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左傳經典典故

左傳經典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28 17:03:18

❶ 左傳中的成語故事

愛鶴失眾

讀音: ài hè shī zhòng

釋義: 比喻因小失大。

出自: 《左傳·閔公版二年》:「狄人伐權魏,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有祿位,余焉能戰?』」

不可偏廢

匹夫無罪

讀音: pǐ fū wú zuì

釋義: 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後泛指一般人。一般人是沒有罪過的。

出自: 《左傳·醒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❷ 出自《左傳》這本書的故事有什麼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1] 記敘范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1.東道主
《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鄭國在秦國東面,故稱東道主。原指東路上的主人,後稱款待賓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
《左傳·僖公二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辟:同「避」,舍:春秋時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後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3.及瓜而代
《左傳·庄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兩人都是齊國的大夫)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及:等到。代:代替,接替。等到瓜熟時派人接替。泛指任職期滿,由他人繼任。
4.言歸於好
《左傳·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言:句首虛詞,無實際意義。彼此重新和好。
5.魑魅魍魎
《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魎,莫能逢之。」本為傳說中的鬼怪,現用以喻指各種各樣的壞人。
6.狼子野心
《左傳·宣公四年》:「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本謂狼崽子雖小,卻具有凶惡的本性。後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
7.外強中干
《左傳·僖公十五年》:「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張脈僨興,外強中干,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原指所乘之馬,貌似強壯,實則虛弱,後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謂表面強有力,實則虛弱。
8.表裡山河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山:太行山,河:黃河。泛指外有山內有河,地勢十分險要。
9.厲兵秣馬
《左傳·僖公三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厲:磨,砥礪;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飽馬,指作好戰斗准備。
10.困獸猶斗
《左傳·宣公十二年》:「困獸猶斗,況國相乎?」比喻在絕境中還掙扎抵抗。
11.風馬牛(風馬牛不相及)
《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言齊楚兩地相離甚遠,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地界。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12.劍及屨及
《左傳·宣公十四年》載:春秋時楚莊王派往秦國的使臣申舟路過宋國時,被宋人所殺。楚莊王急於出兵給申舟報仇,迫不及待地奔跑出去,奉屨(麻、葛等製成的單鞋)的人追到寢門的通道,奉劍的人追到寢門之外,駕車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後用以形容行動堅決迅速。
13.鞭長莫及(鞭不及腹)
《左傳·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原意是鞭子誠然很長,但不能打馬肚子。後比喻力量達不到。
14.城下之盟
《左傳·桓公十二年》:「楚人伐絞…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在敵人兵臨城下時被迫訂立的盟約,現指事發因條件限制而不得不做出的讓步。
15.爾詐我虞
《左傳·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指你詐騙我,我詐騙你。
16.貪天之功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原意把天的功績,說成是自己的力量。後謂抹殺別人的力量,把功勞算到自己身上。
17.居不重席(居不重茵)
《左傳·哀公元年》:「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席:鋪墊用具。坐卧處不鋪設兩重墊子,意謂節儉。
18.一之謂甚(一之為甚)
《左傳·僖公五年》:「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犯一次錯誤,已經過分了。表示不可一錯再錯。
19.假途滅虢
《左傳·僖公五年》載:春秋時期,晉國向虞國借路去滅虢,晉滅虢後,在歸途中又滅了虞國。後指以向對方借路為名而行消滅對方的計策為假途滅虢。
20.經天緯地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慈和徧服曰順,擇善而從曰比,經緯天地曰文。」擇善而從,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加以實行。經天緯地,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經世之才。
21.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不義的事情做多了,會自取滅亡。
22.一鼓作氣
《左傳·庄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3.居安思危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
24.一問三不知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其它還有:驕奢淫逸;眾叛親離;大義滅親;惟命是聽;皮之不存,毛將安傅(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等等。

❸ 左傳中的名句典故

左傳中的名句匯總如下

1、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左傳

專2、從善如登,從屬惡如崩——左傳

3、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凄風,秋無苦雨——左傳

4、天能蓋地,地能容小——左傳

5、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6、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7、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左傳

