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書寧有典故嗎

書寧有典故嗎

發布時間: 2021-02-26 08:41:29

A.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典故……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這句成語見於《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即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泥瓦得保全。人們常用這句成語比喻寧願保持高尚的氣節死去,不願屈辱.

B. 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現的意思

寧(甘寧)照樣讀書和沒事一樣,歆(華歆)卻放下書跑出去看,

C.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有典故嗎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這句成語見於《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即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泥瓦得保全。人們常用這句成語比喻寧願保持高尚的氣節死去,不願屈辱.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景皓)
公元550年,北朝東魏的孝靜帝被迫將帝位讓給專橫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從此,北齊代替了東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及其三個兒子,來個斬草除根。

高洋當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現了日食。他擔心這是一個不祥之兆:自己篡奪的皇位快保不住了。於是,把一個親信召來問道:「西漢末年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麼後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來?」 那親信說不清這是什麼道理,隨便回答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為他沒有把劉氏宗室人員斬盡殺絕。」

殘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親信的話,馬上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宗室近親44家共700多人全部處死,連嬰兒也無一倖免。

消息傳開後,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麼時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他們頭上。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准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氣憤地說:「怎麼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得保全。我寧願死而保持氣節,不願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話報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並將他處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並且升了官。

但是,殘酷的屠殺不能挽救北齊搖搖欲墜的政權。三個月後,高洋因病死去。再過18年,北齊王朝也壽終正寢了。

D. 寧讀書如故,韻廢書出看。 的意思。

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

E.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有典故嗎

  • 成語典故


唐·李百葯《北齊書·元景安傳》:「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為瓦全。」天保時諸元帝室近者多被誅戮。

公元550年,東魏的孝靜帝被迫讓位給丞相高洋後被毒死。高洋同時還殺害他的兒子及所有親屬以斬草除根。後揚言殺他的遠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願被殺頭也不願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殺害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語出唐代史學家李百葯《北齊書·元景安傳》:「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襲爵陳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齊文宣王帝高洋年號)時,諸元帝世近者多被誅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議欲請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為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顯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誅之,家屬徙彭城,由是景安獨賜姓高氏。」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景皓)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他說:「怎麼能用拋棄本宗、投靠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得保全!我寧死也不改姓。」 「寧可玉碎不為瓦全」 比喻寧願為氣節犧牲。 (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

「逐他姓」則生,「不逐他姓」則死,最終元景皓因不易姓而被殺,表現出對自己人格尊嚴的堅決維護。後來,這一典故被抽象出來,含義也大大升華,用以比喻寧願為高尚、正義的事業做出犧牲乃至獻身,也不為小利而苟全,千百年來一直沿用。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還有一個小典故:北朝東魏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靜帝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北齊。高洋心狠手辣,為了不留後患,在公元551年又把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都殺死了。可是做了壞事以後,他心裡很害怕。

一天,天空出現了日食,他擔心這是個不詳的兆頭。於是,他就問自己的親信,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劉家的天下而光武帝劉秀又能奪回天下的原因是什麼。這名親信說不清楚,就隨意應付說是因為王莽沒有斬草除根,沒有把劉氏宗室的人殺干凈。高洋信以為真,於是把東魏的宗室近親全部殺掉,連小孩也不放過。高洋的殘忍行為使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感到很害怕,擔心他們自己什麼時候也會被殺掉,於是聚在一起商量對策。

有的人主張改姓高,不再姓元。出主意的這個人是一個縣令,叫元景安。他的堂兄元景皓斷然拒絕了這種建議。他說,採用改姓的方法無論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他認為大丈夫寧願作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為瓦片而保全下來。他寧願高貴地死去,也不願屈辱地活著。後來,元景皓因元景安的告密而被處死。但高洋也於三個月後病死。十八年後,北齊宣告滅亡。

F. 文學上的典故

讀幾個賞析一下吧:【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唐李商隱名作《錦瑟》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即用此典。清黃景仁《濠梁》「夢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識我非魚,也用此意。(典見《 莊子。齊物論》)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 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如李白《感興》「峨眉艷曉月,一笑傾城歡」,又《清平調》「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均用此典。(典見《漢書.外戚傳》)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游長安南庄,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惆悵之餘,乃題詩於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代詩文中因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後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地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後,大為感動,終於讓他們夫婦團聚。後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後重新團圓。 【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在雪天合家聚談,與兒女討論文義。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 興致勃發,就指著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後大加贊賞,獎侄女才思不凡。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柳絮隨風飛揚,壯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才」。蘇軾《謝人見和雪後書台壁二首》之一「漁蓑句好應須畫,柳絮才高不道鹽」,即用此典。 【章台柳】 唐代詩人韓羽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後韓羽為淄清節度使侯希逸幕僚。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雲:「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詞雲:「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為尼。不久被番將沙吒利劫去,後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後人就名韓羽寄柳氏詞的詞調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牆花而專指妓女之類的人物。

