傾向,但耐性不佳,處事容易沖動,喜歡橫發或投機行業。
4、事業:應從事人事關系較單純的工作或事業,不可理想太高而好高騖遠,否則會讓您失望的。

6. 歷史典故、文學作品中的錯過

項羽在鴻門宴錯過了劉邦
這個家喻戶曉,不說了

楚懷王聽信讒言錯過了張儀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齊國,但憂慮齊、楚結成聯盟,便派張儀入楚游說楚懷王。張儀利誘楚懷王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聽信此言,與齊斷絕關系,並派人入秦受地,張儀對楚使說:「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國的使臣返回楚國,把張儀的話告訴了楚懷王,楚懷王一怒之下,興兵攻打秦國。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Z年)秦兵大敗楚軍於丹陽(今豫西南丹水之北),虜楚將屈丐等70多人,攻佔了楚的漢中,取地600里,置漢中郡(今陝西漢中東)。
張儀來到楚國,說秦國願意拿商於六百里土地換取齊楚絕交的時候,陳軫曾經提醒楚懷王先拿到土地再和齊國絕交,可是楚懷王不聽。當張儀欺騙楚懷王之後,楚懷王曾經利用秦楚的聯盟得到了張儀,本來想殺掉他,可是張儀買通了楚國重臣靳尚,靳尚又聯合楚懷王的愛妃鄭袖向楚懷王進了讒言,使得楚懷王放了張儀還待若上賓。直到屈原從齊國回來警醒懷王說為什麼不殺了張儀,這個時候楚懷王又後悔了,派人去追殺張儀,張儀已經不知去向了。

唐玄宗錯過了安祿山

安祿山「外若痴直,內實狡黠」,是一個野心家。他一身兼任三鎮節度使,又帶有尚書左僕射、驃騎大將軍的頭銜,管轄東北、華北地區,號稱「兵雄天下」。天寶初年,三鎮總兵力已經有十八萬,當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時,兵力可能已經超過二十萬,當時中央直轄軍不過十萬而已。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力量對比,一旦與中央分庭抗禮,後果將不堪設想。

當時人已經有所察覺,他們指出,安祿山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日增驕恣」,「包藏禍心,將生逆節」,意思是他將要反叛。事實正是如此。他積極囤貯武器、馬匹、糧草,還訓練了一支私家武裝,絕對效忠於他個人。李林甫死後,安祿山加緊了反叛的步伐。

可悲的是,唐玄宗對安祿山依然深信不疑。楊國忠多次向唐玄宗指出,安祿山必反,唐玄宗根本不信。就在安祿山反叛前幾個月,唐玄宗還派官員帶親筆書信給安祿山,說朕已經為你修建溫泉,十月間,朕在華清宮接待你。好昏庸的快活天子,大禍臨頭還渾然不覺,竟然邀請安祿山來華清宮同洗溫泉浴。

唐玄宗等來的不是來洗溫泉浴的安祿山,而是舉起反叛旗幟的安祿山。

7. 二字典故

斧正
《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
楚國的國都郢都有一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稱為「郢人」。
郢人有個好友,是位匠人,不知是姓石還是名石,人們都叫他「匠石」。
郢人和匠石,兩人有一套絕技:郢人在鼻尖上用白粉塗上蒼蠅翅膀似的薄薄一層,匠石能用斧子把這層白粉輕輕削去。匠石在表演這套絕技時,態度從容,掄起大斧,順著郢人的鼻尖削下,只聽得斧子在空中呼的一聲,白粉就完全被削掉。而郢人的鼻子卻絲毫不受損傷。郢人也臉不變色,若無其事。
宋國的宋元君得知此事,感到很驚奇,想親眼看看。他託人找到匠石,恭敬地請了來。不料匠石說:「對不起,現在沒法表演了,因為我的好朋友郢人已經去世,我失去了表演絕技的唯一夥伴了!」
這是《莊子》的《徐無鬼》篇中的一個故事,叫做「匠石運斤」。(運,是揮動的意思;斤,即斧子。)故事原文是:
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堊,白色的土。斲,同斫。)
後來,人們借用這個故事,在請人修改作品時,往往說請「斧正」,或「郢正」、「郢削」、「斧削」等。這是對修改者表示尊敬的客氣語,贊其水平高,修改起來,象匠石給郢人用大斧削去白粉一樣,干凈利索,恰到好處。(人們在引用「斧正」等成語時,按習慣都並無自詡為郢人之意。)
「運斤成風」,後來也成為成語,比喻技巧熟練,大膽、快捷而有力。如元代詩人元好問稱賞某畫家所作的墨竹,有詩道:「運斤成風刃發硎。」(硎,即磨刀石;形容斧子鋒利,象是剛磨過的。)
宋代詩人張耒有詩道:「豈令匠石斤,常縮袖間手。」唐代文學家駱賓王也有詩道:「成風郢匠斲,流水伯牙弦。」《冷齋夜話》記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對於陶淵明詩的評論道:「東坡嘗雲: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如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這些,所謂「匠石斤」、「郢匠斲」、「大匠運斤」等語,全都是用的上述典故。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他的《王氏伯仲唱和詩序》中寫道:「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這個「郢」字,也就是指郢都的匠石(參看「班門弄斧」)。此典說明熟能生巧,就能出現奇跡。也說明配角的重要性。此典也用作「斫鼻」。

