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治民典故

治民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02 14:24:13

Ⅰ 民間的成語典故

關鍵詞:子弟書;《紅樓夢》;語言;俗語;通俗化</P> 子弟書作為一種通俗文藝、說唱藝術,它運用通俗語言是必然的,這也成為其語言的特質。而在取材眾多小說戲劇的子弟書作品中,改編自《紅樓夢》小說的這二十多篇作品總體來說是比較雅的,尤其是如《黛玉悲秋》、《葬花》、《露淚緣》等等,其中典故的運用、駢儷句式的排比、鋪陳,給人以極為雅緻、莊重的感覺。但它又的確是用淺近的語言,寫出了一篇篇的紅樓故事。</P>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俗語」意為「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1996年修訂本,商務印書館)</P> 據統計,《紅樓夢》中的俗語就有315條,其中加有「俗話說」這類冠詞的前八十回有48條,後四十回有7條,合計55條。加有「古人說」一類冠詞的前八十回有17條,後四十回有8條,合計25條;加有「常言「這類冠詞的,前八十回有4條,後四十回無。研究者還歸納出,《紅樓夢》一書人物引用俗語最多的是王熙鳳,共57條。引用俗語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計16條。民間諺語有268條,成語有11條,歇後語52條,曹雪芹自己創造的有7條。曹雪芹使用的俗語,是比較寬泛的概念,應該包括了民間諺語、成語、古人的詩句和歇後語。所以給《紅樓夢》中使用的俗語定一個標准就是指民間諺語、古語、格言、歇後語等,由勞動人民創造並在人們口頭流傳的經驗的總結。《禮記·大學》中就說:「諺,俗語也。」俗語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傳性。曹雪芹對俗語的態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確了:「我雖不學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來,亦可使閨閣昭傳,復不可破一時之悶,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語。在文學作品中引用俗語,並不自曹雪芹才開始的。從宋元話本、雜劇以來,文學作品中引用俗語已是司空見慣的。據粗略統計《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語高達七百餘條之多,幾乎是《紅樓夢》的一倍。</P> 下面討論一下《紅樓夢》俗語的來源問題。</P> 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說戲曲,對《紅樓夢》的創作有直接的影響。《西廂記》是對曹雪芹創作有最大影響的戲劇作品,無論是主題,還是情節,《紅樓夢》原著有許多情節就是脫胎於《西廂記》的。如四十三回賈寶玉撮土為香私祭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釧兒時茗煙代祝一迴文字,脫胎於《西廂記》第一章第三折中鴛鴦降香第三柱則不語,而紅娘代祝數語,道出鴛鴦心事一段。從語言上看,《西廂記》中許多唱詞、道白,均為《紅樓夢》所吸收。如「紗窗外定有紅娘報」、「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紅樓夢》還吸收了《西廂記》中一些富有表現力的俗語。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紅娘罵張生道:「你原來苗而不秀。呸!你是個銀樣鑞槍頭。」《紅樓夢》二十三回黛玉罵寶玉道:「呸!你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 二是歷史典籍、古人詩詞。《紅樓夢》中第十五回「遠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韓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見於老子的《道德經》;「佳人薄命出自蘇東坡的詩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P> 三是最重要的一個來源,也是俗語最豐富的,就是民間的俗語。曹雪芹《紅樓夢》中引用了許多當時流行於北京地區,尤其是流行於旗人社會的俗語。其中有一些是直接從口語中采擷來的。例如「沒吃過豬肉也看見過豬跑」(十六回)、「搖車里的爺爺,拄拐杖的孫子」(二十四回)、「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見」(六十五回)等等。這些在小說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新鮮有趣,朴實自然。</P> 四是自己的創造。《紅樓夢》中有一些俗語是曹雪芹自己的創造。清人裕瑞在《棗窗閑筆》中,謂雪芹「善談吐,風雅游戲,觸境生春。聞其奇談娓娓然,令人終日不倦。是以其書絕妙盡致。」可見曹雪芹是一個很風趣詼諧的人。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護官符,還有有打油詩意味的好了歌等等 所以,《紅樓夢》的俗語,大部分是來自於元明清小說戲曲,相當大部分來自當時的民間,小部分來自歷史典籍、古人詩詞,極少是曹雪芹在「時諺」基礎上的創造。那麼直接來自於民間的說唱藝術,子弟書的俗語運用極為廣泛,其來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戲曲、小說、前人詩歌、詞曲、歷史典籍,更多是來自於當時生活中流行的口頭語、俗語、諺語等等。戲曲家、民俗學家傅惜華先生曾說過:「子弟書……詞句雖有時近於俚淺,婦孺皆曉,然其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出其口;極其真善美之致。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無能與倫者也。」∞這里的「婦孺皆曉」道出了子弟書語言的通俗性,甚至近於「俚淺」,以淺近的俗語、俚語來創作,才能在民間具有普及推廣的優勢。子弟書用七言律詩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數的碎句做襯墊,這是它的句法基凋。啟功先生分析認為:「正是因為修養不深,也就是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這樣的膽力」,「其實杜甫做詩時也未必像解詩的人想的那麼多」,「子弟書的成就,恰在於膽,也恰在於淺。」</P> 那麼28篇《紅樓夢》子弟書中,運用了哪些俗語呢?筆者歸納如下:</P> ; 俗語出處備注</P> 1、俗語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咱們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二入榮國府》第一回劉老老語</P> 《二入榮國府》第四回王熙鳳語</P> 3、上年紀老人更與老人親。 