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小字的典故

小字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25 08:31:10

❶ 小學含有典故詩句

小學含有典故的詩句
樓蘭:
《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苗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 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投筆:
《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長城:
《南史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緘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折腰:
《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後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游天姥嶺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化碧:
《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後,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後血變成了碧玉。後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鴻雁:
《漢書 ·蘇武傳》,匈奴單於欺騙漢使,陳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漢天子打獵時射下一隻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於只好放了蘇武。後來就用「紅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如:晏殊《清貧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紅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尺素: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尺素」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索,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青鸞:
《仙海經》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隻青鸞報信。後人便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
如: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❷ 古代有關分享的小故事

孔融讓梨的故事:

漢朝時,有個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來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見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

就故意問孔融說:「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兒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不是還有個弟弟呢,他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孔融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你看,講得多好啊。父親聽了,好孩哈哈大笑:「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2)小字的典故擴展閱讀

孔融的一生非常的順暢,從小就知道讓梨被世人稱之神童,讀書時,因為天生聰明被老師誇贊,成年後的孔融很順利的走上了仕途之路。

可好景不長,從小就知道謙讓他人的孔融,長大後卻成了最不會謙讓的那個人,成了一名毒蛇。因為口無遮攔。

他得到這樣的結果:當官之後的孔融就開始性情大變,可能是因為當時年少剛烈,性格太硬,太要強了,遇到一些不爽心的事就開始吐槽,得罪了不少人。

有次孔融直接得罪了比他高級的官員董卓,之後直接被董卓發配去北海國擔任國相,但那時北海國早已分崩離析,各路黃巾軍聲勢浩大,這相當於把孔融往火坑裡推。

但好就好在孔融命大,會耍點小聰明,到了那個鬼地方之後,孔融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懂得利用手裡的士兵,加強防禦以及戰鬥力,慢慢的集中了幾萬人,然後好幾次擊退了黃巾軍,被世人所稱贊。

❸ 中國歷史典故100條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2、坐觀成敗

漢武帝晚年,對佞臣江充非常寵愛。江充非常歹毒,總想鏟除異己,被他殺戮的無辜之人竟多達數萬。

有一次,漢武帝到甘泉視察,江充居然對太子不懷好意,想誣告東宮中埋有詛咒皇帝的木人,借機害死太子。太子實在不能忍受,率領軍隊把江充殺了。

江充的同黨急忙向漢武帝稟告,並說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趕下台去。武帝信以為真,派丞相劉屈統領軍隊,去捉拿太子。太子見丞相帶兵來捉他,就進行抵抗。雙方打了好幾天,最後,太子吃了敗仗,逃到湖縣,終於被人殺死。

太子發兵對抗丞相時,沒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號,用的是肅清權奸的名義,他曾親自到鎮守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營中,給他兵符,要他發兵對抗丞相。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動人馬相助,而是緊閉營寨不出,坐觀事態的發展。這是因為他吃不準交戰的雙方誰能獲勝。

漢武帝抱病回京,了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事後,覺得任安沒有發兵,只是假意接受兵符,而沒有幫助太子之意,就沒有治他的罪。

可是,任安手下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曾經遭到任安鞭打,懷恨在心,就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說:「太子是想要我的精銳軍隊。」這一下,任安坐觀太子與皇帝成敗的態度,便昭然若揭。

漢武帝勃然大怒,說道:「任安的資歷相當老,可是他老奸巨猾,眼見戰爭發生,卻腳踏兩只船,想依附得勝的一方。這說明他懷有二心。如此姦猾之人,焉能留在朝中!」

於是,武帝傳下旨意,將任安捉住殺掉。

3、逐鹿中原

楚漢戰爭時期,漢王劉邦封部將韓信為齊王,對他非常寵信。韓信的謀士蒯通看到韓信的力量已經很大,就勸韓信背叛劉邦,帶領軍隊與劉邦、項羽共爭天下,那時天下三分之勢可以實現。可是,韓信覺得劉邦對他不錯,不忍心背叛漢王。

劉邦打敗項羽後,當上了皇帝。可是,他開始猜忌韓信了。有一次,劉邦帶兵出征後,呂後假傳聖旨,將韓信抓起來,說韓信想篡奪帝位,准備將他殺死。韓信見到劉邦、呂後這樣無情無義,後悔地說道:「我當初不聽蒯通之言,所以才有今天這個下場!」

劉邦打了勝仗回來後,聽別人講述韓信的遺言,就將蒯通抓來,要治他的罪。蒯通大喊冤枉,說自己無罪。

劉邦問他:「你當初唆使韓信反叛我,我今天准備殺了你,這不是很合理嗎?你還有什麼話可說?」

蒯通一點兒也不害怕,從容不迫地說:「狗都知道對自己的主人要忠誠,我那時是韓信手下的謀士,當然要忠於韓信,為他考慮。再者說,那時候秦朝失去了政權,全天下的人都在追逐它,誰有本事就能得到它。你的對手因為力量不夠才會失敗,你要願意殺就殺吧!反正你是勝利者。」

