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六祖慧能的典故

六祖慧能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26 19:14:37

⑴ 六祖慧能的故事短點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版師,得黃梅五權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鑒禪師。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陳寅恪稱贊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⑵ 六祖惠能避難石的故事,網開一面成語的來源

網開一面[ wǎng kāi yī miàn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 wǎng kāi yī miàn ]

  • 本作網開三面內。《史記·殷本紀容》記載,湯走到野外,看見打獵的人,四面都張滿了網。並且禱告說,天下四方的鳥獸,都到我的網里來。湯說,這樣一來,就把鳥獸都搞光了。於是把網收起了三面給鳥獸留下一條生路。現多比喻從寬處理罪犯,給以改過自新的出路。

  • 出 處

    清·李綠園《歧路燈》:「先生意欲網開一面;以存忠厚之意;這卻使不得。」

    例 句

    人民政府的坦白從寬政策,~,給投案自首者指出一條出路。

⑶ 六祖和偈典故是怎樣的

六組就是慧能,你說的應該是這個故事
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和尚們的談論,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惠能禪師聽到了。惠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惠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惠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惠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惠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惠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惠能,讓惠能連夜逃走。於是惠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曹溪寶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南北爭端

⑷ 達摩祖師至禪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一、初祖達摩祖師
菩提達摩(?~536)

菩提達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從廣州登陸,到中國傳播佛教。達摩渡長江入北魏境,先游歷了洛陽,後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個石洞裡面壁靜修,時間長達九年。他依據大乘派教義,融匯中國精神,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被尊為初祖。在眾多求教者中,達摩選擇將衣缽傳給了慧可。東魏天平三年(536年)達摩圓寂,葬於熊耳山,立塔於定林寺。
傳燈法本:四行觀、血脈論、悟性論、破相論、安心法門、無心論、絕觀論、禪觀七門。
二、二祖慧可大師
慧可(487—593)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國禪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榮陽縣)。他少為儒生時,博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出家以後,精研三藏內典。年約四十歲時,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陽)游化,即禮他為師。慧可從達摩學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達摩寂後,他即在黃河近邊一帶韜光晦跡;但因早年已名馳京畿,許多道俗前訪問道,請為師范,他隨時為眾開示心要,因而道譽甚廣。
傳燈法本:略說修道明心法要、示向居士偈。
三、三祖僧璨大師
禪宗三祖僧璨(?-606)
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禪僧
三祖僧璨大師者,不知何許人也。初以白衣謁二祖,既受度傳法,隱於舒州之皖公山。屬後周武帝破滅佛法,祖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至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傳法道信。後適羅浮山,優游二載,卻還舊址。逾月士民奔趨,大設檀供。祖為四眾廣宣心要訖,於法會大樹下合掌立終。即隋煬帝大業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謚鑒智禪師、覺寂之塔。出家前曾得風疾,後雖治癒,然頭發脫落殆盡,未能復元。故舒州人稱其為赤頭璨。
傳燈法本:信心銘
四、四祖道信大師
四祖道信( 580-651 )
俗姓司馬,河內(治所在河南沁陽)人,少年出家,以僧璨為師,隋大業十三年( 617 )領徒眾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後至蘄州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破頭山(後改名雙峰山)大弘達摩禪法,並創立自家門風。曾多次力辭唐王朝的召請,安居山中傳法三十餘年,門徒達五百餘人。付法於弘忍,開東山法門,另有金陵牛頭禪法融一系旁出於道信門下。達摩一系的禪法傳至道信,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禪法的思想也有相當的發展,達摩所籍之教為《楞伽》的心性說,同時融入了《般若》的離言掃相,但達摩未對此作理論上的論證,道信則進一步從理論上對般若與楞伽的結合作了論述和發揮,他提出的隨心自在,無礙縱橫,成為中國禪宗修行生活的基本態度。
傳燈法本: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開示牛頭法融禪師法語。
五、五祖弘忍大師
弘忍(601—674)

