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西州路典故

西州路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24 17:02:36

㈠ 得隴望蜀是怎樣的典故

漢光武帝劉秀鎮壓了赤眉起義軍以後,天下並沒有統一,政權並不鞏固,因為南北各地還存在著許多割據勢力。這些割據勢力當中,兵力最多、佔地最廣的有東方齊魯一帶的劉永和張步,西北涼州、隴西一帶的隗囂〔kuíxiāo〕和西南巴蜀一帶的公孫述等。他們這些人也稱王稱帝,想跟劉秀爭奪天下。劉秀從建武二年(公元26年)起,依靠手下的得力大將,南征北伐,一個一個地消滅了這些割據勢力,重新開創了統一的局面。

在光武帝劉秀進行統一的戰爭中,耿弇〔yǎn〕打張步,「有志者事竟成」;岑彭打隗囂和公孫述,「得隴望蜀」,是歷史上兩個很有名的故事

張步是琅琊人,當赤眉、綠林等農民軍起義的時候,他也聚眾數千,攻下了齊地的幾座縣城,自稱為五威將軍,成為當地的割據勢力。漢朝的宗室梁王劉永當時也乘機起兵,為了壯大自己的聲勢,他跟張步聯合,並且拜張步為輔漢大將軍、忠節侯。張步駐扎在劇縣(今山東省壽光縣),對劉秀政權形成了很大的威脅。建武三年(公元27年),劉秀派光祿大夫伏隆去招降張步,拜張步為東萊太守。劉永聽說伏隆到了劇縣,趕快派人給張步送去許多禮物,封張步為齊王。劉秀、劉永兩邊都拉攏張步,因為劉永送的禮物多,名號又是「王」,張步決定投靠劉永,就殺了劉秀派去的使者伏隆。劉秀聽說伏隆被殺,很是生氣,決定派大將耿弇去打張步。

耿弇接受了出征的命令,帶領幾萬人馬,對張步的軍隊發動猛烈進攻。不到半天工夫,就打下了張步的前哨據點祝阿(令山東省歷城縣西南),奠定了勝利的基礎。張步雖然吃了敗仗,但是並沒有大傷元氣,他仍然自恃兵多將廣,十分驕傲地對部下說:「我過去打敗過擁有十多萬兵馬的尤來、大槍等農民軍,現在耿弇的兵力比他們少得多,又經過長期戰斗,疲勞不堪,有什麼可怕的!」他帶領二十萬人馬,開到臨淄東門,准備反攻。

耿弇看到張步親自出馬,就渡過淄水,假裝撤退,引誘張步來進攻,以便尋找機會,消滅他的主力。張步以為耿弇不敢迎戰,更加驕橫起來,冒冒失失地指揮軍隊發動進攻。哪裡知道耿弇乘著張步顧前不顧後的時機,突然領著精兵從兩翼包抄,把張步的主力圍困起來。在激烈的戰斗中。耿弇的大腿被飛箭射中。他恐怕影響士氣,趁別人沒有看見,抽出佩刀把箭砍斷,帶傷繼續戰斗,直到天黑才收兵。

第二天一早,耿弇不顧傷口劇痛,又要指揮兵馬去進攻。他的部下勸他說:「目前張步的兵力還很強,不如暫時休戰,等皇上帶兵來增援的時候,再派兵出擊也不晚。」耿弇不同意休戰,他說:「皇上到來的時候,做臣子的應當殺牛備酒,隆重按駕,怎麼能把沒有殲滅的敵人留給皇上呢?」說完就指揮大軍出戰,從清早打到黃昏,終於把張步的軍隊打得大敗。耿弇預料,張步失敗之後一定會倉促退兵,就預先設了埋伏,遇到張步的敗兵逃跑,又狠狠地打了他們一陣,追趕了八九十里路。

過了幾天,光武帝劉秀來到臨淄,慰勞作戰有功的部隊。他在許多將士面前誇獎耿弇說:「從前韓信攻破歷下,奠定了漢朝的基業;如今耿將軍攻破祝阿,天下大事也由此而定了,這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這話不僅鼓舞了耿弇,也鼓舞了參加戰斗的全體將士,他們乘勝追擊,終於完全平定了張步割據的齊地,凱旋而歸。從此以後,劉秀誇獎耿弇「有志者事竟成」的這句話,成了很有名的成語

第二年,漢光武帝劉秀決定派兵進攻涼州、隴西一帶的隗囂和巴蜀一帶的公孫述。

隗囂是天水成紀人(今甘肅省秦安縣),年輕的時候在王莽的朝廷里做官。農民起義軍推翻王莽以後,隗囂的叔叔伯伯乘機起兵,擁戴隗囂為上將軍,打下了隴西、武威、酒泉、敦煌等地,在天水建立了根據地。更始皇帝劉玄進入長安,派人把隗囂請到長安做官。赤眉軍打進關中以後,隗囂帶著幾十名騎兵,逃回天水。從此就自稱西州上將軍,形成了一支獨立的軍事力量。建武六年(公元30年)隗囂看到劉秀的地位日益鞏固,怕自己斗不過劉秀,就向占據巴蜀的公孫述投降,兩家聯合起來跟劉秀爭斗。

古代畫扇公孫述是扶風茂陵人,從小就很能幹,年輕時候做過小吏。王莽篡漢、劉玄稱帝的時候,公孫述到四川去發展自己的勢力,很快就組織起來幾萬人的隊伍。劉秀稱帝的那一年四月,公孫述也在四川稱帝。劉秀忙著鎮壓赤眉軍和其他割據勢力的時候,公孫述進一步招兵買馬,勢力越來越強大。他在漢中屯積糧草,並且暗地裡和隴西的隗囂聯合,准備共同對付劉秀。

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劉秀乘著前兩年作戰勝利的餘威,親自率領征南大將軍岑彭、大司馬吳漢等西征隴蜀。岑彭帶兵打破了隗囂的根據地天水,與吳漢會合後,把隗囂包圍在酉城(今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公孫述派大將李育來救隗囂。李育進兵到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西南,邽guī〕被漢軍包圍。劉秀看到勝利在望,又聽說洛陽附近的穎川發生兵變,京城騷動,就連夜東歸。他臨走的時候給征南大將軍岑彭寫了一封信,信上說:「西城、上邽兩城如能打下,就可乘勝帶兵南攻巴蜀。一個人善於沒有知足的時候,既平隴,又望蜀。我為打仗耗盡心血,連頭發和胡須也都變白了。」

田園風景畫鑒賞岑彭看了劉秀的信,領會劉秀的意思是要他趕快平定隴蜀。他設了個計謀,用沙袋堵塞河流,引河水去灌西城,迫使隗囂不得不放棄西城逃走。可是公孫述的大批緩軍已經趕到,隗囂絕處逢生,乘勢反攻。漢軍因為糧食接濟不上,只好退兵東歸。

第二年,公孫述派大將任滿、田戎、程汛等,率領水軍數萬人,乘著竹木排,從長江順流而下,在荊門山與虎牙山之間的江面架起浮橋、斗樓,抗拒漢兵。這時候,岑彭已經轉戰到荊州,他對任滿等幾次發動進攻都沒有取得勝利,只好作長期打算。岑彭下令製造了水戰用的船艦數千艘,於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與吳漢等率領水陸戰士六萬餘人,大舉征蜀。岑彭先派人燒毀了蜀軍的浮橋、斗樓,然後帶兵逆流而上,打敗蜀軍。蜀軍大將任滿被殺,程汛被俘,田戎一直退到江州(今四川省巴縣)。岑彭乘勝進軍,一直打到成都東南幾十里的廣都。公孫述節節敗退,只好採用暗殺手段,派刺客假裝投降,在夜間刺殺了岑彭。

岑彭雖然死了,但是他那得隴望蜀的聲勢和首破荊門的戰功,已經為漢軍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隗囂、公孫述這兩支割據勢力,因為受到岑彭的嚴重打擊,一蹶不振,最後終於被漢光武帝劉秀所征服。

王莽篡漢以後,各地地主武裝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形成割據勢力,造成了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經過劉秀和他手下的得力大將「得隴望蜀」地連年征戰,又重新出現了統一的局面,使得社會經濟又能在戰爭的廢墟上重新得到恢復和發展。因此,後人把劉秀重振漢室,叫「光武中興」。從這一點來說,劉秀和他手下的大將們在歷史上是有貢獻的。

㈡ 絲綢之路的故事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專起點,經甘肅、新屬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古詩中常有:西樓,這一說法,什麼意思啊

西樓向西,一般與夕陽有關,引申有惆悵失落,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的意思,譬如獨上西樓、月上西樓、無言獨上西樓等等

㈣ 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要張騫、班超的)

1、張騫

漢武帝聽說被匈奴侵犯西遷的大月氏有報復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聯絡他們東西夾攻匈奴。陝西漢中人張騫以郎應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率領100餘人向西域進發,途中被匈奴俘獲,滯留了10年,終於尋機逃脫,西行數十日到達大宛 。

