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春要捂的諺語

春要捂的諺語

發布時間: 2021-02-26 02:15:17

⑴ 俗語「春捂秋凍」,初春到底應該怎麼捂

初春為什麼要春捂?
中醫養生保健學中講究「春捂秋凍」,即早春的時候回不要急著脫掉冬裝換春答裝,預防倒春寒。早春時常有寒冷氣候的反復,穿著宜偏暖些。對調節能力較差的孩子、老人或體質較弱者來說,應根據氣候寒熱變化,隨時添減衣服。

香椿拌黃豆
醫生介紹稱,老年人體內產熱本領較低,且循環系統已不像年輕人那樣正常,故容易受「倒春寒」的刺激。因此立春以後,老年人仍要盡量減少出門次數,外出戴上帽子減少頭部血管受到冷空氣的刺激,高血壓病人要注意正規持續用葯。
另外醫生還提醒,一些年輕姑娘由於愛美,往往在早春就穿起了裙子和靴子,這樣對身體不利。
初春乍暖還寒要「春捂」,一般來說,婦女膝關節對冷空氣的襲擊較為敏感,易發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狀,久之會引起風濕性關節炎。

⑵ 俗語春捂秋凍 春天怎麼捂捂哪裡才最健康

總說要「春捂秋凍」,那麼「春捂秋凍」到底咋回事?
春天的氣溫變化很大,乍冷乍熱,所以倒春寒的天氣還是非常多的。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過早地、過快地脫了衣服,就容易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得一些傳染病,還有流行性感冒等病。
所以我們提倡春天要適當地要捂一點。那麼秋凍,秋天是由熱轉冷,寒冷的空氣刺激,增強對寒冷的耐受性,以便應付更為殘酷的嚴冬。
如何才能正確的做到「春捂秋凍」?

●如果春天到了15℃以上,維持兩周的時間,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脫掉冬天衣服,換上春季的衣服。
●秋天呢,如果氣溫降到15℃以下,兩周以上,我們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除了從溫度上來判斷,在春秋換季的時候,我們應該遵循穿衣服要盡量做到上薄下厚,就是底下,足部、腿部要保暖。肚臍不能露,腳、關節這些都是不能露的!
春秋換季時候,穿衣服應該一層層地遞減或遞增。在晝夜溫差超過8-10攝氏度的時候,也要適當增減衣物。
而且,有一類人群,只適合「春捂」,並不適合 「秋凍」。比如說,老年人、小孩,體質虛弱的人,包括像冠心病的病人,你要是給他凍,血管收縮以後,供血就會減少,就可能會突發心梗等疾病,這是大忌。另外,像糖尿病患者、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也都是不能凍的。
溫馨提醒:雖然「春捂秋凍」確實可以增強抵抗力,但還是要根據自身的身體情況來判斷。想要提高抵抗力,更重要的還是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多參加鍛煉,保持良好的心情,注意合理的飲食搭配。

⑶ 為什麼老人們說:「春要捂,秋要凍」

春捂秋凍。這是一句老話。春天就算是天氣漸暖,但是還是有料峭的寒意。秋天天氣一點點變冷,不能一下子把衣服穿上,要讓身體有個適應的過程。

⑷ 為什麼老人們說:「春要捂,秋要凍」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其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於版脫掉棉衣,權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於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用現代觀點來分析,這條諺語也是有理由的。
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受春夏秋冬循環變化的影響,體內形成了一種生理性散熱和保暖功能。冬天,為抵禦寒冷,人的表皮汗腺和毛孔都呈現出閉鎖狀態。東去春來,毛孔逐漸從「冬眠」中蘇醒過來,皮膚開始活躍了,汗毛孔閉鎖程度相應降低。因而春風較大的時候,盡管不是很冷,卻能長驅直入肌體內部,使人有「春寒凍人透心涼」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人就可能感冒或並發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氣不穩定,過早地脫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著涼感冒。
秋天的降溫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們逐漸添加衣著,以適應外界環境。過早地穿上棉衣,不經適度的寒冷刺激,對健康也是不利的。
當然「春捂」和「秋凍」都要因人、因時而宜,而且要適度,不能蠻干。

