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關於納諫的典故

關於納諫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24 18:04:22

Ⅰ 古代君王納諫成功的事例

1、鄒忌以妻因為偏愛自己、妾因為害怕自己、客因為有求於自己,都說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鄒忌從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從而想到齊威王受到了宮婦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嚴重,於是建議齊威王廣開言路,最終使得齊國在政治上戰勝別國。

2、戰國時期,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並已佔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威後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致使國家危機日深。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寫的就是在強敵壓境,趙太後又嚴歷拒諫的危急形勢下,觸龍因勢利導,以柔克剛,用「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後,讓她的愛子出質於齊,換取救兵,解除國家危難的故事,歌頌了觸龍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品質和善於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3、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4、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5、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Ⅱ 唐太宗納諫的典故是什麼

唐太宗的瘸腿兒子是廢太子李承乾。
關於他的典故記載於《西安通覽》,相傳唐貞觀年間,射得一鹿,治癒太子之病,築廟祀神鹿,該地被命名為神鹿坊,故以此遺址命名為神鹿立交。

Ⅲ 關於納諫的故事

在魯庄公十年時的長坡之戰中,曹劌上朝晉見魯庄公,然後與魯庄公一同專到了長坡,當魯庄公屬要進軍時曹劌阻止了他,當魯庄公要追擊時曹劌又阻止了他,然後曹劌望見齊軍車印散亂戰旗倒下,於是駕車追擊,最終戰勝了齊軍。

Ⅳ 納諫故事典故

唐太宗納諫的故事比較有名。

唐太宗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明君兼聽,昏君偏信。這是大臣魏徵跟他講的。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徵,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徵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以論證。他說,古代堯、舜是聖君,就是因為他們能廣開言路,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這些昏君,住在深宮之中,隔離朝臣,疏遠百姓,聽不到百姓的真正聲音。直到天下崩潰、百姓背叛了,他們還冥濛不知。採納臣下的建議,百姓的呼聲就能夠上達了。魏徵的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銘刻在唐太宗的心裡。 從此,唐太宗格外注意虛心納諫。他不管你是什麼人,也不管你提意見的態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他都能虛心接受。

這里有一個「回天之力」的真事。當時,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陽破敗了的乾元殿修飾一番,以備作為到外地巡視的行宮。對於皇帝來說,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宮,本來是小事一樁。可是,有一個小官張玄素,卻上了一道奏摺,痛陳此舉不妥。他說,修了阿房宮,秦朝倒了;修了章華台,楚國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這都是歷史的教訓。現在,我們唐朝百廢待興,國力哪裡比得上當年的隋朝?陛下在國家的破爛攤子上,繼續役使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耗費億萬錢財,大興土木。陛下沒有繼承前代帝王的長處,繼承的卻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從這一點看,陛下的過失遠遠超過了隋煬帝。 這是一道筆鋒犀利、擊中要害的奏摺。 但是,小小的張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聵的暴君隋煬帝,冒犯天威。這不是拿雞蛋往石頭上撞么?滿朝文武都為他捏一把汗。人們都在觀察唐太宗的反應。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別的皇帝,看到這一大不敬的奏摺,當即會雷霆震怒,不僅張玄素人頭落地,而且會株連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僅沒有怪罪張玄素,反而下令召見他。此時的唐太宗想進一步地試一試張玄素的膽量,就直問道,卿說我不如隋煬帝,那麼,我和夏桀、商紂相比,怎麼樣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紂王,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這樣問,自有深意。不承想,這個張玄素卻直
截了當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紂一樣昏亂。 聽到這句答語,唐太宗不僅沒有發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想,一個小官,敢於冒死直諫,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諭旨,停止重修乾元殿。並且表揚了張玄素,同時賞給他500匹絹。對此事一直關注的魏徵,聽到了這個完滿的結局,頗為感觸地嘆道,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這都是因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說的話呀! 這個「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說明了唐太宗的虛心納諫。

