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棉布的典故

棉布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23 10:13:19

1. 中國古代關於善良的故事,多幾個最好

只給例子 具體自己去查1.孫叔敖殺蛇
2.楚惠王恩及廚師
3.屈原背米
4.荀巨伯專探望朋友
5.閔子騫情感後屬母
6.子罕為鄰居著想
7.張良拾鞋
8.黃香沮席
9.孔融讓梨
10.郭林宗與人為善
11.駱統送米
12.心地善良的戴封
13.陳窄教育小偷
14.王烈感化盜牛人
15.庾亮不賣「的盧」馬
16.朱沖送牛
17.郭翻讓車
18.朱暉助友
19.仁醫孫思邈
20.李勛燎須
27.韋嗣立替兄受鞭
22.柳宗元照顧朋友
23.董助教荒年賑濟
24.張知常為人寬厚
25.沈道虔樂於助人
26.徐湛之愛護弟弟
27.宋仁宗體憧臣子
28.韓琦不惜寶碎
29.蘇東坡愛民
30.東坡助人償債
31.少年思忠賦性寬厚
32.孫秀實待人以善
33.賢母義救裁縫
34.杜環敬老
35.夏原吉寬厚待人
36.袁衷母寬容化世仇
37.毛聚保護後母
38.朱德念母
39.毛澤東收谷

2. 有關借代詞語典故

1、布衣
《鹽鐵論》中說: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稱為布衣。
閱讀古文甚至近來作品時,都可碰到「布衣」一詞。「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價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儉朴;「布衣百姓」乾脆指廣大勞苦大眾了。
「布衣」顧名思義是布做的衣服。請大家注意了,這里的「布」,可不是現在常說的百分之百棉花織出的「棉布」啊!追溯古代說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製品。所以,那個形容窮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制衣料的普羅大眾呢!
2、桑梓
「桑梓」是桑樹和梓樹的合稱,都是有實用價值的樹木。古人常常在家園周圍栽種桑梓。在春秋時代的《詩經小雅》中有這樣的詩句:「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見到桑梓就會引起對父親母親的懷念,應該表示恭敬之意。所以古人有「松柏桑梓,猶宜恭肅」(《後漢書》)的說法。後人就用「桑梓」這一詞來比喻家鄉,漸漸地「桑梓」就成為了家鄉的代稱。
例如南北朝時期的《文選張衡南都賦》篇中有「永世充孝。懷桑梓焉」的文句,其中的「桑梓」就是家鄉的的意思。又如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詩《聞黃鸝》中寫道:「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還有清代文學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寫舉人出身的張鄉紳得知范進中舉後,趕到范家對范進說:「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親近。」這里的桑梓都是指家鄉。
3、鴻雁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據《漢書?蘇武傳》載:漢朝與北方的匈奴連年戰爭,民不聊生,漢朝的皇帝派蘇武等人出使匈奴,商討罷兵息戰事宜。和議未成,蘇武被匈奴的單於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去放羊。10多年以後,漢朝與匈奴和親,漢皇帝另遣使人匈奴,單於仍不讓蘇武歸漢,面對漢使詭稱蘇武已死。當年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設法見到了漢使,並密告了蘇武的情況。為了拯救蘇武,常惠想出了一個計謀,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著一封信,敘說蘇武沒有死。而是在北海的某個沼澤地放羊」。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只好讓蘇武回到了漢朝。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4、玉兔
玉兔代指月亮的典故
玉兔就是嫦娥。據考證:「玉兔」源於「於菟」,「於菟」是古代楚地稱呼「虎」的土語。上古時代,巴楚一帶有的民族崇虎。他們不但自稱為虎,而且喜歡將山名、地名、水名以「虎」命名,甚至對幾乎所有尊崇的神靈都稱為虎神,將月神也稱為虎神,用其土語說即「於菟」。嫦娥奔月後成為月精,自然也就成了巴楚崇虎民族心目中的「虎神」了。嫦娥自然也就是「於菟」了。而把「菟」解說成「兔」,是晉代學者王逸註解屈原《天問》時望文生義發生的錯誤。後人沿用這個錯誤的解釋,便以「兔」代「菟」了。又因「於」同「玉」相近,「於菟」一名也就被後人附會成了「玉兔」。可見,玉兔搗葯就是月神嫦娥搗葯。
5、春秋
春秋代指歲月的典故
在古代是以農耕為主的時代,一年中春秋是重要的兩個季節,春種秋收,以春秋做為一年最重要的交替,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稱。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歷史。也泛指歲月和光陰。一說在古代懷疑最初沒有四季而只有春秋,故在古書中「一春秋」指一年。

