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喔的歷史典故

喔的歷史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9 22:03:33

A.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

B. 求有歷史典故的英文名字,要說明歷史典故哦~!!!!

Homer 《荷馬史詩》是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這兩部史詩最初可能只是基於古代傳說的口頭文學,靠著樂師的背誦流傳。它作為史料,不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情況,而且反映了邁錫尼文明。它再現了古代希臘社會的圖景,是研究早期社會的重要史料。《荷馬史詩》不僅具有文學藝術上的重要價值,它在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也提供給後世很多值得研究的東西。
荷馬史詩是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關於荷馬所生的年代和是否確有其人都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看法認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紀之間。 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伊利亞特》共有15693行,《奧德賽》共有12110行。這兩部史詩最初可能只是基於古代傳說的口頭文學,靠著樂師的背誦流傳。荷馬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將兩部史詩整理定型的作者。《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處理的主題分別是在特洛伊戰爭中,阿喀琉斯與阿伽門農間的爭端,以及特洛伊淪陷後,奧德修斯返回綺色佳島上的王國,與皇後珀涅羅珀團聚的故事。 《荷馬史詩》是早期英雄時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藝術上的絕妙之作,它以整個希臘及四周的汪洋大海為主要情節的背景,展現了自由主義的自由情景,並為日後希臘人的道德觀念(進而為整個西方社會的道德觀念),立下了典範。繼此而來的,首先是一種追求成就,自我實現的人文倫理觀,其次 是一種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學,剝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懼。《荷馬史詩》 於是成了「希臘的聖經」。 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史稱作「荷馬時代」,因荷馬史詩而得名。荷馬史詩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馬史詩》相傳是由盲詩人荷馬寫成,實際上它是許多民間行吟歌手的集體口頭創作,由荷馬加工整理而成。史詩包括了邁錫尼文明以來多少世紀的口頭傳說,到公元前6世紀才寫成文字。

C. 求一典故有分喔、、

典故【錢可通神 】

唐張固《幽閑鼓吹》卷五十二:「唐代張延賞判一大獄,台吏嚴緝。明旦見案上留小帖曰:『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張怒擲之。明日復帖雲:『十萬貫。』遂止不問。子弟乘間偵之,張曰:『錢十萬,可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懼禍及,不得不止。』」
【釋譯】:
唐代張延賞審判一起大案,台吏嚴加通緝。第二天早晨見桌上留著一張小紙條說:「給三萬貫錢,求你不要追究這個案件。」張大怒,把紙條甩了。第二天早晨又有一紙條說給錢十萬貫。張就停下不查了。他手下的人還在找機會偵查,張就對他們說:「這十萬貫錢能買通神仙了。世上沒有不能應付的事,我怕招禍,不得不停止偵查。」

後遂用以形容金錢魔力之大。 可以說,「錢可通神」不僅反映了金錢萬能的觀點,也揭露了權錢交易的內幕。

成語 【錢可通神】
發音 qián kě tōng shén
解釋 比喻金錢的魔力極大。
出處 唐·張固《幽閑鼓吹》卷五十二:「錢十萬可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懼禍及,不得不止。」 唐·張固《幽閑鼓吹》卷五十二:「錢十萬可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懼禍及,不得不止。」
示例 唐·張固《幽閑鼓吹》卷五十二:「錢十萬可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懼禍及,不得不止。」

大小荊條,先決四十,再發有司,從公擬罪,~,法難縱你。 ★元·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

【關於"錢可通神"的民間版本】

知道"錢可通神"這句話出處的人,自然也就聽說過張延賞其人。唐代宗時,此人奉命審查一宗案件,接手後,即命令屬下從速偵破。第二天早晨,他去衙署辦公,發現桌上有一帖子,上書:"錢三萬貫,乞不問此案。"張大怒,立即將紙條撕碎丟了。誰知第三天帖子復來,曰:"錢五萬貫。"張延賞不勝惱怒,命獄吏兩日辦完此案。可第四天,仍有一張帖子,上面寫著:"錢十萬貫。"見此,張躊躇了一陣,終於決定停止追查,並說:"錢十萬,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懼禍及,不得不止。"

