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加謎語
❶ 跪求小提琴,鋼琴,交響樂等名曲!要是像貝多芬這一類音樂家創作的!
巴赫:G弦上的詠嘆調 、勃蘭登堡協奏曲
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其中《春》第一樂章最有名)
貝多芬:九首交響樂
莫扎特:第20、21、23、27鋼琴協奏曲、第40、41交響樂、弦樂小夜曲、D小調幻想曲、魔笛、費加羅的婚禮
舒伯特:A大調五重奏「鱒魚」(第三樂章「幽默曲」最有名)、D小調第十四弦樂四重奏「死神與少女」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
肖邦:19首夜曲(前三首最著名)、4首即興曲、首詼諧曲、多首圓舞曲、多首大圓舞曲(波蘭舞曲、波羅乃茲)、多首練習曲
舒曼:童年情景(第七首「夢幻曲」最經典)、狂歡節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第六首較有名)、鍾、愛之夢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第六進行曲「悲愴」、鋼琴套曲《四季》(「六月」船歌最經典)、如歌的行板、弦樂小夜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第二樂章很著名)、斯拉夫舞曲
德彪西:夜曲、大海
拉威爾:鵝媽媽組曲、波萊羅
斯美塔那:我的祖國(第二樂章「伏爾塔瓦河」很有名)、被出賣的新娘
格里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培爾·金特組曲
拉赫馬尼諾夫:帕格尼尼狂想曲(變奏18較著名)、第二鋼琴協奏曲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天方夜譚、西班牙隨想曲
埃爾加:威儀堂堂進行曲、新穎主題變奏曲(謎語)
聖桑:動物狂歡節(其中「天鵝」最著名)
小約翰·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蝙蝠、春之聲圓舞曲、維也納森林故事、埃及進行曲、皇帝圓舞曲、電閃雷鳴波爾卡、南方的玫瑰、前進波爾卡、安銳波爾卡、撥弦波爾卡、吉卜塞男爵……
❷ 英國音樂偉人埃德華-埃爾加有哪些作品
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1857-1934)英國作曲家,自幼隨父親學鋼琴與小提琴,異常勤奮,主要靠自學掌握了多種樂器的演奏,尤以小提琴見長。其父為伍斯特的音樂書商及管風琴師。埃爾加未受正規音樂教育,但學習過管風琴、小提琴和大管。他有志成為專業小提琴獨奏家,在倫敦從阿道夫·波利策上過幾次課,但後來放棄了這一想法。他早年擔任過的工作有伍斯特合唱隊指揮(1879)、伍斯特郡精神病院管樂隊指揮(1879)和伍斯特業余器樂協會指揮(1882)。
1885年承父業任伍斯特教堂風琴手。他的音樂真實自然,富於創新精神,對英國音樂的發展很有促進。與卡羅琳·艾麗斯·羅伯茨結婚後赴倫敦,但發現倫敦不利於他事業的發展,遂於1891年定居莫爾文。
其妻卡羅琳·艾麗絲·羅伯茨對他幫助極大,其成功之作幾乎全是在婚後創作的,著名的有:大合唱《傑龍修斯之夢》、《b小調小提琴協奏》、《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合唱曲《黑色騎士》和《奧拉夫國王》等等,他的藝術毫不偏狹,思維極為寬廣,曾受德國浪漫主義的影響,風格庄嚴而淳樸,英國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國的貝多芬。
他的第一場重要演出是伍斯特聯合唱詩班節上的音樂會序曲《弗魯瓦薩爾》(1890)。接著是各種合唱曲:《黑武士》(伍斯特,1896),《生命之光》(伍斯特,1896),《聖喬治的旗幟》(倫敦,1897),《卡拉克塔利斯》(利茲,1898)。管弦樂曲《謎語變奏曲》(1899)和清唱劇《傑隆修斯之夢》(伯明翰,1900)——他的幾部受天主教教義啟迪而寫的作品之一——樹立了他作為第一流作曲家的聲譽。但這部作品的演出次數不多,直到1902年在杜塞爾多夫才認為他的傑作。
此後的二十年(至1920年其妻去世)作有清唱劇兩部,幾部大型管弦樂曲和一些室內樂。1920年以後無重要作品,英國廣播公司約寫的《第三交響曲》和歌劇《西班牙夫人》僅完成草稿。曾任伯明翰大學教授(1905-1908)及王室樂師(1924)。1904年受封為爵士,1931年受封為從男爵。
他作為浪漫派作曲家終身不渝,雖然成熟時期茂盛的風華凝聚為老年人的深思和懷舊。他喜愛色彩變化,對樂隊的駕雙在當時無出其右。作品的充沛感情駁斥了某些人認為英國音樂應當穩重、含蓄的看法。但對更多的人來說,他那豐富的人道主義精神猶如新的覺醒。他所創造的風格和音樂語言極為個性化,贏得了「埃爾加式」的美稱。他對別人的研究——在《謎語變奏曲》和《法爾斯塔夫》中——實際上是自身的投影。他的《第二交響曲》常被看作愛德華時代的圖畫,實際是作者自身的寫照。他怕成為名人,但許多人即使從未聽過他的嚴肅作品也熟悉他的進行曲。他的幾部清唱劇是自幼培植起來的信抑的表白。《傑隆修斯之夢》歷來被認為是最優秀的作品,因為它是個連貫的整體。但近年來對他以後作品的重新評價,至少有一位權威(艾德里安·博爾特爵士)認為《王國》在結構上勝過《傑隆修斯》。
