啜的歷史典故
① 洛陽的歷史故事,詩人
洛陽的歷史故事:
1、洛陽牡丹
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於洛陽,以「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傳於世。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的洛陽牡丹有一百多個品種,而且有不少珍稀名貴的品種。
其中的「姚黃」、「魏紫」,被譽為牡丹的「王」和「後」,尤為人們所喜愛。 清代李汝珍《鏡花緣》中,記載了武則天怒貶牡丹花的故事:一年臘月天,武則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閣飲酒賞花。
卻發覺除臘梅、水仙、迎春之外,花圃盡是一片枯枝,於是武則天寫下一首絕句:明朝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次晨,果然百花齊放,武則天大喜,一一賞花。
然而武則天素愛牡丹,平日尤加愛護,卻唯獨牡丹無花。武則天大怒,遂吩咐將牡丹連根拔起,即刻燒毀,又下旨將4000 株牡丹貶去洛陽。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陽最盛。
2、白虎觀會議
白虎觀會議是東漢章帝時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在白虎觀召開的一次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
自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漢朝君主的統治思想支柱。但是由於當時各家儒學學派傳承不同,對於儒家經典的版本、內容多有爭議。
雖然漢宣帝時曾召開「石渠閣會議」加以統一,但是經歷王莽新朝的戰亂之後,各家的歧異再次抬頭。
漢光武帝劉秀於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圖讖於天下,把讖緯之學正式確立為官方的統治思想。
為了鞏固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使儒學與讖緯之學進一步結合起來,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於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虎觀會議。白虎觀於當時乃是朝廷修繕儒學之所。
3、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陽紫微城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
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台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4、董卓之亂
東漢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次年,關東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董卓失敗後,挾獻帝西走長安,並驅使洛陽數百萬人隨之西遷,沿途死亡無數。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燒掠,洛陽周圍二百里內室屋盪盡,無復雞犬。
5、開鑿大運河
大業元年(605),隋煬帝命皇甫儀征河南、淮北各州縣男女百餘萬人開通濟渠,引黃河水達於淮河;同年,又開通山陽瀆(邗溝)。608年,開通永濟渠,北到涿郡(今北京)。
610年,開江南河,連通長江和錢塘江。至此,一條以洛陽為中心,南通餘杭,北達涿郡,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運河全部竣工。大運河全長2500多公里,是中國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過巨大作用。
洛陽的詩人:
1、杜牧
(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2、劉禹錫
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神龍政變
網路-董卓之亂
網路-杜牧
網路-劉禹錫
② 全國僅5000人姓啜氏,每個姓氏背後都有哪些故事
全國僅5000人姓啜氏,這是不是跟動物界的大熊貓是一樣的等級?不過,這個姓氏還是有自己的故事的,那麼。每個姓氏背後都有哪些故事?
第三個就是朱姓。這個姓氏算是一個大姓了,尤其是在明代,這個姓氏的小故事有漢代的一個小官叫朱雲,因上書彈劾皇上喜歡的大臣被推出午門斬首,他用手死拔住門檻反復念叨「留張禍國殃民,殺張國泰民安」,好久沒有拖走,皇上一看,是一個忠臣,免死吧。起來一看,門檻都被掰斷了。其後人設立了「折檻堂」。看來真的是一個忠臣啊。
你的姓氏是什麼?你姓氏的故事有哪些?
③ 關於水的歷史故事
和歷史有關的話看下列文章吧:
長安八水的歷史與現狀
——兼及西安城市水資源安全初探
吳煥良 2007/05/26 西嶽論壇
[摘要]:長安,居關中「天府之國、土膏之地」,孕育周、秦、漢、唐之盛世,亦成就其千年帝都的特殊地位。數千年來,長安盪盪乎分流之八川滋潤著三輔大地,維系著長安的生存,與此同時,歷經千年開發的三輔之地生態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加之現代以來,隨著西安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八水也是滄桑盡變,物是人非。本文就「長安八水的歷史與現狀」作初步探討,重點針對近年西安地區的「水荒」現象探尋「長安八水」與古都供水的演變,以期能為今日西安城市水資源安全問題有所裨益。
關鍵詞]:八水繞長安 河流變遷 城市生態 水安全 和諧發展
一、導語
歷史上,長安地區山環水繞,環境優美,河川眾多,林木繁盛。戰國時期,《荀子•強國》篇贊關中有言:「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此時的關中號稱 「陸海」[1],足見其林木之饒。正是基於這種茂密森林植被所形成的良好生態環境,才有了「終始灞、滻,出入涇、渭;灃、鄗、潦、潏,紆余委蛇,經營乎其內。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2]*的勝景,「長安八水」這一盛名也第一次出現並為後世沿用不廢。正是這盪盪八川、奔流不止,才成就了關中山川秀麗,物產豐饒,處四塞之內,儼然天府之國。[3]漢初東方朔曾講過:「灃、鎬之間,號為土膏,其價畝一金」[4];唐杜佑《通典》亦有言:「雍州之地,厥田上上。」[5]
長安的建都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代。西伯姬昌率周人自岐下東徙,於灃河西岸新建都城,名之「豐」[6],此為公元前1059年[7],這是長安地區第一個國都。從此,先後有秦、西漢、隋、唐等六個統一的王朝和七個政權建都於此,前後相繼共有一千一百二十五年。[8]一個城市作為國都能延綿千餘年,古今中外,唯我長安。個中緣由也非三言兩語即可道明,但關中地利、長安八水不可不謂其重要基礎,長安的運輸、灌溉、以至軍事防衛皆與八水相關,故述及長安,不可不談及「八水」。
天府之地,因山水之利,三千多年前的先民便在這片土地上勤於耕稼創造了燦爛的周文化,《小雅•白華》「滮池北流,浸彼稻田」。遠古時代,先民們便引水作渠,以溉農田,也正是在這豐饒的土地上,才會有「文王作豐,武王治鎬」』[9]的出現,周,也成為立國於這片沃土上的第一個王朝,與此同時也開創了長安一千餘年的國都史。
秦立國關中,都渭北咸陽,後因其人多地狹[10],意欲南進,故於渭南上林苑營建新宮,阿房「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尚僅為新宮前殿 [11]。只可惜,始皇帝沒有預見到二世而亡,此構想亦付之東流,未能成真。漢劉邦據關中四塞以制八方,「扼天下之亢而撫其背」[12]。都城亦建於灃、渭、灞三川之間。後雖經亂世,長安屢為戰場,兵火頻繁,城亦殘破不堪都之,即使這樣,隋文帝代周自立後,也僅僅是於「漢故城東南」建新都更名「大興」而已,仍未棄關中而另尋它地。唐承隋制,更「大興」復為「長安」,亦都之。東臨滻、灞,西濱灃、滈,北據涇、渭,南抵終南山下。唐後,長安不復為都,城郭漸廢,漕渠傾圮。但仍舊是西北要地,關中雖不復「天府」之國,仍不失為豐饒之地。
三千多年長安的富足,千餘年的盛世帝都,這盪盪奔流之「八川」可謂功不可沒。可以這樣講,正是有了這奔流不息的「八川」才成就了千年古都——長安。司馬相如提出的這「八川」之名也為歷代所沿用,不獨為漢家所有。但我們今天看到的確另是一番景象,讓我們痛心,更讓我們心碎。這滋潤了廣沃的平原,孕育了偉大的古都,澆灌出燦爛文化的「長安八水」歷經滄桑變化,發生了巨大變化早已今非昔比,當年留連於「灞柳風雪」,漫步於「草堂煙霧」的先人們哪裡會想到他們的子孫會深陷「水荒」之中,當年盪盪並流的八川之水也不復存在,「秦川八水繞長安」的盛況只有通過那冰冷無情的文字進入我們的夢中。
八水今景實出我們意料之外,「天府」之美名早已讓與巴蜀成都,「陸海」勝景亦不復存在,作為借居古城西安的後學者,懷敬畏之情尋「八水」變遷之蹤痕,試圖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探尋八川並流的蹤跡。關於「長安八水」的文獻資料甚多,除去歷代正史中地理志,五行志外,諸如《三秦記》、《關中記》、《水經注》至清人顧祖禹所著《讀史方輿紀要》等,數千年來無有斷絕。相關的今人著述也有許多,但主要集中在以水利、環境等角度探討長安水環境與建都之關系,系統考證長安八水之變遷的著述不多,惟以史念海先生《環繞長安的河流及有關的渠道》[13]等幾篇文章作比較詳細的介紹,筆者所提出的這個問題,「長安八水的歷史變遷與西安今日水環境」,考察長安八水的歷史與現狀,以與當今西安城市發展的水安全關系,學人所作尚不算很多,但由於筆者所學基礎尚淺,囿於學識不足,不當之處敬祈方家指正,為盼為禱。
二、秦川八水繞長安
「秦川八水長繚繞,漢家五陵空崔嵬。」[14]韋應物的這句詩言簡意賅,短短十四個字就將古都長安自然景觀、風土人情高度凝練在這裡面。秦川八水即是自司馬相如所講「盪盪八水」之勝景,足以包含長安之自然形勝;漢家五陵又可窺得長安千年古都那深厚的文化積淀和遍布關中的古跡遺址。長安建城數千年不衰,為都亦有千餘載,如此經歷絕無僅有,屢遭兵火又屢有重建,歷久不息,古跡遺址遍布各處自足無需多言。本文主要就這「長安環繞之八水」的歷史與現狀作一探究,功力不足,難免錯誤不窮,還望方家指正。
講到「八水繞長安」,那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先應界定八水是哪八條河流。為我們所熟知的,算是最為權威的自然是漢賦大家司馬相如《上林賦》所描繪的「終始霸、滻,出入涇、渭;澧、鄗、潦、潏。」這也是最早將八川並舉,開歷史之先。我們不懷疑司馬長卿的記述,《上林》一賦氣勢恢廓,景物迷離,所講的「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亦為史籍所佐證。但畢竟司馬長卿是生活在西漢武帝時期,距今也有兩千多年,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八水也發生巨大變化。但歷代志書對於八水之名仍依司馬相如之言,以「涇、渭、滻、灞、灃、滈、潏、澇」為「八水」,似為不刊之說。順舉幾例:顏師古注《漢書》言: 「霸、滻、涇、渭、灃、鎬、潦、潏,是為八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所引「長安之地,潏、鎬經其南,涇、渭繞其後,灞、滻界其左,灃、澇合其右。此八川者,蓋灌輸所資也。」[15]盡管如此,但也有不同之言,潘岳《關中記•山水卷》關中八川所列即為「關中有涇、渭、灞、滻、灃、滈、漆、沮之水」[16],此說無潏、澇而增漆、沮。至唐,有滈而無氵皂,明清有氵皂而無滈。最近登在陝西新聞網上的一篇文章中,有:「西安東有灞河、滻河,西有灃河、皂河,南有滈河、潏河,北有涇河、渭河,素有『八水繞長安』之說」[17],此外,由陝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主辦的在其網站「走進陝西」中陝西概覽一篇對長安八水的表述為: 「渭水、滻水、灞水、澇水、灃水、滈水、皂水、潏水8條河流,碧波盪漾,環繞其間,即所謂『八水繞長安』。」[18]這其中自是不乏魚目混珠之說,故需探源窮流,以正視聽。