這時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繼續西遷,張騫沒有達到目的,在西域待了一年多東返,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後適逢匈奴單於死,國內大亂,元朔三年(前126年),張騫趁機回到大漢,受到漢武帝的熱情接待,被封為太中大夫 。

此次西行前後達10餘年,雖未達到目的,但獲得了大量西域的資料,史學家司馬遷稱張騫此行為「鑿空」。

張騫歸國後,漢武帝曾遣使探求通過羅馬開辟一條不經匈奴而到大夏的交通線,但是沒有成功。後來漢軍擊敗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區,打通了西漢與西域之間的通道。霍去病在祁連山大破匈奴後,張騫建議聯絡西域強國烏孫,以斷匈奴右臂。

元狩四年(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烏孫回河西故地,並與西域各國聯系。

張騫到烏孫,未達目的,於元鼎二年(前115年)偕同烏孫使者返抵長安,被張騫派往西域其他國家的副使也陸續回國。烏孫使者見大漢人眾富厚,回國歸報後烏孫漸漸與大漢交往密切,其後數年,張騫通使大夏,從此,西漢與西北諸國開始聯系頻繁起來,張騫鑿空西域,絲綢之路正式開通,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2、班超

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隨從大將軍竇固出擊北匈奴,並奉命出使西域。他率吏士36人首先到了鄯善,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使鄯善為之震服。

之後他又說服於闐,歸附中央政府。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絲綢之路,並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班超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永元三年(91年),北道的龜茲、姑墨、溫宿皆歸附東漢,班超設西域都護府於龜茲它乾城,親自坐鎮北道。又命西域長史徐幹屯疏勒,與北道相呼應。

永元六年(94年),班超發龜茲、鄯善等八國兵7萬餘人,討伐對抗中央的焉耆等國統治者,西域50餘國皆歸屬中央政府。

永元九年(97年),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國(羅馬帝國),一直到達條支海(今波斯灣),臨大海欲渡,由於安息海商的婉言阻攔,雖未能實現,但這是首次突破安息國的阻攔,將絲綢之路從亞洲延伸到了歐洲,再次打通已經衰落的絲綢之路。

大秦屬下的蒙奇兜訥(今譯為馬其頓)地區遣使到東漢首都洛陽,向漢和帝進獻禮物。漢和帝厚待兩國使者,賜給兩國紫綬金印。

延熹九年(166年),古羅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至東漢洛陽,朝見漢桓帝。

(4)西州路典故擴展閱讀: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㈤ 蘇軾有首詞,其中一句:"東還海道"這個典故是引自哪

「安石在復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制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雲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卧高樓。」

該詞上闕借謝安事,作為「不及時引退」的鑒戒;下闕設想兄弟二人「退而相從之樂」,以安慰對方,尤其「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兩句,溫情脈脈,又讓人忍俊不住。蘇轍彷彿已經看到兩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東倒西歪了,不禁一掃離愁,絕塵而去。

㈥ 劉秀統一全國有怎樣的典故

昆陽大捷後,新市、平林諸將以劉績、劉秀兄弟威名益盛,陰勸劉玄殺掉劉縯。劉績寅部將劉稷勇冠三軍,對劉玄立為皇帝,心中不服。劉秀劉玄封劉稷為抗威將軍,劉稷不肯接受,劉玄乃與諸將陳兵數千人收捕劉稷,將要斬首,劉績寅固爭,因與劉稷一並被誅殺。劉秀聞訊,心自不安,立即含悲忍淚,從城父(今河南寶應縣東)趕到宛城,向新市、平材諸將謝罪。劉秀迫於形勢,不敢為劉多寅服喪,飲食言笑如平時,以此取得劉玄的信任,被封為破虜大將軍。雖然如此,從劉績被殺之日起,劉秀無日不在策劃脫離農民軍的隊伍,獨樹一幟。更始元年(23)十月,劉玄北都洛陽後,以劉秀行大司馬事,持節北渡河,鎮撫諸郡。

當劉秀北徇河北時,河北地區形勢異常復雜。這里既有以銅馬為首的幾百萬農民軍,也有同起義軍為敵和觀望自守的地主武裝,另外還有擁有實力、據守城邑、無所歸依的王莽所置官吏。劉秀知道,要平定河北,必須剿滅農民軍;要剿滅農民軍,必須要獲得城市以為軍事據點。因此,他一渡黃河,便打起大司馬的旗號,所到之處,「輒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復漢官名」,從而取得吏民的支持,「爭持牛酒迎勞」。正當劉秀興高采烈之時,突然傳來一個意外的消息:卜者王郎在當地土豪的支持下,稱帝於邯鄲。這個割據勢力由於謊稱為赤眉擁立和詐稱成帝子子輿,發展極為迅速,以至「趙國以北、遼東以西,皆從風而靡」。王郎移檄通緝劉秀,劉秀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薊(今北京市)。更始二年(24)初,劉秀為了逃避王郎的拘捕,狼狽地逃出薊縣,在風雪交加中,馳驅於饒陽、下曲陽和下博途中。在饒陽傳舍,為取得一餐,還冒充過王郎的使臣,險些被捕。

當時河北郡國皆已降王郎,惟獨信都(今河北衡水東)太守任光,和戎(王莽分信陽為和戎,居下曲陽)太守邳肜(音容)不肯從。劉秀走信都,任光、邳肜來會。劉秀拜任光、邳肜為大將軍。劉秀以信都為根據地,移檄邊郡,共擊邯鄲,郡縣還復響應。豪族劉植、巨鹿大姓耿純各率宗族賓客數千人歸附劉秀,合兵攻陷下曲陽(今河北曲陽縣),於是有兵數萬人,連陷新市、真定、元氏、防子等地,進而與王郎的大將李育在柏人(今河北隆堯西)發生了遭遇戰。正當此時,上谷(郡治今河北懷來東南)太守耿況、漁陽(郡治今北京密雲西南)太守彭寵,各遣其將吳漢、寇恂率領大隊騎兵來會。上谷、漁陽是西漢邊郡要塞,天下精兵薈萃之地,特別是騎兵中的鳥桓騎士,最能沖鋒陷陣,素有「突騎」之稱。兩郡的歸附,大大增強了劉秀的軍事力量。接著,更始帝也派遣尚書僕射謝躬帶兵來討伐王郎。於是劉秀乃大饗士卒,連兵進攻王郎,五月,攻破邯鄲,王郎乘夜逃走,劉秀使王霸追斬之。

古代瓷器劉秀擊斬王郎,聲勢大震於河北。劉秀勢力的不斷發展,引起更始帝的不安。為了安撫劉秀,劉玄特派人封他為蕭王,令其罷兵回長安。劉秀辭以河北未平,不肯就征。從此劉秀與更始分道揚鑣,在河北獨立地發展自己的勢力,並進行一系列建立地主政權的活動。更始二年(24)秋,劉秀親統大軍擊銅馬於(音敲,今河北束鹿東)。又命吳漢率「突騎」來會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企圖一舉殲滅河北的農民軍。銅馬軍頑強地抗擊了劉秀的進攻,迫使劉秀大軍只能「堅營自守」,採取封鎖政策。後來銅馬軍由於糧道斷絕,飢不得食,不得不撤退,在逃遁途中,被劉秀軍追至館陶(今屬河北)擊破。銅馬軍余部和高湖、重連兩部會合,與劉秀大戰於蒲陽(即蒲陽山,在今河北完縣西北)。結果因為高湖、重連等農民軍領袖背叛了群眾,大部分飢民被改編為劉秀的創業之軍。劉秀將這支大軍分隸諸將統領,形成一支幾十萬人的隊伍,大大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當時「關西號光武為銅馬帝」。所謂「銅馬帝」,即「賊帥」的別稱,而劉秀正是憑借這支農民軍爭衡天下的。明年,劉秀又於元氏、右北平、安次、漁陽諸地,連續擊破了尤來、大槍、五幡等支農民軍。這些軍事活動,使劉秀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占據河北廣大地區。

正當此時,更始政權已呈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強大的赤眉軍已開始向長安進軍。劉秀估計到赤眉軍必然能夠攻克關中,佔領長安,因而採取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策略。他派鄧禹率六裨將,引兵西向,以乘更始、赤眉之亂;同時遣大將馮異扼守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以拒洛陽。為了鞏固河北北部的佔領,劉秀又自徇燕趙。此外,為了保守根據地及糧餉的來源,又命寇恂留守河內(郡治在今河南武陟西南)。經過這樣一番部署,可謂攻守成宜,進退自如,劉秀實現自己政治野心的時機已經到來。當時,河北諸將議為劉秀上尊號,劉秀謙辭說:「寇賊未平,四面受敵,何遽欲正號位乎!」耿純進曰:「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業即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絕望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苦也。大眾一散,難可復合,時不可留,眾不可逆。」劉秀謙讓後說:「吾將思之。」行至部(hao浩,今河北高邑東南),劉秀以前的同捨生強華,自關中帶來《赤伏符》(捏造的讖記)。符文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古代建築為主。」到了這時,劉秀只得「恭承天命」,命有司設壇場於部酃南千秋亭,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改產,部為高邑,是為漢光武帝,時在25年六月。同年十月,劉秀派岑彭勸說堅守洛陽的綠林軍將領朱鮪(wěi委)投降。岑彭向朱鮪陳說利害,朱鮪說:「大司徒(指劉績)被害時,鮪與其謀,又諫更始無遣蕭王北伐,誠自知罪深,不敢降。」岑彭回報劉秀,劉秀說:「舉大事者不忌小怨,鮪今若降,官爵可保,況誅罰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朱鮪乃降。劉秀隨即佔領洛陽,並在其地建都。這就是歷史上的東漢政權,又稱為後漢。