劉邦聽完蒯通的話後,覺得這個人就是膽子大,對自己並不構成威脅,就把他放了。

4、畫地為牢

打柴的武吉是一個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來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於市井道窄,將柴擔換肩時不知塌了一頭,翻轉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王相耳門上打了一下,當即就打死了,被拿住來見文王。文王說:「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

命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了起來。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為什麼要哭呢?」武吉說:「小人母親七十歲了,她只有我一個孩子,小人也沒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餓死了!」

散宜生入城進殿來見文王,說:「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母親的後事,再來抵償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讓武吉回家去了。 「畫地為牢」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活動。

5、振臂一呼

西漢時,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第二年秋天,漢將李陵帶領五千步兵北上。他的軍隊走了很長時間,在一處開闊的地方,與匈奴單於率領的三萬騎兵相遇。盡管敵強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懼,奮勇殺敵。匈奴單於見漢軍非常驍勇,於是向北撤退。李陵率眾追趕,殲敵兩千多人。

單於十分生氣,又調來八萬騎兵,與李陵的部隊作戰。單於發現漢軍沒有後援部隊,就打算把他們全部消滅。李陵見勢不妙,只得撤退。單於率領部隊追擊。李陵率領部將英勇反抗,殺死了很多敵軍士兵。單於覺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敗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這個時候,漢軍中的一個小頭目投降匈奴,泄露了軍事秘密,說漢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傷、得病的人非常多。單於覺得漢軍可以很快消滅,打消了原來的主意,下令對漢軍進行全線進攻。漢軍吃了敗仗,屍體堆滿了原野,血流成河。剩餘的漢軍已不足百人,且以傷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輸,揮動著手臂,高聲呼喊道:「快殺敵啊!」在李陵的號召下,眾士兵無論有傷無傷,全都舉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沖殺過去。匈奴兵見漢軍這樣英勇,驚得心驚膽戰,紛紛向後退去。

後來,這支漢軍部隊還是被匈奴消滅,李陵萬般無奈,只得投降匈奴。

❹ 詩經里的成語及典故

1. 戰戰兢來兢
【拼音】:
zhàn
zhàn
jī自ng
jīng
【解釋】:
戰戰:恐懼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出處】:
《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2.求之不得
【拼音】:
qiú
zhī


【解釋】:
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後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
【出處】:
《詩·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3.輾轉反側
【拼音】:
zhǎn
zhuǎn
fǎn

【解釋】:
輾轉:翻來復去;反側:反復。翻來復去,睡不著覺。形容心裡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出處】:
《詩經·周南·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4.窈窕淑女
【拼音】:
yǎo
tiǎo
shū

【解釋】:
窈窕:美好的樣子。美好的女子。
【出處】:
《詩經·周南·關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君子好逑
【拼音】:
jūn

hào
qiú
【解釋】:
逑,通「仇」。仇: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後遂用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語。
【出處】:
《詩經·周南·關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❺ 李璮之亂是什麼典故

李璮小字松壽,是金末紅襖軍首領李全和楊妙真之子(一說為其養子)。金末紅襖軍領袖楊安兒、劉二祖和郝定等先後犧牲,余部由楊安兒之妹(一說為其女)楊妙真統領。另一紅襖軍首領李全與妙真結為夫婦,隊伍逐漸恢復壯大。成吉思汗十三年(宋寧宗嘉定十一年,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李全降宋,駐軍楚州,受宋封為東京路總管。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宋理宗寶慶二年,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北上,攻佔並進駐益都。李全在益都被蒙古軍圍困一年,兵敗後投降,被任為山東淮南楚州行省,他在蒙宋間朝秦暮楚,降蒙以換取立足之地,依宋以取得糧餉資助。「得專制山東,而歲獻金帛」,「外恭順於宋以就錢糧,往往貿貨輸大元」。同時借蒙古軍聲威南下攻宋,擴展自己的勢力。太宗二年(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佔領楚州,南攻泰州,突襲揚州,不下。次年在圍攻揚州時被宋軍襲殺,楊妙真北歸,余眾降金。

李全死後,其子李璮襲為益都行省,仍專制山東。他完全繼承乃父故技,假名攻宋,取得蒙古的糧餉和官爵,卻坐鎮山東,發展個人勢力,「盡專兵民之權」。1258年憲宗南征,向他徵兵。他卻以「益都南北要沖,兵不可撤」為由,拒不出兵,同時攻取宋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東南)、漣水(今屬江蘇)。「大張克捷之功」,以攫取軍賞,藉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中統元年,忽必烈即位,李璮果然加封江淮大都督。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爭,給他帶來了擴張實力的機會,他謊報軍情,張大宋軍之勢以相要挾,乘機騙取糧餉,修繕城塹,自請「節制諸道所集兵馬,且請給兵器」,擴大軍權。「蓋璃專制山東三十餘年,其前後所奏凡數十事,皆恫疑虛喝,挾敵國以要朝廷,而自為完繕益兵計,其謀亦深矣」。