8、吉凶由人——左傳

9、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左傳

10、修已而不責人。——左傳

11、通過重重危難去尋求不朽,是一件——左傳

12、寬猛相濟,恩威並重——左傳

13、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左傳

14、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左傳

15、禮,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左傳

16、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左傳

17、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左傳

18、懲惡而勸善——左傳

19、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

❹ 左傳典故都有些什麼典故啊

安居樂業
出處復《老子》
甘美食,制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鬍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❺ 左傳中著名的故事,給大約20個

1、唇亡齒寒

僖公五年,晉獻公又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宮之奇勸誡虞公說:「虢國是咱們虞國的外圍,虢如果滅亡了,虞國必然會跟著被滅國,不能啟發晉國的野心,不可疏忽這支晉國軍隊。上一次借路已經是很嚴重的錯誤了,咱們可以再來第二次呢?俗話講:『臉頰和牙床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沒有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這就是虞國和虢國的關系啊!」

2、假途滅虢

而虞公天真的以為自己和晉國是同宗,覺得晉國不會害自己,就把道路借給了晉軍。宮之奇沒辦法就帶著自己的族人離開了虞國。待到十二月,晉國滅亡了虢國,晉軍回國,駐扎在虞國,趁機攻擊並滅亡了虞國。俘虜了虞公和大夫井伯,還有著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將其作為秦穆姬的陪嫁隨從。後來這個百里奚輔佐秦穆公成就了一番霸業。這就是假途滅虢這個成語故事的出處。

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這年夏天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同齊國的隰(xi)朋立了晉侯,是為晉惠公。晉惠公要殺里克為自己洗脫嫌疑。在即將殺里克時,派人跟里克說:「如果沒有您,我就當不上國君。即便如此,您畢竟殺了兩個國君和一個大夫,做您的國君確實太難了。」

里克回答說:「要是不廢掉奚齊、卓子,您怎麼可能繼位?要給一個人加上罪名,難道還怕沒有理由嗎?我聽命便是。」於是自刎而亡。那時丕鄭出使秦國,是為了推遲送禮而且道歉的,因此沒涉及到他。晉惠公也改葬了太子申生。晉惠公為什麼要殺里克呢?當年驪姬之亂後,各公子出逃,晉獻公也曾派兵殺到他們的駐地,他們只能繼續往其他國家流亡。

後來晉獻公重病,他和驪姬所生的奚齊還年幼,於是託付大夫荀息擁立奚齊繼位,並輔佐他。沒想到晉獻公剛死,晉國大亂,里克殺死了奚齊,死時僅十四歲。荀息又立晉獻公和少姬的兒子卓子為國君,又被裡克殺死,荀息眼看兩個少主人都沒保住,也自殺殉主了。這才有後來的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當了國君。

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這年冬季,秦國鬧災荒,派人到晉國買進糧食,晉國人不賣。慶鄭說:「背棄恩惠就沒有親人,慶幸別國的災禍便是不仁,貪圖所愛惜的東西就會不吉祥,使鄰國發怒就是不義。四種道德都喪失了,用什麼來守衛國家呢?」

虢射說:「皮已經不存在了,毛還依附在哪兒?」慶鄭說:「丟棄信義,背棄鄰國,誰來撫恤患難?沒有信義,禍亂便會發生,沒有援救就會滅亡。便是這個道理。」

虢射講:「給了糧食也不會減少怨恨,反而增加了敵人的實力,不如不給。」慶鄭講:「丟棄恩惠,慶祝別人的災難,這應該是民眾唾棄的行為。親近的人尚且仇恨,何況是怨恨的敵人呢?」晉惠公不聽。慶鄭退下來講:「將來國君一定會後悔此事。」晉惠公的忘恩負義導致了後邊一系列戰爭,以及繼承人被廢黜的故事。

5、痛心疾首

秦國在秦穆公時期曾幫助晉惠公、晉文公登上國君的位置,兩國互通姻親,後世用成語「秦晉之好」來形容這一時期的兩國邦交之深,但是畢竟兩國接壤,都要發展的話,戰爭就是不可避免的。這年四月初五,晉厲公派呂相與秦國絕交。呂相先稱贊秦穆公時期的兩國的盟國關系,又說秦晉餚之戰(故事6里有過描述)、令狐之戰以及河曲之戰使兩國關系極度惡化。

