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仙姑典故

仙姑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3 11:51:41

❶ 八仙過海有什麼典故

傳說古時候有八個神仙,他們分別是鐵拐李、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藍采和回、呂洞賓、何答仙姑與韓湘子。這八個神仙外貌和脾氣都各有特色,經常在一起聚會論道,展示自己的獨門法術。

有一天,他們一同去參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會,途中需要渡過東海。茫茫東海,浩瀚無邊,天下的凡人和船隻根本就沒有辦法穿越它。於是呂洞賓就提議:「不如我們八個人每人都將自己隨身所帶的一件寶物投進大海,讓這些寶物載我們過海。」大家一致同意呂洞賓的意見。鐵拐李首先把拐杖投進水裡,自己穩穩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來,韓湘子投下花籃,呂洞賓投下簫,藍采和投下大拍板,漢鍾離投下鼓,張果老投下一個紙驢,曹國舅投下玉笏(hù),何仙姑投下竹罩。他們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東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風破浪,終於順利地到達了東海對岸,如期參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概括成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來比喻在某一個集體中,每個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領去完成共同的任務。

❷ 急尋關於古代神話傳說的古 典故和作者等全

八仙是中國古代神話里的八位神仙,他們是漢鍾離、張果老、鐵拐李、韓湘子、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還有何仙姑。這八位神仙各有道術,法力無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就是關於他們的一段家喻戶曉的故事。

有一天,八仙駕雲去參加神仙會,路過東海。呂洞賓說:「駕雲過海,不算仙家本事。咱們不如用自家的拿手本領,踏浪過海,各顯神通,你們看好不好?」眾仙都說:「好!」

鐵拐李第一個過海。只見他把手中的拐杖拋入東海,拐杖象一葉小舟,浮在水面上,載著鐵拐李平平安安地到達了對岸。

這時,漢鍾離拍了拍手裡的響鼓說:「看我的。」隨後,也把響鼓扔進了海里,他盤腿坐在鼓上,穩穩當當地渡過了東海。

張果老笑咪咪地說:「還是我的招數最高明。」只見他掏出一張紙來,折成了一頭毛驢,紙驢四蹄落地後,仰天一聲長叫,馱著張果老踏浪而去。張果老倒騎在驢背上,向眾仙揮揮手,一會兒就到了對岸。

接著,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曹國舅也都用身邊帶的東西作渡船,一個個平平穩穩地渡過了東海。

七位仙人到了對岸,左等右等不見藍采和的人影。

原來剛才八仙過海時,驚動了東海龍王的太子,他派蝦兵蟹將抓走了藍采和,還搶去了他的花籃。

呂洞賓找不到藍采和,又急又惱,他對著東海大聲喊道:「龍王聽著,趕快把藍采和交出來,要不,當心我的厲害!」

太子聽了勃然大怒,沖出海面大罵呂洞賓。呂洞賓拔出寶劍就砍,太子一下子潛入了海底。

呂洞賓哪肯放走他,拔出腰間的火葫蘆,把東海燒成了一片火海。

龍王嚇得魂不附體,忙問出了什麼事。太子只得老老實實地講出了事情的真相。龍王立即下令放了藍采和。

八位仙人告別了東海,逍遙自在地去赴神仙會了。

「賜兒山」的來歷

在塞外古城張家口西郊,有一座海拔1005的山。這山有一個很古怪的名字叫「賜兒山」。關於這名字的來歷,還有一段傳奇故事呢。

傳說500多年前,有一對夫婦,結婚多年未能生育,很是著急。這年的四月初八,夫婦二人來到張家口西郊的這座山腳下,焚竺祈禱,求助天神地神。正當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訴說自己的求子之心時,突然從山腰石縫間走出一個白發飄飄的老人。老人來到他們面前,沒有說話,從懷里取出個泥捏的娃娃,送給他們,然後就無影無蹤了。第二年,這對夫婦便喜得貴子。他們真有說不出的高興。這件事很快傳開,塞外山村遠近百里祈兒求女的人,每年四月初八,都到西山腳下燒香求子。於是,人們便把西山,稱為「賜兒山」了。

現在,在山的半山腰還有一座580多年前建造的古剎--雲泉寺,寺內有一個佛龕,圓形的門上畫著一幅引人入勝的五彩圖畫, 畫面中央是一個笑眯眯的大肚佛,佛像四周煙雲繚繞,雲霧中布滿了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幼兒。相傳這里就是當年那位白發飄飄的老人的住地,人稱「賜兒大仙」。

打開黃果樹金庫的鑰匙

位於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白水河上的黃果樹瀑布,是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著名瀑布之一。湍急的水流從60多米高的懸崖上陡然跌落深潭,轟聲如雷,浪花四濺。白天,太陽照在瀑布上,折射出道道彩虹,幻影繚繞。到了夜晚,月亮照著瀑布下面的深潭,寒光閃閃。

這瀑布原來沒有名稱,傳說瀑布的對岸曾住著一對年邁的窮夫妻。他們以種黃果樹為生。

這一年,老漢種的一百棵黃果樹,花已謝了十多天,仍不見結果,老漢急得飯也吃不下。一天下午,老漢正悶坐在家裡,他的妻子忽然在門外驚喜地叫起來:「快來看啊,黃果!」老漢一下從床上跳起來,跑出去,只見一棵樹上長著一個碩大的黃果。

「咦,稀奇,怎麽花謝才十幾天,它就長得比熟透的還大呢?」老漢覺得有點怪。

接著,兩人一棵樹一棵樹地找起來。一百棵樹找遍了,再也沒找出第二個黃果。

幾天以後,來了一位稀有的客人,開口就問:「老人家,你的黃果賣不賣?」

「往年黃果多,你要多少都有,可今年不景氣,只結了一個果子。」

「我就要買這個。」客人說,「200兩銀子怎樣?」

老漢說:「這是做種的,不能賣呢。」

「1000兩行了吧。」客人說著就往老人手裡塞銀子。老漢有些糊塗了,倒是他的妻子覺得很值,這麽多銀子,他們這一輩子也沒見過啊,「賣了吧,我去摘來。」

客人連忙阻止:「不忙,再過足足100天,我來取。這100天之內,一定要看好黃果,不準人摸,也不能讓鳥獸吃了。」

從此,老夫妻倆每天輪流守著這棵黃果樹,那沉甸甸的銀子,使他們忘記了疲勞。難熬的100天終於過去了,客人如期來到。

老漢忍不住問道:「這黃果有什麽用呢?」

客人捧著又大又香的黃果指著對面的瀑布說:「瀑布下面的深潭,是一個聚寶盆,裡面珠寶很多,就是取不出來。這個黃果就是打開深潭的鑰匙。」說完,他抱起黃果走到潭邊,朝潭中央一丟,奇跡發生了,瀑布突然靜止不流,潭底滿是閃閃發亮的珍珠寶石。客人興奮地沿著繩梯滑到潭底,迅速撿起黃果又抱了一箱珠寶慌忙往上爬。剛爬到一半,陡然間,天崩地裂似的一聲巨響,上面的瀑布兇猛地沖下來,客人連同那黃果、珠寶眨眼間都不見了。

老夫妻目睹這一切,驚得說不出話來。過了一會兒,老漢從懷里拿出還有體溫的銀子,毫不猶豫地投進深潭,對妻子說:「這不是我們莊稼人應得的東西,留著它一點用也沒有。」

以後,這個瀑布就被人叫做黃果樹瀑布。雖然人們知道瀑布下面的深潭裡,至今仍堆滿金銀財寶,可是再也找不到打開它的鑰匙。

「杜仲」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打柴的人,姓杜名仲。他每天都上山打柴,養活年老的母親。