⑸ 俗語中的春暖暖秋凍凍有依據沒

「春捂秋凍」是一句衛生諺語,這是人們維護身體健康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煉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並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攝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過於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一方面是氣溫變化大,同時與衣著調適不當也有很大關系。上下身沒什麼區別,關鍵在於全身機體是否協調。

⑹ 俗語「春捂秋凍」後半句是什麼

後半句是【不生雜病】

.....................................................................
注意事項:
.....................................................................
秋凍春捂要有「度」

專家解釋說,「春捂秋凍」是民間的一條保健諺語,從氣候學的觀點來分析有一定科學道理。春秋都是過渡季節,但有差異。在氣溫變化上,春季趨向回暖,室內溫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春季雖然在室外很熱,進入室內,就比較涼爽了。秋季則正好相反,是一個降溫的季節,室外溫度雖然下降了,室內溫度還比較熱。秋季適當地少穿點衣服,能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對過好冬季有幫助。

市民們對「秋凍」的理解,不應僅限於「不忙添衣」上,應從廣義上去理解。比如要加強耐寒鍛煉,經常用冷水洗臉洗鼻,加強運動,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另外,「秋凍」不是人人都適合的,要有個「度」。人與人有個體差異,性別不同,體質不同,出門的時間早晚不同,有的人身體健康,有的人患有疾病,每個人對寒熱的感受也不同。因此,要根據天氣的變化和自身的感受隨時加減衣服,切勿盲目「秋凍」。

「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煉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並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攝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過於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一方面是氣溫變化大,同時與衣著調適不當也有很大關系。上下身沒什麼區別,關鍵在於全身機體是否協調。

不過,作者認為,以上「捂」與「凍」的認識,雖然從科學上為「春捂秋凍」找到了大體能自圓其說的一種解釋,但卻並非古代養生家的原意。

因為,如前所說,我國是個四季特別鮮明的國家,季節變化對養生有很大影響。《黃帝內經》指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又說,「從之則苛疾不起,逆之則災害生」。我國古代養生書籍中都把順四時作為養生的最高准則。那麼如何順四時而適寒暑呢?

古人提倡「先寒而衣,先熱而解」(晉,葛洪);「衣加損(減),視氣候,一日數變」(清,曹庭棟);其中以晉人李之彥「急脫急著,勝似服葯」最為通俗易懂。古人還特別強調不要以為「只是微熱微寒而強耐」。

由此可見,古人其實並不籠統地主張天冷了還要「凍」,天熱了還要「捂」。所以,從遠古《黃帝內經》直到清代的我國主要養生著作中都沒有出現「春捂秋凍」這種提法。據作者初步考證,這個提法大體是近人根據古人春秋季衣服不可急加急減引伸出來的。例如,元代著名養生家邱處機《攝生消息論》中就有,春天 「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秋季則「寒甚方加棉衣,以漸加厚,不得一頓便多,唯無寒而已。」唐代養生大師孫思邈也早有此類說法。

但這些話正好證明它們是針對氣溫相對穩定的室內養生而言的,是一種特定情況下的養生方法。否則,大自然大熱大寒,急熱急寒天氣出門進門時,還能不慌不忙地只加減一件薄夾衣嗎?再如,俗話說,「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可是,如果陽歷6月陽光下上街還穿著棉衣,他不成了怪人?秋季情況相反,但道理是一樣的。這也就是「春捂秋凍」養生諺語在現代許多養生書刊中仍根本不提,而報刊上反常有「春捂秋凍並非人人皆宜」;應「因人制宜」;甚至還有「春捂秋凍,沒病找病」提法的原因所在。

作者認為,古代養生防病之法,主要是針對中老年人和病人的。而他們適應外界冷暖變化的身體調節能力已弱,可我國天氣的冷暖變化又劇。因此不加條件限制籠統地提「春捂秋凍」肯定是不適宜的。而且,更重要的,「春捂秋凍」僅僅是特定條件下的室內冷暖養生法,遠不如古人無條件的「急脫急著」來得既響亮又便於記憶。而這,也才正是古人冷暖養生的原意。