【桐葉題詩】

唐代詩人顧況,春日曾與詩友游覽宮城附近的苑林,在橫貫宮城的小河中揀到一 片桐葉,題詩道:「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次日,他亦以一片桐葉,題詩道:「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題罷投入河中使之緩緩流入宮牆,數日後,有人在河中又拾到一片桐葉,葉上面又有題詩:「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盪漾春風取次行。」顧況知此詩後,深為題詩者的紅顏薄命而嘆息。後遂以「桐葉題詩」喻宮女幽怨,常用於詩文之中。
【秉燭夜遊】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之句。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應作書與吳質,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之句,後人遂以「秉燭夜遊」喻及時行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以後又引申出秉燭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均襲此意。

【無弦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適之時,便撫琴以為寄託。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作《論琴貼》,自謂曾先後得琴三具,一張比一張名貴。但「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樂。」當其任夷陵縣令時,日與青山綠水為鄰,故琴不佳而意自適;官至舍人,學士以後,奔走於塵土之間,名利場上,思緒昏亂,即彈奏名琴,也索然無趣了。因雲:「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適,無玄也可。」蘇軾《琴詩》雲;「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匝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聽? 」此均言聲音不在琴,其意均從陶淵明「無弦琴」一事翻出。典見《昭明太子集.陶靖節傳》。

G. 明朝萬曆的書里只有寧字有的卻丁有的不缺而且書中玄 弘 都不不諱

不清楚為什麼有的萬曆書里避「寧」字的諱。「玄」字為清朝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諱,「弘」字為清朝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的諱,所以明朝的書里肯定不會迴避這兩個字的。

H. 寧讀如故 歆廢書出觀中廢書是什麼意思

廢書的意思是丟下書
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

I. 包含「寧」「懷」兩字的古文,詩詞或典故

《病中聞梅二南歸》

作者:歐陽修

聞君解舟去,秋水正沄沄。
野岸曠歸思,都門辭世紛。
稍逐商帆伴,初隨征鴈群。
山多淮甸出,柳盡汴河分。
楚色蕪尚綠,江煙日半曛。
客意浩已遠,離懷寧復雲。
宣城好風月,歸信幾時聞。

J. 「王候將相寧有種乎」是怎樣的典故

殘酷的統治,引發了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怨聲載道

當初,秦始皇為了抵抗匈奴,建造長城,發兵30萬,徵集了民夫幾十萬;為了開發南方,動員了軍民30萬。他又用70萬囚犯,動工建造一座巨大豪華的阿房宮。到了二世即位,從各地征調了幾十萬囚犯和民佚,大規模修造秦始皇的陵墓。這座墳開得很大很深,把大量的銅熔化了灌下去鑄地基,上面蓋了石室、墓道和墓穴。二世又叫工匠在大墳里挖成江河湖海的樣子,灌上了水銀,然後把秦始皇葬在那裡。

安葬完了,為了防備將來可能有人盜墓,還叫工匠在墓穴里裝了殺人的設備,最後竟殘酷地把所有造墓的工匠全都埋在墓道里,不讓一個人出來。

大墳沒完工,二世和趙高又繼續建造阿房宮。那時候,全國人口不過2000萬,前前後後被征發去築長城、守嶺南、修阿房宮、造大墳和別的勞役合起來差不多有二三百萬人,耗費了不知多少人力財力,逼得百姓怨聲載道。

一個下人的鴻鵠之志

公元前209年,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了兩個軍官,押著900名民伕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去防守。軍官從這批壯丁當中挑了兩個個兒大、辦事能乾的人當屯長,叫他們管理其他的人。這兩個人一個叫陳勝,陽城人,是個給人當長工的;一個叫吳廣,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是個貧苦農民。

陳勝年輕時候,就是個有志氣的人。他跟別的長工一塊兒給地主種田,心裡常常想,我年輕力壯,為什麼這樣成年累月地給別人做牛做馬呢,總有一天,我也要干點大事業出來。

有一次,他跟夥伴們在田邊休息,對夥伴們說:「咱們將來富貴了,可別忘了老朋友啊!」

大夥兒聽了好笑,說:「你給人家賣力氣種地,哪兒來的富貴呢?」

陳勝嘆口氣,自言自語說:「唉,燕雀怎麼會懂得鴻鵠的志向呢!」

為了躲避死亡的反抗

陳勝和吳廣本來不相識,後來當了民夫,碰在一塊兒,同病相憐,很快就成了朋友。他們只怕誤了日期,天天急著往北趕路。

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的時候,正趕上連天大雨,水淹了道,沒法通行。他們只好扎了營,停留下來,准備天一放晴再上路。

