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障眼法典故

障眼法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22 22:31:13

⑴ 三國中 比較經典的典故有哪些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姦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註:「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盪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盪氣回腸。」

妄自菲薄的故事
智取陳倉的故事
七擒七縱的故事
六齣祁山的故事
舌戰群儒的故事
單刀赴會的故事
得隴望蜀的故事
負重致遠的故事
出言不遜的故事
兵貴神速的故事
吳下阿蒙的故事
斷頭將軍的故事
車載斗量的故事
勢如破竹的故事
老牛舐犢的故事
如嚼雞肋的故事
堅壁清野的故事
巢毀卵破的故事
顧曲周郎的故事
一身是膽的故事
超群絕倫的故事
七步之才的故事
才佔八斗的故事
空城計的故事
如魚得水的故事
髀肉復生的故事
如飲醇醪的故事
步步為營的故事
偃旗息鼓的故事
七步成詩的故事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故事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的故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
欲擒故縱的故事
樂不思蜀的故事
刮骨療毒的故事
計收姜維的故事
計取陳倉的故事
苦肉計的故事
江東赴會的故事
呂布戲貂禪的故事
擊鼓罵曹的故事
蔣干盜書的故事
走馬薦諸葛的故事
張飛賠罪的故事
設連環計的故事
義放曹操的故事
桃園結義的故事
水淹七軍的故事
諸葛亮弔孝的故事
轅門射戢的故事
黃忠請戰的故事
回荊州的故事
橫槊賦詩的故事
三英戰呂布的故事
曹操獻刀的故事
單騎救主的故事
馬躍檀溪的故事
初出茅廬的故事
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
捉放曹操的故事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大意失荊州的故事
三國歸晉的故事
火燒連營的故事
赤壁大戰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
三顧茅廬的故事
畫餅充飢的故事
望梅止渴的故事

假途伐虢(或稱圍魏救趙:周瑜屢向劉備索回荊州未果,周瑜便定計,以幫劉備攻打西川之名,實則進兵荊州為實,周瑜告知劉備屆時請出城接應錢糧和勞軍,實欲活捉劉備直取荊州。
連環計:王允為了要除去驕橫弄權的董卓,便以觀貌似天仙的貂蟬許配呂布再送給董卓,製造義父義子間的敵視,促使呂布殺董卓。
美人計:王允藉歌伎貂蟬之手除去董卓,周瑜也利用美人計想騙劉備換荊州,遂將孫權之妹許配劉備卻中劉備的美男計,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借刀殺人:劉備深知呂布神勇過人,若讓曹操和呂布合作,將會威脅自己未來的發展,因而用此計殺了呂布。
落井下石:曹丕為繼承曹操霸業,不得不對其胞弟曹植展開落井下石之計,不但向曹操告密曹植缺失,且誣陷曹植酒醉使其耽誤行軍時間,從而達到獲得嗣位的目的。
金蟬脫殼:劉備曾運用此計擺脫曹操的控制,讓他領兵討伐袁術,不但擺脫曹操的控制,還增加了自己的兵力。
招降納叛:當關羽被圍困下邳逼到絕處,曹操為將關羽納為己用,格外厚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不惜成本,但是曹操仍失去關羽。
上屋抽梯:汜水關守將卞喜和滎陽太守王植曾對關羽用「上屋抽梯」之計,兩人都先穩住關羽,提供住宿,使關羽失去戒心再企圖下手殺害關羽,可惜兩次都被人通風報信。而使關羽逃過一劫。
以逸代勞:「軍事以近代遠,以逸代勞」。處理某些事效率愈快愈好,某些事則要沉著冷靜,才不至於亂了方寸而一敗塗地。孔明北伐時,司馬懿自知不敵,所以就是用這一招,掛一免戰牌在軍營外,以期蜀軍糧草一斷,就自然退兵。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並非鼓勵你冷眼旁觀毫無人性,而是教導你如何面對強敵。
偷梁換柱:凡事不可被對方迷惑,不能只看錶面,要有堅定的意志,以免中了別人偷梁換柱之計。
製造輿論:輿論是一種價值的判斷,是社會集體意識的表現,現今民主時代,輿論的力量甚至可以影響政府施政。
利用天時:「天時」指的是時代環境、歷史需要、自然條件、天文氣候等,利用天時之計是乘時變化,有人得志而縱橫四海。三國中分別魏國得天時──一早控制好北方,吳國有地利──有長江之險,蜀國靠人和──大多百姓偏向蜀國。
明知故問:「明知故問」指明知其意卻裝作不知,若是已看穿敵方意圖技倆,亦可用明知故問之計,故意裝作不知,將計就計博取信任讓敵方產生錯覺,我方在從中取利。在曹操煮酒論英雄一事中,曹操原想用計──指劉備是當時能與他並稱英雄的人,試探劉備有沒有稱霸之心,幸得劉備機警用此計逢凶化吉。
混水摸魚:在兵法中混水摸魚是指人為的製造一種混亂迷離的環境,使對手在混亂中迷失或失去理性,以利我方從中達成目的。
苦肉計:苦肉計是先把自己折磨一番,利用血淚去爭取接近敵人的機會,取得敵人信任暗地裡陰謀顛覆,達到預期目的。赤壁之戰時,吳將黃蓋就用此計。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有兩種方法,一是乘人之危混水摸魚;二是自己放火喊捉賊,達到劫奪別人充實自己的企圖。
過河拆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兵法上為何要過河拆橋?因為不拆掉這座橋,將來可能對己不利,一旦危及到自身生命安全或造成利益沖突,英雄們也不得不忘恩負義過河拆橋。留意,長板坡大撤退,張飛拆橋,並不算此計。
笑裡藏刀:兵法上笑裡藏刀是指運用計謀使敵人相信我方而疏於防備,我方便可暗中設計做好萬全准備在敵人無防備時,一舉攻下,是一種外柔內剛的取勝之計。曹操不但對敵人用此計,就連對己方人也用此計,楊修聰明過人,只要曹操,給點暗示,楊修又怎會不知自己將有殺生之禍呢?
反間計:利用敵方心理弱點加以離間,定能收反間效果,誠然團結是勝利的基礎智謀尤勝武人。周瑜就是利用曹操的疑心,利用蔣干,引曹操殺蔡瑁、張允二人。
擒賊擒王:在戰術應用上,攻擊重心應對准敵方首領或其指揮部,只要擊倒主將掌控全局,必定勝券在握。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之計就是在斗爭中,當處於被動地位的時候,設計爭取到主動控制權,在對決場合中主與客沒有明顯得界限,支配者是主被支配者是客,能從被動中爭取到主動的就是「反客為主」。
激將計:世事以成敗論英雄,權術家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您若能使屬下或家人受刺激而激發潛能達到目的,您便成功的運用激將計了。
虛張聲勢:虛張聲勢也是打腫臉充胖子、狐假虎威逞英雄,一旦西洋鏡被拆穿,戲便無法唱下去,除非有孔明之才,勸你凡事以實力為重。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是一種障眼法,現代人用來比喻男女偷情,商場上則抬面上掩飾抬面下。
欲擒故縱:如果逼敵人太緊而使敵人無路可走,往往會遭到頑強的反撲,如果讓他逃走,不逼迫他,慢慢地削弱其氣勢、瓦解其士氣,再加以捕捉,這就是「欲擒故縱」的策略。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引老虎離開深山,虎落平陽後射殺此虎;另一種是騙虎離開後再行收拾平日恃虎橫行的小雜碎。
先發制人:兵法雲「兵貴神速」作戰時誰的軍隊速度快,搶得先發制人的有利的地位,誰就占上風,就會贏得勝利。
空城計:空城計有兩種情況,一是故布疑陣困惑對方,使己方渡過危機;另一種是有計劃布局,誘敵深入後與予包圍殲滅。老年的趙雲,用此計嚇跑曹軍;孔明亦用此計嚇跑司馬懿。
瞞天過海:諸葛亮五齣祁山時,因軍中缺糧,只得以瞞天過海之計裝神退敵,使魏兵誤以為真有鬼神而不顧防守麥田,瞞天過海是兵法中以假示真策略,製造令人堅信不疑的假象隱瞞自己真正意圖。
圍魏救趙:諸葛亮三出祁山,以王平、張翼引魏兵決戰,當王、張兩將危急時並不救援反而另派姜維、廖化直接攻擊司馬懿大本營,如此不但解決危機還大獲全勝。
拋磚引玉:蜀軍六齣祁山,蜀魏對壘司馬懿固守不戰,諸葛亮以木牛流馬騙得魏軍糧食萬石,分散營寨讓軍隊屯兵種田示弱,再虛搭窩棚誘敵,險燒死司馬父子三人於上方谷。
借屍還魂: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為使部隊安全撤回蜀漢,不得不製造木雕像嚇走多疑的司馬懿,發揮了借屍還魂的效果。
扮豬吃虎:司馬懿與曹爽同時爭權輔政,司馬懿為奪政權,以十年光陰等待曹爽自以為大權在握高枕無憂時,奪回兵權。
聲東擊西:司馬昭以此計大敗蜀軍,司馬昭命各州積極製造戰船,表面上看似進攻東吳暗地裡卻派鍾會、鄧艾集結大軍秘密做進攻西蜀的准備,不久果然直搗蜀漢大敗蜀軍。
走為上策:諸葛亮初任劉備軍師,曹操趁其羽翼未豐先行戮滅,劉備兵力薄弱,硬碰必定自取滅亡,只能走為上策。

