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時最疼
A. 歷史典故大全(簡短)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
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B. 輕點兒,疼典故
據純良的人猜測可能是一個拔牙的故事。
C. 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成語名,主人公,具體典故)
1、雞口牛後(蘇秦)
戰國時期,蘇秦在馬嶺關向鬼穀子學藝期滿後,居沙河十里亭。蘇秦胸懷大志,憤然離家,以「合縱學說」游說各路諸侯,宣傳「合縱抗秦」的主張:六國聯合抗秦,自己的國家獨立了,自己就作了雞口;如果附庸於秦國,就是作了牛後,就要受秦國擺布,慢慢被秦國吞並。
蘇秦的精闢論述博得六國信任,六國國君資助他兵車、輜重、金錢;使他執掌六國相印,擔任合縱盟約首領,統率六國軍隊聯合抵禦強秦。使天下和平與穩定。
2、圍魏救趙(孫臏)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3、大儒縱盜(大儒)
有一天,大儒到趙都去,在湡水(古城池,今邢台沙河)一帶碰見一夥盜賊。盜賊索要大儒的錢財,他便痛快地全給了他們。遭賊又要大儒的車馬,他也慷慨地給了他們。盜賊還要大儒的衣服和被褥,他還是痛痛快快地給了他們。
盜賊們感到驚奇,私下議論道:「這一定是天下傑出的人,今天我們侮辱了他,他一定會報復我們。還不如現在把他殺死,以消除後患。」於是,盜賊們把他殺死了。對此,秦國的相國呂不韋在《呂氏春秋 必已》中評論說:大儒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他縱容盜賊的結果。
4、尊王攘夷(齊桓公)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5、三令五申(孫武)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
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D. 40個歷史典故
1、大約四千七百年前,黃帝(軒轅)聯合炎帝戰勝了九黎族蚩(chī)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後來黃帝又擊敗炎帝族,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因此,後人被稱為「炎黃子孫」。
2、堯是黃帝以後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由於他的長子丹朱不肖,舜並未傳位於丹朱,而是讓位於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為「禪讓」。
3、鯀(gǔn)的兒子禹採取「開、通、疏、鑿、引」的方法治水有功,受舜禪讓。成為新的部落聯盟首領。
4、禹禪讓帝位給伯益,禹的兒子啟奪位稱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自此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
5、我國最早的可考文字甲骨文是從商朝開始的。
6、姬昌,後人尊稱周文王,實施仁政,有太顛、辛甲大夫、閎(hóng)夭、散宜生等賢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輔佐下奠定了滅商的基礎,相傳《周易》為其所著,將八卦演為64卦,並做卦辭、辭。
7、周武王興兵伐紂,奴隸倒戈,紂王鹿台自焚,奸臣惡來、費忠被斬首,殷商滅亡,周王朝誕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齊、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魯,後有周公輔成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
8、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齊桓公,與後來的晉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起,在歷史上被稱為「春秋五霸」。(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9、「秦晉之好」指春秋時秦晉兩國的統治者之間,出現過多次通婚聯姻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幫助流亡秦國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並將自己的女兒文嬴(yíng)嫁給了重耳,成就了「秦晉之好」。
32、三顧茅廬:袁紹敗北,劉備投靠劉表,屯駐新野小縣,訪襄陽水鏡先生司馬徽(huī)知:卧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龍」諸葛亮,字孔明,劉備三訪襄陽隆中,求得諸葛亮出山輔佐,並按照《隆中對》「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業。
33、建安七子:在曹操統治集團里,有七位文學家,合稱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càn)、徐幹(gàn)、阮瑀(yǔ)、應瑒(yáng)、劉楨(zhēn)主導文壇發展。
34、公元220年一月,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在洛陽病逝,十月,曹丕稱帝,建魏,東漢滅亡。
35、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36、自蜀漢建興5年起,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後主劉禪(shàn),六次出兵北伐,史稱「六齣祁山」。在最後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終因心力交瘁,病逝,年僅54歲。雖然沒有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萬古流芳,他為蜀漢的鞏固和發展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7、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遷都建業,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38、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áo),曹丕之孫,公元260年,因司馬昭權勢日重,危及帝位,聲稱司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衛士、僮僕討伐司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huàn)為帝,即魏元帝,自己獨攬大權。