有一回,他得了腰疼病,疼得好厲害呀。

夏日的一天,杜仲在山上打柴的時候,腰又疼了,他只好停下來,靠在一棵大樹上休息。樹蔭下很舒服,他光著脊背,靠著大樹慢慢地睡著了。

一覺醒來,他感到腰部舒服極了,好鬆快呀。從此以後,杜仲每天都讓腰部在樹皮上蹭一蹭。慢慢地,杜仲的腰病全好了。

有一天,杜仲的老母親也得了腰疼病,躺在床上起不來。杜仲忙前忙後地照顧母親,母親的病也不見好。他忽然想起了山上的那棵大樹,連忙跑到山上,剝來了一些樹皮。杜仲把樹皮綁在老母親的腰上。哈,真靈,老母親漸漸地能坐起來了。

後來,村裡的人們聽說了,都用這種樹皮治病。

這種樹沒有名字,因為是杜仲發現的,人們就叫它「杜仲」。後來,「杜仲」成了中國名貴的中草葯,杜仲樹也受到了人們的保護。

關於生肖的傳說

玉帝為了給人們安排生肖,決定在天上開一個上肖大會,他給各種動物發了開會的通知。

那時候,貓和老鼠是好朋友,它們住在一起,像兄弟一樣。

貓和老鼠都接到了開會的通知,它們決定一起去參加大會。

貓很愛睡覺,所以在上天開會的前一天,特別囑咐老鼠說:「鼠弟,明天去開會的時候,如果我睡著了,你叫我一下好不好?」

老鼠說:「你放心睡吧,我會叫醒你的。」

貓放心地睡了。第二天早晨,老鼠很早就起來了,它沒有叫醒貓,自己偷偷地上天開會去了。

再說住在清水潭裡的龍哥哥,也得到了上天開會的通知。龍生得很威武,它想,這一次選生肖,自己一定能被選上。

但是龍哥哥有一個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頭上缺少一對美麗的角。它決定要借一對角戴上。

那時候,公雞的頭上是有一對大角的。龍哥哥對公雞說:「雞公公,明天我要上肖去,把你的雙角借給我戴一戴好嗎?」

雞公公回答說:「龍哥哥,對不起,明天我也要上肖呢!」

龍哥哥說:「你的頭太小了,戴上這么大的角不好看,還是借給我吧。」

這時,有一條蜈蚣爬過來說:「雞公公,你就把角借給龍哥哥吧,如果你不放心,我來做保人。」

公雞想了想,自己就是沒有這對角也夠漂亮了,就答應讓蜈蚣做保人,把角借給了龍哥哥。

第二天,天上開了一個非常熱鬧的上肖大會,各種動物都來了。玉帝選出了牛、馬、羊、狗、豬、兔子、老虎、龍、蛇、猴子、雞、老鼠等十二種動物,作為人的生肖。玉帝為什麼要選這十二種動物呢?這些我們一點都不知道。

玉帝說:「牛最大,就讓牛做第一肖吧。」

大家都同意。可是小小的老鼠卻大聲說 :「應該說我比牛大。每次人們看見我都說:『啊呀,這老鼠真大!』可是從來沒有聽見人說過:『這頭牛真大!』在人的心目中,我是比牛大的。」

玉帝說:「真有這樣的事?」

老鼠說:「你們要是不相信,可以試一試。」

玉帝就帶了十二種動物到人間去。

事情真像老鼠說的那樣,當牛從人們面前走過的時候,人們都說:這頭牛真肥,真好。沒有一個人說這頭牛真大。這時,狡猾的老鼠忽然爬到牛背上,用兩腳站起來。人們一見牛背上的老鼠,立刻叫起來:「啊呀,這只老鼠真大!」
玉帝聽見了人們的喊叫聲,只好說:「那就讓老鼠做第一肖吧。牛,你只好做第二肖了。」

現在的十二生肖就是這樣安排的:老鼠是第一肖,牛是第二肖,然後是: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上肖大會開完了,老鼠高高興興地回到家。貓剛睡醒,它看見老鼠,奇怪地問:「鼠弟,怎麼啦,今天沒開上肖大會嗎?」

老鼠說:「你還做夢呢!上肖大會已經開過了,有十二種動物上了肖,我是第一名!」

貓吃了一驚,它問老鼠:「那你為什麼沒叫我一起去?」

老鼠說:「忘記了!」

貓生氣地大聲說:「小東西,你不是答應叫醒我的嗎?你為什麼不講信用?」

老鼠一點也不肯認錯,它說:「我為什麼一定叫醒你呢?我又不是你的傭人。」

貓氣壞了,它大叫一聲,咬住了老鼠的脖子。老鼠叫了兩聲,就死了。

從此,貓和老鼠成了死對頭,一直到現在還是這樣。

再說公雞開了上肖大會回來,心裡很不高興。它想:玉帝把龍排在自己前面,可能因為龍哥哥頭上戴了那對角。它決定把那對角要回來。

公雞走到清水潭邊,看見龍哥哥正在高興地游泳,很有禮貌地說:「龍哥哥,請你把角還給我吧!」

龍哥哥聽了,吃了一驚,說:「雞公公你要角做什麼呢?你沒有角比有角更漂亮,可是,我如果沒有這對角……」

公雞很不高興地說:「龍哥哥,借了人家的東西,是應該還的呀!」

龍哥哥不知道該說什麼,想了一下,很有禮貌地說:「對不起,雞公公,我要去
休息了。這事以後再說吧。」

說完,它就游到水底下去了。公雞又氣又恨,在清水潭邊大聲地叫喊:「龍哥哥,角還我!龍哥哥,角還我……」

可是龍哥哥躲在潭底睡大覺,不理它。公雞沒有辦法,決定去找保人蜈蚣。

公雞把龍哥哥不肯還角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蜈蚣,最後說:「蜈蚣先生,你是保人,這件事你不能不管。」

蜈蚣想了半天,慢慢地說:「我想龍哥哥會把角還給你的。如果它真的不肯還,我也沒有辦法,它躲在水底,我怎麼去找它呢?」

公雞氣得滿面通紅,說:「當時是你自己願意做保人的,為什麼現在不管了呢?」
蜈蚣先生說:「不能這樣說,你借角給它,是你自己願意的。我看嘛,它要是不肯還,你就送給它好了。這怪你當時沒有多考慮,就把東西借給了別人。」

「怪我自己?」公雞瞪大了眼睛。

「當然要怪你自己了!」不知死活的蜈蚣回答說。

公雞氣紅了臉,它伸長脖子,一下子啄住了蜈蚣,把它吃掉了。

從那以後,每到夏天,我們常常看到公雞在院子里啄蜈蚣吃。每天天一亮,公雞就想起了自己失去的角,總要大叫幾聲:「龍哥哥,角還我……」

黃鶴樓「鶴」飛留「鵝」

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顛的黃鶴樓,留給世人許多關於黃鶴的動人傳說,最終黃鶴都飛走了,而留在黃鶴樓下碑廊里的卻是一方「鵝」字大碑。

這個「鵝」字,遠看很像引頸高歌的鵝,近看才知是一筆揮就的「鵝」字。來到黃鶴樓,遊人們一定要特意去看看「鵝」。這個字究竟是誰寫的呢?武昌人會肯定地告訴你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這里還有一段動人的神話呢。

