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護在燕然典故
1. 都護在燕然引用了什麼典故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國杭愛山,代指邊防前線。《後漢書.竇憲傳》:憲率軍大破單於軍,"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此兩句意謂在途中遇到候騎,得知主帥破敵後尚在前線未歸。
2.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這句詩運用了歷史典故了嗎
1、「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這句詩運用了歷史典故;
2、運用的典故為:勒石燕然
東漢時,竇憲追擊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後有「勒石燕然」之說。暗示已勝利或對勝利的嚮往或期盼。
3.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運用什麼典故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國杭愛山,代指邊防前線.《後漢書?竇憲傳》:憲率軍大破單於軍,"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此兩句意謂在途中遇到候騎,得知主帥破敵後尚在前線未歸.
4.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採用了什麼典故
東漢時,竇憲追擊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後有「勒石燕然」之說。暗示已勝利或對勝利的嚮往或期盼。
5.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這句詩運用了歷史典故了嗎
開元25(公元737)年春,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戰勝吐蕃,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同時在河西節度使幕府中兼任判官.這實際上是王維遭受奸黨打擊,被排擠貶逐出朝廷的結果.(開元24年,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出朝廷,曾受張九齡器重和提拔的王維自然免不了被牽連.)在離開京城前往河西節度使幕府途中,處境局促、心懷抑鬱的詩人被眼前雄奇壯麗的邊塞景緻所動,寫下了這首氣度非凡的千古名作——
「我輕車簡從出使邊塞;已經過了居延進入胡地.一路漂泊,就像隨風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凄涼地飛人胡天的長空.在浩瀚無邊的沙漠荒野中,遠處的烽煙直沖霄漢;大河上的落日靜穆渾圓.迎面碰到前線巡邏的騎兵,一問才知道,都護的軍部還在離此很遠的燕然山呢……」
詩人首聯敘述點題:「單車」,「單車之使」的簡寫,李陵答蘇武書雲:「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這里代指使者;「問邊」,慰問、察訪邊塞;「屬國」,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省略,這個官掌管投降歸順的蠻夷部族.這里還是代指使者;「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單車」就是「屬國」,「過居延」就是「問邊」,兩句都只表達一個意思:我奉命出使到了邊塞.(若在宋代,這就犯了「合掌」的詩病.好比兩個手掌合在一起,兩句重復一個意思顯得不簡煉了.)
頷聯即景抒懷:「征蓬」,地上風卷的枯草;「胡天」,邊塞的天空(中原以外居住的少數民族被稱為「胡人」).看到枯草隨風飄飛,大雁北歸,覺得自己就像無依的草、孤獨的雁一樣.既寫景,又言事,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詩人因受排擠而激憤和壓抑的內心感受便生動具體地體現出來了.(「出漢塞」、「入胡天」也是一個意思,也犯了「合掌」之病.)
頸聯描繪邊塞奇景:「漠」,沙漠、荒漠,本給人以冷淡荒寂之感;但一個「大」字,使之平添寥廓雄壯之意;「孤煙」,邊塞傳遞消息的一股烽火狼煙,也是詩人孤獨寂寞處境的寫照,本給人以凄涼落寞之悲;但一個「直」字,使之陡然生出挺拔矯健之氣;「河」,指黃河;一個「長」字,讓人有濁浪翻騰、咆哮奔流的動感聯想;「落日圓」,給人溫暖靜穆之感.詩人用典型的景物,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精妙地描繪出了西北高原沙漠寥廓、無風無雲、雄渾靜穆的壯麗圖景.是「千古壯觀」(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名句.
尾聯順勢敘事作結:「蕭關」,唐時防禦吐蕃的軍事重地,在今甘肅省固原縣;「候騎」,偵察情況的騎兵;「都護」,漢代官名,這里指守衛邊塞的最高軍官;「燕然」,燕然山,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遇到騎兵一問,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詩人襲用虞世南《擬飲馬長城窟》中的「前逢錦衣使,都護在樓蘭」句,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餘地:我們似乎看到了威風凜凜的都護將軍,正指揮大軍奮勇作戰的場面;也隱約感受到了詩人年輕時勇猛威武的神采和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全詩敘事景融為一體,語言樸素自然,煉字精妙傳神,給人身臨其境的鮮明感受,在美妙的聯想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雄渾壯麗的邊塞奇景,看到了邊塞將士以身許國奮發強國的精神風貌,更看到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氣度.
雖然,這首詩有「合掌」的瑕疵,有地名不符(蕭關在東,居延在西,過了居延,應該早就過了蕭關;燕然山也不是西域節度使的開府之地,用「燕然」不用「樓蘭」純為押韻)的失誤,還有抄襲的嫌疑.但是,僅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此詩便可獨秀邊塞詩之林矣!
6.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採用了什麼典故
東漢時,竇憲追擊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後有「勒石燕然」之說.暗示已勝利或對勝利的嚮往或期盼.
7.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運用了什麼典故,抒發了什麼情感
1、運用了「燕然來勒功」自的典故,其出自《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竇憲〉.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燕然勒功」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的意思。
2、這首詩寫出了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壯闊奇麗的景象及到達邊塞訪問的情況,表達了詩人飄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難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8. 「蕭關蓬候騎,都護在燕然」運用了什麼典故和表達了作
詩人離家出使他國,獨行多日,終於遇到了本國之人,按說他鄉遇故知,該有一絲歡喜吧版?可這位「候騎」全無暢談鄉情權之意,只簡單報告了一下:「都護在前面的燕然山呢!」就去巡邏了啊,此時此刻詩人的孤寂凄苦之情便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了啊!
運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其出自《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竇憲〉.
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燕然勒功」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的意思
這首詩寫出了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
描繪了塞外壯闊奇麗的景象及到達邊塞訪問的
情況,表達了詩人飄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難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9.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運用什麼典故
運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其出自《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竇憲〉.
東漢竇憲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容,刻石記功.「燕然勒功」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的意思
這首詩寫出了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
描繪了塞外壯闊奇麗的景象及到達邊塞訪問的
情況,表達了詩人飄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難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10. 賞析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運用了什麼典故,抒發了什麼情感
1、運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其出自《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竇憲專〉.東漢竇憲破北屬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燕然勒功」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的意思。
2、這首詩寫出了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壯闊奇麗的景象及到達邊塞訪問的情況,表達了詩人飄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難以排遣的孤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