唐太宗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知錯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精美絕倫的鷂鷹。他一時忘記了魏徵平時說的國君不可玩物喪志的話,就興味十足地把鷂鷹放在臂上,逗著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徵。唐太宗一時情急,趕忙把鷂鷹藏在懷里。其實,魏徵早已把一切看在眼裡,卻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講起古代帝王追求逸樂之事,旁敲側擊帝王不可玩物喪志。唐太宗擔心時間長了,鷂鷹悶死。但是,魏徵說得沒完沒了,唐太宗自知理虧,不敢打斷。結果,鷂鷹還是悶死在懷中。

唐太宗知錯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數民族和漢族看成一家,對少數民族採取了安撫、和親的正確政策。少數民族對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悅誠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他們紛紛來歸,並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王松贊干布。這是漢藏民族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為嫁妝,文成公主帶去了大批珍寶、經典、醫書、寶器、金銀、金鞍、佩飾、錦緞、葯品,還有食物、飲料、種子、樹木,還有獅子、鳳凰,等等。文成公主帶去的是中原地區的先進的文明。松贊干布對這樁婚事非常滿意。他對唐太宗自稱女婿,上表祝賀唐太宗遠征的成功。這次聯姻加強了漢藏民族之間的團結,也促進了藏族經濟的發展。 由於用人得當、政策對路、輕徭薄賦、寬刑輕法,使得唐太宗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唐太宗的貞觀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Ⅳ 有關納諫的故事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唐太宗納諫
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徵,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徵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聖
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
以論證。他說,古代堯、舜是聖君,就是因為他們能廣開言路,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
這些昏君,住在深宮之中,隔離朝臣,疏遠百姓,聽不到百姓的真正聲音。直到天下崩潰、百姓背叛了,他們還冥濛不知。採納臣下的
建議,百姓的呼聲就能夠上達了。魏徵的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銘刻在唐太宗的心裡。 從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虛心納諫。他不管
你是什麼人,也不管你提意見的態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他都能虛心接受。這里有一個「回天之力」的真事。當時,唐太宗
下令,要把洛陽破敗了的乾元殿修飾一番,以備作為到外地巡視的行宮。對於皇帝來說,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宮,本來是小事一樁。
可是,有一個小官張玄素,卻上了一道奏摺,痛陳此舉不妥。他說,修了阿房宮,秦朝倒了;修了章華台,楚國散了;修了乾元
殿,隋朝垮了。這都是歷史的教訓。現在,我們唐朝百廢待興,國力哪裡比得上當年的隋朝?陛下在國家的破爛攤子上,繼續役使飽受
戰亂之苦的百姓,耗費億萬錢財,大興土木。陛下沒有繼承前代帝王的長處,繼承的卻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從這一點看,陛下的過
失遠遠超過了隋煬帝。 這是一道筆鋒犀利、擊中要害的奏摺。 但是,小小的張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聵的暴君
隋煬帝,冒犯天威。這不是拿雞蛋往石頭上撞么?滿朝文武都為他捏一把汗。人們都在觀察唐太宗的反應。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別的
皇帝,看到這一大不敬的奏摺,當即會雷霆震怒,不僅張玄素人頭落地,而且會株連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僅沒有怪罪
張玄素,反而下令召見他。此時的唐太宗想進一步地試一試張玄素的膽量,就直問道,卿說我不如隋煬帝,那麼,我和夏桀、商紂相
比,怎麼樣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紂王,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這樣問,自有深意。不承想,這個張玄素卻直
截了當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紂一樣昏亂。 聽到這句答語,唐太宗不僅沒有發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動
了。他想,一個小官,敢於冒死直諫,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諭旨,停止重修乾元殿。並且表
揚了張玄素,同時賞給他500匹絹。對此事一直關注的魏徵,聽到了這個完滿的結局,頗為感觸地嘆道,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這都
是因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說的話呀! 這個「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說明了唐太宗的虛心納諫。

Ⅵ 關於納諫的名言還有故事!