《二入榮國府》第五回敘述者語</P> 5、古人雲菽水承歡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樂老親。 《二入榮國府》第八回敘述者語</P> 6、古人雲愛親並愛親之母,能為孝子必為賢孫。 《二入榮國府》第九回寶玉語</P> 7、自古道貞節二字女自根本,從一而終無變更。 《芙蓉誄》第四回晴雯語</P> 8、人說是聞名不如來見面。 《芙蓉誄》第五回燈姑娘語(晴雯表嫂)</P> 9、要知道人死焉能會再生? 《芙蓉誄》第六回黛玉語</P> 10、薄命兒的紅顏林黛玉。 《露淚緣》第一回敘述者語</P> ; 11、古人說窮乃攻書原不錯,又道是書能解悶未必真。 《露淚緣》第五同黛玉語</P> 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隨緣隨分莫追求。《露淚緣》第六回王熙鳳語</P> 13、倒不如打開壁子說亮話。《露淚緣》第十回寶釵語</P> 15、沒見過這兩個不知好歹的冤家嘔死個人。 《二玉論心》第一回賈母語</P> 《二玉論心》頭回詩篇</P> < 17、古人雲韶光易過紅顏易老&《葬花》第二回黛玉語</P> 18、深知你花言巧語呆里藏奸。&《葬花》第四回黛玉語</P> 、我與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捨得疊被鋪床待吾眠。& 《葬花》第四回寶玉語</P> 20、又誰知韶華有限悠然去,晚景無多一旦空。《悲秋》黛玉語</P> 21、低聲說你是傾國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p; 《雙玉埋紅》寶玉語</P> 22、也是個銀樣鑞槍頭。; 《雙玉埋紅》黛玉語</P> ; 23、唱一聲如花美眷音多慘,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 《雙玉埋紅》敘述者語</P> 24、又聽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間天上兩悠悠。; 《雙玉埋紅》敘述者語</P> bsp; 《議宴陳園》二回劉老老語</P> <P> 其中敘述者語言中所運用的俗語有8條,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見人物語言中自然運用適當的口語、俗語是在《紅樓夢》子弟書中是更多運用的。那麼子弟書語言的通俗性,對俗語的運用還體現在對俗語詞彙和口頭詞彙的運用上。人物對話中最能體現俗語、口頭語的運用,在對話中體現人物的不同性格,這在前面人物論中有所涉及,這里我們不妨就語言來看一看。歸納《紅樓夢》子弟書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語言,運用俗語詞彙、口頭詞彙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寶玉、黛玉、劉老老、鳳姐、燈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這幾個人物。先來看看寶黛所說的俗語和俗語詞彙、口語詞彙。黛玉作為貴族小姐,從她的口中說出了6條俗語,佔了較大的比例,加上寶玉的3條,光這對公子小姐所說的俗語就有9條之多。而二人在一起獨處的時候,對話也較為隨意,運用的俗語詞彙比較多,可見兩個人非同一般的關系。</P> 例如《雙玉埋紅》中寫寶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讀《西廂記》的溫馨與和諧。</P> ; 又翻一過要留心記,這寶玉在姑娘的身後咂嘴搖頭。</P> 低聲說你是傾國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這佳人聽罷登時滿面羞。</P> 說你看了邪書拿我湊趣,我成了爺們玩,意兒逗笑兒的丫頭。</P> 一面說著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內去講講情由。</P> <P> 這寶玉著忙復又賠不是,說好妹妹恕我言語不防頭。</P> <P> 我從此競把絕大烏龜化,等妹妹百年之後葉落歸秋。</P> <P> 將妹妹賢德行書勒石上,我替妹妹馱於背上萬載無休。</P> <P> 林黛玉聽言不免噗哧笑,說呸也是個銀樣躐槍頭。</P> <P> 寶玉說這個也就該罰你,我也到太太房內訴情由。</P> <P> 黛玉說你當你能過目成誦,還有個一目十行在後頭。</P> <P> 這一段寶玉一時興起,引用了《西廂記》中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意。黛玉心裡聽著高興,表面上還要佯裝委屈,揚言要去太太房裡告狀。急得寶玉以趣語哄逗黛玉,說自己是「大烏龜」、「我替妹妹駝於背上萬載不休」。這段有趣的自咒之語是對原著的化用,原著寫寶玉急著賠不是道:「要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里,叫個掘頭黿吃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兒,我往你墳上替你駝一輩子碑去。」而黛玉也轉怒為喜,同樣引用《西廂記》中的話「呸也是個銀樣躐槍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兩位主人公在一來一去,一退一進中,表現了親昵隨便、無拘無束的關系。而其中,俗語詞彙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P> <P> 再比如《悲秋》第四回中,寶黛二人又一次有了矛盾沖突,寶玉一再安慰討好,也不能好佳人的怒氣平息下去。黛玉對他的一番話也是極為口語化的:</P> <P> 說起開罷那邊給我斯文著坐,方才我出去了受不了外邊的風。</P> <P> 剛剛的睡醒你又來纏我,我知道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難星。</P> <P> 似這般拉拉扯扯成甚麼樣子,也不管人家的手腕子發酸骨節兒疼。</P> <P> 動不動有人無人來上頭上臉,討人嫌更比從前說話兒瘋。</P> <P> 知道么一年小二年大也該把那脾氣兒改,</P> <P> 何苦呢傳出去又惹的別人好說不好聽。</P> <P> 還有那一句言詞奉勸你,二爺的話好歹別當耳傍風。</P> <P> 誰像你終朝只在女孩兒們一處里攪,</P> <P> 從沒見一個胭脂兒常沾在爺們的嘴上紅。</P> <P> 這其中的「起開罷」、「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難星」、「討人嫌」、「話兒瘋」、「耳傍風」等等詞語,是通俗的口語詞彙,從黛玉的口中說出,可見黛玉與寶玉的關系之親密,黛玉可以這樣毫不掩飾地批評寶玉,而「魔難星」、「討人嫌」等詞,又反映出一種名貶實褒的意味。寶黛的語言中所運用的俗語詞彙和口語詞彙,體現了二人親密無間的關系,即使是從較有文學修養的貴族公子小姐的口中說出這些話,也顯得風趣、自然,增添了情趣,也增進了二人之間的感情。</P> <P> 再看看體現不同性格的、卻又反映本色的自然口語從下面人物口中說出有什麼樣的效果。</P> <P> 作為農村老嫗的劉老老,前面已經有專門的章節做過討論和分析。這里在略加舉例說明,劉老老的語言可以說是目不識丁的農村老太太的真實反映。