黃巾起義
故事背景是在東漢末年至西晉初。
東漢皇朝最後幾個皇帝都是昏庸無能,親信宦官,疏遠忠臣,導致朝廷腐敗,百姓生活痛苦不堪。據說漢靈帝在位時,張角曾遇見仙人,幸得天書,學得有效的治病方法,後雲游四方收徒,聚眾起義推翻腐敗的東漢王朝,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黃巾之亂。所謂亂世出英雄,於是就出現了像劉備、關羽、張飛、曹操等英雄人物。
全國在大將軍何進的帶領下起兵剿滅黃巾賊,後又發生十常侍之亂。漢靈帝已故,漢少帝劉辯即位。何進欲殺皇宮里所有禍害皇帝的宦官,不料反被宦官誘殺。眾諸侯在袁紹和曹操的帶領下,沖入皇宮,將宦官趕盡殺絕,還誤殺了不少不留胡須的男人。少帝與陳留王劉協於慌亂中逃出皇宮。
董卓亂政
各路諸侯分頭尋找少帝與陳留王,最終由來自西涼的董卓找到。董卓護駕有功,趁機專權,掌握朝政。董卓後來廢了漢少帝,擁護陳留王即位為漢獻帝。董卓橫行霸道,殘害忠良,引起百姓和朝中大臣的憤怒。曹操欲行刺董卓,不料失敗而逃亡。曹操假傳聖旨,召集各路諸侯結盟反董卓。十八路諸侯在袁紹的率領下殺向首都洛陽,迫使董卓劫持皇帝遷都到長安。董卓後來與其義子,人稱武藝最高強的人呂布相爭美女貂蟬。呂布在王允的勸說下,殺了危害國家百姓的董卓 。
逐鹿中原
長沙太守孫堅於洛陽一口井底中發現了傳國玉璽,欲私藏起來。袁紹聞此事,大怒,欲逼孫堅交出玉璽。孫堅不肯,逃回長沙,路途中遭荊州劉表襲擊。孫堅為此事與劉表結怨,後發兵進攻荊州,不料死於戰中。在河北,袁紹與公孫瓚正在互相爭奪土地,爆發了界橋之戰。同時,許多官位低下的諸侯如劉備等正在建立起自己的實力。曹操廣招賢才,建立起了一支強悍的軍隊,准備霸佔中原。
曹操崛起
曹操奉迎流浪的漢獻帝,擁護獻帝,於許昌建新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剿滅他的對手如呂布、張綉、袁術等,日漸強大,稱霸中原。後來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之戰中一決雌雄,以寡敵眾大敗袁紹。曹操繼續揮軍北上,消滅袁氏勢力、大敗烏桓、平定遼東,統一了北方。曹操所稱霸的廣闊土地後成為建立魏國的基礎。
孫策立業
孫策自父親孫堅戰死後,常懷意志重振家業,稱霸江東。他拿父親所留下的遺物傳國玉璽與淮南袁術交換兵馬。孫策一旦掌握兵馬,同時又有追隨先父的老將、結拜兄弟周瑜、足智多謀的謀士等扶持,發兵進攻江東,經過多年苦戰,終於稱霸江東,坐鎮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為後來建立吳國打好了根深蒂固的基礎。不料,孫策遇刺受重傷身亡,由弟弟孫權繼承基業。孫權有周瑜、張昭等能臣勇將扶持,穩坐江東,建立起一股強大的實力。
劉備興起
劉備與關羽、張飛曾在桃園結義時立下承諾忠心輔佐漢室,拯救天下蒼生,不料只能空懷大志。劉備討伐黃巾雖有功,卻只得到縣令這個小官職。後來劉備投奔公孫瓚,就任平原太守,曾相約討伐董卓,於虎牢關前大戰呂布。曹操的父親曹嵩被徐州陶謙的部下張闓所殺,起兵攻打徐州雪恥。陶謙求助,劉備來到徐州協助陶謙抵擋曹操大軍。曹操退兵後,陶謙去世前將徐州交於劉備,劉備就任徐州牧。呂布被曹操打敗後,逃到徐州投奔劉備。劉備慷慨收留呂布,後來張飛惹怒呂布,不料呂布恩將仇報,反奪徐州。 後來袁術率兵打劉備,呂布便轅門射戟救了劉備,劉備卻恩將仇報,與曹操聯手消滅呂布。劉備同朝廷大臣密謀除掉專權欲篡位的曹操,不料事情暴露,劉備又叛曹操,斬殺曹將車胄奪徐州。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逃去投奔袁紹,又叛袁紹,後在汝南建立實力。曹操再次於汝南大敗劉備,迫使劉備逃往荊州投靠劉表。劉表讓劉備鎮守新野,以抵抗將要南征的曹操。劉備三顧茅廬,得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輔佐,如魚得水。
曹操南征與赤壁之戰
曹操自封丞相,統一北方後,舉兵南征荊州與江東。劉備於新野兩度殺退曹軍,不過失去城池,被迫南往荊州。劉表已故,荊州由幼子劉琮接管,長子劉琦留守江夏。劉備攜民渡江,來到襄陽城外,求劉琮讓他進城,被劉琮拒絕。劉琮後來投降曹操,荊州落入曹操手中。劉備不得已南下到江夏投靠劉琦,途中遭曹軍追殺,百姓死傷無數。
為抵擋曹操兇猛的來勢,劉備派遣諸葛亮前往江東說服孫權結盟抗曹。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周瑜與曹操決一死戰。周瑜不容諸葛亮,多次想加害諸葛亮,但都沒成功。周瑜暫時放下殺諸葛亮的念頭,專心策劃對付曹操。最終,劉備與孫權的聯軍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大獲全勝,曹操往北逃亡 。
劉備與孫權相爭荊州
赤壁大戰後,孫權、劉備相爭荊州。周瑜領兵與曹家軍展開大戰,取勝後以為自己已經攻下荊州,不料曹家軍中諸葛亮調虎離山之計,荊州落入劉備手中,吳軍苦戰一無所獲。孫權不滿,派遣魯肅前往荊州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多次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推辭交出荊州,說等劉琦死後交出荊州。劉琦病逝後,劉備又說取得容身之地後再交出荊州。孫權、周瑜無奈,多次想辦法奪取荊州。周瑜使美人計,欲騙劉備到東吳娶孫權之妹為妻,實為扣留劉備在東吳,逼諸葛亮交出荊州以交換主公。東吳招親,弄假成真,劉備不但取得孫權之妹為妻,還安全地返回荊州。周瑜所使出的計謀屢屢被諸葛亮識破,未得成功。最終,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嘔血而死。