虛心納諫的齊景公
齊景公愛喝酒,連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諫說:「君王已經連喝七天七夜了,請您以國事為重,趕快戒酒;否則就請先賜我死了。」另一個大臣晏子後來覲見齊景公,齊景公向他訴苦說:「弦章勸我戒酒,要不然就賜死他;我如果聽他的話,以後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樂趣了;不聽的話,他又不想活,這可怎麼辦才好?」晏子聽了便說:「弦章遇到您這樣寬厚的國君,真是幸運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紂王,不是早就沒命了嗎?」 於是齊景公果真戒酒了。
啟示:吃喝玩樂人人都喜愛,但是應該有所節制,要懂得適可而止。我們自己固然不能逾越分寸,看到別人如此,也應該想辦法來勸阻他,不要怕得罪了人就什麼都不說了。齊景公知過能改,肯虛心接受他人的勸告,這種寬大的度量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58870.htm

他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明君兼
聽,昏君偏信。這是大臣魏徵跟他講的。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徵,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徵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聖
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
以論證。他說,古代堯、舜是聖君,就是因為他們能廣開言路,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
這些昏君,住在深宮之中,隔離朝臣,疏遠百姓,聽不到百姓的真正聲音。直到天下崩潰、百姓背叛了,他們還冥濛不知。採納臣下的
建議,百姓的呼聲就能夠上達了。魏徵的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銘刻在唐太宗的心裡。 從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虛心納諫。他不管
你是什麼人,也不管你提意見的態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他都能虛心接受。這里有一個「回天之力」的真事。當時,唐太宗
下令,要把洛陽破敗了的乾元殿修飾一番,以備作為到外地巡視的行宮。對於皇帝來說,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宮,本來是小事一樁。
可是,有一個小官張玄素,卻上了一道奏摺,痛陳此舉不妥。他說,修了阿房宮,秦朝倒了;修了章華台,楚國散了;修了乾元
殿,隋朝垮了。這都是歷史的教訓。現在,我們唐朝百廢待興,國力哪裡比得上當年的隋朝?陛下在國家的破爛攤子上,繼續役使飽受
戰亂之苦的百姓,耗費億萬錢財,大興土木。陛下沒有繼承前代帝王的長處,繼承的卻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從這一點看,陛下的過
失遠遠超過了隋煬帝。 這是一道筆鋒犀利、擊中要害的奏摺。 但是,小小的張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聵的暴君
隋煬帝,冒犯天威。這不是拿雞蛋往石頭上撞么?滿朝文武都為他捏一把汗。人們都在觀察唐太宗的反應。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別的
皇帝,看到這一大不敬的奏摺,當即會雷霆震怒,不僅張玄素人頭落地,而且會株連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僅沒有怪罪
張玄素,反而下令召見他。此時的唐太宗想進一步地試一試張玄素的膽量,就直問道,卿說我不如隋煬帝,那麼,我和夏桀、商紂相
比,怎麼樣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紂王,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這樣問,自有深意。不承想,這個張玄素卻直
截了當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紂一樣昏亂。 聽到這句答語,唐太宗不僅沒有發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動
了。他想,一個小官,敢於冒死直諫,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諭旨,停止重修乾元殿。並且表
揚了張玄素,同時賞給他500匹絹。對此事一直關注的魏徵,聽到了這個完滿的結局,頗為感觸地嘆道,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這都
是因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說的話呀! 這個「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說明了唐太宗的虛心納諫。 唐太宗還有一個優點,就
是知錯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精美絕倫的鷂鷹。他一時忘記了魏徵平時說的國君不可玩物喪志的話,就興味十足地把鷂鷹放在臂
上,逗著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徵。唐太宗一時情急,趕忙把鷂鷹藏在懷里。其實,魏徵早已把一切看在眼裡,卻故作不知。走上前
去,特意講起古代帝王追求逸樂之事,旁敲側擊帝王不可玩物喪志。唐太宗擔心時間長了,鷂鷹悶死。但是,魏徵說得沒完沒了,唐太
宗自知理虧,不敢打斷。結果,鷂鷹還是悶死在懷中。 唐太宗知錯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數民族和
漢族看成一家,對少數民族採取了安撫、和親的正確政策。少數民族對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悅誠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
他們紛紛來歸,並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王松贊干布。這是漢藏民族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為嫁
妝,文成公主帶去了大批珍寶、經典、醫書、寶器、金銀、金鞍、佩飾、錦緞、葯品,還有食物、飲料、種子、樹木,還有獅子、鳳
凰,等等。文成公主帶去的是中原地區的先進的文明。松贊干布對這樁婚事非常滿意。他對唐太宗自稱女婿,上表祝賀唐太宗遠征的成
功。這次聯姻加強了漢藏民族之間的團結,也促進了藏族經濟的發展。 由於用人得當、政策對路、輕徭薄賦、寬刑輕法,使得唐太
宗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唐太宗的貞觀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昌盛,史稱「貞觀之

