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與才的典故
A. 在德與才的關繫上,德是什麼才是什麼
德是才抄的統帥;才是德的輔助。襲
無才無德是謂愚人;有德無才是謂君子;有才無德是謂小人;德才兼備方為「聖人」。
才:聰明、明察、堅強、果毅。 德:正直、公道、平和。
德與才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又統一綜合反映在一個人的身上。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德有一個修身養性,不斷提煉升華的過程,才有一個不斷磨練、學習、提升,逐漸完備的過程;德有一個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影響和自我修煉的過程,才有一個不斷吸取,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的過程。這一點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反映。有的人德才兼備,文武兼修,在不斷增長才乾的同時,也不斷修煉自己,品行,能力堪為楷模;有的人有德少才,需要的是不斷學習,不斷努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有的人有才欠德,需要一個逐步引導,加強修養,追求人格完善的過程;有的人無才無德或者缺才少德,自己沒要求,社會不接納,那麼等待其的只是一個被淘汰的過程。企業對上述四種類型的人的使用經常也有四種態度: 其一,德才兼備,破格使用 其二,有德少才,培養使用 其三,有才欠德,控制使用 其四,無才無德,堅決不用
B. 德與才的辯論,才更重要!急求大量關於、才重要的辯詞與辯論文段!謝謝!!
(1)[中日之間受教育程度的差異]:今天的中國人中,成人識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數約占人口的15%以上,寓教育現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學毛入學率為5%,離教育現代化起限30%相差25%。相比之下,日本才不愧重視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巳達到了100%的小學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為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成人識字率近100%. 中日兩國的教育相差多遠呢?據估計,中國的初級教育大約相當於日本1900年的水平,落後100年;中等教育大約相當於日本1910年的水平,落後90年;高等教育大約相當於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後80年。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的教育經費只相當於日本1920年左右的水平。
(2)[古代的以才能的標准來推舉人才]魏武帝曹操更為突出。他下過三個命令,要不拘品德,登用人才。甚至說:「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都應該由地方官吏保舉出來,使他「得而用之」。這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在百廢俱興的時候,「才」的需要尤 甚於「德」。尚書說命曰:「惟治亂,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 其賢。」亦就是說,要按才能以任命官吏,按品德以評薪評級也。(還有一個汗武帝的例子,在對方舉任人唯賢時可以用以反駁)
(3)[這是當今的例子] 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多,專業分工又細,如果以「德」為任用各級領導幹部的標准,即使有超於傳統道德以上的共產主義品德者,如果一點不了解業務,也還恐怕不頂事。 何況今天之所謂「德」,還只是一些表面的組織性,紀律性,革命性,積極性而已。「樊遲請學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圃』」。可以想見,盛德如孔子,如果要他去領導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他一定自認不如一個老農民的。現在改兩句龔定庵的詩,以結束這一點點感想罷:「我願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用人才。」
(4)[這個可以和我們的立下的那個觀點一起來反駁(「德」統率「才」,德才是「本」和「標」的關系,在這我們不仿假設德是王維所說的將軍,才是士兵 ] 這說法經不起推敲。 有些人品德甚佳,但是沒有什麼本事,這豈不成了「強將手下有弱兵」?還有些人品德不好,但非常能幹,這豈不成了「弱將手下有強兵」?這只能證明品德領導不了才能,經常「失職」。如果品德為「本」而才能為「標」,那麼品德好的人才能必然高,根深葉茂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至於「好思想支配好行動」,則與「才能」無關。一個人品德好自然會去做好事,但是這不等於他能做大事,因為干大事需要大才能,這大才能是不能從「好思想」中產生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道德主義」,儒家是代表。為了突出道德,儒家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把「德」和「才」機械地割裂(不割裂無法突出某個側面),尖銳對立起來,另一件是把「德」抬到壓倒一切的地位。
(5)[這個可以拿來加強我們的統治階級任人時可以揚其所長,制其所短的觀點] 還是套用司馬光的那句老話吧「各隨其長,授之位任」不必求全責備,各取一技之長吧。
(6)[雖然然我們已經確立了才是德的基礎,但我們也可以假設對方德是基礎正確的前提下,然後去推出這個令他們難堪的結論]:在有兩萬一千九百三十八人參加的最受尊敬的職業調查中,教授與學者以44.86%的得票率高居榜首,為什麼?請問這是為什麼?因為教授與學者是擁有知識、擁有才乾的象徵,人們對他們的敬佩、敬仰,不正因為他們的才學嗎?對於就德是才的基礎,就以為德更重要的朋友,我想請你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吃飯」而「活著」是很重要的,「吃」而 「活」是人的第一本能,是一切一切的基礎,可我們能說在人類社會當中,吃是更重要的嗎?如此而言,我們還有什麼更高境界的追求呢?果真如此,恐怕對方辯友也要送其兩個不雅之字了。
(7)[這是才決定社會進步的論據]社會發展到今天,從原始人的茹毛飲血到今天我們的上天入地,這巨大變化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人的才幹。幾百年前馬克思就已充分做出診斷的生產力,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根本力量。而今天,生產力中的首要決定因素科學技術難道僅憑高尚的德行,平庸的才學就能夠去發揚光大嗎?
