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的寓意
❶ 牧之 兗州牧,豫州牧是什麼意思
讓子彈飛?
牧,意御民如牧畜,後為官職,為古九州之行政長官,手掌軍版政實權,如今可稱之為實權質上的小皇帝。
兗(音同「眼」)州牧,曹操也,豫州牧,劉備也,皆成王。
以「牧之」為名,野心不至登天,但已足為當世之梟雄,放在張麻子這個角色上,極合適,不高,不低。
簡單的說:像曹操,劉備一樣當個小皇帝,當個領導人。
❷ 牧之 兗州牧,豫州牧是什麼意思
讓子彈飛?
牧,意御民如牧畜,後為官職,為古九州之行政長官,手掌軍版政實權,如今可稱之為實質上的權小皇帝。
兗(音同「眼」)州牧,曹操也,豫州牧,劉備也,皆成王。
以「牧之」為名,野心不至登天,但已足為當世之梟雄,放在張麻子這個角色上,極合適,不高,不低。
簡單的說:像曹操,劉備一樣當個小皇帝,當個領導人。
❸ 兗是什麼意思
兗
yǎn
〔兗州〕地名,在中國山東省。
筆畫數:8;
部首:亠;
詳細解釋:兗
Yǎn
【名】
中國水名
河東郡垣縣,「有王屋山,兗水出」。——《續漢書·郡國志》
❹ 兗州土話老鱉喝酒靠河也是什麼意思
老鱉靠河沿,是兗州的一道菜。一口小鍋,鍋中央是燉好的雞或者排骨等肉類。在鍋的內壁,貼一圈薄面餅。面餅為橢圓狀,其形態稱為「老鱉靠河沿」。
❺ 為什麼中國好多地名都帶有一個「州」字 這個州字是什麼意思啊
中國 先秦時即有州的名稱。傳說禹治水以後,將天下分為九州。也有堯時天下分為12州之說。秦朝建立以後實行郡縣制,無州之設置。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於元封五年( 前106 )創部刺史制,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監察區名為州,州設刺史。除13州之外,另在三輔(京兆、右扶風、左馮翔)、三河(河內、河南、河東 )、弘農 7 個郡設司隸校尉部 , 與州同級 ,由中央直轄,主管京師附近地區,與13州合稱14部州。東漢時,州已成為一級行政區劃,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全國仍為13州。魏晉南北朝時沿用。隋煬帝時為郡縣二級制。唐高祖又改郡為州。以後中國歷朝不再設郡。唐代的大州稱為府,仍為州級。自從在邊境設立節度使後 , 節度使發展成為州之上 、道之下的行政區。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 ),盡罷天下節鎮所領支郡,從此全國諸州直轄於中央,州的長官稱知州事,簡稱知州。
遼代諸州有節度州、刺史州之分,分別置節度使和刺史。金代的州隸屬於路,分節鎮州、防禦州、刺史州 3 類,以節度使、防禦使、刺史為長官。元代的州有的屬於路,有的則屬於省,即直隸州。
明代的州有直隸州和屬州之分。直隸州上隸於京師或各布政使司,地位視府;屬州上隸於府,地位視縣。州的長官也稱知州。清承明制,直屬於布政使司的州稱直隸州。直隸州有屬縣 ,是相當於府一級的地方行政區 。隸屬於府的州,稱散州、屬州,是相當於縣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劃。直隸州和州的長官都稱為知州。
州
一些國家的行政區劃單位。中國先秦時即有州的名稱。傳說禹治水以後,將天下分為九州。也有堯時天下分為12州之說。秦朝建立以後實行郡縣制,無州之設置。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於元封五年(前106)創部刺史制,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監察區名為州,州設刺史。除13州之外,另在三輔(京兆、右扶風、左馮翔)、三河(河內、河南、河東)、弘農7個郡設司隸校尉部,與州同級,由中央直轄,主管京師附近地區,與13州合稱14部州。東漢時,州已成為一級行政區劃,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全國仍為13州。魏晉南北朝時沿用。隋煬帝時為郡縣二級制。唐高祖又改郡為州。以後中國歷朝不再設郡。唐代的大州稱為府,仍為州級。自從在邊境設立節度使後,節度使發展成為州之上、道之下的行政區。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盡罷天下節鎮所領支郡,從此全國諸州直轄於中央,州的長官稱知州事,簡稱知州。
❻ 230年 孫權派將軍道咦州有什麼意義
可能也是想看看有沒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吧。江東也就是揚州六郡,荊州九郡,比起中原回曹魏青州徐州兗答州冀州幽州涼州並州這么大的地盤,還是太小了,雖然土地面積差的不太多,但是當時比如廣東一帶還是不毛之地,估計想要看看外面有沒有肥沃的土地吧。
❼ 兗是什麼意思
兗[yǎn]
〔~州〕地名,在中國山東省。
❽ 中國好多城市名都帶有一個「州」字, 那這個州字代表什麼意思
「州」讀作【zhōu】,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劃,所轄地區的大小歷代不同(後多用於地名)。 現在還作為中國一種民族自治行政區劃使用。
❾ 除二兗行台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1、除,就是除授,也就是拜官,授職的意思。
2、二兗,也就是兩個兗州的合稱。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台(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里)。
元嘉二十年(443年)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年)移治瑕丘。