「二入榮國府」鬧出了很多的笑話,其中最能體現子弟書作者創新的還是老祖宗見到劉老老的一問一答,這一文一俗,一個文話兒謙辭,一個是「有錯岔批」,逗得滿堂大笑。</P> <P> 先看看老祖宗是怎麼問的:</P> <P> 因問道老親家貴庚年多少?花甲還是七旬與六旬?</P> <P> 為什麼年來未見親家的面,多因為事務兒匆忙疏淡了親。</P> <P> 你若是不嫌儉慢就請下榻,何妨呢曠幾天兒在此處存。</P> <P> 「貴庚」、「花甲」、「七旬」、「下榻」,這樣正式的文言話語,粗村的劉老老能聽懂也就真是奇怪了。也難怪她會理解錯誤,答非所問了;</P> <P> 忙應道少年時耕種我全都會,如今衰老了力難禁。</P> <P> 老祖宗方才問我田多少,能多少呢二畝薄沙零四分。</P> <P> 我家裡離城不遠三十里,最好我不用七尋與八尋。</P> <P> 這幾年年成不濟沒收麥子,就便忙誰敢疏忽斷絕了親。</P> <P> 等來年麥子收成磨些個白乾麵,我送來老祖宗姑娘們嘗個新。</P> <P> 北屯裡破廟中就有那上塔和下塔,沒意思逛一會兒的工夫就膩死人。</P> <P> 好一通回答,「能多少呢」、「磨些個」、「就便」「膩死人」,這才是從劉老老口中可能說出的話了。同是老婦人,一富一貧,一文雅一粗疏,在這語言對白中身份地位、文化修養都得到了極其生動有趣的體現。再比如《三宣牙牌令》中,劉老老的酒令也極有意思,「是個人都會種莊稼」、「七三兒七四兒是小娃娃」、「要四稱五快把秤拿」、「這枝花難道就常開不落,落了時無非結個大倭瓜」等等。《紅樓夢》子弟書中,劉老老語言中的俗語詞彙、口語詞彙要豐富得多,這在前文分析人物時已經有所涉及,就不多加贅述了。</P> <P> 鳳姐在眾年輕女子中是沒有什麼文化的,吟詩也只能說出「一夜北風緊」這樣的句子。但是她的社會閱歷、她的見識膽略、她的圓通練達卻是眾年輕女子中無人能比的,即使是男人也未必比得過的。自然她也練的一副好口才,在老祖宗和王夫人面前頗得信任和寵愛。正因為她的文化背景,她的見識,才使她的語言也多用俗語或口語詞彙,呈現較為通俗甚至粗俗的特點。例如子弟書《露淚緣》中第六回「誤喜」,鳳姐試探寶玉後對老祖宗的一段話,就充分說明了她的語言色彩:</P> <P> 看他病體雖然痊可,只提林字兒就像蜜里油。</P> <P> 有說有笑一團高興,出來進去好像個活猴。</P> <P> 雖然暫時將他哄過,只恐怕當場要露楦頭。</P> <P> 打破了燈虎兒如何是好,兀的不是一天好事變成愁!</P> <P> 這是鳳姐形容寶玉在得知要娶林妹妹後興奮的樣子,「像蜜里油」,形容心情的無比快樂與甜蜜,「像個活猴」,可見他幾乎高興得不能自己了。「楦頭」、「打破燈虎兒」和「兀的」都是俗語詞,這里「燈虎兒」就是燈謎的意思,而「楦頭」,本指製鞋或制帽時所用的模型,一般為木製的,這里的意思是「兀的」就是「這」的意思。可見,在鳳姐的嘴中說出了如此地道的俗語詞彙是非常合理的,也增加了形象性和生動性。</P> <P> 還有很有特色的,出現在《芙蓉誄》中的燈姑娘的語言,她是晴雯的表嫂,晴雯被攆出怡紅院後,就是住在她的家裡。原著對她沒有過多的敘述,子弟書中也只有在此篇的第五回「遇嫂」才讓她登態台亮相。在子弟書中,燈姑娘遠比原著要風流,也遠比原著要豐滿,她說出的話,道出了她的見識,可見她的閱歷,也反映了當時的市民愛好和審美趣味。</P> <P> 書畫琴棋學過沒有?笙管絲弦習過不曾?</P> <P> 街市上楚館秦樓曾去走,城兒外花街柳巷可閑行?</P> <P> 平日間好碰湖來好壓寶?愛拋球兒愛拉弓?</P> <P> 十錦的雜耍看不看?傀儡的戲兒聽不聽?</P> <P> 骰子老陽學過沒有?天九的牌兒你能不能?</P> <P> 這反映了市井的愛好和趣味。燈姑娘和劉老老又有所不同,她是生活在城市的下層婦女,日常接觸的都是這類的東西。而在她對寶玉的問話中也透露出一個信息就是,當時的人們對於琴棋書畫、花街柳巷、碰湖壓寶、拋球拉弓、看雜耍、聽傀儡戲、玩牌九還是非常喜好的,可見當時的社會風貌和市民的休閑娛樂。這一些都是小說原著所沒有的,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新,不在於燈姑娘本人,而在於她的市井語言和她的語言中透露的社會文化信息。</P> <P> 最後再說說傻大姐。傻大姐在小說原著中出現過兩次,都是起了一個關鍵的揭示真相的作用,一是她拾到香囊,才有了抄撿大觀園;再就是她把寶玉要娶寶釵的消息透露給了黛玉。而子弟書中,只有《露淚緣》第二回「傻泄」中出現了傻大姐,她也無意中將消息泄露,惹動了黛玉的心頭之恨,才有了下面一系列的情節。從情節構思上來說,子弟書這一部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傻大姐和黛玉的對話,頗有意思,其中俗語詞彙、口語詞彙的運用非常豐富,符合人物的身份、背景,也對人物的性格的塑造起到很大作用:</P> <P> (黛玉見傻大姐躲在山坡後哭)</P> <P> 忙問道丫頭你哭因何事?有什麼委屈你對著我說。</P> <P> 莫不是主子生氣要責罰你?莫不是大丫頭們把你挫磨?</P> <P> 那丫頭傻頭傻腦全不理,說人家委屈你怎麼曉得!</P> <P> 林黛玉又是可憐又是可笑,說快快明言我替你撕羅。</P> <P> 大姐說方才我是無心的話,和那些姐姐們撈閑磕。</P> <P> 我姐姐不犯就打我,巴掌掄圓在臉上擱。</P> <P> 打得我火星亂爆金花滾,到如今還是嘴巴子生疼不敢摸。</P> <P> 黛玉說你這丫頭真是傻,到底是為什麼事情總不明白。</P> <P> 還只管冬瓜茄子胡拉扯,慪的我心煩誰合你耐磨!</P> <P> 因為是和智力水平有限的傻大姐說話,黛玉的語言也變得更加通俗了。「挫磨」、「撕羅」,都應該是當時的口語詞,逼問傻大姐趕快把哭泣的原因說出來。那麼傻大姐自然就是一通大白話了,「嘮閑嗑」,說閑話、聊天,「數落」、「嚼舌」等等,現在在日常用語中也經常使用。還有後面的「忽喇巴兒的」、「打旋磨」都是形象的語言,一個是擬聲詞,一個是比喻詞。黛玉隨和、甚至哄逗傻大姐和傻大姐懵懵懂懂的對話場景也就如在眼前了。</P> <P> 以上列舉的是《紅樓夢》子弟書作品中人物的語言,運用俗語或俗語詞彙、口語詞彙的情況是比較多的,而且都極其符合人物的性格、背景和所處的環境,增加了文詞的生動性和生活化。而在子弟書作品的敘述語言中,也大量運用了俗語或俗語詞彙。例如《二入榮國府》第八回寫道:「這婆子形容雖然笨他心中巧,常言道長老了的生薑更辣人。一句句捎言帶語把艱難訴,奉承時隨風兒上順可人的心。來意原為是求周濟,看光景搭訕著便把腿兒伸。」敘述者以客觀的眼光敘述評價了劉老老,用俗語形容她是老生薑,是經過世事的。而劉老老也見風使舵,說著順人心的話,討人歡心。一句「隨風兒上順可人的心」,一個「搭訕」,把她的隨意放鬆的心理狀態勾畫無疑。.</P> <P> 另外其他的《紅樓夢》子弟書作品中運用俗語詞彙和口語詞也是很多的。例如「孤拐兒」、「兀的」、「腌臢」、「魔亂」等。這些都體現《紅樓夢》子弟書語言的特殊味道,一方面是來自於對原著語言風格的借鑒,另一方面是來自於子弟書這一特殊體制對語言的要求。子弟書極具有京、津和東北一帶的風格和特點,因為要符合唱故事的需要,所以音樂成為其重要因素之一,而它所押的十三道大轍就是北方俗曲壓韻的依據。這二十多篇《紅樓夢》子弟書作品多集中用人辰韻(八篇)、東中韻(七篇)和言錢韻(五篇),另外一七韻、花發韻、油求韻、波梭韻、江陽韻和遙條韻都有涉及。而更絕的是《露淚緣》,十三回正好用全了十三道大轍。作為曲藝的子弟書具有曲藝藝術的特徵,例如特別注重運用日常生活的口頭語言、俗語、俚語、歇後語及各種民間掌故,具有鮮活的時代風格和生活氣息。 很不錯哦,你可以試下
e毿ㄆㄢa臁

