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兌的典故

兌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26 18:06:35

『壹』 對子中的典故

老大出的題目好難哪,小弟獻丑,不當之處還請高手指正。

1、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

「顏巷陋」說的是孔子門生顏回,孔子認為其雖生活困頓但樂觀豁達,是為賢。語出《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回就是指的顏回。

「阮途窮」說的是魏晉時的著名隱士阮籍,他生性好酒,常常獨自駕著牛車,載著一壇好酒,邊行邊喝,有時前面沒路了,阮籍便痛哭一場,再轉向其它道路繼續前行。一日來到山顛,曾感言:「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後來魯迅和毛澤東都對這句話愛不釋手,反復引用。典出《晉書·阮籍傳》:「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

2、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

「馮婦虎」指的是打虎的英雄馮婦,他曾發誓不再打虎,但是一日路過一地,見到老虎傷人,還是忍不住上前打死了那隻虎,人們很感激他,但是有些士人卻認為他違背了自己的誓言,非大丈夫所為。

「葉公龍」自然指的是著名的葉老兒了,此人天天逢人便吹噓自己有多麼喜歡龍,家中的字畫,吃飯的飯碗,甚至睡覺的被子,無不有龍的形狀。但是有一天他真的見到了龍,卻嚇得魂不附體。

3、手擘蟹螯從畢卓,身披鶴氅自王恭

前句說的是東晉畢卓的故事,他雖身居高位,但是時常喝酒誤事,有一次甚至不顧身份,潛入一家酒店盜酒喝,結果大醉於酒瓮旁,被傳為笑柄。後來被朝廷解職,但他毫不在意,並說: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了足一生。

後句說的是東漢著名的帥哥王恭,此人玉樹臨風,風流倜儻,一次身著鶴氅,也就是羽毛大衣在雪中行走,見到的人都說「真是神仙中人啊。」

4、世祖中興延馬武,桀王失道殺龍逄

前句說的是東漢初年的大將馬武,西漢末王莽篡權,天下大亂,起義軍林立,馬武最初是綠林軍的麾下將領,後來歸順光武帝劉秀,也就是文中的「世祖」,屢立奇功,位列「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後句說的是夏朝末年的忠臣關龍逢,暴君夏桀有一天讓龍逢陪他觀看炮烙之刑,桀看的興高采烈,龍逢看不下去,冒死勸諫,結果觸怒了夏桀,慘遭炮烙。

5、主簿棲鸞名有覽,治中展驥姓惟龐

前句說的是東漢仇覽,此人起初當亭長,後為縣衙主簿,就是主管文書簿籍之類的事的小吏,他認為「做鷹鸇,不如做鳳鸞」,意思是人要往高處走,後來入太學。

後句指三國時劉備麾下謀士龐統,龐統為人足智多謀,運籌帷幄,但是初時劉備只委任他做一個小小的縣令,結果他的政績很差。魯肅認為,這樣的人物不是百里之才,只有使他的官位在治中別駕間,才能展其驥足。

6、智伯恩深,國士吞變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豎墮淚之碑

前句是指春秋時著名的刺客豫讓,他投入晉國大夫智伯門下,智伯以國士待他。後來智伯在權力斗爭中被趙襄子所殺,他的門下人都作鳥獸散,唯有豫讓鐵心要為主公報仇,為此不惜毀壞面目,吞下木炭改變自己的聲音,並扮成乞丐終日流落街頭,等待機會。一日他伏在橋下,欲殺趙襄子,被發覺後,提出臨死前要斬趙襄子一件衣服,象徵性的表示殺死了趙,趙襄子同意了,於是豫讓揮劍斬衣,長嘯而亡。

後句說的是西晉大將羊祜,他奉命駐守襄陽,到任後,對東吳軍民實行懷柔政策。一次部下從邊境帶回兩個小孩,一問是東吳守將之子,便立即派人送回。其父十分感激,第二天就率部來降。吳將鄧香侵犯夏口,被活捉,羊祜以禮相待,教育一番之後,又放回東吳,鄧香感其恩,也前來歸順。羊祜率眾游獵,每遇到吳國將士射傷的野獸被手下捕獲,總是命人送還。他死後,襄陽百姓在其生前遊玩之地建廟立碑,以示紀念。後來每當人們至此,睹碑生情,莫不流淚,杜預因稱此碑為「墮淚碑」。

7、張駿曾為槐樹賦,杜陵不作海棠詩

前句說的是西晉張駿的故事,他曾為涼州官員,移植柳樹到涼州,沒想到全死了,僅有酒泉宮西北長出一些槐樹來,張因而作《槐樹賦》來抒發自己的感想,很有點「有心栽花,無心插柳」的意思。

後句說的是詩聖杜甫,古人對父母名諱頗為重視,杜甫也不例外,因為他的母親名字叫做「海棠」,因此他從來不做海棠詩,表示對母親的敬重。

8、漢致太增三尺劍,周臻大定一戎衣

前句說的是漢高祖劉邦,他在擊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後常常自誇道:「我乃三尺龍泉劍奪天下。」

後句說的是周武王姬發,他舉兵伐紂,建立周朝,後來史書贊揚他:「一戎衣,天下大定。」意思是他穿著戰袍(也就是起兵),平定了天下。

9、出使振威馮奉世

指的是漢代左將軍、光祿勛馮奉世,當時正值西域羌人造反,攻陷城池,燒殺搶掠,馮逢世領兵征討,大獲全勝,斬下八千餘個胡人頭顱,繳獲馬、牛、羊數以萬計。

10、 伯樂馬,浩然驢

前句說的是戰國時秦國人孫陽,他以善於相馬著稱於世,號稱「伯樂」。

後句說的是唐代詩人孟浩然,他有一個奇怪的嗜好,喜歡騎著驢子在風雪天行路,往往由此就詩興大發。

11、擲地金聲孫綽賦,迴文錦字竇濤書

未有解,請高手指點。

12、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築;既逢周後,太公舍渭水之漁.

上句指的是殷高宗武丁的典故,他一夜夢得聖人,名字叫做「說」。醒來後就用夢中那個聖人的特徵去查驗群臣,結果都不是。他於是讓人去宮外尋找,最後終於在傅險找到了這個「說」。他那個時候是一個胥靡,正在傅險修築城池。胥靡就是勞役之刑人的意思。

後句說的是周朝姜尚姜子牙的典故,他學識淵博,有王佐之才,但是卻每天在渭水垂釣,而且不用魚餌,鉤子離水面尚有一定距離,名曰「願者上鉤」。他其實是在等待有緣之人。終於有一天遇到了周武王姬發,姜認定他日此人必定君臨天下,於是出山輔佐。

13、愛見人長,共服宣尼休假蓋;恐彰已吝,誰知阮裕竟焚車

前句指的是孔子的典故,語出《孔子家語·致思》。有一天孔子要出門,天下大雨,但是他沒有傘,他的門人說:商有啊,你可以問他借。孔子曰:「商之為人也,甚短於財,...吾聞與人交,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也。」就是說,何人交往,要多看對方長處,少提及短處,才能相交的長久。

後句語出《晉書·列傳第十九》。阮裕有一輛好車,別人但凡借用的無有不給,一次一個人母親去世了,想借他的車來運母親的遺體卻又不敢開口,後來阮裕知道了,感嘆說:「我有車別人卻不敢借用,那還要車來干什麼?」於是命人焚毀了。

14、青衣能報赦,黃耳解傳書.