3. 求古代關於孝順的典故

二十四孝-忠孝雙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沈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二十四孝_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當,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後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二十四孝_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二十四孝_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 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 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說。後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里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 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闔家歡樂。 有詩贊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二十四孝_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 有詩頌曰: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二十四孝_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二十四孝_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有詩頌曰: 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二十四孝_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二十四孝_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 有詩頌曰: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二十四孝_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後人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葯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二十四孝_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妻子,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入房跪勸悔前非,示範兒孫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幾歲時故去了,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據說很有音樂天才。他娶了一位後妻,性情粗暴、兇狠。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她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象長大後變得兇殘、蠻橫、傲慢、無理,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後人有詩贊曰: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僕,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餚,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二十四孝:嚙指痛心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二十四孝:老萊娛親春秋時,楚國有位隱士,名叫老萊子。這個老萊非常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為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特地養了幾只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裡非常高興。老萊其實也不小了,也年過70歲。一次,父母看著兒子的花白頭發,嘆氣說:「連兒子都這么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 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一天,他為父母取漿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者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父母還真的以為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著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 這個成語形容子女想盡辦法讓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暢。 二十四孝:郭巨埋兒漢朝的時候。有個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舉。家裡窮苦得很。他有個兒子還很幼小。郭巨的母親常常把自己吃的東西。分給孫兒吃。郭巨因為家裡窮得不能夠奉養母親。現在兒子又要分母親的食物。如何是好呢。於是總等著兒子走出的時候。再到母親里去進食物年邁的母親總把食物留給兒子。郭巨便要將兒子給埋了。郭巨說。你不要驚動了母親。兒子可以再有的。母親是不可以再得的。何不把兒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違背她丈夫的話。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正要將兒子扔進去,忽然一個霹靂。並且地里有一釜的黃金。上面有字寫著。說是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4. 有哪些「古今之孝」的故事,越多越好

01 孝感動天
舜,
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1.jpg" />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

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2.jpg" />

03 嚙指痛心

曾參,
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3.jpg" />

04 百里負米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4.jpg" />
05 蘆衣順母

閔損,

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5.jpg" />

06 鹿乳奉親

郯子,
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6.jpg" />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

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7.jpg" />
08 賣身葬父

董永,

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8.jpg" />
09 刻木事親

丁蘭,

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9.jpg" />
10 行佣供母

江革,
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50.jpg" />
11 懷橘遺親

陸績,

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51.jpg" />
12 埋兒奉母

郭巨,

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52.jpg" /> 13 扇枕溫衾

黃香,

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53.jpg" />
14 拾葚異器

蔡順,

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54.jpg" />
15 湧泉躍鯉

姜詩,

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55.jpg" />
16 聞雷泣墓

王裒,

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56.jpg" />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

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57.jpg" />
18 卧冰求鯉

王祥,

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58.jpg" /> 19 恣蚊飽血

吳猛,

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59.jpg" />
20 扼虎救父

楊香,

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60.jpg" />
21 哭竹生筍

孟宗,

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61.jpg" />
22 嘗糞憂心

庾黔婁,

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62.jpg" />
23 棄官尋母

朱壽昌,

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63.jpg" />
24 滌親溺器

黃庭堅,

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5. 一日文章拜布衣有什麼歷史典故

這是宋朝的文人們調侃宋神宗因為文章拜王安石為相而廣為流傳的一句話;當時王安石憑借文章在京城大放異彩,之後被神宗注意到,最終登上政治舞台,不過,歷史上求賢若渴,布衣宰相傳奇也不少。