古人把代人作文稱為「捉刀」。其源出於三國時代的一則故事。
魏國曹操統一北方後,聲威大振,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來了大批奇珍異寶,使者請求面見曹操。曹操將聲姿高揚、眉目疏朗的崔瑛召來,要他代替自己接見使者。接見時,崔瑛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賀,曹操卻扮作侍衛模樣,手握鋼刀,挺立在坐榻旁邊。
接見完畢後,曹操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地說:「魏王俊美,豐采高雅,而榻側捉(握、提之意)刀的那個人氣度威嚴,非常人可及,是為真英雄也!」
後來,人們便將代替別人做事稱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謂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筆」。

「染指」一詞見於<<左傳>>宣公四年。意思是說春秋時,鄭靈公請大臣們吃甲魚,故意不給子公吃,子公很生氣,就伸出手指向盛甲魚的鼎里醮上點湯嘗嘗走了。後人用「染指」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這則故事很古老,但故事裡的子公確世代相傳至今。而且我們中國人對「染指」還情有獨鍾。子公為嘗不該嘗的湯,居然不怕燙壞手指頭,還帶著怒氣離開宴會。想一想中國人在歷朝歷代的貪官們為染指於官位和錢財,不惜自己身家性命大有人在。古人如此,今人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想當官拿錢來買,想搞工程拿錢來換,想找工作拿錢來通融,什麼學費、醫療費、建房費、救災款全給你私分了,這與子公索取非分之湯有何兩樣。令人們想不到的是已經見怪不怪,難道這錢還咬手嗎?!「若不染指,非官人也」。全國三十幾位交通廳局長,先後因「染指」而紛紛落馬的就有十七位,某省連續三任交通廳長不怕坐牢之苦,可謂前赴後繼。真是令人叫絕,世人驚嘆不已。中國有句成語叫「前車之鑒」,子公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警示後人,對那些還在中飽、剋扣、私肥、分羹的玩意,應該不要再玩了,否則小心自己在子公的黑名單上位列其中,到時悔之晚矣。

