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一白典故

一白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2 20:47:53

1. 白登危的典故

漢高祖被匈奴困住白登山 傳言是陳平扎了個稻草人,穿上女人的衣服,放在城頭。然後從小道跑到匈奴家裡,對匈奴的老婆說,冒頓看上了漢營的一個美女,等他滅了劉邦,那個女子受寵,您就玩兒完了。然後找幾個證人,再塞點錢。冒頓老婆就動心了,趕緊把氣管炎老公拎回家訓話。於是劉邦的圍就解了。

2. 關於白頭發的典故或故事

哈哈,樓主怎麼想到這么個問題?是有感於「白發三千丈」的詩境,還是看《白回發魔女傳》來的遐想??
樓主答說的「伍子胥過昭關」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典故了!!
我補充一個老子的典故:
老子名字的由來: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鬍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又稱他「老子」。

3. 「一夜白頭」是源於什麼歷史故事呢

「一夜白頭」是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伍子胥,當年他被楚王追殺,殫精竭慮,費勁了心思,終於逃出楚國,但是一夜之間,頭發全白,好像是老了幾十歲

一夜白了頭,從現在科學的角度來看,是由於巨大變故,引起人極度恐慌、或者悲傷,進而引起體內功能紊亂,色素細胞突然死亡導致的。

一夜白頭,是存在的。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在歷史上亦有。唐代有一位詩人盧綸作過一首詩叫《白發嘆》:「發白曉梳頭,女驚妻淚流;不知絲色後,堪得幾回秋。」詩中字里行間滲透了主人翁的憂愁。

4. 請問:百家姓中「白」姓的來歷與歷史典故。

「白」姓的來歷與歷史

扯淡、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聳為馬平人;宋、明時期還分布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開始,閩、粵白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國者。

三、郡望堂號

【堂號】"治生堂":戰國時白圭樂觀時變。他曾經說:"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猶伊、呂之治國,孫吳之用兵。"所有天下論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師。

另外還有"南陽"堂號。

【郡望】1、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區。2、南陽郡:戰國秦昭王35年始置郡。漢時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隕縣間地。

四、歷史名人

白圭:明代萬曆年間兵部尚書.其族人後代現居河北省南宮市西白塔村,約1500人,村中約九成的人為世襲白姓.

白雲上:清代書法家。

白玉蟾:宋代名士。博覽群書,善書,工畫。有《海瓊集》等。
文學上他積極倡導現實主義和樸素文風。所著《與元九書》詩論,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詩文朴實無華,廣為流傳。

白行簡:白居易弟,當時有名文學家。他長於辭賦,但未有流傳下來,現存傳奇小說《李娃傳》是他的代表作。《三夢記》近 今之白州,或有以地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於秦、楚、魏等地。戰國時,秦國有名將白起,郿(今陝西眉縣)人,屢戰獲勝,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後被逼自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於太原,子孫世為太原人。

《新唐書》說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孫,而《太原白氏家狀二道》則說白起是白公勝的裔孫。白仲23世孫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孫白建,北齊五兵尚書,因功賜田韓城。白建曾孫白溫,任唐朝檢校都官郎中,遷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第六子白鍠,任鞏縣令,居鄭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長子白季庚,任襄州別駕,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陽香山,成為白氏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今河南偃師、伊川、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枝繁葉茂。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為安西(府治今甘肅臨潭縣東)人,白聳為馬平(今廣西柳州)人,這時還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時期還分布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開始,閩、粵白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國者。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詩人,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被稱為「詩史 」。此外,戰國時有兩個白圭,一為貿易理論家,一為水利專家。隋代有靈武(今屬寧夏)人白瑜舉,於大業九年(613年)起義,起義軍曾發展至數萬人。唐代還有文學家白行簡(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時宰相白敏中。五代後周有中書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代表作品《牆頭馬上》,元末有紅巾軍將領白不信。明代有水利專家白英。清代有書法家白雲上、名臣白准泰。近現代有豫西農民武裝起義領袖白朗,地理學家白毓昆,國民黨桂系首腦白崇禧等。