這就是張延賞其人其事,也是"錢可通神"的由來。

然而上述的說法僅是官方版本,關於此事,在民間則還至少流傳著四種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當初,張延賞見到"三萬貫"的條子後,不屑地"哼"了一聲。心想:"三萬貫就想買動本大人嗎?也不看看我是誰,做你的白日夢去吧!"但為了透露點"消息",好讓對方知道,早做准備,他故意大怒,並把條子撕碎,扔到了地上。果然,僅過一日,"五萬貫"的條子便送到了他的辦公桌上。這時,張延賞心中一陣竊喜,但他知道這是"大案要案",對方一定會不惜血本的,因此還有很大的"升值"空間。故而他並不急於"收網",反倒欲擒故縱,放出風聲,讓屬下加緊在兩日內破案。不出所料,被逼急了的對方,最後不得不乖乖地送上了"十萬貫"。至此,張延賞露出了少見的笑容,一邊說著"通神矣",一邊將條子塞進袖口,然後便坐著八抬大轎打道回"二奶"的別墅去了。

版本二:隨著條子上開出的價碼從"三萬貫"增加到"五萬貫",張延賞的內心越來越難以保持平靜,回到家裡也是眉頭緊鎖,吃飯時更是喝酒酒不爽,嚼菜菜不香,整個心事重重的樣子。夫人關心,兒子、兒媳詢問,於是張延賞便如此這般,道出了事情的真相。他的話剛說完,一家人就炸開了鍋。夫人罵:"你這官人,憨也不憨?如今這年頭,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這送到嘴邊的肥肉不吃白不吃!"兒子、兒媳也嚷嚷:他們開的"錢庄",正缺少流動資金,這么大一筆錢,豈不正可拿來派上用場?聽了這些話,張延賞漸漸露出了笑臉,並已在心裡拿定了主意和想好了一套非常高明而又巧妙的說法。於是他沖家人說了一句:"放心,明天我就給你們帶回更大的驚喜。"因此,當第二天見到"十萬貫"的條子時,張延賞連眼皮都沒眨一下,就一切按"既定方針"辦了。

版本三:當張延賞見到"十萬貫"的條子時,這回他不像前兩次,既沒有"怒",也沒有"惱",而是准備把它交到有關部門,並向組織如實說明情況。就在他伸手去拿條子時,手卻無意中碰到了放在案上的官印。這使他莫名地一驚,進而想起:再過兩年,自己就要"退休"了,到那時,烏紗不再,官印旁落,自己也就"無官"一身"輕",再不會有人看重和買自己的"賬"了。現在自己炙手可熱,撈點銀子易如反掌,但卸任後"人走茶涼",再撈就難上加難了,倘若不把握這最後的機會,豈不就"過了這個村,沒了這個店"?想著想著,張延賞的手把條子越攥越緊,最後他裝著撓癢癢,順勢就把條子塞進了袖筒里。自然,這樁案子最終也就不了了之了。

版本四:當見到"三萬貫"的條子後,張延賞心想:"又是這一套,這年頭見多了,不理他!"並且把條子當場撕了個粉碎。然而,"五萬貫"的條子擺在面前時,辦過許多大案要案的張延賞也吃了一驚。他想:"是誰這么大的來頭,這銀子使得像水淌似的?"於是他一面命令加速破案,一面讓人暗地裡抓緊打探此案到底都涉及到什麼人。過了一日,就在張延賞剛剛看到"十萬貫"的條子時,打探的人也回來了,並向他報告說:本案不僅涉及到××長、××長,而且背後還有一些"煙籠寒水月籠沙"的神秘人物。此時,張延賞已是一身冷汗,雙腿不住地哆嗦,話不成句地說道:"我的--媽呀,幸虧我多--多了個心眼兒,事先打探明白,不然,案子偵破--破之日,就是自己的烏--烏--烏紗落地之時。吾懼--懼禍及,不得不止!"