中統二年(1261),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事進入緊張階段,大兵集中在北征前線,內地兵力空虛,李璮加緊鑼密鼓策劃叛亂。忽必烈對李璮的陰謀雖有所覺察,因與阿里不哥的戰爭勝負未分,北方形勢嚴峻,對他也只好暫時容忍,寄希望於叛亂能延緩發生。

梅花圖李璋岳父王文統為忽必烈平章政事,能隨時了解朝廷動向;一妻為東道宗王塔察兒之妹,與蒙古貴族聯系交往亦深。惟一子彥簡,為質子住京師質子營,使其不能不有所顧忌。自京師至益都有李璮所置私驛,中統三年(1262)正月,彥簡乘私驛逃歸,李璮更無後顧之憂。

二月,璮獻漣、海等三城於宋,乘蒙古軍無備,起兵叛元,盡殺蒙古戍軍,攻佔益都,發府庫犒軍,並迅速佔領濟南。此時,北方戰事轉而對忽必烈有利,阿里不哥與察合台汗阿魯忽發生矛盾,並親率大軍前往討伐阿魯忽,正當南軍准備追襲阿里不哥時,李璮叛亂的消息傳至,忽必烈不得不急撤追襲阿里不哥之兵,發蒙古、漢軍,部署平叛。

忽必烈請姚樞分析形勢,樞稱「使追乘吾北征之釁,留後兵寡,瀕海搗燕,閉關居庸,惶駭人心,為上策;與宋連和,負固持久,令數擾邊,使吾疲於奔救,為中策;如出兵濟南,待山東諸侯應援,此成擒耳」,並斷定李璮將出下策。忽必烈在布署平叛時,重點也是防止李璮兵出山東至河北、燕地,阻止其採用上策。他命水軍萬戶解成(解誠)、張榮實、大名萬戶王文干及萬戶嚴忠范會東平,濟南萬戶張宏、歸德萬戶邸浹、武衛軍炮手元帥薛軍勝等會濱棣。詔濟南路軍民萬戶張宏、濱棣路安撫使韓世安,各修城塹,盡發管內民為兵以備。召張柔及其子弘范率兵二千詣京師。阻止叛軍自魯西和海上進軍河北。令諸王合必赤總督諸軍,以不只愛不幹及趙璧行中書省事於山東,宋子貞參議行中書省事。令真定、順天、河間、平灤、大名、沼州、河南諸路兵皆會濟南。待李璮出下策進入濟南時,消滅叛軍;以中書左丞闊闊、尚書怯烈門、宣撫游顯行宣慰司於大名,統領沼、磁、懷孟、彰德、衛輝及河南東西兩路軍,阻止叛軍勢窮向河南逃竄,與宋連和。敕元帥阿海分兵戍平灤、海口及東京、廣寧、懿州,備御任平州總管的李璮之子,阻止父子連兵或取海路逃入遼東,將他的勢力圍困在山東二地。同時,放棄息州(今河南息縣),遷其民至蔡州,令戍守息州的蒙古將領拔都抹台率戍兵趨濟南,加強平叛兵力。令東平萬戶嚴忠范留少量兵力戍守宿州(今安徽宿州市)、蘄縣,以余兵自隨加強東平防衛。及至得王文統參與策劃叛亂的實證後,誅王文統及其子蕘,以趙壁為平章政事。

不出姚樞所料,李璮果出下策。二月二十七日,李璮抵濟南,初獲小勝,後為阿術所統蒙古軍和史樞所統漢軍擊敗,被殲四千人,遂退保濟南。蒙古軍離城三十里開河築城,凡三河三城,以十七路兵馬將濟南團團圍定。自此,李璮軍與外界聯系斷絕,叛軍不得出,猶日夜拒守。李璮「取城中子女賞軍士,以悅其心;且分軍就食民家,發其蓋藏以繼,不足,則家賦之鹽,令以人為食」。六月,城中食盡,甚至截屋檐草拌鹽飼馬,即而屋檐草亦盡,將至人自相食。李璮情緒沮喪,終日昏昏沉沉,「軍伍不備,將士作亂,以至絕糧,俱不能曉」。七月十三日組織突圍,軍士已無力戰斗,復被蒙古軍殺人。於是,「人情潰散,……各什佰相結,縋城以出。」二十日,吩咐眾人各自為計尋求生路,自乘小舟入大明湖投水,水淺不死,為官軍所獲,被丞相史天澤殺死。