他一生忠心耿耿地為提高英國的音樂水平而努力,1904年曾封為爵士並獲功績勛章。此外,還獲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坎脫勃萊及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博士學位,1924年被聘為英王御前音樂教師。
❸ 為什麼說《謎之變奏曲》這部作品為艾爾加成為著名作曲家奠定了基礎(二)
《謎之變奏曲》作於1899年,並於同年月19日在倫敦的聖·詹姆斯大廳首演,這部作品為艾爾加成為著名作曲家奠定了基礎。
《謎之變奏曲》其實與謎語無關。它由一個主題和14段變奏組成,艾爾加在每一個變奏前面加了一個名字或者幾個縮寫字母。對於標題「謎語」,艾爾加也沒有任何解釋。作曲家說,大家不用去猜這些暗語的含義,而且在整個作品中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這個主題卻沒有得到演奏。
由於人的逆反心理,作曲家越是不讓大家猜,大家越是要去猜。很快,這些名字和縮寫字母的含義就被大家猜出來了,原來他們是作曲家身邊14位人物的名字。
樂曲一開始,由弦樂演奏的慢板主題優美動人,充滿柔美的情調和懷念的氣氛,略微帶有一些傷感。主題的主要部分在小調上進行,其間穿插了幾個沒有準備的大調和弦,給人一種陽光從雲縫中射出的感覺。整個段落的音響非常飽滿,情緒是平靜的。
第一章變奏,描述的是作曲家的愛妻卡羅琳·艾麗斯,也是變奏一氣呵成的主題。卡羅琳·艾麗斯可以說是艾爾加一生的精神支柱,她出身上流階層,在英國那種講究出身的社會,要下嫁一個來自鄉野、沒有顯赫背景的窮困音樂家,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但是卡羅琳·艾麗斯不顧家人的反對、阻撓以身相許,這種相知相惜的真情,成為艾爾加創作的源泉。因此這個以愛妻為描繪對象的主題,聽來是滿懷深情,溫柔婉約,愛在不言中。
從艾爾加的一些照片上看去,作曲家似乎是那種不苟言笑、威風凜凜的男子漢,而這段音樂卻讓我們體會到作曲家心中對妻子的柔情、親情和激情。真是難以想像一個男子漢能夠寫出這樣溫柔的音樂。
在隨後的13個變奏中,艾爾加標注了他朋友們的名字縮寫。比如:第二變奏好像是一個神秘的對位指法練習,這是和作曲家一起演奏室內樂的一位鋼琴家司徒爾特·鮑威爾;第三變奏是一段中速、輕快的諧謔曲,這是一位業余戲劇愛好者唐申德;第四變奏是一段即興曲,這是一位鄉村侍衛貝克爾;第五變奏是詩人馬太·阿諾德(MatthewArnold)的兒子理查德;第六變奏是業余大提琴手伊索貝爾;第七變奏是作曲家的親密朋友特羅伊特,一位建築商,會玩兒一點鋼琴;第八變奏WN是作曲家在沃切斯特郡愛樂協會認識的朋友諾伯;第九變奏是吉爾格,在艾爾加事業上不斷鼓勵他的一位親密朋友,這是變奏中最出名的一章,這首進行曲使艾爾加成為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確立他在英國樂壇的地位;第十變奏是附近一所學院院長的女兒多拉,也是作曲家一生的朋友;第十一變奏是教堂風琴手辛克萊爾;第十二變奏是和艾爾加演奏三重奏的業余大提琴手內維森;第十三變奏,有人猜是艾爾加的一位女友里昂夫人,她是當地的貴婦,在艾爾加寫作這段變奏的時候已遠航澳大利亞了;第十四變奏是作曲家自己,埃杜是艾麗斯對丈夫的昵稱。
按照作曲家本人所說,這個變奏曲里的第一個謎已經破解了,14個變奏描繪了作曲家身邊的14個人物。但是還有一個謎,就是作曲家所說的沒有得到演奏的、貫穿全曲的那個主題。有一些人說這是作曲家和大家開的一個玩笑,也有很多人現在仍然在猜想這個謎底。
❹ 推薦幾首古典音樂,越多越好!不要復制的,最好寫上你聽後的感受。麻煩分下類。
不給你分類了,給你寫下我最喜歡的一些,絕對都是我最真實的感受
巴赫:
馬太受難曲,非常空靈、神聖的感覺
貝多芬:
悲愴奏鳴曲也很值得聽啊,特別是第二樂章,是如歌的慢板,聽完整個心都澄澈了,很溫馨很寧靜
還有暴風雨奏鳴曲,我最近就在練這個,很有戲劇性,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翻江倒海的感覺,讓人熱血沸騰
莫扎特:
小星星變奏曲,就是咱們小時候唱的小星星的變奏,很乾凈很純粹,彷彿回到了童年
第40號交響曲,你一聽就覺得據熟悉,莫扎特一如既往的明快!
李斯特:
第2號匈牙利狂想曲,就是貓和老鼠里有一集貓彈琴的那個,如果你找出那集動畫片來看肯定覺得更有趣!
鍾,大家最熟悉的了,不多說
肖邦:
肖邦是我最喜歡的!
肖邦練習曲里有幾首就很好聽,分別是
「離別」(發自內心深處的哀歌,是肖邦的滿腔惆悵的凝聚)
「黑鍵」
「革命」(極宏大極澎湃)
「豎琴」(最高音構成了主旋律,純凈安詳,像是山野中飄渺而來的歌聲)
「蝴蝶」(很歡快)
「大海」(讓人熱血沸騰的曲子啊,有幾次我心情壓抑的時候彈這個,自己都快彈哭了...)