前句語出《晉書·載記第十三》。前秦國君符堅正打算大赦天下,在集市上突然出現了一隻大青蠅,盤旋著嗡嗡直叫,趕也趕不走。後來忽然有很多人奔走相告說皇帝要大赦天下了,別人問他們是怎麼知道的。他們都說,是一個瘦小的青衣人在集市上大喊「官欲大赦」的,後來那個青衣人不見了……估計是大青蠅所化。

後句語出《晉書·列傳第二十四》,陸機養了一條黃狗,名叫黃耳,聰明伶俐,深得主人歡心。當時兵荒馬亂,消息不暢,陸機很久都沒和家人書信聯系了。一次他開玩笑的對黃耳說:「你能給我送信嗎?」沒想到黃耳連連搖尾巴,似乎表示沒問題。陸機很奇怪,抱著試試看的目的寫了一封信,系在黃耳頸上。沒想到黃耳真的跨越千山萬水把信送了回去,又捎來了家人的回信。如此好幾次,從沒有失誤過。

15、庭畔有人持短劍,門前無客曳長裙

前句好像是荊軻刺秦的典故。不敢確定,請高手指正。

後句語出《漢書·列傳第二十一》:大夫鄒陽諫吳王書曰:「飾固陋之心,則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乎?」曳裾指的是客寓豪門。

16、桃林牛已放,虞坂馬長嘶.叔侄去官聞廣受,弟兄讓國有夷齊.

第一句典出《書·武成》。武王姬發滅掉商朝後,就「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也就是表示以德服人,給那些還未歸降的人看。

第二句指的是伯樂的故事,伯樂一日路過虞板,見到一匹老邁的千里馬,因主人不識貨居然把它當作拉車的馬來用,眼看這匹馬步履艱難,伯樂不由上前抱住馬脖子,失聲痛哭,那匹馬也仰天長嘶,似乎是找到了知音。

第三句典出《漢書·傳第四十一》。漢代舒廣作太子太傅,他的侄兒舒受作太子少傅,廣對侄子說:我聽說人要是懂得滿足就不會受辱,如果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困頓,「功成身退」是天道,如今咱倆身居高位,功成名就,如果還賴著不走,恐怕有禍,不如早點急流勇退。侄子深表贊同,於是雙雙辭官而去。

第四句語出《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是殷商時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王要立叔齊為君,他死後,叔齊要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同意,說這是父親的意思,並且逃走了。叔齊不願為君,也逃走了。後來二人雙雙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

17、徐稚榻,魯班梯

前句語出《資治通鑒·漢紀四十六》。徐稚是豫章南昌人,當時陳蕃是那裡的太守。陳蕃性格很是嚴厲固執,從來不接待賓客,只有徐稚來的時候,才會設下一榻,徐稚走後立刻命人撤掉。「下榻」就是由此而來。

後句出自《墨子·公輸〉。公輸班,也就是魯班曾經製造過攻城梯,為了展示效果,拿來攻擊宋國。沒想到墨子卻來守城,二人鬥法,魯班使出百般手段,最後無計可施,可是墨子守城還是綽綽有餘。

『貳』 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

1、聲名狼藉

釋義:

聲名:名譽。 狼藉:雜亂不堪。 形容聲望和名譽敗壞到極點,不可收拾。該成語出自《史記·蒙恬列傳》。

典故故事:

秦始皇在世時,十分信任大將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個大臣,名叫趙高,此人身體強壯,並對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為中車府令,並命他當自己的小兒子胡亥的老師。

有一次,趙高因為受賄舞弊,犯了大罪,剛好蒙毅受理這個案件,蒙毅對趙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處趙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卻念趙高是個人才,並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還為他恢復了官職。

趙高因此對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將軍恨之入骨。後來秦始皇出宮巡遊,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時本應由公子扶蘇即位,可趙高卻乘機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為秦二世,並用陰謀手段將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害死。

趙高掌握了朝廷大權後,對胡亥說:「先帝在世時本打算立你為太子,蒙毅不贊成。於是立了扶蘇,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則會有後患。」胡亥聽了,就把蒙毅抓起來,逼蒙毅自殺。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過劫難,便大罵了趙高一通,說道:「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了良臣,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希望皇上要引以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說完,蒙毅自殺而亡。

2、撥雲見日

釋義:

撥開烏雲見到太陽。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裡頓時明白。「撥雲見日」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裡頓時明白。該成語出自《晉書·樂廣傳》。

典故故事:

晉代的樂廣為太尉賈充所賞識,被薦舉為河南尹。樂廣不願意出任外官,請好朋友、大文學家潘岳替自己寫一份辭呈。潘岳說:「你先將辭官的意思告訴我,方好動筆。」樂廣簡短地用一兩百個詞語表達意思,潘岳據之寫成洋洋灑灑的一篇名揚當時的《呈太尉辭河南尹表》。

大家都說:「樂廣不依靠潘岳的手筆,潘岳不依靠樂廣的設意,那麼就不會有這篇驚世之作。」

名士王衍,自視甚高,只佩服樂廣,他說:「我跟別人交談,總覺得對方話多,最近接觸樂廣,交談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話也多。真正言簡意賅的,天下只有樂廣一人。」

太子洗馬衛玠做了一個怪夢,日思夜想,得了心疾,茶飯無心,形憔神悴。樂廣去探病,問清底細,告訴衛玠說:「眼未見怪,怪從心生,心中無怪,病由何生?」衛玠頓時醒悟,病就好了。衛玠說:「樂廣胸中澄沏如水,疾病是上不了他的身的。」

衛玠的父親對樂廣的評價更高。他說:「樂廣是人中的水鏡,見到他,感到一片清明光潔,如同撥雲見天。」

後人將「撥雲見天」改為「撥雲見日」。

3、厲兵秣馬

釋義:

磨好兵器,喂飽戰馬。形容准備戰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備工作。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典故故事: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從鄭國派人來告訴秦穆公說:「鄭國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軍隊來,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對秦穆公說:「調動大軍偷襲這么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准備,不會有什麼作為的。而且行軍路線上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穆公不聽,派大軍東行。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遇到鄭國人弦高趕著十二頭牛要到周朝集市去賣。弦高趕快讓人回國報信,自己將牛獻給秦軍作犒勞,說:「我們大王聽說你們要從這里路過,派我來犒勞你們,請不要嫌棄禮物輕薄。」

鄭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見杞子一夥正在整頓盔甲、磨兵器、喂馬,便對他們說:「你們留在我們鄭國時間也長了,我們國小物乏,聽說你們就要離開,就請便吧!」杞子就逃了。秦軍只好退了。

4、望洋興嘆

釋義:

字面意思是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量不夠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出自《莊子秋水》

典故故事:

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黃河被稱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漲,百川都匯進了黃河,黃河變得更加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於是黃河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北海。他向東望去,卻看不到北海的邊際。

於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海神感嘆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廣大,無邊無際,今天我要不來這里,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

北海海神說:「我在天地間也只是大山裡的一個小石頭,四海在天地間也就是糧倉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麼廣大的呢?」

5、出人頭地

釋義:

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眾或成就突出。出自《宋史•蘇軾傳》

典故故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被人們合稱為「三蘇」,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於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贊。在一片贊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之後,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著周朝時史籀創制的字。

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說什麼,便含笑而去。

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於是將書房門前對聯的上下聯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為之升華,一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立志讀盡天下書,發憤識遍天下字。

此後,蘇軾發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很是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准備取為第一。

由於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並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為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為第二。等到發榜公布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裡便有些過意不去。