李璮之亂的發生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社會原因。在蒙金戰爭中,河北、河東的地主武裝分成保金和投蒙兩大部分。降蒙的武裝地主在滅金戰爭中為蒙古統治者立下了不小的功勛,蒙古貴族一度依靠他們維持了在中原與金朝的相持局面,並取得了對金戰爭的優勢。為了利用他們對抗金朝,蒙古貴族不惜以高官爵位籠絡他們。凡對降蒙的金朝將領和地主武裝,蒙古統治者一律「因其日而令官」,授與行省、領省、大元帥等職位,允許他們世襲領有本勢力范圍內的軍民之權,從而形成了專制一方的強大割劇勢力。這些乘亂而起的地方割據勢力並無明確的政治目標、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在社會動盪時期,他們以武裝力量為支柱,不論是對金、對宋還是對蒙古的態度,都取決於是否有利於發展個人勢力。他們投靠蒙古貴族,也正是基於後者的軍事力量較強,能在必要的時候給他們以軍事上的支持援助;並且能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機會。他們同蒙古統治者間只存在互相利用的關系,他們的聯合是建立在各自利益基礎之上的,因此他們對蒙古統治者的離心傾向是十分明顯的;而在對金、宋的戰爭中,他們又各自發展了自己的實力,這就為他們擁兵自重甚至發動武裝叛亂提供了可能。同時,他們同蒙古貴族間也存在著爭奪土地、人口的利害沖突,因此一旦有機可乘,他們就背叛,李璮不過是他們中的典型和代表。這一點從事件的處理上也得到了反映。

祝允明所記李璮赴水未死為人救出被俘後,與嚴忠范和史天澤的一番對話即反映了當時一些漢人世侯的態度和動向。忠范首先向李璮發問說:「此是何等做作?」李璮答稱:「你每(們)與我相約,卻又不來。」嚴就在李璮肋下刺了一刀。史天澤問:「何不投降?」李璮竟不予理睬。又問:「忽必烈有甚虧你處?」李璮卻說:「你有文書約俺起兵,何故背盟?」於是史天澤命人砍去李璮兩臂、兩足,挖其心而後斬首。史天澤不待奏報而急不可待的殺死李璮,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宜即誅之,以安人心」,其真實目的極有可能是殺人滅口。這就說明當時一些漢人武裝地主對蒙古國的統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離心傾向,只是在行動上有的謹慎、有的急切而已。

正是由於漢人世侯的這種態度和動向,才使李璮敢於貿然舉兵叛亂。他錯誤地認為只要山東兵起,各路漢人世侯都會群起效法,大事可成而自己因首為天下倡而功必在諸侯上。但是,他沒有估計到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戰會在短期內發生有利於南軍的轉折,他更沒有估計到漢人世侯中響應者寥寥無幾。

由於阿魯忽扣留了阿里不哥使者征調的軍需,導致阿里不哥的西征,忽必烈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頓時減輕,他可以調動大量兵力全力平叛,李璮受到了強大的軍事壓力;漢人地主武裝只有太原總管李毅奴哥、達魯花赤戴曲薛等響應,勢孤力單,也被一舉消滅。而史天澤、嚴忠范等則被派出討叛,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當然不會做叛軍的應援。李璮所統軍隊雖然也有一定的戰鬥力,但人數有限,且脫離人民,內部也存在矛盾,無法與忽必烈的蒙漢聯軍對抗。叛亂僅維持了五個月就被平定了。

李璮的叛亂雖然時間不長,但給忽必烈帶來了極大的震動,對蒙古國和元朝統治的影響是巨大的。

首先,叛亂的籌劃者之一王文統,充任中書平章的要職,深得忽必烈的信任,「總內外百司之政」,「委以更張庶務」,當忽必烈親征阿里不哥時,「凡民間差發、宣苛鹽鐵等事,一委文統裁處」,是掌握中央行政大權的實權人物。地方武裝地主則多與李璮有交往,被李璮列為叛亂的聯合力量,形勢確實十分嚴峻。忽必烈在依靠漢人治理漢地的方針中最擔心的一點——大權旁落的危險確實存在。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高度警惕。以往漢人儒士們在向忽必烈講授儒家治國思想時,曾力詆回回商人橫征暴斂、貪贓枉法之非,回回商人的勢力受到了排斥。而今,李璮的叛亂給了他們一次東山再起的機會,於是他們紛紛伏闕上言:回回雖時盜國錢物,未若秀才敢為反逆。這一切,都使忽必烈對漢臣、漢將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雖然他沒有改變以漢法治理漢地的基本方針,但在用人行政上,對漢官的信任卻有了更多的保留,在不得不利用漢官為其辦理具體事務時,卻在每一機關都分派一名蒙古正員監臨,並配置一名權位相同的古代風景畫鑒賞回回官員為同知進行防範和牽制。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至元二年,忽必烈正式頒布了「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製」的決定。並在至元五年,果斷地罷去了諸路女真、契丹、漢人為達魯花赤者。而回回、畏兀、乃蠻、唐兀人仍舊。從此,回回人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增加,地位有所提高,中央的實權漸漸落入回回人阿合馬手中,引起了後來元朝政局的一系列矛盾和傾軋。

李璮的叛亂增加了忽必烈對來自漢人世侯離心傾向的疑慮,鑒於北方黃金家族內部人心也十分不穩,忽必烈審慎地處理了與李璮事件相涉的人和事,「他總的原則是:在迫使這些地方軍閥交出實權(特別是軍隊),消弭是以產生李璮一類叛亂的基礎的前提下,既往不咎,而且根據情況與需要,繼續任用以拉攏漢人官僚;同時,利用這一形勢,因勢利導,進行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