另外肖邦的敘事曲也很不錯,第一敘事曲最有名,不過我更喜歡第二敘事曲,非常有戲劇性,開頭恬靜安詳,像是淡淡的田園回憶,然後急板如排山倒海而來,肖邦失戀的苦悶、內心的掙扎瞬間噴薄而出,一發不可收拾,爽死了!第一次聽可能會嚇一跳...
第一鋼琴協奏曲也很好,還有肖邦的夜曲真的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說不出來哪個更好了...肖邦的很多圓舞曲也建議你聽聽,比如華麗大圓舞曲、一分鍾圓舞曲
柴可夫斯基:
第一鋼琴協奏曲莫屬,史詩般的宏大,我以前只聽一遍就把主旋律深深記住了!
天鵝湖裡天鵝之死的那段,想想就知道多唯美多哀婉了,讓人心碎啊
施特勞斯:
皇帝圓舞曲,非常明麗輝煌的一個曲子,感覺天地之間灑滿了金色的陽光!
拉赫瑪尼諾芬:
第二第三鋼琴協奏曲,很厚重的感覺,好像回到了古堡追溯曾是取得輝煌
肖斯塔科維奇:
第二圓舞曲,棒極了,帶著俄羅斯民族音樂慣有的既歡快又厚重的色彩,讓人禁不住想舞起來
聖桑:
天鵝,這個我覺得你應該聽過,純美安詳
門德爾松: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個挺耳熟能詳的曲子,好聽
❺ <<愛的禮贊>>的背景
love song原版的作者介紹
英國人愛德華·埃爾加寫的
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1857-1934)英國作曲家,自幼隨父親學鋼琴與小提琴,異常勤奮,主要靠自學掌握了多種樂器的演奏,尤以小提琴見長。其父為伍斯特的音樂書商及管風琴師。埃爾加未受正規音樂教育,但學習過管風琴、小提琴和大管。他有志成為專業小提琴獨奏家,在倫敦從阿道夫·波利策上過幾次課,但後來放棄了這一想法。他早年擔任過的工作有伍斯特合唱隊指揮(1879)、伍斯特郡精神病院管樂隊指揮(1879)和伍斯特業余器樂協會指揮(1882)。
1885年承父業任伍斯特教堂風琴手。他的音樂真實自然,富於創新精神,對英國音樂的發展很有促進。與卡羅琳·艾麗斯·羅伯茨結婚後赴倫敦,但發現倫敦不利於他事業的發展,遂於1891年定居莫爾文。
其妻卡羅琳·艾麗絲·羅伯茨對他幫助極大,其成功之作幾乎全是在婚後創作的,著名的有:大合唱《傑龍修斯之夢》、《b小調小提琴協奏》、《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合唱曲《黑色騎士》和《奧拉夫國王》等等,他的藝術毫不偏狹,思維極為寬廣,曾受德國浪漫主義的影響,風格庄嚴而淳樸,英國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國的貝多芬。
他的第一場重要演出是伍斯特聯合唱詩班節上的音樂會序曲《弗魯瓦薩爾》(1890)。接著是各種合唱曲:《黑武士》(伍斯特,1896),《生命之光》(伍斯特,1896),《聖喬治的旗幟》(倫敦,1897),《卡拉克塔利斯》(利茲,1898)。管弦樂曲《謎語變奏曲》(1899)和清唱劇《傑隆修斯之夢》(伯明翰,1900)——他的幾部受天主教教義啟迪而寫的作品之一——樹立了他作為第一流作曲家的聲譽。但這部作品的演出次數不多,直到1902年在杜塞爾多夫才認為他的傑作。
此後的二十年(至1920年其妻去世)作有清唱劇兩部,幾部大型管弦樂曲和一些室內樂。1920年以後無重要作品,英國廣播公司約寫的《第三交響曲》和歌劇《西班牙夫人》僅完成草稿。曾任伯明翰大學教授(1905-1908)及王室樂師(1924)。1904年受封為爵士,1931年受封為從男爵。
他作為浪漫派作曲家終身不渝,雖然成熟時期茂盛的風華凝聚為老年人的深思和懷舊。他喜愛色彩變化,對樂隊的駕雙在當時無出其右。作品的充沛感情駁斥了某些人認為英國音樂應當穩重、含蓄的看法。但對更多的人來說,他那豐富的人道主義精神猶如新的覺醒。他所創造的風格和音樂語言極為個性化,贏得了「埃爾加式」的美稱。他對別人的研究——在《謎語變奏曲》和《法爾斯塔夫》中——實際上是自身的投影。他的《第二交響曲》常被看作愛德華時代的圖畫,實際是作者自身的寫照。他怕成為名人,但許多人即使從未聽過他的嚴肅作品也熟悉他的進行曲。他的幾部清唱劇是自幼培植起來的信抑的表白。《傑隆修斯之夢》歷來被認為是最優秀的作品,因為它是個連貫的整體。但近年來對他以後作品的重新評價,至少有一位權威(艾德里安·博爾特爵士)認為《王國》在結構上勝過《傑隆修斯》。
他一生忠心耿耿地為提高英國的音樂水平而努力,1904年曾封為爵士並獲功績勛章。此外,還獲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坎脫勃萊及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博士學位,1924年被聘為英王御前音樂教師。
【love song】原版【愛的禮贊】的創作過程
這首《愛的禮贊》(Salutd`Amour)是艾爾加在1888年與朋友遠行時依據未婚妻艾莉絲.羅伯特小姐送給他的短詩「愛的優雅」譜寫成的甜蜜樂章返鄉後他便以此曲向艾莉絲求婚由於旋律優美動聽非常深受大眾喜愛是一首容易入門的古典音樂
❻ 問個曲子,好像經常在高級餐廳里用小提琴拉的
你說的是《愛的致意》?