http://bbs.cxbbs.com.ru/read.php?tid-7638/fpage-1.html

Ⅶ 求關於君王「善於納諫」的故事

善於納諫的齊威王

大凡有作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經歷。在齊國歷史上,如果說齊桓公以任用賢才而著名,那麼齊威王則以善於納諫而著稱。
戰國初年,齊國的新興力量田氏把齊國最後一個國君齊康公直到海邊,給了他「一城」之地,後來索性連這塊地方也奪了過來。公元前386年,田和稱諸侯,沿用齊的國號。田氏代齊後,新興地主階級在齊國就完全掌握了政權。為了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秩序,為了和其他六爭奪天下,田氏取得政權以後也進行了一些社會改革,使齊國出現了中灑的局面。其中最有作為的就是齊威王。
齊威王叫田齊,是田和的孫子,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齊威王以善於納諫聞名諸侯,齊國的中興,也正是齊威王通過廣泛納諫,采群策進行改革而實現的。據說齊威王即位後的前9年,只是吃喝、玩、氏,根本不理國家大事,一切政事全由卿大夫掌管。在這9年中,韓、趙、魏、魯等各國時常攻打齊國。齊國經常打敗伏,出現了「諸侯並伐,國人不治」的局面,面對國家的這種困境,齊威王也好像心安理得,置之不問。不過知情的人都看到齊威王並不是平庸之輩,關鍵的問題是怎麼使他振作起來。
當時,齊國有個大臣叫淳於髡,他人生得很矮小,但很有口才,非常幽默風趣,他每次出使諸侯國,都能順利完成任務,是齊國的外交人才。他看到齊威王通夜喝酒,不理政事,政治紊亂,國勢危急,心中十分著急。但又怕得罪君主,於是便用隱語進諫。他對齊威王說:「我們國家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鳴。大王,你知道是什麼道理嗎?」齊威王立刻意識到淳於髡是在用大鳥比喻自己,說他呆在宮遷里,百事不管,毫無作為。於是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齊威王從此就開始振作起來。淳於髡還勸齊威王不要通夜喝酒,並以自己親身體會說明:「酒極則亂,樂極則悲。」齊威王就改掉了通夜喝酒的毛病。
齊威王納諫有許多生動的例子,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鄒忌鼓琴取相的故事。鄒忌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他看到齊威王的所作所為,也很想勸諫他振作起來。但作為鄒忌當時的身份就連見到齊威王都不可能,又怎麼能向他進諫呢?他聽說齊威王喜歡聽音樂,就想出了一條計策。有一天,他抱著一架琴進宮求見齊威王。他說他是本國人,叫鄒忌,是個琴師,聽說國王愛聽音樂,特來拜見。