Ⅱ 刁民的典故

「窮山惡水,潑婦刁民」
傳說出處:乾隆最後一次下江南途中
地點三說:徐州、鎮江、蕭縣
典故演義:話說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山山水水都玩膩了,山珍海味也吃厭了。最後一次下江南途中,忽然心血來潮:「這里的名山大川我都見識了,只有民間的小巷兒還不曾逛過,不如我出去溜達溜達。」
轉眼間,乾隆老爺子換了一身便裝,瞞過隨行大臣,獨自一人從後門溜出,不知不覺走到一條小街上,正在東張西望,忽聽得吱嘎一聲響,街旁一家人家開了門兒,走出一位家常打扮,模樣兒卻十分標致的年輕女子,乾隆老爺子一 ,哇噻!魂被勾去了一大半,就裝作丟了東西,在這家門前東尋西找,不住偷瞧那年輕女子。
年輕女子本想在門口兒等個貨郎來,買點針頭線腦兒什麼的,沒承想貨郎沒等到,卻看到一輕浮男子,一雙色迷迷賊眼直勾勾盯著自己,不覺臉上一紅,正要轉身回家,乾隆老爺子生怕錯過時機,十步並作一步趕到她身邊:「請問小娘子姓甚名誰?看你家境不寬,與其愁柴愁米,不如跟我上京城享受榮華富貴去吧。」
女子見他說話不著調,又動手動腳的,真是又怕又恨,立馬兒掄圓了給了乾隆老爺子倆脆嘴巴子,同時大聲喊「救命」,眨巴眼兒的功夫,家裡人出來了,左鄰右居也趕到了,乾隆老爺子頓時想到好漢不吃眼前虧吧您吶,趕緊腳底下抹油,撒丫子了。
乾隆回到行宮,本想拿民女問罪,可又仔細一琢磨,不行啊,您想啊,萬一老百姓知道自己是皇帝,那自己這人就丟大發了,心裡真丫掃興搓火,最後只好悻悻御賜了八個字「窮山惡水,潑婦刁民」用以自慰。

Ⅲ 民不畏死的典故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回?若使民常答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向使民常畏死,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譯文:民眾不怕死,又怎能用死來威脅他們呢?如果民眾一貫都怕死,那麼對膽敢胡作非為、逆天行事的人我抓來殺掉,還有誰敢妄動呢?就算民眾一貫都怕死,那也應該由專司誅殺的人去殺。代替專司誅殺的人去殺,就像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伐一樣。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伐,很少有人不會傷到手的。

Ⅳ 歷史典故大全(簡短)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

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Ⅳ 歷史典故10條

1.匡衡鑿壁(匡衡鑿壁)
【出處】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西京雜記》卷二
【釋義】後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勤學
【近義詞】鑿壁偷光
【押韻詞】舳艫相繼、捨身取義、安心樂意、英英玉立、河山帶礪、率性任意、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義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成語舉例】因效匡衡鑿壁之義,於牆上穴一小孔,置燈彼屋而光射此房。 清·李漁《閑情偶寄·居室·書房壁》

2.老淚縱橫(老淚縱橫)
【出處】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唐·杜甫《羌村三首》
【解釋】縱橫:交錯。老人淚流滿面,形容極度悲傷或激動。
【用法】作謂語、定語;常與「泣不成聲」連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滿面淚痕、淚如雨下
【反義詞】笑逐顏開、眉開眼笑
【同韻詞】電照風行、心和氣平、兵無常形、官止神行、赫赫之名、肆虐橫行、事無二成、少年老誠、一氣呵成、便宜施行
【成語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肅宗的許可回家探親,在回家途中親眼看到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種種慘境。鄰居問他戰爭何時才能結束,並訴說家鄉的苦難:地沒有耕種,孩子們被逼去打仗……說到傷心處,鄉親們老淚縱橫,杜甫只好仰天長嘆