玉皇大帝在天宮門修建了一座牌坊,想刻上「南天門」三個字。可誰的字才配得上這座金碧輝煌的牌坊呢?想來想去,覺得非王羲之不能勝任。但他知道王羲之有股讀書人的傲氣,用高官厚祿很難弄來他的字。於是就派南極仙翁想辦法搞到字。南極仙翁得知王羲之非常喜愛鵝,就到王母娘娘那裡借了一群仙鵝,自己搖身一變,成了一個牧鵝老頭,趕著鵝下到人間。這一天,王羲之正在長江邊上欣賞美景,忽然看到一群氣宇軒昂的白鵝,欣喜若狂,急忙跑上去,對牧鵝老人深施一禮,要求賣給他幾只。老人捋著白鬍子笑道:「這鵝是不賣的,先生如果真的喜愛,就送你十隻吧。」王羲之非常高興,連忙致謝,並問這鵝是從哪裡趕來的。老人答道:「遠著吶。是從南天門趕來的。」王羲之想了想,也沒想出「南天門」是什麼地方,他怕自己聽錯,就用手指在老人的掌心一字一字地寫下「南天門」,問是不是這三個字,老人邊看邊笑:「正是!」說完就告辭了。

這時,王羲之突然發現老人的鵝群化成了一隻鵝,老人騎在上面冉冉上升,一直升到蔚藍的天空。只見白雲深處有座巍峨的牌坊,上有「南天門」三個大字,正是自己所寫,才恍然大悟。

接著,他把仙翁贈送的十隻鵝養在池塘里,天天觀察鵝的神態,然後就練寫「鵝」字。一段時間後,他就能一筆寫出「鵝「字了。據說,這就是黃鶴樓下碑廊里的那塊「鵝」字碑。

黃浦江的傳說

滔滔的黃浦江不僅是上海燦爛文化的象徵,也是上海歷史的見證。古往今來許多歷史文化名人都在黃浦灘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黃浦江是歷史上最早人工開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源於青浦縣的澱山湖,至吳淞口入長江,全長114公里,寬約400米。黃浦江貫穿上海百里港區,雖無名山秀嶺可供觀賞,但卻有其獨特的韻味。

明清時,「黃浦秋濤」為滬城八景之一,農歷八月十八在陸家嘴可見「銀濤壁立如山倒」之景。近年來,黃浦江中游有越江隧道,上游的松江縣車墩、葉榭間有黃浦大橋。

關於黃浦江的開鑿,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其中央蜿蜒流淌著一條淺河。雨水多了,就泛濫成災;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們深受其害,咒之為「斷頭河」。戰國時楚令尹黃歇來到這「斷頭河」河畔,不辭辛勞地弄清其來龍去脈,帶領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長江口,一瀉而入東海。從此大江兩岸,不怕旱澇,安居樂業。人們感激黃歇的恩德,便將這條大江稱作黃歇江,簡稱黃浦。後來黃歇被封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

春申君黃歇為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食客三千,門庭若市。

據清同治《上海縣治》記載,明永樂中戶部尚書夏原吉疏浚大黃浦,匯合吳淞江,通范家浜至吳淞口入海,始成今日的黃浦江。

虎頭鞋

在中國,許多人家生了男孩,總喜歡做雙虎頭鞋穿在孩子的腳上,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據說,很早以前,有個姓楊的,靠一條破船擺渡過日 子,人家都叫他楊大。

楊大是個好心人,過河的人有錢就給,沒錢他也不要。

有一天,風雨交加,楊大正坐在小渡屋裡搓繩,忽然聽見有人喊要過河。他跑出去一看,原來是個討飯的老奶奶正在河對面淋著雨。楊大連忙冒著雨撐船過去把老奶奶渡過了河。老奶奶上了岸,又說:「哎呀,我的棉花丟在河那邊了。」楊大忙說:「沒關系,沒關系。您先到我的小屋裡躲雨,我去給您取。」楊大又冒著雨撐船取回了老奶奶的棉花。

老奶奶很感激楊大,她說:「我沒錢給你,只有這張小畫兒,請你收下吧。」楊大一看,畫兒上畫著一個姑娘正在綉小孩穿的虎頭鞋。楊大謝過老奶奶,就把畫兒貼在船倉里了。

哪知道晚上收了船以後,那張畫兒上的姑娘竟自跑上岸來,同楊大做了夫妻。楊大望著這美麗的姑娘,高興極了。從此,姑娘每天夜裡從畫兒上下來,白天再回到畫兒上去。

一年以後,畫兒上的姑娘生了個胖小子,取名叫小寶,楊大真是樂壞了。一晃七年過去了。這件奇怪的事被知府知道了,他一心想霸佔楊大這張畫兒。

有一天,知府來到河邊找到楊大,搶走了那張畫兒。楊大拉住知府的衣腳不放,被那些惡差人毒打了一頓。楊大沒有辦法,和兒子小寶抱頭痛哭了一場。

當天晚上,知府把畫兒貼在房間里,但是姑娘眼裡滾著淚珠,就是不下來。知府氣得要死,想把畫兒撕掉,又捨不得。

小寶哭著要找媽媽,楊大告訴他,媽媽被關在深宅大院里,只有等帶媽媽來的那位老奶奶出現了才能救出媽媽。

小寶趁爸爸不在家,穿上媽媽做的虎頭鞋,離開家去找老奶奶。

小寶跑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了一座深山老林里,他實在走不動了,就坐在湖邊休息。忽然,他看見湖裡有七個仙女洗完澡,正慢慢地走上岸來。小寶一眼就看出了走在最後面的一個就是他媽媽。他高興極了,飛跑過去抱住媽媽就哭了。媽媽見了小寶連忙打聽家中的情況,還告訴他,自從畫兒被搶走,她就離開了凡間,要想讓媽媽回家,就要去找知府說理。媽媽又用湖水把小寶的虎頭鞋抹了一下,忽然一陣雲霧遮住了小寶的眼睛,只聽「嗖」的一聲,小寶睜眼一看,他已經落在自己家門口了。小寶忙把見到的事告訴了爸爸,說完就直奔府衙,哭喊著要見知府。

知府聽說門外叫喊的小孩就是畫兒中美人的兒子,趕忙讓人把他叫進來,他想通過小寶把畫兒中的姑娘騙下來。小寶進了房間,看到那張畫兒,連忙去拉媽媽的手。那美人立刻從畫兒中跑下來,跟著小寶一直往外走。知府急得象餓狼一樣撲向美人,又用腳踏小寶。正在這時,小寶虎頭鞋上的老虎跑下來,一口叼住知府就往深山裡跑。小寶拉著媽媽回到家裡,一家人歡歡喜喜地見面了。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中國的爸爸媽媽要給小男孩穿虎頭鞋了吧。那是為了取個吉利保平安的意思。

紀昌學箭

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名叫飛衛。他射箭的本領十分高明,能夠百發百中,是遠近聞名的神箭手。

有個叫紀昌的青年,很想學得射箭的本領,就來到飛衛家拜他為師。飛衛說:「練射箭不能怕困難,首先要練好眼力,能夠盯著一個目標後,眼睛一眨也不眨才行。你回去練吧,練好了再來見我。」

紀昌回到家裡,認真地練起了眼力。他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面,用眼睛盯著穿來穿去的梭子,一練就是一天。就這樣日復一日地練了兩年,就是有人用針扎向他的眼睛,他也能一眨不眨了。

紀昌高高興興地去見飛衛,告訴他自己的眼力已經練得差不多了,可以學習射箭的技術了。飛衛卻說:「這還不夠,你還要繼續練眼力,直到能把小的東西看大了,再來見我。」

紀昌又回到家裡,用一根頭發拴住一隻螞蟻,把它掛在窗口,每天站在窗前,緊緊地盯著那隻螞蟻看。日復一日地看了三年,那隻螞蟻在紀昌的眼睛裡,簡直就象車輪那麼大了。

紀昌又去找飛衛。飛衛點點頭說:「現在可以教你射箭的本領了。」

從此,飛衛開始教紀昌怎樣拉弓,怎樣放箭。紀昌又苦苦地練了好幾年,終於成了一位百發百中的好射手。

誇父追日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非常高大的人,他的名字叫誇父。誇父的兩條腿可長了,一步可以跨過一條大河。