⑺ 俗語「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季為何要捂

原因其實確實很簡單理解,人的體溫基本恆定在37 ℃ 左右,我們自己調節體溫,如排汗和中樞調節,以及通過增加或減少衣服,冬季保暖衣物保護後,人體自身的調節機制已經適應了目前的平衡。如果你過早地脫下冬裝,將自己暴露在稍微溫暖但不穩定的溫度下,體溫調節機制將無法建立新的平衡,尤其容易引起身體冷熱失衡,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進而受到疾病的侵襲。

以免孩子因出汗脫衣而感冒,當孩子晚上睡覺時,父母可以把孩子換成薄睡衣,以防孩子晚上過熱時感冒,春天要捂有一定的道理,受冬季低溫影響,人體血管正在收縮,在春季的時候,隨著溫度的升高,我們的血管逐漸鬆弛,身體的血液循環開始加速流動,從而提高個人身體的免疫力。

以上俗語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季為何要捂的問題,就分析到這里為止。

⑻ 俗語「春焐秋凍」有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啊

民諺:春不減衣,秋不加帽
春不蒙首,春不露背
春捂秋凍,百病不碰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煉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並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攝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過於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
好好保養身體,多聽聽古人的話,呵呵。

「春捂秋凍」有科學道理

「春捂秋凍」是我國民間的一條保健諺語。從氣候學的觀點來分析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春與秋雖都是過渡季節,但仍有差異。我國通常把3-5月稱為春季,9-11月稱為秋季。最高氣溫的平均值春季高於秋季;平均最低氣溫秋季則高於春季。
這說明:雖然春季白天的溫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溫度還是比較低的。另外,春季是回暖期,室內溫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雖然在室外很熱,進入室內,就比較涼爽了。秋季則正好相反,是一個降溫的季節,室外溫度雖然下降了,室內溫度還比較暖和。
因此,如果春季不「捂」,遇熱就脫棉衣,就有可能不完全適應早、晚與室內的溫度。因此勸君別過早地脫棉衣,宜多「捂」些時候,這對春季養生保健有利。秋季「不冷」,冷就加衣服,也同樣不適應室內的溫度,又因秋季剛開始轉冷,寒冷的日子還在後面呢,所以,適當地少穿點衣服,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對過好冬季也有幫助。
春天,北方冷空氣還會不斷入侵我國,其頻率和強度都超過秋季。為適應頻繁的冷暖變化與較強的風力,春季的衣著應比秋季更保暖。
http://www.bjmb.gov.cn/qxkp/shcwqd.asp

*「春捂秋凍」是一句衛生諺語,是人們維護身體健康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對身體各系統尚未成熟的嬰幼兒來說,更有積極意義。

「春捂」就是說在春季,氣溫剛轉暖時,不要過早脫掉棉衣,使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子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脫掉棉衣,一旦氣溫降低,給寶寶的神經系統、體溫調節中樞來個突然襲擊,會使其措手不及,難於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同時進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虛侵襲寶寶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秋凍」就是就在秋季,氣溫稍涼爽時,不要給寶寶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炎熱的夏季,人們的體溫調節中樞,千方百計增加散熱,減少產熱,以防受熱中暑。進入涼爽的秋季,體溫調節中樞可以緩點勁,這對它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以產生一種舒適感。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煉寶寶的耐寒能力,這叫「低溫習服」。就是說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體內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常不穩定,秋風乍起,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給寶寶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並不排除根據天氣變化及時給寶寶增減衣服。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在37℃左右,一方面靠自身的調節,同時要靠增減衣服來保證。如果春未和深秋,仍讓寶寶捂得過多或過於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度了。每年的3月和11月左右是寶寶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這與氣溫變化大,衣著調適不當有很大關系。

根據我國的傳統觀念,總是比較怕寶寶凍著,不怎麼怕捂著,認為寶寶身體嬌嫩,抗寒能力低,凍著愛生病,不注意積極增強寶寶的禦寒能力。其實捂得越多,越愛著涼生病,在一定范圍內,少穿比多穿好。
http://www.yi.com/baby/html/200009/14000000346820.html