馬超興兵復仇
在西北方,猛將馬超為被曹操殺害的父親馬騰報仇,聯合韓遂、羌族興兵討伐曹操。馬超於潼關、渭水之戰中大敗曹操,曹操割須棄袍、倉惶逃脫。曹操採納謀士賈詡離間之計,成功地使馬超、韓遂二人互相猜疑,最後大動干戈。馬超被曹操打敗,逃去投奔漢中張魯,韓遂歸降曹操。馬超最終投降劉備,成為五虎上將之一。
劉備終成帝業
周瑜死後,東吳與劉備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惡劣,但未曾大動干戈。吳軍正與曹軍開戰,在濡須、合淝之戰中有勝也有敗。在荊州,諸葛亮勸說劉備發兵進攻西川,奪取巴蜀之地。劉備打敗劉璋,奪得西川,後又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劉備自封漢中王,擁有巴蜀、荊州,為後來建立蜀漢打好了基礎。如今,天下大勢已定,已有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擁有巴蜀、荊州,曹操稱霸中原、北方,孫權坐鎮江東。曹操病故,其子曹丕篡漢,結束了逾二百年的東漢王朝。曹丕改國號為魏,劉備聞曹丕篡漢,為保留漢室香火,在巴蜀稱帝,國號仍為漢。
關、張之死
孫權仍然一心要荊州,決定發兵拿荊州。東吳與曹魏和好,孫權受封南昌。孫權派遣大將呂蒙攻打荊州,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混入荊州,輕易奪取荊州。當時正於樊城攻打曹仁的關羽,得知自己中了調虎離山之計,不得已退守麥城,並派人前往成都求劉備派援兵。吳軍包圍麥城,將關羽困在城中。關羽欲突圍,不料中埋伏被擒。關羽被押往東吳,寧死不願投降孫權,被孫權斬首。劉備痛失荊州、義弟關羽,不禁深感悲憤,欲起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復仇。不料,張飛在睡夢中被部下范疆、張達暗殺,兩人逃往東吳。劉備因過度悲傷而昏迷過去,醒後不聽諸葛亮勸阻,一意孤行要為關羽復仇。
夷陵之戰
劉備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連敗吳軍。孫權拜書生陸遜為大都督,號令東吳三軍。劉備因連勝而大意,把大軍布陣於樹林中,犯下兵家大忌。陸遜以火攻,火燒連營,大敗蜀軍。陸遜因深怕曹丕會趁吳軍追殺慘敗的蜀軍時,發兵攻打東吳,因此放棄追擊蜀軍。果不出陸遜所料,魏軍果然進攻東吳,被吳軍大敗。 劉備敗軍抵達白帝城,劉備因過度悲傷而病倒,命垂旦夕。劉備於白帝城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說如若兒子劉禪昏庸無能,諸葛亮可廢掉劉禪,自立皇帝。諸葛亮誓言要忠心報答劉備待他的恩情,盡心協力輔佐劉禪匡復漢室。
諸葛亮退五路兵馬,平定南蠻
曹丕趁機聯合四路兵馬,一同殺向蜀漢,當中包括東吳、南蠻、羌族與蜀漢降將孟達。諸葛亮派馬超把守關口,使羌兵不敢進攻,再派魏延製造疑兵,使南蠻多疑不敢進攻,再派孟達生死之交李嚴寫信勸孟達退兵,再派趙雲把守關口,抵禦魏軍。此四路兵馬不敢輕舉妄動,不約而同地退了,只剩下東吳那一路兵馬,孤掌難鳴,只得退兵。最後,諸葛亮派能言善辯的鄧芝前往東吳,成功地說服孫權與蜀漢和好、再度結盟,一同抵抗曹魏。 南蠻王孟獲反叛,諸葛亮親領大軍前往不毛之地平定南蠻之亂。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以仁慈之心打動孟獲,使孟獲深感懊悔,並決心永遠歸降蜀漢。
諸葛亮六齣祁山
曹丕病逝,由其子曹睿繼位。孫權於東吳稱帝,國號吳。在蜀漢,諸葛亮上奏劉禪出師討伐魏國,決心完成劉備匡復漢室的遺願。可惜,諸葛亮年數將盡,而且蜀漢之實力不足以討伐魏國。諸葛亮六齣祁山,成功地收降將才姜維,決定將平生所學授予姜維。諸葛亮與魏司馬懿鬥智,雙方僵持已久。最終,諸葛亮因過於操勞,病倒,在五丈原病逝。臨終前,諸葛亮准備一樽木雕像嚇跑以為諸葛亮未死的司馬懿,爭取時間讓蜀軍撤退。
司馬氏篡魏
在魏國,曹睿死後曹芳繼位。司馬懿用計奪走掌握大權的曹爽的兵權,再將曹爽殺了。司馬懿病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繼續掌握魏國大權,常有篡位的野心。司馬兄弟廢了曹芳,立曹髦為帝。司馬師因患眼疾病故,司馬昭獨攬大權。曹髦欲除國賊司馬昭,不料司馬昭命部下成濟將曹髦殺了,後又偽裝悲傷,將弒君的罪名推到成濟身上,將成濟斬首。司馬昭後立曹奐為帝。
三國歸晉
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願,繼續興兵與魏國作戰。後主劉禪昏庸,聽信讒言,導致姜維失敗,後又廢了姜維的兵權。姜維為逃避奸臣的加害,屯田沓中。魏將鄧艾乘蜀漢大亂之際,發兵進攻。鄧艾大軍翻山越嶺,終於抵達成都城前。劉禪不戰而降,蜀漢滅亡。姜維為復興蜀漢,聯合與鄧艾不合的魏將鍾會除掉鄧艾,謀劃重建蜀漢。鍾會欲除掉司馬昭,不料事情被揭發,司馬昭派兵圍攻鍾會、姜維。鍾會死於亂箭之下、姜維身負重傷,感嘆無法完成劉備、諸葛亮的遺願,便拔劍自刎。
在東吳,孫權死後,吳宮內亂。吳將諸葛恪欲專權,被孫綝所殺。孫綝後來獨攬大權,也存有篡位之心。他廢了吳主孫亮,立孫休為帝。孫休常懷有攘除國賊孫綝之心,聯合東吳老將丁奉除掉孫綝,奪回大權。不過,東吳的安寧並不長久。
在魏國,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位,改國號為晉,自立皇帝,魏國滅亡。西晉起用老將杜預發兵進攻東吳,經一場惡戰後打敗吳軍。吳主孫皓投降,吳國滅亡。經過近百年的戰亂,三國時代終於落幕,由西晉統一了全中國,成就了又一個大一統王朝。