布衣宰相,這個詞來源於,布衣將相,是指西漢開國的諸侯將領們都是平民出身。在那個時候,絲織品只有貴族,富人,等有社會地位的人穿。平民穿衣都是麻布的。

棉布製成的衣服大概是從宋代開始。想想元朝黃道婆的事跡,自她以後,棉布才流行開來。

(5)棉布的典故擴展閱讀:

布衣將相:

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稱之為「布衣將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後來成為一般平民的代稱,其中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及沒有官爵的地主。有出身白徒(一般農民)、屠夫、喪事吹鼓手、小商販、戍卒、小吏等。

他們流品很雜,除婁敬外,均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他們在反秦起義及同項羽的斗爭中,逐漸壯大起來。西漢建立後,形成了布衣將相之局。布衣將相的出身和經歷,對他們的政治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給「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礎。

布衣將相之局還影響統治集團的內部關系,使其保持某種布衣的樸素作風。表現在漢初君臣之間的等級關系還不那麼森嚴,注意選拔人才,也較注意節儉。

這種作風,是漢初布衣政治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保證了漢初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實施,是漢初治天下的一條成功經驗。

隨著社會地位的變化,布衣將相逐漸變成新的封建貴族,其腐朽傾向不可避免地日益增長起來。武帝時發生的統治政策和指導思想的變化,是布衣將相貴族化的產物,它標志著漢初布衣政治的終結。

6. 有關24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是古代二十四名孝子在生活中行孝的故事集,計有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葯、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等共24個人物至孝的故事。

古人將他們的孝順故事編寫成《二十四孝》一書,成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因版本不同,所述故事的主人公也會有所不同,節選部分主人公孝心故事如下:

1、【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舜有個弟弟叫象,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

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4、【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

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

5、【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

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槐樹所在地改名孝感。

7. 古代布衣是指什麼

布衣bùyī
1. [clothes made of cloth]∶(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時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飽,蓬戶穴牖,日孜孜上仁.」《後漢書·禮儀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幘.」《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翠 ﹞又制下布衣一襲,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鉛華,穿著布素,閉門念佛.」
2. [cloth gown worn by scholars not in government]∶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綉,故稱.《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宋 沉括 《夢溪筆談·技藝》:「 慶歷 中,有布衣 畢升 ,又為活板.」清 李漁 《玉搔頭·締盟》:「多應是皂蓋填門多顯輩,因此上錯認了風塵一布衣.」 臣本布衣.——諸葛亮《出師表》典故《鹽鐵論》中說: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稱為布衣.
閱讀古文甚至近來作品時,都可碰到「布衣」一詞.「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價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儉朴;「布衣百姓」乾脆指廣大勞苦大眾了.
「布衣」顧名思義是布做的衣服.請大家注意了,這里的「布」,可不是現在常說的百分之百棉花織出的「棉布」啊!追溯古代說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製品.所以,那個形容窮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制衣料的普羅大眾呢!先別驚詫,雖然麻制衣料現時比棉布還貴重,但古代卻恰恰相反.古時中國盛產各種麻類,用麻織布歷史悠久,棉花產量曾經甚少.物以稀為貴,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貴的顯赫人家才穿得起.大約在南北朝前後,中國的棉布是從南洋進口的走俏外國貨,只是運費也使得棉布身價成十倍的翻番,普通窮人只能將就著穿麻料衣服呢!直到元朝時,有名的黃道婆從瓊州帶回黎族人的紡織技術,種植棉花才漸漸多起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規定凡有四畝田地的耕種者,必須種植桑、麻、棉各半畝;有十畝田地者,種棉加倍.這一來,棉花的種植,才逐漸在全國普及.