歐陽修得知《刑賞忠厚論》不是他的弟子曾鞏寫的,而是初出茅廬的蘇軾所寫,心裡覺得有點對不住蘇軾,竟讓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蘇軾以後送來的文章,篇篇才學橫溢,更是贊嘆不已。

於是寫信給當時聲望頗高的梅堯臣說:「蘇軾的文章實在是好,我應當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成語「出人頭地」就是由此而來的。當時聽說此事的人都不以為然,認為歐陽修誇大了蘇軾的才學,等以後他們看到了蘇軾的文章以後才信服。

後來,蘇軾得到歐陽修等文壇名流的指點,文章越來越好,後來果然出人頭地,和歐陽修等人被後人並稱為「唐宋八大家」。

『叄』 文言典故

得隴望蜀:東漢初,隗囂和公孫述分別割據隴,蜀兩地,光武帝劉秀令岑彭先打隴地,平後,即舉兵南擊蜀,「所謂既平隴,復望蜀」。後比喻貪心不足。

辭甲第:漢大將軍霍去病屢建奇功,漢武帝要為他修建府第,他辭謝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後以「辭甲第」為一心為國不顧個人利益的典故。

簞瓢陋巷:孔子的學生顏回,住在陋巷裡,「一簞食」,「一瓢飲」用竹筐盛飯吃,用瓢舀水喝?生活窮苦。他卻心甘情願,感到心中舒暢。後喻安貧樂道。

負荊請罪:廉頗恥居上卿藺相如之下,揚言當面羞辱相如。相如為了國家利益,不計私仇,對廉頗一再忍讓,終使廉頗深受感動,袒露上身,背上荊條,上門謝罪,並與相如結為「刎頸之交」。後以此表示向人認錯道歉。

孤竹夷齊:商的屬國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在父親死後不願繼承國君之位出走。後武王滅商建周朝,兩人隱山採薇而食皆餓死。後為志行高潔的典範

攫金:齊國有個人,在市上出售的金器拿走,被捉。吏人問,金子有人看著,你怎敢公開攫取呢?他說他取金時,不見人,只見金。後喻因利慾熏心而不顧一切

屈子沉湘:楚國的屈原,正直忠貞,憂國愛民。曾遭誣陷被放逐;又受到讒言毀謗,再度被貶謫到江南。因理想無法實現,國亡無力挽救,憤而投羅江而死。後表忠良因憂國憂民而激憤獻身之典型。

蘇武節:漢武帝派中郎將蘇武執節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流放北海牧羊,並斷食。蘇武嚙雪、吞氈、掘野鼠吃以活命。後以「蘇武節」為稱美忠貞節操之典。

網開三面:相傳商湯在野外見捕鳥的人四面張網,他嘆惜這樣做會把鳥捕盡,於是下令把網拉開三面,只留一面。後以「網開三面」喻指寬刑和施行仁政。

尾生抱柱:傳說古時尾生與一女子相約在橋下相會,女子未來,洪水暴漲,尾生抱著橋柱,直至被水淹死。亦作「尾生橋下」。後稱譽堅守信約的人。。

宮中斬美人:孫武,精於兵法。吳王讓他先操練宮女試試看。孫子以吳王寵姬為隊長,選180人反復講清陣法。擊鼓向右,宮女大笑;孫子說這是為將之過,又三令五申的交代,再擊鼓向左,宮女又大笑。孫子立斬二隊長,以正軍法。後表示軍法嚴峻。

畫餅充飢:魏明帝請盧毓為他物色中書郎,並說,不要徒有虛名的人,名聲就像在地上畫的餅子,是不能當飯吃的。後以「畫餅充飢」比喻徒具形式而無實用。

黃金台:戰國時,燕昭王欲招聘賢才,他採納謀士郭隗的意見,築高台,置千金於台上,延請天下士,於是各國著名士人紛紛前往燕國。後指人才薈萃之所。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改穿胡服,學習騎射。後陸續攻滅中山國,擊敗林胡、樓煩等國,國勢大盛。

樂不思蜀:蜀滅亡後,後主劉禪做了俘虜。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安排蜀國技藝,別人看了都很傷感,劉禪卻嬉笑如常。過了幾日,司馬昭問他還想蜀國嗎?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後以「樂不思蜀」謂樂而忘返或忘本。

沐猴而冠:秦末,韓生見項羽攻佔咸陽後不圖建立霸業,只想衣錦還鄉,便嘲笑他似「沐猴而冠」,虛有其表。後用來諷刺某些人有名無實,成不了大事。

蒲鞭示恥?押東漢劉寬為政溫仁寬厚,如果官吏百姓有了過失,只是用蒲條作鞭子責罰,使其知道恥辱就算了,不使皮肉受苦。後以「蒲鞭示恥」表刑寬政仁。

牽裾:曹丕移民10萬戶到河南去。群臣認為不妥,曹丕堅持。辛毗據理力爭,曹丕不理。辛毗拉住他的衣襟進諫。最後曹丕減掉5萬戶。後表示臣下直言敢諫

人鏡:大臣魏徵直言敢諫,當面批評太宗的過錯,太宗卻很信任他。魏徵死後,太宗想起他,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衰;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如今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後指善於勸諫、能糾正他人過失的人。

商鞅徙木:商鞅輔助秦孝公變法。為使百姓相信令出必行,他先取一根木頭放置都城南門,將賞金由十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將木頭移至北門,商鞅當眾兌現,賜錢五十金,以明不欺。後以「商鞅徙木」一事,作為取信於民的典型事例。

投鞭斷流:前秦苻堅將進攻東晉,部下認為晉有長江之險,不可輕舉。苻堅說,我的人馬多,把馬鞭扔江,也可阻江,有何天險足恃?」後形容兵多勢大。

蕭規曹隨:蕭何制定國家律令制度,死後,曹參遵循成規貫徹推行,百姓作歌說,蕭何為相,顴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後指後人按前人的成規辦事。

蕭何追韓信:韓信投奔劉邦,蕭何發現他是個將才,推薦大用。尚未及引薦,韓信誤以為劉邦不予重用而出走。蕭何得知後,前去追趕,終把韓信找了回來。後以「蕭何追韓信」為珍惜人才之典。

的人不敢怠慢,即使正在洗澡、吃飯,也停下來接待。後表示禮賢下士,求才殷切

五斗折腰:晉陶潛縣令,得知郡里官員要來,來時他得穿戴整齊行叩頭拜見禮,說,我豈為五斗米的官俸而折腰?就棄官回家。後表為了微薄的官俸而屈身事人

一飯千金:韓信嘗寄食於人遭拒。有一漂母見其飢餓,給他飯吃,幾十天都如此。韓信感激,表定厚報。後韓信為楚王,送漂母千金報恩。後為受恩厚報的典故

圯橋取履:張良橋上玩,遇老人故意將履(鞋)拋落橋下,令張良拾回替他穿上。張良將鞋拾回,又恭恭敬敬地替他穿上。這位老人即軍事家黃石公,後授兵書與張良,使其輔佐劉邦,滅秦建漢,成就大業。後遂以為敬老尊賢、求取教益的典故。

東施效顰: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生病時用手捧著心口,皺著眉頭。鄰居有一醜女,認為西施這個姿態很美,也學她捧心皺眉,結果更顯其丑。後比喻胡亂模仿。

