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寓言故事嗎
歷史故事。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⑵ 成語「望梅止渴」屬於歷史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歷史故事,該成語是有歷史出處的
⑶ 「望梅止渴」是寓言故事嗎
「望梅止渴」不抄是寓言故事,是成語故事。
拼音:wàng méi zhǐ kě
釋義: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處:該成語源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三軍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造句:
1、不管是望梅止渴,還是畫餅充飢,它都會激勵你不停手中的槳,去追逐哪怕是一星微小的火光。
2、這樣,就使得這里的居民,既不用對著水景「望梅止渴」,也不必「望河興嘆」。
⑷ 寫出四個和望梅止渴一樣的寓言故事
亡羊補牢 畫蛇添足 刻舟求劍 鄭人買履
⑸ 望梅止渴,精衛填海,杯弓蛇影,誇父逐日,哪個是寓言故事演變的
精衛填海和誇父逐日都是根據寓言故事演變的,一直就這么流傳下來了
⑹ 鷸蚌相爭。打草驚蛇。望梅止渴。畫蛇添足。中哪個不是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
打草驚蛇不是來源於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因為鷸蚌相爭,望梅止渴,畫蛇添足三個成均來自三個寓言故事。
⑺ 望梅止渴講的是神話故事還是歷史故事還是字還是寓言故
寓言故事吧,望梅止渴不像是歷史故事或神話故事
⑻ 望梅止渴算不算寓言故事的成語
只能算成語故事,以為所謂寓言故事一般指有深刻寓意(一般也是教育意義)的傳統故事
⑼ 望梅止渴算不算寓言故事的成語
你好!算復是。
望梅止渴,[wàng méi zhǐ kě制]: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處:該成語源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三軍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翻譯為:
曹操帶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陽)時,部隊行軍長途跋涉,路上又找不到取水的地方。士兵們都很口渴。曹操為了不耽誤行軍,指著前面一個小山包說:「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來解渴。」士兵們聽後,嘴裡都流出口水。終於到達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近義詞:畫餅充飢
「望梅止渴」和「畫餅充飢」都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常可通用。但「望梅止渴」表示空等、空想、沒有實際行動;而「畫餅充飢」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畫餅的行為。
反義詞:實事求是、腳踏實地
⑽ 望梅止渴拔苗助長守株待兔南轅北轍他們是哪一個是不屬於不是寓言故事的
望梅止渴不屬於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