8. 誰能幫忙找幾個故事

1 。楊根思(1922--1950)江蘇泰興人。1944年參加新四軍,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國內革命戰爭中他多次立功受獎,曾兩次被評為戰斗模範,榮獲「爆破大王」、「華東一級人民英雄」、「華東三級人民英雄」等稱號,並光榮地出席了1950年召開的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同年他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擔任志願軍第20軍58師172團3連連長。在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戰役中,楊根思奉命率領一個排的戰士,堅守在長津湖地區下碣隅里外圍制高點--小高嶺,這是敵人南逃的必經之地。戰鬥打響後,他率領全排先後連續打退了敵人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的8次瘋狂進攻。此時,陣地上只剩下他與兩名傷員,並且彈葯用盡。當美軍發起第9次進攻時,危急關頭楊根思抱起最後一個5公斤重的炸葯包,毅然沖入敵群,與40多個敵人同歸於盡,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住了陣地,完成了切斷敵人退路的阻擊任務。戰後志願軍領導機關為楊根思追記特等功,追授特級戰斗英雄稱號,並將他生前所在連命名為「楊根思連」。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楊根思「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朝鮮政府還在他犧牲的地方建立了「楊根思英雄紀念碑」。

2. 黃繼光(1930年--1952年)原名黃繼廣,四川中江縣人。1949年參加革命,1951年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任志願軍15軍45師135團2營通信員、代理班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曾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年秋季戰術性反擊和上甘嶺戰役。由於多次出色完成任務,他兩次被評為工作模範並榮立三等功。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所在的營奉命再次反擊597.9高地。當連續攻下敵人數處陣地後,部隊在零號陣地半山腰被敵機槍火力點壓制,前進受阻。危急中,他挺身而出主動承擔爆破任務。他勇敢地沖向敵地堡,用手雷炸毀敵幾個火力點後,敵一殘存的火力點還在頑抗,部隊前進依然困難。此時,黃繼光身上已經7處負傷,手雷也已全部用光。為了完成任務,減少戰友的傷亡,他忍住巨痛英勇地撲向敵人的火力點,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正在掃射的敵機槍射孔,為反擊部隊掃清了前進的道路。在黃繼光壯烈獻身精神的鼓舞下,反擊部隊迅速全殲美7師5個連,奪回陣地。戰後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青年團中央授予他「模範青年團員」稱號。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稱號。朝鮮政府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為緬懷英雄,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跡被鐫刻在上甘嶺北面的五聖山石壁上,其家鄉中江縣興發鄉也改名為繼光鄉。立特等功,獲特級英雄稱號,並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K

9. 關於親情的成語典故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二十四孝_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後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二十四孝_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二十四孝_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 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 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說.後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里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 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歡樂. 有詩贊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二十四孝_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 有詩頌曰: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二十四孝_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二十四孝_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有詩頌曰: 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二十四孝_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二十四孝_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 有詩頌曰: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二十四孝_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後人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葯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二十四孝_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入房跪勸悔前非,示範兒孫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幾歲時故去了,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據說很有音樂天才.他娶了一位後妻,性情粗暴、兇狠.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她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象長大後變得兇殘、蠻橫、傲慢、無理,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後人有詩贊曰: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僕,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餚,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詩雲: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弟兄爭奉酒甘旨,純孝妯娌渾歸賢.