忽必烈加強中央集權的阻力除來自蒙古貴族的抵制外,也受到漢地割據勢力的阻撓,李璮之亂的迅速徹底平定,為忽必烈解除漢人割據勢力提供了契機。為了補救自己的失誤,維護個人及其家庭的利益,表示對蒙古大汗的忠誠,漢人武裝頭目、丞相史天澤首先提出:「兵民之權,不可並居一門,行之請自臣家始。」即日,史氏子侄解兵符者十有七人。其餘如史氏的姻親、武衛親軍指揮使李伯佑以及東平嚴氏(嚴忠濟兄弟)、滿城張氏(張柔父子)、濟南張氏(張榮父子)等也效法史氏所為,忽必烈則採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對前事既往不咎,對他們依然當成漢人地主階級的代表而予以優容,既解除了他們的兵權,消除了叛亂的隱患,又安定了漢人官僚,穩定了人心,維持了蒙漢統治階級的聯合,並在此基礎上,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這次解決漢地地方勢力的措施大致可歸納為六點:

(一)消除私家的權力,除本人外,罷其兄弟子侄之為官者;除真定董氏(董文炳兄弟)外,一度解除了地方軍閥的兵權。以後在滅南宋的戰爭中,史氏、張氏兄弟雖分別被任命將兵,但這時的軍隊已不再是他們的私人武裝力量。

(二)嚴格執行地方的兵民分治制度。規定官民管理民事,掌兵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統攝。這一點在太宗時耶律楚材早已提出過,但未能貫徹執行。至此,則首先在山東以董文炳領兵,撒吉思治民。其年十二月,作為定製在全國推行。

(三)罷諸侯世襲,行遷轉法,消除割據的基礎。

(四)易置將帥,使將不能擅兵。

(五)置萬戶府監戰,選宿衛士監漢軍。在中央設樞密院,作為總領軍事的機關。

(六)取消漢人官僚的封邑。如史天澤原封於衛,自動申請歸還朝廷;張柔、嚴忠濟的封戶,也於至元二年明命改為民籍。同時,加強中書省的權力,把司法、行政權集中到中央。

李璮的叛亂,使忽必烈認識到削奪漢人世侯軍權的迫切性,並為實行中央集權的改革提供了條件,從而加速了忽必烈實行中央集權的步伐。漢地分離傾向的解決使忽必烈取得了經驗,並能組織統一領導的武裝力量,平定東、西道蒙古諸王的叛亂,為元朝的建立和鞏固提供了經驗教訓。

❻ 小字開頭的成語

小本經營
小不忍則復亂大謀 小懲制大誡 小丑跳梁 小肚雞腸 小大由之
小恩小惠 小姑獨處 小國寡民 小家碧玉 小己得失
小家子氣 小康之家 小鹿觸心頭 小廉大法 小廉曲謹
小鳥依人 小巧玲瓏 小器易盈 小受大走 小試鋒芒
小時了了 小手小腳 小題大作 小往大來 小巫見大巫
小小不言 小心謹慎 小心翼翼 心小志大 小眼薄皮

❼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典故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搖 深,常人難解,僅鍾子期能賞。伯牙鼓 琴,志在高山,鍾子期贊曰:「善哉,娥 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鍾子 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來鍾 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 彈。後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 指樂曲絕妙。

2、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 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 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 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自身依然是庄 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 是蝴蝶化為莊周。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 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唐李商隱名作 《錦瑟》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 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 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 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詩中額聯即用此典。

3、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 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 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 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 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 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 麗善舞。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 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 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 多。

4、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 著,而在長兄曹丕當政以後,備受猜忌, 鬱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賦》是一篇傳誦 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寫洛神的步態之美 雲:「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 羅襪生塵。」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 足跡之態十分傳神。後人遂以「凌波微 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輕盈。如賀鑄《青玉 案》詞「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 去」,即用此典。(典見曹植《洛神 賦》)。

5、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 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 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 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 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未 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 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 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 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 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後,大 為感動,終於讓他們夫婦團聚。後因 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後重新團圓。

6、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在雪天合家聚談, 與兒女討論文義。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 謝安興致勃發,就指著外面的飛雪 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 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 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後大 加贊賞,誇獎侄女才思不凡。謝道韞是東 晉有名的才女。柳絮隨風飛揚,壯似飛 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 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才」。

7、無弦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 置「無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適之時,便 撫琴以為寄託。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作《論 琴貼》,自謂曾先後得琴三具,一張比一 張名貴。但「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 樂。」當其任夷陵縣令時,日與青山綠水 為鄰,故琴不佳而意自適;官至舍人,學 士以後,奔走於塵土之間,名利場上,思 緒昏亂,即彈奏名琴,也索然無趣了。因 雲:「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適,無玄 也可。」蘇軾《琴詩》雲;「若言琴上有琴 聲,放在匝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此均言聲音不在琴, 其意均從陶淵明「無弦琴」一事翻出。典見 《昭明太子集。陶靖傳》

