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帶禮的典故

帶禮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23 14:07:36

① 古代有關送禮物的典故

這是范蠡(陶朱公)的故事
關於范蠡,除了他輔佐越王勾踐成就大業、功成身退等事跡之外,司馬遷還在《史記》中講了一件事:
范蠡一家離開越國,先在齊國住了一段時間,後又到了陶地。他認為陶地道路通暢,做生意可以發財致富,於是自稱陶朱公,與自己的兒子一齊做了商人,沒過多久就積累了豐厚的家資。
在陶地,朱公生了小兒子。小兒子長大後,陶朱公的二兒子因為殺人被楚國拘捕了。自古以來,凡是家有千金的犯人不會在鬧市中被處死,因此,朱公決定派小兒子去探望二兒子,並讓他帶一千鎰黃金。就在小兒子即將出發時,大兒子說:「我是長子,現在弟弟犯了罪,父親不派我去,卻派小弟,說明我是不肖之子。」說完就要自殺。其母見狀就對朱公說:「現在派小三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但眼看老大說自殺就自殺,該如何是好?」不得已,朱公只好派大兒子去,並寫了一封信要他送給舊日的好友庄生,同時交代說:「你到楚國後,把金子送到庄生家,一切聽從他的吩咐,千萬不要與他發生爭執。」
老大到了楚國,依照父親的囑咐如數向庄生進獻了黃金。庄生說:「你現在趕快離開,千萬不要留在這里,即使在你弟弟釋放後,也不要問原因。」老大口中答應,但並沒有真的離開,而是偷偷留在了楚國,並用自己另外私帶的黃金賄賂楚國主事的達官貴人。
庄生由於廉潔正直而聞名於楚國,從楚王至下,對他都很尊重。黃金送來後,他對妻子說:「這是陶朱公的錢,以後全部還給他,千萬不要動用。」
庄生找了一個機會入宮見楚王,以天象有變將對楚國有危害為由勸楚王實行德政,楚王於是准備實行大赦。接受了賄賂的楚國達官貴人把這一消息告訴了老大。他尋思,既然實行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釋放了,那一千鎰黃金不就等於白白給庄生了嗎?於是他又返回見庄生。庄生一見他驚奇地問:「你沒有離開嗎?」長子說:「沒有,當初我為弟弟的事情而來,現在楚國要實行大赦了,我的弟弟自然可以得到釋放,所以特來向您告辭。」庄生聽出了話里的意思就說:「你自己到房間里取黃金吧。」老大暗自慶幸黃金失而復得。
庄生因為遭到長子的愚弄而深感羞愧,他又入宮會見楚王,說:「現在,外面很多人都在議論陶地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人後被關在楚國,他家派人用金錢賄賂君王左右的人,因此並不是君王體恤楚國人而實行大赦,而是因為朱公兒子才大赦的。」楚王聽罷大怒,於是他命令先殺掉朱公的兒子,之後才下達大赦的詔令。
長子只好帶著弟弟的屍體回家了。母親和鄉鄰們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著說:「我就知道老大救不了老二,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弟弟,只是他從小就與我生活在一起,經受過各種苦難,知道生活的艱難,所以把錢財看得很重。而老三一生下來就在蜜罐子里,哪裡知道錢財來得不易,棄之也毫不吝惜,本來我是打算讓他去的。老大不能棄財,所以最終害了自己的弟弟,這很合乎事理的,不要悲痛了。我日夜盼的也就是老二的屍首能回來。」
無疑,上述故事進一步表現了范蠡非凡的識人眼力,同時也驗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知子莫如父。」
拋開老二殺人償命、咎由自取不談,可以說是庄生要了小二子的命,而讓庄生作此決定的是長子,所以是他要了弟弟的命,而他又是朱公在孩子母親要求下才派去的,可母親也是出於無奈……那麼,究竟是誰要了小二子的命呢?
是朱公。倘若他真想救出兒子,此前完全可以把利害關系向大兒子講明,但他只是草草交代了幾句。他難道不是在用長子的行為、次子的生命證明自己的眼力嗎

② 文明禮儀的典故

文明典故:「班門弄斧」
「班門弄斧」這則成語的班是指魯班,我國古代的巧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含諷刺意。這個成語來源於柳宗元《河東先生集.王氏伯仲唱和詩》,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魯班,又名魯般、公輸般。春秋時代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傳說是位能工巧匠,善於雕刻與建築,技藝舉世無雙。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是木匠的祖師爺。

有一次,明代詩人梅之煥來採石磯憑吊李白。採石磯是民間傳說中著名唐代詩人李白晚年游覽採石江時,見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墮江而歿的地方。由於李白在此留下過足跡,因此傳說紛起,並留下了不少名勝,如李白墓、謫仙樓、捉月亭等等。採石磯也因此成了旅遊勝地。

這天,梅之煥來到採石磯旁的李白墓,一看卻心中大為不滿,磯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寫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詩句,那些寫文章狗屁不通,卻想冒充風雅的遊人,竟在被稱為「詩聖」的李白的墓上胡謅亂題,那些拙劣詩句的作者,又有什麼臉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極!梅之煥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餘,揮筆題了一首詩:「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最早出現的雛形是柳宗元的「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意即在魯班門前操弄斧子,是厚著臉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諷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的人。

梅之煥譏諷那些自以為會作詩的遊人,是「魯班門前弄大斧」。這句話被後人縮成「班門弄斧」。這樣,「班門弄斧」的成語,就流傳下來了。

③ 「禮」的來源、典故

「禮」原是宗教祭祀儀式上的一種儀態,《說文解字》就說:「禮,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可知,「禮」原來並沒有等級制度的倫理道德方面意義,在階級社會出現後,人類開始有等級之分,宗教祭祀也隨之出現了身份的限制和區分,於是,作為宗教祭祀儀態的「禮」便開始具有了社會身份區分的內容。逐漸轉化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一種身份制度。