八水之名無疑,但究竟何為八水之實,仍有商榷之地。為行文敘述方便,若無特殊說明,本文所指「八水」以公認的司馬相如「八川」為據,但這並等於筆者完全同一司馬氏之說,在下文中重點敘述此「八水」之變遷過程和現狀,通過古今變遷對比,提出筆者的看法,在此按下不表,以待後續。
一、渭水
渭水,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水經注》載:「出鳥鼠同穴山,東經南安、天水、略陽、秦川、至華陰、弘農,合黃河。」自西向東橫貫關中,流經西安市西北部,於潼關匯入黃河。全長818Km,是黃河最大的一支源流,陝西境內河長502 Km,流經寶雞、咸陽、西安、渭南,流域面積3.38× 104 Km2,集中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積和82%的工業總產值,被譽為三秦大地的母親河。[19]其中經西安 141 Km,為黃河第一大支流,也是古都長安最大的過境河,是長安水系的主體。從春秋時期到秦漢、隋唐,渭河都是重要航道,孕育了6000多年的古文化。渭河上的「咸陽古渡」,幾千年來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數千年來,渭水歷經滄桑,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主要表現簡述如下:
其一,河道遷移。渭水穿寶雞峽谷進入平坦的關中平原,水流緩慢,由於上游經隴東黃土高原,泥沙含量較大,河槽寬淺,多心灘和邊灘。[20]由於出峽谷後地形開闊,表現出明顯的游盪性,其河道總體變遷趨勢是向左岸偏移,這種趨勢至今仍在進行,但較緩慢,但這種緩慢的變化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時段背景下,自西漢起至今歷經兩千餘年,這種河道變遷的結果便表現得非常突出,不僅有大量文獻記載,亦為豐富的考古資料證實。
秦、漢、唐三朝均在渭水架設橋梁,以利交通。秦始皇都渭北咸陽,而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於是「架橋渭上,以通南北」;本名「橫橋」。漢承秦制,為「石柱橋」,亦稱「渭橋」。[21]後俗稱「中渭橋」以別東、西渭橋也。以中渭橋址證渭水河道北移,只需考查漢代中渭橋之址即可。據《漢書•文帝紀》注引蘇林曰:「渭橋在長安北三里」,又據《水經註疏》引《雍州圖》:渭橋在長安北二里橫門外」,而據考古發現,漢長安城的橫門在今六村堡相家巷,以此推算,今日之渭水與昔日相比已向北偏移五公里以上。又據記載,灞水東20里左右有東渭橋,此橋最早為漢高祖通櫟陽而造(一說景帝時造[22]),以木為樁,為長安通高陵要道。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耿鎮附近發現東渭橋遺址,與歷史記載基本吻合,但橋址距今渭河已有2500餘米。[23]關於渭水北移,宋敏求《長安志》也有詳細記載:「庫谷水北流二十五里合採水,下流入荊谷水,號滻水,下流二十五里合灞水,號灞水,北流二里入渭。」亦反映渭水北遷事實,原因在於,滻、灞二水本各自入渭,同為渭水一級支流,今灞合滻而後入渭,足以證明渭水北移之事實。秦朝的都城咸陽,在今咸陽市東,當時是居渭河之北的,但今日秦都咸陽城的考古結果卻顯示,這個著名古都的遺址,由於渭河河道向北移徙而遭受侵蝕,古都遺址已有相當大的部分已被水沖走了。
其次,水量的變化。遠在上古時期,渭水的水量比現在大得多。至遲在春秋時期,渭水上的船隻就可以到達現在的寶雞附近。那時候,秦國向晉國運輸糧食,就是從這里裝船下運的。[24]當時秦國的都城在雍,位於現在鳳翔縣南,正在今寶雞陳倉區北。所以由雍運出的糧食,就在現在陳倉裝船起運。到了漢時,從關東運輸的糧食,還可以運到長安城下。當時渭水河道彎曲,路程曲折繞遠且河中漫灘較多水流不暢,為縮短河運路程提高運輸效率,就在長安城東,順渭水南岸,新開漕渠,以事運輸。[25]《水經注》載:「漕渠,漢大司農鄭當時所開也。以渭難漕,命齊水工徐伯發卒穿渠引渭。」[26]這樣的運輸,至隋唐還在進行。隋時,開鑿漕渠的詔書,就曾明白的說過:「渭川水力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即成阻閡。計其路途,數百而已,動移氣序,不能往復。操舟之役,人亦勞止」 [27]就是按照唐朝人的說法,當時不得不依靠漕渠運輸的原因,也是由於渭河積沙過多,不易行船。[28]長安城以東的關中平原,地勢相當平坦,落差不大,水流緩慢,水中所帶的泥沙容易沉澱,加之地質運動,秦嶺及東邊之驪山一直在緩慢抬升,因而河道容易改變,河面寬且淺,不易行船。長安以西的河道,大致相當固定,河面也不太寬。可是後來也再未看到過有關船隻行駛的記載,只能小船擺渡,不見有上下運輸,可能是由於水流變小,不能行船了。[29]
總體說來,盡管渭水河道出現移徙,歷史時期的徑流量也發生改變,較上古時期水量減少,但在歷史上,就某一時段來說,還是基本保持穩定的,正是由於渭水這一關中長安水系主體的相對穩定,才保持了滻、灞、灃、澇等南岸諸支流長期較為穩定的發展。
二、灞水
灞水,扼長安東大門。原名「滋水」,秦穆公稱霸西戎,更名滋水為灞水,以顯霸功。《水經注》載:「水出藍田縣藍田穀」,今日灞水發源於藍田、渭南、華縣三縣交界的箭峪嶺南九道溝,全長109Km,流域面積2563.7Km2,經白鹿原東,北流注入渭水。主要支流有清峪河、網峪河、滻水。
古代灞水沿岸柳樹垂枝,迎風起舞,河上有橋,名「霸(灞)橋」,為送別親友之地,《三輔黃圖•橋》:「霸(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折柳贈別即來源於此,這段記錄也是有關折柳贈別的最早文字記載。此地春日柳絮隨風飛舞,號為「灞柳風雪」,系關中八景之一。
三、滻水
滻水,是灞水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秦嶺終南山東部,藍田縣湯峪,向北在西安市東郊紡織城在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遠在漢時,此地屬霸陵縣,故漢時記載說:「滻水北至霸陵入霸水。」[30]滻水全長70 Km。
今日之滻水匯入灞水,成為灞水的一條支流,但上古時期滻水並不是灞水支流,而是與灞水一樣直接注入渭水,二者均為渭水一級支流。只是隨渭河向北偏移,在驪山斷塊的影響下,灞河由東向西偏轉,在此過程,滻河亦作同樣的變動,但滻河受驪山隆起的影響比灞河小,故在偏轉的過程中,灞河偏轉速度大於滻河,最終趕上滻河並襲奪了滻河,從而使滻河成為灞河的一級支流,而不再獨立北流入渭。[31]灞、滻匯流後,水量增大,洪水季節河口汪洋一片,但主河道比較穩定,只是入渭口隨渭河北遷而逐漸向北推移。
以上所述灞、滻二水居長安東,為長安東門戶
四、灃水
長安城西注入渭水的灃、滈、潏、澇四水中以灃水最大,灃水的源頭,據《水經注》載出於灃溪[32]。《讀史方輿紀要》載:「出戶縣南山谷」。據西周時記載,灃水是一條大川,且得到過禹的治理,[33]關中河流為數不少,為何偏食灃水得到禹的治理呢,可見當時的灃水確是大川;同時,前些年在灃水發現一條沉船的遺跡,河有沉船可見其大,[34]遠較今日灃水水量為大。
六、澇水
澇水,「出南山澇谷」[35]出谷後合美陂水後合甘水入渭。歷史時期河道變遷不大,且主要集中在澇店以下。當灃水東注時,澇河與灃水匯流,自西向東流去。西漢前當灃水改道西注於渭時,澇河亦呈西流態勢,隨渭河的北遷,澇水又沿渭河古道自西南向東北流去,為今形態。[36]由於澇水距長安城尚遠,影響不大,故在此不加詳述。
七、滈水
滈水為「八水」之中略顯特別,為「無源之水」。河出必有源,但史籍中唯獨對灕水的源頭語焉不詳。《水經注》載「水上承鄗池於昆明池北」[37]又言「鄗水又北流,西北注,與滮池合,水出鄗池西,西北流入鄗。」[38]滮池自有源頭,「出鄗池西,而北流入鄗」,但唯獨鄗水源頭未有說明,長安城西一鄗池,充其量是一小型水庫,怎能形成並維持一條大川常年穩定的徑流呢,所以鄗池以上必有源。《類編長安志•卷六•山水篇鎬水》有:「按《長安圖》,本南山石鱉谷水,至香積寺與沉(當為潏)河交,謂之洨河,西北入石巷口,灌昆明池,北入古鎬京,謂之鎬水。」我們恍然大悟,自是出南山谷中的洨水入昆明池為滈水提供水源。今洨水發源於南五台石砭峪,西北流經香積寺南,西流入灃水,又稱「福水」[39]。西漢武帝作石闥堰截入灃之洨水注昆明池,於是才有了滈水上承之鄗池水來源,依此可見,洨水與滈水同為一河,昆明池以上謂之洨水,下部池外為滈水。至唐,昆明池仍存,「唐大和以後,石闥堰廢,而昆明池涸。」[40]滈水亦另渠行之。
八、潏水
潏水,為「長安八水」中變動最大的一條,發展到今天屢有改道,且這種改道多是以人工圍堰築渠的方式表現的。
關於早期潏水天然河道流向問題,至漢初仍沿天然河道獨立北流入渭,漢長安城西側即依潏水而築。《類編長安志》卷六「山水篇」引《水經注》亦有記載: 「潏水,出西義谷、太一谷,經樊川、杜曲、韋曲、至下杜城,為漕河,北經三橋,合於渭」[41]。漢武帝興昆明池,即改潏水西繞神禾塬北於今香積寺西匯滈水入昆明池。從此,潏水失去了獨立北流入渭的河道,故潏水河道成為長安城西的一條人工渠。後,唐經營長安城仍引潏水入城而為清明渠,後引水繞城西為漕渠以供運輸,漕渠故道即今古潏水河道亦為今皂水河道也。而原本單獨入渭的潏水為人工作堰於香積寺南合滈水仍稱潏水而後匯入灃水成為渭水支流灃水的二級支流,以至今日,潏水在秦渡鎮匯入灃水。
以上即為傳統意義上且為現在所多數認同的「長安八水」之簡況,之所以簡要述之,是因為河流歷史變遷的具體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一水尚難以理清,其八水可也?除以上八水之外,另附與本文關系較大之皂水,亦簡述之。
氵皂水
至元尚不見於史籍,元人駱天驤所著《類編長安志》獨不見氵皂水一條。書中,盡數長安之水,而無氵皂水。
據雍正《陝西通志》載:「大峪水第三脈為胡公堰與阿姑泉合流為皂。」氵皂水為唐時漕渠亦即明代通濟渠之源,民國以後稱「官河」,在寺坡村入潏水。
今氵皂河自申店鄉局連村起為稻田排水、潏河滲水、韋曲城鎮排水集流而成。經申店、韋曲、杜城、丈八溝北流入渭河,全長33.5Km。氵皂河今主要成為一條城市排水渠,水質污染嚴重。[42]
④ 尋找典故「...,天對地,...」
○一東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沿對革,異對同,白叟對黃童。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羞看百煉青銅。
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鬢皤對眉綠,齒皓對唇紅。天浩浩,日融融,佩劍對彎弓。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
○二冬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鍾。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街泥雙紫燕,課密幾黃蜂。春日園中鶯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對暗,淡對濃,上智對中庸。鏡奩對衣笥,野杵對村舂。花灼爍,草蒙茸,九夏對三冬。台高名戲馬,齋小號蟠龍。手擘蟹螯從畢卓,身披鶴氅自王恭。五老峰高,秀插雲霄如玉筆;三姑石大,響傳風雨若金鏞。
仁對義,讓對恭,禹舜對羲農。雪花對雲葉,芍葯對芙蓉。陳後主,漢中宗,綉虎對雕龍。柳塘風淡淡,花圃月濃濃。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風那更夜聞蛩。戰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適志,須憑詩酒養疏慵。
○三江