⑵ 含有三字,表示多數少數的成語、俗語或典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八難三災

自己在下面找
捱三頂四 挨三頂五 捱三頂五 白璧三獻 不成三瓦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管三七二十一 避軍三舍 避君三舍 八難三災
不三不四 半三不四 巴三覽四 巴三攬四 不壹而三
半夜三更 此地無銀三百兩 草廬三顧 差三錯四 重三迭四
重三疊四 攢三聚五 攢三集五 垂涎三尺 此中三昧
鼎分三足 得其三昧 掉三寸舌 倒三顛四 顛三倒四
丟三落四 丟三拉四 讀書三到 讀書三餘 丟三忘四
低三下四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二滿三平 二三君子
二三其德 二三其意 二桃殺三士 二心三意 分三別兩
觀隅反三 喙長三尺 河東三篋 華封三祝 火冒三尺
火冒三丈 河清三日 紅日三竿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橫三豎四
橫三順四 幾次三番 接二連三 九流三教 九烈三貞
假眉三道 九衢三市 金人三緘 接三連四 頰上三毫
頰上三毛 狡兔三窟 狡兔三穴 舉一反三 距躍三百
徑一周三 君子三戒 九蒸三熯 犒賞三軍 狂三詐四
六臂三頭 兩般三樣 屢次三番 兩次三番 兩道三科
連二並三 連二趕三 六街三陌 六街三市 兩兩三三
兩面三刀 連三並四 拉三扯四 連三接二 連三接四
連三接五 連三跨五 利市三倍 立時三刻 六韜三略
兩頭三面 兩頭三緒 六問三推 兩意三心 連中三元
茅廬三顧 孟母三遷 暮四朝三 目無三尺 拿三搬四
偏三向四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欺三瞞四 日出三竿 日高三丈
繞梁三日 入木三分 讓三讓再 日上三竿 日已三竿
讓再讓三 三榜定案 事不過三 三班六房 三百六十行
三步兩腳 三般兩樣 三不拗六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病四痛 三百瓮齏 三寸不爛之舌 三曹對案 三差兩錯
三長兩短 三茶六飯 三茶六禮 三寸鳥,七寸嘴 三從四德
三長四短 三差五錯 三朝五日 三朝元老 三寸之舌
三冬二夏 三等九般 三等九格 三對六面 三迭陽關
三疊陽關 三復白圭 三夫成市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三番兩次 三翻四復 三翻四覆 三反四覆 三風十愆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三復斯言 三番五次 三墳五典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三夫之對 三夫之言 三更半夜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三顧草廬 三跪九叩 三姑六婆 三宮六院 三顧茅廬
三過其門而不入 三告投杼 三綱五常 三魂出竅 三好二怯
三槐九棘 三回九轉 三好兩歹 三好兩歉 三魂七魄
歲寒三友 三回五次 三皇五帝 三環五扣 三戶亡秦
三葷五厭 三句不離本行 三家村 三句話不離本行 三教九流
三飢兩飽 三腳兩步 三街兩市 三街六市 三節兩壽
三街六巷 三緘其口 三江七澤 詩家三昧 三江五湖
三諫之義 三六九等 三老四少 三鄰四舍 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 三命而俯 三媒六證 三毛七孔 三沐三熏
三沐三薰 三馬同槽 三臡八菹 三年化碧 三年五載
三年之艾 三平二滿 三婆兩嫂 三朋四友 三拳不敵四手
三親六故 三親六眷 三拳兩腳 三清四白 三求四告
三親四眷 三妻四妾 三期賢佞 三遷之教 三人成虎
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三人為眾 三日新婦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屍暴跳
三獸渡河 說三道四 三十而立 三思而後行 三思而行
三首六臂 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三十六行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三兩兩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三蛇七鼠 三豕涉河 三三四四 三十三天
三牲五鼎 三屍五鬼 三三五五 三山五嶽 三生有幸
三頭八臂 三台八座 三頭對案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三頭六臂
三湯兩割 三頭兩面 三頭六面 三頭兩日 三天兩頭
三推六問 三頭兩緒 三頭六證 三吐三握 三湯五割
三五成群 三窩兩塊 三瓦兩舍 三瓦兩巷 事無三不成
三位一體 三徙成都 三徙成國 三寫成烏 三心二意
三旬九食 三心兩意 三熏三沐 三薰三沐 三釁三浴
三下五除二 三省吾身 三寫易字 三星在戶 三星在天
三月不知肉味 三怨成府 三餘讀書 三言訛虎 三陽交泰
三陽開泰 三言兩句 三言兩語 三浴三釁 三盈三虛
三諫之義 三六九等 三老四少 三鄰四舍 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 三命而俯 三媒六證 三毛七孔 三沐三熏
三沐三薰 三馬同槽 三臡八菹 三年化碧 三年五載
三年之艾 三平二滿 三婆兩嫂 三朋四友 三拳不敵四手
三親六故 三親六眷 三拳兩腳 三清四白 三求四告
三親四眷 三妻四妾 三期賢佞 三遷之教 三人成虎
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三人為眾 三日新婦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屍暴跳
三獸渡河 說三道四 三十而立 三思而後行 三思而行
三首六臂 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三十六行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三兩兩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三蛇七鼠 三豕涉河 三三四四 三十三天
三牲五鼎 三屍五鬼 三三五五 三山五嶽 三生有幸
三頭八臂 三台八座 三頭對案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三頭六臂
三湯兩割 三頭兩面 三頭六面 三頭兩日 三天兩頭
三推六問 三頭兩緒 三頭六證 三吐三握 三湯五割
三五成群 三窩兩塊 三瓦兩舍 三瓦兩巷 事無三不成
三位一體 三徙成都 三徙成國 三寫成烏 三心二意
三旬九食 三心兩意 三熏三沐 三薰三沐 三釁三浴
三下五除二 三省吾身 三寫易字 三星在戶 三星在天
三月不知肉味 三怨成府 三餘讀書 三言訛虎 三陽交泰
三陽開泰 三言兩句 三言兩語 三浴三釁 三盈三虛
三諫之義 三六九等 三老四少 三鄰四舍 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 三命而俯 三媒六證 三毛七孔 三沐三熏
三沐三薰 三馬同槽 三臡八菹 三年化碧 三年五載
三年之艾 三平二滿 三婆兩嫂 三朋四友 三拳不敵四手
三親六故 三親六眷 三拳兩腳 三清四白 三求四告
三親四眷 三妻四妾 三期賢佞 三遷之教 三人成虎
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三人為眾 三日新婦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屍暴跳
三獸渡河 說三道四 三十而立 三思而後行 三思而行
三首六臂 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三十六行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三兩兩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三蛇七鼠 三豕涉河 三三四四 三十三天
三牲五鼎 三屍五鬼 三三五五 三山五嶽 三生有幸
三頭八臂 三台八座 三頭對案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三頭六臂
三湯兩割 三頭兩面 三頭六面 三頭兩日 三天兩頭
三推六問 三頭兩緒 三頭六證 三吐三握 三湯五割
三五成群 三窩兩塊 三瓦兩舍 三瓦兩巷 事無三不成
三位一體 三徙成都 三徙成國 三寫成烏 三心二意
三旬九食 三心兩意 三熏三沐 三薰三沐 三釁三浴
三下五除二 三省吾身 三寫易字 三星在戶 三星在天
三月不知肉味 三怨成府 三餘讀書 三言訛虎 三陽交泰
三陽開泰 三言兩句 三言兩語 三浴三釁 三盈三虛
三災八難 三占從二 三足鼎立 三折肱為良醫 三折肱,為良醫
三貞九烈 三災六難 三戰三北 三智五猜 三紙無驢
三貞五烈 三旨相公 退避三舍 蹄間三尋 蹄閑三尋
湯去三面 挑三撥四 調三惑四 挑三豁四 挑三揀四
挑三檢四 推三推四 調三窩四 調三斡四 條三窩四
挑三嫌四 推三阻四 蹄閑三尋 韋編三絕 穩吃三注
五大三粗 五典三墳 無風三尺浪 網開三面 亡秦三戶
無事不登三寶殿 五申三令 咸五登三 一板三眼 一波三折
一唱三嘆 一倡三嘆 壹倡三嘆 楊穿三葉 一而二,二而三
一而再,再而三 一飯三吐哺 約法三章 陽關三迭 一國三公
勇冠三軍 一舉三反 一口三舌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一日三復
一日三覆 一日三秋 一日三歲 一日三省 一日三月
一時三刻 一歲三遷 余聲三日 有三有倆 言三語四
語四言三 一問三不知 一獻三酬 游戲三昧 一獻三售
一隅三反 一著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長年三老 晝日三接 著三不著兩
張三李四 朝三暮二 朝三暮四 遮三瞞四 再衰三涸
再衰三竭 再三再四 朱弦三嘆 至再至三