2006-3-25 04:58 回復
獨特的個性魅力
0位粉絲
2樓
(8)[這個事例可以用在我們上次關於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討論的論據]在萬惡的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是為了鞏固對女性的統治地位,可見,「才」在封建統治者的心目中猶如洪水猛獸,是「才 「妨礙了他們對女性的統治。告別了萬惡的舊社會,黨和政府大力地讓婦女們學習文化知識,讓她們獲取知識與才幹,使我們的半邊天告別做牛做馬的日子,抬頭做人。我們當今的女性更能屹立峰頭浪尖,與男性們爭耀日月,是憑她們的才幹,可見,「才「是女子們抬頭做人的脊樑。
(9)[這例子普通了點,咱就看著用吧]愛因斯坦,牛頓,祖沖之,居里夫人……等等、等等,這些讓我們永遠記住的名字的人,是因為他們以自己卓越的才能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因為此他們才名垂千古。德高之士不計其數,青史留名又有幾人呢?在我們今天的教育中,我們非常注意保護學生的創造力,因為創新是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
(10)[美女愛英雄}對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無數有才之士,人們總以寬容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因為,人們懂得碧玉微暇而暇不掩玉的道理。我們不常人這樣說嘛:年輕人有點這樣哪樣的毛病不要緊,他們可以慢慢改嘛。德行不足,我們可以容許他慢慢改。而才行的不足,我們允許他慢慢學嗎?不能,我們總是說,年輕人,要抓緊時間學點本事呀!何輕何重,不言自明呀。自古美女愛英雄,美女愛英雄的什麼,才幹是也。多少佳人這樣說:我就相中了他的才幹。因為自古才子配佳人嘛,可見才乾的珍貴。所以,我方認為,當今社會,德與才相比,才更重要。
(11)[這段辯詞我認為可以提高印像分,呵呵]當今社會,德固然重要,但才更重要。當今社會,充滿競爭,如果我們沒有過硬的本事就很難適應時代的發展,很難做出突出的業績,甚至不能養家糊口,安身立命。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講「能者多勞,多勞多得」,我們怎麼不說「德者多勞,多勞多得」呢?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在人類現實社會中,人的「才」是最重要的。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教育得當,他必定可以有高尚的德行。可是才能是有大有小的。如果您的家裡有一隻貓,盡管它有非常好的「德行」,可是它不會老鼠,您一定會說這只沒有用的貓。因為不論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憑什麼呢?憑的是它抓老鼠的才幹。管理一個班級需要有管理班級的才幹,管理一個學校需要有管理學校的才幹,管理一個城市需要有管理城市的才幹, 我們今天的社會對一些幹部提出了無為就是瀆職的說法……這是一個呼喚才乾的時代,因為才乾的可貴。能者上前,能者居之。知識就是力量,就連我們今天的辯論也要憑我們的辯才呀,我能說因為我有非常的德行,我就可以把對方辯友駁倒了嗎?