當赤眉軍與更始激戰之際,鄧禹自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渡過黃河,佔有夏陽(今陝西韓城南)。從此,赤眉軍和劉秀進行了面對面的斗爭。建武二年(26)春,長安糧盡,赤眉軍引兵而西,至安定(今甘肅涇川西北)、北地(今甘肅中寧),鄧禹乘機進入長安。九月,赤眉軍在隴地轉攻城邑,受到隴西割據勢力隗囂的阻擋和大雪的襲擊,士兵凍死不少,只好折返長安,引眾東歸。當時鄧禹派兵在郁夷(今陝西寶雞東)襲擊義軍,結果被義軍擊敗,赤眉軍再度佔領長安。

冬十一月,光武帝遣馮異入關代鄧禹,臨行,敕馮異曰:「今之徵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諸將非不健斗,然為虜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飭,無為郡縣所苦!」馮異受命西行,因徵召鄧禹還京師。十二月,關中發生飢荒。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赤眉軍引兵東歸,尚有眾二十餘萬人。在義軍回歸途中,劉秀已經作好截擊部署。他派侯進屯新安(今河南澠池東),耿弁屯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分為二道,以截其歸路。馮異與赤眉遇於華陰(今屬陝西),相拒六十餘日,戰數十合,降其將卒五千餘人。明年正月,馮異與赤眉約期會戰,使壯士著赤眉服,伏於道旁。兩軍交戰,伏兵突起,衣服相亂,赤眉不復識別,眾遂驚潰。馮異大破赤眉於崤底(崤山,在今河南澠池、洛寧兩縣之間),降男女八萬人。赤眉余眾東奔宜陽,劉秀親統六軍,嚴陣以待,赤眉驚震,劉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皆降,獻上所得傳國璽綬。劉秀賜樊崇等洛陽田宅,以盆子為趙王(光武叔父)郎中。同年四月,馮異擊敗延岑等,平定關中,劉秀大軍遂佔領長安。

劉秀雖然掃平了銅馬、綠林、赤眉等農民軍,但群雄割據的局面依然存在。為了統一天下,劉秀又展開了削平群雄的戰爭。當時獨霸一方的割據勢力,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梁王劉永稱帝於睢陽;隗囂占據天水,自稱西州上將軍;公孫述稱王巴蜀;李憲自立為淮南王;秦豐自號楚黎王;張步起琅邪,董憲起東海,延岑起漢中,田戎起夷陵,並置將帥,侵掠郡縣。另外,北部還有盧芳,詐稱武帝曾孫劉文伯,勾結匈奴,立為漢帝。

自建武二年(26)開始,光武帝採取攻伐與招降相結合的方針,首先對盤踞睢陽(今河南商丘)的劉永發起攻勢。劉永為西漢梁孝王八世孫,從宗族譜繫上說,比劉秀更為正統。因此,劉秀視劉永為最大威脅。當時劉永雄據今日豫東、皖北,與山東的張步、廬江的李憲、蘇北的董憲連成一氣,形成一個強大的軍事同盟。四月,光武帝派虎牙大將軍蓋延率四將軍討伐劉永,圍攻睢陽。八月,蓋延攻陷睢陽,劉永與部將蘇茂等逃至湖陵(今山東金鄉南)。睢陽人反城迎劉永,蓋延率諸將圍之,吳漢亦率兵前來助戰。城中食盡,劉永出走,為其部下慶吾所殺。劉永部將蘇茂、周建等共立永子劉紆為梁王。建武五年(29)八月,吳漢拔郯(今山東郯城北),劉紆不知所歸,為其軍士高扈斬殺以降。其後不到半年,張步、李憲、董憲等亦先後為劉秀所擊滅,劉永的勢力,至此完全被肅清,「山東悉平」。

在討伐劉永集團的同時,光武帝又遣建義大將軍朱祐南征秦豐於黎丘(今湖北襄樊南),圍城半載,秦豐窮困出降,用轞車押送至洛陽誅死。遣右將軍鄧禹西擊延岑於武當(今湖北均縣西北);征南大將軍岑彭擊田戎於津鄉(今湖北江陵東)。「延岑、田戎為漢兵所敗,皆亡人蜀」。盤踞河北、自立為燕王的叛將彭寵亦於建武五年初為蒼頭所殺。於是北自幽燕,南至荊襄,皆已平定。

宮庭演奏關東雖平,但隴蜀尚為野心家隗囂、公孫述所割據。光武下一步戰略目標就是消滅隗囂和公孫述。當時隗囂據有安定、隴西、金城、武都張掖、武威、酒泉、敦煌等郡,幾乎佔有今日甘肅省之全境。他南連公孫述,北結盧芳,西通諸羌、匈奴,糧草充足,士馬強壯,進可窺伺關陝,退可據隘自守。且隗囂「素謙恭愛士,傾身引接為布衣交」,以是「名震西州,聞於山東」。光武帝聞其風聲,報以殊禮,欲同他結好,要求他出兵攻打巴蜀的公孫述。可是隗囂持觀望態度,上書推說「三輔單弱,劉文伯(盧芳)在邊,未宜謀蜀」。隗囂部下王元、王捷也勸他保守邊陲,以觀天下之變。光武見誘降不成,決定用武力解決,於是派建威大將軍耿弁等七將軍進攻隗囂。隗囂使王元據隴坻(一名隴阪,在今陝西隴縣、寶雞縣與甘肅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之間,為關中平原西部屏障),伐木塞道。諸將與戰,敗退。王元進攻三輔,為征西大將軍馮異、征虜將軍祭遵擊破。隗囂因遣使向公孫述稱臣。

建武八年(32)春,光武帝率諸將西征,分數道上隴。隗囂大將十三人,屬縣十六,眾十餘萬,皆降漢。隗囂攜妻子奔西城(即西縣城,在今陝西安康西北)。光武遣吳漢、岑彭圍西城月余,王元率蜀兵五千人來救,迎囂歸冀(今甘肅甘谷東)。明年春,隗囂病死,王元等立囂子隗純為王。建武十年(34),光武帝命來歙等乘機發動軍事進攻,並收買竇融,命其以河西五郡之兵,與漢兵夾擊隗純,攻破落門(聚名,在今甘肅武山縣西),隗純降,王元奔蜀,隴右平。

建武八年(32)秋,潁川農民群起,河東守兵亦叛,京師為之騷動。光武認為形勢緊急,親自辰夜東馳,臨行前,賜書岑彭等將領說:「兩城(西城、上邦)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指公孫述)。人苦不知古代演出圖足,既平隴(隗囂所都),復望蜀(公孫述所都),每一發兵,頭須為白。」公孫述當時據有益州之地,包括今四川、貴州和雲南大部地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地勢險阻,兵力精強。他北聯隗囂,並趁光武有事於山東之際,聯結關中割據勢力,呂賄、延岑、田戎、王歆等多往歸依,公孫述皆拜為將軍,因聚兵數十萬人,積糧漢中,築宮南鄭。於劉秀稱帝的同年,即建武元年(25)四月,公孫述自立為天子,即位於成都,號成家,建元龍興。

他也和劉秀一樣,好為符命鬼神異應之事,借圖讖以欺弄民眾。他妄引讖記,言孔子作《春秋》,斷十二公,象徵漢之十二帝(包括呂後),說明漢數已盡。又引《錄運法》和《括地象》(皆讖緯之書)中「公孫當立」的預言,說明他是天帝派來接替漢朝的真命天子。公孫述還常將上述宣傳品送到中原,藉以迷惑百姓。劉秀為此頗為擔憂,他致書公孫述,說公孫述歪曲讖語,讖記所言「公孫」,乃指宣帝;並且勸他不要仿效王莽那樣以鐵契、石龜、文圭、玄印等作為符瑞,自欺欺人;天下神器,不可力爭,不如早日歸降,還可保全宗族。然而公孫述並無降意,因此沒有復書光武帝。