焦尾琴:漢蔡邕善彈琴。吳人用桐木燒火煮飯,邕知是好料,便要來桐木製琴,果然琴音優美。因琴尾已燒焦,人稱焦尾琴。後用以稱珍藏的名貴樂器

李廣難封:李廣,屢擊匈奴,身歷70餘戰,戰功顯赫。才能、名聲居李廣之下而因軍功封侯者有數十人,惟獨李廣終未封侯。後以「李廣難封」慨嘆功高不酬

南柯夢:淳於棼做夢到大槐安國,被國王招為駙馬,又任命為南柯太守,30年中有了5男2女,享盡榮華富貴。不料鄰國進犯,他出征吃了敗仗,妻子也死去,終被打發回家。醒後發現所夢大槐安國原來樹洞中的螞蟻窩。後泛指夢境,或慨嘆人生如夢,?/td>

青勝於藍:荀子言「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此典比喻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提高。

樹桃李:晉國的趙簡子用栽樹比喻育人的道理:春天栽種桃樹李樹,夏天能夠得到陰涼,秋天能獲果實。後比喻教育學生,培養人才。

望洋興嘆:黃河之神以為黃河水最大最美,後看到海洋,才知道原來的認識是錯誤的,他感嘆說,我要是不到你這里來,將會永遠被見多識廣的「大方之家」所譏笑。後比喻看見他人偉大而感到自己渺小,或比喻因力量不足或條件不具備而對某事感到無可?/td>

郢匠揮斤:古代郢人鼻尖沾點白堊,他讓匠人把白堊削掉。匠人揮動斧子削盡白堊,而郢人鼻子卻不曾受傷,臉上也毫無懼色。後形容技藝精妙高超,出神人化

炳燭:,晉平公問師曠,自己已年70,想學習恐怕晚了吧?師曠道,少年好學,像初出的太陽;長大以後好學,像中午的陽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後以此謂年雖老而仍好學。

酌貪泉:傳說廣州有貪泉,人飲之水,就會變得貪欲無窮。晉代吳隱任刺史時,特意去飲了貪泉之水。他認為貪與不貪全在自己,與水無關。後為廉潔自勵之典

廣武嘆:魏阮籍登上廣武城觀看楚漢當年交戰的地方感慨道:「當時沒有英雄,才讓豎子成名?」 後表示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

接輿歌鳳:楚人陸通,字接輿,見政治腐敗,佯狂不仕。他聽說孔子來楚國游說,就在孔子車前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芽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告誡孔子,世亂無法拯救,勸他勿為政治而奔波。後以此為隱居避世

錦囊三矢:唐庄宗李存勖,其父臨終時交給他三矢,囑咐他勿忘梁、燕、契丹之仇未報。存勖將三矢藏於太廟,以後用兵請矢,盛於錦囊,負而前驅。後以為報仇復國的典故。

精衛填海:相傳女娃,在東海時淹死在海里,變成了精衛鳥,為使後人不再被淹死,它到西山去銜木石,想填平東海。後以為冤深力微而奮斗不息的典故。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孔子和墨子都為實現自己的主張而到處奔走。每到一地,孔子的坐席沒有坐暖就匆匆離去,墨子的煙囪尚未熏黑就又趕往別處。後以此形容忙於事業,奔走不停。

留舌示妻:戰國時張儀游說諸侯。一次至楚,與楚相飲酒,酒後楚相失玉,門下人疑是張儀偷的,逮住嚴刑拷打。妻子勸他不要再游說了。他問,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說,舌在。張儀說,舌在我就不愁了。意思是自己尚有可為。後指仕途受挫仍不氣餒

買臣負薪:漢朝太守朱買臣,未入仕時窮困不堪,靠砍柴度日。他邊擔柴邊苦讀詩書,從不間斷。直到50歲時,才登科入仕。後以為懷才不遇的典型事例。

終軍棄縟:漢代終軍被選為博士弟子,從濟南步行入關就學。關吏給縟作為憑證,告訴他回來時需要驗合。終軍說:「大丈夫西遊,不得志決不出關。」把縟扔掉走了。後騰達,使行郡國,持節出關。關吏看到後說:「這個使者就是以前棄縟的人。」

中流擊楫:東晉祖逖率兵北伐,渡長江時,在江中敲擊船槳,立下收復中原失地的誓言。後以此稱頌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激昂意氣。

曾母投杼:春秋時有與曾參同姓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母,說「曾參殺人」,曾母不信,照舊織布,可是接連三次來告,曾母疑懼,丟下織布梭逃跑了。後以「曾母投杼」為流言可畏的典故。

積土成山:荀子言「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此典故比喻積累的作用。

誇父逐日:古代神話,有個巨人誇父,欲追趕太陽,追到隅谷,口渴難忍,喝乾黃河渭水,仍未解渴,擬奔大澤尋水,未至,路上因渴投杖而死,他扔掉的手杖化為樹林。後以「誇父逐日」喻指雄心壯志。

胯下辱:漢代開國功臣韓信年少時,家鄉淮陰屠中有惡少當眾侮辱他,說:「你不怕死就刺我,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對惡少看了又看,忍辱鑽過胯下。後以「胯下辱」為大丈夫能曲能伸的典故。

破釜沉舟:秦末,秦軍進攻趙國,項羽引軍救巨鹿。前鋒部隊初戰失利,形勢危急,項羽乃領大軍渡過漳河,把鍋打碎,把船弄沉,只帶三天的干糧,以表示決一死戰,決不後退。亦作「破釜」。後以「破釜沉舟」表示痛下決心,義無返顧。

立雪程門:北宋程頤的門人楊時、游酢一日去見程頤,適值程頤坐著打瞌睡,二人便侍立等著,待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盈尺了。亦作「立程門雪」。後以「立雪程門」為尊師重道的實典。

李賀詩囊:唐代詩人李賀騎驢出外漫遊,帶一僮僕,背著錦囊,得到好的詩句就寫下來投入囊中。晚上回家加以整理,足成全詩。後以「李賀詩囊」為形容詩人勤於積累創作素材的典故。

韋編三絕:孔子晚年反復研讀《易經》,以致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斷絕。後以「韋編三絕」形容勤奮好學,刻苦讀書。懸梁刺股:漢孫敬刻苦好學,用繩子把頭發系住懸於屋樑上,以防止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打瞌睡時,用錐子刺大腿以提神。後以「懸梁刺股」形容刻苦讀書。

鑿壁偷光:漢代匡衡勤學,家貧無燈,鄰家燈光又照不到,他便在牆上鑿個洞,引進鄰家燈光來讀書。後「鑿壁偷光」常用作勤學苦讀的典故。

梅妻鶴子:宋代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無妻無子,種梅養鶴以自娛,人稱其「梅妻鶴子」。後以「梅妻鶴子」形容隱士清高脫俗。

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齊國聽到了虞舜時的韶樂,自述其後3個月都嘗不出肉的味道。亦作「三月忘味」、「三月忘肉味」。後以「三月不知肉味」形容沉醉在美妙音樂或某種引人入勝的事物中的精神狀態。

吳下阿蒙:三國吳呂蒙先前不大學習,後勤學不倦,博覽多識。魯肅訪蒙議事,時時辯不過他,驚嘆說:「我以為老弟只有武略,如今學識淵博,不再是吳下阿蒙了。」後以「吳下阿蒙」比喻年輕識淺的人。

中山狼:明馬中錫寓言《中山狼傳》,記述中山地方一隻惡狼被打獵的趙簡子用箭射中,逃命中被過路的東郭先生救下,狼不但不感恩,反而想吃掉東郭先生。後以「中山狼」比喻恩將仇報、毫無良心的惡人

伯牙鼓琴:相傳古時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或志在流水,子期心領神會,一聽便知.後子期死,伯牙再不彈琴,認為世上沒有知音