(12)[聯系我國的國情]社會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彈指一瞬間,人類已昂首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在這一漫長的歲月里,中國戰勝了衰落走向振興;戰勝分裂走向統一;掙脫屈辱走向奮起。中國正以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著自己 要知道現在的社會已經是知識型的社會了,沒有了才,談什麼社會發展?還記得毛主席說的話嗎?「我們現在除了做衣服,做書桌....飛機我們會做嗎?拖拉機..... 對方辯友請回答:沒有了才,在現在的社會中,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弗洛依德說過: 「不管文明對個人的限制有多大,人總有辦法來對付它。機智是現代人發展起來的最佳的安全閥」文明越發展,壓抑越多,人們就越需要機智。」沒有了才,即使我們的德行是怎樣高尚,你可以做什麼?
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都可以活得這么瀟灑嗎?要過那些靠朋友接濟的日子?
(13)德是人的一種美好的品行,我方觀點是它非常重要,但是只有德是遠遠不夠的,比如說對方辯友是個品德很好的人,您誠實、善良……,但是您種不好莊稼,干不好工作,教不好學生,……,那您品德再好又能如何?還不是一樣誤人子弟! 換言之德是才的一種,才更包括德。屈原忠心為國卻落得投江自盡,難道對方辯友能說他的「德」不行嗎?當然,我們不否認屈原也很有才氣,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屈原的「才」還不夠,如果他有雄才大略,他就可以挽救楚國。所以屈原的失敗在於才不足,德有餘,所以才比德更重要。諸葛亮七擒孟獲,正是說明孔明善於用計,他知道以此才可收復孟獲,正說明他的才氣十足,運用「德」是「才」人的聰 明之處。請對方辯友對上面兩例再做闡述,德怎比得上才?清華的那個大學生(我們的海洋同學了)算是才人嗎?他們不配這個稱呼!屈原的才氣遠遠不夠是他失敗的根底,他的投河與潑婦罵街有何區別?用自殺來結束自己的人真的有點傻!諸葛亮是因為才氣過人才會征服孟獲,否則的話別人怎麼辦不到?自古有德者無數啊!下面我繼續闡述我方觀點。
(14){這一段台詞本想晚上想和你們討論的,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啊,哎!也可以怎加評委的好感]尊敬的對方辯友,我方從未認為德不重要,所以 我方也從不主張用一個道德品質不好、道德作風敗壞的人去建設具有社會主義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但是我要提醒對方辯友目前的公務員考試還是以才為標准,因為「德」的考察根本無從體現。正如對方辯友一樣,我目前只知道你們很有才氣,所以你們得以在這里滔滔雄辯,至於德我們根本無從了解,難道對方辯友會因為我的「德」不再跟我辯論,而我方在這里辯論正是因為看重了對方辯友的才氣,由此可見才比德重要啊!請對方辯友回答難道你們是用你們的德來辯論的嗎?如果是就不要展示你們的口才,如果不是那就是支持了我方觀點,才比德更重要!(友情提示;這些材料大都是原文的段落摘抄,少數我做了修改和添加,用的時候也不要太照搬哦,我怕會引起評委的懷疑)
2006-3-25 04:58 回復
218.3.117.* 3樓
補充1:(這個和發過來的一條簡訊有點關系) 如果德大於才,請問你怎樣表現發揮你的德,因為表現和發揮都是需要才的,你需要教育的才能,需要說話的才能,需要領導的才能,等等,如果你的才達不到一定的水平,你的德就永遠不會被發現,不會起作用或者發揮的作用很小很小,即便你有天大的德卻有什麼意義呢?如果企業都可以挑選到德才兼備的人才,那人力資源部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德才兼備」的人才固然是中西方企業最想要的,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力資源部按照公司的標准,是永遠也找不到百分之百適合公司價值觀的人才的。因此我們更願意問,在德、才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你首先挑選那一類人?這個問題的前提是,不管什麼崗位、不管什麼時候,在這兩者差別不大的情況下,根據公司戰略的需要,你會選擇那一種人?
