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典故的寺廟
Ⅰ 玉佛寺內有什麼典故
玉佛寺又稱護國寺,因其內供奉著一尊玉佛,故而得名。作為大皇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就坐落在大皇宮的東北角。全稱為「嘉願納瑟沙拉南佛院」的玉佛寺是一座集泰國各佛寺特點為一體的泰國著名寺廟。建於1784年的玉佛寺是皇族供奉玉佛像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
玉佛殿是玉佛寺最著名的殿宇,因為這里供奉著令世人矚目的玉佛。這座高66厘米、寬48厘米的玉佛被安放在11米高的黃金佛台上,佛身上披有一件價值連城的金縷衣,這座稀世鎮國之寶被泰國佛教徒認為是最神聖的大佛。每年的夏季以及雨季和冬季換季時分,泰王都會親自分別為玉佛更換紅寶石的金衣、藍寶石的金衣和純金的金衣。玉佛的頭頂還撐有9層金傘保護,以及分別代表太陽和月亮的兩顆水晶球。在玉佛前還安放了兩尊黃金佛像,他們分別代表一世皇與二世皇。
碧隆天神殿坐落在大雄寶殿的北邊的大台基上。這座陳放拉瑪一世至五世紀念像的寺廟是拉瑪一世為紀念雙親所建的皇室宗廟。這座神殿的塔基很有意思,因為它是由20個托塔的猴子構成的。在這座神殿前還矗立著兩座進佛塔,而整座神殿在每年只有4月6日才對外開放。
方形帶有鉅齒的屋頂,簡單獨立的整體結構,四個夜叉駐守的大門構成了一座藏經閣。在這座藏經閣供奉著一部以金片做成的經典,還陳列著代表每一世皇的白象及國徽。藏經樓北邊還藏有一座小巧逼真的吳哥窟模型。
拉瑪一世時所繪的178幅圖畫與韻文被畫在整個玉佛寺的走廊牆壁之上。這些壁畫講述的是流傳在泰國的神話,其繪畫手法活潑立體、栩栩如生
Ⅱ 南印度最著名的寺廟動用萬人百象修建,強調生殖崇拜,僅僅有何典故
南印度最著名的斯里米納克錫寺幾乎是馬杜賴的同義詞,所有來馬杜賴的人都要參版拜這里權。街上涌動著專門來參拜的印度人。
坐落於市區的中心,是南印度最負盛名的廟宇。其寺廟外型採用傳統印南寺廟的梯形設計,廟頂有「經輪」狀的飾物,外牆有無數雕像組成,非常宏偉。寺廟建於16-17世紀,廟內供奉米納克希神和濕婆神。
在神廟旁的冷飲攤上,我倆一人要了杯鮮榨菠蘿汁,跟印度人民擠在一起喝完後,回眸最後忘了一眼神廟,方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Ⅲ 雄登寺的寺廟典故
雄登寺來建立以前,這源里以有兩個寺廟殿堂,一個叫翁更打麻,一個叫翁更下麻,都是白教小寺廟。創寺人洛珍郎吉(原系白教徒)為求學深造,步行西藏,欲渴拜白教祖師噶瑪巴,被其徒拒之門外,未能得見,轉而求拜黃教大師宗喀巴為師,攻讀經書八年,獲得高深學識,回到稻城後,創立黃教,擴建雄登寺,為該寺第一代黃教活佛。時教盛興旺僧眾達730人。據考核:該寺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距今已有570多年的歷史,寺廟佔地1100餘畝。
Ⅳ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的故事是怎麼來的
來源不明了...
混合版!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廟里有個老和尚回和一答個小和尚...有一天 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條河..河邊有座庵 庵里有個老尼姑和一個小尼姑..有一天 老尼姑在對小尼姑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廟里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天 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條河..河邊有座庵 庵里有個老尼姑和一個小尼姑..有一天 老尼姑在對小尼姑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廟里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天 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條河..河邊有座庵 庵里有個老尼姑和一個小尼姑..有一天 老尼姑在對小尼姑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廟里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天 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條河..河邊有座庵 庵里有個老尼姑和一個小尼姑.....
Ⅳ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這個故事哪裡來的
來源不明了... 混合版!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廟里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天 老和尚對小專和尚說:從前屬有條河..河邊有座庵 庵里有個老尼姑和一個小尼姑..有一天 老尼姑在對小尼姑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廟里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天 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條河..河邊有座庵 庵里有個老尼姑和一個小尼姑..有一天 老尼姑在對小尼姑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廟里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天 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條河..河邊有座庵 庵里有個老尼姑和一個小尼姑..有一天 老尼姑在對小尼姑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廟里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天 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條河..河邊有座庵 庵里有個老尼姑和一個小尼姑.....