寸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後以「寸草春暉」表示子女報答不盡父母的養育之恩

望夫石:武昌北山有石如人立,名望夫石。相傳古有貞婦,其夫從軍遠戍,她佇立北山,期待丈夫歸來,日久化為此石。後用以指妻子盼夫歸的深情

范張雞黍:東漢山陽範式,字巨卿,與汝南張劭為友,別後約秋會。到了九月十五日,張殺雞作黍,父母認為不能巨卿不能准時到,元伯說:「巨卿是個真誠篤信的人,不會失約。」巨卿果然按時到達。後表朋友間的信義與深情

管鮑交:齊國管仲和鮑叔牙相友善,情誼深厚。管仲曾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 後以「管鮑交」指朋友間真摯深厚的友誼。

涸鱗濡沫:泉水乾涸時,魚一起受困,用濕氣互相噓吸,用口沫互相濕潤,雖然彼此相助,但求生仍十分艱難。後喻在困境中以微小的力量互相幫助。

孤鸞照鏡:古時一國王,捕獲一隻鸞鳥,非常珍愛,給它住金籠,食珍饈;但它三年一直不鳴不舞。後來國王的夫人聽說鳥見同類而後鳴,就在籠旁掛一面鏡子。鸞從鏡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以為是同伴,撲向鏡子而氣絕身亡。比喻失偶者對命運的傷悼

比干剖心:殷紂王淫亂誤國,紂王的叔父比干以為作人臣應當以死相諫,紂王怒說:聽人講聖人有七竅,殺了比干,以觀其心。後用作忠臣苦諫枉遭殺害的事典

楚材晉用:春秋時,聲子使晉。回楚後,令尹子木問他:「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誰更賢明?」聲子答:「晉卿不如楚,大夫卻是賢明的,都是當卿的人材。楚雖有人材,卻為晉國所使用。」 後表示引用別國人才或人才外流。

斷織:孟軻年少中途輟學回家,孟母見狀,拿刀割斷了尚未織完的布,說,你讀書半途而廢,就像我割斷這機上織的布一樣。孟軻自此勤學不怠,並師事子思,終於成為大儒。後以「斷織」為母親督子勤學的典故。

淮橘為枳:晏子使楚,楚王想戲辱他,叫人押犯過堂,王問何罪?答是偷竊。王又問犯是何處人?答來自齊國。王問晏子,齊人善當賊?晏子答,我聽說橘長在淮南又大又甜,移到淮北就成又小又澀枳,原因就是水土不同。楚王聞後反受其辱

狡兔三窟:戰國時,馮諼對孟嘗君說:「狡兔有三窟才能免於一死。」於是他出謀劃策,為孟嘗君辦了三件大事,鞏固了孟嘗君的地位。21.鄒與魯哄
【原文】鄒與魯哄①。(鄒)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②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③,府庫充④,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⑤也。曾子曰:『戒之⑥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⑦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⑧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⑨矣。」
(選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釋】①哄:指交戰。②轉:拋棄。③倉廩實:糧倉充足。④府庫充:貯存金銀財寶的庫房滿滿的。⑤上慢而殘下:在上位的人怠慢而殘害下面的百姓。⑥戒之:警惕啊。⑦出乎爾者,反乎爾:你怎樣對付別人,別人也就怎樣對付你。⑧得反之:有機會報復官吏。⑨死其長:為他們的長官而死。
22.樊重有遠見
【原文】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①,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②焉。此種植之不可已已也。諺曰:「一年之計,莫若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此之謂也。
(選自《齊民要術》)
【注釋】①梓漆:梓樹和漆樹。②假:借。
23.司馬穰苴(ránɡ jū)執法
【原文】穰苴既辭,與庄賈約曰:「旦日日中會於軍門①。」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②,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③,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撲表決漏④,入,行軍勒兵⑤,申明約束。約束既定,夕時,庄賈乃至。穰苴曰:「何後期為⑥?」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⑦,故留。」穰苴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監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fú)鼓之急則忘其身⑧。今敵國深侵,邦內騷動,士卒暴露於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於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後至者雲何?」對曰:「當斬。」庄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反⑨,於是遂斬庄賈以徇三軍⑩。三軍之士皆振栗(11)。
(選自《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注釋】①旦日:明日。日中:正午,中午。軍門:軍營大門。②立表:在陽光下豎起木桿,根據陽光照射的影子的移動,來計算時間。表,就指這木桿。下漏:把銅壺下穿一小孔,壺中立箭,箭桿上刻有度數,然後銅壺蓄水,使之徐徐下漏,以箭桿顯露出來的刻度計算時間。③左右:指親近的人。④撲表:把計時的木桿打倒。決漏:把壺里的水放出。⑤行軍勒兵:巡行軍營,指揮軍隊。⑥期:約定的時間。⑦不侫:不才,無才。自謙詞。⑧援:操起,拿起。枹:鼓槌。鼓:擊鼓。⑨反:同「返」。返回。⑩徇:示眾。三軍:泛指全軍。大國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11)振栗:害怕得發抖。
24.劉廷式娶盲女
【原文】劉廷式本田家,鄰舍翁甚貧,有一女,約與廷式為婚。後契闊①數年,廷式讀書登科②,歸鄉閭③。訪鄰翁,而翁已死;女因病雙瞽④,家極困餓。廷式使人申⑤前好,而女子之家辭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⑥士大夫。廷式堅不可⑦,曰:「與翁有約,豈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與成婚。閨門極雍睦,其妻相攜而後能行,凡生數子。廷式嘗坐小譴,監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為之闊略。其後廷式管幹江州太平宮而妻死,哭之極哀。蘇子瞻愛其義,為文以美之。
(選自《夢溪筆談》)
【注釋】①契闊:相隔,分別。②登科:指科舉考試被錄取。③鄉閭:鄉里。④瞽:眼瞎。⑤申:說明。⑥姻:嫁,與……聯婚。⑦堅不可:堅決不同意。
25.曾子殺豬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①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②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選自《韓非子》)
【注釋】①顧反:回來。②知:是非判斷能力。
26.師曠論學
【原文】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①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②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公曰:「善哉!」
(選自《說苑》)
【注釋】①炳燭:點燃蠟燭照亮。②人臣:臣子。
27.歧路亡羊
【原文】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①,又請楊子之豎②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
(選自《列子》)
【注釋】①黨:舊時指親族。②豎:童僕

28.宋太祖怕史官
【原文】(宋)太祖嘗彈雀於後園,有群臣稱有急事請見,太祖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詰其故,對曰:「臣以尚急於彈雀。」上愈怒,舉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上罵曰:「汝懷齒欲訟我耶!」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上悅,賜金帛慰勞之。
(選自《涑sù水紀聞》)

25.曾子殺豬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①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②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選自《韓非子》)
【注釋】①顧反:回來。②知:是非判斷能力。

28.宋太祖怕史官
【原文】(宋)太祖嘗彈雀於後園,有群臣稱有急事請見,太祖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詰其故,對曰:「臣以尚急於彈雀。」上愈怒,舉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上罵曰:「汝懷齒欲訟我耶!」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上悅,賜金帛慰勞之。
(選自《涑sù水紀聞》)
【翻譯】太祖經常在皇宮的後園打鳥玩,一次,有幾個臣子有稱有急事求見,宋太祖於是就召見了。但是召見之後,他們上奏的都是寫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很不高興,問為什麼。一個臣子回答說:「臣以為這些事情比打鳥更緊急。」宋太祖更加生氣了,順手抄起邊上擺的斧子,用斧子柄打那個人的嘴,打掉了兩顆牙齒,那個人慢慢彎下腰,把牙齒撿起來,放在懷里,太祖罵他說:「你揣個牙齒,怎麼還想保留證據告我還是怎麼著?!」那個臣子回答說:「臣是不會去樁告陛下的,但是負責記載歷史的官員,會把這件事情寫進史書。」宋太祖轉而明白。高興起來,賜那個大臣一些黃金一帛安慰他。
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來求假焉。此種植之不可已也。諺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此之謂也。
譯文:
樊重曾經想製作器物,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 當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幾年之後,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現在返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這說明種植樹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諺說:「一年的計劃,不如種穀子;十年的計劃,不如種樹木.」說的就是這件事呀!(做事應從長遠考慮)
注釋:
解釋括弧里的字的意思
(向)之笑者:過去
莫若(樹)木:種植
文中「咸求假焉」的「咸」應解釋為(都,全),「假」的意思是(借),與成語「(不假思索)」中的「假」意思相同.