樓對閣,戶對窗,巨海對長江。蓉裳對蕙帳,玉斝對銀釭。青布幔,碧油幢,寶劍對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興延馬武,桀王失道殺龍逄。秋雨瀟瀟,漫爛黃花都滿徑;春風裊裊,扶疏綠竹正盈窗。
旌對旆,蓋對撞,故國對他邦。行山對萬水,九澤對三江。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對鍾撞。清風生酒舍,皓月照書窗。陣上倒戈辛紂戰,道旁系劍子嬰降。夏日池塘,出沿浴波鷗對對;春風簾幕,往來營業員壘燕雙雙。
銖對釒兩,只對雙,華岳對湘江。朝車對禁鼓,宿火對塞缸。青瑣闥,碧紗窗,漢社對周邦。笙簫鳴細細,鍾鼓響摐摐。主簿棲鸞名有覽,治中展驥姓惟龐。蘇武牧羊,雪屢餐於北海;莊周鮒,水必決於西江。
○四支
茶對酒,賦對詩,燕子對鶯兒。栽花對種竹,落絮對游絲。四目頡,一隻夔,鴝鵒對鷺鷥。半池紅菡萏,一架白荼蘼。幾陣秋風能應候,一犁春雨甚知時。智伯恩深,國士吞變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豎墮淚之碑。
行對止,速對遲,舞劍對圍棋。花箋對草字,竹簡對毛錐。汾水鼎,峴山碑,虎豹對熊羆。花開紅錦綉,水漾碧琉璃。去婦因探鄰舍棗,出管恰從雲里降;櫓聲咿軋,漁舟正向雪中移。
戈對甲,鼓對旗,紫燕對黃鸝。梅酸對李苦,青眼對白眉。三弄笛,地圍棋,雨打對風吹。海棠春睡早,楊柳晝眠遲。張駿曾為槐樹賦,杜陵不作海堂詩。晉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唐儒博識,堪為五總之龜。
○五微
來對往,密對稀,燕舞對鶯飛。風清對月朗,露重對煙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對漁磯。晚霞舒錦綉,朝露綴珠璣。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婦念寄邊衣。春水才深,青草岸邊漁父去;夕陽半落,綠莎原上牧童歸。
寬對猛,是對非,服美對乘肥。珊瑚對玳瑁,錦綉對珠璣。桃灼灼,柳依依,綠暗對紅稀。窗前鶯並語,簾外燕雙飛。漢致太增三尺劍,周臻大定一戎衣。吟成賞月之待,只悉月墮;斟滿送春之酒,惟憾春歸。
聲對色,飽對飢,虎節對龍旗。楊花對桂葉,白簡對朱衣。龍也吠,燕於飛,盪盪對巍巍。春暄資日氣,秋冷借霜威。出使振威馮奉世,治民異等尹翁歸燕我弟兄,載詠棣棠韡韡;命伊將帥,為歌楊柳依依。
○六魚
無對有,實對虛,作賦對觀書。綠窗對朱戶,寶馬對香車。伯樂馬,浩然驢,弋雁對求魚。分金齊鮑叔,奉璧藺相如。擲地金聲孫綽賦,迴文錦字竇滔書。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築;既逢周後,太公舍渭水之漁。
終對始,疾對徐,短褐對華裾。六朝對三國,天祿對石渠。千字策,八行書,有若對相如。花殘無戲蝶,藻密有潛魚。落葉舞風高復下,小荷浮水卷還舒。愛見人長,共服宣尼休假蓋;恐彰已吝,誰知阮裕竟焚車。
麟對鳳,鱉對魚,內史對中書。犁鋤對耒耜,畎澮對郊墟。犀角帶,象牙梳,駟馬對安車。青衣能報赦,黃耳解傳書。庭畔有人持短劍,門前無客曳長裾。波浪拍船,駭舟人之水宿;峰巒繞舍,樂隱者之山居。
○七虞
金對玉,寶對珠,玉兔對金鳥。孤舟對短棹,一雁對雙鳧。橫醉眼,捻吟須,李白對楊朱。秋霜多過雁,夜月有啼烏。日曖園林花易賞,雪寒村舍酒難沽。人處嶺南,善探巨象口若懸河中齒;客居江右,偶奪驪龍頷下珠。
賢對聖,智對愚蠢,傅粉對施朱。名韁對利鎖,挈榼對提壺。鳩哺子,燕調雛,石帳對郇廚。煙輕籠岸柳,風急撼庭梧。鴝眼一方端石硯,龍涎三炷博山壚。曲沼魚多,可使漁人結網;平田兔少,漫勞耕者守株。
秦對趙,越對吳,釣客對耕夫。箕裘對杖履,杞梓對桑榆。天欲曉,日將晴,狡兔對妖狐。讀書甘刺股,煮粥惜焚須。韓信武能增四海,左思文足賦三都。嘉遁幽人,適志竹籬茅舍;勝游公子,玩情柳陌花衢。
○八齊
岩對岫,澗對溪,遠岸對危堤。鶴長對鳧短,水雁對山雞。星拱北,月流西,漢露對湯霓。桃林牛已放,虞坂馬長嘶。叔侄去官聞廣受,弟兄讓國有夷齊。三月春濃,芍葯叢中蝴蝶舞;五更天曉,海棠枝上子規啼。
雲對雨,水對泥,白璧對玄圭。獻瓜對投李,禁鼓對征鼙。徐稚榻,魯班梯,鳳翥對鸞棲,有官清似水,無客醉如泥。截發惟聞侃母,斷機只有樂羊妻。秋望佳人,目送樓頭千里雁;早行遠客,夢驚枕上五更雞。
熊對虎,象對犀,霹靂對虹霓。杜鵑對孔雀,桂嶺對梅溪。蕭史鳳,宋宗雞,遠近對高低。水寒魚不躍,林茂鳥頻棲。楊柳和煙彭澤縣,桃花流水武陵溪。公子追歡,閑驟玉驄游綺陌;佳人倦綉,悶欹珊枕掩香閨。
○九佳
河對海,漢對淮,赤岸對朱崖。鷺飛對魚躍,寶鈿對金鉤。魚圉圉,鳥喈喈,草履對芒鞋。古賢嘗篤厚,時輩喜詼諧。孟訓文公談性善,顏師孔子問心齋。緩撫琴弦,像流鶯而並語;斜排箏柱。類過雁之相挨。
豐對儉,等對差,布襖對荊釵。雁行對魚陣,榆塞對蘭崖。桃薺女,采蓮娃,菊徑對苔階。詩成對六義備,樂奏八音諧。造律吏哀秦法酷,知音人說鄭聲哇。天欲飛霜,塞上有鴻行已過;雲將作雨,庭前多蟻陣先排。
城對市,巷對街,破屋對空階。桃枝對桂葉,砌蚓對牆蝸。梅可望,橘堪懷,季路對高柴。花藏沽酒市,竹映讀書齋。馬首不容孤竹扣,車輪終陽埋。朝宰錦衣,貴束烏犀之帶;宮人寶髻,宜簪白燕之釵。
○十灰
增對損,閉對開,碧草對蒼苔。書簽對筆架,兩曜對三台。周召虎,宋桓魋,閬苑對蓬萊。薰風生殿閣,皓月照樓台。卻馬漢文思罷獻,吞蝗唐太冀移災。照耀八荒,赫赫麗天秋日;震驚百里,轟轟出地春雷。
沙對水,火對灰,雨雪對風雷。書淫對傳癖,水滸對岩隈。歌舊曲,釀新醅,舞館對歌台。春棠經雨放,秋菊傲霜開。作酒固難忘曲櫱,調羹必要用鹽梅。月滿庾樓,據胡床而可玩;花開唐苑,轟羯鼓以奚催。
休對咎,福對災,象箸對犀杯。宮花對御柳,峻閣對高台。花蓓蕾,草根荄,剔蘚對剜苔。雨前庭蟻鬧,霜後陣鴻哀。元亮南窗今日傲,孫弘東閣幾時開。平展青茵,野外茸茸軟草;高張翠幄,庭前鬱郁涼槐。
○十一真
邪對正,假對真,獬豸對麒麟。韓盧對蘇雁,陸橘對庄椿。韓五鬼,李三人,北魏對西秦。蟬鳴對暮夏,鶯囀怨殘春。野燒焰騰紅爍爍,溪流波皺碧粼粼。行無蹤,居無廬,頌成酒德;動有時,藏有節,論著錢神。
哀對樂,富對貧,好友對嘉賓。彈冠對結綬,白日對青春。金翡翠,玉麒麟,虎爪對龍麟。柳塘生細浪,花徑起香塵。閑愛登山穿謝屐,醉思漉酒脫陶巾。雪冷霜嚴,倚檻松筠同傲歲;日遲風暖,滿園花柳各爭春。
香對火,炭對薪,日觀對天津。禪心對道,野婦對宮嬪。仁無敵,德有鄰,萬石對千鈞。滔滔三峽水,冉冉一溪冰。充國功名當畫閣,子張言行貴書紳。篤志詩書,思入聖賢絕域;忘情官爵,羞沾名利纖塵。
○十二文
家對國,武對文,四輔對三軍。九經對三史,菊馥對蘭芬。歌北鄙,詠南薰,邇聽對遙聞。召公周太保,李廣漢將軍。聞化蜀民皆草偃,爭權晉土已瓜分。巫峽夜深,猿嘯苦哀巴地月;衡峰秋早,雁飛高貼楚天雲。
欹對正,見對聞,偃武對修文。羊車對鶴駕,朝旭對晚曛。花有艷,竹成文,馬燧對羊欣。山中梁宰相,樹下漢將軍。施帳解圍嘉道韞,當壚沽酒嘆文君。好景有期,北嶺幾枝梅似雪;豐年先兆,西郊千頃稼如雲。
堯對舜,夏對殷,蔡惠對劉蕡。山明對水秀,五典對三墳。唐李杜,晉機雲,事父對忠群。雨晴鳩喚婦,霜冷雁呼群。酒量洪深周僕射,詩才俊逸鮑參軍。鳥翼長隨,鳳兮洵眾離長;狐威不假,虎也真百獸尊。
○十三元
幽對顯,寂對喧,柳岸對桃源。鶯朋對燕友,早暮對寒暄。魚躍沼,鶴等乘軒,醉膽對吟魂。輕塵生范甑,積雪擁袁門。縷縷輕煙芳草渡,絲絲微雨杏花村。詣闕王通,獻太平十二策;出關老子,著道德五千言。
兒對女,子對孫,葯圃對花村。高樓對邃閣,赤豹對玄猿。妃子騎,夫人軒,曠野對平原。匏巴能鼓瑟,伯氏善吹塤。馥馥早梅驛使,萋萋芳草怨王孫。秋夕月明,蘇子黃崗游赤壁;春朝花發,石家金谷啟芳園。
歌對歌,德對恩,犬馬對雞豚。龍池對鳳沼,雨驟以雲屯。劉向閣,李膺門,唳鶴對啼猿。柳搖春白晝,梅弄月黃昏,歲冷松筠皆有節,春喧桃李本無言。噪晚齊蟬,歲歲秋來泣恨;啼宵蜀鳥,年年春去傷魂。
○十四寒
多對少,易對難,虎踞對龍蟠。龍舟對鳳輦,白鶴對青鸞。風淅淅,露漙漙,綉轂對雕鞍。魚游荷葉沼,鷺立蓼花灘。有酒阮貂奚用解,無魚馮鋏必須彈。丁固夢松,柯葉忽然生腹上;文郎畫竹,枝梢倏爾長毫端。
寒對暑,濕對干,魯隱對齊桓。寒氈對明暖席,夜飲對晨餐。叔子帶,仲由冠,郟鄏邯鄲。嘉禾憂夏旱,衰柳耐秋寒。楊柳綠遮元亮宅,杏花紅映仲尼壇。江水流長,環繞似青羅帶;海蟾滿,澄明如白盤。
橫對豎,窄對寬,黑志對彈丸。朱簾對畫棟,彩檻對雕欄。春既老,夜將闌,百辟對千官。懷仁稱足足,抱義美般般。好馬君王曾市骨,食豬處士僅思肝。世仰雙仙,元禮舟中攜郭泰,人稱連壁,夏候車上並潘安。
○十五刪
興對廢,附對攀,露草對霜菅,歌廉對借寇,習孔對希顏。山壘壘,水潺潺,奉壁對探鐶,禮由公旦作,詩本仲尼刪。驢困客方經灞水,雞鳴人已出函關。幾夜霜飛已有蒼鴻辭北塞,數朝霧暗豈無玄豹南山。
猶對尚,侈對慳,霧髻對煙鬟。鶯啼對鵲噪,獨鶴對雙鷳。黃牛峽,金馬山,結草對銜環。崑山惟玉集,合浦有珠還。阮籍舊能為眼白,老萊新著衣斑。棲遲避世人草衣木食,窈窕頌城女雲鬢花顏。
姚對宋,柳對顏,賞善對懲奸。愁中對夢里,巧慧對痴頑。孔北海,謝東山,使越對征蠻,淫聲聞濮上,離曲聽陽關。驍將袍披仁貴白,小兒衣著老萊斑。茅舍無人,難卻塵埃生榻上;竹亭有客,尚留風月在窗間。
尹
下卷
○一先
晴對雨,地對天,天地對山川。山川對草木,赤壁對青田。郟鄏鼎,武城弦,木筆對苔錢。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蓮。何處春朝風景好,誰家秋夜圓。珠綴花梢,千點薔薇香露;練橫樹杪,幾絲楊柳殘煙。
前對後,後對先,眾丑對孤妍。鶯簧對蝶板,虎穴對龍淵。擊石磬,觀韋編,鼠目對蔦肩。春園花柳地,秋沼芰荷天。白羽頻揮閑客坐,烏紗半墜醉翁眠。野店幾家,羊角風搖沽酒旆;長川一帶,鴨頭泛賣魚船.
離對坎,震對乾,一日對千年,堯天對舜日,蜀水對秦川.蘇武節,鄭虔氈,潤壑對林泉。揮戈能退日,持管莫窺天。寒食芳辰花爛熳,中秋佳節月嬋娟。夢里榮華,飄忽枕中之客,壺中日月,安閑市上之仙。
○二蕭
恭對慢,吝對驕,水遠對山遙。松軒對竹檻,雪賦對風謠。乘五馬,貫雙雕,燭滅對香消。明蟾常徹夜,驟雨不終朝。樓閣天涼風颯颯,關河地隔雨瀟瀟。幾點鷺鷥,日暮常飛紅蓼岸;一雙鸂鶒,春朝頻泛綠楊驕。
開對落,暗對昭,趙瑟對虞韶。軺車對驛騎,錦綉對瓊瑤。羞攘臂,懶折腰,范甑對顏瓢。寒天鴛帳酒,夜月鳳台簫。舞女腰肢楊柳軟,佳人顏貌海棠嬌。豪客尋春,南陌草青香陣陣;閑人避暑,東堂蕉綠影搖搖。
班對馬,董對晁,夏晝對春宵。雷聲對電影,麥穗對禾苗。八千路,廿四橋,總角對垂髫。露桃勻臉,風柳舞纖腰。賈誼賦成傷鵩鳥,周公詩說托鴟鴞。幽寺尋僧,逸興豈知俄爾盡;長亭送客,離魂不覺黯然消。
○三餚
風對雅,象對爻,巨蟒對長蛟。天文對地理,蟠蟀對螵蛸。龍生矯,虎咆哮,北學對東膠。築台須壘土,成屋必誅茅。潘岳不忘秋興賦,邊韶常被晝眠嘲,撫養群黎,已見國家隆治;滋生萬物,方知天地泰交。
蜿對虺,蜃對蛟,麟藪對鵲巢。風聲對月色,麥穗對桑苞。何妥難,子雲嘲,楚甸對商郊。五音惟耳聽,萬慮在心包。葛被湯征因仇餉,楚曹齊伐責包茅。高矣若天,洵是聖人大道;淡而如水,實為君子神交。
牛對馬,犬對貓,旨酒對嘉餚。桃紅對柳綠,竹葉對松梢,藜杖叟,布衣樵,北野對東郊。白駒形皎皎,黃鳥語交友。花圃春殘無客到,柴門夜永有僧敲。牆畔佳人,飄揚競把鞦韆舞;樓前公子,笑語爭將蹴踘拋。
○四豪
琴對瑟,劍對刀,地迥對天高。峨冠對博帶,紫綬對緋袍。煎異茗,酌香醪,虎兕對猿猱。武夫攻騎射,野婦務蠶繅。秋雨一川淇澳竹,春風兩岸武陵桃。螺髻青濃,樓外晚山千仞;鴨頭綠膩,溪中春水半篙。
刑對賞,貶對褒,破斧對征袍。梧桐對橘柚,枳棘對蓬蒿。雷煥劍,呂虔刀,橄欖對葡萄。一椽書舍小,百尺酒樓高。李白能詩時秉筆,劉伶愛酒每餺糟。禮別尊卑,拱北眾星常燦燦;勢分高下,朝東萬水自滔滔。
瓜對果,李對桃,犬子對羊羔。春分對夏至,谷水對山濤。雙鳳翼,九牛毛,主逸對臣勞。水流無限闊,山聳有餘高。雨打村重新牧笠,塵生邊將舊征袍。俊士居官,榮引鵷鴻之序;忠臣報國,誓殫犬馬之勞。
○五歌
山對水,海對河,雪竹對煙蘿。新歡對舊恨,痛飲對高歌。琴再撫,劍重磨,媚柳對枯荷。荷盤從雨洗,柳線任風槎。飲酒豈知欹醉帽,觀棋不覺爛樵柯。山寺清幽,遙臨萬傾煙波。
繁對簡,少對多,里詠對途歌。宦情對旅況,銀鹿對銅駝。剌吏鴨,將軍鵝,玉律對金科。古堤垂嚲柳,曲沼長新荷。命駕呂因思叔夜,馬車藺為避廉頗。千尺水簾,今古無人能手卷;一輪月鏡,乾坤何匠用功磨。
霜對露,浪對波,徑菊對池荷。酒闌對歌罷,日暖對風和。梁父詠,楚狂歌,放鶴對觀鵝。史才推永叔,刀筆仰蕭何。種橘猶嫌千樹少,寄梅誰信一枝多。林下風生,黃發村童推牧笠;江頭日出,皓眉溪叟曬漁蓑。
○六麻