酬謝別人為自己寫文作畫的財物,稱潤筆。潤筆既非始於明代,亦非至明代而終,但由於明朝科舉取仕,尤重文章,所謂「國家用人率重科舉,而科舉取士率重文章」1,因此,明代文官(士)長於作文,武官(生)亦有重文傾向,使明代的潤筆現象非常突出。明代的潤筆最顯著特點在於由明初個別現象發展至中後期逐漸形成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從收受到公開索取,並為謀求潤筆而努力。潤筆現象為當時各階層士人普遍接受,且對清代及民國時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前,治明史者多關注於儒商關系研究,對「潤筆」這一士人「本業治生」的基本現象研究卻顯不足,本文試從消費經濟學的視角來考察明代文化發展狀況、社會風俗變遷和商品經濟的水平等,不當之處請指正。
一.
「潤筆」典出《隋書》,隋文帝欲升鄭譯為刺史,命內史令李德林擬詔書,但李遲遲沒有動筆,丞相高熲旁邊戲言道:莫非內史令筆乾?鄭譯答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鄭譯兩袖清風,無以潤筆。2歷史上收取潤筆事例則很早。對此,明末學者顧炎武有較為詳細的考訂,他說,「作文受謝,非起於晉宋」,潤筆於隋唐時漸成風氣,文學大師韓愈撰寫《平淮西碑》和《王用碑》均有貲財收入,然非有定製。宋時太宗立潤筆錢,刻石於金人院。每朝謝日,移文督之,此為潤筆定製。3雖然宋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作文取酬日漸增多,可以理解,但顧炎武稱此時形成定製,此則材料尚不足為據。
洪武初年,收取潤筆現象就已存在,「江南首富」沈家之沈玠請劉三吾為其父沈漢傑撰寫墓誌銘,即送上了潤筆,這位「翰林之大老」便答應下來,後其家人鐫刻立石,銘文得以保存至今。4明初學者為人作文繪畫,即有取酬現象,不過明初學者(官員)收費低,而且許多人拒絕收費,這大概是君子恥言於利的原因吧。
洪武、永樂年間,無錫人王紱「博學、工詩歌,能書寫,山木竹石,妙絕一時」,他以善書供職文淵閣,後遷官中書舍人。王紱書畫冠絕一時,但「有金幣購片楮者,輒拂袖起,或閉門不出」,有一次王紱興致上來,送給一商賈一幅畫(明初的商人地位很低),當這位商人「以紅氍毹饋,請再寫一枝為配」時,王紱遂「索前畫裂之,還其饋」。5明初學者高介絕俗,可見一斑。張益,字士謙,永樂年間,曾任庶吉士、中書舍人,累遷撰修,進侍讀學士,據他自己講「時年鄉壯,有志文翰,晝夜為人作詩寫字,然未嘗得人一葉茶」。這時雖然有收受潤筆,也很低廉,「翰林名人送行文一首,潤筆二三錢可求」,這位進士潤筆收入很少,他是在經商貿易的弟弟不斷資助下學習和生活的。不過,他後來思想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王錡描寫,「張士謙學士作文,不險怪,不涉淺,若行雲流水,終日數篇。凡京師之送行、慶賀,皆其所作,彼獲潤筆之資。或冗中為求者所逼,輒取舊作易其名以應酬。有除郡守者,人求士謙為文贈,後數月,復有人求文送別駕,即以守文稍易數言與之。忘其同州也。二人相見,各出其文,大發一笑」6,從永樂時未得人一葉茶,到後來如此干練的應付索文者,且「彼獲潤筆之資」,這是一個不小的變化。張益後來在「土木之變」中死去,謚「文僖」,著有《畫法》。
明前期的大部分士人在作應酬性文章時雖然收取酬金,卻是不寫違心的內容的,還要看買主的身份及操行。邱浚是正統年間頗有作為的官員,他做過國子監教授、祭酒、翰林編修,官至禮部尚書。據說邱浚文章雄渾壯麗,「限韻命題,即席聊句,動輒數百言。豪詞警語,如壯濤激浪,飛雪走雷,雲觸山而電迸發」,因此,四方求文者紛至。邱浚撰寫的碑、銘、志、序、記、詞、賦等類文章,流布遠邇。對於來求文章者,如果邱浚對其品行、職業看不習慣,或瞧不起他們,「雖以厚幣請之不與」7。正統、景泰年間,雖然學者不再恥於言利,但其人格和尊嚴卻是凜然不可侵犯,翰林檢討吳希賢的言語證實了這一點。據記載,「吳希賢拜檢討,預修英廟實錄。有貴家子寇姓者,密以賄丐希賢致口詞於其父,希賢拒之曰,苛如此,他日何以見董狐於地下?」1
到英宗天順年間,官員潤筆雖不拿原則作交易,但收取潤筆的現象卻愈加普遍,價錢也漸漸升高,不拿出五錢到一兩銀子是沒法張口求人的。這一時期有一些官員竟能靠收取潤筆而積累一大筆財富,「魏文靖公驥為南京禮部侍郎時,嘗積求文銀百餘兩。」據載,魏驥是一名頗為通情達理的循吏。2由此可見當時求文的人增多了,文價也可能高了。
成、弘時期,社會上逐漸形成一種購買文章的風氣,「今仕者有父母之喪,輒遍求輓詩為冊,士大夫亦勉強以副其意,舉世同然也」,潤筆成為士人增加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雖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官吏也認為收取潤筆為勞動所得,是理所當然的,並以此為重要的經濟來源。為應付日益增加的求人者,「受其贄者則不問其人賢否,漫爾應之。銅臭者得此,不但裒冊而已,或刻石墓亭,為活套家塾。有利其贄而厭其求者,或活套詩若干首以備應付,及其印行,則彼此一律,此其最可笑者也」。3為他人,甚至是素不相識者寫詩作賦,歌頌功德,不問其人品德如何,甚至對於非常討厭的人也是有求必應,尤其是竟然刻版以應付,其如批發貨物無異,這種作法要比張士謙「稍易舊作以應付」更省事,更具有濃郁的商業氣息。