齊、梁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台,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台之兗州則為西兗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年—527年),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年—499年)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年—525年)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台)、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
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3、行台
三國魏置,為皇帝出征時隨侍身邊臨時執行尚書台職權的機構,由尚書台部分主要官員組成,以便皇帝和執政大臣決定軍國大事。
兩晉時不再隨侍於皇帝,而由權臣控制,東海王司馬越、荀藩、苟晞、溫嶠、劉裕等曾在戰亂中先後建立過行台,以發號施令。
北魏初曾於鄴及中山置行台,以尚書為長官,執掌當地軍政事務,旋罷。肅宗正光(520—525)末,因各地戰亂,在各地陸續設立行台主管各地軍務,成為常設的地方行政機構。
到北魏末期漸理民事,北齊時正式兼理民政,成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北魏末期的農民起義領袖如萬俟丑奴、紇豆陵步藩亦置行台。
北魏、北齊以行台尚書令為長官,也有以尚書僕射或左、右僕射以及尚書來主管行台事務者。下設行台尚書左、右丞,各部尚書及郎中處理具體事務。
又,北魏、北齊還設有「大行台」。隋、唐初設「行台省」,金朝設「行台尚書省」。
4、除二兗行台
根據以上,該事當在北魏以後。
授職為二兗州(或為西兗州、南兗州,具體待考)的行台。
❿ 古代州是什麼意思
中國先秦時代的地理區域劃分單位,東漢以後開始作為行政區劃。
先秦時期
中國分為「九州」的時間在人皇時代(公元前2550 年-公元前2520 年)。
這時「州」的劃分,更多地體現為地理意義,政治意義相對較弱。
《三皇本紀》:「(人皇)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立城邑。」
《華陽國志》之《巴志》篇引《洛書》曰:「人皇始出,繼地皇之後,兄弟九人,分理九州」。
人皇時代的「九州」亦稱「九囿」,或《詩經》所稱的「九有」。傳說禹治水以後,也將天下劃分為九州,這應當是對三皇時代九州體系的繼承。也有舜時天下分為12州之說,這可能與天皇(公元前2607 年-公元前2575 年)劃分天下為五方十二部的制度有關。
州秦漢三國時期
秦朝建立以後實行郡縣制,無州之設置。
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於元封五年(前106)創部刺史制,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監察區名為州,州設刺史。除13州之外,另在三輔(京兆、右扶風、左馮翊)、三河(河內、河南、河東)、弘農7個郡設司隸校尉部,與州同級,由中央直轄,主管京師附近地區,與13州合稱14部州。
西漢的州只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的行政區域。真正的行政區域還只是郡、縣兩級,郡太守直接與中央政權聯系,不必通過州一級。
東漢末年,州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全國仍為13州,相當於現行的「省」一級行政單位。這種制度前後延續了四百年左右的時間。
州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段時期,州的面積不斷縮小,數量不斷增加:
三國時魏有十二州,吳有三州,而蜀只有一州。
西晉初年全國分為十九個州,末年增至二十一個州。
南北朝時,州的范圍逐漸縮小,南北方合計有五六十個州。
至南北朝末期,州已經增加到三百多個,相當一部分州已經有名無實了。
州隋唐宋元時期
隋煬帝時為郡縣二級制。
唐高祖又改郡為州。全國共有三百幾十個州。以後中國歷朝不再設郡。
唐代的大州稱為府,仍為州級。自從在邊境設立節度使後,節度使發展成為州之上、道之下的行政區。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盡罷天下節鎮所領支郡,從此全國諸州直轄於中央,州的長官稱知州事,簡稱知州。
遼代諸州有節度州、刺史州之分,分別置節度使和刺史。
金代的州隸屬於路,分節鎮州、防禦州、刺史州3類,以節度使、防禦使、刺史為長官。
元代的州有的屬於路,有的則屬於省,即直隸州。
州明清時期
明清時又改州為府,所以有「兗州府」、「揚州府」等名稱。
明代的州有直隸州和屬州之分。直隸州上隸於京師或各布政使司,地位視府;屬州上隸於府,地位視縣。州的長官也稱知州。
清承明制,直屬於布政使司(省長)的州稱直隸州。直隸州有屬縣,是相當於府一級的地方行政區。隸屬於府的州,稱散州、屬州,是相當於縣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劃。直隸州和州的長官都稱為知州。
州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苗族、藏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地區設自治州,行政地位在省以下、縣以上。縣級以上帶「州」或「洲」的城市名稱中,除了「株洲市」和「滿洲里市」用「洲」以外,其他一般皆用「州」。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