10. 求內容好的中國古代故事

《孔雀東南飛》孔雀鳥向東南方向飛去,飛上五里便徘徊一陣。
「(我)十三歲到十六歲能織精美的白絹學會了裁剪衣裳會彈箜篌 能誦讀詩書。十七歲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和悲傷。您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之後,遵守官府的規則,專心不移。我一個人留在空房裡,我們見面的日子實在少得很。雞鳴啼了,我就上機織綢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織成五匹綢子,婆婆仍然嫌我織得慢。並不是因為我織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婦難做啊!我既然擔當不了使喚,白白留著也沒有什麼用。(您)現在就可以去稟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
焦仲卿聽了這般訴說後,到堂上去稟告母親:「我已經沒有做高官、享厚祿的貌相,幸虧還能娶到這樣(賢慧能幹)的妻子,結婚後相親相愛地生活,(並約定)死後在地下也要相依為伴侶。相處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開始,還不算很久,這個女子的行為並沒有什麼不正當,哪裡料到會招致母親不滿意呢?」
焦母對仲卿說:「(你)怎麼這樣沒見識!這個女子不講禮節,一舉一動全憑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氣,你怎麼可以自作主張!鄰居有個賢慧的女子,名字叫羅敷,姿態可愛無比,母親替你去提親。(你)就趕快休掉劉蘭芝,打發她走,千萬不要挽留(蘭芝)。
焦仲卿直身而跪稟告:「孩兒恭敬發稟告母親,現在假如休掉這個女子,我一輩子就不再娶妻子了!」
焦母聽了兒子的話,(用拳頭)敲著坐具大發脾氣(罵道):「你這小子沒有什麼害怕的了,怎麼敢幫你媳婦說話!我對她已經沒有什麼恩情了,當然不能答應你的(要求)。」
焦仲卿默默不敢作聲,對母親拜了兩拜,回到自己房裡,張嘴對妻子說話,卻哭得連話也說不成句:「本來我不願趕你走,但有母親逼迫著。你只好暫時回娘家去。我現在暫且回太守府里辦事,不久我一定回來,回來後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來。為此,你就受點委屈吧,千萬不要違背我說的。」
劉蘭芝對焦仲卿說:「不要再白費口舌了!記得那一年冬末,我辭別娘家嫁到你府上,侍奉時總是順從婆婆的意旨,一舉一動哪裡敢自作主張呢?白天黑夜勤懇地操作,我孤孤單單地受盡辛苦折磨,總以為沒有過錯,終身侍奉婆婆。(我)到底還是被趕走了,哪裡還說得上再回到你家來?我有綉花的齊腰短襖,上面美麗的刺綉發出光彩,紅色羅紗做的雙層斗帳,四角掛著香袋,盛衣物的箱子六七十個,箱子上都用碧綠色的絲繩捆紮著。樣樣東西各自不相同,種種器皿都在那箱匣裡面。我人低賤,東西也不值錢,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後再娶的妻子,留著作為我贈送(給你)的紀念品吧,從此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了。時時把這些東西作個安慰吧,(希望你)永遠不要忘記我。」
雞鳴啼了,外面天將亮了,劉蘭芝起床打扮得整整齊齊。穿上綉花夾裙,每穿戴一件衣飾,都要更換好幾遍。腳下穿著絲鞋,頭上戴(插)著閃閃發光的玳瑁首飾,腰上束著白絹子,光彩象水波一樣流動,耳朵戴著用明月珠做的耳墜,手指纖細白嫩像削尖的蔥根,嘴唇紅潤,像含著紅色硃砂,輕盈地踏著細步,精巧美麗,真是世上沒有第二個。