建武十一年(35)七月,光武帝親自將兵征討公孫述,駐軍長安。八月,漢將岑彭大破公孫述將侯丹於黃石(今四川涪陵東)。於是漢軍不分晝夜倍道兼行二千餘里,一一直攻下武陽(今四川彭山東),出動精騎馳擊距成都僅數十里的廣都,勢若風雨,漢軍所至之處,蜀軍無不奔散。公孫述昕說岑彭繞過延岑軍後,攻下武陽。驚惶地以杖擊地說:「是何神也!」他在氣恨之餘,心生毒計,暗派刺客詐為亡奴,投降漢軍,乘夜刺死岑彭。十二月,漢大司馬吳漢率領舟師三萬人自夷陵(今湖北宜昌東)溯江而上,征討公孫述。明年春正月,吳漢攻克廣都,遣輕騎燒成都市橋,公孫述將帥恐懼,日夜離叛。當勝利在望之時,光武囑咐吳漢說:「成都十餘萬眾,不可輕也。但堅據廣都,待其來攻,勿與爭鋒。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須其力疲,乃可擊也。」其後吳漢與公孫述戰於廣都、成都之間,八戰八克。十一月,吳漢、臧宮又與公孫述古代瓷器戰於成都郊外,大破之,公孫述被創而死。延岑以成都降。吳漢殺述妻子,盡滅公孫氏,並族延岑,巴蜀之地予以平定。

最後還剩下一個盤踞北部的盧芳。當時盧芳據有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包括今日之陝北、山西和內蒙古一帶地方。盧芳勾引匈奴和烏桓作為外援,經常侵擾北部邊境。光武帝屢遣吳漢、杜茂往擊,均未成功。建武十二年(36),劉秀已剿滅公孫述,盧芳與其部將賈覽共攻雲中,久攻不下,其留守九原的部將隨昱欲脅迫其歸降光武。盧芳自知不能相敵,遂棄輜重,率十餘騎逃人匈奴。建武十六年(40),匈奴聞漢購求盧芳,貪得財帛,故遣盧芳還降。盧芳至漢,以自歸為功不稱匈奴所遣。漢立盧芳為代王。不久又逃人匈奴,後死於匈奴。

經過十餘年的征戰,劉秀次第翦滅四方割據勢力,結束了紛亂局面,全國重歸統一。

㈦ 八聲甘州,寄參廖子運用的典故

「參寥子」,即僧人道潛,以精深的道義和清新的文筆為人推崇,是回蘇軾平生交誼甚深的一位方答外友人。公元1091年,蘇軾應召赴京後,寄贈他這首詞。
忘機:忘卻世俗的機詐之心。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蘇軾《和子由送春》:"芍葯櫻桃俱掃地,鬢絲禪塌兩忘機。"
"約他年"三句:以東晉謝安的故事喻歸隱之志。《晉書o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
"西州路"三句:據《晉書o謝安傳》,太山人羊曇素為謝安所重。謝安過西州門病死之後,羊曇"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此處是說自己要實現謝公之志,要參寥子不要像羊曇一樣痛哭於西州路。

㈧ 回紇內附是什麼典故

回紇,唐代漠北操突厥語的民族之一,後亦為以回紇族為核心建立予漠北的游牧汗國名。

回紇為古代丁零人的後裔,丁零活動於北海(貝加爾湖)以南獨洛水(土刺河)以北一帶地方。西漢時丁零居匈奴北,匈奴曾北服丁零。丁零俗多乘高車,南北朝時也稱為高車部。高車部有敕勒,鐵勒等名稱,與丁零皆同一名詞的音譯,隋唐時稱鐵勒。回紇在北魏時為高車或鐵勒諸部之一,作袁紇,隋代作韋紇及烏護,唐初名回紇,又作烏紇,是團結、聯合、協助的意思。袁紇、韋紇、烏紇、回紇當時Uirur的對音,今譯維吾爾。唐德宗貞元四年(788),回紇自請改漢字譯音為「回鶻」,取俊健如鶻之意。

回紇是鐵勒諸部之一,鐵勒有回紇、仆固、渾、拔也古、同羅、恩結、契苾、阿布思和骨侖屋骨九個部落,歷史上稱為鐵勒九姓。這九個部落形成部落聯盟,其中回紇勢力最強又統稱為回紇,回紇部落自身由九個氏族組成,即葯羅葛、胡咄葛、囑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口顯索、葯勿葛、奚耶勿。這九個氏族有時被稱為內九姓,以與鐵勒九部相區別。九個氏族以葯羅葛為首,後來回紇的可汗大多產生於這個氏族。

回紇傳說中的祖先為卜可汗。高車初期六姓之一的袁紇頗為強盛,與其他部落一起南遷漠南,有數萬或數十萬眾,畜牧蕃息,漸知農耕。北魏統治者不僅在征服過程中屠殺高車人民,掠奪大批牲畜,而且在強迫高車南遷後,又經常征發他們服兵役,徵收很重賦稅。高車人民不堪壓迫,不斷舉行反抗,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征發高車南厥汗國故地徙牙於烏德鞋山(今蒙古鄂爾渾河上游杭愛山東支)與膃(音蛙去)昆河(今蒙古鄂爾渾河)之間,其地當即哈刺巴刺哈孫廢址。天寶四載(745),擊殺突厥白眉可汗,回紇領土東接室韋,西到金山,南跨大漠盡有突厥故地。唐與回紇邊境平靜無事,呈現出一種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系。

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後十年間,為汗國草創時期,鞏固汗國,完備制度。最高統治者為可汗,次為可汗的子弟稱特勤,別部領兵者稱設(或譯作殺),大臣有葉護、屈律啜、阿波、俟利發、達干、吐屯等共二十八等,如突厥舊制,可汗之下還置內宰相三人,外宰相六人,並有都督、將軍、司馬等官,這表明回紇汗國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既沿襲突厥游牧汗國的傳統、又深受唐朝影響而具有二重性。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欲借兵外夷以張軍勢。至德元載(756)遣敦煌王承窠(採的異體字)與仆固懷恩出使回紇,以請援兵。回紇可汗以女妻承遣窠,並遣貴臣同來,肅宗賜回紇女號毗伽公主。至德二載(757)回紇葛勒可汗遣子葉護率精兵四千入援,天下兵馬元帥廣平王傲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眾十五萬攻長安,與占據長安之十萬叛軍展開激戰,大敗之,斬首六萬級。叛軍棄城夜遁,大軍入西京。初,肅宗欲速得京師,曾與回紇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城破後,葉護欲踐約,廣平王俶拜於葉護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不可復取矣,願至東京乃如約。」回紇兵過城南東去。肅宗聞之喜曰:「啜不及也。」西京收復後,安慶緒調集叛軍十五萬抗拒官軍,郭子儀等與叛軍戰於新店,不利,回紇襲其後路,叛軍驚呼:「回紇至矣」!遂潰。官軍與回紇夾擊叛軍,大敗之。安慶緒倉皇棄東京走鄴郡(今河南陝縣)。廣平王傲入東京,回紇縱兵大掠,意猶未足。洛陽父老斂集羅錦萬匹送回紇,俘掠乃止。肅宗封葉護為忠義王,歲給回紇絹二萬匹。乾元元年(758)冊封葛勒可汁為英武威遠毗伽闕可汗,肅宗以親女寧國公主嫁葛勒可汗。帝送寧國公主至成陽,公主辭別說:「國家事重,死且無恨。」肅宗流涕而還。回紇立公主為可敦(可汗正室名號)。未及一年,葛勒可汗死,回紇欲寧國公主殉葬,公主曰:「回紇慕中國之俗,故娶中國女為婦,若欲從其本俗,何必結婚萬里之外邪!」寧國公主因無子,於是年八月回京師。

肅宗寶應元年(762)唐遣使於回紇,借兵助討史朝義,登里可汗為史朝義所誘。有輕唐之意,唐令仆固懷恩往見可汗(懷恩女為登里可敦),始舉兵入援,唐以雍王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會諸節度使及回紇兵於陝州(治今河南陝縣),進討史朝義。雍王適至陝州,與僚屬四人從數十騎往見回紇可汗,可汗責其不行督侄禮,雍王僚屬與回紇將軍車鼻力爭久之,車鼻引雍王僚屬四人各鞭一百,二人致死,以雍王適年少無知遣歸營。諸軍發陝州,三路會於洛陽,敗叛軍數萬。史朝義悉其精兵十萬救洛陽,官軍驟擊,叛軍大敗,斬首六萬級,俘獲二萬人,副元帥仆固懷恩進克洛陽,史朝義率數百騎東走。回紇入境,所過虜掠,三月方止,房屋殆盡,士民皆以紙為衣。次年登里可汗歸國,帶走全部掠獲贓物。唐代宗為酬報回紇助戰之功,冊登里為頡「出登密施合俱錄英義建功毗咖可汗」,並規定唐買回紇馬,征高車,人民推袁紇部樹者為首領,相率北逃,孝文帝派大軍追擊,被打得大敗而歸。後來改為招撫,樹者才率眾投降。隋代到唐初,回紇的住地在娑陵水(今色欏格河)側,位於鐵勒另一部薛延陀之北。當時回紇與薛延陀、仆骨、同羅、契苾等鐵勒諸部同役屬於突厥,時服時叛。大業元年(605)西突厥處羅可汗殘酷搜括鐵勒諸部,「厚斂其物」,為鎮壓鐵勒,又誘集各部首領百人,一起坑死。回紇聯合仆固、同羅、拔也占等部起來反抗,各部首領都自號為俟斤,不再要突厥的承認。在反壓迫的斗爭中,回紇逐漸壯大,有「眾十萬,勝兵半之」。