松對柏,縷對麻,蟻陣對蜂衙。赬鱗對白鷺,凍雀對昏鴉,白墮酒,碧沉茶,品笛對吹笳。秋涼梧墮葉,春暖杏開花。雨長苔痕侵壁砌,月移梅影上窗紗。颯颯秋風,度城頭之篳篥;遲遲晚照,動江上之琵琶。
優對劣,凸對凹,翠竹對黃花。松杉對杞梓,菽麥對桑麻。山不斷,水無涯,煮酒對烹茶。魚游池面水,鷺立崖頭沙。百畝風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閑捧竹根,飲李白一壺之酒;偶擎桐葉,啜盧同七碗之茶。
吳對楚,蜀對巴,落日對流霞。酒錢對詩債,柏葉對松花。馳驛騎,泛仙槎,碧玉對丹砂。設橋偏送筍,開道竟還瓜。楚國大夫沉汩水,洛陽才子謫長沙。書篋琴囊,乃士流活計;葯爐茶鼎,實閑客生涯。
○七陽
高對下,短對長,柳影對花香。詞人對賦客,五帝對三王。深院落,小池塘,晚眺對晨妝。絳霄唐帝殿,綠野晉公堂。寒集謝庄衣上雪,秋添潘岳鬢邊霜。人浴蘭湯,事不忘於端午;客斟菊酒,興常記於重陽。
堯對舜,禹對湯,晉宋對隋唐。奇花對異卉,夏日對秋霜。八叉手,九回腸,地久對天長。一堤楊柳綠,三徑菊花黃。聞鼓塞兵方戰斗,聽鍾宮女正梳妝。春飲方歸,紗帽半淹鄰舍酒;早朝初退,袞衣微惹御爐香。
荀對孟,老對庄,嚲柳對垂楊。仙宮對梵宇,小閣對長廊。風月窟,水雲鄉,蟋蟀對螳螂。暖煙香靄靄,寒燭影煌煌。伍子欲酬漁父劍,韓生嘗竊賈公香。三月韶光,常憶花明柳媚;一年好景,難忘橘綠橙黃。
○八庚
深對淺,重對輕,有影對無聲。蜂腰對蝶翅,宿醉對餘酲。天北缺,日東生,獨卧對同行。寒冰三尺厚,秋月十分明。萬卷書客容閑客覽,一樽酒待故人傾。心侈唐玄,厭看霓裳之曲;意驕陳主,飽聞玉樹之賡。
虛對實,送對迎,後甲對先庚。鼓琴對舍瑟,搏虎對騎鯨。金匼匝,玉瑽琤,玉宇對金莖。花間雙粉蝶,柳內幾黃鶯。貧里每甘藜藿味,醉中厭聽管弦聲。腸斷秋閨,涼吹已侵重被冷;夢驚曉枕,殘蟾猶照半窗明。
漁對獵,釣對耕,玉振對金聲。雉城對雁塞,柳梟對葵傾。吹玉笛,弄銀笙,阮杖對桓箏。墨呼松處士,紙號楮先生。露浥好花潘岳縣,風搓細柳亞夫營,撫動琴弦,遽覺座中風雨至;哦成詩句,應知窗外鬼神驚。
○九青
紅對紫,白對青,漁火對禪燈。唐詩對漢史,釋典對仙經。龜曳尾,鶴梳翎,月榭對風亭。一輪秋夜月,幾點曉天星。晉士只知山簡醉,楚人誰識屈原醒。綉倦佳人,慵把鴛鴦文作枕;吮毫畫者,思將孔雀寫為屏,
行時坐,醉對醒,佩紫對紆青。棋枰對筆架,雨雪對雷霆。狂蛺蝶,小晴蜒,水岸對沙汀。天台孫綽賦劍閣孟陽銘。傳信子卿千里雁,照書車胤一囊螢。冉冉白雲,夜半高遮千里月;澄澄碧水,宵中寒映一天星。
書對史,傳對經,鸚鵡對鶺鴒。黃茅對白荻,綠草對青萍。風繞鐸,雨淋鈴,水閣對山亭。渚蓮千朵白,岸柳兩行青。漢代宮中生秀柞,堯時階畔長祥蓂。一枰決勝,棋子分黑白;半幅能靈,畫色間丹青。
○十蒸
新對舊,降對升,白犬對蒼鷹。葛巾對藜杖。澗水對池冰。張兔網,掛魚罾,燕雀對鵬鵾。爐中煎葯火,窗下讀書燈。織錦逐梭成舞鳳,畫屏誤筆作飛蠅。賓客劉公,座上滿斟三雅爵;迎仙漢帝,宮中高插九光燈。
儒對士,佛時僧,面友對心朋。春殘對夏老,夜寢時晨興。千里馬,九霄鵬,霞蔚對雲蒸。寒堆陰嶺雪,春泮水池冰。亞父憤生撞玉斗,周公誓死作金滕。將軍元暉,莫怪人譏為餓虎;侍中盧昶,難逃世號作飢鷹。
規對矩,墨對繩,獨步時同登。吟哦對諷詠,訪友對尋僧。風繞屋,水襄陵,紫鵠對蒼鷹。鳥寒驚夜月,魚暖上春冰。揚子口中飛白鳳,何郎鼻上集青蠅。巨鯉躍池,翻幾重之密藻;顛猿飲澗,掛百尺之垂藤。
○十一尤
榮對辱,喜對憂,夜宴對春遊。燕關對楚水。蜀犬對吳牛。茶敵睡,酒消愁,青眼對白頭。馬遷修史記,孔子作春秋。適興子猷帝泛棹,思歸王粲強登樓。窗下佳人,妝罷重將金插鬢;筵前舞妓,曲終還要錦纏頭。
唇對齒,角對頭,策馬對騎牛。毫尖對筆底,綺閣對雕鏤。楊柳岸,荻蘆洲,語燕對啼鳩。客乘金絡馬,人泛木蘭舟。綠野耕夫春舉耜,碧池漁父晚垂鉤。波浪千層,喜見蛟龍得水;雲霄萬里,驚看雕鶚橫秋。
庵對寺,殿對樓,酒艇對漁舟。金龍對彩鳳,豶豕對童牛。王郎帽,蘇子裘,四季對三秋。峰巒夫地秀,江漢天流。一灣綠水漁村小,萬里青山佛寺幽。龍馬呈河,羲皇闡微而畫卦;神龜出洛,禹王取法以陳疇。
○十二侵
眉對目,口對心,錦瑟對瑤琴。曉耕對寒釣,晚笛對秋砧。松鬱郁,竹森森,閔損對曾參。秦王親擊缶,虞帝自揮琴。三獻卞和嘗泣玉,四知楊震固辭金。寂寂秋朝,庭葉因霜摧嫩色;沉沉春夜,砌花隨月轉清陰。
前對後,古對今,野獸對山禽。犍牛對牝馬,水淺對山深。曾點瑟,戴逵琴,璞玉對渾金。艷紅花弄色,濃綠柳敷陰。不雨湯王方剪爪,有風楚子正披襟。書生惜壯歲韶華,寸陰尺璧,遊子愛良宵光景,一刻千金。
絲對竹,劍時琴,素志對丹心。千愁對一醉,虎嘯對龍吟。子罕玉,不疑金,往古對來今。天寒鄒吹律,歲旱傅為霖。渠說子規為帝魄,儂知孔雀是家禽。屈子沉江,處處舟中爭系粽;牛郎渡渚,家家台上競穿針。
○十三覃
千對百,兩對三,地北對天南。佛堂對仙洞,道院對禪庵。山潑黛。水浮藍,雪嶺對雲潭。鳳飛方翙翙,虎視已眈眈。窗下書生時諷詠,筵前酒客日耽酣。白草滿郊,秋日牧徵人之馬;綠桑盈畝,春時供農婦之蠶。
將對欲,可對堪,德被對恩罩。權衡對尺度,雪寺對雲庵。安邑棗,沿庭柑,不愧對無漸。魏徵能直諫,王衍善清談。紫梨摘去從山北,丹荔傳來自海南。攘雞非君子所為,擔當月一;養狙是山公之智,止用朝三。
中對外,北對南,貝母對宜男。移山對浚井,諫苦對言甘。千取百,二為三,魏尚對周堪。海門翻夕浪,山市擁晴嵐。新締直投公子紵,舊交猶脫館人驂。文在淹通,已詠冰兮寒過水;永和博雅,可知青者勝於藍。
○十四鹽
悲對樂,愛對嫌,玉兔對銀蟾。醉侯對詩史,眼底對眉尖。風<
⑤ 回紇內附是什麼典故
回紇,唐代漠北操突厥語的民族之一,後亦為以回紇族為核心建立予漠北的游牧汗國名。
回紇為古代丁零人的後裔,丁零活動於北海(貝加爾湖)以南獨洛水(土刺河)以北一帶地方。西漢時丁零居匈奴北,匈奴曾北服丁零。丁零俗多乘高車,南北朝時也稱為高車部。高車部有敕勒,鐵勒等名稱,與丁零皆同一名詞的音譯,隋唐時稱鐵勒。回紇在北魏時為高車或鐵勒諸部之一,作袁紇,隋代作韋紇及烏護,唐初名回紇,又作烏紇,是團結、聯合、協助的意思。袁紇、韋紇、烏紇、回紇當時Uirur的對音,今譯維吾爾。唐德宗貞元四年(788),回紇自請改漢字譯音為「回鶻」,取俊健如鶻之意。
回紇是鐵勒諸部之一,鐵勒有回紇、仆固、渾、拔也古、同羅、恩結、契苾、阿布思和骨侖屋骨九個部落,歷史上稱為鐵勒九姓。這九個部落形成部落聯盟,其中回紇勢力最強又統稱為回紇,回紇部落自身由九個氏族組成,即葯羅葛、胡咄葛、囑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口顯索、葯勿葛、奚耶勿。這九個氏族有時被稱為內九姓,以與鐵勒九部相區別。九個氏族以葯羅葛為首,後來回紇的可汗大多產生於這個氏族。
回紇傳說中的祖先為卜可汗。高車初期六姓之一的袁紇頗為強盛,與其他部落一起南遷漠南,有數萬或數十萬眾,畜牧蕃息,漸知農耕。北魏統治者不僅在征服過程中屠殺高車人民,掠奪大批牲畜,而且在強迫高車南遷後,又經常征發他們服兵役,徵收很重賦稅。高車人民不堪壓迫,不斷舉行反抗,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征發高車南厥汗國故地徙牙於烏德鞋山(今蒙古鄂爾渾河上游杭愛山東支)與膃(音蛙去)昆河(今蒙古鄂爾渾河)之間,其地當即哈刺巴刺哈孫廢址。天寶四載(745),擊殺突厥白眉可汗,回紇領土東接室韋,西到金山,南跨大漠盡有突厥故地。唐與回紇邊境平靜無事,呈現出一種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系。
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後十年間,為汗國草創時期,鞏固汗國,完備制度。最高統治者為可汗,次為可汗的子弟稱特勤,別部領兵者稱設(或譯作殺),大臣有葉護、屈律啜、阿波、俟利發、達干、吐屯等共二十八等,如突厥舊制,可汗之下還置內宰相三人,外宰相六人,並有都督、將軍、司馬等官,這表明回紇汗國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既沿襲突厥游牧汗國的傳統、又深受唐朝影響而具有二重性。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欲借兵外夷以張軍勢。至德元載(756)遣敦煌王承窠(採的異體字)與仆固懷恩出使回紇,以請援兵。回紇可汗以女妻承遣窠,並遣貴臣同來,肅宗賜回紇女號毗伽公主。至德二載(757)回紇葛勒可汗遣子葉護率精兵四千入援,天下兵馬元帥廣平王傲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眾十五萬攻長安,與占據長安之十萬叛軍展開激戰,大敗之,斬首六萬級。叛軍棄城夜遁,大軍入西京。初,肅宗欲速得京師,曾與回紇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城破後,葉護欲踐約,廣平王俶拜於葉護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不可復取矣,願至東京乃如約。」回紇兵過城南東去。肅宗聞之喜曰:「啜不及也。」西京收復後,安慶緒調集叛軍十五萬抗拒官軍,郭子儀等與叛軍戰於新店,不利,回紇襲其後路,叛軍驚呼:「回紇至矣」!遂潰。官軍與回紇夾擊叛軍,大敗之。安慶緒倉皇棄東京走鄴郡(今河南陝縣)。廣平王傲入東京,回紇縱兵大掠,意猶未足。洛陽父老斂集羅錦萬匹送回紇,俘掠乃止。肅宗封葉護為忠義王,歲給回紇絹二萬匹。乾元元年(758)冊封葛勒可汁為英武威遠毗伽闕可汗,肅宗以親女寧國公主嫁葛勒可汗。帝送寧國公主至成陽,公主辭別說:「國家事重,死且無恨。」肅宗流涕而還。回紇立公主為可敦(可汗正室名號)。未及一年,葛勒可汗死,回紇欲寧國公主殉葬,公主曰:「回紇慕中國之俗,故娶中國女為婦,若欲從其本俗,何必結婚萬里之外邪!」寧國公主因無子,於是年八月回京師。
肅宗寶應元年(762)唐遣使於回紇,借兵助討史朝義,登里可汗為史朝義所誘。有輕唐之意,唐令仆固懷恩往見可汗(懷恩女為登里可敦),始舉兵入援,唐以雍王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會諸節度使及回紇兵於陝州(治今河南陝縣),進討史朝義。雍王適至陝州,與僚屬四人從數十騎往見回紇可汗,可汗責其不行督侄禮,雍王僚屬與回紇將軍車鼻力爭久之,車鼻引雍王僚屬四人各鞭一百,二人致死,以雍王適年少無知遣歸營。諸軍發陝州,三路會於洛陽,敗叛軍數萬。史朝義悉其精兵十萬救洛陽,官軍驟擊,叛軍大敗,斬首六萬級,俘獲二萬人,副元帥仆固懷恩進克洛陽,史朝義率數百騎東走。回紇入境,所過虜掠,三月方止,房屋殆盡,士民皆以紙為衣。次年登里可汗歸國,帶走全部掠獲贓物。唐代宗為酬報回紇助戰之功,冊登里為頡「出登密施合俱錄英義建功毗咖可汗」,並規定唐買回紇馬,征高車,人民推袁紇部樹者為首領,相率北逃,孝文帝派大軍追擊,被打得大敗而歸。後來改為招撫,樹者才率眾投降。隋代到唐初,回紇的住地在娑陵水(今色欏格河)側,位於鐵勒另一部薛延陀之北。當時回紇與薛延陀、仆骨、同羅、契苾等鐵勒諸部同役屬於突厥,時服時叛。大業元年(605)西突厥處羅可汗殘酷搜括鐵勒諸部,「厚斂其物」,為鎮壓鐵勒,又誘集各部首領百人,一起坑死。回紇聯合仆固、同羅、拔也占等部起來反抗,各部首領都自號為俟斤,不再要突厥的承認。在反壓迫的斗爭中,回紇逐漸壯大,有「眾十萬,勝兵半之」。
隋末,回紇部眾推時健俟斤為君長,時健死,子菩薩被推為繼位人。酋長世襲制開始出現,是回紇史上劃時代的大事,菩薩智勇善戰,貞觀元年(627),鐵勒諸部聯兵反抗東突厥的統治,頡利可汗遣將率十萬騎進擊,菩薩率五千騎破突厥十萬之眾,回紇由是大振。貞觀四年(630),唐擒東突厥頡利可汗,東突厥前汗國亡,漠北唯回紇與薛延陀兩部最強。回紇曾服屬於薛延陀,薛延陀多彌可汗暴虐,諸部離心。貞觀二十年(646)多彌可汗攻唐,被唐擊敗,國內大亂。回紇酋長吐迷度與鐵勒其它部落共同助唐破滅薛延陀,並其部落,奄有其地,成為漠北唯一強部,回紇這一名稱逐漸代替鐵勒而成為東鐵勒渚部的總稱。