8、章台柳

唐代詩人韓羽是大歷十才子之一, 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後韓羽為 淄清節度使侯希逸幕僚。時值安史之亂, 他不敢攜柳氏赴任。分別三年,未能團 聚,因寄詞柳氏雲:「章台柳,章台柳, 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 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詞雲:「楊柳 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 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她因自己貌 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為尼。不久被 番將沙吒利劫去,後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 出,始得團圓。後人就名韓羽寄柳氏詞的 詞調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為可任 人攀折之路,柳牆花而專指妓女之類的人 物。

9、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游 長安南庄,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 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 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 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 限深情。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 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 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 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 人。惆悵之餘,乃題詩於門扉曰:「去年 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 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代詩文中 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後 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10 、秉燭夜遊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 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之 句。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建 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 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應作 書與吳質,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 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之句,後人遂 以「秉燭夜遊」喻及時行樂。李白《春夜宴 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 一「思」字。以後又引申出秉燭看花。如唐 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 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 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 照紅妝」,均襲此意。

11、白雲蒼狗

唐太宗大歷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 幕府任職。詩人杜甫與王季友有交,憐憫 他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離而 去的不幸,作《可嘆》一詩抒慨,首四句 道:「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 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詩以天上浮雲翻覆蒼黃的變化,比喻人 生榮枯沉浮無常。「白雲蒼狗」,後用以比 喻世事瞬息萬變。宋代詞人張元干有「白 衣蒼狗變浮雲,千古浮名一聚塵」句。典 見《杜工部集》

12、青梅竹馬

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 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形 容少男少女天真無邪,親昵嬉戲的形狀。 又以「兩小無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純潔,彼 此相處融洽。如《聊齋志異。江 城》:「翁有女,小字江城,與生同甲, 時皆八九歲,兩小無猜,日共嬉戲。」典 見《李太白集》

13 、綠葉成蔭

唐代詩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時, 曾應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 遇一少女,其時年末及竿,心頗愛悅之, 臨別相約十年後與她成婚。此後連年游 宦,直至十四年後,被任為湖州刺史,方 重臨舊地,而當年相約的少女已嫁三年, 並已生二子。杜牧惆悵不已,作《嘆花》 詩以寄慨。詩曰「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 惆悵怨花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 子滿枝。」後人遂以「綠葉成蔭」喻女子已 出嫁,並生有子女。宋詩人歐陽修亦有類 似經歷,曾有詩雲:「柳絮已將春色去, 海棠應恨我來遲。」用語不同,而實運化 杜牧「綠葉成蔭」的詩意。典見《麗情 集》,《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14 、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虛幻 不可求得之物,但詩家常用以比喻朦朧空 靈的意境。如宋嚴羽以佛論詩,主張妙 悟,他說;「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 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 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又明 謝臻論詩雲:「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 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以「鏡 花水月」比喻詩歌中不可言傳的妙境。

15、閑雲孤鶴

五代時詩僧貫休,七歲出家,苦節 峻行,頗負詩名。吳越錢繆稱王後,貫休 以詩投偈。詩雲:「貴逼身來不自由,幾 年辛苦踏林丘。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寒 霜十四州。萊子衣裳功錦窄,謝公篇詠綺 霞羞。他年名上凌煙閣,豈羨當年萬戶 侯!」額聯尤為佳絕。但錢繆見後,令其 改「十四州」為「四十州」。乃可相見。貫休 不從,道:「州亦難改,詩亦難改。然閑 雲孤鶴,何天而不可飛?」後因以「閑雲孤 鶴」喻來去自由,不受羈絆。參考用戶苦味精味苦的回答。

❽ 關於成語的50個典故及出處和意思

典故:完璧歸趙: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含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典故:負荊請罪: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含義: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請求對方的寬恕

典故:怒發沖冠: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含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氣憤到極點

典故:刎頸之交: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含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孔雀東南飛》

典故:命如南山石。出處:《詩經·小雅·天保》

含義: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頭一樣的長。

《詠荊軻》

典故:雄發指危冠:出處: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

含義:怒發沖掉了帽子

典故:圖窮事自至:出處《戰國策。燕策》上說,荊軻奉燕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獻燕國督亢地圖為名,預先把匕首卷在圖里。獻圖時,地圖展到最後露出了匕首。

含義:圖窮匕首現

《讀山海經》作者:陶淵明

傳說:精衛填海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出處:《山海經 北山經》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於東海。死後化為鳥名精衛,唱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

含義:用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斗
典故:死當結草。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魏武子要把愛妾殺掉,他的兒子魏顆沒有聽父親的話,把父親的這個愛妾嫁了出去,這個愛妾的已故父親,為了報答魏顆,在一次戰爭中。他接草絆倒了敵人救了魏顆