武宗正德以後,至嘉、萬年間,在商品經濟持續發展背景下,文壇思想觀點發生了更為深刻的變化。潤筆之價更顯高漲,求購文章非出錢不可,而出錢也大都可能得到自己滿意的文章,盡管在充滿奇異思想的明代,奇俠怪士不一而足,拒不出售作品的學者也是有的。為人作文標明價格,公開索要潤筆,已是官員們通行的做法。「嘉定深練塘閑論文士無不重財者。常熟桑思玄曾有人求文,托以親昵,無潤筆。思玄謂曰,平生未嘗白作文字,最敗興,你可暫將一錠四五兩置吾前,發興後待作完,仍還汝可也」。4如此不顧情誼,索要潤筆,真是斯文掃地。由此看來,官員筆下的文章進入商品流通領域已經廣為接受,且行情看好,為人作文不收取潤筆反而變得不正常了。潤筆是明中後期官員和士人發財致富或謀生生活的重要途徑。許多學者還把坐收潤筆發展成主動謀求稿酬,並積極投身於文化產品經營的商業運作中去。
二.
求文者出資請文人按照自己的目的與要求作文,「收人之財,為人辦事」這一原則,士人們還是懂得的。這里首先著重考察應酬性文章供求關系問題。
從明人文集中看,幾乎所有的階層都有可能出於某種目的出資請人作文。就求文目的而言,求文者有給自己的父母賀高壽的、賀自己老來得子者;有為作品求序跋者;有兒子為父靠求喪葬用文者;也有父母為子女求平安、入學,乃至墓誌祭文者;有為族譜家事求記、碑、銘者;有學生為同學、親誼或老師升遷、調任請文者;有朋友、同僚間互相迎送、道賀者;有下級送迎上級者;有求名人一字畫將裝表門面者;也有商賈為求流通之利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就求文各階層而言,朱氏帝子家喜好文學、附庸風雅者不在少數,他們獲取文人雅士詩文字畫並不一定都要豪占強取,而是更願意與文人結交,但許多文人未必願意攀龍附鳳,如周、徽等諸王都曾以重金送給文徵明,均被拒絕。王公貴戚財貲雄厚,在文化消費方面往往一擲千金,黔國公沐晟請明初學士王紱作畫,曾遭拒絕。明代內閣重臣、六部尚書都是文化消費的重要參與者,由於他們更注得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像家庭中的婚喪嫁娶等禮儀性大事所需文章,為視重視,估計是不好強取於他人。中下層官吏是文化消費的重要力量,一是他們人數眾多,二是他們是地方社會的重要影響力量,上迎下達,應酬性活動本身就多。據載,一次唐伯虎出遊遇雨,過一皂隸家,該吏出紙筆乞畫,伯虎戲作海螄數百,題曰「非螺非蛤亦非蟶,海味之中少此君,千呼萬呼呼不出,只待來人折窟豚」。5此外,明代中期以後,武官尚文也成為一種風尚,「處州衛指揮使毛君尚綱,武而好文,今年七月某日,乃其五十初度,已干縉紳詩歌以為慶,予其我序之」1。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戚繼光一生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和十四卷本《紀效新書》等著名兵書,還有個人文集《止止堂集》以及政史類奏疏《戚少保奏議》等,在他的《止止堂集》之《橫槊稿•卷中》中,主要匯集了為武官將士撰寫的贈序、紀行、墓表、墓誌銘、賀表等應酬性文章,《卷下》則以祭文為主。許多學者的文集中均有為衛所武官所做的各類應酬性文章。2
收取潤筆者當然是一些長於書畫的士人。從目前材料看,提供給別人詩文字畫獲取財物者,也遍及士人各個階層,包括內閣首輔、大學士、六部尚書,下至各級文武官員,乃至不仕的生員。如嚴嵩所寫的墓誌銘《漢陽知府馬公墓誌銘》中所記,「適予北上,道嘉興,其季弟軿、從子、郡學生淮奉狀泣拜請銘。嘉守徐侯子謙亦為之請,曰:此邦之長者也,願無靳於銘。予諾焉」 。3張江陵年少得志,後權傾朝野,家資富饒,應酬性文章亦有少量存在。神宗、光宗兩朝時官任南京禮部尚書的董其昌,家有膏腴良田萬頃,但仍然是「前人慾壑滋深,惟圖積金;後施丹青薄技,輒思壟精利津」。4據載,「董文敏公文章書畫冠絕一時,海內望之如景慶雲」,《明史》中說他的書畫自稱一家,名聞中外,各地求購文章書畫者絡絡不斷,「造請無虛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精於品題,收藏家得片語隻字以為重」。5他從中獲利定然不少。
以潤筆為主要經濟收入形式的通常是不仕的學子和中下層官員。閑居在家的官員、臨民治事的基層官紳、恃才為生的士人,如「江南四大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和徐禎卿等,都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應酬性作品。這些作品當然要滿足出資人的基本要求,其文體與內容都有嚴格的限制。