誇父看見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來,又從西方落下去,他想:「如果總是白天就好了。我要想辦法把太陽抓住,讓它永遠照亮大地。」

誇父拿起一根手杖,邁開兩條長腿去追太陽。他用堅強的毅力去追趕光明的太陽。他跑啊跑啊,一直跑到太陽要下山的地方,誇父真高興啊,他真想一下子就把太陽抓住。

太陽是個大火球,誇父被太陽烤得渾身是汗,快要渴死了。他跑到黃河邊,一口氣喝乾了黃河的水,又跑到渭河邊,喝乾了渭河的水,但是他還是渴得要命,於是,他又邁開兩條長腿向北方的大湖跑去。還沒跑到大湖邊,誇父就渴死了。臨死前,他把手杖向前一擲,就永遠合上了眼睛。

誇父雖然死了,但他用自己的身體滋潤著那根巨大的手杖。後來,那手杖變成了好大好大的一片桃林,結出了又甜又解渴的大桃子。

誇父將一片桃林留給了那些熱愛光明又很勇敢的人。人們路過這里的時候,可以在樹蔭下歇歇腳,還能摘個桃子解解渴呢。

狼牙山上棋盤陀

河北省易縣境內,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山峰,這就是狼牙山。在山頂處,有一塊巨大而平坦的岩石,上面刻著線條,很像棋盤,取名棋盤陀。相傳這是月中嫦娥同
人間一個打柴青年下棋的地方。

傳說,嫦娥吃了仙葯,飛到月宮後,十分想念人間生活,便在一天晚上,偷偷離開月宮,騰雲駕霧來到人間,正好飄落在狼牙山下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個靠
打柴度日的青年,發現天上飄下來仙女,忙奔了過去。嫦娥向青年要水喝。青年高興地將仙女領到自己家。

喝完水,嫦娥說:「一會兒,王母娘娘就會找到我。你能趁這個機會領我看一眼人間的美景嗎?」青年一聽犯了難:「人間這麽大,怎麽領你轉呢?」嫦娥說「那就請山神爺幫幫忙吧。」說完,她從頭上拔下一根銀簪,在空中一劃,說了聲:「嫦娥求見山神爺!」山神爺便出現在眼前。聽了嫦娥的請求,山神爺說:「你們就站在山頂,居高臨下,能夠看得很遠。來,我給你們修條路。」山神爺出了房門,從腰間抽出一把斧子,朝狼牙山劈去。只聽轟隆一聲巨響,眼前便出現了一條彎彎曲曲的登山路。嫦娥和青年沿小路登上山頂,山頂荊棘遍地,凹凸不平,無法站腳。山神爺說:「我再給你們修個看台。」又劈了一斧,把一個山頭齊齊地削平了。嫦娥同青年席地而坐,盡情地觀賞人間美景。過了一會兒,嫦娥要下棋玩,青年人便用斧子砍了樹枝當棋子,又用斧頭刃在石上劃了棋格子。

倆人玩得正高興,忽見空中霧氣騰騰,喊聲震天。嫦娥知道,這是月宮派人來尋找她了,便趕忙謝過青年,飛向空中。

那青年一看仙女飛走了,十分不舍,便大呼山神爺:「救救我吧,山神,讓我變成一棵樹,永遠站在這棋盤旁,等待仙女再來!」山神很同情他,就成全了他,讓他變成一棵古樹,挺立在山頂上。

現在,你還能在棋盤陀上看到那株獨一無二的古柏呢!

孟姜女哭長城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秦始皇正徵發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官府到處抓人去當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築長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蘇州有個書生叫萬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萬喜良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萬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萬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淚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歸來。半年過去了,萬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這時已是深秋季節,北風四起,蘆花泛白,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遠在北方修長城,一定十分寒冷,就親手縫制了寒衣,啟程上路,要到萬里長城去尋找萬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吃了多少苦,才來到了長城腳下。誰知修長城的民工告訴她,萬喜良已經死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里。聽到這個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覺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來後,她傷心地痛哭起來,只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不知哭了多久,忽聽得天搖地動般地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里,露出了數不清的屍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屍骨上,她心裡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屍骨,血就會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終於,孟姜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萬喜良的屍骨。她抱著這堆白骨,又傷心地痛哭起來。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麗,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應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辦三件事:請和尚給萬喜良念四十九天經,然後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親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萬喜良;埋葬萬喜良後,孟姜女要去遊山玩水,三天以後才能成親。秦始皇只得答應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辦完以後,孟姜女把秦始皇痛罵了一頓,然後縱身跳進了波濤滾滾的大海。

牛郎織女

天上有一顆牛郎星,一顆織女星,關於這兩顆星星,還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呢。織女是天帝的孫女,每天在天上織造雲錦。牛郎是一個牧牛的少年,很早就沒有了父母,哥哥嫂嫂對他很不好,分家以後,只給了他一頭老牛。

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清苦。有一天,老牛忽然用人的聲音對他說起話來。老牛告訴他,明天天上的織女和眾姐妹要到山後的湖裡洗澡。如果牛郎拿走織女那件粉紅色的衣服,織女就會成為他的妻子。

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去做,果然見到了織女。他們結婚以後,牛郎耕田,織女織布,日子越過越幸福。不久,他們又生了一兒一女,夫妻倆可高興了。

可是,牛郎和織女的事到底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氣得火冒三丈,親自帶天神到牛郎家把織女抓走帶上天。

孩子們哭著要找媽媽。老牛又一次對牛郎說了話:「牛郎啊,我快要死了,你把我的皮披在身上,就可以上天去追織女了。」老牛說完就死了。

牛郎披上牛皮,把孩子放在兩個筐里挑在肩上,果然飛到了天上。牛郎像風一樣在群星中穿行,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忽然空中伸下一隻大手,狠心的王母娘娘用玉簪向身後一劃,劃出了一條大河,擋住了牛郎的追路,牛郎怎麼也飛不過去了。這條河就是天河,也叫銀河。
牛郎望著滔滔的河水,發誓無論如何也要見到妻子。

❸ 歷史上真的有何仙姑這個人嗎 新聞

何仙姑原名何瓊,唐高宗開耀元年出生於零陵一戶普通的庄戶人家。當地人說

,在何瓊出世的那天,一團鮮艷祥瑞的紫氣籠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鶴在紫氣中上下飛舞,不一會兒,一隻碩壯的梅花鹿馱著一個扎小辮、身系紅肚兜的女童飛奔闖入何家,就在這時何母生 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嬰。

提起何瓊的家鄉零陵,可是一個山清水秀的風水寶地,據《史記》記載:「舜葬於江南九嶷,是為零陵。」先聖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零陵城正位於瀟、湘二水匯合的地方,北望南嶽衡山,南依巍巍五嶺,是楚粵之門戶。零陵郡西有一座雲母山,山上盛產五色雲母石, 雲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葯;一條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稱為雲母溪,何瓊家就在秀美的雲母溪畔。