"春捂秋凍"有沒有道理
"春捂秋凍"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口頭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春天的天氣剛剛轉暖,不要一下子就把衣服脫得太多,應該捂著一點。進入秋天,天氣剛剛轉涼的時候,也不要過早地穿太厚的衣服,讓身體稍微凍著一點。"春捂秋凍,百病難碰",這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所以,春捂秋凍這句話有一定科學道理。
我們知道,人的體溫總是保持相對恆定,一般在攝氏37℃左右。如果體溫太高或太低,都會使人體生理功能受到損害。
人體又是怎樣保持正常體溫的呢?一是靠身體內部自己調節,例如皮膚下面的血管擴張和收縮,出汗的多和少,都能調節人體熱量的發散;二是靠增減衣服來幫忙,碰到天氣熱的時候,就少穿點衣服。這樣,可便於身體散發熱量。要是天氣轉冷,就多穿點衣服,避免身體的熱量散失太多。
冬去春來,是從冷轉熱的過度階段,天氣雖然已經暖起來,但是氣候經常變化,一會暖一會冷,往往是太陽出來後,風和日暖,遇到刮風下雨就會冷起來。由於人們在冬天已經習慣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脫得太多,就會不適應氣候變化而容易著涼得病。所以,人們在初春季節要有意捂著一點,慢慢的減衣服。
夏去秋來,是從熱到冷的過度階段,天氣雖然冷起來,但有個轉變的過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趕緊穿上許多衣服,甚至過早地穿上棉衣,這種做法不好,因為過早地穿上棉衣,就會使身體得不到對冷空氣的鍛煉,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於人體功能的調節,結果,到了三九嚴寒,真正大冷季節,鼻子和氣管一旦受到冷空氣侵襲,裡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縮,使血流量減少,引起抗菌能力減弱,躲在鼻子或氣管里的病菌乘機活動,引起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發燒、使人傷風感冒。所以,秋季又應該凍著點,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春捂秋凍"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口頭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春天的天氣剛剛轉暖,不要一下子就把衣服脫得太多,應該捂著一點。進入秋天,天氣剛剛轉涼的時候,也不要過早地穿太厚的衣服,讓身體稍微凍著一點。"春捂秋凍,百病難碰",這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所以,春捂秋凍這句話有一定科學道理。
我們知道,人的體溫總是保持相對恆定,一般在攝氏37℃左右。如果體溫太高或太低,都會使人體生理功能受到損害。
人體又是怎樣保持正常體溫的呢?一是靠身體內部自己調節,例如皮膚下面的血管擴張和收縮,出汗的多和少,都能調節人體熱量的發散;二是靠增減衣服來幫忙,碰到天氣熱的時候,就少穿點衣服。這樣,可便於身體散發熱量。要是天氣轉冷,就多穿點衣服,避免身體的熱量散失太多。
冬去春來,是從冷轉熱的過度階段,天氣雖然已經暖起來,但是氣候經常變化,一會暖一會冷,往往是太陽出來後,風和日暖,遇到刮風下雨就會冷起來。由於人們在冬天已經習慣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脫得太多,就會不適應氣候變化而容易著涼得病。所以,人們在初春季節要有意捂著一點,慢慢的減衣服。
夏去秋來,是從熱到冷的過度階段,天氣雖然冷起來,但有個轉變的過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趕緊穿上許多衣服,甚至過早地穿上棉衣,這種做法不好,因為過早地穿上棉衣,就會使身體得不到對冷空氣的鍛煉,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於人體功能的調節,結果,到了三九嚴寒,真正大冷季節,鼻子和氣管一旦受到冷空氣侵襲,裡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縮,使血流量減少,引起抗菌能力減弱,躲在鼻子或氣管里的病菌乘機活動,引起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發燒、使人傷風感冒。所以,秋季又應該凍著點,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http://www.ml.gov.cn/kpwindows/headpage7/read.asp?id=130

「春捂秋凍」有一定道理,但唯獨關節不能「秋凍」

進入深秋,天氣轉涼,西安市各大醫院接診的關節炎患者開始增多。由於關節周圍的末梢神經對溫度和氣壓變化特別敏感,因此,西安第五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醫師肖李冰提醒,在秋冬交替的季節,要注意關節保暖,防止關節炎的始發和復發。