唐太宗滅薛延陀汗國後,回紇等部酋長皆請歸附。貞觀二十一年(647)唐在漠北設羈縻府州,給回紇、仆骨等六部以府的名稱,酋長稱都督;又給渾、斛薛等七部以州的名稱,酋長稱刺史。漠北凡六府七州,隸屬於燕然都護府(治故單於台,鄂爾渾河南流處)。唐任命都護統治諸部。唐太宗接受諸部酋長所上「天可汗」的尊號,並允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條大驛道,分設六十八驛,各驛有馬及酒肉,供往來貢使,稱為「參天可汗道」。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酋長吐迷度接受唐所給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名號,承認自己是唐朝的官員,屬唐之燕然都護府管轄。吐迷度之後六代君長皆受唐都督稱號,吐迷度在部落聯盟內部卻稱可汗,建立起汗國來。在唐朝與西突厥的戰爭中,回紇積極出兵助唐,起了很大作用。武後時,東突厥後汗國興起,回紇諸部再次受突厥貴族的奴役,回紇君長承宗與契蕊、渾、思結等部遷往甘(今甘肅張掖)、涼(今甘肅武威)之間,在河西居住四十餘年,受中原文化影響不小;原留漠北的回紇余眾這時則為後突厥役屬。開元十五年(727),唐河西節度使王君毚(音輟)虐待甘涼間回紇等四部,並誣告四部謀叛,玄宗將瀚海大都督回紇承宗、渾大德、賀蘭都督契苾承明、廬山都督思結歸國四人長流嶺南。回紇諸部起兵襲殺王君毚,逃入突厥,承宗子骨力裴羅即位。天寶元年(742),回紇、葛邏祿、拔悉密三部合兵攻殺突厥可汗骨咄葉護。推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骨力裴羅和葛邏祿酋長為左右葉護。突厥余眾之烏蘇米施可汗。玄宗天寶三載(744),拔悉密擊斬突厥烏蘇米施可汗,傳首京師,突厥余眾立其弟為白眉可汗。於是突厥大亂,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出兵破其左廂十一部。未幾,回紇、葛邏祿攻殺拔悉密頡跌伊施可汗。回紇骨力裴羅自立為骨咄祿毗伽闕可汗,遣使來告,玄宗冊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唐放棄瀚海都督名號,承認其可汗地位,說明回紇已是漠北唯一強國,唐不可能再保持燕然都護的權力。懷仁可汗與唐互市年最高額為十萬匹,馬一匹換絹四十匹。唐雖連年內戰需要補充軍馬,但回紇互市馬病弱不堪軍用,唐忍受損失照馬數付價,以求邊境平安。
古代名畫自安史之亂以來,回紇與唐交往密切,受唐文化影響也比較明顯,「初,回紇風俗樸厚,君臣之等不甚異,故眾志專一,勁健無敵。及有功於唐,唐賜遺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築宮室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綉之飾」。說明在唐的影響下,八世紀中葉後,回紇上層統治集團,開始建立城市、宮室,由游牧走向半定居生活。考古發掘證明:漠北有若干城郭,是回紇汗國時期建造的,其中哈刺巴刺合孫是回紇汗國的都城,城址佔地二十五平方公里,中心部分有特殊的牆垣圍繞著,面積有一平方公里。宮廷建築裝飾物是唐朝的風格。周圍為人煙較稀的定居區。城堡不僅面積很大,殘存的城垣還高達十公尺。這里不僅是回紇汗國的政治中心、商業中心,也是手工業的集中地區,在一所住宅的遺址中,找到松香、銅片和銅塊,斷定這是工匠的住宅。雖然回紇基本群眾仍是游牧民,但貴族已習慣於城市生活,這就為後來在西域定居奠定了基礎。回紇採用了開元歷,直到西遷後仍繼續使用。在昭武九姓胡的影響下,回紇日益重視商業活動,與唐進行大規模絹馬互市,得馬價絹,並購買茶葉及各種手工業品,除貴族自用外,勢必向兩域開辟交換市場。回紇商賈居長安者常有千人,九姓胡冒回紇之名雜居長安的還要加一倍,其他大城市也有不少。回紇人原信薩滿教,登里可汗率兵擊史朝義,攻入洛陽,接觸摩尼教僧,並帶帶四人歸國,摩尼教傳入回紇,並成為回紇的國教。
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至唐文宗開成五年(840)的六十年間,回紇可汗共歷十二代,其中四代在暴力奪位中被殺,六代通過暴力奪得汗位,政權極不穩定。從德宗貞元五年(789)起,回鶻與吐蕃爭奪北庭,斗爭極為激烈。自安史亂後,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孤懸塞外,當時吐蕃強盛,回紇扶助兩府,共同抵禦吐蕃。對雙方都有利。但回紇統治者把兩府看做附庸,徵收苛重賦稅,北庭受害更甚。原屬北庭管轄的沙陀別部和原屬回紇的三姓葛邏祿部和白服突厥部痕恨回紇的苛征暴斂,轉附吐蕃。德宗貞元五年(789),吐蕃結葛邏祿、白服突厥攻北庭,回鶻大相頡於迦斯率兵救之,結果大敗,北庭為吐蕃所有。次年秋頡干迦斯率全國兵數萬進取北庭,又被吐蕃擊敗,士卒死亡大半。葛邏祿乘勝取回鶻的浮圖川(在烏德鞋山西北),回鶻震恐,悉遷其西北部落於烏德鞋山以南以避之。正因回鶻內外多事,這一時期雖自天親可汗(名頓莫賀達干)起四代回鶻可汗先後與德宗女咸安公主成婚,但與唐朝往來明顯減少。
貞元十一年(795)奉誠可汗死,原出趺(音協)跌氏的宰相腆跌骨咄祿立為可汗,唐封為懷信可汗,回鶻可汗位由葯羅葛氏轉入跠跌氏。懷信可汗兩傳到保義可汗時,大破吐蕃,取涼州,佔領北庭和龜茲,擊敗葛邏祿,向西經略,勢力遠達真珠河(原蘇聯錫爾河上游納倫河)及拔汗那(原蘇聯烏茲別克費爾干納)一帶。當時吐蕃衰弱,後吐蕃又擊敗回鶻收回失去的土地。
穆宗長慶元年(821),崇德可汗即位,唐以憲宗女太和年最高額為十萬匹,馬一匹換絹四十匹。唐雖連年內戰需要補充軍馬,但回紇互市馬病弱不堪軍用,唐忍受損失照馬數付價,以求邊境平安。
自安史之亂以來,回紇與唐交往密切,受唐文化影響也比較明顯,「初,回紇風俗樸厚,君臣之等不甚異,故眾志專一,勁健無敵。及有功於唐。唐賜遺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築宮室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綉之飾」。說明在唐的影響下,八世紀中葉後,回紇上層統治集團,開始建立城市、宮室,由游牧走向半定居生活。考古發掘證明:漠北有若干城郭,是回紇汗國時期建造的,其中哈剌巴刺合孫是回紇汗國的都城,城址佔地二十五平方公里,中心部分有特殊的牆垣圍繞著,面積有一平方公里。宮庭建築裝飾物是唐朝的風格。周圍為人煙較稀的定居區。城堡不僅面積很大,殘存的城垣還高達十公尺。這里不僅是回紇汗國的政治中心、商業中心,也是手工業的集中地區,在一所住宅的遺址中,找到松香、銅片和銅塊,斷定這是工匠的住宅。雖然回紇基本群眾仍是游牧民,但貴族既習慣於城市生活,這就為後來在西域定居奠定了基礎。回紇採用了開元歷,直到西遷後仍繼續使用。在昭武九姓胡的影響下,回紇日益重視商業活動,與唐進行大規模絹馬互市,得馬價絹,並購買茶葉及各種手工業品,除貴族自用外,勢必向西域開辟交換市場。回紇商賈居長安者常有千人,九姓胡冒回紇之名雜居長安的還要加一倍,其他大城市也有不少。回紇人原信薩滿教,登里可汗率兵擊史朝義,攻人洛陽,接觸摩尼教僧,並帶教,登里可汗率兵擊史朝義,攻人洛陽,接觸摩尼教僧,並帶四人歸國,摩尼教傳入回紇,並成為回紇的國教。
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至唐文宗開成五年(840)的六十年間,回紇可汗共歷十二代,其中四代在暴力奪位中被殺,六代通過暴力奪得汗位,政權極不穩定。從德宗貞元五年(789)起,回鶻與吐蕃爭奪北庭,斗爭極為激烈。自安史亂後,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孤懸塞外,當時吐蕃強盛,回紇扶助兩府,共同抵禦吐蕃。對雙方都有利。但回紇統治者把兩府看作附庸,徵收苛重賦稅,北庭受害更甚。原屬北庭管轄的沙陀別部和原屬回紇的三姓葛邏祿部和白服突厥部痕恨回紇的苛征暴斂,轉附吐蕃。德宗貞元五年(789),吐蕃結葛邏祿、白服突厥攻北庭,回鶻大相頡干迦斯率兵救之,結果大敗,北庭為吐蕃所有。次年秋頡干迦斯率全國兵數萬進取北庭,又被吐蕃擊敗,士卒死亡大半。葛邏祿乘勝取回鶻的浮圖川(在烏德鞋山西北),回鶻震恐,悉遷其西北部落於烏德韃山以南以避之。正因回鶻內外多事,這一時期雖自天親可汗(名頓莫賀達干)起四代回鶻可汗先後與德宗女咸安公主成婚,但與唐朝往來明顯減少。
貞元十一年(795)奏誠可汗死,原出趺(音協)跌氏的宰相跠跌骨咄祿立為可汗,唐封為懷信可汗,回鶻可汗位由葯羅葛氏轉入腆跌氏。懷信可汗兩傳到保義可汗時,大破吐蕃,取涼州,佔領北庭和龜茲,擊敗葛邏祿,向西經略,勢力遠達真珠河(原蘇聯錫爾河上游納倫河)及拔汗那(原蘇聯烏茲別克費爾干納)一帶。當時吐蕃衰弱,後吐蕃又擊敗回鶻收回失去的土地。
穆宗長慶元年(821)崇德可汗即位,唐以憲宗女太和公主妻之。回紇與唐交往再度活躍,互市興旺。文宗太和六年(832),回鶻內亂又起,又發生飢荒和疫病,大雪成災,羊馬多死。文宗開成五年(840)回鶻別將句錄莫賀引黠戛斯兵十萬騎攻破都城,殺磕馬及(音咳颯)可汗及宰相掘羅勿,焚毀牙帳,擄去全部財物,回鶻汗國亡。
回鶻汗國崩潰後,諸部離散。一支為居於可汗牙帳附近的十三部共立烏希特勤為烏介可汗,南下邊塞降唐,未幾發生內哄,烏介可汗被殺,遏捻特勤被立為可汗。後轉依室韋和奚,逐漸消失。一支奔吐蕃佔領下的河西地區,定居在甘州(今甘肅張掖)一帶,與當地人民融合,即今天甘肅省裕固族的祖先。一支西遷天山北路由回鶻宰相駁(音颯)職擁龐特勤(回鶻可汗的外甥)等人率十五部西奔葛邏祿地區,龐特勤被推為可汗。後曾攻克西州、北庭、輪台等城,勢力發展,掌握了唐通天山南北路的樞紐。一支西遷天山南路,可汗居西州,稱西州回鶻,征服了天山南路各城居的農業國。可汗沿唐制,對內地朝廷稱舅,自稱為甥。西遷天山南北路的回鶻諸部,與當地居民長期相處,逐漸發展形成為維吾爾族。
⑥ 老金溝的歷史故事
一、十萬火急
1940年秋,一名交通員被捕後叛變,供出了省委駐地在老金溝、隨省委活動的六支隊已遠離駐地、省委機關兵力極其缺乏等重要情況,敵人得此消息後欣喜若狂,以為徹底摧毀中共在北滿上層組織的時機已到,迅速派熟悉老金溝一帶情況的匪特邵振鵬率領10名武裝特務,化裝成持槍投奔抗聯的老百姓,穿密林直插老金溝。當時在臭松溝活動的三路軍總參謀長許亨植得知情況後焦急萬分,恰巧由老金溝前來送信的交通員於蘭閣趕到,許亨植立即寫了一封密信,派於蘭閣速返省委,要求他在9天內走完在平時15天才能走完的700多里山路,搶在敵前將信送到。於蘭閣不負重任,克服重重困難,只用8天時間即到了老金溝,出人意料的是,敵人已於前一天趕到,幸好因敵人不明情況尚未動手。當時省委機關只有金策等3人留守,金策看到許亨植的信後,鎮定自若,與於蘭閣仔細研究後,設計在吃飯時使敵特人槍分開,一舉消滅了這股敵特,省委和附近的三路軍被服廠及醫院的傷病人員因此轉危為安。
二、戰斗到日本投降
1944年,於天放曾率所部去蘇聯未成,打死打傷日討伐隊數十人後返回老金溝,後於天放雖然被俘,但老金溝留守的抗聯戰士一直戰斗在那裡。
1945年深秋的一天,幾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男子,悄悄地摸進了鐵力縣北面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落,他們留一個人在村邊,其餘數人進了一幢緊靠村邊的茅草屋,但沒過幾分鍾,進屋的幾個人就像瘋了似的沖出門外,揮著手臂高喊「鬼子投降了,我們勝利啦!」他們一會擁抱在一起,一會又哭又笑,一會又蹲坐在地上,哽咽著,啜泣著。
這些人是一直在這一帶和日本侵略者斗爭的抗聯戰士,到村裡來的目的是籌集糧食,他們來自當時惟一仍頑強堅守的抗聯密營--老金溝,來這之前,他們還不知道日本人已經投降了。 老金溝留守人員因消息閉塞而未能及時得知這一消息,這次下山籌糧才知道日寇投降的事……
抗聯槍支再現老金溝
2005年8月25日,鐵力林業局向陽林場職工紀振坤在采山途中發現,在向陽林場141班3小班施業區內的一處石砬子下面有些生銹的鐵器,經仔細辨認後他發現,原來這是一批年代已久的槍支。 紀振坤將其中兩支槍帶回了林場,並向林場有關部門匯報了這一情況。8月27日,向陽林場、鐵力林業地區公安局、鐵力地區抗日斗爭史研究會等部門的工作人員來到此地,發掘了該批槍支。經確認,此批槍共15支,其中有一把蘇制「駁殼」手槍,一把蘇制沖鋒槍,其餘均為步槍,所有槍支均腐蝕嚴重,木製槍托、槍把已腐爛,一些零部件散失。
⑦ 哺糟啜醨的成語典故
【出處】: 漢·王延壽《王孫賦》:「同甘苦於人類,好哺糟而啜醨。」
⑧ 誰能告訴我粥的歷史故事嗎也及它們典故:謝謝
1、范仲淹食粥
范仲淹家裡貧窮,他在南都學院讀書時,天天煮米,來做一大鍋粥,經過一晚上的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拿兩塊,和一些腌菜吃。留守有個兒子和他一起學習,那個留守的兒子要回到家鄉陪父親,臨走前送給范仲淹一些美味菜餚。但范仲淹放在了一邊,不久後食物全腐爛了。