補充2:(如果他們拿公司選人更注重德時拿這個例子說明現在的實際情況)可能許多人都會想,既然差別不大,那大家都應該選德為先、才為後的人才吧。其實這是中國企業以前的慣性思維,或者說中國傳統文化使然。但現實情況是,據我們的實驗和調查,中國企業在對人才的選擇標准上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
就上面這個問題,有人曾經抽樣調查過100家中國企業,包括國有和民營兩種性質的企業,結果選擇德先於才和選擇才先於德的企業數目差不多。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的分析認為,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特別是入世以後中國市場的開放使得企業對人才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改變。在新興行業和快速發展的中小型企業,公司的戰略基本上屬於激進性和風險型,人才流動較大,因此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是:「只要不違反企業的規章制度,不對企業做出損害行為,就是企業需要的人才。」企業重視的還是才,如果沒有才,德是沒有意義的,他們降低了傳統中國文化對於德的要求,以才為先是他們公司戰略的要求。而相對於此類企業,大型企業和傳統行業里的企業,一般都先考慮德,因為這類企業的發展已經相對進入穩定期,他們對於人才的要求首先應該是忠誠和品德,才可以放在第二位。
C. 德與才的故事,急用啊!
話說當年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智姓家族的族長智申(宣子)在暮年之時,指定其子之一的智
瑤為繼承人。族人智果反對說:「智瑤不如你的另一個庶子智宵。智瑤有五項超人的優點,只有一項缺點。五項優點是:一表人才,精於騎射,通曉各項技能,文章流利,堅決果斷;一項缺點是:胸襟狹窄,刻薄寡恩。五種能力加上沒有容人之量,誰能跟他和平相處?如果智瑤做繼承人,智姓家族一定覆滅。」但是智申不予理會,智宣子覺的智瑤的優點有那麼多,而缺點只有那麼一點點,讓他繼承智家是再好不過的了,於是沒有理睬智果說的話還對他翻了一個白眼。仍然讓智瑤做了繼承人。後來的事實證明智瑤雖然有那麼多本領,可是他的缺點卻是要命的。
司馬光就此事論德與才的關系。他認為智瑤之所以滅亡,在於其才能勝過其品德。才能與品德是兩碼事,看一個人能幹就說他賢明,常常會看錯人。才能指聰察強毅,即聰慧、明察、有魄力、堅毅不拔;品德指正直中和,即公正、公平、平和溫良。才能是品德的資本,品德是才能的主宰。用人之時,若沒有聖人和君子,與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君子會把才能用到善行之上,小人會把才能用到邪惡之上。愚人雖然想干壞事,但智慧能力不夠,只要一干,就會被制服;小人不同,其智慧可以發揮他的邪惡,其能力可以助長他的暴虐,就像老虎生了翅膀,給人帶來更為嚴重的災禍。然而,小人卻常常被人喜愛。因為品德使人尊重,才能使人喜愛,被尊重的人容易被人疏遠,被喜愛的人卻容易成為親信,所以有些掌握權柄的人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忘記了人的品德。
趙姓家族的族長趙簡子也有兩個兒子:趙伯魯、趙無恤。這兩個孩子平日里的表現都差不多,選擇誰來做繼承人,這讓趙簡子也非常為難。最後他想了一個辦法:找來兩塊竹板,在竹板上面刻了一段名人訓誡,然後將竹板交給他們讓他們細細研讀。裝一塊竹板子在身上的確非常麻煩,不但經常會掉出去或者擱的胳膊青一塊紫一塊,而且經常會招來熊貓。日子一天天過去了,趙伯魯就將他父親的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他經常拿那塊竹板切西瓜,拍青蛙,煎雞蛋,後來有次上廁所,因為走的急忘了帶擦拭用具,就將那塊竹板給用了。三年之後的一天趙簡子將兩個兒子叫到了跟前。 趙簡子:「伯魯,你說一下我給你的那塊竹板上的內容。」
趙伯魯想了一會兒說:「是不是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趙簡子:「……我給你的竹板呢?」
趙伯魯:「用了!」
而趙無恤不但能將竹板上的內容倒背如流,而且將那塊竹板貼身珍藏。這件事情讓趙簡子徹底喜歡上了趙無恤。 趙簡子又對趙伯魯和趙無恤說他藏了寶物在常山上,讓他們上去找,誰先找到就會重重有賞。幾天之後他們兩個回來匯報尋找的結果。