秦朝的法令很嚴酷,被征發的民佚如果誤了期,就要被殺頭。大夥兒看看雨下個不停,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陳勝偷偷跟吳廣商量:「這兒離漁陽還有幾千里,怎麼也趕不上限期了,難道我們就白白地去送死嗎?」

吳廣說:「那怎麼行,咱們開小差逃吧。」

陳勝說:「開小差被抓回來是死,起來造反也是死,一樣是死,不如起來造反,就是死了也比送死強。老百姓吃秦朝的苦也吃夠了。聽說二世是個小兒子,本來就輪不到他做皇帝,該登基的是扶蘇,大家都同情他,還有,楚國的大將項燕,立過大功,大家都知道他是條好漢,現在也不知道是死是活。要是咱們借著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號召天下,楚地的人一定會來響應我們。」

魚腹藏書,野狐夜嚎

吳廣完全贊成陳勝的主張。為了讓大夥兒相信他們,他們利用當時人們大多迷信鬼神,想出了一些計策。他們拿了一塊白綢條,用硃砂在上面寫上「陳勝王」三個大字,把它塞在一條人家網起來的魚肚子里。兵士們買了魚回去,剖開了魚,發現了這塊綢子上面的字,十分驚奇。

到了午夜,吳廣又偷偷地跑到營房附近的一座破廟里,點起篝火,裝作狐狸叫,兵士聽了,更是又驚又害怕。

第二天,大夥兒看到陳勝,都在背後點點戳戳地議論著這些奇怪的事,加上陳勝平日待人和氣,就更加尊敬陳勝了。

揭竿而起

有一天,兩個軍官喝醉了酒。吳廣故意跑去激怒軍官,跟他們說,反正誤了期,還是讓大家散夥回去吧。那軍官果然大怒,拿起軍棍責打吳廣,還拔出寶劍來威嚇他,吳廣奪過劍來順手刺死了那個軍官,陳勝也趕上去,把另一個軍官殺了。

古代帝王圖陳勝把兵士們召集起來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白白去送死,死也要死得有個名堂。王侯將相,難道是命里註定的嗎!」

大夥兒一齊高喊說:「對呀,我們聽您的!」

陳勝叫弟兄們搭個台,做了一面大旗。旗上寫了一個斗大的「楚」字。大夥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翻秦朝。他們公推陳勝、吳廣為首領。九百條好漢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臨近的農民聽到這個消息,都拿出糧食來慰勞他們,青年們紛紛拿著鋤頭、鐵耙到營里來投軍。人多了,沒有刀槍和旗子,他們就砍了許多木棒做刀槍,削了竹子做旗竿。就這樣,陳勝、吳廣建立了歷史上第一支農民起義軍。歷史上把這件事稱作「揭竿而起」。

起義軍打下了陳縣(今河南淮陽)。陳勝召集陳縣父老商量。大家說:「將軍替天下百姓報仇,征伐暴虐的秦國,這樣大的功勞,應該稱王。」

陳勝就被擁戴稱了王,國號叫做「張楚」。

沒事人似的皇帝

陳勝、吳廣毅然舉起了武裝起義的旗幟。不長時間,反抗秦朝統治的武裝斗爭就遍布了關東各地。

昏庸的秦二世接到報告,寧肯信其無,不肯信其有。於是,大臣們都盡說些「好話」。有一次,他召見博士們討論此事,有人主張「發兵鎮壓反叛」,二世卻不承認有「反叛」,當然也不肯「發兵」。後補博士叔孫通見二世是一個喜歡聽好話的昏君,就說:「他們說的都不對,現在天下合為一家,拆掉了城防,銷毀了兵器,明主在上,法令在下,臣民奉職,四方安定,哪裡還有敢造反的!陳勝等人不過是一群狗盜鼠竊之徒而已,何足掛齒,地方正在逮捕歸案,陛下無須多慮。」

二世聽了這番話,稱贊叔孫通答得好。接著,又讓博士們重新一一回答,有的回答是「造反」,有的回答是「盜賊」。回答盜賊的沒事兒,凡是回答造反的,一律以「不應該這樣說」的罪名下吏查辦。二世賞賜叔孫通一套衣服,20匹帛,並任命他為正式博士官。這樣一來,官吏們就滑了,從不以真情實況匯報,總是說些「群盜結伙搶劫,郡縣正在追捕,現大都落網,不值得擔憂。」二世一聽,立即喜形於色。從此不管形勢多麼嚴重,二世皇帝一直一無所知。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