D.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1、三顧茅廬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釋義】: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廬來拜訪我。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2、望梅止渴
【解釋】: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釋義】:魏武帝旅行失去水源,軍隊都渴,於是命令說:『前有大梅林,梅子,酸又甜,可以解渴。士兵聽了』,口水都流出來,乘此得以和前源。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3、拋磚引玉
【解釋】: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釋義】:想拋出磚去引回玉來,卻得了個墜子。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用於謙詞。
4、指鹿為馬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漢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釋義】:趙高想作亂,怕群臣不聽,於是先進行試驗,拿只鹿獻給秦二世,說:『馬啊。』二世笑著說:『你錯了吧?對鹿為馬。』問身邊的人,左右有人沉默,有人說馬以迎合趙高。」
【語法】:兼語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5、聞雞起舞
【解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自】:唐 房玄齡《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釋義】:半夜聽到荒雞叫,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了。』於是起舞。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含褒義。

E. 春秋戰國時期的典故(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義不帝秦 』
出於《戰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表示堅持正義,寧死不屈。
『 頂天立地 』
出於元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形容光明正大,氣概豪邁。
『 脫穎而出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就能表現自己。
『 歃血為盟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比喻訂立盟約時,嘴邊塗上牲口的血,表示
誠意。
『 因人成事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意為依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
『 碌碌無能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形容沒有能力,無所作為。
『 前功盡棄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表示以前的功夫完全白費。
『 難至節見 』
出於《藏書·名臣傳·肥義》比喻人們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貞。
『 拔幟易幟 』
出於《史記·淮陽候列傳》比喻取而代之。
『 兩鼠斗穴 』
出於《史記·淮陽候列傳》比喻兩軍相遇於險要而狹窄的地方,沒有與會
側擊的餘地。
『 貧賤之交 』
出於《藏書·虞卿平原君》指患難之交,生死與共的朋友。
『 刎頸之交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形容友誼極其深厚。
『 知人不易 』
出於《藏書·直節名臣·虞卿平原君》指了解人不容易。
『 兩虎相鬥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比喻兩雄像爭。
『 不遺餘力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意為用盡全力。
『 吞炭漆身 』
出於《戰國策·趙策》表示下決心報仇泄恨。
『 排難解紛 』
出於《戰國策·趙策三》指調停雙方爭執。
『 因勢利導 』
出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指順著事情的發展趨勢加以引導。
『 攻難易守 』
出於《藏書·九國兵爭》指古代軍事家在雙方條件相差不太遠的情況下得出
的結論。
『 四分五裂 』
出於《戰國策·魏策一》形容分散,不統一,不團結。
『 怒發沖冠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形容氣憤到了極點。
『 安如磐石 』
出於《荀子·富國》形容穩固。
『 金枝玉葉 』
出於《元曲選·紀君祥〈趙氏孤兒〉二》舊指皇族。帝王之家的子孫。
『 猶豫不決 』
出於《戰國策·趙策三》指拿不定主意。
『 彈丸之地 』
出於《戰國策·趙策三》形容地方很狹小。
『 捨本逐末:
出於《戰國策·齊策》比喻做事不抓主要問題,只顧細微末節。
『 膠柱鼓琴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形容對事物處理不當,失去應有的作用。
『 管窺錐指 』
出於《莊子·秋水》比喻見識狹窄或片面。
『 嫁禍於趙 』
出於《史記·趙世家》指禍害轉移到別人身上。
『 市道之交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比喻有些人重利忘義,交朋友與市場買賣交
易一樣。
『 不翼而飛 』
出於《戰國策·秦策》 比喻言語或消息流傳得極快。
『 傷弓之鳥 』
出於《戰國策·楚策四 》 比喻受過驚嚇變的過分膽小怕事。
『 以卵擊石 』
出於《荀子·議兵》等比喻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 礦日持久 』
出於《戰國策·趙策》意為空廢時日,長久拖延。
『 利令智昏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利慾使人頭腦發昏,喪失理智。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出於《史記·趙世家》比喻人才或事物的貴重,在於起
作用而不在於數量。
『 清出於藍而勝於藍 』
出於《荀子·勸學篇》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出於《史記·淮陰侯列傳》聰明人多次考慮問題,也難免會
有失誤的時候。
『 不可同日而語 』
出於《史記·蘇秦列傳》形容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 三寸不爛之舌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形容能言善變。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出於《荀子·王制》古時用以告誡君主要居安思危的意
思。