隋末,回紇部眾推時健俟斤為君長,時健死,子菩薩被推為繼位人。酋長世襲制開始出現,是回紇史上劃時代的大事,菩薩智勇善戰,貞觀元年(627),鐵勒諸部聯兵反抗東突厥的統治,頡利可汗遣將率十萬騎進擊,菩薩率五千騎破突厥十萬之眾,回紇由是大振。貞觀四年(630),唐擒東突厥頡利可汗,東突厥前汗國亡,漠北唯回紇與薛延陀兩部最強。回紇曾服屬於薛延陀,薛延陀多彌可汗暴虐,諸部離心。貞觀二十年(646)多彌可汗攻唐,被唐擊敗,國內大亂。回紇酋長吐迷度與鐵勒其它部落共同助唐破滅薛延陀,並其部落,奄有其地,成為漠北唯一強部,回紇這一名稱逐漸代替鐵勒而成為東鐵勒渚部的總稱。

唐太宗滅薛延陀汗國後,回紇等部酋長皆請歸附。貞觀二十一年(647)唐在漠北設羈縻府州,給回紇、仆骨等六部以府的名稱,酋長稱都督;又給渾、斛薛等七部以州的名稱,酋長稱刺史。漠北凡六府七州,隸屬於燕然都護府(治故單於台,鄂爾渾河南流處)。唐任命都護統治諸部。唐太宗接受諸部酋長所上「天可汗」的尊號,並允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條大驛道,分設六十八驛,各驛有馬及酒肉,供往來貢使,稱為「參天可汗道」。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酋長吐迷度接受唐所給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名號,承認自己是唐朝的官員,屬唐之燕然都護府管轄。吐迷度之後六代君長皆受唐都督稱號,吐迷度在部落聯盟內部卻稱可汗,建立起汗國來。在唐朝與西突厥的戰爭中,回紇積極出兵助唐,起了很大作用。武後時,東突厥後汗國興起,回紇諸部再次受突厥貴族的奴役,回紇君長承宗與契蕊、渾、思結等部遷往甘(今甘肅張掖)、涼(今甘肅武威)之間,在河西居住四十餘年,受中原文化影響不小;原留漠北的回紇余眾這時則為後突厥役屬。開元十五年(727),唐河西節度使王君毚(音輟)虐待甘涼間回紇等四部,並誣告四部謀叛,玄宗將瀚海大都督回紇承宗、渾大德、賀蘭都督契苾承明、廬山都督思結歸國四人長流嶺南。回紇諸部起兵襲殺王君毚,逃入突厥,承宗子骨力裴羅即位。天寶元年(742),回紇、葛邏祿、拔悉密三部合兵攻殺突厥可汗骨咄葉護。推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骨力裴羅和葛邏祿酋長為左右葉護。突厥余眾之烏蘇米施可汗。玄宗天寶三載(744),拔悉密擊斬突厥烏蘇米施可汗,傳首京師,突厥余眾立其弟為白眉可汗。於是突厥大亂,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出兵破其左廂十一部。未幾,回紇、葛邏祿攻殺拔悉密頡跌伊施可汗。回紇骨力裴羅自立為骨咄祿毗伽闕可汗,遣使來告,玄宗冊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唐放棄瀚海都督名號,承認其可汗地位,說明回紇已是漠北唯一強國,唐不可能再保持燕然都護的權力。懷仁可汗與唐互市年最高額為十萬匹,馬一匹換絹四十匹。唐雖連年內戰需要補充軍馬,但回紇互市馬病弱不堪軍用,唐忍受損失照馬數付價,以求邊境平安。

古代名畫自安史之亂以來,回紇與唐交往密切,受唐文化影響也比較明顯,「初,回紇風俗樸厚,君臣之等不甚異,故眾志專一,勁健無敵。及有功於唐,唐賜遺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築宮室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綉之飾」。說明在唐的影響下,八世紀中葉後,回紇上層統治集團,開始建立城市、宮室,由游牧走向半定居生活。考古發掘證明:漠北有若干城郭,是回紇汗國時期建造的,其中哈刺巴刺合孫是回紇汗國的都城,城址佔地二十五平方公里,中心部分有特殊的牆垣圍繞著,面積有一平方公里。宮廷建築裝飾物是唐朝的風格。周圍為人煙較稀的定居區。城堡不僅面積很大,殘存的城垣還高達十公尺。這里不僅是回紇汗國的政治中心、商業中心,也是手工業的集中地區,在一所住宅的遺址中,找到松香、銅片和銅塊,斷定這是工匠的住宅。雖然回紇基本群眾仍是游牧民,但貴族已習慣於城市生活,這就為後來在西域定居奠定了基礎。回紇採用了開元歷,直到西遷後仍繼續使用。在昭武九姓胡的影響下,回紇日益重視商業活動,與唐進行大規模絹馬互市,得馬價絹,並購買茶葉及各種手工業品,除貴族自用外,勢必向兩域開辟交換市場。回紇商賈居長安者常有千人,九姓胡冒回紇之名雜居長安的還要加一倍,其他大城市也有不少。回紇人原信薩滿教,登里可汗率兵擊史朝義,攻入洛陽,接觸摩尼教僧,並帶帶四人歸國,摩尼教傳入回紇,並成為回紇的國教。

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至唐文宗開成五年(840)的六十年間,回紇可汗共歷十二代,其中四代在暴力奪位中被殺,六代通過暴力奪得汗位,政權極不穩定。從德宗貞元五年(789)起,回鶻與吐蕃爭奪北庭,斗爭極為激烈。自安史亂後,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孤懸塞外,當時吐蕃強盛,回紇扶助兩府,共同抵禦吐蕃。對雙方都有利。但回紇統治者把兩府看做附庸,徵收苛重賦稅,北庭受害更甚。原屬北庭管轄的沙陀別部和原屬回紇的三姓葛邏祿部和白服突厥部痕恨回紇的苛征暴斂,轉附吐蕃。德宗貞元五年(789),吐蕃結葛邏祿、白服突厥攻北庭,回鶻大相頡於迦斯率兵救之,結果大敗,北庭為吐蕃所有。次年秋頡干迦斯率全國兵數萬進取北庭,又被吐蕃擊敗,士卒死亡大半。葛邏祿乘勝取回鶻的浮圖川(在烏德鞋山西北),回鶻震恐,悉遷其西北部落於烏德鞋山以南以避之。正因回鶻內外多事,這一時期雖自天親可汗(名頓莫賀達干)起四代回鶻可汗先後與德宗女咸安公主成婚,但與唐朝往來明顯減少。

貞元十一年(795)奉誠可汗死,原出趺(音協)跌氏的宰相腆跌骨咄祿立為可汗,唐封為懷信可汗,回鶻可汗位由葯羅葛氏轉入跠跌氏。懷信可汗兩傳到保義可汗時,大破吐蕃,取涼州,佔領北庭和龜茲,擊敗葛邏祿,向西經略,勢力遠達真珠河(原蘇聯錫爾河上游納倫河)及拔汗那(原蘇聯烏茲別克費爾干納)一帶。當時吐蕃衰弱,後吐蕃又擊敗回鶻收回失去的土地。

穆宗長慶元年(821),崇德可汗即位,唐以憲宗女太和年最高額為十萬匹,馬一匹換絹四十匹。唐雖連年內戰需要補充軍馬,但回紇互市馬病弱不堪軍用,唐忍受損失照馬數付價,以求邊境平安。

自安史之亂以來,回紇與唐交往密切,受唐文化影響也比較明顯,「初,回紇風俗樸厚,君臣之等不甚異,故眾志專一,勁健無敵。及有功於唐。唐賜遺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築宮室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綉之飾」。說明在唐的影響下,八世紀中葉後,回紇上層統治集團,開始建立城市、宮室,由游牧走向半定居生活。考古發掘證明:漠北有若干城郭,是回紇汗國時期建造的,其中哈剌巴刺合孫是回紇汗國的都城,城址佔地二十五平方公里,中心部分有特殊的牆垣圍繞著,面積有一平方公里。宮庭建築裝飾物是唐朝的風格。周圍為人煙較稀的定居區。城堡不僅面積很大,殘存的城垣還高達十公尺。這里不僅是回紇汗國的政治中心、商業中心,也是手工業的集中地區,在一所住宅的遺址中,找到松香、銅片和銅塊,斷定這是工匠的住宅。雖然回紇基本群眾仍是游牧民,但貴族既習慣於城市生活,這就為後來在西域定居奠定了基礎。回紇採用了開元歷,直到西遷後仍繼續使用。在昭武九姓胡的影響下,回紇日益重視商業活動,與唐進行大規模絹馬互市,得馬價絹,並購買茶葉及各種手工業品,除貴族自用外,勢必向西域開辟交換市場。回紇商賈居長安者常有千人,九姓胡冒回紇之名雜居長安的還要加一倍,其他大城市也有不少。回紇人原信薩滿教,登里可汗率兵擊史朝義,攻人洛陽,接觸摩尼教僧,並帶教,登里可汗率兵擊史朝義,攻人洛陽,接觸摩尼教僧,並帶四人歸國,摩尼教傳入回紇,並成為回紇的國教。