如今,白姓在中國姓氏中居於第73位,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較多人口。

5. 白戰的典故,誰可以告訴我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統帥。
秦國,原來是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國,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爾後,不斷向外發展勢力,國力強盛。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占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趙,佔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縣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參見鄢郢之戰)。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參見黔中之戰)。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三員晉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絕斷(韓都新鄭,上黨必須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鄭)。郡守馮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趙。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為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平原君則認為:白白得來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會對我們有利。趙國果然接受了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齙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齙攻趙(參見長平之戰)。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睢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嫌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因而聽信流言,便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齙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冒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征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到了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大敗。四十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與人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齙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睢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現在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睢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睢結下仇怨。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名校尉。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昭王親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睢去請,白起始終拒絕,稱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齙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昭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睢請求,仍稱病不起。於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職,降為士兵,遷居陰密(今甘肅靈台縣西)。由於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陽住了三個月,這期間諸侯不斷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軍節節退卻,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陽。白起離開咸陽,到杜郵,昭王與范睢等群臣謀議,白起被貶遷出咸陽,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處死。於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寶劍,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於是自殺。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

點評:白起是繼孫武之後,中國戰爭史上又一個偉大的軍事統帥,也秦國歷史上戰功最為卓著的將領。白起一生善於用兵,征戰沙場達37年之久,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殲敵百萬,未嘗敗績,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學家司馬遷稱贊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長平之戰也反映了戰爭自身發展概貌。

白起的作戰指導特點有三個:一是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三個最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另外兩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將)。但白起能夠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張打殲滅戰,這是非常難得的。二是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三是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6. 一清二白典故來源你給我搜一下怎樣的成語你給我搜一下出於歷史典故的成語

一清二白,漢語成語。其「清」是清澈透明的意思,比喻一個人做事清回清楚楚,明明白白答,廉潔正直,一塵不染。一般而言,一個成語的產生都是有典故的。「一清二白」這個詞語的典故,就出自今天的成都市青白江區(上了一點年紀的青白江區人,大概都知道,青白江區的地域行政名,就是來自一條叫清白江的河流)。據說北宋嘉祐(大約為1058年)年間,趙抃到成都赴任,當時他輕車簡行,只帶了一位隨從人員,牽了一匹馬,馬上的行囊中有一架琴和一隻白鶴。趙抃在渡過清白江時,見這河中流水清澈見底,掬水可飲,於是觸景生情,借水立志,脫口而出:「吾志如此江清白,雖萬類混淆其中,不少濁也。」該君言出必行,工作上兢兢業業,生活中兩袖清風,不忘初心,一生如此。於是,歷史不僅銘記住了一個老百姓喜愛的好官,還為我們誕生了一個非常清新的成語。

7. 古代詩詞中大白一詞有何典故

有成語,浮一大白,浮:違反酒令被罰飲酒;白:罰酒用的酒杯。原指罰飲內一大杯酒。後容指滿飲一大杯酒。
出自西漢劉向《說苑》卷十一:
魏文侯與大夫飲酒,使公乘不仁為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飲而不盡釂,公乘不仁舉白浮君。君視而不應。侍者曰:「不仁退,君已醉矣。」公乘不仁曰:「《周書》曰『前車覆,後車戒』,蓋言其危。為人臣者不易,為君亦不易。今君已設令,令不行,可乎?」君曰:「善!」舉白而飲,飲畢,曰:「以公乘不仁為上客。」
釂,盡也。浮以大白,用大酒杯罰酒。(或曰「白」乃「勺」之誤。)

8. "一夜白發"的典故出自那裡

出自伍子胥。抄
「伍子襲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傳說,伍子胥與公子勝二人碾轉到了離昭關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從這里出了昭關,便是大河,徑直通吳國的水路了。然而,此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很難過關。扁鵲的弟子東皋公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狐疑不決,晚上,寢不能寐:他想告別皋公而去,又擔心過不了關,反而惹禍;若是不走,不知還要等多久?如此翻來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復起,繞屋而轉,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麼一夜之間,頭發全白了?」後在東皋公幫助下成功過關。

9. 一夜愁白的典故是

伍子胥是春秋時吳國大夫,楚國大夫伍奢的次子。
伍子胥是楚國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專奢任太師。平屬王因聽信少師費無忌讒言,欲殺伍奢並令其招回其兩個兒子。伍子胥大哥為了救父回國,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畫影圖形,到處捉拿伍子胥。伍子胥欲適吳國,奈何路途遙遠.因太子建在宋,伍子胥奔宋,因宋國內亂,與太子一起奔鄭.奈何太子為了和晉國聯合謀取鄭國的意圖被鄭國君知曉而被殺,子胥又奔吳國,過陳國到昭關.昭關在兩山對峙之間,前面便是大江,形勢險要,並有重兵把守。世傳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急白了頭便是此地。
由於名醫扁鵲弟子東皋公的巧妙安排,尋找了一個和子胥相貌相似之人代替子胥出關引起混亂.由於子胥頭發花白,更衣換裝後,無人辨識,伍子胥便混過了昭關.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