⑶ 我想提個關於詩詞寫作方面的問題

詩詞創作技巧----略說技巧
http://www.gjart.cn 2006-5-6 13:24:09

詩貴真情,也就是說要有真情實感,但同時,詩作要有藝術感染力,要能夠吸引讀者,這就有一個技巧性的問題。義大利批評家塔索在《論詩的藝術》中說:「有志於寫作……的每一位詩人,應當注意三件事,即選擇題材,使它能夠接受詩人努力追求的最完美的形式;賦予題材以這種形式;用最精緻、最適宜的裝飾,把題材打扮起來。」認 為這就是詩詞創作的技巧問題,大約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一是謀篇,也就是詩詞的整體設計。包括題材、內容、布局、層次等。

二是修飾,也就是詩詞的藝術設計。包括造句、遣詞、選形(哪幾個漢字組合更美觀)、辨音(哪幾個漢字的搭配更動聽)、押韻(當然也有不用韻的)、節拍、旋律等。

說到技巧問題,對一句話記得特別清楚,那是巴金在80年代初期會見南斯拉夫作家時提到的:「我主張文學的最高技巧是無技巧,不要靠外加技巧來吸引人。」認為此言極是,道出了藝術的辯證法,揭示了藝術創作規律和審美規律,是對傳統創作經驗的總結和形象化表述。

實際上,在我國詩詞創作乃至整個藝術創作中,歷來有兩種美感追求,即「錯采鏤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並且認為後者是更高的但又難以企及的境界。「芙蓉出水」之美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單純、質朴,也就是「無技巧」之美,在整個藝術創作和欣賞中得到普遍運用。比如:

李太白論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謝榛說:「自然妙者為上,精工者次之」。(《四溟詩話》)

《樂記·樂論》主張音樂:「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董其昌論畫:「工不如拙」,「以淡勝工」。(《畫禪室隨筆》)

黃庭堅論書:「凡書要拙多於巧」,「守實去華」,「質勝於文」。(《山谷老人刀筆》)

李漁論戲曲:「能與淺處見才,方是文章高手」。(《閑情偶寄》)

姚鼐論文:「文章之境,若佳於平淡,錯詞遣語,有若自然生成者」。(《與王鐵夫書》)

凡此種種告訴我們,藝術之美在於形式而不即是形式,離開形式固然沒有美,但只有形式也不能成為美。這正如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所說:「真正的藝術是忽視藝術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運用比喻、擬人、象徵等任何技巧,但我們卻從平淡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深刻啟迪。

因此我們說,詩詞創作來源於詩友對生活感受的噴發,而不是技巧的表演,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宋代大詩人陸游在晚年回顧自己的創作時,深有感慨地對自己的兒子說:「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示子譫》)

但是,「無技巧」並不是不要技巧,真情實景也需要高超的藝術技巧來表現。所謂「無技巧」,就是要在詩詞創作中,技巧的運用要適合於內容,要做到不著痕跡地 「化入」,渾然天成,技巧不應該突出自己,而是要突出內容,與內容融為一體。劉禹錫曾這樣評價白居易的詩:「郢人斤斲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篇因以答贈》)作詩就要像匠人運斤成風削掉郢人鼻子上的那一點兒白土而不傷鼻子一樣自然。

當然,這種「無技巧」的境界,沒有高深的藝術修養,沒有高超的觀察力和表現力,沒有鍥而不舍的追求,沒有孜孜不倦的努力是達不到的。正如古人所說:「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梅堯臣《讀邵不疑詩卷》)魯迅先生曾經針對某些青年人想要得到寫作的「秘訣」時說:「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南腔北調集·作文秘訣》)高爾基也曾告誡青年作家說:「你們年輕人,總是在追求『形式』上折磨自己,……這是極其無益的工作」。(《文學書簡》),所有這些,都是要告誡我們不要濫用技巧。我們願與同道的詩友共勉:用實情,寫真意,不趕時髦,不賣弄技巧。