Ⅵ 誰能給編一個關於寺廟的故事啊
從前有座山,抄名曰靈山。山上有個寺廟叫雷音寺,雷音寺里住著一位高僧,一燈禪師。一燈禪師雖已退出江湖多年,然江湖上卻一直有他的傳說。據信,一燈禪師最近練就了絕世武功,————移山大法。江湖各路高手皆上靈山拜訪一燈大師,都想見識一下移山大法。這天,雷音寺山門雲集了數萬人,請一燈大師為表演移山大法,並請大師傳授大法於大眾。大師苦苦思索,到底是教還是不教呢,最後大師決定,把這個方法告訴大家:移山大法的秘訣是:山不過來,你就過去嘛!!!全場掌聲如雷,人人五體投地。
哈哈,娛樂一下。不過提問的這位施主,你別鑽牛角尖,山不過來,你就過去,換個思路,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哦!
Ⅶ 【一個很有深度的故事】有個寺廟,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珠而聞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廟里的老住持和7個
贊一個。人要勇於承擔責任。
Ⅷ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典故
公元833年,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牛僧孺是「牛李黨爭」中牛黨的代表人物。838年,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府,擔任宣州團練判官,他由宣州去拜訪牛僧孺時,有感而發創作了《江南春》這一詩作。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不考慮歷史背景,杜牧的這首詩應該是一首非常好的景色詩,如果聯繫到杜牧的身份和所處的歷史背景,這首詩就不是單純的景色了。(杜牧像)
《江南春》的創作背景如何?
763-840年間,安史之亂後,自唐代宗開始就崇信佛教,佛教得以迅速發展。在這一時期,佛教享有特權,寺廟的土地可以免稅,佛教僧人可以免除徭役。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農民將土地「送給」寺院,繳納一定的稅額差給寺廟,剃度出家也可以免除勞役,寺廟經濟蓬勃發展。幾十年下來之後,大量的土地和人員依附到寺廟中,各地的建立的寺廟鱗次櫛比,寺廟發展影響到了國家的賦稅和勞役,已經觸及到唐王朝的底線。(煙雨蒙蒙中寺廟景色)
作為官員的杜牧也清楚了解這一事實,但也無可奈何,只能發出隱喻的感慨罷了。安史之亂後到唐武宗時期的皇帝們都崇信佛教,819年大文學家韓愈上奏了《諫迎佛骨》的奏摺,被貶往地方,差點身死,誰還敢多說話。
安史之亂後崇信佛教的唐朝皇帝有: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等。
《江南春》有什麼典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一詩句中的講到的是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皇帝們都崇信佛教,不過最終都消亡了的歷史典故,王朝短命,佛也沒有解救這些王朝。
南朝是指420-589年在中國南方先後建立的四個王朝。其中劉宋王朝時宋文帝崇信佛教,他聽說佛教有助於統治,教化民眾,就開始信佛教了。宋孝武帝時期,甚至有僧人參與朝政,僧人慧琳被當時的劉宋人稱之為「黑衣宰相」。南齊的齊武帝深通佛教理論,甚至著有佛教著作。南梁梁武帝曾經四次將自己捨身寺廟,讓大臣將自己贖回來,其中有一次花費了一億錢。南陳的諸位皇帝為了統治的需要也崇信佛教。(南朝梁武帝像,崇信佛教,最終被餓死)
根據統計,南朝宋、齊、梁、陳四朝的全境寺廟和僧侶如下:
一、劉宋時期。佛教寺院1913座,僧侶36000餘人;
二、南齊時期。佛教寺院2015座,僧侶32500餘人;
三、南梁時期。佛教寺廟2846座,僧侶82700餘人;
四、南陳時期。佛教寺
Ⅸ 佛家寺院中的接引殿有什麼典故接引是什麼意思
「接引」一詞為佛用語,意為:引導,教導。
接引殿:供阿彌陀佛塑像
接引道人:明清小說《封神演義》以武王伐紂為背靜,描寫了神話世界裡諸神鬥法的故事。其中以姜子牙封神為引言,闡教與截教之爭為主。主要有:闡教,截教,道教和西方教派,由於那個年代釋迦牟尼還沒出世,故此沒有佛教,但根據佛教傳說,在釋迦牟尼未出世前,已經有佛的出現。接引道人便是釋迦牟尼前的佛祖,此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南無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據無量壽經卷上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凈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報得極樂凈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即凈土門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凈土,故又稱接引佛。
他的左脅侍「觀音菩薩」和右脅侍「大勢至菩薩」,三位被稱為:西方三聖。接引佛手常持蓮台,接引眾生,身高六丈,法力無邊。曾應 太上老君與元始天尊邀請,來東土共破通天教主的「誅仙」「萬仙」二陣,後身染劫數,奉鴻均老祖之命,下凡轉世至長安城一姓梁人家,俗名梁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