3.無中生有(無中生有)
【出處】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
【釋義】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憑空捏造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造謠生事、信口雌黃、捕風捉影
【反義詞】確鑿無疑、鐵證如山、事出有因
【押韻詞】眠花卧柳、齊大非耦、十字街口、霹靂手、食不充口、帖耳俯首、鮐背蒼耈、紅燈綠酒、一介不苟、引領翹首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大哲學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論。他認為宇宙的形成過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循環往復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形體的天地,有形體的天地生於無形體的道

4.近水樓台(近水樓台)
【典故】範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雲:『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錄》
【釋義】水邊的樓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優先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義詞】隔岸觀火
【押韻詞】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負才、助邊輸財、土木形骸、手到拈來、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計斗負才、惠然肯來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5.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小本事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旁門左道
【反義詞】正人君子
【同韻詞】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奪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圖報、著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驕戒躁、閎遠微妙、三星高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於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
【相反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
【同韻詞】冥漠之都、雨歇雲收、與羊謀羞、養尊處優、一壑一丘、歸正首丘、帷幕不修、黃干黑廋、皮裡春秋、無妄之憂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7.堅貞不屈(堅貞不屈)
【出處】堅強而不屈,義也。 《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厲節,敦樂爇文,不求苟得,不為苟行,但以堅貞之操,違俗失眾,橫為讒佞所構毀。 《後漢書·王龔傳》
【解釋】堅:堅定;貞:有節操;屈:屈服、低頭。意志堅定,決不屈服。
【用法】作謂語、狀語;指意志堅定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威武不屈、堅強不屈
【相反詞】卑躬屈膝、奴顏婢膝
【同韻詞】批吭搗虛、穴處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駒、乘隙搗虛、溫恭自虛、投刃皆虛、華屋丘墟、窮大失居、丟卒保車
【成語故事】明朝末年,清豫親王多鐸率軍攻打揚州,派明朝降將李遇春去揚州勸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罵而回。豫親王多次用書信勸降,也被史可法回書痛罵。清兵攻陷揚州,史可法自殺未遂,被清兵俘虜,他堅貞不屈,慷慨就義

8.盲人摸象
【出處】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大般涅盤經》三二
【釋義】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指看問題以偏概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管中窺豹、坐井觀天
【相反詞】洞察一切、仰視觀察
【同韻詞】東游西逛、後來者居上、一瓶不響,半瓶晃盪、詳略得當、打翻身仗、層巒迭嶂、門戶開放、一石激起千層浪、狂濤駭浪、大失所望
【成語故事】古代佛經里講到有幾個盲人去摸大象,一個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說大象像棍子,一個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說大象像扇子,一個摸到大象的尾巴說像繩子。因為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沒有看到大象的整體形象

9.摩肩接踵
【典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戰國策·齊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宋史·李顯忠傳》
【釋義】肩碰著肩,腳碰著腳。形容人多擁擠。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多時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熙熙攘攘、熙來攘往
【反義詞】地廣人稀
【同韻詞】霧興雲涌、堤潰蟻孔、血氣方勇、小怯大勇、恃強怙寵、成何體統、大智大勇、血氣之勇、貫魚成寵、北辰星拱、......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國相國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給他走正門,說齊國沒人就派這個矮人來。晏嬰說齊國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揮汗成雨。齊國的出使規矩就是無能的使臣只能去見無能的國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10.名正言順(名正言順)
【典故】《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釋義】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說話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理直氣壯
【相反詞】理屈詞窮
【押韻詞】出內之吝、情至意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礪世摩鈍、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民保於信、言之過甚、高談弘論、黃中內潤、單傳心印、......
【燈謎】闖王登基改國號
【成語故事】孔子因不滿魯定公沉迷酒色,帶領學生來到衛國,因衛靈公言而無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衛國。衛出公繼位後,讓子路去請孔子來衛國輔政。孔子說:「只有名義正當,說話合理,才能幹成大事。」

11.名落孫山(名落孫山)
【典故】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釋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指落選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一敗塗地
【相反詞】名列前茅
【同韻詞】先我著鞭、缺吃少穿、瀝膽披肝、春滿人間、陳舊不堪、鵬摶九天、窺見一斑、瓮盡杯乾、粲然可觀、瀝血披肝、......
謎語】寫中文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試。考完以後,孫山考中但是最後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到鄉里接受鄉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12.孟母三遷(孟母三遷)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詞】三遷之教
【同韻詞】學如登山、千古奇冤、坐卧不安、鬼計多端、沸反連天、陰凝冰堅、一夫得道,九族升天、衣弊履穿、呼吸之間、伯仲之間、......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13.落井下石
【典故】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釋義】看見人要掉進陷井裡,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陷害人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相反詞】助人為樂、雪中送炭、相濡以沫
【同韻詞】擇善固執、安弱守雌、君仁臣直、史魚秉直、一資半職、一口不能著兩匙、詞正理直、船到橋門自會直、半文不值、設官分職、......
【年代】古代
【燈謎】往井下人滾石頭
【邂逅語】推人下井還要滾石頭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為過失而被貶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憂郁不得志而死。文學家韓愈見好友被小人進讒言而替他打抱不平,為他寫墓誌銘深刻揭露那幫落井下石的人,同時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時指天發誓掏心窩的人

14.勵精圖治(勵精圖治)
【出處】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 《漢書·魏相傳》厲精圖治,將大有為。 《宋史·神宗紀贊》
【解釋】圖:謀求,設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用於統治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雄才大略
【相反詞】喪權辱國、禍國殃民
【同韻詞】朝三暮四、百金之士、枯槁之士、窮巷陋室、操戈同室、悠然自適、逆天行事、前塵影事、曠職僨事、少不經事、......
【年代】古代
【燈謎】醫學
【成語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劉詢採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假借太後命令欲殺魏相,漢宣帝先發制人將霍氏滿門抄斬,從此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

15.樂極生悲(樂極生悲)
【典故】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史記·滑稽列傳》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淮南子·道應訓》
【解釋】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高興到極點就生災
【結構】緊縮式
【近義詞】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反義詞】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同韻詞】暴戾恣睢、長傲飾非、治亂扶危、蕙折蘭摧、鳳皇於蜚、招事惹非、大雪紛飛、雙宿雙飛、早出暮歸、物是人非、......
【年代】古代
【謎語】笑死人;江州司馬青衫濕
【歇後語】新媳婦流淚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威王很小就繼承了王位,他一味貪圖玩樂,在都城臨淄建造「稷下」宮,讓能言善辯的人陪他聊天。一次楚國侵略齊國,淳於髡憑口才請來趙國救兵解圍。齊威王擺酒慶功,淳於髡趁機給他講樂極生悲的道理,幫他成為明君