他對秦桓公說:「你們拉攏狄國打我們,又拉攏我們打狄國。對於楚國也是如此。我們國君討厭秦國的反復無常。因此把事情公開,來懲戒用心不專一的人。諸侯們聽到這些話,痛心疾首,都來和我們親近。您要是願意還可以結盟,我們諸侯軍隊就撤退,如果不願意,那諸侯聯軍就不會退後了。還請您的左右執事權衡利弊吧。」

秦桓公召來狄國和楚國與晉國聯軍在麻隧作戰,結果戰敗。這一戰秦國的成差和不更女父被抓,曹宣公死在了營中。

6、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晉悼公率領諸侯聯軍在鄭國東門示威,鄭國人派王子伯駢求和,晉國的趙武進城會盟。再後來,鄭國的子展出城跟晉悼公結盟,並贈送了很多禮品,包括大小鍾、磬,能歌善舞的美女十六人,還有戰車一百乘等。晉悼公將樂隊的一半賜給魏絳,對他講如果沒有他,自己不能跟各部落戎人講和,也不會九次回合諸侯,這些都如同音樂一樣和諧,讓他盡情享用。

魏絳謝絕說:「這些都是您賢明,我有什麼功勞呢?《尚書》中講:『處於安全時要想到危險。』想到了就會有防備,有了防備便沒有禍患。我只是以此來勸諫您。」晉悼公說獎賞是國家的典章制度,不可以廢除,還是贈給了他。魏絳從此有了金石之樂,這也是合乎禮制的。沒過多久晉國軍隊與秦國在櫟之地打仗,由於晉軍輕敵,被秦軍戰敗。

7、曹劌論戰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庄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朝去見魯庄公。曹劌問:「您憑借什麼作戰?」

魯庄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庄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

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庄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魯庄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庄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庄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

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打了勝仗後,魯庄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

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裡設有伏兵。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8、鄭伯克段於鄢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到庄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太叔京邑,庄公答應了,讓他住在那裡,稱他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牆超過三百方丈長,那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內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牆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許,恐怕對您有所不利。」

庄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怎能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庄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台,你姑且等著瞧吧。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於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背叛歸為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現在您打算怎麼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麼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給,那麼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生疑慮。」庄公說:「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將要遭到災禍的。」

太叔又把兩屬的邊邑改為自己統轄的地方,一直擴展到廩延。公子呂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庄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他也會垮台的。」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備好兵馬戰車,將要偷襲鄭國。

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庄公打聽到公叔段偷襲的時候,說:「可以出擊了!」命令子封率領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於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

9、燭之武退秦師

(僖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鄭國同時依附於楚國與晉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

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由於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

(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

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裡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

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10、子產不毀鄉校

鄭國人到鄉校休閑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 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麼樣?」子產說:「為什麼毀 掉?人們早晚幹完活兒回來到這里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

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以減少怨 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難道很快制止這些議論不容 易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

不如我 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葯。」然明說:「我從現在起 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小人確實沒有才能。如果真的這樣做, 恐怕鄭國真的就有了依靠,豈止是有利於我們這些臣子!」 孔子聽到了這番話後說:「照這些話看來,人們說子產不仁, 北打下如估。」

11、馬首是瞻

這年夏天,晉悼公為報櫟之戰的仇,率領諸侯聯軍攻打秦國。到了涇河邊,軍隊都不願先渡河。後來鄭國的子蟜和衛國的懿子說服諸侯各軍,才渡過涇河駐守到對岸。秦國人在涇河的上游投毒,聯軍很多人中毒而死。聯軍行至棫林,依然沒能迫使秦國屈服求和。晉大夫荀偃下令:「你們明天早上雞叫時駕好戰車,填平爐灶,跟隨我的馬走就行了。」

另一位晉國大夫欒黶(yan)說:「晉國還從沒有下過這樣的命令,我的馬頭可是往東走的。」於是他回國了,下軍也跟著他走了。左史對魏絳說:「我們也不等荀偃了嗎?」魏絳回答:「是他命令我們要服從主帥,欒黶是我的主帥,我只能跟隨他。服從主帥,也就是服從荀偃。」荀偃說:「是我的命令有誤,後悔也來不及了,只能讓秦國再勝利一次。」