那天齊威王正無事,感到很無聊,捉說來了一個琴師,心中高興,就趕忙令人傳話讓他快進來。鄒忌拜見齊威王之後,就坐下調著弦兒好像要彈的樣子,可是兩只手擱在琴上不動。齊威王挺納悶地問他,說:「你調了弦兒,怎麼不彈呢?」鄒忌還是不彈卻說:「我不只會彈琴。還知道彈琴的道理。」齊威王雖說能彈琴,可是不懂得彈琴還有什麼道理,就叫他細細講講。鄒忌從伏棲氏作琴講起,一直談到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越講越玄。齊威王些聽得懂,有些聽不懂。可是說了這些個空空洞洞的閑篇有什麼用呢?齊威王聽得有些不耐煩了,就沒好氣地說:「你說得挺好,挺對,可是你為什麼不彈給我聽聽呢?」鄒忌聽了齊威王這話,就正色說道:「大王瞧我拿著琴不彈,有點不樂意了吧?怪不得齊國人瞧見大王拿著齊國的大琴,9年來沒彈過一回,都有點不樂意呢!」齊威王這才恍然大悟,就趕忙站起來,「原來先生是拿彈琴來勸我,我明白了。」他叫人把琴拿下去,就和鄒忌談論起國家大事來。鄒忌勸他重用有才能的人,增加生產,節省財物,訓練兵馬,好建立霸業。齊威王自稱要發揚他父親桓侯午的業績,遠的要祖述黃帝的不光輝,近的要繼承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後來齊國中興,從而成為東方強國。

最善於納諫的皇帝
臣民規勸或批評君王,叫作「諫」。君王接受規勸或批評,叫作「納諫」。我國歷史上最善於納諫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626年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淵退位,從而當了皇帝,年號貞觀。
唐太宗即位時,唐朝雖已建立十年,但由於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和嚴重戰亂的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不堪。然而,在唐太宗即位後的不長時間內,社會經濟便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秩序相對穩定、國家逐步強盛的局面,使貞觀時期成為中國封建歷史上的「盛世」。唐太宗能夠取得這樣大的政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貞觀前期和中期善於納諫。
唐太宗曾說過。我少年時就喜愛弓箭,後來我用弓箭定天下,還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壞;何況天下的事務,我怎麼能都懂得?這說明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承認自己並非一切都懂,無所不能。據此,他清醒地認識到,如果臣下對自己隱惡揚善,一味順從、奉承,「則國之危亡,可立而待也」。為了穩固他的統治,唐太宗告誡下屬:「君有違失,臣須直言。」並且也確實採納了不少正確的勸諫。
比如,630年(貞觀四年)唐太宗打算大興土木,興建洛陽乾陽殿。給事中張玄素說,在國家還未恢復元氣的時候,您這樣做的過失比隋煬帝還大,甚至會得到同桀、紂一樣的下常對如此尖銳的言辭,唐太宗非但沒有動怒,而且接受了意見,下令緩建,還重賞了他。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氣之下要判處一名偽造資歷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堅決反對,認為依法應判處流放。唐太宗受到頂撞,十分生氣,戴胄仍然據理力爭,說:法令是國家取信於天下的憑借,皇帝不能因一時憤怒而殺人。爭辯的結果,唐太宗折服了,並且稱贊戴胄秉公執法。至於以「犯顏直諫」著稱的大臣魏徵,更是常常與唐太宗面諫廷爭,有時言辭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讓,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難堪,下不了台。不過事後唐太宗能認識到,魏徵極力進諫,是為了使自己避免過失。因而先後接受了魏徵二百多次批評規勸,還把他比作可以糾正自已過失的一面鏡子。魏徵病死時,唐太宗非常悲傷,痛哭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cu,死亡)逝,遂亡一鏡矣!」
由於唐太宗鼓勵進諫,而且願意納諫,所以當時的朝臣一般都直言敢諫。大臣裴矩,原是隋煬帝的寵臣,由於隋煬帝殘暴拒諫,他便處處阿諛逢迎,還為隋煬帝出過遠征高麗等一些禍國殃民的主意。但在貞觀時期,同樣是這個裴矩,卻能夠勇於諫爭,他由隋朝的佞(ning濘)臣成為唐朝的凈臣,前後判若兩人。裴矩能有這樣大的變化,根本原因在於唐太宗善干納諫。