F. 中國古代歷史故事,要中國的哦

http://story.kid-up.com/ahis/index.htm

G. 我想要一些確切的古今中外的歷史小故事,是有關歷史大人物的哦。

1.司馬光砸缸。
2.田忌賽馬。
3.項羽破釜沉舟。

H.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1、望梅止渴

三國時,曹操帶兵長途行軍,士兵們都很口渴,曹操便說:「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們聽了,嘴裡都流口水,一時也就不渴了。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只好用空想來加以安慰。

2、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最後諸葛亮才答應出來。後喻指一再誠心地邀請。

3、四面楚歌

楚漢交戰時,項羽的軍隊駐扎在垓下,兵少糧盡,被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層層包圍起來,夜間聽到漢軍四面都唱楚歌,項羽吃驚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為什麼楚人這么多呢?」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危急的困境。

4、卧薪嘗膽

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准備,終於打敗了吳國。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

5、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

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拚死奮戰。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I. 主要是四字成語,古代歷史故事的哦

按圖索驥 暗度陳倉 百步穿楊 草木皆兵 唇寒齒亡 打草驚蛇 杯弓蛇影 班門弄斧 刻舟求劍 負荊請罪 東施效顰 名落孫山 磨杵成針 怒發沖冠 四面楚歌 煒疾忌醫 按兵不動 出奇制勝 望梅止渴 塞翁失馬 毛遂自薦 指鹿為馬 買櫝還珠 紙上談兵 聞雞起舞 草船借箭 曹沖稱象 卧薪嘗膽 三顧茅廬 濫竽充數
拋磚引玉 老馬識途 入木三分 一發千鈞 以卵擊石 負隅頑抗 含沙射影 汗馬功勞 後顧之憂 捷足先登
破釜沉舟 堅壁清野 揭竿而起 圍魏救趙 退避三舍 長風破浪 杯水車薪 道聽途說 氣壯山河 誨人不倦自知之明 退避三舍 高山流水 雞嗚狗盜 枕戈待旦 窮圖匕見 懸梁刺股 夜郎自大 黔驢技窮 鑿壁偷光
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背水一戰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一字千金 一鼓作氣(曹劌)江郎才盡(江淹)不屈不撓 百折不撓 背水一戰 金屋藏嬌(漢武帝劉徹) 投筆從戎(班超) 鞠躬盡瘁(諸葛亮)請君入瓮 退避三舍(重耳) 驚弓之鳥更羸 刮目相看呂蒙 樂不思蜀 劉禪安步當車 安然無恙 按兵不動 白首為郎 白駒過隙 白雲親舍 百發百中 抱薪救火 班荊道故 抱瓮灌園 比肩接踵 髀肉復生 賓至如歸 冰消瓦解 病入膏肓 不欺暗室 差強人意

J.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1.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2. 如火如荼[ rú huǒ rú tú ]

    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樣紅,像荼那樣白。原比喻軍容之盛。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3. 請君入瓮[ qǐng jūn rù wèng ]

    瓮:一種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別人的辦法來整治他自己。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4. 洛陽紙貴[ luò yáng zhǐ guì ]

    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5. 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6. 高山流水 [ gāo shān liú shuǐ ]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 望洋興嘆[ wàng yáng xīng tàn ]

    望洋:仰視的樣子。 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8. 草木皆兵[ cǎo mù jiē bīng ]

    木:樹;皆:全;都是。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比喻軍隊敗退時心虛;把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9. 探驪得珠[ tàn lí dé zhū ]

    驪:古指黑龍。 在驪龍的頷下取得寶珠。原指冒大險得大利。後常比喻文章含義深刻,措辭扼要,得到要領。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10. 唇亡齒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關。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