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至唐文宗開成五年(840)的六十年間,回紇可汗共歷十二代,其中四代在暴力奪位中被殺,六代通過暴力奪得汗位,政權極不穩定。從德宗貞元五年(789)起,回鶻與吐蕃爭奪北庭,斗爭極為激烈。自安史亂後,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孤懸塞外,當時吐蕃強盛,回紇扶助兩府,共同抵禦吐蕃。對雙方都有利。但回紇統治者把兩府看作附庸,徵收苛重賦稅,北庭受害更甚。原屬北庭管轄的沙陀別部和原屬回紇的三姓葛邏祿部和白服突厥部痕恨回紇的苛征暴斂,轉附吐蕃。德宗貞元五年(789),吐蕃結葛邏祿、白服突厥攻北庭,回鶻大相頡干迦斯率兵救之,結果大敗,北庭為吐蕃所有。次年秋頡干迦斯率全國兵數萬進取北庭,又被吐蕃擊敗,士卒死亡大半。葛邏祿乘勝取回鶻的浮圖川(在烏德鞋山西北),回鶻震恐,悉遷其西北部落於烏德韃山以南以避之。正因回鶻內外多事,這一時期雖自天親可汗(名頓莫賀達干)起四代回鶻可汗先後與德宗女咸安公主成婚,但與唐朝往來明顯減少。

貞元十一年(795)奏誠可汗死,原出趺(音協)跌氏的宰相跠跌骨咄祿立為可汗,唐封為懷信可汗,回鶻可汗位由葯羅葛氏轉入腆跌氏。懷信可汗兩傳到保義可汗時,大破吐蕃,取涼州,佔領北庭和龜茲,擊敗葛邏祿,向西經略,勢力遠達真珠河(原蘇聯錫爾河上游納倫河)及拔汗那(原蘇聯烏茲別克費爾干納)一帶。當時吐蕃衰弱,後吐蕃又擊敗回鶻收回失去的土地。

穆宗長慶元年(821)崇德可汗即位,唐以憲宗女太和公主妻之。回紇與唐交往再度活躍,互市興旺。文宗太和六年(832),回鶻內亂又起,又發生飢荒和疫病,大雪成災,羊馬多死。文宗開成五年(840)回鶻別將句錄莫賀引黠戛斯兵十萬騎攻破都城,殺磕馬及(音咳颯)可汗及宰相掘羅勿,焚毀牙帳,擄去全部財物,回鶻汗國亡。

回鶻汗國崩潰後,諸部離散。一支為居於可汗牙帳附近的十三部共立烏希特勤為烏介可汗,南下邊塞降唐,未幾發生內哄,烏介可汗被殺,遏捻特勤被立為可汗。後轉依室韋和奚,逐漸消失。一支奔吐蕃佔領下的河西地區,定居在甘州(今甘肅張掖)一帶,與當地人民融合,即今天甘肅省裕固族的祖先。一支西遷天山北路由回鶻宰相駁(音颯)職擁龐特勤(回鶻可汗的外甥)等人率十五部西奔葛邏祿地區,龐特勤被推為可汗。後曾攻克西州、北庭、輪台等城,勢力發展,掌握了唐通天山南北路的樞紐。一支西遷天山南路,可汗居西州,稱西州回鶻,征服了天山南路各城居的農業國。可汗沿唐制,對內地朝廷稱舅,自稱為甥。西遷天山南北路的回鶻諸部,與當地居民長期相處,逐漸發展形成為維吾爾族。

㈨ 唐蕃和戰是什麼典故

吐蕃是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中葉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邊疆民族政權。

約兩千多年前,兩北地區部分羌族陸續遷徙,逐漸與青藏高原土著居民融合,成為藏族的祖先。他們分為許多部落,散處於青藏高原廣大地區。公元六世紀時西藏地區各部族開始由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轉變。畜牧業仍是重要生產部門,伺養氂牛、馬、騾、狗、羊、豬等。部分居民已過定居農業生活,使用兩牛牽引一犁耕地,種植青稞麥、小麥、蕎麥和豌豆等,並興建高地築池蓄水,低地泄水入河的排灌工程,手工業已能采煉金屬礦物,製造精良的金、銀、銅、鐵等生活用品和武器。

約在隋時,居住在今西藏山南地區西雅隆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制政權。其君稱贊普(雄強丈夫之意),相稱大論、小論。其人民喜用赭色塗面以避風寒。「無文字,刻木結繩為約……軍令嚴肅,每戰前隊皆死後隊方進。重兵死,惡病修,累代戰沒以為甲門;臨陣敗北者懸狐尾於其首,表其似狐之怯,……其俗恥之」。其武器精良,鎧甲堅利,戰士全身披甲,唯開兩眼,可擋勁弓利刃。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卜二屬相紀年,以麥熟時為歲首。其時雅隆部落成為西藏地區最強大的部族,其首領朗日論贊的統治已為吐蕃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統一西藏地區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朗日論贊在奴隸主集團互相爭奪中被毒死,其子尺松贊繼贊普位,因其對藏族歷史的發展和密切藏漢兩族關系有重大功績,死後藏族人民追謚他為「干布」(大德之意),故藏文史料都稱他為「松贊干布」(即庄嚴大德王)。松贊干布即位時年僅十三,當時國內混亂,父王諸官和母後諸族舉兵公開叛亂,與羊同、蘇毗諸部內外呼應。松贊干布「驍武多英略」「少年奮發」,在叔父論科耳和宰相尚囊等幫助下,查出陰謀進毒勾首諸人,將其滿門抄斬,消滅了宮廷內部的敵對力量。又團結支持王朝的力量,用二三年時間組織訓練了一支精銳軍隊,隨即出兵平叛,攻取叛亂者所據地區。平定內亂後,決定遷都邏些(今西藏拉薩),因其形勢險要,原野秀美,布達拉山居高臨下,雄峙原中,就布達拉山修築王宮,即碉堡式的布達拉宮。遷都後據有了西藏高原的心臟地區,接著征服了強大的蘇毗、羊同等部,統一西藏高原,更鞏固了奴隸制政權。松贊干布在位期間,創立文字即今藏文,釐定法律、職官、軍事制度,統一度量衡,參考唐歷制定藏歷,採取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歷史影響的措施。繼而向境外用兵,擊敗已臣屬於唐朝的吐谷渾和黨項。

貞觀八年(634)十一月松贊干布遣第一批吐蕃使臣訪問長安,乃請婚。太宗遣使者馮德遐到吐蕃回訪慰撫。吐蕃聞突厥、吐谷渾皆與唐通婚,復遣使隨德遐入朝,以重禮奉表求婚,太宗未允。吐蕃疑吐谷渾從中作梗,遂發兵擊吐谷渾,吐谷渾戰敗遁於青海之北,民畜多被吐蕃掠取。吐蕃繼破黨項,白蘭諸羌,屯兵二十餘萬於花州(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貢金帛欲迎公主。繼而進取松州,打敗唐軍。唐以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領步騎五萬擊之,貞觀十二年(638)九月敗之於松州城下,吐蕃退兵遣使謝罪復請婚。太宗許之。貞觀十四年(640)松贊干布命大相(宰相)祿東贊獻黃金五千兩及珍寶數百件作聘禮請許婚。唐許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妻之。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帶去大批絲織品、手工藝品,還有史書、營造與工技著作六十種,醫方一百種,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醫學論著四種,還有蕪菁(通稱大頭菜)種子和其他谷種。還帶著通曉所帶書籍的文士和製造各種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宮女、樂隊等。一行人顯示了唐朝國力的充沛和中原文化的繁榮,成為一支傳播中原先進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隊伍。