劉蘭芝走上廳堂拜見婆婆,婆婆的怒氣仍未平息。(蘭芝說:)「從前我做女兒時,出世後從小生長在鄉間,本來就沒受過什麼好的教養,同你家少爺結婚,更感到慚愧。接受婆婆送的錢財禮品很多,卻不能承擔婆婆的使喚。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只是記掛婆婆在家裡辛苦操勞。」回頭再與小姑告別,眼淚像連串的珠子掉下來。(劉蘭芝對小姑說:)「我初來你家時,小姑你剛能扶著坐具學走路,今天我被趕走,小姑你長得和我一樣高了。希望你努力盡心奉養母親,好好服侍她老人家,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時候不要忘記我。」(蘭芝說完)出門登上車子離去了,眼淚不停地簌簌落下。
焦仲卿的馬走在前面,劉蘭芝的車行在後面,車子發出隱隱甸甸的響聲,一起會合在大路口,焦仲卿下馬坐入劉蘭芝的車中,兩人低頭互相湊近耳朵低聲說話。(焦仲卿說):「我發誓不與你斷絕關系,你暫且回娘家去,我現在暫且去廬江太守府(辦事),不久一定會回來,我對天發誓,決不會對不起你。」
劉蘭芝對焦仲卿說:「感謝你忠誠相愛的心願!你既然這樣記著我,盼望你不久就能來接我,你一定要成為磐石,我一定要成為蒲草和葦子。蒲草和葦子柔軟結實得像絲一樣,磐石不容易被轉移。我有一個親哥哥,性情行為暴躁如雷,恐怕不會聽任我的意願,想到將來,我心裡就受到煎熬。」接著舉手告別,惆悵不止,兩人的感情同樣的戀戀不舍。
蘭芝走進了家門,來到內堂,上前後退都覺得沒有臉面。劉母(看見蘭芝回來)大為驚訝,拍著手掌說:「沒想到你自己回來了!十三歲就教你紡織,十四歲就能裁剪衣裳,十五歲會彈箜篌,十六歲懂得禮節,十七歲送你出嫁,總以為你不會有什麼過失。你現在究竟有什麼過錯,沒有人迎接你就自己回來了!」蘭芝慚愧地對母親說:「女兒實在沒有什麼過錯。」
母親聽後非常悲傷。(蘭芝)回家才十多天,縣令派了媒人上門來。(媒人)說,縣令家有個三公子,人長得漂亮文雅,世上無雙,年齡只有十八九歲,口才很好,又非常能幹。
劉母對女兒說:「你可以去答應他。」
女兒含著眼淚回答說:「蘭芝才回來時,焦仲卿再三囑咐我,立下誓言,永不分離。今天違背情義,恐怕這件事這樣做不合適。那麼你可以回絕來說媒的人,(以後)慢慢再講這件事吧。」
劉母告訴媒人說:「(我們)貧賤人家,有了這個女兒,她剛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她)不能做府吏的妻子,怎麼配得上縣太爺的公子?希望你多方面打聽打聽(再訪求別的女子),我不能就答應你。」縣令的媒人走了幾天後,不久太守派郡丞來求婚了。說太守家有第五個兒子,嬌美俊逸,還沒有結婚,請郡丞去做媒人,這是主簿傳達下來的話。郡丞直接對劉母說:「我們太守家,有這樣一個好公子,既然想和你家結為婚姻,所以派我到你府上來說媒。
劉母謝絕媒人說:「女兒先前有過誓言,老婦我怎麼敢(對她)說再嫁這件事呢?」
蘭芝哥哥聽到太守求婚被拒這件事,心中煩躁不安,開口對妹妹說:「你作這樣打算怎麼不好好考慮!前次出嫁得到的是一個小官吏,這次出嫁得到一個貴公子,運氣的好壞相差得像天上地下一樣,(好運氣)足夠使你終身榮耀富貴,不嫁給這樣仁義的公子,往後你打算怎麼辦?」
蘭芝抬頭回答道:「道理確實像哥哥說的話一樣,我辭別娘家去侍奉丈夫,半中間回到哥哥家裡。怎樣處理,完全照哥哥的主意吧,哪敢自己隨便作主呢?雖然我與府吏立下誓約,但與他永遠沒有機會見面了。立刻就答應這門親事吧,就可以結成婚姻。」