喝雲母水長大的何瓊,出落得美麗靈秀,她自小就喜歡一人在雲母溪邊嬉戲漫遊。十四歲那年,她在雲母溪畔遇見了一位白發蒼蒼的長鬍子老翁,老翁向她詢問了一些當地山水的情況,何瓊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興,從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鮮靈靈的蟠桃送給何瓊 ,何瓊接過,謝了謝老翁,然後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著她吃完,滿臉笑容地點點頭,轉身就不見了。回家後,何瓊一連幾天都不感飢餓,因而也就不想吃東西,精神卻比以往更旺盛,一個月之後,何瓊又在雲母溪邊遇菱到了那位老翁,這次老翁把她帶到雲 母山上,教她如何採集雲母以及怎樣服食雲母。何瓊按照他的話,每天到雲母山上採食雲母,漸漸感覺到自己身輕如燕,往來山頂,行走如飛。此外,她還能辨識和採摘山中的各種仙草靈葯,為附近的百姓治療各種疾病,且能預測人事,因此周圍的人都稱她是「何仙姑。」

何瓊得道成仙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最後竟傳到京城皇官武則天耳中。

當時武則天是唐高宗的皇後,卻把持著朝廷實權。武則天自小受母親的影響信仰佛教,及至作了皇後,她又極力在宮內和全國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壓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勢頭,並利用某些佛經作為她篡位稱帝的理論根據。佛教「法相宗」宣揚「二空」,就是說要把自 我與萬物都看成是空泛虛無的,這樣才能達到宇宙萬物與我合而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地說,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兩忘,那麼就能白晝飛升、騰雲駕霧、長生不老了。武則天對這一點十分信服,當她聽說零陵地方出了一個何仙姑,能夠不食人間煙火,自由往來於山嶽之 巔,感到十分有興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視,並賜予何仙姑一襲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興致勃勃地穿戴起來,周圍的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瞻,只見何仙姑身上霞光萬道,煜煜奪目,好像神仙下凡;鄉親們見狀大驚,不由自主地齊齊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頂禮膜拜 。何仙姑心中頗感自得,然而她母親卻大感恐慌,心想:「這樣的女兒,誰家還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歲時,她母親急急地請媒人為她擇婿,雖然何仙姑出落得鮮花一樣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沒有誰家敢娶。何母憂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卻若無其事,整天里出於山野鄉村,忙著給人采葯治病,過得十分充實。

一天,何仙姑進入雲母山密林深處采葯,遇到兩位神奇的人,他們中有一個瘸腿的老漢,手拄鐵拐,身背碩大的酒葫蘆,衣著襤樓,形似乞丐;另一個著一身整潔的藍布衫,手持葯鋤,肩背葯筐,神態甚是俊逸。這兩人在何仙姑前面不遠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詞, 不一會兒,竟騰空而去,倏忽不見蹤影,這兩人乃是八仙中的鐵拐李和藍采和。何仙姑留意著他們的樣子,念叨著偷學的口訣,想居然也能夠象他們一樣,凌風駕雲,飛越山谷。從此後,她常常一人悄悄來到深山中修練,身法愈來愈熟練,也越來越能飛得遠。她利用這種功 夫時常飛到遙遠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帶回一些奇異的山果給家人品嘗,家人吃了覺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終究不知是何種果實。

見她每日早出晚歸,何母心生疑慮,盤問她到何處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過母親,就說每日往名山仙境與仙佛談論佛道去了。漸漸地,何仙姑通曉佛道的消息又傳開了,武則天聽說後,派使者前往零陵,備妥鑾輿,召請何仙姑前往東都洛陽論佛道。眾官員與何仙姑一同跋 山涉水來到洛陽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時,眾人突然不見了何仙姑的蹤影,使臣大起恐慌,連忙命人四處尋找,卻沒找到一點蛛絲馬跡。眾人嚇得坐在洛河邊發呆,薄暮時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訴使者:「我已前往禁宮見過了天後,你們可以回朝復命了。」

使臣將信將疑地回到洛陽宮中,一打聽,果然何仙姑當天來拜見過武後,並和她在宮中作了半日長談,使臣們為之驚訝不已。

據說何仙姑在宮中與武後大談長生不老之術,她勸說武後,要長壽首先要做到寡慾,摒絕聲色,看破名利;其次則要多行善事,須扼制酷刑,嚴禁誣枉,施行仁政,修德積福。同時她還論及治國安邦之道,務必要親賢臣遠小人,萬萬不可以以異姓人為皇嗣。她所言及的內容 ,竟是對武後十分有針對性的。

武後是個聰明人,何仙姑一番入情入理的話,她聽在心裡後,也漸漸地付諸行動,不久,來俊臣等一班酷吏受法一遭誅;接著重用賢臣狄仁傑:至於皇嗣一事,武後本想立侄幾武承嗣為太子,在狄仁傑的忠諫下,她遵循了問仙姑的告誡放棄了立異姓的初衷。至於清心寡慾、 摒絕場色、看破名利等項,已經沉溺於情慾和權欲之中的武則天卻始終無法做到,所謂到了迷途難返的地步。

武則天為了酬謝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鳳凰台,建造了一座雄偉的會仙館,作為何仙姑講道弘法之處。何仙姑在講道之餘,常坐在館前的石階上,剝食一種圓形的仙果,並隨手將果核四下拋去,後來,會仙館的四周長出一株株荔枝樹,這些樹 上結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綠的青皮荔枝,人們稱為「鳳凰台上,荔枝掛綠」。

何仙姑還題了一首「鳳凰台」的詩:

鳳凰雲母似天花,煉作芙蓉白雲芽;

笑煞狂徒無主張,更從何處覓丹砂。

這首詩表面是寫鳳凰台,實際上詩里晴藏著服食求道的真諦服食雲母的方法。人們從何仙姑服食修煉的特點,說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據她講道說法的思想內容,把她歸於佛教弟子,實際上,何仙姑可以說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本身已臻天人合一的境界·凡間的 佛道豈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靈感頓至,寫下了一道「題麻姑峰」的詩:

麻姑笑我戀塵囂,一隔仙凡道路遙;

飛去滄州弄明月,倒騎黃鶴聽吹簫。

這首充滿仙韻的詩似乎暗含著某種預兆。果然,唐中宗景龍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歲的何仙姑坐在鳳凰台上,仰望著蒼遠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見鐵拐李站在遠處的雲端、舞動著他的鐵拐,似乎是在招呼她。不知不覺中,何仙姑的身體象彩鳳一般冉冉升起,凌空而上,追隨著 鐵拐李而去。她腳上的一隻珠鞋這時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墜落的地方忽然出現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陣陣異香撲鼻,四周井欄,形狀恰似一隻弓鞋的模樣,當地的人們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廟,日日香火鼎盛,因為那水井裡的水,不但清涼解渴,而且能治癒各種 滴疾,因而為遠近人們津津樂道。

唐玄宗天寶九年,距離何仙姑成仙已經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過後,碧空如洗,零陵地方的人們都看到一朵五彩祥雲悠然飄過,何仙姑身著朝霞服站立雲端,正當人們跪地膜拜之際,一束黃綾由空中飄落到鳳凰台上,上面寫著這樣的詩句

雲母溪畔勝天台,千樹萬樹桃花開;

玉簫吹過黃龍洞,勿引長度跨鶴來。

寄語張家與李家,體將塵事鬧閑情;

蓬萊弱水今清淺,滿地花蔭護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鄉回首尚遲遲;

千年留取井邊履,說與草堂仙子知。

詩中有對故鄉風物的眷戀,也有對鄉人的殷殷叮嚀,更有對神仙生涯幽寂情懷的剖白,勸導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說神仙好,誰知神仙有煩惱,勸君惜取凡人時,莫待時光空自消!」

❹ 中國著名的歷史故事有哪些神話故事有哪些簡短些的

歷史故事

一、卧薪嘗膽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偉、高聳入雲的高山。在山林深處,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誇父。因此這群人就叫誇父族。他們身強力壯,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氣概非凡。而且還心地善良,勤勞勇敢,過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日子。