於是下令全部撤退。晉國人稱這次戰役是「一場拖拖拉拉的戰役」。這一時期,秦、晉之間相互征伐,各自又有楚、齊等助戰,但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就像孔子說言:春秋無義戰。從各國的表現來看,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敢幹,同時也把人性展現的淋漓盡致。

12、齊晉案之戰

齊晉鞌之戰發生於公元前589年。當時,晉國的執政卿士郤克為報齊國戲辱之仇,借魯、衛求援之機,發兵攻齊。主戰場為鞌,故史稱「鞌之戰」。這場戰爭以晉國勝利而告終,但大大消耗了交戰雙方的實力

13、鞭長莫及

宋國人派樂嬰去晉國告急求援,晉景公想援救宋國。伯宗說:「不行,古人說過:『雖鞭之長,不及馬腹。』上天正在保硝楚 國,不能同它爭斗。

晉國雖然強盛,怎麼能違背天意?俗話說:『高下在心。』河流湖泊能容納污穢,山林草莽隱藏著毒蟲猛獸,美玉隱匿著瑕疵,國君也可以含恥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規。君王還是等一等吧。」晉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14、爾虞我詐

楚莊王派申舟到齊國訪問,說:「不要向宋國借路。」同時,楚莊王又派公子馮到晉國訪問,也不讓公子馮向鄭國借路。申舟因為在孟諸打獵時得罪了宋國,就對楚莊王說:「鄭國是明白的,宋國是糊塗的;去晉國的使者不會受害,而我卻定會被殺。」楚王說:「要是殺了你,我就攻打宋國。」申舟把兒子申犀託付給楚王後就出發了。

申舟到了宋國,宋國就把他扣留了。宋國執政大臣華元說:「經過我國而不向我們借路,這是把我們的國土當成了楚國的邊邑。把我國當成楚國的邊邑,就是亡國。殺了楚國的使臣,楚國一定會攻打我們。攻打我們也是亡國,反正都是一樣亡國。」

於是便殺了申舟。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身來往外跑,隨從人員追到寢宮甬道上才追上他讓他穿上鞋子,追到寢宮門外才讓他佩上劍,追到蒲胥街市才讓他坐上車子。這年秋天九月,楚莊王派兵包圍了宋國。

15、事君不避難

公元前572年六月的雞澤之盟會上,晉悼公的弟弟揚干擾亂隨從儀衛軍隊的行列,掌管軍法的魏絳就依法殺了揚乾的車夫。可見魏絳很稱職,可是晉侯卻覺得此事有辱於他的弟弟,非常憤怒,聲稱要殺魏絳。

找來魏絳的上司、中軍尉佐羊舌赤(伯華)交代:「我會合諸侯是為了增添榮耀,現在我的親弟弟居然被人欺負,還有比這更大的恥辱嗎!我一定要殺了魏絳,你去把它抓來,千萬別讓他跑了!」

羊舌赤力勸晉侯說:「魏絳一心事君,毫無叛逆之心,事奉國君不避危難,有了罪過不逃避懲罰,我想他會主動來找您解釋的,何勞您下此命令呢?」話剛說完,魏絳來了,把信交給僕人,准備抽劍自殺。下軍副將士魴、中軍候奄張老勸阻了他。

晉悼公讀他的上書,說:「以前君王缺乏使喚的人,讓下臣擔任司馬的職務。下臣聽說『軍隊里的人服從軍紀叫做武,在軍隊里做事寧死也不觸犯軍紀叫做敬』。君王會合諸侯,下臣豈敢不執行軍紀軍法?君王的軍隊不武,辦事的人不敬,沒有比這再大的罪過了。下臣畏懼觸犯死罪,所以連累到揚干,罪責無可逃避。

下臣不能夠事先教導全軍,以至於動用了斧鉞,下臣的罪過很重,豈敢不服從懲罰來激怒君王呢?請求回去死在司寇那裡。」讀了信,晉侯赤腳而出表示歉意,並自己承擔責任。晉侯認為這個人能夠「以刑佐民」就任用了他。

魏絳後來就為晉侯提出「和戎」的謀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魏絳從國家大局出發,沖破傳統偏見的束縛,積極主張和戎,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漢族爭取團結少數民族的先例。和戎政策實施後大見成效,用幾年後晉侯的話說是「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八年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