太守的媒人從座位上起來連聲說:「是是,就這樣辦,就這樣辦。」他回到郡府報告太守說:「我接受您交給的使命,到劉家去做媒,公子很有緣份,說媒很成功。」太守聽了這些話,心裡非常歡喜,(馬上)查看婚嫁歷,又翻看婚嫁書,便告訴郡丞:「婚期定在這個月內就很吉利,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適合,好日子就在三十這一天,今天已經是二十七了,你趕快去劉家訂好結婚日期。」太守府內大家互相傳話說:「趕快籌辦婚禮吧!」(趕辦婚禮的人)象天上的浮雲一樣來來往往連接不斷。裝婚禮(物品)的船繪有青雀和白天鵝的圖案,四角掛著綉有龍的旗幡,輕輕地隨風飄盪。金色的車子白玉鑲的車輪,緩步前行的青驄馬,套有四周垂著彩纓、下面刻著金飾的馬鞍。贈送的聘金有好幾百萬,都用青色的絲線穿著,各色綢緞有好幾百匹,從交州廣州采購來的山珍海味。跟從的人有四五百,熱熱鬧鬧來到廬江郡府門。
阿母對女兒說:「剛才接到太守的信,明天來迎接你,為什麼還不做衣裳?不要讓婚事辦不起來!」
蘭芝默默不作聲,用手巾捂著嘴哭泣,眼淚淌下就像水一樣傾瀉。移動坐著的琉璃榻,搬出來放在前面窗子下。左右手拿著剪刀尺子和綾羅綢緞(動手做衣裳)。早晨就做成了綉花的夾裙,晚上做成了單羅衫。陰沉沉地天快要黑了,蘭芝滿懷悉思,走出門去痛哭。
焦仲卿聽說有此變故,於是請假暫時回來,到蘭芝家還有二三里的地方,人傷心,馬也哀鳴。蘭芝熟悉府吏的馬叫聲,輕步快跑去迎接他,悲傷失意地望著,知道(相愛的)人來了。她舉起手撫摸著馬鞍,哀聲長嘆使人心都碎了。說:「自從你離開我以後,人事的變化真料想不到啊!果然沒有像以前想像的那麼好,有很多的事情你又不了解. 我有親生母親,逼迫我的還有親哥哥,硬把我許配給別人了,你回來有什麼指望的地方呢!」
焦仲卿對蘭芝說:「祝賀你得到高升!我這塊磐石方正又堅實,可以一直存放上千年,而蒲葦一時柔韌,就只能保持在早晚之間罷了。你將會一天天地富貴起來,我一個人獨自走到地府去吧!」
蘭芝對焦仲卿說:「哪裡想到(你會)說出這種話來!同是被逼迫,你這樣我也這樣,(我們)在地府下互相見面吧!(但願)不要違背今天的誓言!」(他們)互相緊緊地握著手,然後告別離去,各人回到自己的家裡。活著的人卻作臨死的訣別,心裡的憤恨哪裡說得盡呢?想到(他們)將要永遠離開人世間,無論如何不能再保全(生命了)!
焦仲卿回到家,走上廳堂拜見母親說:「今天風大又非常寒冷,寒風摧折了樹木,院子里的白蘭花上結滿了濃霜。兒子現在就像快要落山的太陽一樣,使得母親在今後很孤單。(我)是有意作這樣不好的打算的,不要再去怨恨什麼鬼神了!願您的壽命像南山的石頭一樣長久,願您的身體永遠健康又舒順!」
焦母聽到(兒子)這些話,淚水隨著說話聲一起流下,說:「你是世家的子弟,又在京城裡任官職,千萬不要為了(一個)婦人去尋死,(你和她)貴賤不同,(休掉了她)哪裡就算薄情呢?東鄰有個賢慧的女子,她的美麗在城內外是出名的,我替你去求婚,早晚就會有答復。」
焦仲卿向母親拜了兩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裡長聲嘆息,自殺的打算就這樣決定了。(他)把頭轉向蘭芝住過的內房,(睹物生情),越來越被悲痛煎熬逼迫。
(蘭芝)結婚的這一天牛馬亂叫的時候,劉蘭芝走進了行婚禮的青布篷帳,在暗沉沉的黃昏後,靜悄悄的,人們開始安歇了。(蘭芝自言自語說):「我的生命在今天結束了,魂靈要離開了,讓這屍體長久地留在人間吧」!(於是)挽起裙子,脫去絲鞋,縱身跳進清水池裡。
焦仲卿聽到劉蘭芝投水自殺這件事,心裡知道(從此與劉蘭芝)永遠離別了,在庭院里的樹下徘徊了一陣,自己就在向著東南的樹枝上弔死了。焦劉兩家要求合葬,於是把兩個人合葬在華山旁邊。(在墳墓的)的四周種上梧桐和松柏,(這些樹)長得很茂盛,枝葉相互交疊在一起。樹中有一對飛鳥,它們的名字叫做鴛鴦,仰頭相互對著叫,天天夜裡直叫到五更。走路的人停下腳步聽,寡婦聽見了,從床上起來,心裡很不安定。多多勸告後世的人,把這件事作為教訓,千萬不要忘記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