徐渭(1521---1593年)浙江山陰(今紹興市)人,出身官吏家庭,曾中秀才,以詩文戲曲著名。徐渭一生自評說: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可見其多才多藝。徐渭一生寫了不少的應酬性文章,正如他自己所說,「渭於文章不幸若馬耕耳」,文章「存者亦諛且不工」,抗倭將領胡宗憲傾慕其才,召至門下,徐替胡寫了不少奏章,深得器重。6下面以《徐渭集》以主,重點分析應酬性文章文體及主要內容主要:
傳統的文學體裁,如詩、詞、歌、律,序、跋、傳等可以滿足不同人的要求。徐渭做《白鷳殤》用的是五言律詩,題記曰「少保公至閩,提供饋之鷳一,兼丹籠以付我,我嘗作五言律以謝之」;做《遼東李長公午日寄到酒銀五兩,寫竹荀答之,書此於上》和《寫倒竹答某餉》用的是七言絕句,來表達對別人饋道的感謝。序和跋這兩類都是評價別人作品的文字,通常序置於前,跋於書尾,唐宋以後,送別或道賀贈言之文也稱序。徐渭在《沈氏號篇序》中說「乃於末簡,要予微言」;《童氏祖譜序》載「其譜始修於雨與蒙吉,而俊者,雨之從也,為人朴而雅博,好親賢士,嘗受業吾師季長沙公仲子字子微者,余因得見之。授譜終覽之,而委序」 ;《贈保安稽侯考滿序》中說「侯於學校事更勤,於已也有殊待,故於其抱計敢,征予言贈其行」等,均屬受人之請而作。「傳」是一種重要的為故人評述生平事跡的體裁形式,如《王君傳》說,「吾友王君,諱某,字某,卒之又明年,其子府學生某以葬其考時缺志銘,懼殞歿其素也,乃書狀來請傳」。7錢謙益受託寫《徐霞客傳》,其文法上乘,卻難免失之千里,傳記說徐霞客「能忍飢數日,能遇食即飽,能徙步走數百里」,這不是旅行家,更像是「沙漠之舟」駱駝或千里馬。8在應酬性文章中,此類吹捧,古今概同。
行狀、墓誌銘、神道碑、墓表和祭文是應酬性文章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購買墓誌銘在明代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風尚。幾乎所有收集應酬性作品的集子中均有墓誌銘。撰寫墓誌銘時,通常由購文者提供死者行狀,供撰文者參考,撰者基本上根據行狀提供死者的生平簡歷,僅敘述順序及文筆上略加修飾以示有別,如果撰者對死者熟悉,尚且能有所把握,否則極有可能是不知所雲般亂吹一通而有失客觀,至不著邊際。墓誌銘則須於最後記銘文以頌揚憑悼,行狀以敘述死者的生平為主,祭文更強調對死者寄託哀思,另有紀念圓寂僧人的塔銘。它們之間文法要求不同,內容各有側重,但都是對死者吹捧頌揚之辭,時人將這類收入稱之為「諛墓」所得。在《徐文長三集》中共收集40篇這類文章,在《徐文長逸稿》中收錄以此命名的「諛墓」文章21篇。1這一比重尚低於許多知名文人,如文徵明的文集中共收錄了104篇「諛墓」之作。2而錢謙益成書於崇禎十六年的《牧齋初學集》中就已經收集了這類應酬性文章高達190餘篇,3筆者相信這絕不是錢氏生活於明朝時所撰寫之全部,由於他入清後在文壇和政壇都依然相當活躍而令人關注,他一生撰寫的諛墓之文不知幾多?
為祝賀高壽、生子、升職、調遷、考滿、入覲、入學、補官等開心事請人寫詩作文,在明代是很常見的。祝壽及生子又是最為常見的賀文(屬序類文體),徐渭文集中收錄的以「序」類賀文體裁出現的有《張母八十序》、《贈沈母序》、《贈黃母序》和《壽朱母夫人序》等。此外,徐渭還有十數篇代人賀文,既有代權貴之言,也是代普通人之意。錢謙益在其《牧齋初學集》卷36至卷40共有50篇賀壽辰的,賀文其大都提及自己做賀文的原因,「余因某某之請而序之以征焉」,茲不一一例舉。此外,應酬性文體還包括有贊、記、碑等。士人會根據要求來選擇適當文形式來滿足對方的要求。
潤筆的表現形式很多,既可以是貨幣,如金、銀、錢、鈔等,也可以是各類物品,實難統一規定,只要供求雙方達到滿意即可,如祝允明以書法求利,祝問,「是見精神否?」,精神,金錢也,又說「吾不與他計較,清物也可」,清物,「青羊絨」也4。銀子是重要的潤筆形式,許多人在標明潤筆價格時也是以銀錢來度量。如葉盛說「三五年前,翰林名人送行文一首,潤筆銀二三錢可求,事變後(引者註:土木之變後)文價頓高,非五錢一兩不敢收請,迄今猶然」5。而實際上士人接受的饋贈可謂五花八門,徐渭為陳玉屏所做《陳玉屏以瓦窯頭銀魚再餉,索賦長律》律詩,說「碧山有學士,太丘無別支,遺予瓦窯物,兼以磁雍(其下加瓦)醯,醉卧不知晚,喚燈題謝詩」,有時候,徐渭作畫竟然是為酬謝別人送給他螃蟹,「某子舊以大蟹十個來索畫,久之,答墨蟹一臍,松根醉眠道士一幅」。6這當然是好友之間的關系。據逸史,唐伯虎收取潤筆更是離奇,據說他晚年寡出,常坐臨街一小樓,惟乞畫者攜酒造之,則酣暢竟日,雖適誕放,而一毫無所苛。他曾做詩道「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業錢」。7為人作畫僅為喝酒而已。