那時候大地荒涼,毒蛇猛獸橫行,人們生活凄苦。誇父為使本部落的人們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誇父常常將捉到的凶惡的黃蛇,掛在自己的兩只耳朵上作為裝飾,抓在手上揮舞,引以為榮。

有一年的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乾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誇父族的人紛紛死去。誇父看到這中情景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

有的人說:「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有的人說:「太陽那麼熱,你會被烤死的。」

誇父心意已決,發誓要捉住太陽,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為大家服務。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誇父告別族人,懷著雄心壯志,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誇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拚命地追呀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大地被他的腳步,震得「轟轟」作響,來回搖擺。

誇父跑累的時候,就微微打個盹,將鞋裡的土抖落在地上,於是形成大土山。餓的時候,他就摘野果充飢,有時候誇父也煮飯。他用三塊石頭架鍋,這三塊石頭,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幾千米高。

誇父追著太陽跑,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已經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但是,他沒有害怕,並且一直鼓勵著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經過九天九夜,在太陽落山的地方,誇父終於追上了它。紅彤彤、熱辣辣的火球,就在誇父眼前,他的頭上,萬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誇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住可是太陽熾熱異常,誇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乾;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誇父又向北跑去,那裡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里的水足夠誇父解渴。

但是,誇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誇父臨死的時候,心裡充滿遺憾,他還牽掛著自己的族人,於是將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大片鬱郁蔥蔥的桃林。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出的鮮桃,為勤勞的人們解渴,讓人們能夠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❺ 仙姑岩的典故傳說

道家傳說,麻姑至括蒼尋訪仙人王方平,曾息於此,故稱仙姑岩。每逢大雪過後,群山積雪漸消而此岩頂冠仍白雪皚皚,分外奪目,稱「麻姑積雪」。

❻ 以呂洞賓為例,神仙的名字本身有什麼典故出處么

呂洞賓三戲白牡丹:

相傳,呂洞賓雲游天下,來到山色奇秀,九峰迴環,號稱金庭洞天的桐柏山,發現大地抖動,房屋倒塌,九峰欲崩。他定睛一看,原來是一隻穿山甲在作怪。呂洞賓氣惱之下,迅速召集各路山神,共商擒拿穿山甲拯救百姓的大計。
眾山神紛紛說:「此怪有五千年的道行,煉就了翻山倒海之術,我們敵它不過,望大仙稟告玉帝,速派天兵天將捉拿此怪,拯救百姓,保護山林。」呂洞賓嘿嘿一笑說:「一個小小的穿山甲作怪,不必驚動天兵天將,我一個人就可以治服它了。」眾山神一齊稱謝而去。
眾山神走後,呂洞賓暗想:「此怪妖術厲害,我怎能降服了它?也是我一時說出大話,如若不把此妖鎮住,眾山神豈不譏笑於我!這」呂洞賓正在沉思之際,太白金星對呂洞賓說:「要想降服穿山甲,非用定山神針不可。這神針乃王母娘娘頭上一根玉簪,若能借得,便可馬到成功。」
呂洞賓說:「那怎麼能行啊,玉簪本是王母娘娘心愛之物,恐怕誰也借不出來。」太白金星道:「此事並不難。王母娘娘身邊有一名貼身侍女——牡丹仙子,她早有思凡之意,你若能打動她的心,此事定能辦妥。」
次日,王母娘娘在西天瑤台舉行蟠桃盛會,請各路大仙赴宴。呂洞賓和太白金星駕起樣雲,同赴蟠桃會。蟠桃會上,琴聲悠揚,舞姿翩翩。各路大仙暢懷痛飲。酒過三巡,菜上五道,王母娘娘就命侍女牡丹仙子給各路大仙斟酒。
當牡丹仙子給呂洞賓斟酒時,太白金星用胳膊將呂洞賓碰了一下。呂洞賓心知此意,於是趁接酒杯之機,將牡丹仙子的手輕輕地捏了一下,牡丹仙子心一動,不覺臉上一紅,低著頭退了下去。
過了一會,王母娘娘又命牡丹仙子向大仙賜贈蟠桃。牡丹仙子遲遲疑疑地來到呂洞賓面前。大白金星用腳尖踢踢呂洞賓,呂洞賓就在取蟠桃時,將桃盤重重地往下一按,牡丹仙子手腕一軟,羞得面如桃花。
她低著頭,順後門向瑤池邊急急走去。呂洞賓緊跟而去。牡丹仙子徑直走到瑤池邊,兩眼凝視著池邊開放的牡丹花沉思起來。呂洞賓悄悄地站在牡丹仙子背後,輕聲說:「牡丹仙子,你在賞花嗎?」牡丹仙子回頭一看,見是呂洞賓,急忙拂袖掩面說:「你,你可知曉仙規?」呂洞賓嘿嘿一笑,說:「我不但知曉仙規,而且還能看透你的心思。」牡丹仙子搖了搖頭。呂洞賓上前幾步說:「你很羨慕人間,是嗎?」牡丹仙子又慢慢地低下了頭。
呂洞賓充滿感情地說:「人間真美好啊,到處山青水秀,鳥語花香。我在人間雲游各地,見過不少名山大川,風光園林,象蘇杭美景,泰山奇峰,蓬箂仙境,曹州牡丹……真是美不勝收,要勝過天堂十倍」牡丹仙子慢慢地抬起頭,輕輕說:「真的嗎?」呂洞賓用手一指,說:「牡丹仙子,你往那裡看,有一對年輕夫婦,他們在歡歡樂樂地耕地撒種。你再往那邊看,那是一對情人正在園里賞花。」呂洞賓回頭一看,見牡丹仙子還站在那兒呆望著那一對情人,於是說:「牡丹仙子,假如不去享受一番人間的幸福,真是最大的憾事了。」牡丹仙子有些遲疑地說:「要想下凡,談何容易。仙規如此森嚴,怎麼會如願以償呢?」呂洞賓微微一笑:「牡丹仙子,你果有此意,我願助一臂之力。」