英國作曲家愛德華·埃爾加《愛的致意》這是埃爾加題贈給新婚妻子的一首小品,作品以典型的小夜曲風格,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典雅的愛情畫卷。小提琴奏出飽含深情的旋律,恰似來自戀人的綿綿情話。在柔美的曲調中,又有一絲哀怨的情調。經過帶有復雜情緒的尾聲,樂曲逐漸減弱而終了,彷彿是情人還在喃喃私語... 音樂甜蜜溫馨,旋律溫婉動人,讓人一聽傾情。
此曲來歷
1888年夏,艾麗絲和埃爾加准備結婚,埃爾加去度假,臨行前艾麗絲送給埃爾加一首詩"Love's Grace",作為回應,埃爾加旅途中作了一首短曲"Liebesgruss"(Love's Greeting),獻給Carice(Caroline Alice的縮寫,後來又作為他們女兒的名字),度假回來後,埃爾加將樂曲送給艾麗絲,並求婚。第二年五月他們在倫敦結婚。 埃爾加的妻子卡羅琳·艾麗絲·羅伯茨(Caroline Alice Roberts)是駐印度的英軍少將的女兒,父母早亡,她不顧家族反對(家族認為至少應該嫁個商人,而不是沒有前途的音樂家)與埃爾加結婚。艾麗絲是埃爾加的學生和忠實粉絲,對他的事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長期的艱苦奮斗中,她堅信埃爾加的天才,埃爾加的成功之作幾乎全是在婚後創作的,1920年艾麗絲去世後,埃爾加的作品相對就很少了。
埃爾加起初將樂曲獻給妻子時用的是德文標題。1888年底,Schott音樂出版公司以兩個金幣買斷這首曲子,以三個版本出版:鋼琴獨奏、鋼琴和小提琴、管弦樂改編曲,但銷售不理想。於是出版商將曲名改為Salut d'Amour,作者為Ed. Elgar。果然,法文標題和不明顯的英國人名使樂曲獲得了廣泛的國際認可,出版商非常滿意,但埃爾加並沒有因此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
"愛的致意"於1889年11月11日在倫敦水晶宮首演,是管弦樂版。
愛德華·埃爾加1857年6月2日出生於英國伍斯特附近的布勞德海(Broadheath, Worcester)。父親是伍斯特的音樂書商及管風琴師。埃爾加未受過正規音樂教育,但學習過管風琴、小提琴和大管。
1879年曾擔任伍斯特合唱隊指揮、伍斯特郡精神病院管樂隊指揮,1882年擔任伍斯特業余器樂協會指揮。1885年起任伍斯特聖喬治羅馬天主教堂管風琴師。1891年定居莫爾文。1899年,他與卡羅琳·艾麗絲·羅伯茨(Caroline Alice Roberts)結婚,卡羅琳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埃爾加成功之作幾乎全是在婚後創作的。1905-1908年,他擔任伯明翰大學教授,1924年被任命為英王御前音樂教師。一次世界大戰時,埃爾加也以音樂回報祖國,寫下不少激勵士氣的音樂,包含最出名的合唱曲《大英帝國精神》。 晚年他還曾擔任哈勒樂團指揮。1934年2月23日逝世於伍斯特。 埃爾加是英國浪漫派音樂的傳人。1890年,他的《弗魯瓦薩爾》在伍斯特聯合唱詩班節上公演,獲得成功。接著他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諸如《黑武士》(1896)、《生命之光》(1896)、《聖喬治的旗幟》(1897)、《卡拉克塔利斯》(1898)等。而1899年完成的管弦樂曲《謎語變奏曲》和1900年完成的清唱劇《傑隆修斯之夢》,為他帶來了第一流作曲家的聲譽。此後的二十年則創作有兩部清唱劇,幾部大型管弦樂曲和一些室內樂。20年代以後無重要作品,英國廣播公司約寫的《第三交響曲》和歌劇《西班牙夫人》僅完成草稿。他的作品受德國浪漫主義的影響,風格庄嚴而淳樸,富於色彩變化,感情充沛,個性鮮明,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對英國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英國把他作看作是英國的貝多芬。 埃爾加曾榮獲許多榮譽,1904年受封為爵士並獲功績勛章,此外還是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坎特勃雷及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博士。他還是第一個認識到留聲機價值的作曲家,1914-1933年間,錄制許多自己的作品,現在已成為重要的歷史資料。
❼ Viola的英文名意義
中提琴
中提琴
分類 弦樂器
音域
相關樂器
提琴(小提琴、柔音中提琴、大提琴)
中提琴是一種弓弦樂器,其音域比小提琴低完全五度。其空弦從粗到細依序是c-g-d'-a'。音色相較於小提琴、大提琴顯得相對隱晦。平時使用中音譜記號(alto clef)記譜,高音域則使用高音譜記號。
在18世紀中葉之前,中提琴只在管弦樂團中使用。之後隨著弦樂四重奏的興盛,成為室內樂中不可或缺的樂器。但當作獨奏樂器使用則要一直到18世紀後半。著名的中提琴獨奏曲有史塔密茲(C. Stamitz)的《D大調中提琴協奏曲》,白遼士的《哈羅德在義大利 Harold en Italie》等。
目錄 [隱藏]
1 中提琴的形狀
2 中提琴演奏方法
3 音調
4 中提琴樂曲
4.1 20世紀之前
4.2 20世紀及以後
4.3 當代流行音樂
4.4 民間音樂
5 中提琴演奏家
6 外部連接
7 參考
[編輯] 中提琴的形狀
小提琴(左)與中提琴(右)的比較中提琴的結構和材質都和小提琴相近,只是在尺寸上更大一些,音色更具變化性。和小提琴不同的是,中提琴沒有標准長度。為了和小提琴的音色和諧,最佳中提琴的長度是21英寸。這個尺寸不適合像小提琴一樣演奏。因此幾個世紀以來,中提琴家和提琴製作師不斷常常修改中提琴的尺寸和形狀,使之更短更輕,但同時保證有足夠大的共鳴箱來體現中提琴的音色。目前,中提琴的通常比小提琴長1到4英寸,平均長度為16英寸。為兒童製作的中提琴的長度縮短為12英寸。
[編輯] 中提琴演奏方法
演奏中提琴雖然看起來和小提琴很接近,實際上中提琴和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弓法。由於體積變化,因此演奏中提琴對體能要求更高。(據說小提琴師練習幾個月中提琴後再演奏小提琴會有很大進步。)