"禮"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奴隸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宗法與等級制度的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作為道德規范,它是奴隸主貴族及封建地主階級一切行為的准則。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夏、殷、周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

周公制禮,典章制度較前代更為完備,發展到了「鬱郁乎文哉」(《論語·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贊嘆不已,宣稱「吾從周」。

禮的本質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范,這就是禮。春秋、戰國和漢代論禮的人,一致強調禮的作用在於維持建立在等級制度和親屬關繫上的社會差異,這點最能說明禮的涵義和本質。

禮既是富於差別性、因人而異的行為規范,所以「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庄公十八年》)。每個人必須按照他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去選擇相當於其身份的禮,符合這條件的為有禮,否則就是非禮。

禮的范圍 禮的內容繁多,范圍廣泛,涉及人類各種行為和國家各種活動。

禮的作用 儒家認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范,便「禮達而分定」,達到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的理想社會秩序便可維持了,國家便可以長治久安了。反之,棄禮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為規范,便將如周內史過所說的:「禮不行則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會和倫常便無法維持了,國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http://ke..com/view/128904.htm(這里有更多)

④ 關於"禮"的故事和名言

名言: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故事:程門立雪

⑤ 中國古代 一些關於禮儀方面的典故

1、程門立雪

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

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我的學說就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後,在卧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一同學習的人。

之後,又到洛陽拜見程頤,此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游酢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

2、周公吐哺

周公姬旦派長子伯禽去管理魯地,臨行時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發,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於迎客。

3、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 592年,當時的齊國國君齊頃公在朝堂接見來自晉國、魯國、衛國和曹國的使臣,各國使臣都帶來了墨玉、幣帛等貴重禮品獻給齊頃公。

獻禮的時候,齊頃公向下一看,只見晉國的亞卿郁克是個獨眼,魯國的上卿是個禿頭,衛國的上卿孫良夫是個跛腳,而曹國的大夫公子首則是個駝背,不禁暗自發笑:怎麼四國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當晚,齊頃公見到自己的母親蕭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個人當笑話說給蕭夫人聽。蕭夫人一聽便樂了,執意要親眼見識一下。

正好第二天是齊頃公設宴招待各國使臣的日子,於是便答應,讓蕭夫人屆時躲在帷帳的後面觀看。

第二天,當四國使臣的車子一起到達,眾人依次入廳時,蕭夫人掀開帷帳向外望,一看到四個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來,她的隨從也個個笑得前仰後合。

笑聲驚動了眾使者,當他們弄明白原來是齊頃公為了讓母親尋開心,特意做了這樣的安排時,個個怒不可遏,不辭而別。

四國使臣約定各自回國請兵伐齊,血洗在齊國所受的恥辱。四年後,四國聯合起來討伐齊國,齊國不敵,大敗,齊頃公只得講和,這便是春秋時著名的「鞍之戰」。

4、孟子休妻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後世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間里休息,因為是獨自一個人,便無所顧忌地將兩腿叉開坐著。這時,孟子推門進來,一看見妻子這樣坐著,非常生氣。

原來,古人稱這種雙腿向前叉開坐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禮儀的。孟子一聲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說:「我要把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問他:「這是為什麼?」

孟子說:「她既不懂禮儀,又沒有儀態。」孟母又問:「因為什麼而認為她沒禮儀呢?」,「她雙腿叉開坐著,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問。

孟子便把剛才的一幕說給孟母聽,孟母聽完後說:那麼沒禮儀的人應該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難道你忘了《禮記》上是怎麼教人的,進屋前,要先問一下裡面是誰。

上廳堂時,要高聲說話;為避免看見別人的隱私,進房後,眼睛應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聲、不低頭就闖了進去,已經先失了禮,怎麼能責備別人沒禮儀呢?沒禮儀的人是你自己呀!

一席話說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沒提什麼休妻子回娘家的話了。

5、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教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教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教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教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⑥ 古代關於禮儀的小故事(要簡短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有著極為深厚而豐富的底蘊背景。有關禮儀的故事,可謂斗量車載。

由此可見,重視禮儀,無論對於個人或者國家,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⑦ 中國歷史上與「禮「有關的典故、成語、俗語和諺語

先禮後兵
xiānlǐhòubīng
[釋義] 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版手段權解決。
[語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辨形] 禮;不能寫作「理」。
[近義] 先聲奪人
[反義] 突然襲擊 不宣而戰
[用法] 一般指辦事方法巧妙;有禮有節。一般作謂語、賓語、分句。
[結構] 聯合式。

⑧ 中國古代禮儀故事

1、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2、孔子拜見老子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

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

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

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 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4、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家,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

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

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

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二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5、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⑨ 禮字開頭的成語典故

禮尚往來
[lǐ shàng wǎng lái]
解釋
尚:注重。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內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容方。
出處
《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賢下士
[lǐ xián xià shì]
解釋
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計自己的身分去結交。
出處
《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多矜尚,先哲所去。」

禮義廉恥
[lǐ yì lián chǐ]
解釋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准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
出處
《管子·牧民》:「何謂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禮讓為國: lǐ ràng wéi guó

成語釋義: 治理。以禮所提倡的謙讓精神治理國家。

成語出處:《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禮崩樂壞
[lǐ bēng yuè huài]
解釋
指封建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出處
清·章炳麟《與簡竹居書》:「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而事不稽古。」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