❼ 八仙過海的典故

民間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各顯其能)」的諺語。八仙過海旅遊景區(又名八仙渡)是神話傳說中八仙過海的地方。是圍棋術語。"八仙過海",道教典故之一。也拍成了是戲曲,電影和連續劇。
【八仙】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鍾離權(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 【道教掌故 - 八仙過海】 "八仙過海",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八位神仙人物。在傳說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鐵拐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藍采和有花籃,何仙姑有蓮花,呂洞賓有長劍,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他們隨身所攜帶的法器各有妙用。 在中國歷史上,有關八仙的文學藝術作品可謂比比皆是,甚至在舊時新娘出嫁所乘的轎子上以及印糕上,都可以看到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八仙造型。明代出現的青花瓷瓶上有以西王母為中心的圖案,其中也有八仙祝壽的場面。在民間,有一種頗為人們所喜愛的方桌叫"八仙桌"。凡此種種,說明八仙在人們心目中具有深刻影響。 八仙過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其生動的記述見於明吳元泰之《東游記》。該書寫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一天,他們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後來,人們把這個掌故用來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別能力而創造奇跡的事。 【故事】 故事之一 八仙過海是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有一回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或呂洞賓)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 此時鐵拐李拋下自己另一項法器鐵拐(或說葫蘆),漢鍾離扔了芭蕉扇,張國老放下坐騎「紙驢」,其他神仙也各擲法器下水,橫渡東海。由於八仙的舉動驚動龍宮,東海龍王率領蝦兵蟹將前往理論,不料發生沖突,藍采和被帶回龍宮(亦說法器被搶)。之後八仙大開殺戒,怒斬龍子,而東海龍王則與北海、南海及西海龍王合作,一時之間驚濤駭浪。此時曹國舅拿出玉板開路,將巨浪逼往兩旁,順利渡海。最後由南海觀音菩薩(或說如來佛)出面調停,要求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之後,雙方才停戰。 故事之二 除上述以外,民間中關於八仙也有一些口碑傳說,其中有則悲慘的「八仙過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間,沙門島(今廟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從建隆三年開始,凡軍人犯了法,都發配沙門島。這樣年復一年,島上犯人越來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撥給全島三百人的口糧,所以糧食越來越不夠吃。後來,沙門島看守頭目李慶便想了個狠毒辦法:當犯人超過三百時,便將其中一些捆住手腳,扔進海里淹死,使島上犯人總是保持在三百人內,如此被殺的,兩年內就達七百餘人,為了活命,犯人們經常跳海鳧水逃命,但絕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沒,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殺的消息,便趁著天晴月朗,避開看守,抱著葫蘆、木頭等輕浮的物體跳入海中,往蓬萊山方向游去。從沙門島到蓬萊約三十里之遙,途中多數犯人因體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懷武功、體格健壯的七男一女八位善游者,借著水流游到了岸邊,在蓬萊城北丹崖山下的獅子洞內躲了起來。第二天,漁民發現了他們,當聞知八人從沙門島游水越海而來,無不驚奇萬分,把他們稱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間傳開了,並且越傳越神,他們被傳稱為「八仙」,他們用來渡海的物品也被傳為他們各自的法器,他們渡海逃獄的故事演變成今天的「八仙過海」。 故事之三 傳說,有一天八仙要到東海去游蓬萊島。本來,騰雲駕霧,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呂純陽偏偏別出心裁,提出要乘船過海,觀賞海景。他拿來鐵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拋,喝聲」變〃,頓時變成一艘寬敞、漂亮的大龍船,八位大仙坐船觀景,喝酒斗歌,好不熱鬧。不料,因此惹出一場麻煩來。原來,龍宮里有條花鱗惡龍,是龍王的第七個兒子,稱為「花龍太子」。這天,他閑得沒事,在水晶宮外游盪,忽聞海面上有仙樂之聲,便循聲尋去,猛見一條雕花龍船,內坐八位奇形怪狀的大仙,其中有個妙齡女郎,桃臉杏腮,楚楚動人花龍太子見此仙姿,魂魄俱消,早忘了師傅南極仙翁的忠告,忘了龍王母的訓導,想入非非,似魔似痴的迷上何仙姑了。平靜的海面突然掀起一個浪頭,將雕花龍船打翻了。鐵拐李失了拐杖,幸虧抱著個葫蘆;漢鍾離打開蒲扇蟄腳底;張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驢背;藍采和攀住了花籃邊;韓湘子放下仙笛當坐騎;曹國舅心細,腳踏巧板浪里漂;只有呂純陽,毫無戒備,弄了個渾身濕透。 原來是

❽ 中國古代神話當中的天上的七仙女分別是

七仙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七位女神的總稱。有時也單獨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

七仙的起源:一是天文崇拜,與女宿扶筐七星、昴宿七星、牛宿織女三星、女宿婺女四星等有關。二是由於秦漢時的登仙思想,而產生的羽人形象。

民間一般稱呼這七姐妹為:大仙女、二仙女、三仙女、四仙女、五仙女、六仙女、七仙女(私配董永)。

七仙女的傳說故事多記載於《天仙配》、《西遊記》等神話書作;多出現於明清戲曲之中,常被世人口耳相傳為王母的女兒女官等屬神。

從漢代起,歷代多有七仙神話的記載。宋代有話本。元代多見於戲曲。

明代仍多見於戲曲,而在明代小說里少見。明 戲曲《織錦記》首次提到董永妻的具體稱呼「七姑」。

明代小說《西遊記》也提到七仙的具體稱呼「紅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認為七仙身穿七色衣裳,似乎跟七種色彩有關。

但也有民間傳說認為,七仙身穿「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衣裳。

宋元起的戲曲,結合歷代民間傳說,形成明清 更完整的《天仙配》一類的戲曲。內容基本是:董永家貧,賣身葬父。天上七位織布仙女中最小的七妹愛而憐之,私下凡間,於槐樹下與永結為夫婦,同至傅員外家織錦償債。

百日期滿,方擬還家共建未來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與永別於締婚之槐樹下,灑淚歸天而去。

(8)仙姑典故擴展閱讀:

民俗信仰

七仙神話來自民間。關於董永的傳說遍布於全國各地,並不是某一地區產生的當地鄉土神話。

對照各地眾多的口頭傳說。可見這一類傳說,有些地點多在水泊處。七仙女在水泊處或歌舞、或沐浴、或浣衣(在水中洗綵衣,可能跟彩虹吸水的典故有關)等。她們的形態常常在水鳥和人形之間轉換。在神話中,水域多跟女性神的悲傷傳說有關。

七姐妹的組合式形象、董七婚姻等元素,在文化風俗中也常有痕跡。如: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後,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民間各處有奉祀帶七仙元素的廟。有時七姐妹一起被奉祀,有時分開被奉祀,主祀陪祀都有。