通常中提琴的體積更大,弓弦更長。左手可以演奏出更寬更強的顫音,右臂運弓的距離離身體更遠。因此當演奏者從小提琴轉為中提琴(或大提琴)時,很快就會發現兩者的指法有很大區別。演奏者必須將左肘伸得更遠甚至彎過來,這樣手指才能夠到最低的弦。只有手指穩定有力才能發出一個清晰的音。除非演奏者的手特別大,普通人都需要學習不同的指法,如在演奏中經常使用半位(half position)和活動位(shifting position)。
中提琴的弦通常比小提琴粗一些,因此音色更柔和低沉。同時,更粗的弦也意味著發音更慢一些。實際上,如果一個小提琴手和一個中提琴手一起演奏,中提琴手必須比小提琴手提前一點拉弦,這樣中提琴和小提琴聲音才能同時發出。更粗的弦還意味著拉動中提琴需要更多的力量。
弓,從上到下: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大提琴的技巧相似,中提琴更多地要求演奏著運用指肚而不是指尖去按弓弦。
中提琴的弓比小提琴略短一些,弓頭略寬一些,重量大概是70到74克,小提琴的弓重量在59到71克之間。
[編輯] 音調中提琴的四根弦調音跨度為五度:比中央C低八度的C在最下面,G、D和A依次在上面。中提琴的音剛好比小提琴低5度,因此它們有三根弦相同:G、D和A。雖然兩者有三根弦一樣,但是音質和音色差別很大。中提琴的音比大提琴高八度。
中提琴第一位指法中提琴用琴栓來調音,拉緊琴弦音變得高而尖,放鬆琴弦音變低而平。第一步將A弦調到440赫茲,在依次調整其他的弦。可以用調音器或和其它已經調好音的樂器(通常是鋼琴)比較,從而判斷是否調准。右圖標記了琴弦和琴栓的位置。有些中提琴家喜歡將C弦和G弦互換。
C-G-D-A音調可以演奏大部分中提琴音樂,然而,在古典音樂和一些民歌中會使用其它的音調。如莫扎特的降E大調交響協奏曲(小提琴、中提琴、管弦樂團)中,中提琴部分是基於D大調的,但將中提琴的D弦提高半音到降E,他的目的是為了讓中提琴的音更明亮一些,而不致於被樂隊里的其他樂器掩蓋。英國中提琴家昂內爾·特帝斯在演繹愛德華·埃爾加作品大提琴協奏曲時,將中提琴的C弦降到降B大調,使中提琴可以演奏低八度的樂段。通常C弦經常升到D大調。
[編輯] 中提琴樂曲[編輯] 20世紀之前在早期管弦樂中,中提琴部分通常是作為和聲出現,偶爾有一些旋律部分。當它演奏旋律的時候,往往是其他弦樂器旋律同度或高八度的重復。巴赫的布蘭登堡第六協奏曲是一個例外,樂曲使用兩把中提琴作為主旋律。
在20世紀前,巴洛克主義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中有一些和中提琴相關的作品。如埃克托·柏遼茲創作的「哈羅德在義大利」(Harold in Italy)其實就是一首中提琴協奏曲(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在獲得一支史特拉底瓦里中提琴後曾考慮轉拉中提琴,並請柏遼茲為他譜寫一首中提琴樂曲(即哈羅德在義大利),但因不滿樂曲中提琴獨奏部份太多休止符而拒絕演出),格奧爾格·菲利普·泰勒曼、弗朗茨·安東·霍夫邁斯特和卡爾·斯塔米茨也創作過類似的音樂。
在室內樂中,中提琴是一個重要的角色。莫扎特的「弦樂五重奏」系列,將中提琴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作品採用兩把中提琴,一把作為獨奏,另一把作為和聲,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莫扎特的「交響協奏曲」里,中提琴和小提琴一樣重要。
中提琴在管弦樂里同樣重要,如愛德華·埃爾加創作的「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又稱為「第六變奏」(Ysobel)。
由於中提琴演奏技能要求較高,因此20世紀前中提琴的著名作品相對較少。中提琴家不得不演奏一些改編自小提琴,大提琴或其他樂器的樂曲。
[編輯] 20世紀及以後20世紀早期,隨著昂內爾·特帝斯等中提琴演奏家的涌現,更多的作曲家開始創作中提琴樂曲。英國作曲家阿瑟·布利斯、約克·鮑文等人都曾為特帝斯創作過作品。威廉·沃爾頓和貝拉·巴托克也創作了著名的中提琴協奏曲。保羅·欣德米特和艾略特·卡特更是創作了大量中提琴作品。
20世紀末期,作曲家們創作了大量的中提琴曲目,如俄羅斯作曲家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和波蘭作曲家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創作了中提琴協奏曲。
[編輯] 當代流行音樂當代流行音樂,尤其是先鋒派音樂,有時採用中提琴作為配樂。「地下絲絨樂隊」(Velvet Underground)、「一萬個騙子樂隊」(10,000 Maniacs)和其它樂隊的作品中大量應用了中提琴。爵士音樂有時也有中提琴樂手出現。
[編輯] 民間音樂雖然民間音樂里中提琴沒有小提琴那麼廣泛使用,然而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民間音樂家演奏中提琴,包括卡斯·詹姆士、海倫·貝爾、吉姆·奧尼爾、伊萊扎·卡西等。
中提琴也是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民間樂團的重要樂器,尤其在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當地的中提琴只有三根弦g - d' - a,三和弦的演奏節奏強烈。
[編輯] 中提琴演奏家由於中提琴作品較少,因此中提琴演奏家相對也較少。20世紀的演奏家包括威廉·普利姆羅斯、昂內爾·特帝斯、保爾·欣德米特、拉費爾·西禮爾、米爾頓·卡蒂姆斯、塞西爾·阿洛諾維茨和瓦爾特·特拉普勒。近代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包括平夏斯·祖克曼、於里·巴什梅特、金卡·什卡茜安、蕭紅梅等。年輕一代的包括羅蘭·格拉斯爾、卡西·巴士拉克、蔡佳龍、保羅·克萊蒂、詹妮弗·司圖姆等。
[編輯] 外部連接相關的維基共享資源:
中提琴中提琴資料圖書館網站
中提琴的網站,介紹中提琴和中提琴家
戴維·里維納斯官方網站
約瑟夫·柯廷的中提琴
中提琴相關連接