Ⅷ 古代君王納諫的故事

有個典故叫一鳴驚人,就是講納諫
淳於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專稽,屬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之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隱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於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託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齊王身邊近臣沒有一個敢進諫。淳於髡用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說:「都城中有隻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只鳥是怎麼一回事嗎?」齊威王說:「這只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沖雲霄;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異。」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御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佔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長達三十六年

Ⅸ 歷史上有關納諫的故事


十年時的長坡之戰中,
上朝

,然後與
一同到了長坡,當魯庄公要進軍時
阻止了他,當魯庄公要追擊時
又阻止了他,然後曹劌望見齊
印散
旗倒下,於是駕車追擊,最終戰勝了齊軍。
,秦攻趙連拔三城,形勢告急。此時只有連
秦,才是上策。

向齊國求救。齊國說:「必須用
作為人質,才出兵。」趙太後不同意,大臣極力勸諫。太後明確告訴左右:「有再說讓
做人質的,我
一定朝他的臉吐
。」

說希望
太後。太後怒容滿面地等待他。
進來後慢步走向太後,到了跟前請罪說:「老臣腳有病,已經喪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沒能來
了,私下裡
,可是怕太後
偶有
,所以很想來看看太後。」太後說:「我
行動全靠
。」
說:「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後說:「就靠喝點粥罷了。」觸龍說:「老臣現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堅持著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為增進一點食慾,對身體也能有所調劑。」太後說:「我
可做不到。」太後的臉色稍為和緩些了。

說:「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紀最小,不成才。臣子老了,偏偏愛憐他。希望能派他到
隊里湊個數,來保衛王宮。所以冒著死罪來
您。」太後說:「一定同意您的。年紀多大了?」回答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在老臣沒死的時候先拜託給太後。」太後說:「做父親的也愛憐他的小兒子嗎?」回答說:「比做母親的更愛。」太後笑道:「
人家特別喜愛小兒子。」回答說:「老臣個人的看法,老太
女兒燕後,要勝過
。」太後說:「您錯了,比不上對長安君愛得深。」左
說:「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得深遠一點。老太後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抱著她的腳為她哭泣,是想到可憐她要遠去,也是夠傷心的了。送走以後,並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為她祈禱,祈禱說:『一定別讓她回來啊!』難道不是從長遠考慮,希望她有了子
以代代相繼在
為王嗎?」太後說:「是這樣。」左
說:「從現在往上數三世,到趙氏建立
的時候,
的子孫凡被封侯的,他們的後代還有能繼承
的嗎?」太後說:「沒有。」
公說:「不只是
,其他
的子孫有嗎?」太後說:「我老婆子沒聽說過。」
公說:「這是他們近的災禍及於自身,遠的及於他們的子孫。難道是君王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地位高人一等卻沒什麼功績,
特別優厚卻未嘗有所操勞,而金玉珠寶卻擁有很多。現在老太後給長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給他,又賜予他大量珍寶,卻不曾想到目前使他對國家做出功績。有朝一日太後百年了,長安君在趙國憑什麼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認為老太後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了,所以我以為你愛他不如愛燕後。」太後說:「行啊。任憑你派遣他到什麼地方去。」於是為長安君
備車一百乘,到齊國去作人質,齊國就出兵了。

Ⅹ 善於納諫的事例5個詳細

善於納諫的事例:

一、唐太宗

唐太宗是歷史上有名的賢明君主,他能夠認真聽從臣子的建議。一次,宰相房玄齡在路上看見掌宮里建築的竇德素,就問他最近宮里在修什麼工程。竇德素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太宗,太宗生氣地責備了房玄齡。

魏徵對太宗說:「房玄齡是管理國政的人,他應該了解宮遷內外的事。如果您修的工程是對的,他就應該了解宮廷內外的事。如果您修的工程是對的,他就應該幫助您;如果不對,他就應該請求陛下停止。他詢問有關工程的事是應該的,陛下為何要責備他呢?」

太宗聽了,感到很慚愧。他接受了魏徵的批評,讓竇德素將工程的詳情告訴了房玄齡。

二、齊景公

齊景公愛喝酒,連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諫說:「君王已經連喝七天七夜了,請您以國事為重,趕快戒酒;否則就請先賜我死了。」

