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仇人典故
1. 一個典故,一個很有名的人,皇上讓他推薦一個人來管理某個地方,他推薦了他的仇人,而皇上再讓他推薦一個
外舉不來避仇,內舉不避自親
祁黃羊,名奚,字黃羊,春秋晉國大夫
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對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 「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2. 『』一碗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啥意思
你給了一個人很小的幫助,他會把你當恩人看待;如果你一直幫助他,突然有一天不幫了,他就會把你當仇人一樣仇恨,因為不能再坐享其成了。
同類俗語:升米恩,斗米仇
讀音:shēng mǐ ēn ,dǒu mǐ chóu
意思:指如果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可如果給人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人忌恨。
(2)幫助仇人典故擴展閱讀
【典故】
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關系還不錯。其中一家人因為能幹些,家中要富裕的多。這兩家本來沒有什麼恩怨的,可是,這一年,老天爺發怒,降下了災禍,田中顆粒無收。這窮的一家沒有了收成,只好躺著等死。這個時候,富的一家買到了很多糧食,想著大家鄰居的,就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這窮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認為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往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里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這窮的千恩萬謝地拿著一斗米回家了。
回家後,他的兄弟說了,這斗米能做什麼?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夠我們明年地里的種子,這個富人太過分了,既然你這么有錢,就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和錢,才給這么一點,真是壞的很。這話傳到了富人耳朵里,
他很生氣,心想,我白白送你這么多的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當仇人一樣忌恨,真不是人。於是,本來關系不錯的兩家人。從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諸公,各位先生,所以,這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說:濟人可一時而不可一世。可以去幫助人,但不可使其對自己產生依賴性之惡習。
3. 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的典故
【典故】: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關系還不錯。其中一家人因為能幹些,家中要富裕的多。這兩家
本來沒有什麼恩怨的,可是,這一年,老天爺發怒,降下了災禍,田中顆粒無收。這窮的一家沒有了收成,只好躺著等死。這個時候,富的一家買到了很多糧食,想著大家鄰居的,就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這窮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認為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往富人家感謝。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里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這窮的千恩萬謝地拿著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後,他的兄弟說了,這斗米能做什麼?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夠我們明年地里的種子,這個富人太過分了,既然你這么有錢,就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和錢,才給這么一點,真是壞的很。
這話傳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氣,心想,我白白送你這么多的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當仇人一樣忌恨,真不是人。於是,本來關系不錯的兩家人。從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這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說,當一個人快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可你要給了他一斗米,他就會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給我更多,你要不給我,那你就成為我的仇人了。當給予成為一種習慣,就成了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句金玉良言在啟發人們助人要講求大智慧(有原則)的同時也在暗示人性中的一些弱點,反思自己要知足,對於別人的幫助我們要智慧地接受,並要深懷感激。
4. 「一碗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出自哪裡
「一碗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一個人飢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碗米,就是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他會感恩不盡。但是,你如果繼續給他米,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了。一碗米不夠,二碗米不夠,三碗四碗還是不夠,再一聯想到你堆滿了倉的米,他會覺得你給得太少,憑什麼你有滿倉的米,他卻只有幾碗米,而且就這幾碗米,還要對你千恩萬謝?有了想法,麻煩就來了。
升米恩,斗米仇。
【釋義】:在關鍵的時候,送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人會懷感恩。如果久而久之幫助太多,會使人貪得無厭,一旦失去援助就會反目成仇。
【引申】:在他人困難中救濟一下,即使是小小的幫助,他也永遠感激,但幫助太多了,導致他永不滿足,最後反目成仇!