中提琴在樂隊里的角色
中提琴唱片集
[編輯] 參考Dalton, David. "The Viola & Violists." Primrose International Viola Archive. Retrieved Oct 8, 2006
Chapman, Eric. "Joseph Curtin and the Ev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iola Society, Vol.20, No.1, Spring 2004, pp.41-42.
Curtin, Joseph. "Otto Erdesz Remembered". The Strad, November 2000. Retrieved July 30, 2006
Curtin, Joseph. "Project Evia" (Retrieved Oct 8, 2006). American Lutherie Journal, No. 60, Winter 1999.
Maurice, Joseph. "Michael Balling: Pioneer German Solo Violist with a New Zealand Interlud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iola Society, Summer 2003. Retrieved July 31, 2006。
❽ 我想要開始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
曲目來源:試試GOOGLE的「音樂」吧!這是免費的正版下載,而且提供的是最好的版本。我聽音樂都是購買進口CD,CD大多會收錄在GOOGLE的目錄中,輸入英語選擇更多。
巴赫:G弦上的詠嘆調 、勃蘭登堡協奏曲 、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帕蒂塔
亨德爾:皇家煙火音樂、彌塞亞、水上音樂、D大調第五號大協奏曲、G小調第六號大協奏曲、C大調大協奏曲「亞歷山大的盛宴」
海頓:創世紀(詠嘆調與合唱)、好多交響曲、奏鳴曲(我也不記得多少部了)
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其中《春》第一樂章最有名、還有《冬》的經典冬雨演繹等等)
貝多芬:九首交響樂(當然三「英雄」、五「命運」、六「田園」最著名啦)、小提琴奏鳴曲「春天」「克魯采」、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鋼琴奏鳴曲
莫扎特:第20、21、23、27鋼琴協奏曲(20、21的第二樂章優美……唯美)、第40、41交響樂、弦樂小夜曲(共四個樂章,都很熟悉的)、D小調幻想曲、魔笛、費加羅的婚禮(序曲很好聽)、單簧管協奏曲、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舒伯特:A大調五重奏「鱒魚」(第三樂章「幽默曲」最有名)、D小調第十四弦樂四重奏「死神與少女」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第二樂章四把豎琴絕無僅有)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有熟悉的婚禮進行曲)、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三個樂章都很有名,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勃拉姆斯:第一(又稱「貝多芬第十交響曲」,第四樂章旋律模仿歡樂頌)、二、三、四交響曲 (四是最深刻的)、匈牙利狂想曲(2、6較有名)
肖邦:19首夜曲(前三首最著名)、第一敘事曲、4首即興曲、多首詼諧曲、多首圓舞曲、多首大圓舞曲(又名波蘭舞曲、波羅乃茲)、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多首練習曲、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一、二協奏曲的第二樂章都柔美至極,唯美)
舒曼:童年情景(第七首「夢幻曲」最經典,還有「竹馬游戲」、「在火爐邊」等)、狂歡節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第六首較有名)、鍾、愛之夢、獻辭、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很特別,加入詼諧曲)、B小調鋼琴奏鳴曲、旅行年代(歐貝曼山谷、埃斯特哈奇庄園的噴泉)
羅西尼:弦樂奏鳴曲(1-6全集)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天鵝湖(推薦:圓舞曲、四小天鵝)、胡桃夾子(推薦:花之圓舞曲、糖梅仙子之舞)、睡美人(推薦:玫瑰柔板)、第六交響曲「悲愴」(每個樂章都令人難忘)、鋼琴套曲《四季》(「六月」船歌最經典)、如歌的行板、弦樂小夜曲、憂傷小夜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第二樂章很著名、其他三個樂章也很熟悉)、斯拉夫舞曲
德彪西:夜曲、大海、牧神午後(根據象徵派作家馬拉美同名作改編、其中的長笛值得一聽)、意象集、版畫集、兒童園地、貝加馬斯克組曲
拉威爾:鵝媽媽組曲、波萊羅 、茨岡 、庫普蘭之墓(共六首、四首有鋼琴、弦樂版本)、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有鋼琴、弦樂版本)、由拉威爾改編成弦樂版本的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色彩斑斕)、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優美)
斯美塔那:我的祖國(第二樂章「伏爾塔瓦河」很有名)、被出賣的新娘
格里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培爾·金特組曲(較著名的有晨曲、阿尼特拉舞曲、在山神廟、索爾維格之歌)、抒情小品集