16.萬壽無疆(萬壽無疆)
【出處】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詩經·小雅·天保》
【釋義】疆:界限。萬年長壽,永遠生存。用於祝人長壽。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祝人長壽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壽比南山、極壽無疆
【同韻詞】規圓矩方、挖肉補瘡、右手畫圓,左手畫方、惹禍招殃、濟世經邦、灌米湯、銳不可當、瘞玉埋香、鼓旗相當、自是不彰、......
【年代】古代
【謎語】最大的壽
【成語故事】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有描寫農奴的生活圖景,農奴們一年忙到頭,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而他們的主人們每天都是過著鶯歌燕舞的生活。他們每年都要搞年終宴會,殺豬宰羊,登上父夜堂,端起酒杯互相祝福「萬壽無疆」

17.萬死不辭(萬死不辭)
【典故】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
【釋義】萬死:死一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萬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用法】作謂語;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視死如歸、出生入死、在所不辭
【反義詞】貪生怕死、畏首畏尾
【押韻詞】麤衣惡食、聰明正直、攬名責實、絆腳石、紇字不識、麤袍糲食、燕岱之石、牡丹雖好,也得綠葉扶持、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浣衣菲食、......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權,驕橫跋扈,為自己修築宮殿,准備篡位。忠臣王允擔心漢室江山,他問自家歌妓貂禪能否幫他的忙。貂禪說她為大人做事萬死不辭,於是王允將貂禪許配給呂布後,又進獻給董卓,借呂布的手殺了董卓

18.七情六慾
【典故】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禮記·禮運》
【解釋】泛指人的喜、怒、哀、樂和嗜欲等。
【用法】作主語、賓語;形容人的感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五情六欲
【反義詞】四大皆空
【同韻詞】群分類聚、穿文鑿句、拂衣而去、言來語去、井井有序、搓綿扯絮、春秋積序、一替一句、千條萬緒、設心積慮、......
【年代】近代
【成語故事】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而按佛教的說法則是喜、怒、憂、懼、愛、憎、欲。六欲按《呂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慾望;佛教認為是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

19.期期艾艾
【出處】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史記·張丞相列傳》鄧艾口吃,語稱艾艾。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解釋】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說話不流利。
【用法】作謂語、狀語;形容口吃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支支吾吾
【相反詞】油嘴滑舌
【同韻詞】猛志常在、飛土逐害、布衣韋帶、優勝劣汰、沉著痛快、意出言外、赤誠相待、吃糠咽菜、萬般無奈、胡孫入袋、......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漢朝初年,汾陽侯周昌跟隨劉邦打天下,劉邦寵愛戚姬,想廢太子立戚姬生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周昌不顧個人安危上殿晉見,結結巴巴不知說什麼為好,就是阻止劉邦廢太子。劉邦非常感動,再也不提廢太子之事

20.兩袖清風(兩袖清風)
【出處】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
【解釋】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為官清廉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同韻詞】戰兢兢、一個蘿卜一個坑、虎口餘生、聲價倍增、一路風清、口口聲聲、遠來和尚好看經、濟弱扶傾、畫龍點睛、身微言輕、......
【燈謎】馬蹄服
【歇後語】胳膊彎里打涼扇
【成語故事】明朝監察御史於謙為官十分清廉,從不收受老百姓的財物,而當時的官場十分腐敗。於謙在任巡撫期間回京什麼也沒有帶,特帶《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21.空前絕後(空前絕後)
【出處】顧(顧愷之,晉代畫家)冠於前,張(張僧繇,南朝梁代畫家)絕於後,而道子(吳道子,唐代畫家)乃兼有之。 宋·趙佶《宣和畫譜》
【解釋】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誇張性地形容獨一無二。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極不尋常的盛況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絕無僅有、亘古未有、史無前例
【相反詞】比比皆是
【同韻詞】男女老幼、與天地同壽、黃干黑瘦、無出其右、積素累舊、異姓骨肉、一蹴而就、無疆之壽、循循善誘、東挪西湊、......
【謎語】木屐;無始無終
【邂逅語】馬蹬子釘掌;女同志穿涼鞋
【成語故事】晉朝大畫家顧愷之所畫人物神態逼真,形象生動。南朝梁代畫家張僧繇善於畫山水人物,傳說他畫龍點睛。唐朝畫家吳道子集繪畫與書法於一身,讓人叫絕。後人說顧愷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成就後人莫及,吳道子則是空前絕後

22.曲高和寡
【出處】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解釋】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諷刺意味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陽春白雪
【反義詞】下里巴人
【同韻詞】尻輪神馬、一定之法、披袍擐甲、舞文玩法、涉筆成雅、不變之法、束兵秣馬、半真半假、臨崖失馬、避世金馬、......
【年代】古代
【謎語】一鉤新月伴新主
【邂逅語】毛驢嗓門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楚襄王問文學家宋玉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宋玉有意見,怎麼沒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個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陽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23.如雷貫耳(如雷貫耳)
【出處】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
【解釋】貫:貫穿,進入。響亮得象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客套話
【結構】動賓式
【相近詞】名滿天下、聞名遐爾、如雷灌耳
【反義詞】無名小卒
【同韻詞】......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東漢時期,董卓利用實力把持朝政,圖謀篡位,司徒王允和養女貂禪商定要利用呂布殺了董卓。王允先把貂禪許給呂布,然後獻給董卓,呂布見貂禪被董卓霸佔,心裡十分氣憤與無奈,貂禪表示呂布名聲如雷貫耳,願意跟他共度一生

24.救死扶傷(救死扶傷)
【典故】與單於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半當,虜救死扶傷不給。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釋義】扶:扶助,照料。搶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顧受傷的人。現形容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用法】作定語、賓語、分句;指醫生的職責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治病救人
【相反詞】落井下石
【押韻詞】桂子飄香、死而不僵、鴻案相庄、綱挈目張、歧路他鄉、以柔制剛、剜肉成瘡、直接了當、捉賊捉臟、魚米之鄉、......
【年代】古代
【燈謎】醫生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被漢武帝打入大牢,被處以腐刑。他的朋友任安來信要他「慎於接物,推賢進士」。任安也因事下獄當斬,司馬遷給他寫信,敘述自己是怎樣忍受痛苦活下來。他當時為李陵辯護,說他英勇善戰,使敵人無暇救死扶傷