『肆』 與和有關的故事典故

和能睦鄰

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葉氏鄰,葉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內批詩於後容寄歸,雲:"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葉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這里的張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學士桐城人張英(清代名臣張廷玉的父親)。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葉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於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

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便是這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葉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伍』 有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歷史典故:杯弓蛇影、伯樂相馬、不可多得、不學無術、才高八斗、草木皆兵、乘風破浪。

『陸』 10個以上的歷史典故(帶歷史人物的)

三顧茅廬 人物:劉備,諸葛亮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前後三次,終於感動了諸葛亮出山相助。

鴻門宴 人物:劉邦,項羽
秦末漢初,項羽率軍至函谷關。駐扎新豐鴻門,准備討伐劉邦。謀士范增勸說項羽立即攻擊劉邦。項羽不聽,第二天項羽在鴻門設宴,劉邦赴宴,席間,范增三次舉起所佩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猶豫不決。後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在樊噲等人的護衛人,由小路急忙返回霸上,得以脫身。

完壁歸趙 人物:趙惠文王,秦昭王,藺相如
趙惠文王得到和氏壁,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派藺相如帶璧去秦國,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拿回了寶玉。並威脅秦王劃城齋戒,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在秦王齋戒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返回趙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指鹿為馬 人物:趙高
秦趙高自知權利大,想要檢驗朝官是否俯首聽命,便在朝會時獻上一隻鹿,並指著它說是馬。秦二世胡亥笑著說:「丞相搞錯了,指鹿為馬!」又問左右群臣是鹿是馬,有人沉默不語;有人害怕趙高而回答是馬;也有人則據實而言。事後趙高陰謀殺害了那些回答是鹿的人。從此,人人自危,沒有人再敢說趙高有錯

樂不思蜀 人物:劉禪,司馬昭
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卧薪嘗膽 人物:勾踐,夫差
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攻伐越國。越敗吳勝,夫差將越王勾踐,王後以及越國大臣帶回吳國為奴。為奴三年後,夫差生病。勾踐為夫差嘗糞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回到越國的勾踐,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繩子一端栓著一隻奇苦無比的豬苦膽,每天醒來,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嘗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他苦心勵志,發憤強國,最終打敗吳國。

望梅止渴 人物: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行軍的速度很慢。曹操心裡很是著急。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士兵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柒』 成語典故20個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李白又問「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相傳,佛經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國王,讓人牽來一頭大象,讓幾個盲人去摸。過了一會,國王問道:你們說說大象長得是什麼樣子?一個摸到象牙的人說大象長得像蘿卜;另一個摸到大象耳朵的說大象像簸箕;摸到象頭的人說大象像石頭;摸到大象鼻子的說大象像木杵;摸到大象腿的人說它像柱子;摸到象背的人說它像張床;摸到象肚子的人說它像缸;摸到尾巴的人說它像繩子。國王和在場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六)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七)買櫝還珠

【典故】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八)濫竽充數

【典故】
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裡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里,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
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釋讀】
西方諺語說,你可以在某時欺騙某一些人,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有露出馬腳之時。
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於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里,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於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九)按圖索驥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十)邯鄲學步

【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釋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十二)葉公好龍

【典故】
魯哀公經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麼地渴望人才,多麼喜歡有知識才乾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么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僕僕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後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夫講了一個故事,並讓車夫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魯哀公聽。
然後,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於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准備叫自己的車夫去把子張請來。車夫對魯哀公說:「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麼又走掉了呢?」
於是,車夫向魯哀公轉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裡,它把頭伸進窗戶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釋讀】
我們現實生活中像葉子高這樣的人也有不少,他們往往口頭上標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動真格的,他們卻臨陣脫逃了,這跟葉公好龍又有什麼兩樣呢?

(十三)掩耳盜鈴

【典故】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處】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釋讀】
「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於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讀】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後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後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麼!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為了懲罰這種行為,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
【釋讀】
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十六)東施效顰

【典故】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准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著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難受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的長相並不好看,他看到村裡的人都誇贊西施用手扶住的樣子很美麗,於是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她本來就長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後,趕緊關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釋讀】
東施只知道西施皺著眉的樣子美麗,卻不知道這是因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結果只給後人留下「東施效顰」的笑話。

(十七)卧薪嘗膽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准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出處】
源於《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
【釋讀】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卧薪嘗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

(十八)夜郎自大

【典故】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
」後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後,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後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釋讀】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聞而又妄自尊大。

(十九)愚公移山

【典故】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裡的北山住著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我准備與你們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說好嗎!」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說,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裡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為,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的時候,才回家一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後,特地來勸愚公說:「你這樣做太不聰明了,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說:「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這里。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麼挖不平呢?」
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背走。從此,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列子·湯問第五》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釋讀】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二十)熟能生巧

【典故】
從前有個叫陳康肅,號堯咨的人,箭術精良,舉世無雙。他因此心裡非常的驕傲,常常誇耀自己的本領。
有一天陳堯咨帶著徒弟在院子里練習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翁正好走過,便停下來看。
陳堯咨舉起了弓,搭上箭,一連發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紅心。徒弟們在旁邊拍手叫好,陳堯咨也很神氣的對老翁說:「你看怎麼樣?」那個老翁只是微微點頭,並不叫好。
陳堯咨心裡很不舒服,不客氣的問他:「喂,你這個老頭也會射箭嗎?」「不會。」「那麼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嗎?」「好是好,不過,這只是一平常的技術罷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老頭兒,你說的是什麼話?竟然這樣悔辱我們師父。你知不知道我們師父的箭術,沒人能比得上。你簡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輕人,你先別生氣,我說的是真話。你的箭術的確平常的很,沒什麼值得誇贊的。」「老頭兒,聽你這么說好象很內行,那你就露兩手給我們瞧瞧。不服氣就比畫比畫。光說不練你有個什麼用!」「小兄弟,這射箭的本領我可沒有,不過讓我倒油給你們看看。」「倒油,這還用得著你這個老頭來表演嗎?倒油誰不會?別開玩笑啊!」「你們還是看了再說吧。」
老翁說完,就拿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又在葫蘆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銅錢。然後舀了一杓油,眼睛看準了,油杓輕輕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條細細的黃線,筆直的從錢孔流入葫蘆里。倒完之後,油一點兒也沒沾到銅錢。
老翁很謙虛的向陳堯咨說:「這也是一種平常的技術罷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陳堯咨聽了十分慚愧,從此更加努力的練習射箭,再也不誇耀自己的箭術。後來他的人品和箭術一樣好.
【釋讀】
這個成語,說明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勤學苦練掌握規律,就能找出許多竅門,干起來得心應手。