有詩友可能要問:你怎麼光說不練?哈哈,豈不聞「用權威的口吻談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再也沒有比這更容易的了;討論作詩的著作有一百部,而創作出來的詩卻只有一首;教授雄辯術的教師隨處可見,可是幾乎就沒有一個雄辯家」。(伏爾泰《論史詩》)

詩詞寫作技巧之拙見

「詩乃心語,情乃詩魂」。寫詩重在一個「情」字,情者涵分感情、激情、熱情之別。首先要有感情,才會觸景生情,這就是激情。但又必須熱心於寫,這就需要熱情。有了情字,你就可以習作了。余者便是如何掌握寫作技巧了。詩詞寫作技巧很多,大體可歸於以下幾個字:典、喻、寓、諧、擬、逥、謎、藏、形。「典」乃指引用典故或古詩名句,如李白《憶秦娥》詞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用了「灞陵折柳」典故。「喻」乃比喻手法,如柳永《迷神吟·一葉扁舟》詞句「煙斂寒林簇,畫屏展,天際遙山小,黛眉淺。」該詞句活靈活現地寫出了作者所眺山、林之景。其中,以「畫屏」喻所眺景色,以「黛眉淺」 喻「遙山」之青綠色因遠而變蒼淡。「寓」乃寓意於字句之中,如宋祁《木蘭花·東城漸覺》詞句「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把蜜蜂在花間采蜜之鬧及其所顯現的春意昂然之景緻全寓意其中了。「諧」乃用諧音字寓意,亦屬「寓」的技巧,如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其中兩個「晴」字以其諧音寓意著「情」字。「擬」乃指擬人技法,如南宋僧人志南絕句《古木蔭中》「古木蔭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其中「杖藜」就被擬人化了。「逥」乃迂逥隱曲的寫法,如柳永《玉蝴蝶·望處雨收》詞句「念雙燕、難憑音信,指暮天、空識歸航。黯相望,斷鴻聲里,立盡斜陽。」這兩句便把「嚮往春天的到來和盼望得到遠方故人來信的思念之情」全都表現出來。但,寫得非常婉轉。「立盡斜陽」可以使你想像到「詩人站在夕陽余輝之中,仰望傍晚之天空,期盼著…,直到太陽下山,天黑下來,才無望而歸」的畫面。「謎」乃指以謎表意,如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詞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其中「心上秋」乃一字謎。「藏」乃指藏頭(尾)詩,就是把你要說而又不願明說的話,其每一個字分別置於詩句的首(尾)位。如果不是按從頭到尾順序放置,則詩意本身也指明讀取順序。「形」乃指修辭方面的其它技法,如對偶、排比、倒裝等。特別是倒裝在詩詞中用的最多,原因就是為了合韻和適於平仄律格。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詞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其中「對長亭晚」乃「晚」字倒置;「驟雨初歇」乃其副、動詞「初歇」倒置。除了以上技法外,還有「迴文詩」這一技巧,卻是一般人難以掌握的。迴文詩有兩種:一種是把詩句的所有字首尾相連,圍成一圈,則從任一字開始讀,都成詩句,都是一首詩;另一種比上一種簡單些,就是所寫詩,從頭到尾成詩,倒著讀即從尾到頭亦成詩。《紅樓夢》中就有這樣的詩。