留守的兒子說:「家父聽說你過得清淡貧苦,送來這些吃的,可你為什麼不吃呢?」范仲淹說:「不是我不感謝你們的好心,只是因為我吃粥吃久了,心裡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豐盛的飯菜,以後的日子裡我怎麼會平靜安心得再吃下這些粥呢?」
2、吃粥
北宋時期潮州地方先賢吳復古很重視粥的養生作用,說白粥可以「推陳致新,利膈益胃。」吳復古是揭陽縣蓬州郡人(今屬汕頭市),和蘇東坡一家交好,做過皇帝的老師。吳復古喝粥養生的理論,在潮州地區影響很大,喝粥的傳統也就從那時一直保持了下來。
這其中和潮州人的飲食習慣也有很大關系,北方人、廣府人習慣以干飯充飢,喝粥只是補充,而潮州人則是一日三餐都喝粥,粥水就是他們的主食。這樣的飲食習慣也讓潮州人對粥的製作窮盡技巧、精益求精,好喝養人的潮州白粥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誕生並發揚光大的。
(8)啜的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喝粥的益處:
1、消宿食,吃粥能夠溫暖人的脾胃,幫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積食。
2、辭清,吃粥的人,氣息沒有凝滯的現象,說話的聲音清晰,昂揚。
3、除飢,吃粥能夠充實人的口腹,讓飢餓感馬上消除。
4、消渴,吃粥能夠讓人喉吻沾潤,乾渴的感覺得以消除。
5、容易消化,白米熬煮溫度超過60攝氏度就會產生糊化作用,熬煮軟熟的稀飯入口即化,下肚後非常容易消化,很適合腸胃不適的人食用。
⑨ 古代故事
中國)明朝 施耐庵 著
[故事梗概]
●第一回
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
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來朝禳疫。
洪太尉上山求見天師不成。回至方丈,不顧眾道士勸阻,打開「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禍。他吩咐從人,隱瞞走妖魔一節,假報天師除盡瘟疫,得到仁宗賞賜。
●第二回
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九紋龍大鬧史家村
高俅與端王(後來的徽宗)結識。被提拔為殿帥府太尉,對曾打翻他的王升的兒子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施行報復。
王進出走延安府,在史家村給史進教槍棒。
史進因擒少華山陳達而和朱武、楊春相識往來。華陰縣中秋夜來史家村捉拿賞月喝酒吃肉的史進並少華山三好漢。
●第三回
史太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三頭領殺退縣衙之兵,去延安尋找師傅王進,與魯提轄在渭州潘家酒店相遇。魯達救助金翠蓮父女,打死鄭屠。
●第四回
趙員外重參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台山
魯達出逃代州雁門縣,金老女婿趙員外送他去五台山,做僧避禍。
魯達晚不坐禪,喝酒打人。打造關王刀一樣的戒刀和禪杖。假借過往僧人名義喝酒吃狗肉,在半山拽拳使腳,打坍亭子,打壞金剛,要燒寺院,回寺嘔吐,給禪和子嘴裡塞狗腿,搞得大家卷堂而散。監寺、都寺遣眾人來打,魯達趁酒醉大鬧一場,被長老喝住。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長老贈智深四句偈言,智深去東京大相國寺討職事僧做。在桃花村為劉太 公解除逼婚之憂。假扮太公小女,打了來庄逼親的桃花山二頭領周通,大頭領李忠為二頭領打仇,與魯達相認。李忠、魯達、劉太公三人到桃花山聚義廳,休了親事。
智深趁李忠、周通下山劫掠金銀給他,自拿山寨金銀,從後山滾下而去。
●第六回
九紋龍剪徑赤松林
魯智深火燒瓦罐寺
在寺院上了假扮道士和尚,實則搗毀寺院,養女吃酒的崔道成和丘小乙的當,二次復回,被二賊擊敗,到赤松林,遇到剪徑的史進,二次再回寺院,打死崔、丘二賊,燒了瓦罐寺。
投大相國寺管菜園,被一幫潑皮包圍。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
花和尚力服波皮,從潑皮買酒牽豬請魯智深。智深連根拔直垂楊柳,眾潑皮驚服。智深還席,為眾潑皮使禪杖,林沖看見喝采,兩人結為兄弟。
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內調戲林沖之妻。林沖見是高衙內,雖然惱怒,但忍了。智深來助,林沖忍讓。
高衙內思念林妻,富安和林沖好友陸虞候陸謙出賣朋友,請林沖去吃酒。高衙內卻哄林妻到陸虞候家調戲,林沖聞訊趕到,衙內逾窗而逃。
老都管引陸謙、富安見高太尉,定下陷害林沖的計策。林沖中計被擒。
●第八回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林沖被押開封府。當案孔目孫定與府尹將林沖刺配滄州。陸虞候買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於途中殺害林沖。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沖。在野豬林,薛、董將林綁在樹上,說明高太尉陸虞候指使他倆陷害林沖的根由。兩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沖。
●第九回
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
魯智深在野豬林救了林沖,林沖叫魯智深不要打董薛二人,與魯智深分別後,來到柴進莊上,受到柴進厚待。與洪教頭比武取勝。
來到滄州,用錢買通差撥管營,又得柴大官人遺書信照看,免挨一百殺威棒,還開了枷,派去天王堂當看守,林沖深感「有錢可以通神。」
●第十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
陸虞候再次設計陷害林沖,曾被林沖救過命的店主人李小二向林沖報告了消息,林沖怒尋陸謙不遇。
管營派林沖管草料場,欲燒死林沖。林沖殺死了差撥,富安,陸謙。
林沖在一莊上烤衣討酒,打散莊客,醉倒雪地,被莊客捉住。
●第十一回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樑山
林沖被捆至柴進庄暫住。官司追捕甚急,柴進周濟他去梁山。
在酒店吃酒時乘酒興賦詩一首。發抒對高俅的不滿,表現對未來的嚮往。與朱貴相識,被船接去梁山泊。
王倫出於嫉妒人心,先不肯收留。後要林沖拿「報名狀」來,林中下山等了兩天,第三日等得一人,卻是楊志。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沖落草
汴京城楊志賣刀
王倫想要楊志在山,以牽制林沖,楊志不從,只得讓林沖坐了第四把交椅。
楊志乃楊令公之孫,因丟了花綱石,想補殿帥職役,被高俅批倒趕了出來。纏盤用盡,便賣寶刀。遇到潑皮牛二,無理取鬧,楊志性起用刀殺了牛二,被監禁於死囚牢中。眾人見他為東京街除了牛二這害,多方周濟。又被送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留守梁中書見楊大喜想通過演武試藝,抬舉楊志。
●第十三回
急先鋒東郭爭功
青面獸北京鬥武
楊志槍勝周謹,箭勝周謹。又與索超相鬥,不分勝負,兩人都被封為管軍提轄使。梁中書與夫人商議收買十萬貫禮物玩器,選人上京去慶賀蔡太師生日。
朱仝、雷橫巡捕賊人,在東溪村邊的靈官廟里抓住赤發鬼劉唐。
●第十四回
赤發鬼醉卧靈官殿
晃天五人義東溪村
晃蓋設計救了專門拜訪他的劉唐,以甥舅相稱,瞞過雷橫。又送雷橫銀兩。劉唐向晃蓋說知梁中書要用十萬不義之財買來金珠寶貝慶賀蔡京生日,「取之何礙。」晃蓋曰:「壯哉。」叫他安歇,從長計議。
劉唐去趕雷橫,要追回晃蓋送的銀兩,與雷兩撲刀相鬥,吳學究銅鏈相隔,晃蓋趕來勸住。晃,吳,劉三人計議智取梁中書不義之財。
●第十五回
吳學究說三阮撞等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吳用向晃蓋,劉唐介紹三阮。並連夜起程行百二里地,來到梁山泊邊的石碣村。
阮氏三弟兄充滿對官府之滿;而對梁山泊好漢則生羨慕之情。吳用因勢利導,說轉三阮。
六好漢在晃家莊設誓化紙;公孫勝強求會見晃蓋,與晃蓋說知取不義十萬貫之財的事。
●第十六回
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
七星聚義,在黃泥岡東十里路的安樂村白勝處安身。
梁中書要楊志送寶,楊志不要大張旗鼓,而要扮做客商。並要老都管、兩個虞候都聽他的,不要在路上鬧別扭。一行十五人,出北京城,取大路往東京進發。
正是五六月天氣,酷熱難行,軍漢倒地。七個好漢裝做販棗子的小本經紀人,白勝裝做賣酒的,八人使計用蒙汗葯葯倒眾軍漢,老都管,老虞候。
楊志喝得少,起得早,要跳岡自盡。
●第十七回
花和尚單打二龍山
青面獸雙奪寶珠寺
楊志不忍自盡,下岡而去。
做制使失了花石綱,做提轄又失生辰綱,只好投二龍山落草。
魯達殺死鄭龍在二龍山落草。
都管,廂禁軍回京謊報楊志勾結賊人,盜走珠寶,梁中書告知蔡京。蔡京命令府尹捉拿賊人。府尹責成緝捕使臣何濤限十日捉拿賊人上京,何濤為之煩惱,兄弟何清向他說出了晃蓋與白勝。
●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穩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晃天王
何濤、何清兄弟到府尹告狀,拿來白勝,搜出臟物。何觀察等人於鄆城縣捉拿晃保正,遇到押司宋江。宋江穩住何濤,飛報晃蓋。
捉拿晃蓋的朱仝、雷橫放了晃蓋。何濤回稟府尹,帶人捉拿三阮。
●第十九回
林沖水寨大並火
晃蓋梁山小奪伯
何濤帶領官兵捉拿三阮,何濤被割耳放走。眾好漢上樑山,王倫嫉妒,不肯收留,吳用計激林沖火拚王倫。林沖仗義,殺死五倫,吳用要林沖坐第一把交椅,林沖辭之。
●第二十回
梁山泊義士尊晃蓋
鄆城縣月夜走劉唐
林沖推晃蓋為首,吳用,公孫為輔,自己坐了第三把交椅。
吳用施計,大敗官兵,捉拿黃安,得了不少人馬船隻,獲財物金銀無數。方針救白勝謝宋江。
宋江濟閻婆之困,閻婆為謝宋江,把女兒婆惜與宋江作妻。婆惜與張三通姦。
劉唐持金謝宋江,宋江收晃蓋謝書。
●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兒
宋江怒殺閻婆惜
閻婆硬逼宋江與女和好。未成,宋江欲給王公棺材錢,發現招文袋忘在家中,招文袋裡有晃蓋書信和謝金。回到家裡,為婆惜陪話婆惜不給招文袋,以官司相逼,宋江將刀殺之。
閻婆騙宋江至衙門告狀,眾公人不捉拿宋江。唐牛兒又來隔開閻婆,宋江逃走。
●第二十二回
閻婆大鬧鄆城縣
朱仝義釋宋公明
知縣想庇護宋江,只把唐牛兒問罪;閻婆再三哭鬧,知縣差朱仝,雷橫捉拿宋江。宋江藏於家中,朱仝有意放走;雷橫不捉拿宋太公。兩人只抄宋江和父親斷絕關系的執憑公文回縣回話。
宋江與兄弟宋清到柴進莊上躲避,撞見正發瘧疾烤火的武二郎,武松正要在病好後去拜訪他。
●第二十三回
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
武松被宋江驚出一身汗,瘧疾好了。武松要回到到清河縣探望哥哥,宋江兄弟兩個專程相送,與武松結束兄弟。
武松到陽谷縣地面。在景陽岡打死猛虎。
知縣賞錢一千貫,武松把錢散與獵戶。知縣抬舉武松為步兵都頭。
●第二十四回
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
武松遇到哥哥武大郎。行至家中,與潘金蓮相見。金蓮頓生邪心,調戲武松,被武松臭罵一頓。金蓮反咬武松調戲她。武松要去東京出差,向哥嫂辭行,遭到嫂嫂冷罵。只勸哥哥安分守己。
武大隻按武松所說行事。西門慶偶見金蓮,一日三進王婆門,王婆貪賄說風情。鄆哥到王婆家尋西門慶看破機關,報知武大。
●第二十五回
王婆計啜西門慶
淫婦葯鴆武大郎
鄆哥與武大設計捉姦,武大被打卧床,王婆設計陷害武大。
金蓮用砒霜毒死武大。西門慶心懷鬼胎,宴請團頭何九叔,何疑之,看了金蓮並武大屍首後驚倒。
●第二十六回
偷骨殖何九叔送喪
供人頭武二郎設祭
何九叔假昏,聽夫人言,收下武大骨殖並西門慶給的十兩銀子。
武松回家,引何九叔,鄆哥到縣府告狀,知縣得了西門慶賄賂,把武松駁了回來。