25.集思廣益(集思廣益)
【出處】國家所以設立衙署,蓋欲諸臣共集一堂,互相商榷,佞者既明目共視,難以挾私,賢者亦集思廣議,以濟其事。 清·昭槤《嘯亭雜錄·錢南園》
【解釋】指集中眾人智能,廣泛進行議論。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博採有益的意見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群策群力、廣開言路
【反義詞】一意孤行、獨斷專行
【押韻詞】出何典記、小本經濟、指天畫地、寸長尺技、上氣不接下氣、春回大地、張筵設戲、啼天哭地、陽煦山立、難兄難弟、......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蜀國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諸葛亮處理。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並不居功自傲,經常注意聽取部下的意見。有部下反對他這樣做,他認為這是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有益的建議

26.含沙射影
【典故】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含沙射流影,吹蠱痛行暉。 南朝宋·鮑照《苦熱行》
【釋義】傳說一種叫蜮的動物,在水中含沙噴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擊或陷害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說話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含血噴人、指桑罵槐、惡語中傷
【相反詞】光明正大、直截了當
【押韻詞】狡焉思逞、坑灰未冷、兵強將猛、稱錘落井、多快好省、大夢方醒、大煞風景、飄萍斷梗、忠心耿耿、返躬內省
【成語故事】古代傳說水中怪物蜮,形狀像鱉,只有三條腿,嘴裡有一條像弓的橫肉,看到岸上或水上人或人影經過時就噴射沙子,被噴之人就會生病,非常痛苦,嚴重的直到死亡。由於它很壞,人們一旦見了一般都是想辦法避開

Ⅵ 我想知道多一些關於民俗的典故~

關於雙鯉魚....

漢以前,「雙鯉魚」就是古代的信封。

這種信封和現在用紙糊成口袋形的信封不同,它是用兩塊魚形的木板做成的,中間夾著書信。

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

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呼兒烹鯉魚」,即解繩開函,「中有尺素書」即開函看到用素帛寫的書信。這種鯉魚形信封沿襲很久,一直到唐代還有仿製。

漢代文書以簡牘為主,簡牘由竹木製成,長度大約為漢尺l尺。為防散亂、泄密,將簡兩塊對合,文字向里,外面結繩處加上封泥。

到漢末,個別書信已有用紙的。後來,信封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明、清代的信封和現代的信封大體相同,但寫法不同,信封的正反面都寫字,而且由於寫信的對象身份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寫法。

典故一:「天馬行空」

「天馬行空」,廣指文學而言,比喻文氣豪放,才華橫溢,也比喻不受制約,不可捉摸。元·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是「天馬行空」的最早淵源。

據考證,銅奔馬的實名為鋒星,又稱天鋒星,即沖鋒之神,道教戰神,漢武帝劉徹的化身。漢武帝死,蛻去人形,幻化為馬,是為鋒星。鋒星雙目怒視,引頸長嘶,武威振奮張揚,是漢武帝精神的形象表達,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氣息。中國民間有「怒馬如龍」的說法,奮爭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也就是龍馬精神。鋒星一往無前,為勝利而戰,因而也有「馬到成功」的意思。

「天馬行空」對中國民俗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典故二:「活見鬼」

中國民俗口語中有「活見鬼」一詞,是指不可能或難以置信的事情。這個典故是由張道陵與十二玉女的故事演化而來的。

北宋張君房編撰的《雲笈七簽》,記載了「張道陵與井」的故事。其曰:

「天師經行山中,有十二玉女來謁天師,願奉箕帚。天師知其地下陰神也,謂之曰:汝等何以為獻?將觀汝心厚薄,選而納焉。玉女各持一玉環,徑皆數寸。天師曰:所獻一般,不可並納。吾化此十二環,另作一環,投之於地,有得之者,即納之焉。遂合十二環為一大環,徑餘一尺,投於地中,隨即深陷,已成井矣。玉女皆脫衣入井,以探玉環,竟不能得。天師取其衣,藏石匱中,玉女至今仍在井內。」

張道陵投環成井、智收妖魔的故事曾經在民間廣為流傳。而雷台古井的狀態正好印證了這段傳說。古井在古墓之中,呈圓口,井壁並不是直上直下的結構,而是上窄下寬復而再窄的腰鼓型(實際上是一個篆書的「玄」字,所以稱玄井),獨具特色。井口圓形,傳說為玉環所化;井壁上窄下寬,傳說為女鬼所藏。而之所以要將井建於墓中,則是為了表明墓主的身份。現在,井在墓中可以見到,井口圓形也可見到,那麼,十二個絕色女鬼至今還在井內,能不能見到呢?對於觀井者而言,初次觀看未必能見到,二次也未必能見到,久而久之,便可見果有十二玉女裸居井下,見之者則大不吉利——觀者可能已經與精神分裂症相去不遠了。

張陵古井中裝了十二位絕色女鬼。這件事在民間流傳開來,逐漸形成了民俗口語中「活見鬼」一詞。

典故三:「龜兒子」

「龜兒子」是民間一句罵人的話,常指不肖子孫而言。

東漢時,人們常以龜為辟邪,已見有龜形爐灶、龜形水壺等文物現世。傳說龜為龍之九子之一。龍生了九個兒子,但沒有一個成龍,尤其令人難堪的是,其中一個竟是烏龜,是「龜兒子」。為了表示對「龜兒子」、「王八犢子」的懲治,漢人使其陷於大苦,或做成器物受烘煮,或令其馱碑負重,以示鎮壓。雷台漢墓中,有八隻石龜分別置於兩具棺槨的四角,即是「鎮壓」的意思,表達了雷台漢墓主人對不肖子孫的忿忿之情 ,其情形無異於破口大罵。

「龜兒子」的典故反映了漢代祖先望子成龍的心境,顯示了殷殷先祖情。

Ⅶ 成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典故的出處和意思分別是什麼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 出處:

    出自《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 意思:

    指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Ⅷ 成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典故的出處,意思