含義:死後也要報恩。

《六國論》作者:蘇洵

典故:抱薪救火。出處:《史記》:「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含義: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竇娥冤》作者:關漢卿

典故:萇弘化碧,出處:萇弘:周朝的賢人,後蒙冤為人所殺,傳說血化為碧玉。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

典故:望帝啼鵑。出處: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後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後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

典故:飛霜六月:出處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

戰國時,皺衍對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卻聽信讒言把他囚禁,他入獄時仰天大哭,正當夏天,竟然下起霜來,後用「六月飛雪」來比喻冤獄。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屈

《漁家傲》作者: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出處:《後漢書》。竇憲打敗侵邊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記功而歸。後人就用燕然勒石表示克敵制勝,未取勝就說燕然未勒。

含義:抗敵大功還未告成。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辛棄疾

典故: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出處:仲謀,孫權的字,孫權在京口建立政權。

含義:無處尋找英雄孫仲謀了。

典故:「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任,」出處:劉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在京口建立政權,當年為了恢復中原大舉進兵。

典故: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出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指劉裕當年為了恢復中原,大舉北伐,勝利後在此建立政權。

含義:指精銳的部隊。

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宋文帝劉義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師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樣的功績,只落得自己北望而倉皇失措。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北伐失敗,作者藉此事詠當時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興元年,張凌北伐,在符離兵敗的事。

典故:可堪回首,佛狸詞下,一片神鴉社鼓

含義:佛狸:後魏太武拓跋泰的小字,他擊敗宋文帝,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詞

典故: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

含義:廉坡老了,飯量還好嗎?表示到了晚年還要為國出力

《揚州慢》作者:姜夔

典故:春風十里。 出處:杜牧《贈別》 「春風十里揚州路」

含義:指先前揚州繁華的街道

典故:《黍離》之悲也

出處:《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悲嘆宮室宗廟毀壞,長滿禾黍,觸景傷情,而作《黍離》之詩。

含義:哀傷亡國之辭。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典故:豆蔻詞工,青樓夢好:出處《揚州慢》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含義:豆蔻:杜牧《贈別》:「豆蔻梢頭二月初」。形容少女美麗;青樓,妓院,杜牧在揚州常和名妓來往,寫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典故:「腳著謝公屐」,出處:《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謝公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含義: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

傳說:「空中聞天雞」出處:古代傳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樹桃都,每當太陽初升,照到此樹,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叫起來。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處:《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含義: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裡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沁園春·雪》作者:毛澤東

典故: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出處:《漢書·匈奴傳》「南有大汗,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含義:天所寵愛的人

典故:風流人物:出處:《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出處: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含義:對一個時代有影響的人

典故:風騷:出處:《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出處:《國風》《離騷》

含義: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這里指文學才華。

典故:接輿髡首,桑扈蠃行

出處:《涉江》「接輿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士,即《論語》里的「楚狂接輿」,因為對當時社會不滿,剪去頭發,表示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桑扈,古代隱士,即《莊子》里的子桑戶,

含義:接輿剪去頭發,桑扈裸體走路。他們的異常行為表示不與統治者合作。

傳說:鸞鳥鳳皇:比喻賢士遠離,小人竊位。

典故:伍子逢殃:春秋時吳國大臣伍子胥因勸夫差殺勾踐,夫差不應,後令伍子胥自殺。

《垓下之圍》作者:司馬遷

典故:四面楚歌。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義:比喻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典故:無臉見江東父老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含義:表示說話人自卑困窘。
《毛遂自薦》作者:司馬遷

典故:毛遂自薦。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含義: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典故:脫穎而出。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含義: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就能表現自己。

《雷電頌》作者:郭沫若

傳說:湘夫人:傳說堯的女兒,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死後成為湘水神稱湘夫人

傳說:湘妃竹,斑竹,又稱淚竹。出處:傳說舜南巡時死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間哭泣,眼淚沾染了竹子,竹竿上有了斑點,所以稱斑竹、淚竹。

《故都的秋》作者:郁達夫

典故: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出處:《淮南子·說山》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含義:以小見大,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揚州慢》作者:杜牧

傳說:廿四橋的明月

出處:《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指揚州,傳說城裡有二十四座橋,因有24位美女吹簫於橋上而得名。「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蘇軾

典故:三國周郎赤壁。出處:《資治通鑒》公元208年,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擊敗曹操。

含義:周郎,即周瑜

《阿房宮賦》作者:杜牧

典故: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出處:《阿房宮賦》「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含義:獨夫指秦始皇;戍卒指陳涉、吳廣起義;函谷舉指劉邦谷公元前206年率軍先入咸陽,推翻秦朝統治,並派兵守函谷關。楚人一炬指項羽公元前206年入咸陽,並焚燒秦的宮殿,大火三月不滅。
《過華清宮》作者杜牧

傳說:一騎紅塵妃子笑:妃子:楊貴妃

傳說:霓裳一曲千峰上:霓裳:《霓裳羽衣曲》唐代宮廷中著名的樂舞

《無題》

傳說:青鳥殷情為探看:蓬山,蓬萊山的簡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青鳥,神話中西王母飼養的三足鳥,它能傳遞信息,所以用它來指代使者。