詩學試說之<簡明格律詩詞寫作技巧>
文/石三公子
在詩詞寫作領域,那些古老的格律有時令想學習寫詩的人望而卻步.那些復雜的格律和講究簡直象算卦一樣,使初學者如看天書.那麼,怎麼解決者一現象呢?我這里說說簡明一點的創作方法,並盡量做到使初學者一看就懂.
很多論壇有類似的帖子來講究詩詞創作,但我看往往是講一些格律,詞牌等讓大家參照,很多人總是看不懂.其實,古典詩詞格律在今天看來,不適合用來寫作,它只適合用來鑒賞.古人用那些手法創作出來的詩詞,我們也必須用相關的知識去鑒賞,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詩詞發展到今天,一直在改革.我們今天就說一下用"今四聲"如何創作詩詞.
我們這里不提古四聲,以後我們會提到.所謂"今四聲",就是我們都學過的漢語拼音里的聲調.很簡單,我們把拼音里的一聲和二聲,也就是陰平和陽平理解為平聲,把三聲和四聲理解為仄聲,我想大家都能理解.一般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或者八句以上.但無論如何,一首詩也應為雙數句.
在創作時我們先確定一個"韻".古典韻書里對韻的規定是比較嚴格的,對於初學者來說,沒必要去管它.如果你選擇的是比較特別的韻,那也應該去對照韻書.我們先說比較常見的韻的使用,盡量不去選擇那些偏僻的韻.
所謂韻,我們學過拼音的都知道,拼音分聲母和韻母.舉例說,"天"字,它的拼音結構是"tian",一聲字,那麼,後面用來標聲調的"an"就是我們要找的韻.跟它相關的字有"前qian","連lian","完wan","言yan"等等.凡是發"an"的音的字都是這一韻部.再比如"來"字,它的拼音結構是"lai",用來標聲調的"ai"就是我們要找的韻,押韻是找它相關的字,比如"柴chai","歪wai","才cai"等字.需要說明的是,一般押韻都是押平聲,我們前面說的這些字都是平聲,也就是漢語拼音里的一聲或者二聲字.那麼,格律詩詞也可以押仄韻的,就是三聲和四聲.比如"廣guang" 字和"養yang","漾yang"等字是同一韻部.你選擇了這些字,在沒首詩中的第二句話最後一個字和第四句話,第六句話,第八句話的最後一個字就得用這樣聲母相同的字.也就是雙數句押韻的概念.我們舉例: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shuang,一聲,平聲)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ang,一聲,平聲)
這首詩里的"霜"和"鄉"就是它的韻腳了.再如:
寒月沉沉洞房靜
真珠簾外梧桐影(ying,三聲,仄聲)
秋霜欲下手先知
燈底裁縫剪刀冷(leng,三聲,仄聲)
這首詩是仄韻,也就是說押韻的二,四句用的是仄聲字."影"和"冷"雖然聲母不同,但它是同一韻部.我們可以感覺一下,"影","冷"發音類似.相關的還有"里li"和"水shui"等字,這兩個字最後都是落在"i"上,所以它是同一韻部.需要說的是,如果你選擇了押平聲,那麼,你的除第一句以外的尾字, 其他單數句的句尾應該用則聲字,與韻部相反.如果選擇押則聲韻,單數句除第一句以外應該選擇平聲字,也是與之相反,這樣讀起來才有頓挫,才有節奏.
另外一點很重要,如果你選擇了押平聲韻,就要在一首詩里一直押平聲,押則聲就始終押仄聲,而且始終押同一韻部的字,中間一般不可以換韻.比如尾字押在"光 guang,聲母ang",那你始終要找一聲和二聲字里的落在"ang"上的字.如果選擇尾字如"亂luan",那你始終要找"an"發音的三聲和四聲這兩個聲部的字來作韻腳.比如"傘","晚","慢"等字.
對於古四聲里的"入聲"字,它本來不是一種聲調,發音里也體現不出來,它只是一種發音急促的字,不分平聲還是仄聲.那麼,在規定里,它都歸為仄聲.在古典詩詞里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用今四聲寫作時不必去管它.
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弄明白這些看似復雜的東西,要多找來些詩體會,初寫詩的時候也可以臨摹別人的作品.在詩歌發展到今天,我們只需要記住這一點點最基本的東西就可以了.
下面再說句子中的平仄變換.
句子中不能總是一種語氣,一句話說出來要有抑揚頓挫才好聽,不然就象白開水.那麼,怎麼能做到這一點呢?初學者應該比較嚴格遵守這種規定.因為你一開始還弄不清格律,就必須按照嚴格的規定來做.這正象是小孩子剛會走,先不要急著跑,要摔交的.不管是絕句還是律詩,先按照規定做是最主要的.還是舉例有說服力. 我們隨便說幾句試試:
昨夜小橋流水急.
我們看這句話,每句話的第二,四,六個字必須要嚴格遵守規定."夜","橋","水"這三個字出現在二,四,六的位置,他們的關系是"仄聲","平聲","仄聲".這樣就有了抑揚頓挫.你不要說成"昨夜河裡流水急","夜","里","水"都被用成拼音里的三聲或四聲這樣的同音部字就不對了,讀起來也別扭.請大家不要誤會,我現在說的句子沒有實際意義,只看平仄.那麼,接先來一句在相應的位置的字就應該平仄與之相反.如:
昨夜小橋流水急
燈花不剪翠枝低
這第二句的"花","剪","枝"分別對應上一句的"夜","橋","水"字,平仄相反.如果你在開始一句的二,四,六位置用了平聲字,就變成這樣:
昨天河底流沙急
我們需要注意,這樣是可以的,但你的句尾三個字"流沙急"全是平聲字,這叫做"三連平",一般不能使用.同樣,"三連仄"也不行.那怎麼辦呢?我們可以修改補救一下:
昨天河底浪沙急
這樣就可以了.但是也說明一點,理論上說,"流沙急"在古典詩里是可以的,因為裡麵包含了"入聲字",今天我們剔除了入聲,就盡量不要這樣使用了.如果改成了第二種寫法,那接下來一句也得改,如:
昨天河底浪沙急
不剪燈花揀春衣
有人要問,"沙"和"春"是同一韻部,不能使用.是的,原則上初學者不要這樣用字,這屬於更高一點的用法.那麼,我們不妨修改一下:
昨天河底浪沙急
不剪燈花淺著衣
意義沒變,換種說法即可.都是說"女子不在閨房獨自承受寂寞,穿衣服准備出門"的意思.換字在寫詩時很重要,不合格律的字換掉,但這要求我們有豐富的知識.比如:
昨夜風高遠
月亮自去閑
這兩句的第二句顯然不合適."亮"字四聲,"夜"字三聲,屬同一聲調,那麼,我們可以不改意思去換字:
昨夜風高遠
清蟾獨去閑
清蟾,傳說月亮上有蟾蜍,它也可以代指月亮,這樣一換字就符合格律了,也使詩句讀起來更具有詩意.我們把這兩幾填充完整:
昨夜風高遠
清蟾獨去閑
(下兩句也同樣變換語氣節奏)
相看兩不厭
禪房茶也鮮
說明一下,前面的這些句子沒有實際意義,我們並沒有提到創作意境和思維方法,只從中大略了解格律變換,請不要誤會.

⑷ oppor11s系統與應用惡意扣流量怎麼關閉

oppor11s系統與應用惡意扣流量怎麼關閉,建議備份手機中的重要數據文件後,攜帶手機前往OPPO客戶服內務中心免費檢測刷機,通過容以下方式可以快速查詢到OPPO客戶服務中心的地址和電話:

1.進入OPPO官網--服務--服務網點查詢;2.進入【OPPO+】——【首頁】——【推薦】——【客戶服務】——【服務網點】。

⑸ 為什麼《百年孤獨》開篇是公認的經典

這本書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故事中穿插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裡融入了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宗教典故等神秘元素,現實與虛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壯麗的想像世界。

《百年孤獨》的開篇一直被公認為經典,甚至被稱為偉大的開頭,那麼它到底經典在哪裡?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它的開頭吧。

面對死亡,當然有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的留戀。但是恐怕更多的是對人生旅程的追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開頭告訴我們,面對死亡,人最容易走進自己的記憶深處,人生過程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和經歷在遠處熠熠閃光。正是這些事物和經歷,組成了荒誕不羈的人生之夢。加西亞·馬爾克斯從「冰塊」開始把人們帶進了夢幻人生和魔幻之旅。