16、不貪為寶

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玉,把它獻給子罕,子罕卻不接受。獻玉的人說:「我把它拿給雕琢玉器的人看,雕玉的人認為這是寶物,所以小人才敢將此玉獻給您。」子罕跟這個人說:「我以『不貪』這個品德為寶,而你以這塊玉為寶。你要是把這塊玉給了我,那我們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了。我們都還是繼續各自擁有自己的寶物吧。」

獻玉的人行禮後說:「小人身懷此玉,不敢外出,我交出這塊寶玉來請求可免於一死。」子罕聽後,便把這塊玉放在鄉里,讓雕琢玉器的人為他雕琢,使這個人富裕後讓他回到原來的地方。

17、德為國之基

晉國范宣子執政,諸侯向晉國繳納的貢品很重,鄭國人深為這件事所苦。

二月,鄭簡公到晉國去,子產托隨行的子西帶去一封信,將這事告訴范宣子,信上說:「您治理晉國,四鄰諸侯不聽說您的美德,卻聽說收很重的貢品,僑對此感到困惑。僑聽說君子掌管國家和大夫家室事務的,不是為沒有財貨擔憂,而是為沒有美名擔憂。

諸侯的財貨聚集在晉國國君的宗室,諸侯就離心。如果您依賴這些財貨,晉國人就會離心。諸侯離心,晉國就垮台;晉國人離心,您的家室就垮台,為什麼沉迷不悟呢?那時哪裡還需要財貨?說到美名,它是傳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國家和家室的基礎。有基礎就不致垮台,您不也應當致力於這件事嗎?有了德行就快樂,快樂就能長久。

《詩經·小雅·南山有台》說:『快樂的君子,國家的基石』,說的是有美德啊!《詩經·大雅·大明》說:『上帝監視著你,不要使你的心背離』,說的是有美名啊!用寬恕的心來顯示德行,美名就會載著德行走向四方,因此遠方的人聞風而至,近處的人也安下心來。

寧可讓人說,『您的確養活了我們』,而能讓人說『您榨取了我們來養活自己』嗎?象有牙齒而毀滅了它自身,就是由於財貨的原故。」范宣子很高興,於是減輕了諸侯的貢品。

1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二十五年春季,齊國的崔杼率領軍隊進攻魯國北部邊境,報復孝伯那次進攻齊國。魯襄公擔心,派人向晉國報告,孟公綽說:「崔子將要有大志,不在於困擾我國,一定很快回去,擔心什麼?他來的時候不劫掠,使用百姓不嚴厲,和平日不同。」齊軍空來了一趟而退兵。

19、立德、立功、立言

晉國大夫范宣子到郊外迎接並問叔孫豹古人說的死而不朽是什麼意思,叔孫豹未及回答,范宣子又問:「我的祖先在虞舜以前稱陶唐氏,在夏朝稱為御龍氏,在商朝稱為豕韋氏,在周朝稱作唐杜氏,晉國稱霸中原後,又稱范氏,這樣的世代相襲,大概就是不朽吧。」叔孫豹答道:「以我所知,您說的這些叫世祿而不能稱為不朽。

我們魯國從前有個大夫叫臧文仲,他雖然死去,但是他的主張沒有廢絕,這才稱得上不朽。我聽說,一個人的偉大之處首先是道德高尚,堪為後人表率;其次是建有功勛,再次便是立言,或以主張,或以著述,教育啟迪後人。這些才能稱為不朽。如果只能保住貴族身分,維持宗廟,世代相襲,哪個國家都有這樣一批人。世代相襲時間長久和官俸優厚的人,是夠不上不朽之稱的啊。」

20、風馬牛不相及

(僖公)四年春季,齊桓公率領魯僖公、宋桓公、陳宣公、衛文公、鄭文公、許穆公、曹昭公各諸侯的聯軍入侵蔡國。蔡軍潰敗,齊桓公就接著進攻楚國。

楚成王派遣使者來到軍中,說:「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哪怕是我們兩國走失的牛馬也不會到達對方的境內。沒有想到君王竟不顧路遠來到我國的土地上,這是什麼緣故?」

管仲回答說:「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賜給我們的先君征伐的范圍,東邊到大海,西邊到黃河,南邊到穆陵,北邊到無棣。你不進貢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漉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昭王南徵到楚國而沒有回去,我為此而來責問。」