出處:春秋時期·左丘明《國語·周語》

意思: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原文節選:「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譯文:堵住人們的口,比堵塞河流的後患更為嚴重。河流被堵塞而決口,傷害的人一定多。百姓也如同河流。因此,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讓水暢流;治民的人應開導他們,讓他們暢所欲言。

(8)治民典故擴展閱讀

成語故事:

周朝建立以後,對人民也採取了殘酷的統治,因此人民對周朝越來越不滿,紛紛起來反抗。周朝的統治者為了鎮壓人民,採用十分嚴酷的刑罰。到了周厲王即位後,對人民的壓迫更重了,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話說周厲王當時寵信一名叫榮夷公的大臣,他非常擅長搜刮財物,殘酷欺壓百姓。榮夷公利用他的特權,封山占水,霸佔了一切湖泊、河流,壟斷山林川澤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上山砍柴打獵、下河捕魚,斷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計;對外興師動眾,征伐鄰邦,不斷加重老百姓的負擔。他的倒行逆施、橫征暴斂,造成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朝野上下,殺機四伏,人人自危,民怨沸騰。

那時候,住在野外的農夫叫「野人」,住在都城裡的平民叫「國人」。都城鎬京的國人不滿厲王的暴虐措施,怨聲載道。大臣召穆公聽到國人的議論越來越多,社會動盪不安,就進宮告訴厲王說:「榮夷公的這種做法,讓百姓忍受不了啦,您如果不趁早收回給榮夷公的特權,百姓就要暴動了,出了亂子就不好收拾了。」

厲王撇撇嘴說:「這點小事情,我自有辦法對付。」於是,周厲王下命令,禁止國人批評朝政。還從衛國找來一個巫師,要他專門刺探批評朝政的人,說:「如果發現有人在背後誹謗我,你就立即報告,我會嚴懲這些刁民。」衛巫於是派了一批人到處察聽,這批人經常借機敲詐勒索,誰要是不聽,他們誣告你謀反。厲王聽信了衛巫的報告,殺了不少國人。

在這樣的壓力下,國人真的不敢在公開場合里議論國事了。就是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只交換了一個眼色,就匆匆地走開。厲王發現批評朝政的人漸漸少了下來,十分滿意。

有一次,召穆公去見厲王,周厲王高興地對他說:「你看,現在老百姓都同意我的做法,沒有人反對了呢。」

召穆公嘆了一口氣說:「您這是強行封老百姓的嘴,哪裡是老百姓真就沒有自己的想法了啊!這怎麼行呢?堵住人的嘴,不讓人說話,比堵住河流還要危險哪!治水必須疏通河道,讓水流到大海;治國家也是一樣,必須引導百姓說話。硬堵住河流,等到決口傷害的人一定會更多;硬堵住人的嘴,堵塞河流的後患更為嚴重,是要闖大禍的呀!」

厲王不以為然,暴政反而越來越厲害。過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國人忍無可忍,終於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暴動。起義的國人圍攻王宮,要殺厲王。厲王得知風聲,慌忙帶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過黃河,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地方才停下來。就是厲王不聽召穆公的規勸,才落得個被流放的命運啊。

十四年之後,周厲王在彘死去。大臣們立太子姬靜即位,就是周宣王。但是經過一場國人暴動,周朝統治者已經外強中干,永遠地衰落下去了。

Ⅸ 古代治而不忘亂治例子

歷史典故:治不忘亂解釋 故事治不忘亂來歷意思與出處
太平。亂:動亂。指在回太平安定的時候不忘可能答出現的動亂。語本《易.系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Ⅹ 中國歷史關於民主的典故,急!!!!

1,堯舜禪讓

在原始社會,部落聯盟設聯盟會議,各氏族部落的首領都是該會議的成員。相傳,堯年老的時候,在部落聯盟會議上提出後繼人問題,讙兜(Huān Dōu)推薦共工,堯雖不同意,還是讓他擔任工師之職,以考驗其才能,結果不行,大家又才推舉舜,說他很能幹。

2,預備立憲

晚清義和團運動之後,各地群眾的反抗斗爭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反清武裝起義接連不斷。而資產階級也在不斷要求獲得政治權利。清王朝在岌岌可危情況下,宣布實行新政,並預備立憲。

首先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教育、官制等等。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取士制度也在那時被廢除;其次要設立議會;三是實行地方自治。然而,在最關鍵的設立議會內閣時,內閣共設13人,8人為滿族旗人,而其中5人均為皇族,被譏諷為「皇族內閣」。

3,科舉取士

從隋朝開始,我國的官員錄用制度都採取科舉考試的方式。現代人提及科舉,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范進中舉」等負面影響。毋庸諱言,科舉的確是遺害不淺,可我們也不能抹煞其正面的作用。

雖然科舉把天下的知識分子的思想都囚禁於四書五經之中(元朝以後),卻是不折不扣的公平競爭上崗制度的先驅,甚至被西方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公平、公正!從宋朝開始,科舉已經做到了不論出身,不分貧富,皆可參加。而且還創立了一整套的考試管理制度,最大可能的避免考生作弊,避免考官徇私。

科舉制度在長達1300年的時間里,有效地促進了人才的培養與教育,也促進了社會的穩定,有效提高了國家管理層的水平。但它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出身低微、家庭貧困的人,看到了躋身上流社會的途徑。

從此,開拓了以往朝代中,除了造反以及運氣以外,另外的由貧賤轉向高貴的新路子。

4,民為貴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孟子 盡心下》的整體篇章里,這句話絕對不是為了表達「民權大於君權」的思想,而只是為強調「丘民」(在井田中耕作的下民)在整個社會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盡管如此,統治者將不得不關注民眾的自主權力,特別是鑒於孟子的文化地位(亞聖),不少統治者,就算是不為「丘民」著想,不為自己的統治地位著想,僅僅為面子問題著想,也將不得不去考慮民眾自主權利的問題。

5,內閣制度

內閣這種制度更靠近民主的制度,起初的內閣,主要是協助皇帝處理一些事務性工作以及顧問咨詢性工作,很少有機會參與決策。到後來,內閣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在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的時候,朝政只好交由內閣來處理。

而嘉靖皇帝朱厚熜又把內閣的排序排到了六部(吏部、刑部、兵部、禮部、戶部、工部)之前。至此,內閣的權力遠遠超過了「秘書組」的職責范圍,與當年的宰相不相上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同的是,當年宰相可以一個人說了算,而內閣必須討論商議後共同決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