武松酒請四鄰,尋下淫婦、王婆口供,挖了金蓮心肺五臟,割下狗頭,又到獅子樓把西門慶倒跌街心割下頭來,並金蓮頭一處供於武大靈前。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
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
武松告官,府尹送他到東平縣,陳府尹給他減了罪,解赴武松到孟州交割。
中途遇母夜叉孫二娘,沒有喝其蒙汗葯酒,假裝昏死,二娘來拖,就勢按她在地下。菜園子張青出來解除了誤會。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鎮安平寨
施恩義奪快活林
張青要做翻兩個公人,引武松去二龍山落草。武松不教傷害兩個公人。
來到東平府,不主動給差撥行賄,願挨一百殺威棒。多虧施恩相助,未遭殺威棒、盆弔、土布袋之刑。小管營施恩厚待武松,言說要他將息半年三五個月,有事相央。武松聽了不吃酒。去天王堂前把那三五百斤重的石頭只一撇,打下地里一尺來深,又擲起,離地一丈來高,神力驚人。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蔣門神
施恩告訴武松與蔣門神爭奪快活林失利一事,武松要立即為施恩報仇,並與施恩結為兄弟。
武松喝了許多酒,來到快活林,在「河陽風月」酒肆將蔣門神夫人丟進酒缸。給蔣門神使了個玉環步,鴛鴦腳,打得蔣門神告饒。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鬧飛雲浦
蔣門神把快活林酒店時還舊主施恩。施恩敬重武松,重霸快活林。
張都監請武松來家,酒肉相待。灌醉武松,設計擒拿,指使知府將武松下入死囚牢里。
施恩給康節級、葉孔目各一百兩銀子,以保武松性命。武松被脊杖二十刺配恩州牢城。半路施恩送衣送吃,備說蔣門神復奪快活林之事,在飛雲浦,武松殺死四個公人,奔孟州城裡來。
●第三十一回
張都監血濺鴛鴦樓
武行者夜走蜈蚣嶺
武松在鴛鴦樓,殺死蔣門神、張團練、張都監,連夜越城而走。
孟州知府著人緝拿武松,張青介紹武松到二龍山寶珠寺魯智深、楊志處去。孫二娘母夜叉教武松打扮成行者,當時來到蜈蚣嶺,與庵里假扮出家與女人調笑的先生斗將起來。
●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錦毛虎義釋宋江
在蜈蚣嶺殺了王道人。救了張太公家女兒,來到白虎山孔太公莊上,為討酒肉,打了孔亮。跌進溪里,醉中被孔明孔高捉拿,卻被在此莊上居住的宋江搭救。武松表示要去二龍山落草,「異日不死,受了招安。」宋江鼓勵他歸順朝廷青史留名。
宋江夜來清風山,與燕順、王矮虎、鄭天壽相會。
王矮虎,劫一婦人到自己房中,宋江問明是花榮同僚劉高的妻子,便跪拜在地,要王英放她回去,並許下日後與王英娶一個妻子的諾言。
●第三十三回
宋江夜看小鰲山
花榮大鬧清風寨
宋江投花榮處,勸花榮與劉知寨和好。
元宵佳節,宋江月夜鰲山前觀燈,劉知寨夫人指他為賊,劉知寨派人捉了,花榮帶人救回宋江。宋江當晚去清風山躲避,又被劉高所捉,青州府慕容知府派鎮三山去劉高處押來宋江,黃信與劉高設計騙花榮到清風寨內,和宋江一起解青州府來。
●第三十四回
鎮三山大鬧青州道
霹靂火夜走瓦礫場
清風山三好漢燕順,王英,鄭天壽攔路打敗黃信,搶回宋江,花榮。
慕容知府派秦明來清風山,秦明跌入陷馬坑被活捉。眾好漢挽留,秦明不肯背負朝廷,來到青州,慕容知府不開城門,言說昨夜秦明引人打城殺人,並把秦明老小頭割了拿給秦明看。秦明只好退回。宋江、花榮說明這是要秦明死心塌地的計策。宋江把花榮的妹妹許與秦明。秦明單騎來清風寨,說轉黃信入伙。
●第三十五回
石將軍村店寄書
小李廣梁山射雁
傳說朝廷要來征剿,宋江要大家去梁山泊入伙。中途宋江收到宋清家書,知父病喪,在本鄉村口張社長處聽到老父不死,大罵兄弟寫假書信。宋太公說明怕宋江落草,做個不忠不孝的人,因此叫石勇捎書去叫他回。宋江拜了父親,當晚即被新來都頭趙能趙得團團圍定。
●第三十六回
梁山泊吳用舉戴宗
揭陽嶺宋江逢李俊
宋江主動就縛,被刺配江州牢城,宋太公相送,教宋江不可入伙,免做不忠不孝之人。不虞中途被劉唐截住,宋江借刀自刎,不願落草,嚴尊父教,揭陽嶺在李立酒店被蒙汗酒麻翻。在揚子江撐船為生的李俊趕來相救,李立勸他不要去江州,宋江不肯。在揭陽鎮上資助賣膏葯的薛永,被一大漢所打。
●第三十七回
沒遮攔追趕及時雨
船火兒大鬧潯陽江
張艄公(張橫)救宋江過潯陽江,在江心幾乎被謀財害命,李俊趕緊來相救。與揭陽一霸穆弘穆春相見。
宋東來江州府,蔡九知府(蔡太師第九子)當廳。管營著宋江做了抄寫文案的人。
●第三十八回
及時雨會神行太保
黑旋風斗浪里白條
戴宗向宋江索取常例銀,宋江不給,取出吳用書信,與戴宗相認。
宋江與戴宗手下的小牢子李逵相見。李逵拿了宋江十兩銀子去賭,輸了不認賬,搶走別人的銀兩。宋江把銀子還給小張乙,並給了被李逵所打之人的將息錢。宋江、戴宗、李逵三人上琵琶亭,宋江熱情招呼李逵吃肉喝酒,李逵因放走活魚,被張順淹得半死。宋江叫戴宗拿出張橫書信,喝住張順,救了李逵。
●第三十九回
潯陽樓宋江吟反詩
梁山泊戴宗傳假信
宋江來到潯陽樓自飲自吃,吟反詩兩首。
無為軍通判黃文炳於潯陽樓上發現宋江反詩,蔡九知府下令捉拿。宋江裝瘋。蔡九知府聞知是近瘋,把宋江下到死囚中,派戴宗去東京報告蔡太師。戴宗被朱貴領上樑山泊,吳用教戴宗賺蕭讓(書法家)金大堅(雕刻家)上山,假造蔡京回書。
●第四十回
梁山泊好漢劫法場
白龍廟英雄小聚義
黃文炳道破假回書上破綻,戴宗被打成招,下進牢里,斬首之日,梁山好漢及李逵來救,李逵不分官兵百姓,舉斧亂砍,晃蓋喝止不聽。
二十九條好漢在白龍廟聚義。
●第四十一回
宋江智取無為軍
張順活捉黃文炳
眾好漢大敗江州官軍,到穆太公莊上飲酒。宋江提議攻打無為軍,派侯健、薛永、白勝去城內做內應。石勇、杜遷扮為乞丐在城門左右埋伏。用火燒了黃文炳的家。拿走銀錢。
黃文炳從江州回家,在船上被李逵,張順擒拿。李逵割黃文炳的肉給眾領下酒吃。
宋江表示死心塌地入伙落草。晃蓋坐第一把交椅,李逵提出要晃蓋當大皇帝,宋江當小皇帝。
●第四十二回
還道村受三卷天書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宋江不聽晃蓋勸陰,回家搬取老父,被官軍追趕,進還道村避難,在玄女廟神櫥里躲避。九天玄女用酒、棗相待宋江,又賜三卷天書,贈四句詩。天明欲回。李逵來救,晃蓋又派人接宋太公上山,與宋江相會。公孫勝要回家搬母,李逵也要回家搬母。
●第四十三回
假李逵剪徑劫單人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
李逵回家搬母,途中遇李鬼冒名自己剪徑打劫,未殺,給銀十兩。後知受騙,殺了李鬼,李鬼妻逃走。
回家見娘,娘雙目失明,李騙娘說做了官,接娘享受。哥哥李達回家,揭穿李逵秘密,並去財主家要領人捉拿李逵。李逵給他留下一錠大銀走了。李達領人亦不去趕。
背娘至沂嶺,給娘取水,娘被虎吃,連殺子母四虎,被眾獵戶迎至曹太公莊上,被李鬼老婆認出,曹太公設計灌醉,報告知府。朱貴朱富救得李逵性命,李逵殺了曹太公、里正及李鬼老婆。
●第四十四回
錦豹子小徑逢戴宗
病關索長街遇石秀
晁、宋、吳派戴宗往薊州探望公孫勝,中途遇見公勝推薦上樑山的楊林;在飲馬川遇見鄧飛、孟康。又與鐵面孔目裴宣相見。戴宗、楊林來到薊州城未找見公孫勝。一日遇見楊雄與張保廝打,拚命三郎石秀助楊雄趕走張保。二人結為兄弟,楊雄引見石回家與新娶寡婦潘巧雲相見。
戴宗、楊林尋公孫勝不見,回飲馬川同斐宣、鄧飛、孟康等人一起上樑山。
潘公、石秀開肉鋪。
●第四十五回
楊雄醉罵潘巧雲
石秀智殺裴如海
潘巧雲與報恩寺和尚裴如海來往。石秀發現,與楊雄設計捉拿裴、潘。楊雄酒醉回家大罵潘巧雲,潘巧雲誣陷石秀調戲她。楊雄懷疑石秀,石秀相辭而去,住在客店,五更捉住知情的胡道人,問明底里,殺了胡道,扮做胡道殺了裴如海。自去客店睡覺。
●第四十六回
病關索大鬧翠屏山
拚使三火燒祝家店
楊雄悔誤,與石秀到翠屏山殺了潘巧雲,和來古墳掘覓東西的鼓上蚤時遷一起,要去梁山泊。
三人來鄆州地面的祝家店吃酒,聽到店中小二哥介紹了祝家莊的情況。石秀討刀未遂,時遷又偷了報曉的雞來下酒,小二哥發現,叫出幾條大漢,被石秀、時遷打跑了。石秀放火燒了酒店,半路被莊客追趕,時遷被撓鉤拌倒擒拿了。楊雄、石秀在一酒店遇見曾被楊雄救過命的杜興。
●第四十七回
撲天雕雙修生死書
宋公明一打祝家莊
杜興介紹祝家莊、扈家莊、李家莊三家誓盟,共拒梁山的情況及李家莊主撲天雕李應。李應修書去祝家莊取時遷,被祝氏三傑臭罵一頓,扯了書札。李應與祝彪在獨龍岡前交鋒,被祝彪射中臂膀,楊雄,石秀回梁山泊搬兵。
宋江帶兩路人馬,到獨龍山前安寨,派石秀,楊林去看路徑,石秀在酒店遇到鍾離老人,問了盤陀路,方知遇見白楊樹便轉彎才是活路,否則都是死路。楊林因不知盤陀路被捉。
宋江不見石秀、楊林,急於救人,殺奔祝家莊來,中計被圍。
●第四十八回
一丈青單捉五矮虎
宋公明二打祝家莊
宋江迷了盤陀路,石秀說明遇見白楊林轉彎的道理,並說明燭燈為號的秘密,花榮射滅燭燈,使敵伏兵慌亂,方逃出去,鎮三山黃信被捉。楊雄出主意去會李應。李應不見宋江;杜興說明三庄結盟情況,講明進攻時間宜晝不宜夜,攻門宜夾攻不宜只攻前門等。
宋江引三路兵來到獨龍岡前。兩路兵把住祝家莊前後門。一丈青扈三娘捉了王矮虎。林沖捉了扈三娘。
晁蓋派吳用前來助戰,宋江表示破敵決心。吳用獻計。
●第四十九回
解珍解寶雙越獄
孫立孫新大劫牢
毛太公毛仲儀賴解珍解寶打死的老虎,又買通了包節級,要害死兄弟二人,登州兵馬提轄孫立及孫新、顧大嫂、鄒淵、鄒潤等劫牢報仇,投奔梁山,適逢宋江兩打祝家莊失利,願作內應,以此功作為入伙之禮。
●第五十回
吳學究雙掌連環計
宋公明三打祝家莊
扈家莊扈成牽牛擔酒,來討扈三娘。宋江、吳用要求他不要協助祝家莊。
孫立扮做對調來鄆州把守的登州提轄,與欒廷玉及祝朝奉、祝氏三傑相見。並捉得石秀,取得信任,作為內應,殺死祝氏三傑;李逵燒殺了扈家莊。宋江謝絕了鍾離老人,免燒莊院,給村民糧賞,凱歌歸山。
宋江,吳用設計截李應入伙。
宋江讓一丈青扈三娘與王矮虎結婚。
●第五十一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誤失小衙內
宋江與吳用商議各頭領重新分工。
雷橫不願上山入伙。他打死與知縣相好的白秀英,被押進牢里,雷母央求朱仝節級,朱仝在一家酒店開枷放了雷橫。朱仝被斷配滄州,知府留他在本府聽候使喚。七月十五日朱仝抱四歲小衙內往地藏寺看點放河燈,在水陸堂放生池邊與雷橫說話,朱仝先不願入伙。吳用使計教李逵殺了小衙內,朱仝怒追李逵到柴進莊上,柴進說明底里,吳用、雷橫、朱仝、李逵相見。
●第五十二回
李逵打死殷天錫
柴進失陷高唐州
朱仝要殺黑旋風,方才入伙,柴進只得暫留李逵。吳用及雷、朱先上山。
柴進叔叔柴皇城,宅後院花園被高太尉的叔伯兄弟,新任知夜高廉帶來的妻舅殷天錫所佔,李逵打死殷天錫,柴進被高廉下在牢里。
宋江引軍與高廉三百飛天神兵對陣,高廉使起神法,林沖等敗退五十里下寨。宋江使回風返火之法。高廉又使神獸之法,宋江又敗。高廉使風雨之法劫寨撲空,被楊林箭射左臂。
●第五十三回
戴宗智取公孫勝
李逵斧劈羅真人
戴宗、李逵奉宋江、吳用之命,離高唐州去薊州找公孫勝。一天到素麵店吃飯,從一老人口中得知公孫勝在九宮縣二仙山。戴宗去見,被公孫老母回絕。戴宗叫李逵去屋裡打鬧,公孫勝只好出來,以老母年邁,羅真人不放為由不去梁山。李逵於五更偷去松鶴軒,斧劈羅真人。羅真人使白手帕捉弄李逵,戴宗再三央求,羅真人派黃巾力士從薊州牢中救李逵回來。
●第五十四回
入雲龍鬥法破高廉
黑旋風探穴救柴進
羅真人教公孫勝八個字:「逢幽而止,遇汴而還。」公孫勝使出神法,使高廉所使獸行法盡現原形,高廉劫寨,被公孫使法把三百神兵殺個盡絕。吳用假做援軍到來。高廉出城迎接,城被奪,人被殺。
節級藺仁,藏柴進於枯井中,李逵下井,吊他上來。
呼延灼奉命征剿梁山義軍。
●第五十五回
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布連環馬
呼延灼保薦韓滔、彭王+己為正、付先鋒。分三路往梁山泊來。一丈青用紅錦套索俘虜了彭王+己。宋江釋放彭王+己表示只待聖主寬恩,赦宥重罪,忘生報國。二次交戰,宋江被連環馬打敗。呼延灼通過高太尉調來轟天雷凌振,造炮攻打山寨。宋江設計擒得凌振上山。眾將商議破連環馬,金錢豹子湯隆獻人獻軍器。
●第五十六回
吳用使時遷盜甲
湯隆賺徐寧上山
湯隆言他能造破連環馬的鉤連槍,要使鉤鐮槍卻需要他的姑舅哥哥徐寧。而徐寧上山,又需先把他的雁翎鎖子甲盜來。吳用差鼓上蚤時遷盜甲。
時遷去東京盜得徐寧雁翎鎖子甲,轉與戴宗拿上樑山。湯隆假裝和徐寧、時遷追趕盜甲之人,碰上樂和趕車,一起上坐。樂和用麻葯麻翻徐寧,賺上樑山,教習鉤鐮槍法。
●第五十七回
徐寧教使鉤鐮槍