弘忍,俗姓周,湖北黃梅人,生於隋仁壽元年(601)。七歲時,從四祖道信(580—651)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為僧。他在道信門下,日間從事勞動,夜間靜坐習禪。道信常以禪宗頓漸宗旨考驗他,他觸事解悟,盡得道信的禪法。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傳衣給他。同年九月道信圓寂,由他繼承法席,後世稱他為禪宗第五祖。因為四方來學的人日多,便在雙峰山的東面馮茂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時稱他的禪學為東山法門。
傳燈法本:最上乘論
六、六祖慧能大師
六祖慧能
惠能(638~713),唐代僧人。中國佛教禪宗六祖。一作慧能。俗姓盧,范陽(今北京大興)人。幼隨父流放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父亡隨母移居南海,艱辛貧困,以賣柴為生。24歲時,得人資助,北上參學。唐龍朔元年(661)在黃梅謁見禪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隨從作務,劈柴踏碓八個多月。其時弘忍年事已高,急於傳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時神秀呈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以為未見本性,未傳衣法。惠能口誦一偈,題於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見此,喚惠能到堂內為其講《金剛經》,並傳以頓教衣缽,命即南歸。

惠能南歸廣東後,於儀鳳元年(676)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據《瘞發塔記》載,當印宗法師在該寺講《涅盤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即於正月十五日為他落發,二月初八受具足戒,因而有瘞發塔的遺跡。

惠能說法,「以定慧為本」,又曰「先立無念為宗」。所謂無念,就是雖有見聞覺知,而常空寂之意。關於「頓悟」。他的解釋是:自心從本已來空寂者,是頓悟。即心無所住是頓悟;今於頓中立其漸者,即如登幾層之台,要藉階漸,終不向漸中而立漸義。又說: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共說,為邪見故。他還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定偈語,不但扼要地說明了禪宗源於般若,而且為禪宗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於後來各派禪師們的建立門庭,影響極大。

開元二年(713),惠能卒於新州國恩寺。韶、廣二州門人,迎惠能遺體至曹溪南華寺供奉至今。
傳燈法本:六祖壇經、金剛經口訣。
阿彌陀佛!

⑸ 六祖慧能度的43人的故事

讀讀《壇經》不就知道了嗎,該書字字珠璣,而且也不至於斷章取義。

⑹ 六祖慧能的故鄉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回祖師,得黃梅五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慧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⑺ 六祖慧能的佛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釋義: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

弟子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捻花微笑,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禪宗故事--菩提本無樹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觀後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靜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舉手投足赫然而生,

(7)六祖慧能的典故擴展閱讀:

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謚大鑒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 武宗滅法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⑻ 六祖惠能生平有什麼典故

六祖惠能是禪宗「頓悟派」的創始者。據說佛教禪宗傳到他時已經是第六代,故稱六祖。六祖法名惠能,俗姓盧,初唐時人。父親盧行滔曾佐官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惠能於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八日出生,三歲喪父,長大後靠打柴賣錢養活母親。二十四歲出家為僧,拜弘忍為師。初作雜役僧,在寺內劈柴造飯,後因與師兄神秀比賽作偈(即詩),他作的偈對禪宗教義理解深刻,論述透闢,因而得到五祖弘忍的信任,秘傳袈裟給他。惠能得到袈裟後,夤夜逃往嶺南(今廣州)。據《壇經》記載,師兄神秀曾派人跟蹤刺殺惠能,但沒有成功。原因是惠能說服了刺客,且收為弟子,二人一同逃往嶺南。到嶺南後,隱名埋姓十六年。在高宗儀鳳元年(676),一次在嶺南法性寺旁聽眾僧辯論關於風吹幡動的禪理,有僧雲是風動,有僧雲是幡動。他插言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法性寺住持印宗法師聽此話出語不凡,料想惠能定有來歷,絕非尋常之輩。請進大殿問明情況,印宗便自動讓位,請惠能主持法性寺。從此,惠能便以禪宗祖師身份活躍於佛門,與北方神秀相對立。因惠能主張「頓悟」,稱「頓悟派」;神秀主張「漸悟」,故稱「漸悟派」,兩派的主張集中表現在二人比賽作偈時的偈中,現引錄如下,並稍加解釋:

神秀漸悟偈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撫拭,

休教惹塵埃。

惠能頓悟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樹,譯作道樹或覺樹,相傳釋迦牟尼就是坐在菩提樹下徹底覺悟的。有學者解釋,先天所具有的佛性為菩提,或者說斷絕一切塵世煩惱的大智大覺為菩提。佛教把人的肉體看作是擺脫煩惱的最大障礙,如果身體變成徹底覺悟的道樹,當然就無所謂煩惱了。六祖從佛性純然是一種抽象的理念,不能用具體形象去表示,故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而漸悟派則認為,佛徒要到達真正覺悟,需要不斷修行,經常注意克服是非雜念,即時時勤撫拭,像打掃灰塵一樣,不要被世俗生活所沾染。惠能頓悟派則認為,人要具有佛性,不必慢慢修行,世間一切都是虛無的,談不到撫拭不撫拭,心凈自然成佛。「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覺即是佛」。意思說佛是人主觀興起的一種信念,只能到心中去找,不必到客觀世界中去尋。自己心靈清凈就成了佛。他強調的是主觀修養,自我意識。念佛念經、坐禪、修功德之類,都是蠢人的舉動。有覺悟的人自凈其心,不幹那些傻事。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心但無不凈,西方距此不遠;心起不凈之心,念佛往生不到;但行直心,到如彈指。」惠能把過去佛教那一套繁瑣的戒律統統否定了,剩下的只有他的心——主觀精神。這種簡便易行的修煉方式,很適合統治者和廣大文人士大夫的口味,所以很快就流傳開來。惠能開創的禪宗頓悟派學說,對唐以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是用中國傳統文化對外來佛教加以改造後形成的新的佛教體系,是儒道釋三教合流的產物。

⑼ ,禪宗六祖慧能從五祖弘忍處究竟領悟到了什麼而成為第六代祖師的請結合《壇經

阿彌陀佛!
這位善信,你還是不了解禪宗,禪宗為心法,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當時佛陀靈山拈花一笑,一千二百五十多佛弟子沒有明白,只有大迦葉破顏歡笑,法喜充滿,手舞足蹈。所以,佛陀才說,我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無相實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今日傅囑大迦葉,只有大迦葉,才能繼承如來的家業。
六祖慧能大師,為大根器乘願而來,出生即有二異僧送來名字,家貧失學,少而喪父,自小砍柴贍養母親,因在東家送柴,聽聞念誦金剛經,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當頭雷震,醍醐灌頂,心生智慧涌現,此時,已經開悟!問與東家,這是什麼經文,東家一聽大喜,指引他去五祖黃梅處學法。慧能去到五祖處,因家居南嶺,對五祖說了一句,地分南北,佛性不分南北。此一句,五祖心中瞭然,已經登堂入室。至於到碓房踏碓舂米三月,慧能大字不識,也沒有念佛修行,神會偈語激發,而道「本來無一物的境界」,而五祖問,米舂好了嗎?慧能答,舂好了,只差過篩。這些,都未曾有五祖的指導教授。
佛在金剛經里曾說過「我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意思是,我在燃燈佛那裡,沒有什麼方法而能得到正等正覺,正等正覺也不是燃燈佛賜給我送給我的,而是自心靈性,靈明自性妙覺真心如來藏本自具足的,這也是開悟證道的體現。
所以,六祖慧能才說出了那幾句;
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對你問的問題,我只能回答;六祖慧能於五祖處,無有法,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⑽ 歷史上的禪宗六祖慧能,是怎麼擊敗神秀的

那是在黃梅東山寺,弘忍大師為了物色接班人舉行的一次作偈大會上,慧能以自己所作的一首名偈有力駁斥了神秀自以為高明的偈子,因此得到了眾多同門的贊譽,弘忍大師也看到了他所表現出來的悟性和慧根,於是就暗中把自己的衣缽傳給了慧能,神秀在這次競爭中就被擊敗了。

慧能得真傳

當時正在後面幹活的慧能聽了這首偈子後,認為神秀寫的不夠正確,於是也寫了一首偈子讓和尚們傳出去,內容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家包括弘忍大師見了這首偈之後都非常驚訝,很明顯慧能這首偈子更高於神秀一個層次。慧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能達到這種悟性讓弘忍非常欣賞,當天夜裡弘忍就把慧能秘密叫到自己的房間,把自己的衣缽和禪法傳給了慧能,為了避免產生矛盾爭執,他讓慧能連夜離開寺廟到南方去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