❾ 和麻姑有關的成語典故

  • 東漢桓帝時,某年的七月七日,神仙王遠降臨在江蘇吳縣一個名叫蔡經的人家裡。蔡經的家人早就預備好豐盛的酒菜,迎接神仙的降臨。當神仙起駕的時候,人們聽到了天上人馬、鑼鼓喧騰的聲音。王遠到來了,只見此人中等的身材,頭戴遠游冠,身著朱衣,佩帶五彩的紳帶,背上掛著寶劍;乘坐在羽車上,由五彩飛龍拖著座車。
    王遠接見了蔡經一家人後,就派遣使者,請仙女麻姑赴宴。使者傳達了麻姑的意思後,不多久,天上又響起了喧騰的聲音,麻姑下凡了。只見麻姑是個十七、八歲俏美的姑娘;頭頂結了一個髻,剩餘的長發烏溜溜的垂到了腰際,穿著光彩奪目。仙女和王遠寒暄完畢後,各人拿出了攜帶的食物,大多數是水果、干肉之類。 麻姑說:「自從上次和你見面以後,我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為桑田;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蓬萊,這地方的水,比昔日召開群仙大會時少了一半,我想,不多久,也會變成陸地吧!」王遠也感嘆道:「古代的聖人也曾說過海中會飛揚塵埃這樣的話」。 麻姑也—一地會過蔡家的女眷,忽然間叫住了蔡經的弟媳。她幾天前才生下孩子,麻姑叫她拿出些米來,然後,把這些米灑在地面,結果,這些米竟變成了一粒粒丹砂。王遠看到這情形,也把他從天庭帶來的一升美酒,拌了一斗水後,邀請蔡家同飲。蔡經看到麻姑鳥爪一樣的手指頭,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用那爪來抓背搔癢,一定很舒服。想不到王遠洞察了他的心思,大聲地喝叱道:「麻姑是神仙,你竟然想用她的手爪搔背,大膽!」說完後,就把蔡經捆綁起來鞭打。大家目睹了蔡經被鞭打的情形,可是卻沒有看到施刑的人。王遠說:「平常人是無福消受我的鞭笞的。」
    宴償完畢後,王遠和麻姑升上了天庭。這時候,天上傳出了和他們下凡時同樣的仙樂。
    這是《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232引葛鴻《神仙傳》之「王遠傳」中有關麻姑的記載。古代對於麻姑的記載並不多,以上是其中一則。還有就是《列仙全傳》:麻姑是北趙十六國有名的殘暴將領「麻秋」的女兒。由於麻秋生性暴虐,在麻城(今湖北省麻城市)役使百姓築城時,晝夜不讓休息,只有在雞叫時才使其稍作休息。麻姑同情百姓,自學口技,常常學雞叫,這樣別的雞也就跟著叫,民工就可以早早休息,後來被他的父親發現,父親想打麻姑,麻姑因為害怕便逃到仙姑洞修道,後來從橋上升天成仙。
    在中國的漢族民間年畫中。《麻姑獻壽》永遠是歷久不衰的主題。 在盱江西岸,離縣城十餘里的地方,有座麻姑山,相傳很早以前這山不叫麻姑山,而叫丹霞山。
    山中有個庄戶人家生有一女,取名麻姑,麻姑長得聰明、漂亮,十幾歲就常同嫂嫂去采菇、打柴,兩人往往同時出門,回來老碰不到一塊,而且每次麻姑採的菇,打的柴都比嫂嫂多。
    一天,嫂嫂追問麻姑,是否有誰幫了你的忙,麻姑照實說了。原來,麻姑每天都有一女童幫助他,只是不知這女童家住何方。一天,麻姑仍舊上山采菇,遵照嫂嫂的吩咐,暗暗跟蹤女童,走呀,走呀,發現女童走到一棵大松樹下就突然不見了。回家後,她又如實地告訴了嫂嫂。嫂嫂告訴她,你明天再去,偷偷把一綹紅絲線系在她的後面,再找就不難了。
    第二天,麻姑依計而行,把紅絲線偷偷系在女童衣後,然後再偷偷尾隨,到了那棵松樹下,女童就不見了,只見地面上露出了一綹紅絲線。早已暗中跟隨在麻姑後面的嫂嫂竄了上來,舉起鋤頭就挖,居然在地下挖出了一個扎紅絲線的人形茯苓,麻姑心裡不忍,哭著要嫂嫂放回原處,嫂嫂不肯,對麻姑說:「這是千年茯苓,吃了可強身健體,你不取,別人也會挖掉」。
    回到家裡,嫂嫂借故把麻姑支開,立即生火烹煮茯苓,打算一個人吃掉。誰知茯苓還在鍋里煮,被鄰居有事叫去。這時,麻姑回來,忽聞得一陣異香,禁不往揭開鍋蓋,舀了一點嘗,哈,可鮮美了,小孩子不懂事,索興吃了個精光。等她想到嫂嫂,茯苓已經下肚,自己也飄飄悠悠,騰空而起,飛上藍天。嫂嫂回家見鍋中無物,又不見麻姑,正待尋找,忽聽麻姑在空中呼喊嫂嫂,這時,只見麻姑端坐彩祥雲之中,在向嫂嫂招手。
    麻姑升仙後,太上老君授以攘除災厄之法,能擲米成丹。麻姑每年顯靈,為窮苦鄉親除病消災,頻賜豐年。唐玄宗時,人們建麻姑廟,紀念這位仙姑,老百姓把最好的米叫麻姑米,最好的茶葉叫麻姑茶,最好的酒叫麻姑酒,把這座丹霞山,也改名叫麻姑山了。

❿ 求3則神話成語的典故!~~~~~~~

精衛填海 誇父追日 愚公移山 杜鵑啼血 沉香救母 後羿射日燭鄒亡鳥六龍回日
開天闢地的傳說
開天闢地這則成語表示有史以來或比喻創立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以下就是在中國神話中關於開天闢地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還不存在天地,世界乃是一片混沌。天地無邊無沿,沒有上下左右、東南西北之分,樣子就像一個渾圓的雞蛋,其中沉睡著人類的祖先——盤古。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蘇醒了,他用斧子劈開了這混沌的圓東西。隨著一聲巨響,圓東西里輕而清的陽氣上升,變成了藍天;重而濁的陰氣下沉,變成了大地。從此,宇宙間才有了天與地之分。而盤古自己也變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像一根柱子一樣支撐著天地,使他們不再混沌不分。

盤古開天闢地後,他的情緒變化直接影響著天地的變化。他高興的時候,天空就晴朗;他哭泣的時候,天空就下雨,雨滴落到地上匯成江河湖海……盤古死後,他的頭部隆起,變成泰山;他的腳朝天,變成華山。至於他的頭發和汗毛,則全部變成了樹木和花草。後來,才有了傳說中的遠古皇帝——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

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這一宏偉壯舉,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幾乎無人不曉,後來成為了創業者的一種精神力量。
神話故事百鳥朝鳳
只是一隻很不起眼的小鳥,羽毛也很平常,絲毫不象傳說中的那般光彩奪目。但它有一個優點:它很勤勞,不像別的鳥那樣吃飽了就知道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將別的鳥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洞里。
這有什麼意思呀?這不是財迷精,大傻瓜嗎?可別小看了這種貯藏食物的行為,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可發揮大用處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覓不到食物,都餓的頭昏眼花,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乾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
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
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枯枝牡丹」的傳說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有位姓卞的將軍率部途經洛陽,時令正值隆冬季節,滿眼百草枯黃,千樹凋零的凄涼景象。

將軍急欲催馬征程,馬鞭折斷,便順手在路旁撇了一段枯枝,打馬向東而去。

幾經轉戰,一天他率部來到江蘇頭像省鹽城的便倉鎮,己是人困馬乏,亟待休整。將軍下馬,環顧四周,將權作馬鞭的枯枝插入地下,以令所部在此安營紮寨……

翌年的春天,那段插入地下的枯枝竟抽出了嫩芽,展出了新葉,隨著穀雨過後,又神奇地開出了鮮艷美麗的花朵。當地百姓聞得此事,從方圓百里紛紛趕來觀花燒香。經葯農辨認,方知是一株牡丹。人們奔走相告:「大宋有望,大宋有望。」並將此牡丹稱為「枯枝牡丹」。後來,當地人捐款築台,興建了「枯枝牡丹園」,將此牡丹供奉其中。

精衛填海的成語故事
精衛填海可以比意志堅強,不畏艱苦;也可比喻徒勞無益。古今用法大體一致。與「愚公移山」近義。以下是關於「精衛填海的成語故事」:

傳說在上古時代,發鳩山上有許多柘樹(即桑樹)。樹上經常有一隻可愛的小鳥,它的形狀和鳥鴉非常相似,頭上有好著的花紋,嘴巴是白色的,腳爪是紅色的。它的啼叫聲像「精衛!精衛!」所以人們便把它稱作「精衛」。

精衛鳥本來是炎帝(即神農氏,傳說中我國農業和醫葯學的始祖)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非常喜歡游泳。有一天.她在東海游泳.不幸遇到巨浪,被無情的海水吞沒了。女娃死後便化成了精衛鳥。它下定決心要把東海填平,以免別人落得和自己一樣的命運。於是,精衛鳥一刻也不閑著,每天從西山銜著樹枝、石子飛到東海上空,然後再將它們投下去。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一直如此……

「精衛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上占時代人類與大自然艱難的斗爭。由於當時人們抵禦大自然的能力不強,大海經常吞沒人們的生命財產,於是人們產生了填平大海的願望。精衛鳥便成為人們征服大海決心的象徵。
神話成語故事-玉兔搗葯
"玉兔搗葯",道教掌故之一。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葯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時候,文人寫詩作詞,常常以玉兔象徵月亮,像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於諸多舊小說,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常常與金烏相對,表示金丹修煉的陰陽協調。
八仙過海
八位神仙途經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涌。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後各顯神通過海。於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裡,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八仙過海」根據這個傳說而來。
又叫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