宋江大破連環馬
連環馬被破,韓滔被徐寧說轉入伙。呼延灼逃走,在酒店被桃花山周通、李忠盜了御賜好馬,呼延灼領兵討馬,李中、周通寫信要二龍山魯智深、楊志、武松幫助,三頭領和呼延灼交鋒,不分勝負。因白虎山孔明,孔亮要向青州借糧,慕容知府要呼延灼回青州城。呼延灼捉了孔明,孔亮逃回,遇見武松、魯智深、楊志,四人商議聯絡桃花山周通、李忠一起攻打青州。
●第五十八回
三山聚義打青州
眾虎同心歸水泊
楊志主張聯合梁山泊宋江一起攻打青州,宋江答應出兵。
宋江、吳用、花榮設計擒獲呼延灼。宋江為之去縛,聲稱權借水泊避難,只待朝廷招安,呼延灼願留山寨,引得幾個頭領假裝逃回城裡,殺了慕容知府,桃花、二龍同歸梁山。
魯智深和武松去少華山請史進入伙,史進被華州賀太守拿在牢里。魯智深去救,被賀太守擒拿。
●第五十九回
吳用賺金鈴吊掛
宋江鬧西嶽華山
宋江引三路人馬來少華山,賺宿元景太尉上山;又派人假扮太尉,殺了賀太守,救了史進,魯智深、宋江對宿太尉畢恭畢敬,表示要歸順朝廷。
徐州縣芒碭山中攀端、項充、李袞要吞並梁山泊,宋東派林沖收擒,林沖初戰大敗。
●第六十回
公孫勝芒碭山降魔
晁天王曾頭市中箭
公孫勝設諸葛亮擺石為陣之法,擒了項充、李袞,二將又去說服攀端,歸順宋江。
晁蓋攻打曾頭市,因輕信被誘入包圍圈,面頰中史文恭毒箭,回山身亡,眾頭領推宋江為山寨之主,宋江改聚義廳為忠義堂,主張替天行道,重新安排座次,欲取北京大名府玉麒麟盧俊義。
●第六十一回
吳用智賺盧俊義
張順夜鬧金沙渡
吳用和李逵同往北京說盧俊義上山。吳用給盧俊義算卦,百日之內,屍首異處。說去東南千里之外可避此難,並留四句歌給盧。
盧俊義家留燕青,身帶李固要去山東太安州避難燒香觀景,中途經過梁山泊,被眾好漢輪番相鬥,逃至李俊船上,被三阮,張順等翻船落水。
●第六十二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場石秀跳樓
盧俊義被張順擒拿,宋江帶頭領動著鼓樂迎接,要盧俊義上山坐第一把交椅,盧不肯。眾頭領輪留請客,盧俊義住了兩個多月。
李固與盧俊義娘子結婚,並到官司告發。盧俊義回城,被李固設伏綁送梁中書前。屈打成招,下入死牢。燕青討飯給主人吃。柴進和戴宗買通兩院節級蔡福,盧俊義被脊杖二十,刺配三千里外沙門島,李固收買防送公人董超、薛霸,殺害盧俊義,盧俊義被燕青所救,要上樑山,中途被捉拿,燕青告知宋江;石秀奉宋江之命到北京打聽盧員外消息適逢斬首盧員外,石秀從酒樓上跳將下去,嚇跑蔡福、蔡慶,搶走盧俊義。
●第六十三回
宋江兵打北京城
關勝議取梁山泊
盧俊義、石秀被擒,下於死牢,梁山泊好漢散發沒頭?
⑩ 尋找關於西安的歷史典故
財神」趙公元帥故里
趙公明是我國民間頗具傳奇色彩的「財神」,在大陸、港澳台及東南亞華人社會備受尊崇。據史載及傳說,趙公明(即趙公元帥,西周時代人)出生羽化均在西安市周至至集賢鎮趙大村(因趙公明曾官居大夫而得名)。清《周至縣志》載:「財神趙公明,趙大村人,村中有趙公明墓。」明萬曆九年(1581年)、清光緒戊子年(1881年)曾先後對趙公明墓進行修葺,其建築風格保留了明清時代的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近年來,眾多炎黃子孫特別是港澳台、東南亞地區的仁人善士、商界代表多次來趙大村財神故里進香朝拜,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梨 園
中華梨園歷史悠久,梨園藝術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國粹,更是聯系海內外華人情感的精神紐帶。承古續今,華清池的梨園文化與溫泉沐浴文化兩大品牌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的熱切關注。華清池溫泉馨泉香湯,細膩柔滑,以歷代帝王專用、貴妃出浴芳香凝脂的動人故事名冠諸泉之首,贏得「天下第一御泉」的美稱。且與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結下不解之緣,「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六宮粉黛無顏色」,自白居易的《長恨歌》問世以來,華清池作為唐明皇與楊貴妃傳奇愛情故事的發生地而家喻戶曉。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及隨駕梨園弟子在唐華清宮中開創了梨園藝術先河,後世梨園弟子將唐明皇奉為梨園鼻祖。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唐華清宮遺址區域內獲得重大考古發現,並在此基礎上將唐玄宗與楊貴妃教習梨園弟子演練歌舞的場所唐華清宮梨園恢復和建立起來,這是目前全國僅存的3座梨園遺址中唯一展出的一座。華清宮不僅僅是唐代梨園弟子活動的重要場所,也堪稱是中國戲曲的發源地。
關中八大怪
當你暢游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時,會發現這里的一磚一瓦都烙下了歷史的印記,散發著強烈的文化魅力。而給人印象更深刻、震撼更大的,卻是流傳在民間的民諺「關中八大怪」。它所展現出的關中民風、民情、民俗,歷史的印記更深刻,文化的沉澱更厚重!
第一怪 房子半邊蓋
關中農村的房屋,如同把雙坡形式的房屋從中間一刀切開,背面是從屋頂到地面的一堵高牆。另一面是斜坡的屋面,這名獨特的「半邊式」建築,堪稱一絕,在國內其他地方是罕見的。
第二怪 頭帕頭上戴
關中一帶的中老年婦女都喜歡頭上頂一幅大手帕。手帕前邊的兩只角打成兩個「結兒」用發夾別住,後面的兩只角任其飄拂。戴手帕的目的,既可以防止太陽直射頭頂,同時也起到了防塵的效果。
第三怪 面條像腰帶
關中面切得特別寬,人稱「褲帶面」,雖說有點誇張,但其寬度也有15毫米,長的一條可盛一海碗,飯量大者「一條」足矣。飯量小的就不敢問津了。
第四怪 鍋盔賽鍋蓋
鍋盔是一種形如鍋蓋的發面餅,草帽大小,足有10斤重,吃時切開,可一連吃好幾天,而且炎夏半月不變味,隆冬百日不變質。相傳,女媧在驪山「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死後被尊為「驪山老母」。為了緬懷這位造福人類的女神,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女媧生日這天,人們都要烙餅紀念。餅烙熟後,先向房上扔一張,叫做「補天」;再往地上扔一張,叫做「補地」。既是補天補地之餅,當然就越烙越大了。
第五怪 油潑辣子一道菜
油潑辣子是關中人家的看家菜餚,不論是拌面夾餅,還是啜粥吃饃,都少不了它。西安傳統風味名吃羊肉泡饃,之所以成為「名吃」,關鍵在於油潑辣子。故有「無辣不下飯,無辣不成席」之說。人們都知道四川、湖南人最愛吃辣子,殊不知關中人把辣子視命根子。
第六怪 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第七怪 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縣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拉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碗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第八怪 有凳不坐蹲起來
關中人平時寧蹲不坐,村頭樹下,房前屋後,大人小孩吃飯、抽煙、下棋、玩撲克、聽故事,一蹲就是幾個小時。就連大姑娘、小媳婦,也都在一塊兒蹲著做針線、聊家常。可以說,關中人的「蹲功」是練到家了!
風趣方言
方言、俚語是在千百年的文化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陝西方言在唐代時達到鼎盛,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國外使節均說陝西話。
文化藝術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在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漢唐兩代尤為突出。悠久厚重的西安歷史文化,不僅蘊涵著豐富的文物資源,同時衍生出一批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形式,如地方戲曲、長安古樂、民間工藝、風俗文化和特色飲食等。其中地方戲曲不僅有被譽為戲劇鼻祖的秦腔,還有眉戶、碗碗腔、皮影戲等。民間工藝有泥塑、剪紙、戶縣農民畫等。這些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成為西安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依託,而且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西安的文化藝術人才陣容龐大。如文學界的陳忠實、賈平凹,美術界的劉文西、王西京,書法方面的鍾明善、吳三大,音樂方面的趙季平等。藝術表演方面,先後涌現出戴春榮、李梅、李東橋、李嵐、侯紅琴、齊愛雲等獲得全國戲劇「梅花獎」的年輕演員;張藝謀、郭達、李琦、尤勇等一批藝術人才也是從西安走向全國的。
文化形式色彩縐呈。由於歷史文化的滋養,秦腔、書法、繪畫、影視、泥塑、剪紙、社火、民間工藝、皮影等都具有獨特的優勢和藝術風格、藝術魅力。
秦腔
秦腔是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主要地方戲曲,是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因此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現「恍恍」聲)。它的發源和成長雖無十分可靠的材料考證,但大體上可以肯定,它是以陝西關中地區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這一地區就是周代的「秦」,直到現在,人們還都習慣稱之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
長安古樂
長安古樂又稱西安鼓樂、長安鼓樂等,是唐代宮廷的「唐大麴」,自唐朝至今已流傳逾1300多年,是我國境內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器樂樂種之一,被譽為「古代的交響樂」、「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千年以來,長安古樂在我國乃至世界廣為流傳,我國南方的「南音」和日本的「雅樂」中,都能聽到長安古樂的遺韻。長安古樂流傳至今有文字記載、有樂譜相傳的曲目近500首,類別可分為4種:古代佛教音樂、古代道教音樂、唐代宮廷音樂、民間祭祀喜慶音樂。
長安樂舞
長安樂舞也稱仿唐樂舞、唐樂舞,是中國古代盛唐時期的一種樂舞,兼收西域眾多少數民族及國外文化之精華,充分體現了盛唐王朝百國朝賀、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風土人情。唐樂舞氣勢磅礴,場面壯觀,集詩、詞、歌、賦於吹奏彈唱,融鍾、鼓、琴、瑟於輕歌曼舞。樂曲高亢悠揚,動作舒展流暢,服飾華麗多姿,堪稱歷代歌舞之最。
「仿唐樂舞」被譽為中國第一台仿古樂舞,自1982年9月推出以來,至今已在陝西省演出近2萬場,出訪過世界上的40多個國家,接待過數以百計的國家首腦和go-vern-ment要員。從1987年起,陝西歌舞大劇院與國旅合作,將自己多年創排的《仿唐樂舞》《長安樂舞》《秦風古韻》中的精彩部分重新加工,在唐樂宮以全新陣宮推出一部精華濃縮的《仿唐樂舞》,舞美、服裝、布景、樂器均煥然一新,獲得極大成功。
皮影
西安地區的皮影在全國久負盛名。此劇種最早見於宋代,13世紀傳入東南亞各地,18世紀傳入歐洲。皮影的表演形式是將刻有圖案的皮影透過燈光,映現出劇中的人物或背影。因皮影表演僅限於平面,人物形象只能以側面表達,故對皮影的磨製、造型和雕鏤都有極高的要求。常常只用幾根線條,就把劇中生、旦、凈、丑的人物性格刻畫得形神兼備。一張皮影不僅是表演的道具,也是一件獨具風格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