『捌』 二十個文學典故,並簡單介紹

【典 故】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典故】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游戲,他母親說:「這里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典故】邯鄲學步
從前有個人認為趙國的東西好,他認為連趙國人走路也很漂亮,便帶上盤纏去邯鄲學習怎樣走路。學習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樣走的,於是只好爬著回家去,看見的人哈哈大笑。
【典故】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典故】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裡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隻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隻、第三隻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麼多便宜事啊。農民不但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就連他的田地也荒蕪了。
【典故】一竅不通
商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叫做紂王,紂王非常喜愛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樂,根本不管國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過的好不好!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了很多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
有一天,紂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氣的勸紂王說:「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裡面,不可以亂殺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你應該要振作起來,替國家和老百姓做點有用的事情呀!」 妲己知道以後,心裡很不高興:「這個比干真多管閑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來,我一定要好好教訓他!」
妲己就跑去對紂王說: 「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麼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開,把他的心肝拿出來獻給您呢!」
紂王聽了妲己的話後,說:「對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獻給我呀!妲己真是聰明呀!」紂王立刻下令賜比干剖胸而死。
後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這本書中,其中有一段話:「紂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干不殺矣!」意思是說,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塗事把比干殺了!
從此以後,大家就把這句話引伸成「一竅不通」這句成語,用來罵一個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塗!
【磨杵成針】
傳說李白小時不愛學習,很貪玩。一天,他逃學到小溪邊,看見一位老婆婆手裡拿著根鐵杵(鐵棍),在一塊大石頭上磨。
李白問:"你磨鐵杵作干什麼?"
老婆婆回答:"我給女兒磨一根綉花針。"
李白又問:"這么粗的鐵杵,什麼時候才能磨成綉花針呢?"
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桿磨成針。"
李白聽後很有感觸,回家刻苦用功,終於成為唐代大詩人。
"磨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恆心,再難的事也能做成。
【黃粱一夢】
呂洞賓名岩,字洞賓,自號「純陽子」。唐京兆府(今陝西省長安縣)人。傳說他的母親要生他的時候,屋裡異香撲鼻,空中仙樂陣陣,一隻白鶴自天而下,飛入他母親的帳中就消失。生下的呂洞賓果然氣度不凡,自小聰明過人,日記萬言,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後來呂洞賓游廬山,遇火龍真人,傳授天遁劍法。64歲時,呂洞賓游長安,在酒肆遇見一位羽士在牆壁上題詩,呂洞賓見他狀貌奇古,詩意飄逸,問他姓名。羽士說:「我是雲房先生。居於終南山鶴嶺,你想跟我一起去嗎?」呂洞賓凡心未盡,沒有答應。這位雲房先生就是鍾離權。
到了晚上,鍾離權和呂洞賓一同留宿在酒肆中。雲房先生獨自為他做飯,這時呂洞賓睡著了,他夢見自己狀元及第,官場得意,子孫滿堂,極盡榮華;忽然獲重罪,家產被沒收,妻離子散,到老後孑然一身,窮苦潦倒,獨自站在風雪中發抖,剛要嘆息,突然夢醒,鍾離權的飯還沒熟,於是鍾離權題詩一首「黃良猶未熟,一夢到華餚」。呂洞賓驚道:「難道先生知道我的夢?」鍾離權道:「你剛才的夢,生沉萬態,榮辱千端,五十歲如一剎那呀!得到的不值得歡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場夢。」於是呂洞賓下決心遂棄家拜鍾離權為師,入終南山修道。呂洞賓有了道術和天遁劍法,斬妖除害為民造福。呂洞賓在八仙中最為出名,有關他的傳說很多。
【相煎太急】
曹植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盲人摸象】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他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蘿卜。」高個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來。「你們凈瞎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來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麼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四個盲人爭吵不休,都說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樣子。而實際上呢?他們一個也沒說對。後以「盲人摸象」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
寓言諷刺的對象是目光短淺的人。
「盲人摸象」的寓意是不能 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應看全局才能了解事物的全面和真實情況 。
【玩火自焚】
春秋初;衛國的公子州吁公然刺殺自己的哥哥衛桓公,自己當了國君。他當政後,一方面殘酷地搜括百姓錢財,一方面拉攏 宋、陳、蔡等諸侯國一起攻打鄭國,藉以樹立自己的威望,轉移國內百姓對他的反抗情緒。
魯隱公得知州吁弒兄篡位的事後,向大夫眾仲道: 「依你看,州吁這次奪權能夠成功嗎?他的國君位置能長久保住嗎?」 眾仲搖搖頭,說:「州吁依靠武力興兵作亂,給百姓帶來災難,百姓決不會支持他。他如此殘忍凶暴,沒有親近的人願意跟隨他。眾人反對,親信背離,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接著,眾仲又換一個角度說: 「兵,就像火一樣。一味地用兵而不知加以收斂和節制,結果必然自己燒死自己。依我看,等待他的將是失敗。」
果然,不到一年,衛國人在陳國的幫助下,推翻了州吁的殘酷統 治,而且將他殺了。
【家徒四壁】
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在梁孝王死後回到成都老家,他家十分貧寒,生活十分艱難。他的朋友鄰邛縣令王吉邀請他去大財主卓王孫家去做客。他看上了卓王孫的寡婦女兒卓文君,兩人私訂終身,回到他那家徒四壁的家,開始過他們清苦的生活
【目無全牛】
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講一個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術十分嫻熟,刀子在牛骨縫里靈活地移動,沒有一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一個勁誇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結構完全了解。
【指鹿為馬】
二世三年(前207),章邯等率兵包圍了巨鹿,楚國上將軍項羽率領楚兵前去援救巨鹿。冬天,趙高擔任丞相,終於判決殺了李斯。夏天,章邯等作戰多次敗退,二世派人去譴責章邯,章邯害怕了,就派長史司馬欣回京匯報情況,請求指示。趙高既不接見,也不信任。司馬欣害怕了,趕緊逃離,趙高派人去追,沒有追到。司馬欣見到章邯說:「趙高在朝廷中掌權,將軍您有功是被殺,無功也是被殺。」這時,項羽加緊進攻秦軍,俘虜了王離,章邯等人就率兵投降了諸侯。八月己亥日,趙高想要謀反,恐怕群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計謀進行試驗,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把鹿說成是馬。」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開始畏懼趙高了。
【對牛彈琴】
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依然埋頭吃草。牛並非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不適合它聽。 公明儀於是用琴模仿蚊虻的叫聲,以及小牛犢尋找母牛哞哞的聲音。牛立刻搖著尾巴,豎起耳朵,走來走去地聽起來了。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
【兩袖清風】
古往今來,凡為官清廉、不貪錢財者,常以「兩袖清風」自譽。說起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他曾作過《入京詩》一首: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絹帕、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於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調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自己的態度:我晉京什麼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朝見天了。詩中的閭閻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為民間、老百姓。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里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鍾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里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後有稱頌其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台,現琴台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跡勝地。
【三人成虎】
龐蔥要陪太子到趙國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有一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難以相信。」龐蔥說:「有兩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我有些懷疑了。」龐蔥又說:「有三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龐蔥說:「街市上明擺著沒有老虎,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趙國到大梁的距離,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議論我的人早就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自己知道的。」
於是龐蔥告辭而去,魏王當時說自己會辨別是非,但後來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讒言。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果真不能再見魏王了。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殺雞取卵】
從前有個人,家裡養了只老母雞,這只雞特別能下蛋,可有一段時間這只雞老是不下蛋,而且還病歪歪的。那個人想,這雞不下蛋留著也沒什麼用了,就殺了這只雞,破開雞肚子後發現這只雞生病的原因原來是生了膽結石,大大小小的膽結石就像雞蛋一樣。殺雞的時候正巧鄰家的快嘴婆祥林嫂過來串門。看到後就四處亂說,說這人殺雞取卵,鼠目寸光,把好好的一隻能下蛋的老母雞給殺了。
【雞鳴狗盜】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准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拔苗助長】
有一個宋國人靠種莊稼為生,天天都必須到地里去勞動。太陽當空的時候,沒個遮攔,宋國人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渾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濕,但他卻不得不頂著烈日躬著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躲避,宋國人只好冒著雨在田間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頭來,和著汗一起往下淌。
就這樣日復一日,每當勞動了一天,宋國人回到家以後,便累得一動也不想動,連話也懶得說一句。宋國人覺得真是辛苦極了。更令他心煩的是,他天天扛著鋤頭去田裡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莊稼,似乎一點也沒有長高,真讓人著急。
這一天,宋國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著大得好像沒有邊的莊稼地,不禁一陣焦急又湧上心頭。他自言自語地說:「莊稼呀,你們知道我每天種地有多辛苦嗎?為什麼你們一點都不體諒我,快快長高呢?快長高、快長高……」他一邊念叨,一邊順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線頭,線頭沒拔斷,卻出來了一大截。宋國人望著線頭出神,突然,他的腦子里蹦出一個主意:「對呀,我原來怎麼沒想到,就這么辦!」宋國人頓時來勁了,一躍而起開始忙碌……
太陽落山了,宋國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飯菜,坐在桌邊等他回來。「以往這時候早該回來了,會不會出了什麼事?」她擔心地想。忽然門「吱呀」一聲開了,宋國人滿頭大汗地回來了。他一進門就興奮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把每一根莊稼都拔出來了一些,它們一下子就長高了這么多……」他邊說邊比劃著。「什麼?你……」宋國人的兒子大吃一驚,他連話也顧不上說完,就趕緊提了盞燈籠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田裡去。可是已經晚了,莊稼已經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萬物的生長,都是有自己的客觀規律的,人無力強行改變這些規律,只有遵循規律去辦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國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願快長高,結果落得一個相反的下場。
【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後問,宜泣而答曰:先父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選自《三國志》)
蜀後主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沉魚落雁】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漢代王昭君是個才貌雙全的美人。 漢元帝為了安撫北匈奴,就選她與單於結為姻緣。 在離家的途中,她看到遠飛的大雁,不由得引起無盡的鄉思,觸景生情她彈起琴弦。 一群飛雁聽到琴聲竟忘記了抖動翅膀而跌落在地上。 昭君便得了「落雁」的美稱。
但是,其實「沉魚落雁」根本就不是指女子的漂亮。
魚見了她就潛入水底、雁跌落至地,這二者,誰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是什麼?它們都是因為害怕。換句話說,任何一個醜八怪都可以導致「沉魚落雁」的結果。因為鳥魚根本不懂得毛嬙、麗姬是否美麗,只是因為高度的警覺,在求生本能下,聽見、看見一點異常的動靜就趕緊躲藏起來,保護自己。所以莊子才會說,誰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美麗呢?
因此,莊子當初講這個故事,其實不是稱贊女性的美貌,而是說美貌沒什麼意義。
但後來,大家在稱贊一個女人長得很漂亮,就說她有「沉魚落雁」的容貌!
【相濡以沫】
戰國時期,莊子家貧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妻子叫他外出借糧食,他去找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許諾秋後再借,莊子說這是遠水不解近渴就回家了。妻子讓他再去別的地方借,他說要像車轍里的鯽魚一樣相濡以沫過日子,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妻子只好偷偷地流淚,領取休書後,不久,就嫁給闊佬,然後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玖』 笠翁對韻的典故