趙伯魯從口袋裡面拿出一隻麻雀說:「那個地方貧瘠無比,哪有什麼寶物,找了幾天我找到了這只懷孕的麻雀,雀生蛋,蛋再生雀,生呀生呀,我們趙家就會有很多雀了。這個應該是你藏的寶物吧!」
趙簡子:「……無恤你呢?你找到了什麼?」
趙無恤:「站在常山上代國盡收眼底。代國就是個寶,我們可以吞並之。」
趙無恤的答案正是趙簡子想要的。又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之後趙簡子終於決定將他的位子傳給趙無恤
D. 才與德的名言
才與德的名言
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聖經》 《聖經》
才德有如寶石,回最好用素凈的東西答鑲嵌。才德名言英國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哲學家 培根 《培根論說文集》
榮譽的獲得在乎把一個所有的才德和真價值無損無傷地顯露出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哲學家 培根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司馬光 《資治通鑒》
E. 歷史上君主與賢才的典故
唐太宗與封德彝的典故。
古文: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回:「非不盡心,但於答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翻譯: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傑出的人才啊!」太宗說:「用人跟用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麼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
F. 德與才的關系如何孰輕孰重
德是指品德,是指一個人對社會、對他人責任心的一種表現。才是指才能,是指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和手段。對一個人而言,德是靈魂,是向導;才是能力,是工具。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德與才,孰輕孰重,須得仔細分析。
第一種情況:有德有才。這時,一個人既具有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的優秀品德,又具有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的才華。這是一種最好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的收益最大,成本最小。
第二種情況:有德無才。一個人有高尚的品德,但才能平庸。這時,雖然一個人有為社會辦好事的願望,但因能力有限,所以對社會也產生不了什麼大收益,但至少不會產生什麼大壞處。其可能產生的不利情況是:好心辦不了好事。
第三種情況:無德無才。這時雖然一個人想做壞事,但才能有限,做壞事手段不高明。在這種情況下,其做壞事被社會發現的可能性就較高,從而也就降低了其做壞事成功的可能性。所以這種情況雖然無德者想做壞事,但做成的概率較小,從而也就間接降低了其對社會的破壞度。
第四種情況:無德有才。這時,一個人既想干壞事又具有干壞事的能力。由於手段高明,其幹了壞事也不容易被人發現。這種情況對社會的危害是最大的。
針對上面四種情況,根據其對社會造成的收益從大到小和危害程度從小到大進行排序,結果是:有德有才,有德無才,無德無才,無德有才。所以,寧可用無德無才之人,也不可用無德有才之人。
下面舉一例子來說明:
例如,有一少女,在一個2米高的圍牆內正被幾個壞人圍住。假設:德表示救少女的表現;才表示具有跳過2米高圍牆及高超武功的本領。這時,路過一個人:(1)有德有才,他會成功救下少女免遭壞人欺負;(2)有德無才,他想救少女,但自己無能為力,不過,這時他會想辦法找別人來救;(3)無德無才,他也想眺進圍牆干壞事,但由於能力有限,跳不進圈子,只能幹著急,不過,這時他的行為可能會引起別人的懷疑,從而為別人救少女提供間接條件;(4)無德有才,他本人也是干壞事的,而且有能力跳進圈子和幾個壞人一同干壞事。四種情況中,第四種情況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最大。