另一個大臣晏子後來覲見齊景公,齊景公向他訴苦說:「弦章勸我戒酒,要不然就賜死他;我如果聽他的話,以後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樂趣了;不聽的話,他又不想活,這可怎麼辦才好?」

晏子聽了便說:「弦章遇到您這樣寬厚的國君,真是幸運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紂王,不是早就沒命了嗎?」於是齊景公果真戒酒了。

三、魏獻子

春秋時期,韓宣子年老,魏獻子為正卿,主持國政。魏獻子的兒子魏戊被派到梗陽地方做大夫。一次,梗陽發生案件,魏戊不能斷,就把此案直接交給主持國政的魏獻子裁決。為了打贏官司,梗陽的案件當事人給魏獻子送上女樂,以求通融。

魏獻子很高興,准備接受。魏戊聽說後,馬上找到大夫閻沒、女寬,對他們說:「主上以不貪財、不受賄賂而聞名於諸侯,如果這次接受了梗陽人的賄賂,會毀了他的名譽。請你們一定要勸諫他。」兩人答應了下來。一天散朝後,閻沒、女寬並沒有走,在庭下等待勸諫的機會。

魏獻子准備吃飯,見他們沒走,就召他們一起進餐。在用餐過程中,兩人連續嘆了三次氣。等吃完飯後,大家坐著聊天,魏子問他們:「我聽人說,吃飯的時候應該高高興興,你們在吃飯時卻連嘆三聲,這是為什麼呢?」

兩人起身拜辭說:「我們非常感謝您賜給我們酒食,剛開始時,我們擔心飯菜的量不夠,故此嘆氣;吃到中間時,我們感到內疚,將軍請我們吃飯飯菜怎麼會不夠呢?所以再次嘆氣;等到您吃完,我們見您吃的並不多,只是剛飽而已。

我們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過於貪婪了。故此又嘆。」魏獻子聽出他們是在暗中提醒自己不要貪心,於是就拒絕了梗陽人的賄賂。

四、虎大王

老虎決心把自己的山頭治理好,於是它把動物們召集到一塊兒說:「一個山大王聽不進不同意見是非常危險的。請大家多給我提寶貴意見。虎某決不會打擊報復。」看到老虎這么誠懇,梅花鹿鼓足勇氣說:「你應該以狼為食,為民除害,不應該殺害我的同伴,欺善凌弱。」老虎點點頭稱贊說:「提得好!」

第二天,老虎又對動物們說:「良葯苦口能治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今天,還請大家暢所欲言,虎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聽到老虎這么情真意切,老實的黃羊壯著膽子說:「大王有那麼大的本事,最好去和狗熊、野豬較量較量,何必要拚命追趕我們呢?」老虎點點頭說:「有道理,有道理!」

到了第三天,老虎仍舊謙虛地向動物們徵求意見。「前兩天,大家對我的幫助很大。今天,還請各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虎某一定洗耳恭聽,虛心接受。」但是,直到散會,都沒有一隻動物發言。因為,大家都發現,前兩天給老虎提意見的梅花鹿和黃羊,不知為什麼都在當天夜裡神秘地失蹤了。

五、唐太宗

唐太宗是歷史上有名的賢明君主,他能夠認真聽從臣子的建議。一次,宰相房玄齡在路上看見掌宮里建築的竇德素,就問他最近宮里在修什麼工程。竇德素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太宗,太宗生氣地責備了房玄齡。

諫臣魏徵對太宗說:「房玄齡是管理國政的人,他應該了解宮遷內外的事。如果您修的工程是對的,他就應該了解宮廷內外的事。如果您修的工程是對的,他就應該幫助您;如果不對,他就應該請求陛下停止。他詢問有關工程的事是應該的,陛下為何要責備他呢?」

太宗聽了,感到很慚愧。他接受了魏徵的批評,讓竇德素將工程的詳情告訴了房玄齡。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