1、「廣寒宮」,嫦娥奔月

後羿射下九個太陽,拯救了百姓(這里又涉及到了後羿射日的故事),王母獎勵給他兩顆仙丹,吃了可以飛升上天當神仙。

後羿將仙丹帶回家,交給妻子嫦娥保管。不料這事被一個叫逢蒙的壞蛋知道了,他趁後羿不在家,去威脅嫦娥,企圖搶奪仙丹,嫦娥無奈之下,把兩顆仙丹都吃了,飛到了月亮上,居住的宮殿就是廣寒宮。

2、「莊周夢化蝶」,莊周夢蝶

莊子夢中幻化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原來是人,醒來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子。究竟是莊子夢中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為莊子,實在難以分辨,闡述了真實與虛幻相互轉化的哲學思想。

3、「呂望兆飛熊」,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有一天,周文王夢見一頭長著翅膀會飛的熊撲向他,於是叫人占卜,看是否吉利。占卦的人說:「非常言利,這說明您會得到一個大英雄輔佐;從而得到天下。」 周文王來到渭水邊,果然遇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老人,在用一根針當魚鉤鈞魚。

交談之後,知道他正是「飛熊」(姜太公的道號就是飛熊),是能夠治國安邦、奪取天下的人才,於是誠懇地聘請他來周國。正是在姜太公(姜尚、呂尚、姜子牙,都是他)的精心輔佐下,周國消滅了商朝;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建立了周朝。

4、鳳翔台上,紫簫吹斷美人風

秦穆公生了個女兒,名弄玉,喜好修道。當時有個人叫蕭史,善於吹簫,據說能吹出鳳凰的叫聲。秦穆公把弄玉嫁給蕭史,並為他們築了一所鳳凰台。蕭史教弄玉吹簫,吹出的聲音吸引了鳳凰聚集在他們居住的地方。一天,蕭史乘龍,弄玉跨鳳,二人雙雙升仙而去。

(9)兌的典故擴展閱讀:

典故出處原文:

山對海,華對嵩。四岳對三公。宮花對禁柳,塞雁對江龍。清暑殿,廣寒宮。拾翠對題紅。莊周夢化蝶,呂望兆飛熊。北牖當風停夏扇,南簾曝日省冬烘。鶴舞樓頭,玉笛弄殘仙子月;鳳翔台上,紫簫吹斷美人風。

譯文:高山對大海,華山對嵩山。四岳(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也是上古時的一個官名)對三公(很多解釋都說是一顆星的名字,但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古代最高的三個官銜,即太師、太傅、太保,合稱為「三公」,這樣才能和「四岳」更好的對上)。

皇宮中的花對禁宮中的柳樹(其實都是指皇宮),大漠的大雁對江上的鴻雁(江龍這個「龍」字應為「鴻」字,因為「龍」其實應該是二冬里的,而「鴻」屬於一東,也不知是作者寫錯還是後來傳錯了)。人

間有清暑殿(隋唐時期洛陽宮中的一個宮殿),天上有廣寒宮(月亮上嫦娥住的那地方)。拾取翠鳥羽毛作為首飾(後多指婦女春遊),在飄落的紅葉上寫詩(這兩件事在古時那都是挺有文藝范的)。

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姜尚則是出現在周文王夢里的一隻會飛的熊。夏天北邊的窗戶通風涼爽用不著扇扇子,冬天向南的窗戶日照充足暖和不用生爐子。仙鶴飛過的樓上,玉笛凄美的聲音讓嫦娥住的月亮都流淚。

鳳凰飛翔的台上,紫簫的聲音牽動人心,剛才還在看美女的人都無心再看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