從上面的分析和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唯才是舉是不正確的,品德應是最根本的,其次才是才能。目前,我們選拔幹部,最好是德才兼備,在二者不可兼鍀的情況下,更應看重品德。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上述四中關於德與才絕對有無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實際情況是,一個人要麼表現為德多才少,要麼表現為德少才多,或者德才俱佳,或者德少才也少。在這種情況下,建議用人仍應以品德為重。也就是說我們應當真正重用那些一心想著為群眾辦事的人,而不是那些「身懷利器」,隨時准備「殺人」的人。
G. 德與才的辯證關系
德與才的辯證關系: 德與才既是兩個范疇,又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兩者互為條件存在和發展,不能割裂開來。
1、德與才是有機統一體:
(1)道德與人才的統一是能力與政治誠信存在與落實的根本條件。德中有才的因素,才中也有德的因素。通過加強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有利於幹部提高黨和國防事業的思想認識和認識能力,把人才的作用轉化為積極的方向; 通過人才的提高和積累,完善幹部理論、層次,增強修身和道德品質的力量,提高道德水平和境界。
(2)道德與才能的統一最終體現在相互依賴,相互轉化和相互滲透的影響上。 可以說德國是美德與人才相結合的「催化劑」,它是能力和政治誠信最直接的「展示代理人」。 因為有必要檢驗幹部的素質,必須通過某種效果來反映。
2、德與才之間存在著主從性關系:
德是第一個,德是前提。 「德」是選拔任用幹部,發揮決策作用的第一個條件。 「德」不好,職業太難,能力高,不能承擔重任。 然而,強調美德作為第一位並不意味著它無關緊要。 如果幹部不了解專業,指揮能力很差,那麼「德」就沒有好處,必須在堅持道德的前提下才華橫溢。
正確處理道德與人才之間的辯證關系必須因工作而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關注點。 在現實生活中,幹部和道德絕對統一的情況不存在,但相對較重。 如果專業技能優秀,指揮質量好,但自我要求不嚴格; 或思想好,自我要求嚴格,但組織能力低。 因此,應結合擬議的立場,以了解影響工作責任績效的比例作為確定其比例的起點。
(7)德與才的典故擴展閱讀:
「德才兼優」是一個科學的用人原則。在選拔黨的幹部上,《中國共產黨章》的第六章「黨的幹部」中提出:「黨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選拔幹部」。
「德才兼優」是一個高標准,一個人只有了優秀的「德才」才能說是「德才兼優」。為此,我們選拔幹部(黨內和黨外的幹部),尤其是選拔各級各類主要領導幹部(「一把手」),要把那些最優秀、最先進的幹部選拔上來,應當按照「德才兼優」的原則選拔幹部。
H. 德與才的辯證關系
才:聰明、明察、堅強、果毅。
德:正直、公道、平和。
德是才的統帥;才是德的輔助。
無才無德是謂愚人;有德無才是謂君子;有才無德是謂小人;德才兼備方為「聖人」。
為什麼現在的腐敗這么厲害?答案很簡單,就是好多領導幹部都有一定的學歷,都有一定的才能,但他們的道德修養卻很是糟糕。
首選德才兼備,次之君子,實在沒人選個愚人也決不能選小人。
遺憾的是沒有公平的選舉,而是某人的指定。
有了公平的選舉,有力的監督自然會有的。
德與才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又統一綜合反映在一個人的身上。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德有一個修身養性,不斷提煉升華的過程,才有一個不斷磨練、學習、提升,逐漸完備的過程;德有一個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影響和自我修煉的過程,才有一個不斷吸取,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的過程。這一點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反映。有的人德才兼備,文武兼修,在不斷增長才乾的同時,也不斷修煉自己,品行,能力堪為楷模;有的人有德少才,需要的是不斷學習,不斷努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有的人有才欠德,需要一個逐步引導,加強修養,追求人格完善的過程;有的人無才無德或者缺才少德,自己沒要求,社會不接納,那麼等待其的只是一個被淘汰的過程。企業對上述四種類型的人的使用經常也有四種態度:
其一,德才兼備,破格使用
其二,有德少才,培養使用
其三,有才欠德,控制使用
其四,無才無德,堅決不用
日常企業幹部隊伍中,最多見的是兩種情況。對第二種情況的幹部,往往由主客觀兩種條件來改變,以增加其才幹。一是自身的努力,二是組織的培養。通過學習與鍛煉來改變其能力不強的狀況,同時一級組織下達的任務應有布置,有檢查,有要求,有反饋,有綜合評價。對第三種情況的幹部,企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控制使用。如由於體制原因或區域原因,則應控制授權,有效監督,通過制度建設與程序設計防止其濫用職權,中飽私囊,防止瀆職、腐敗甚至犯罪情況的發生。對其致命的人性弱點,如貪欲過度,則防止其涉及財務、采購、銷售等部門及相應工作,盡可能安排技術、生產方面的職務;如好權過度,則應防止無限授權,形成一方諸侯,避免尾大不弔的情況發生,從而給企業造成難以彌補的重大經濟損失與人心渙散。在這方面,國企的窮廟富方丈,國資流失,民企的內部關聯交易,「老鼠倉」等種種營私舞弊的職權尋租現象,都是這類幹部所作所為的真實寫照。一些項目經理利用職權與下屬班組打牌。搓工作麻將,個別分公司經理在負責工程項目的同時,自行設立材料公司,自定材料價格,采購質次價高,驗收以少頂多,他同時兼有供應商和承建商兩種身份,合同中甲方乙方兩種資格,都是企業內部不規范,管理不到位的具體表現,其結果對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數額都是驚人的。以至有關方面的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企業用人不當監督缺位,個別分公司經理,整天想的不是給企業給老闆掙錢,而是如何從企業從老闆身上掙錢,姑息養奸,後患無窮。
I. 德與才請以「德與才」為話題寫一篇不低於800字的文
【教師下水】
雙翼才能翔天宇 有才能的人是令人羨慕的,具道德的人是讓人尊敬的,德才兼備者絕對是使人崇拜的。 才,很重要。一個人要有一技之長方能維持生活,一個集體要有「業務骨幹」才會發展,一個國家要有科技精英才能保證領先。有時它就是你飛黃騰達、平步青雲的基礎,真才實學幾乎可使你走遍天下,暢通無阻。古有唯才是舉,今有擇優錄取,也正是看中了才能。 德,更重要。現代企業都十分注重企業文化。丁格之所以脫穎而出,並不是因為他的才智有多高,而是他的道德素質符合現代企業文化的要求。 有德而無才者雖不能造福一方,但總能行走於世;有才而無德者,必為人之禍患,小則破壞鄰里,大則貽害四方。古有秦檜、和紳,今有成克傑、胡長清,若論才,雖非才高八斗,卻足經綸滿腹。然而,或魚肉百姓,坐享清福,或以讒言陷忠,喪盡天良,最終禍害四方,殃及民眾,自身亦遺臭萬年。原因何在?答曰:「少德。」 因此,作家劉鏞說:「壞事都是聰明人乾的,笨人做不出最壞的事來。」是否可以引申來說:做壞事的聰明人都無德,笨人無德也做不出壞事。 當今微軟副總裁李開復也曾有言:「寧選才差德高之人,不取才優無德之輩。」 那麼,德與才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 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與才就如同一隻鳥的雙翼,缺少哪一隻都無法暢游於天宇。 西周賢相周公旦,踐阼攝政,春秋戰國猶有聲;三國武聖關雲長,隔簾待嫂,千里單行美其名;大宋忠臣岳鵬舉,精忠報國,華夏千年顯其威……賢者,德才的統一體。 沒有才的「德」是令人遺憾的——如同美玉上刺眼的瑕斑,翱翔長空的雄鷹折了一隻羽翼,麗質的女子瞎了一隻眼睛;沒有德的「才」是令人痛心的——如同蒼松腐了根,宏偉的宮殿鹼了基,生命之泉污了源。前者,有效力之心卻難有行動之果;後者縱使才高八斗,但污染的土壤里開不出鮮艷的花朵。 故而余秋雨說:「文化知識不等於文化素質,文化技能更不等於文化人格。離開了關愛人類的基座,文化人便是無可無不可的一群,哪怕他們渾身書卷氣,滿頭博士銜。」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有德有才,謂之賢達;有德無才,謂之君子;有才無德,謂之小人;無德無才,謂之平庸兼無賴。 鑒此,願我們的雙翼都健全。 J. 想知道中國古典哲學中對德與才的認識或理解
http://hi..com/chqzz/blog/item/d1b542d7432237d9a144dff0.html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