39、三國歸晉:司馬昭立了魏元帝後舉兵進攻蜀漢,蜀漢後主劉禪昏庸透頂,在奸佞(nìng)宦官黃皓的唆使下負荊而降,劉備、諸葛亮千辛萬苦開創的蜀漢政權從此滅亡。蜀漢滅亡不久,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為晉武帝,建立了晉朝,公元279年,起兵滅吳,三國歸晉,全國統一。
40、公元290年,晉武帝病重,太子司馬衷即位,為晉惠帝,晉惠帝皇後賈南風(賈後)陰險毒辣,先後除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wěi),廢太子(後毒殺),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囧(jiǒng)廢除賈後,司馬倫稱帝,之後各諸侯為爭奪皇位展開了廝殺,有: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囧、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yóng)、長沙王司馬乂(yì)、東海王司馬越,加上被賈後所殺的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史上稱「八王之亂」,持續16年,獨剩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毒死晉惠帝,立司馬熾(chì)為帝,即晉懷帝,西晉王朝從此衰落。
E. 歷史典故
鑿壁借光:http://ke..com/view/86993.htm
囊熒映雪:http://..com/question/2471289.html
頭懸梁 錐刺內骨:容http://..com/question/21778489.html
F. 告訴我一些古時的典故
http://..com/question/15797858.html
花萼樓間,仙李盤根調國脈;沉香亭畔,嬌楊恃寵起邊風。
巫峽浪傳,雲雨荒唐神女廟專;岱宗遙望,兒孫羅列屬丈人峰。
跨鳳登台,瀟灑仙姬秦弄玉;斬蛇當道,英雄天子漢劉邦。
詩寫丹楓,韓女幽懷流御水;淚彈斑竹,舜妃遺憾積湘江。
建議看看《笠翁對韻》,有很多典故,而且琅琅上口。
G. 歷史上有哪些典故,知道的說一說
1.典故:懸梁刺股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
「懸梁」的故事見於《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刺股」的故事見於《戰國策·卷三秦一》。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梁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2.囊螢映雪
出 處 ,「囊螢」出自《晉書·車胤(yìn)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映雪」則出自《孫氏世錄》:「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3.鑿壁偷光
原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7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西京雜記》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這就是鑿壁偷光的故事。4. 鐵杵成針
【出自】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 5.卧薪嘗膽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卧薪:睡在乾柴上。嘗膽:嘗苦膽。
典故: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後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後,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侮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
一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 6.圓木警枕
出處 宋·范祖禹《司馬溫公布衾銘記》:「以圓木為警枕,小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
釋義 用圓木做枕頭,睡著時容易驚醒。形容刻苦自勉。
《圓木警枕》: 司馬光是北宋人,他擔任官職後,因為發現自古以來還沒有一部較系統的編年體通史,所以決心擠出時間來完成這部巨著。為了搶時間,不讓自己睡覺睡過頭,他自己設計了一種圓木枕頭――警枕。人在睡覺時,只要一翻身就會醒來,於是起來繼續讀書...
H. 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
1、愛鶴失眾
成語故事:公元前668年,衛惠公的兒子姬赤成為衛懿公後,不思富國強兵之道,整天喜歡養鶴,甚至荒唐到給鶴封官位,享官祿,百姓怨聲載道。北方狄國借機出兵攻打衛國,衛國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衛懿公被狄兵所殺。
5、舉案齊眉
東漢學者梁鴻回老家時,有許多女子想嫁給他,他都謝絕了。有個叫孟光的女子雖然生得又矮又胖,但品行修養很好。她拒絕了許多人的登門求婚後,三十多歲如願以償地嫁給了梁鴻。婚後,他們靠種地和織布為生,日子過得幸福和睦。
後來梁鴻因在一首詩中觸犯了漢章帝,夫妻倆不得不流落到吳中。每天梁鴻幫人幹完活回來,孟光總是低著頭,把准備好的飯菜用托盤舉到跟眉毛平齊的高度侍候丈夫用餐。案:托盤。這個成語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I. 「心疼」一詞的由來,是出自什麼典故嗎
心疼由來來於醫學,沒有典故。
醫學上源心疼又稱「九種心疼」。泛指上腹脘部和前胸部的疼痛。
《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沖脈公孫穴主治歌》:「九種心疼病不寧。」註:「九種心疼者,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注,曰去來痛。」
現今意思:
1∶十分愛惜 珍惜
2∶因喜愛的東西或人受到損害而感到痛苦或難受
3.憐惜;疼愛。
《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 安老爺 平日雖是方正嚴厲,見這等嬌生慣養一個兒子,為了自己,遠路跋涉而來,已是老大的心疼。」老舍《柳家大院》:「最愛打孩子的爸爸也裂著大嘴哭,自己的孩子哪有不心疼的?」曹禺《原野》序幕:「那麼,你心疼我不心疼我?」
4.吝惜,捨不得。
《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 施鑒 是個本分財主,惜糞如金的,見兒子揮金不吝,未免心疼。」《紅樓夢》第八六回:「必須衙門再使費幾次,便可回家了,只是別心疼銀子。」巴金《關於》:「毀掉它們,我感到心疼,彷彿毀掉我的過去。」
5.陝西方言。用來誇獎女孩子美麗可愛,討人喜歡。
J. 詢問一個典故!!!!!想不起來我頭疼~
您說的是東施效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