8. 陝北有個靳王廟在哪

蘄王廟,建於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位於綏德縣城5公里的一步岩。一步岩為當專地一獨特的自然景觀,其屬地兩峰矗立,中間近山巔處僅通一隘口,寬不過三尺,一步即可跨過,故名一步岩。此隘口地勢險要,確有"一夫守岩,萬夫莫開"之勢,曾為綏德的重要屏障。過去,交通不暢,綏德城賴此直通南北,北達漠塞,南抵關中,實為綏德攻守之咽喉要道。蘄王,是南宋名將韓世忠的封號。

9. 爸爸姓靳 媽媽姓王 給孩子起名字最少三個字

★男★
善西 先量 杜柯 輝言 政綱 佑映 鵬賀 元齡 杜和 丞煒 杭紀 渝隱 兼加回 丁波 麟文 古岳 昂煌答 希武 睿記 逞業 寧謙 勵文 熾煙 謙衍 聞瑞 彪麥 登谷 畢翼 幼淦 發先 達褒 仁峰 曼文 代汐 燦俞
★女★
純紈 瓏寧 圭信 杭雙 瑤桂 詩璐 魯枚 娜凌 眉竹 彤諭 薇博 瑄夷 惠春 芭元 曼灶 婷環 蓓曦 歆婭 真枚 藝巧 雨敏 堯才 斐貴 竹菲 暖齊 庭柏 偌華 杏凱 艷巧 沛淑 美麗 諺雪 芸妮 倆錚 祿旭

10. 歷史,問幾個典故,報任安書里的

西伯侯姬昌被紂王囚在監獄七年,在其中把八卦推演到周易六十四卦。沒看過《封神榜》?
孔子在周遊列國時,曾在陳蔡兩個小國之間遭到圍困,但他在這種環境下,依然寫出了《春秋》一書。
屈原被誣陷,忠而見疑,先是被楚懷王流放,後楚懷王被張儀所騙,後死於秦國。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在流放途中做《離騷》。
左丘明,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傳言他有一隻眼睛是瞎的。但是他筆耕不催,辛勞30多年寫成《國語》與《春秋左氏傳》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
孫臏,孫武後代。拜鬼穀子為師,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
秦始皇即位掌政時,因為嫪毐案的牽連,被調去蜀地,在途中因害怕而自殺了。
韓非子,韓國公子,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採納。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於時的憤懣。秦王政讀了《孤憤》、《五蠹》之後,大加贊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秦王政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於是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馬上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原本不重用韓非,但此時形勢緊迫,於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政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被信任和重用。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葯,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王政在韓非入獄之後後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韓非,然而為時已晚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