典故故事
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關系還不錯。其中一家人因為能幹些,家中要富裕的多。這兩家 本來沒有什麼恩怨的,可是,這一年,老天爺發怒,降下了災禍,田中顆粒無收。這窮的一家沒有了收成,只好躺著等死。這個時候,富的一家買到了很多糧食,想著大家鄰居的,就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這窮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認為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往富人家感謝。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里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這窮的千恩萬謝地拿著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後,他的兄弟說了,這斗米能做什麼?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夠我們明年地里的種子,這個富人太過分了,既然你這么有錢,就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和錢,才給這么一點,真是壞的很。
這話傳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氣,心想,我白白送你這么多的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當仇人一樣忌恨,真不是人。於是,本來關系不錯的兩家人。從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這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說,當一個人快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可你要給了他一斗米,他就會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給我更多,你要不給我,那你就成為我的仇人了。
5. 為什麼說一碗米養恩人、一斗米養仇人
說法是一斗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是指在關鍵的時候給予他人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人會心懷感恩。如果久而久之給予的太多,就會使人貪得無厭,會把這些給予視為理所當然,一旦停止援助就會心生怨恨。
【典故】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關系還不錯。其中一家人因為能幹些,家中要富裕的多。這兩家 本來沒有什麼恩怨的,可是,這一年,老天爺發怒,降下了災禍,田中顆粒無收。這窮的一家沒有了收成,只好躺著等死。這個時候,富的一家買到了很多糧食,想著大家鄰居的,就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這窮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認為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往富人家感謝。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里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這窮的千恩萬謝地拿著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後,他的兄弟說了,這斗米能做什麼?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夠我們明年地里的種子,這個富人太過分了,既然你這么有錢,就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和錢,才給這么一點,真是壞的很。
這話傳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氣,心想,我白白送你這么多的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當仇人一樣忌恨,真不是人。於是,本來關系不錯的兩家人。從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這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說,當一個人快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可你要給了他一斗米,他就會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給我更多,你要不給我,那你就成為我的仇人了。當給予成為一種習慣,就成了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句金玉良言在啟發人們助人要講求大智慧(有原則)的同時也在暗示人性中的一些弱點,反思自己要知足,對於別人的幫助我們要智慧地接受,並要深懷感激。
【原語】: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 (石:同"旦",音dàn)
【轉換】: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石米是仇人;升米恩,斗米仇。
【釋義】:在關鍵的時候給予他人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人會心懷感恩。如果久而久之給予的太多,就會使人貪得無厭,會把這些給予視為理所當然,一旦停止援助就會心生怨恨。
【引申】:在他人困難中救濟一下,即使是小小的幫助,他也感激涕零,但幫助太多了,導致他永不滿足,形成依賴性,一旦不再幫助,就會對給予他幫助的人心生怨懟與憤恨。
6. 有句俗話意思就是幫人一時是幫助他、幫他一世就是仇人、那個典故怎麼說
這個應該是受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吧!就是你是給他魚還是教他捕魚的意思!不知對否!
7. 形容人在困難中得到別人幫助有什麼典故
一飯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侯,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勤勞的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隨從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我們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徹地了解它的含義:第一,真心誠意樂於助人的人,是永遠不會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出於友愛、同情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千金」 的。
「結草」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有個愛妾。魏武子生病後,對他的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後來,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打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後,當天夜裡,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銜環」典故則見於《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後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一樣潔白無瑕。」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後世將「結草」「銜環」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8. 歷史上關於互相幫助而成功的典故
東晉初年,中原地區淪喪於胡人之手,皇室貴族只求偏安江南,對收復中土缺乏斗心,只知苟且偷生。雖然如此,仍有一些愛國之將,每每以北伐為任,時刻希望收復中土,而祖逖就是其中志士。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
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這就是成語聞雞起舞的來源了。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
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
是就發奮讀起書來。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
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
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
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
他的文才武略。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9. 幫助他人的典故,,,,急
《司馬光砸缸》
10. 幫助別人還被別人誤會典故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是幾乎婦孺皆知的口頭語,出處來專自民間故事傳說屬。
傳說1:二郎神的哮天犬私自下凡禍害人間,剛開始修行的呂洞賓奉命拿法寶「布畫」去收降。哮天犬被收入法寶「布畫」後,呂洞賓擔心哮天犬困於其中被化成灰,心生慈憫,擅自放哮天犬出來,結果反被不知好歹的哮天犬趁機咬了一口。...[1]
傳說2:呂洞賓成仙得道之前,原是個讀書人。他的好友中有個同鄉叫苟杳。苟杳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但為人忠厚,是一個老誠君子,讀書又很勤奮,呂洞賓很賞識他,與他結拜為金蘭兄弟,並請他到自己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刻苦讀書,以後能有個出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