西貝柳斯:芬蘭頌、悲傷圓舞曲、小提琴協奏曲
拉赫馬尼諾夫:帕格尼尼狂想曲(變奏18較著名)、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很美)、第三鋼琴協奏曲、雙鋼琴(OP5,OP17)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天方夜譚(小提琴主題伴隨四個樂章)、西班牙隨想曲
聖桑:動物狂歡節(其中「天鵝」最著名、「水族館」也不錯)
小約翰·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圓舞曲、蝙蝠序曲、春之聲圓舞曲、維也納森林故事圓舞曲、埃及進行曲、皇帝圓舞曲、電閃雷鳴波爾卡、南方的玫瑰圓舞曲、前進波爾卡、安銳波爾卡、撥弦波爾卡(與約瑟夫·施特勞斯共同創作)、吉卜塞男爵、晨報圓舞曲、維也納糖果圓舞曲、維也納氣質圓舞曲、天佑皇帝約瑟夫一世萬歲進行曲(有德國國歌片段)、游覽列車波爾卡、享受生活圓舞曲、爆炸波爾卡、你和你圓舞曲、檸檬樹花開何處圓舞曲、音樂美酒和女人圓舞曲、藝術家生涯圓舞曲、閑聊波爾卡、奧菲歐四對舞
約瑟夫·施特勞斯:奧地利村燕圓舞曲、水彩畫圓舞曲、無憂無慮快速波爾卡、小磨房波爾卡
老約翰·施特勞斯:拉德茨基進行曲、中國人加洛普
瓦格納:漂泊的荷蘭人(前奏曲)、羅恩格林(第一幕序曲)、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帕西法爾(序曲、聖星期五的奇跡)、湯豪舍(前奏曲)
馬勒:第一進行曲、旅行者之歌(聲樂套曲,古斯塔夫·馬勒作詞)、交響曲
R斯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作品30(開頭被選為一電影配樂)、唐璜 作品20 、梯爾·艾倫斯皮格爾的惡作劇 作品28
法雅:愛情魔術師
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降E大調「浪漫」)
普羅科菲耶夫:羅密歐與朱麗葉(芭蕾舞劇選曲)
埃爾加:小提琴小品愛的致意(又稱愛的禮贊)、威儀堂堂進行曲、新穎主題變奏曲「謎語」 、大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深沉)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樂章很著名的!熟悉的旋律在三分十五秒出現)
❾ 著名的交響樂曲 名字最好是英文的~ 謝了
1.文藝復興時期(14~16世紀):在文藝復興時期交響樂這個詞被大量的使用,但當時它的內涵和現在完全不同.那時指一切多聲部的音樂,其中既有樂器也有聲樂。到了十七世紀,這個詞專用來稱呼歌劇,清唱劇中的序曲和間奏。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交響樂才排除了聲樂。專指由樂隊演奏的部分。所以我想這個時期沒有你想要的交響樂曲!
2.16~17世紀:巴洛克時期的音樂
*韋瓦第:四季
*韓德爾:彌賽亞、快樂的鐵匠
*巴哈:小步舞曲、耶穌是眾人仰望的喜悅
3.18世紀/4.貝多芬 莫扎特 海頓時期:18世紀初期至中期就是貝多芬 莫扎特 海頓時期.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月光奏鳴曲、合唱交響曲
*莫札特:第40號交響曲、第21號鋼琴協奏曲、k525小夜曲
*海頓:驚愕交響曲、皇帝弦樂四重奏
4.20世紀之後:現代時期的古典音樂
*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兒童天地鋼琴組曲
*拉威爾:波麗露
*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
巴赫:G弦上的詠嘆調 、勃蘭登堡協奏曲
亨德爾:皇家煙火音樂、彌塞亞、D大調第五號大協奏曲、G小調第六號大協奏曲、C大調大協奏曲「亞歷山大的盛宴」、水上音樂
海頓:創世紀(詠嘆調與合唱)、好多交響曲、奏鳴曲(我也不記得多少部了)
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其中《春》第一樂章最有名)
貝多芬:九首交響樂(當然三「英雄」、五「命運」、六「田園」最著名啦)、小提琴奏鳴曲「春天」「克魯采」、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莫扎特:第20、21、23、27鋼琴協奏曲(20、21的第二樂章優美……唯美)、第40、41交響樂、弦樂小夜曲(共四個樂章,都很熟悉的)、D小調幻想曲、魔笛、費加羅的婚禮(序曲很好聽)
舒伯特:A大調五重奏「鱒魚」(第三樂章「幽默曲」最有名)、D小調第十四弦樂四重奏「死神與少女」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第二樂章四把豎琴絕無僅有)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有熟悉的婚禮進行曲)、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三個樂章都很有名,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勃拉姆斯:第一(又稱「貝多芬第十交響曲」,第四樂章旋律模仿歡樂頌)、二、三、四交響曲
肖邦:19首夜曲(前三首最著名)、第一敘事曲、4首即興曲、多首詼諧曲、多首圓舞曲、多首大圓舞曲(有名波蘭舞曲、波羅乃茲)、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多首練習曲、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一協奏曲的第二樂章柔美至極,唯美)