松贊干布到吐蕃東部邊境柏海(今青海扎陵湖)迎接公主,以婿禮見道宗。日後,唐封他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公主到邏些時,吐蕃人民著節日盛裝迎接聯絡漢藏民族友誼的贊蒙(藏語王後)。松贊干布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以尊重漢族的風俗習慣,在邏些為公主修築了唐式宮室。松贊干布也改服唐人服裝,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入太學學習詩書,聘唐朝文士掌管與唐往來文書。留長安學習的吐蕃人多有成就,唐高宗時吐蕃使臣仲琮,唐中宗時使臣明悉列,皆為著名漢學者。文成公主信仰佛教,在邏些修建小昭寺,協助泥婆羅(今尼泊爾)尺尊公主(亦松贊干布妻)修建大昭寺。她所帶釋迦牟尼像仍保存在大昭寺。松贊干布向唐請求給予蠶種及製造酒、碾磑、紙墨的工匠。隨文成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區的農具製造、農業技術、紡織、繅絲、建築、造紙、釀酒、制陶、碾硝、冶金等生產技術傳入西藏。唐人陳陶《隴西行》詩有「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說明她對吐蕃吸收漢族文化影響很大。文成公主於高宗調露二年(680)去世,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對漢藏民族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促進作用。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結婚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的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流傳。拉薩市的布達拉官和大昭寺內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達拉宮里還保存著他倆結婚的洞房遺跡。兩人的陵墓也巍然尚存。漢藏人民自此結成親如一家的親戚關系。

古代名畫貞觀二十二年(648)唐使臣王玄策出使天竺,東、西、南、北四天竺皆遣使入貢,適中天竺王死,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發兵攻玄策,盡掠諸國貢物,松贊干布為王玄策發精兵一千二百人攻打中天竺,俘阿羅那順。高宗初即位,松贊干布致書於長孫無忌等:「天子初即位,臣下有不忠者,當勒兵赴國討除之。」唐朝和吐蕃王朝建立起密切的政治關系。

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吐蕃與唐發生多次戰爭。

高宗永徽元年(650)松贊干布卒,其孫繼位,贊普年幼,大相祿東贊專掌國政,此後五十年問,吐蕃軍政大權一直為其家族控制。為了奪取新的土地、奴隸和財富,高宗顯慶五年(660)祿東贊遣其子起政率兵擊吐谷渾,三年後祿東贊自率兵攻吐谷渾。吐谷渾可汗曷缽與弘化公主為吐蕃所敗,率數千帳棄國奔涼州,請徙居內地。唐命蘇定方節度諸軍援吐谷渾。祿東贊屯兵青海,遣使請和親。高宗不許,遣使責備吐蕃。咸亨元年(670),吐蕃陷西域白州等一十八州,又與於闐合眾陷龜茲撥換城。唐罷龜茲、於闐、焉耆、疏勒四鎮;以右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其副率軍十餘萬擊吐蕃,並援送吐谷渾還故地。郭待封先與薛仁貴並列,及征吐蕃恥居其下,遇事多違其意。軍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曠原),將攻烏海(在青海),薛仁貴命留輜重於大非嶺,率精銳部隊輕裝速進,倍道兼行,攻其不備。仁貴率所部大破吐蕃兵,進屯烏海,以俟待封。待封不用仁貴策,與輜重徐行,未至烏海,遇吐蕃兵二十餘萬,交戰大敗,盡棄輜重,逃回,仁貴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論欽陵率兵四十萬猛攻,唐軍大敗,死傷略盡,與吐蕃約和而還。吐谷渾故地皆入於吐蓄。四鎮土地亦大部為吐蕃所有。

周長壽元年(692)西州都督唐休璟請復取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四鎮,武則天以王孝傑知吐蕃虛實,命為武威軍總管,與阿史那忠節等率軍擊吐蕃,大破吐蕃軍,復取四鎮,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屯兵鎮守。其後唐與吐蕃於西域青海兩地多次爭戰,勝敗略等。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吐蓉大相論欽陵遣使請罷四鎮戍兵,並求分西突厥十姓土地。武則天采郭元振議,答以若吐蕃歸還吐谷渾諸部及青海故地,則以五弩失畢部門吐蕃,對其要求緩拒之。周聖歷二年(699)吐蕃內訌,大相論欽陵兵潰自殺,大將論贊婆帥所部千餘人來降,論欽陵子論弓仁亦率吐谷渾七千帳降唐,武則天封論贊婆為郡王,論弓仁為郡公,使率眾為唐守邊境。

至棄隸縮贊贊普時,吐蕃對唐政策有大改變。由於王室內部爭權激烈,整個吐蕃地區統治不穩,急於與唐通好,以加強贊普的統治。中宗景龍元年(707),中宗以所養雍王守禮女金城公主妻棄隸縮贊贊普。景龍三年(709)贊普遣其大臣尚贊咄等千餘人迎金城公主。景雲元年(710)一月,金城公主往吐蕃,命左驍衛大將軍楊矩送之。中宗自送公主至始平(今陝兩興平,距長安約五十里),隆重的迎送表示雙方對此十分重視。金城公主喜愛文藝,帶去錦繒各數萬匹,大批雜技百工、龜茲樂隊,及《毛詩》、《左傳》、《禮記》、《文選》等漢籍。進一步發展了漢藏兩族的親密關系。公主至吐蕃,贊普為公主別築城以居之。是年十二月,吐蕃賂鄯州都督(今青海樂都)楊矩,請與河西九曲之地以為公主湯沐邑(帝、後、公主收取賦稅的私邑,渭以其賦稅供沐浴之用),矩奏與之。其地肥饒,水甘草美,頗宜畜牧。吐蕃就之畜牧,更便於攻擾唐隴右地區。楊矩悔懼自殺。唐不得不大力加強河西、隴右兩節度所轄地區的設防。開元十八年(730)吐蕃數敗請和,玄宗命皇甫惟明與內侍張元方使於吐蕃,棄隸縮贊贊普大喜,遣其大臣論名悉獵隨惟明入貢,在上唐玄宗表文稱:「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金城公主也多次為吐蕃請盟。開元二十一年(733),許金城公主之請,唐蓿和盟於赤嶺(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立碑以分店與吐蕃邊境。由於兩方守邊將領貪圖私利、邀功請賞,和盟後仍不時有戰爭發生。長期的戰爭導致唐蕃兩王朝統治的削弱。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唐隴西、河西叉四鎮兵力東調平亂,吐蕃乘虛據有隴右、河西,唐安西(今新疆庫車)北庭地區初被隔絕,後亦淪陷。時在唐西南方的南詔因與唐失和亦降服吐蕃。此時吐蕃控制的區域,西達中亞,北至今新疆南部,東至今四川西部及甘肅隴山以西。幅圓之廣闊,為漢魏以來西方諸族所不及。鼎盛時期的吐蕃,在西方扼止占據波斯的大食向東發展。在南方與天竺泥婆羅為鄰,有非常密切的經濟義化交流。在東方不時與唐沖突,曾於代宗廣德元年(763)攻入長安。是年十月,吐蕃率吐谷渾、黨項、氐、羌二十餘萬眾,經過涇州、分州進至奉天、武功,京師震駭。代宗令以雍王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咸陽抵禦。吐蕃兵度便橋,代宗倉猝奔陝州,六軍逃散。吐蕃入長安,縱兵焚掠,長安蕭然一空。吐蕃立廣武王承宏為帝,改元,置百官。郭子儀至商州,收散兵合武關防兵共四千人,乃泣諭將共雪國恥,收復長安。渭北、鄜坊節度使白孝德引兵赴難,合勢進擊。百姓騙吐蕃曰:「郭令公自商州將大軍不知其數至矣!」子儀又遣將入城,密結少年數百,深夜擊鼓大呼於朱雀街,吐蕃惶駭,率眾遁去。其後仍不斷攻襲唐關內道、夏等州。

德宗貞元五年(789)至貞元六年(790),吐蕃與回鶻為爭奪北庭而激戰。此後,回鶻與唐聯合抵禦吐蕃。貞元九年(793)南詔亦脫離吐蕃控制,遣使上表歸唐。吐蕃處境孤立,勢力削弱。穆宗長慶元年(821)吐蕃可黎可足贊普遣專使禮部尚書論納羅來求盟,穆宗以大理卿劉元鼎為吐蕃會盟使。隆重的會盟儀式先後在唐朝國都長安西郊(821)和吐蕃國都邏些東郊(822)舉行,盟文曰:「……自今而後,屏去兵革。宿忿舊惡,廓焉消除,追崇舅甥,曩昔結援,邊堠撤警,戍烽韜煙,患難相恤,暴掠不作……」雙方預盟官員宰相以下各於盟文後自書名。長慶三年(823)建立《唐蕃會盟碑》。碑文漢文部分寫道:「……再續舊親之情,重申鄰好之義……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不相侵謀封境……」藏文部分寫道:「甥舅和協,掃彼舊怨,泯其嫌隙,喜兵革之不作,惟親好之是崇……」此碑至今仍屹立於拉薩大昭寺門前,成為漢藏兩族人民歷史情誼的見證。這次會盟結束了唐蕃之間的長期戰爭,體現了漢藏人民親誼的進一步發展。