《鴻門宴》作者:司馬遷

典故:鴻門宴:出處:《史記。項羽列傳》,項羽設宴招待劉邦,意在謀殺劉邦,結果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逃出了鴻門

含義:喻指暗藏殺機的善待。
湘娥啼竹素女愁,出自《李平箜篌引》
傳說舜帝死於蒼梧之野,娥皇、女嬰追從到洞庭湖,南向痛苦,淚灑竹枝成斑點,因而湘江一代有斑竹。
典故:後庭花,出自《泊秦淮》
《玉樹後庭花》,南後主陳叔寶作,後主為亡國之君,後人以《玉樹後庭花》為亡國之音。
成語:門庭若市:出處:《戰國策·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含義: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成語:水落石出:出處:《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後赤壁賦》蘇軾:「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義: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成語:望洋興嘆 出處:《莊子·秋水》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含義:望洋,仰視樣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缺乏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成語:貽笑大方。出處:《莊子·秋水》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含義:大方,指知識淵博,學有專長的人。表示知識短淺,見笑於人。

《勸學》作者:荀況,《荀子》

成語: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出處:《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含義:靛青從藍中取得,顏色卻比藍色更深

成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出處:《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含義:沒有日常積累就不能有成果

成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出處:《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含義:一直堅持不鬆懈,就會取得成就

❾ 高中歷史書上有段小字講的,中國近代史,20個中國軍人人抵禦幾百人的一段故事誰記得

高中歷史課本我沒看過,不過看上去您指的像是抗日戰爭中於1942年11月發生在山東沂蒙山區的馬鞍山戰斗,其過程有些像狼牙山五壯士,詳情如下,看看是不是:

1942年秋,日偽軍5萬餘人對魯中區實行拉網合圍式的大掃盪。馬鞍山(位於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淄河鎮)的八路軍主力部隊為保存力量暫時撤離。只有一時走不了的少數傷病員和百姓隱蔽在山上將息,總共30多人,其中八路軍28人,他們的指揮員是負傷截肢的八路軍115師教導一旅二團副團長王鳳麟。

11月9日,因一個漢奸向日軍謊報,說馬鞍山上有八路軍的指揮部和兵工廠。日軍信以為真,竟調集二、三千人圍攻馬鞍山。在王鳳麟的指揮下,山上的八路軍傷病員和百姓全部參戰,憑借馬鞍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形,用僅有的一挺機槍和土製的武器與日偽軍激戰了兩天一夜,斃敵100多人。最後山上軍民連石頭都扔光了,倖存的人砸爛槍支、全部跳崖而犧牲。

在跳崖的軍民中,有馮旭臣(1888--1942)老人一家。馮旭臣曾用名馮保初,山東省青州市(原益都縣)長秋村人。早年致力探索救國拯民道路,追求進步思想,支持子女舉家革命。1939年11月當選為益都縣參議會參議長。同年,送長子馮登魁參加抗戰服務工廠。益都縣抗日民主政府設在其家,次子馮毅之任益都縣縣長。1939年末,其家被日寇焚燒一空。1941年,長子犧牲。1942年率次媳孫玉蘭(中共黨員)、女兒馮文秀(中共黨員)及3個孫兒馮新年、馮蘆橋、馮平洋轉移馬鞍山工作。激戰中他率媳、女運石作彈,英勇殺敵。11月10日,彈盡糧絕,陣地陷落,他大呼誓死不作俘虜,中彈犧牲。其女兒馮文秀跳崖捐軀,次媳孫玉蘭與孫兒拽繩下山,繩斷身亡,一家六人壯烈殉國。為表彰他一家抗日愛國的壯舉,1946年5月,魯中行署授予「一門忠烈」光榮匾。

馮旭臣老人是那時地方上的社會賢達,或許就是您說的那個「頭領」吧。

這是今天的馬鞍山的照片,看那條小路,當年只容一個人上下,就知道為什麼這支小小的部隊能跟日軍周旋兩天、而且打死那麼多鬼子了。

❿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兩詞的由來、典故

「青梅竹馬」指的是少男少女無拘束地在一起玩耍,

「青梅竹馬」的時代就是內天真無邪的時代。唐代容大詩人李白有一首五言古詩《長干行》描寫一位女子,思夫心切,願從住地長干跋涉數百里遠路,到長風沙迎接丈夫。詩的開頭回憶他們從小在一起親昵的嬉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竹馬,把竹竿當馬騎。青梅,青色的梅子。

後來,用「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來表明天真、純潔的感情長遠深厚,也可以把「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放在一起使用,意思不變。兩小無猜 (拼音: liǎng xiǎo wú cāi)
典故: 男女小時候在一起玩耍,沒有猜疑。
例子: 翁有女,小字江城,與生同甲,時皆八、九歲,~,日共嬉戲。(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江城》)
出處 唐·李白《長干行》詩:「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