■「春捂秋凍」不利關節

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有關資料顯示,關節炎在我國的總發病率約為13%%,包括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外傷性關節炎等。按照「春捂秋凍」的養生經驗,很多人在秋天有意識少穿點衣服。對此肖主任指出,「春捂秋凍」有一定道理,但是對於關節卻不能「秋凍」,因為關節受涼會導致關節周圍血液循環變差,由於關節局部毛細血管和組織發生了變化,就會釋放出一些炎性物質,使得神經末梢受壓迫而產生酸痛感,或患上關節炎。其中,骨關節炎可引起肌肉疼痛、炎症或行動不便。類風濕關節炎則可侵襲關節膜、軟骨組織和骨骼,其主要症狀是發炎,包括關節充血、發熱和疼痛等。外傷性關節疼痛是由於某種意外或事故,使肩膀、手腕、肘部、膝蓋等部位的關節在沒有發生骨折的情況下出現外傷引起關節疼痛。

■關節保暖適當運動

肖主任提醒,秋季關節保暖主要是適當加衣,而不是專門帶上護膝護肘等。由於護膝護肘的透氣性和活動性不如平常的衣服,尤其是對有關節炎的老人,反而不利於關節部位的血液循環。晚上睡覺前要洗熱水澡或浸泡熱水浴對舒緩關節肌肉的僵硬有幫助。在進行戶外活動時一定除了要注意保暖,還要注意控制運動量。關節不好的人最好選擇沖擊力小的溫和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原地活動腰髖或四肢等。另外,由於進入秋天以後,日照量減少,而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需要在陽光中的紫外線參與下在體內進行合成,因此有條件最好每天多曬曬太陽,增強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促進腸道鈣、磷的吸收,有利於促進骨骼正常鈣化。要注意飲食調理,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鈣,如牛奶、大豆等食物。
http://www.h1010.com/show.asp?uid=11987

春秋季節中要「春捂秋凍」。中醫認為,冬季中人的肌腠處於收斂狀態,以抵禦寒冷。到了春天,皮膚汗孔轉為排汗散熱,此時如突然減衣,受風著涼易於致病。本文作者進一步從氣象角度(外因)闡明何以同是過渡季節,同是氣溫多變,而春要捂秋卻要凍的道理。

原來,這是因為春秋季節中氣溫變化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房屋因惰性造成的春敵季室內外氣溫差的符號也是相反的(春季室內冷於室外,秋季相反)。由於我國冬冷而夏熱,春秋季升降溫特急,室內氣溫變化遠遠落後於室外,因而使室內外溫差達到了十分顯著的程度。這樣,春季中從室外(特別是溫魏的陽光下)走進室內,如果不添衣春捂,時間一久,特別是老弱病人就會受涼得病。

秋季情況相反,進屋要少穿衣,即「凍」。極而言之,冬季中室內有暖氣,室內外溫差更大,北方人還有進屋先脫衣的習慣,以免出汗傷陽。其道理是一樣的。
http://..com/question/3576542.html

⑼ 關於春的諺語

農業
過了「驚蟄」節,春耕無停歇
「春分」秧壯,「夏至」菜黃。
春雨貴如回油,點滴無白流。答
一場冬雪一場財,一場春雪一場災。
冬雪是麥被,春雪爛麥根。
冬雪年豐,春雪無用。
春光一刻值千斤,廿四個節氣勿等人。
春打六九頭,窮人苦出頭。

健康
「春捂秋凍,百病難碰」
"春捂秋凍"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口頭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春天的天氣剛剛轉暖,不要一下子就把衣服脫得太多,應該捂著一點。進入秋天,天氣剛剛轉涼的時候,也不要過早地穿太厚的衣服,讓身體稍微凍著一點這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所以,春捂秋凍這句話有一定科學道理。

⑽ 形容初春和初秋時天氣冷熱多變人們穿衣服沒有一定之規有人捂得很嚴實有人穿的很輕薄的諺語是什麼

「二八月亂穿衣」。就是形容初春或初秋時,天氣冷熱多變,人們穿衣服沒有一定之規,有的人捂得很嚴,實有的人穿的很單薄的意思。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