武宗會昌二年(842)吐蕃達磨贊普卒。無子,佞相立其妃兄子乞離胡為贊普,只三歲。佞相與妃專權,殺首相結都那,國人憤怒。大將論恐熱舉兵自稱國相,吐蕃大亂。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三州七關降唐。大中五年(851)沙州漢人張義潮乘吐蕃大亂,率眾起義,趕走吐蕃統治者,奉表歸唐,略定十州後以之為歸義軍節度使。河湟之地陷吐蕃百餘年,至是盡入於唐。懿宗咸通七年(866),鄯州守將拓跋懷光,擒斬論恐熱,其部眾漬散,吐蕃自是哀絕,乞離胡君臣不知所終。

自松贊干布至達磨,吐蕃贊普共九人,歷時218年,吐蕃王朝瓦解後,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

吐蕃和唐朝統治者之間雖然進行過多次戰爭,但雙方關系的主流還是友好的。自文成公主人藏後吐蕃即尊唐主為舅而以外甥自居,雙方使節往還頻繁。據統計自貞觀八年(634)第一批吐蕃使臣訪問長安,至會昌六年(846)吐蕃王朝瓦解的213年間,雙方遣使達191次,平均一年零一月即有一次。人數多者五十餘人至百餘人,少者也有十餘人。吐蕃使臣多長期居留長安,有時達十餘年乃至數十年之久。使節的往還、商旅的交易促進了漢藏兩族經濟和文化的密切聯系。

㈩ 絲綢之路的故事300字

鐵木爾帝國與絲綢之路: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著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帶,中亞一帶則被控制在自稱為成吉思汗後裔的鐵木爾帝國手中,鐵木爾一生征戰,建立了一個東起中國北部邊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國家,北至俄國南部的大帝國。鐵木爾王朝熱心於建設華麗的建築,表現了對學識和藝術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馬爾汗就是集東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鐵木爾帝國在遠征中國途中,隨著鐵木爾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絲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絲路貿易也趨於敗落。

蒙古帝國與絲綢之路:在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騎兵征服北亞之後的13世紀,絲綢之路才再度得以暢通,在蒙古鐵騎勢如破竹的進攻下,這次西徵到達德國和波蘭,從而形成了包括中國西域、伊朗、俄羅斯在內的空前的大帝國。成吉思汗的子孫忽必烈在中國建立元朝,任用波斯人和維吾爾人作官,此時威尼斯商人馬克?波羅綺西域南道到達元朝都城—大都,他回國後寫下了著名的《東方見聞錄》,其中也介紹了「黃金之島」日本。
在馬克?波羅的書中記錄有「牌子」一詞,這是元朝皇帝頒發的一種通行證,它漢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數百年戰亂頻仍,民族關系與社會關系格局錯綜變換,對中西交通有一定影響。不過,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並沒有中斷。
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在這一動盪時期發展為三條。南道仍稱南通,與兩漢時期比較,路線沒有什麼變更。原來的北道,此時改稱中道。這兩條道路和舊時一樣,越過帕米爾高原以後,向西可遠至波斯灣,同南可抵達印度洋。新增的北道,是從玉門關西北繞過白龍堆沙漠,經過高昌,到達龜茲,再經過疏勒、大宛,抵達波斯、拂菻國(即東羅馬帝國),最後到達西海(今地中海)。這條新線路的開辟,顯然與東羅馬帝國有關。原來,在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將拜占庭(今伊斯坦堡)擴建為帝國新都,並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東羅馬帝國領有從巴爾干半島、直到兩河流域與埃及的廣大疆土,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成為中西交通與交流的主角。東羅馬帝國一直重視與中國的絲綢貿易。為了打破波斯中介貿易的壟斷,它甚至兩次派遣使節前往當時地跨紅海兩岸的強國阿克蘇姆,企圖聯合阿克蘇姆,對波斯展開一場搶購中國絲貨的貿易戰。
在我國史書上,東羅馬帝國被稱為拂菻。我國北朝的前涼、南方的東晉都同它有著交往。此外,由於佛教在華的迅速傳播,絲綢古道南通印度的支線,以及南海、印度洋的海道交通均明顯興盛繁榮起來。如東晉時我國的法顯自陸路前往印度求經,由海路回還,使人們從比例中看到當時中西交通與交流的發展程度。
唐代的陸上絲綢之路最稱繁榮。據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785-805年)宰相賈耽的考證,在漢代以來的南、北、中三道以外,又開辟了兩條新的路線。一路由龜茲經姑墨、溫宿、勃達嶺唐宋時期中西文化的交融(今別迭里山口)、熱海(今伊塞克湖)南岸,到碎葉(前蘇聯吉爾吉斯北部托亞馬克附近)和怛邏斯(前蘇聯哈薩克東南部江布爾)。另一路出庭外(今吉木薩爾北),經青海軍(今沙灣束)、黑水守捉(今烏蘇)、弓月城(今霍城),到碎葉和怛邏斯。兩路匯聚怛邏斯以後,再向西行,可達西海;向南則經過石國(前蘇聯塔什干)、康國(前蘇聯撤馬爾罕),可到波斯和大食(阿拉伯)等地區。庭外是當時天山北麓的交通樞紐。它東鄰伊州(治今哈密)、南接西州(治高昌,在今吐魯番東南),西與碎葉相通。唐王朝在公元702年於該地設置了北庭大都護府,成為北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龜茲則是天山南路的交通鎖鑰。公元659年以後,唐朝安西大都護府就設置在此地.是南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唐帝國出於對外政治威望與經濟交流的考慮,十分重規陸路絲道的經營。當時,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突厥建立的汗國已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突厥聯合拜占庭攻襲波斯,國勢也因此大振。唐太宗初年,府軍擊敗了連年侵擾的東突厥。然而,活躍在阿爾泰山以西的西突厥仍很強大。他們截斷絲綢之路,並支持高昌劫掠來徒商旅和使者。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決心收復西域,出兵高昌。次年在該地設都護府,後又遷至龜茲,統領龜茲、碎葉、於闐、疏勒四鎮,史稱「安西四鎮」,保證了絲綢之路的安全輿繁榮。 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和西方各國的商旅、使團絡繹不絕。
在這條絲路上出土的絲織物,已不再是單純的中國風格,而是常常採用中亞、西亞流行的花紋,如聯珠對鴨、對獅「同」字紋錦,是波斯薩珊王朝的圖案。新疆吐魯番附近古高昌城、木頭溝、伯子伯里克等地發現的西域壁畫,反映出羅馬畫風的影響,其中還有穿著希臘式衣服的婦女形象。從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犍陀羅式、唐式、羅馬式畫風的互相滲透。 敦煌藝術寶窟中的壁畫展現給我們的正是多種文化因素結合的傑作。在新疆出上的貨幣巾,不僅有薩珊波斯的銀幣,也有拜占庭(東羅馬帝國)的金幣,所有這些,都表明這條絲路當年是多麼的繁忙,通過這條絲路中西文化之間的撞擊、融匯的力量是多麼的強烈。
在唐代,中西交通還出現了一條新的信道中印藏道。這是由長安經青海入吐蕃、泥婆羅(今尼泊爾)到印度的一條新開辟的中印交通快捷方式。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青藏高原士過著農耕和游牧的生活。七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首領松贊干布做了贊普,統一了青康藏高原上的許多部落,定都邏些(今拉薩)。639年,泥婆羅赤貞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641年唐朝和吐蕃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從此,中印雙這成為中印雙方使節往還的主要途徑。著名的唐朝使臣王玄策三次出使中印度,正是走的這條道路。643年王玄策與李儀表第一次使印時曾沿著赤貞公主進藏的道路,訪問了加德滿都,在印度王舍城東北靈鷲山鑿石為銘,又在摩珂菩提寺立碑為記。公元647年第二次出使,正遇到中天竺成日王死,國中大亂,王玄策機智逃脫,借得吐蕃精銳及泥婆羅騎兵、平息了戰亂((舊唐書)卷198(天竺傳))。 第三次出使是在公元657年,是奉命去印送佛袈裝。他的三次出使對溝通中印藏道交通、中國與南亞各國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當阿拉伯人勢力迅猛崛起、四處擴張的時候,西方的薩珊波斯和東羅馬帝國深感威脅,故而竭力通好大唐帝國,企圖引為對抗阿拉伯人的奧援。公元643午,拂菻(即拜占庭帝國)王波多力派遣使臣到長安謁見唐太宗,獻上赤玻璃等禮物。唐太宗曾回書問候,並回贈絲織品。
其實,見於我國史書上的這次拂菻使節來華,並不是以拜占庭皇帝的名義派來的。所謂拂菻王波多力,是當時教皇狄奧多羅斯。這是因為拜占庭的國勢已在阿拉伯人的壓迫下日漸衰弱,故而想用羅馬教皇的名義來中國通好,以求得中國皇帝的支持。 此後,拜占庭出於同樣目的多次遣使訪華。唐朝始終待之以橙,卻未曾答應予以援助。拜占庭終於向阿拉伯人乞和,偏安一隅,苟延下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