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歸於盡是寓言
兩敗俱傷的寓言故事: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聰明、講話幽默的人,名叫淳於髡,他知道齊宣王正准備要去攻打魏國。便去晉見齊宣王,說:「大王,您聽過韓子盧和東郭逡的故事嗎。
韓子盧是天底下最棒的獵犬,東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韓子盧在追趕東郭逡,一隻在前面拚命的逃,一隻在後面拚命的追,結果呢。
它們兩個都跑到精疲力竭,動彈不得,全倒在山腳下死了。這個時候,正好有個農夫經過,便毫不費力地把它們兩個一齊帶回家煮了吃掉。」
齊宣王一聽:「這跟我要去攻打魏國有什麼關系呀」淳於髡:"大王,現在齊國發兵去攻打魏國,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內就可以打贏的。
頭來,雙方都弄成民窮財盡,兩敗俱傷,不但老百姓吃苦,國家的兵力也會大受損傷,萬一秦國和楚國趁機來攻打我們,那不是平白送給他們機會一並吞掉齊國和魏國嗎"。
齊宣王聽了淳於髡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國的計劃。後來,大家在形容二個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爭斗,不但誰也沒贏還彼此都受了傷,就說是兩敗俱傷。
(1)同歸於盡是寓言擴展閱讀:
兩敗俱傷的主人公淳於髡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有一次齊威王改革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不計出身、招納人才,從他能接受淳於髡的意見,就可以看出他對人才的尊重。出身布衣的齊人鄒忌以琴作喻向齊王進諫,三個月後便被任命為相,推行改革。
當時,稷下先生們對鄒忌的才能有所懷疑,公推淳於髡向鄒忌問難。淳於髡自如的運用隱語向鄒忌提出了改革中應該注意的五個問題,而鄒忌也均心領神會、一一應答,贏得了淳於髡和稷下先生們的信任。
通過這次交談,淳於髡認為鄒忌才能卓越、對改革胸有成竹,一定可以勝任,而且可以建功封侯。不久,鄒忌果然被封在下邳,號成侯,印證了淳於髡的看法。淳於髡諷諫威王之後,得到重用,從不治而議論的上大夫逐漸成為代表國君出使諸侯的外交官員。
2. 寓言故事
葉公來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源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 假龍。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
東施效顰
西施的鄰居叫東施,是出了名的醜女.她看西施長得很美,心裡很激動.她決定去韓國美容.
她乘飛機來到韓國.剛下飛機,就直奔美容院.美容院里的顧客和員工全嚇跑了.東施很傷心,暗下決心,一定要變漂亮!她終於在桌子下找到了一個發抖的身影--老闆娘.東施淚如雨下,她問:老闆娘,他們為什麼要躲我?老闆娘心想:如果我能把她變漂亮,那我一定大出風頭!老闆娘說:她們嫌你長得丑.不過你放心,我一定讓你變成絕世美女!
3. 是輩構陷盟友,不意害人害己,與之同歸於盡是什麼意思
是,這個。不意,沒想到。這個傢伙陷害盟友,沒想到害人卻害了自己。與他同歸於盡了
4. 寓言小故事
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於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他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誇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沒有東西穿不透的。」有人質問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怎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本來,堅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並存的。
鄭人買履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於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他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誇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沒有東西穿不透的。」有人質問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怎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本來,堅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並存的。
鄭人買履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在家裡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自己忘了帶尺寸了)就說:「我忘記帶尺碼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准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5. 同歸於盡是寓言故事嗎
不是寓言故事。出自戰國·列禦寇《列子·王瑞》:天地終乎?與我偕終盧重玄解:大小雖殊,同歸於盡而。
6. 伊索寓言海豚,鯨魚和鯡魚主要內容
海豚、鯨和西鯡來魚源的故事原文
海豚與鯨爭吵起來,他們之間已經爭鬥了限久。戰爭進一步升級,並且越打越猛烈,根本沒有一點要停的跡象,有一條西鯡魚認為自己或許能夠調停他們的戰爭,便過去准備勸他們停止爭斗,成為朋友。但是,海豚輕蔑地對他說:「我們寧可爭斗到同歸於盡,也不會讓一條像你這樣的西鯡魚來調解!」
寓意:
海豚、鯨和西鯡魚這篇故事告訴了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要看自己的能力,還要看不同的環境和事件去幫助。
7. 鷸蚌相爭的道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千百年來已為大家所熟知。這內個故事說明:同志之間容、朋友之間,應當團結互助,而不應當勾心鬥角,要看清和對付共同的敵人。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可乘之機,讓敵人鑽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災難。
8. 夢見蛇和貓打架,貓被咬死了,然後又冒出另外一條蛇,最後兩條蛇同歸於盡!有什麼特別的寓言嗎
這叫做龍虎鬥,不吉,近來有口舌之爭,間或有打架的事發生,打架雙方都不利。出門說話做事要小心,避免口角的事。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