舒曼:童年情景(第七首「夢幻曲」最經典,還有「竹馬游戲」、「在火爐邊」等)、狂歡節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第六首較有名)、鍾、愛之夢、獻辭、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很特別,加入詼諧曲)、B小調鋼琴奏鳴曲、旅行年代(歐貝曼山谷、埃斯特哈奇庄園的噴泉)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天鵝湖(推薦:圓舞曲、四小天鵝)、胡桃夾子(推薦:花之圓舞曲、糖梅仙子之舞)、睡美人(推薦:玫瑰柔板)、第六交響曲「悲愴」(每個樂章都令人難忘)、鋼琴套曲《四季》(「六月」船歌最經典)、如歌的行板、弦樂小夜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第二樂章很著名、其他三個樂章也很熟悉)、斯拉夫舞曲
德彪西:夜曲、大海、牧神午後(根據象徵派作家馬拉美同名作改編)
拉威爾:鵝媽媽組曲、波萊羅 、茨岡
斯美塔那:我的祖國(第二樂章「伏爾塔瓦河」很有名)、被出賣的新娘
格里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培爾·金特組曲(較著名的有晨曲、阿尼特拉舞曲、在山神廟、索爾維格之歌)
西貝柳斯:芬蘭頌、悲傷圓舞曲、小提琴協奏曲
拉赫馬尼諾夫:帕格尼尼狂想曲(變奏18較著名)、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很美)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天方夜譚(小提琴主題伴隨四個樂章)、西班牙隨想曲
聖桑:動物狂歡節(其中「天鵝」最著名)
小約翰·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圓舞曲、蝙蝠序曲、春之聲圓舞曲、維也納森林故事圓舞曲、埃及進行曲、皇帝圓舞曲、電閃雷鳴波爾卡、南方的玫瑰圓舞曲、前進波爾卡、安銳波爾卡、撥弦波爾卡(與約瑟夫·施特勞斯共同創作)、吉卜塞男爵、晨報圓舞曲、維也納糖果圓舞曲、維也納氣質圓舞曲、天佑皇帝約瑟夫一世萬歲進行曲(有德國國歌片段)、游覽列車波爾卡、享受生活圓舞曲、爆炸波爾卡、你和你圓舞曲、檸檬樹花開何處圓舞曲、音樂美酒和女人圓舞曲、藝術家生涯圓舞曲、閑聊波爾卡、奧菲歐四對舞
約瑟夫·施特勞斯:奧地利村燕圓舞曲、水彩畫圓舞曲、無憂無慮快速波爾卡、小磨房波爾卡
老約翰·施特勞斯:拉德茨基進行曲、中國人加洛普
瓦格納:漂泊的荷蘭人(前奏曲)、羅恩格林(第一幕序曲)、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帕西法爾(序曲、聖星期五的奇跡)、湯豪舍(前奏曲)
馬勒:第一進行曲、旅行者之歌(聲樂套曲,古斯塔夫·馬勒作詞)
R斯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作品30(開頭被選為一電影配樂)、唐璜 作品20 、梯爾·艾倫斯皮格爾的惡作劇 作品28
法雅:愛情魔術師
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降E大調「浪漫」)
普羅科菲耶夫:羅密歐與朱麗葉(芭蕾舞劇選曲)
埃爾加:小提琴小品愛的致意(又稱愛的禮贊)、威儀堂堂進行曲、新穎主題變奏曲「謎語」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樂章很著名的!熟悉的旋律在三分十五秒出現)
❿ 中提琴的樂曲
在早期管弦樂中,中提琴部分通常是作為和聲出現,偶爾有一些旋律部分。當它演奏旋律的時候,往往是其他弦樂器旋律同度或高八度的重復。巴赫的布蘭登堡第六協奏曲是一個例外,樂曲使用兩把中提琴作為主旋律。
在20世紀前,巴洛克主義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中有一些和中提琴相關的作品。如埃克托·柏遼茲創作的《哈羅德在義大利》(Harold in Italy)其實就是一首中提琴協奏曲(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在獲得一支史特拉底瓦里中提琴後曾考慮轉拉中提琴,並請柏遼茲為他譜寫一首中提琴樂曲(即哈羅德在義大利),但因不滿樂曲中提琴獨奏部份太多休止符而拒絕演出),格奧爾格·菲利普·泰勒曼、弗朗茨·安東·霍夫邁斯特和卡爾·斯塔米茨也創作過類似的音樂。
在室內樂中,中提琴是一個重要的角色。莫扎特的《弦樂五重奏》系列,將中提琴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作品採用兩把中提琴,一把作為獨奏,另一把作為和聲,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莫扎特的《交響協奏曲》里,中提琴和小提琴一樣重要。
中提琴在管弦樂里同樣重要,如愛德華·埃爾加創作的《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又稱為《第六變奏》(Ysobel)。
由於中提琴演奏技能要求較高,因此20世紀前中提琴的著名作品相對較少。中提琴家不得不演奏一些改編自小提琴,大提琴或其他樂器的樂曲。 20世紀早期,隨著昂內爾·特帝斯等中提琴演奏家的涌現,更多的作曲家開始創作中提琴樂曲。英國作曲家阿瑟·布利斯、約克·鮑恩等人都曾為特帝斯創作過作品。威廉·沃爾頓和貝拉·巴托克也創作了著名的中提琴協奏曲。保爾·欣德米特和埃里奧特·卡特更是創作了大量中提琴作品。
20世紀末期,作曲家們創作了大量的中提琴曲目,如俄羅斯作曲家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和波蘭作曲家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創作了中提琴協奏曲。 雖然民間音樂里中提琴沒有小提琴那麼廣泛使用,世界上有很多民間音樂家演奏中提琴,包括卡斯·詹姆士、海倫·貝爾、吉姆·奧尼爾、伊萊扎·卡西等。
中提琴也是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民間樂團的重要樂器,尤其在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當地的中提琴只有三根弦g - d' - a,三和弦的演奏節奏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