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三國演義典故成語

三國演義典故成語

發布時間: 2021-02-26 15:32:43

1. 三國演義中的典故成語

1、先生晦抄跡卧山林,三顧那逢聖襲主尋。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
2、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3、伏弩齊飛萬點星,木門道上射雄兵。至今劍閣行人過,猶說軍師舊日名。
4、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
5、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6、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2. 出自《三國演義》的有關歷史典故成語

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佔八斗(曹植):形容學問高,文採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一身是膽(趙雲):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行。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倖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1、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2、車載斗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3、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4、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5、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6、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29、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0、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3. 關於三國演義的成語典故,10個,要簡略的

初出茅廬
諸葛亮答應劉備出山,就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樂不思蜀
蜀漢後主劉禪被司馬氏俘虜,問之是否想家,說:此間樂,不思蜀。形容快樂過頭,忘記了老家。

紙上談兵
原為戰國時期趙國將領趙括書讀兵書卻生硬套取不思變通,導致長平大敗
在三國里指馬謖街亭一役,自認為飽讀兵書一意孤行,而失去街亭從而導致失去戰機的事情.
後比喻一些人只注重理論而不切實際導致失敗.

空城計
三國時期,蜀兵敗而退,諸葛武侯在手下無兵的情況下,彈奏撫琴大開城門迎接追來的司馬懿,司馬懿恐有疑兵而不敢冒進,後撤退.
後比喻在自己陷入危機的時刻,利用周圍環境造成假象,令對手不敢輕進.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吳國呂蒙,自幼刻苦,習武讀書.後成為吳國將軍,令孫權震驚,孫權很難想像得出此人就是當年那個吳下阿蒙了.
後比喻在一段時間後再與某人重逢時,此人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白帝託孤: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危,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對他說:「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國,完成大業。我的兒子劉禪,才能平庸,如果他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他實在無才,你可自取之!」諸葛亮流著淚說:「陛下這樣信任我,我怎敢不竭盡全力輔佐幼主,我願以死效忠貞之節。」劉備又遺命劉禪:「你要像侍奉父親那樣與丞相相處。」劉備死後,諸葛亮便肩負起管治國家和復興漢室的重擔。

正好十個!!還有很多啊,網上都有的!

4.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成語故事

桃園結義 草船借箭 三顧茅廬 樂不思蜀 望梅解渴

5.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其中簡單的典故20個

《三國演義》不僅展現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卓絕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搖曳多姿的人物風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為了敦請他輔佐自己打江山,求賢心切,三次拜訪隱居在隆中草屋裡的卧龍諸葛孔明。後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誠心誠意的邀請或訪問。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國演義》里,還有「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等成語,就不多說了

6.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典故

初出茅廬 諸葛亮答應劉備出山,就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樂不思蜀,蜀漢後主劉禪被司馬氏俘虜,問之是否想家,說:此間樂,不思蜀。形容快樂過頭,忘記了老家。

7. 三國演義成語及其典故

妄自菲薄
智取陳倉
七擒七縱
六齣祁山
舌戰群儒
單刀赴會
得隴望蜀
負重致遠
出言版不權遜
兵貴神速
吳下阿蒙
斷頭將軍
車載斗量
勢如破竹
老牛舐犢
如嚼雞肋
堅壁清野
巢毀卵破
顧曲周郎
一身是膽
超群絕倫
七步之才
才佔八斗
空城計
如魚得水
髀肉復生
如飲醇醪
步步為營
偃旗息鼓
七步成詩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身在曹營心在漢
欲擒故縱
樂不思蜀
刮骨療毒
計收姜維
計取陳倉
苦肉計
江東赴會
呂布戲貂禪
擊鼓罵曹
蔣干盜書
走馬薦諸葛
張飛賠罪
設連環計
義放曹操
桃園結義
水淹七軍
諸葛亮弔孝
轅門射戢
黃忠請戰
回荊州
橫槊賦詩
三英戰呂布
曹操獻刀
單騎救主
馬躍檀溪
初出茅廬
過五關斬六將
捉放曹操
桃園三結義
大意失荊州
三國歸晉
火燒連營
赤壁大戰
草船借箭
三顧茅廬
畫餅充飢
望梅止渴

8.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故事

桃園結義,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草船借箭,三顧茅廬,
畫餅充飢,望梅止渴,妄自菲薄,智取陳倉,七擒七縱,

1、草船借箭 【cǎo chuǎn jiè jiàn】: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字孔明)的才幹。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隻船,每隻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

魯肅答應了,並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准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魯肅很納悶。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兒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一會,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2、三顧茅廬【sān gù máo lú】: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

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

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3、七擒七縱【qī qín qī zòng】: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准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

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諳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布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麼樣?」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里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給你贏了一次,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並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准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裡,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麼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

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後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後來,孟獲又被擒住。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

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在辛苦些,以後就不必再到這里來打仗了。」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後,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但時間一長。營里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請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並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於從心裡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打盡。蜀營里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麼辦。

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4、樂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5、七步成詩【qī bù chéng shī】:

曹操死後長子曹丕繼位。曹丕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先下手為強,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時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後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

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脫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了以後潸然淚下,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為安鄉侯。

9. 三國演義里有哪些成語故事越多越好

  1. 孟德獻刀[mèng dé xiàn dāo]《三國演義》里的情節,為了除掉禍國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計,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殺董卓,不料卻被發現,曹操隨機應變,以獻刀為名瞞了過去。

  2. 割須棄袍[ gē xū qì páo ]割掉胡須,丟掉外袍。 形容戰敗落魄的樣子。割須棄袍是一則成語故事,來源於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第58回,曹操率軍與馬超在潼關交兵,曹軍被打敗後馬超追擊曹操時,曹操為了不被認出來,把胡須割掉,把長袍丟棄之事。描寫了曹操狼狽逃竄的景象。

  3. 桃園三結義[táo yuán sān jié yì]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4. 三顧茅廬[ sān gù máo lú ]顧:拜訪;茅廬:草屋。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5. 躍馬檀溪[yuè mǎ tán xī]躍馬檀溪,是指劉備在情急之下、驅趕乘馬跳出檀溪,從而逃脫追殺的典故。

  6. 怒鞭督郵[nù biān dū yóu]「怒鞭督郵」是中國經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情節,摘自小說第二回,主要敘述張飛毆打貪官污吏的經過,生動的刻畫出張飛這一人物正直好義的性格。

  7. 轅門射戟[ yuán mén shè jǐ ]是歷史典故,最早出自《三國志·呂布傳》,呂布為了阻止袁術擊滅劉備所使的計謀。後來羅貫中將這個典故改編為膾炙人口的「呂奉先射戟轅門」,也就是《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是三國名將呂布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場戰爭。

  8. 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9. 火燒赤壁 [ huǒ shao chì bì ] 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10. 《三國演義》中的典故成語,越多越好!

《三國演義》不僅展現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卓絕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搖曳多姿的人物風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為了敦請他輔佐自己打江山,求賢心切,三次拜訪隱居在隆中草屋裡的卧龍諸葛孔明。後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誠心誠意的邀請或訪問。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國演義》里,還有「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等成語,就不多說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