使者回答說:「貢品沒有送來,這確是我君的罪過,今後豈敢不供給?至於昭王沒有回去,君王還是問水邊上的人吧!」諸侯的軍隊前進,駐扎在陘地。

❻ 左傳中比較有名的故事有哪些

鄭伯克段於鄢(隱公元年)/11 曹劌論戰(庄公十年)/16 宋南宮萬之勇(庄公十一、十二年)/19 晉獻公假途伐虢(僖公二年、五年)/22 齊楚召陵會盟(僖公四年)/26 秦晉韓之戰(僖公十五年)/29 宋楚泓之戰(僖公二十二年)/36 晉公子重耳的流亡(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39 晉楚城濮之戰(僖公二十七、二十八年)/49 燭之武退秦師(僖公三十年)/58 秦晉殽之戰(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61 宋國的敗將華元(宣公二年)/67 昏君晉靈公(宣公二年)/70 晉楚邲之戰(宣公十二年)/75 齊晉搴之戰(成公二年)/92 知警對楚共王(成公三年)/100 不忘故國的鍾儀(成公九年)/103 晉楚鄢陵之戰(成公十六年)/105 晉滅逼陽(襄公十年)/117 子罕以不貪為寶(襄公十五年)/121 齊晉平陰之戰(襄公十八年)/123 張骼、輔躒挑戰楚軍(襄公二十四年)/128 崔杼弒齊庄公(襄公二十五年)/130 子產不毀鄉校(襄公三十一年)/135 鄭子南與子皙爭聘(昭公元年)/137 晏子不更舊宅(昭公三年)/140 齊魯炊鼻之戰(昭公二十六年)/143 專諸刺吳王(昭公二十七年)/146 邾庄公之死(定公二年、三年)/149 吳楚柏舉之戰(定公四年)/151 魯國侵齊(定公八年)/158 齊魯清之戰(哀公十一年)/160 楚國白公之戰(哀公十六年)/164

❼ 左傳中哪兩句名言是出自這個典故公為什麼會滅國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題目少打了個虞吧?應該是虞公

❽ 有個好像是左傳(孫子兵法)里的典故,請教各位

你好,這個典故已經失傳已久。互聯網上是找不到的了,網路的所有成語和典故名回句都已經檢索過一遍,答沒有。我覺得小時候在鄉下看過一張破紙片還有破石碑,上面似乎就是記載相似內容,但是我已經記不住了。最近才回過老家(初五上班沒辦法得回來)所以時間倉促來不及去看,現在老家變得面目全非,當地的圖書館也沒有相關的信息,實在對不起樓主。

❾ 哪些古詩詞將左傳篇目內容作為典故來使用

  1. 執牛耳: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著盛牛耳朵的盤子。內故稱主盟國容為執牛耳。後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權威的地位。

  2. 出處:《左傳·哀公十七年》 公會齊侯,盟於蒙,孟武伯相。齊侯稽首,公拜。齊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無所稽首。」武伯問於高柴曰:「諸侯盟,誰執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吳公子姑曹。發陽之役,衛石魋。」武伯曰:「然則彘也。」

  3. 用此典故的古詩詞

贈課會諸公

宋代:陳造

書社他年事,尋盟未厭煩。
須吾執牛耳,助子躍龍門。
凌厲先諸彥,從容即萬言。
雋功科舉外,暇日要深論。

憩紅詩課戲題一待於後

清代:曾國藩

鉛山不作桐城逝,海內騷壇委寒灰。
龍蟄虎潛斷吟嘯,坐令蚯蚓鳴驚雷。
慈紅先生頗好事,欲拓詩國疆土恢。
號召英豪執牛耳,大搜燕冀選龍媒。
走章馳檄遍都市,紛紛吟札如雲來。
較量錙銖判殿最,豈有魚目換珠胎!傾身愛才劇如命,酬字金帛布成堆。
達官貴人不好士,先生此舉真豪哉!嗟余楚狂百無用,長安十載餐黃埃。
作確無錢柱自苦,乞米有帖長空回。
臣朔飢死殊儒飽,古來顛倒何足哀!偶然塗抹為新句,畫眉深淺乖時裁。
鬟髻飄零有誰惜?錐刀角逐吁可略。
豚蹄果逐髯車祝,一笑取醉三百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