⑹ 何謂 羽化飛升,及典故

羽化飛升編輯本段古來有之,是修煉過程必然會達到的境界,但是有在些文學作品中把羽化飛升給誇大了。
羽化飛升就說白了就是騰空術,並且真氣強大到可以用肉眼看見。
對於騰空飛升最讓大家了解的是瑜伽騰空術或是愈加超覺靜坐,但是不只是瑜伽,佛家的禪功和道家的內丹功也可以讓人騰空。
騰空者可以不藉助任何外力便可飄飄然的從地面升起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漂浮者」大有人在,漂浮者似乎具有一種超凡能力,可以克服地心引力將自己的身體慢慢的漂浮起來。
現代超心理學家至今也無法破解這些漂浮現象,被稱為瑜珈行者的印度教超在禪定派大師,他們也懂得懸浮術,並有其獨到之處。1986年,美國華盛頓曾進行了一場瑜珈修行者飛行大賽,這次競賽是面對公眾進行的。
大約20名瑜珈修行者一比高低,他們漂浮在空中最低也有60厘米,最高可達1.0米。據報道,來自中國的僧侶們也可以輕易將身體漂浮在空中。近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嘗試解開人體是如何擺脫地心引力漂浮在空中的。
印度的的物理學家辛格·瓦傑巴博士觀察、研究人體飄浮術多年,也接觸過幾位有此功能的人。令他奇怪的是這些人都隱居在深山大澤之中,從不願展示自己,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的行為方式及邏輯思維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如果他們講解此功是如何練成的就更困難了。
關於人體在空中飄浮,印度的科學家發現:在印度的古書——《佛經》上早有記載:早在2千年前,佛教的高僧們就能毫不費力地飛向天空,他們將空中所看到的景色,繪成巨畫。印度考古學家們曾發現一幅巨大的石雕,它繪制的是印度2千年前恆河流域的曼達爾平原景色,完全是以高空鳥瞰角度繪制的。當時沒有直升飛機,人們怎樣從高空來繪制的呢?科學家們一直把印度古《佛經》中的記載當做神話,如今他們親眼目睹了人體飄浮升空,不能不承認記載是事實。
1910年英國著名的探險家彼得·亞巴爾到緬甸北部叢林考察探險,在一座邊遠山區的大寺院里認識了一位修行老僧。這位老僧每天早晨在寺院門前靜坐十多分鍾,然後盤坐的身體慢慢升空,在深山的叢林上空飄一圈,才慢慢地落到地上。亞巴爾被這一神奇情景驚呆了,他用照相機從不同的角度拍攝了這位修行僧空中飄浮的鏡頭。回國以後,他在英國《衛報》發表了自己拍下的照片及自己看到的這位僧人升空的情景。當時有些英國科學家們不相信,認為亞巴爾是幻覺,中了一些宗教巫師賣弄的障眼法伎倆。亞巴爾堅決否認,他認為自己當時頭腦清醒,目睹的情景真真切切。這位僧人在做人體高空飄浮時,並沒有邀請他觀看,是他偶爾碰上的,根本沒有什麼障眼法之說。
1912年,法國的探險家歐文。羅亞尼在尼泊爾和我國西藏交界的喜馬拉雅山一帶考察、探險。他請了一位西藏喇嘛做向導。這位藏人喇嘛在走路時,竟腳不沾地,似飄浮前進。喜馬拉雅山一帶積雪很深,羅亞尼每進一步,腳都陷在雪裡,而要跋涉前進,非常艱難。而這位藏人喇嘛行走時腳不沾雪,非常輕松,並且時時在拉他前進。如有一陣風來,這位喇嘛的身體如同樹葉一樣,身體飄起,隨風前進。
最令歐文。羅尼亞驚奇的是這位喇嘛帶著他過康爾尼峽谷時的情景。這道峽谷約二百多米深,一百多米寬。如果爬山越過,需要大半天時間,而且非常危險,因無道路可行,隨時可能跌入峽谷中,不粉身碎骨也要跌成重傷。羅尼亞正為過峽谷需要冒險發愁時,喇嘛彎下腰,把羅尼亞背在身上,要他別害怕,閉上眼睛。羅尼亞突然感到身體飄起,睜開眼睛一看,他驚呆了,喇嘛背著他騰雲駕霧地在空中飛行,僅僅幾分鍾時間就越過了峽谷。他實在難以相信,在這荒涼的雪山地帶,竟有如此本領的奇人。
歐文。羅尼亞返回法國後,把這位藏人喇嘛隨風飄浮的照片,和自己的奇遇寫成文章登在《巴黎時報》上。有眾多的讀者不相信,認為這位探險家在寫「天方夜譚」般的神話。
佛家的禪功,印度瑜伽,道家內丹功有很多的共同之處,所以,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也是正常的。只是文化基礎不同,解釋不同而已。
但是,佛家的禪功,印度瑜伽,是以修煉意境為主,所以達不到真氣的光影效果。
當真氣修煉到一定成程度時,普通人的肉眼也是可以看到真氣的。但是普通人所看到的真氣並不真氣的本身,而是光線通過空氣與真氣之間所產生的折射,就像光線通過水和空氣之間而產生的折射一樣,是真氣影響了空氣密度,就像冷熱不同的空氣密度也不同一樣。真氣是沒有固定形態的,所以折射的光線也是很不規則的,在普通人看來就像是水蒸汽一樣虛無縹緲。
當人修煉成內丹之後繼續,真氣會更加濃密,人的肉眼就可以直接看見修煉者強大的真氣。
白色的像雲霧一樣的真氣在修煉者身體周圍繚繞,讓人聯想到展翅喻飛羽翼。
修煉成內丹之後,古人把這種脫胎換骨的變化叫羽化成仙,這是來源於古人看到了醜陋的毛蟲化蛹成蝶所連想到的。

⑺ 讀心術口訣。。。誰知道

一般在魔術抄表演上有兩種讀心術,一種是四則運算求解式,就是讓你想個什麼數字,然後做做運算,想個結果,他就告訴,那個結果是多少。這個,其實是一種數學現象,很多數字都是可以這樣做的。尤其是兩位數。以9的倍數為答案。另一種就是錯覺式。比如撲克牌游戲就是。魔術師本人也必須精通觀眾心理,必須引開觀眾的注意力,這樣在他給出答案的時候,你就不會懷疑。你看到的答案其實是魔術師已經替你選擇好的。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用行為分析來推測他人心理。人的行為是受大腦支配產生的,這里指的是正常行為。所以心理學家就總結歸納了人們行為的心理因素,這樣就可以推測他人的想法。簡單到生活中,就是所謂的察言觀色。有些人擅長此道,可以在你不用開口的情況下,一個小動作就知道你要做什麼。他也不是什麼讀心術,就是為人老到,有眼力。還有許多老夫妻在一起很多時候做什麼事情都會心有靈犀,這就是常年的生活磨合出來的結果。 所以,不存在魔幻意義上的讀心術,但是,只要你掌握規律,你也可以讀心,
總而言之,真正意義上講口訣是靠自己總結的!

⑻ 三國演義典故40個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羽扇綸巾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作姦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註:「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回腸盪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盪氣回腸。」妄自菲薄的故事智取陳倉的故事七擒七縱的故事六齣祁山的故事舌戰群儒的故事單刀赴會的故事得隴望蜀的故事負重致遠的故事出言不遜的故事兵貴神速的故事吳下阿蒙的故事斷頭將軍的故事車載斗量的故事勢如破竹的故事老牛舐犢的故事如嚼雞肋的故事堅壁清野的故事巢毀卵破的故事顧曲周郎的故事一身是膽的故事超群絕倫的故事七步之才的故事才佔八斗的故事空城計的故事如魚得水的故事髀肉復生的故事如飲醇醪的故事步步為營的故事偃旗息鼓的故事七步成詩的故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故事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的故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欲擒故縱的故事樂不思蜀的故事刮骨療毒的故事計收姜維的故事計取陳倉的故事苦肉計的故事江東赴會的故事呂布戲貂禪的故事擊鼓罵曹的故事蔣干盜書的故事走馬薦諸葛的故事張飛賠罪的故事設連環計的故事義放曹操的故事桃園結義的故事水淹七軍的故事諸葛亮弔孝的故事轅門射戢的故事黃忠請戰的故事回荊州的故事橫槊賦詩的故事三英戰呂布的故事曹操獻刀的故事單騎救主的故事馬躍檀溪的故事初出茅廬的故事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捉放曹操的故事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大意失荊州的故事三國歸晉的故事火燒連營的故事赤壁大戰的故事草船借箭的故事三顧茅廬的故事畫餅充飢的故事望梅止渴的故事假途伐虢(或稱圍魏救趙:周瑜屢向劉備索回荊州未果,周瑜便定計,以幫劉備攻打西川之名,實則進兵荊州為實,周瑜告知劉備屆時請出城接應錢糧和勞軍,實欲活捉劉備直取荊州。連環計:王允為了要除去驕橫弄權的董卓,便以觀貌似天仙的貂蟬許配呂布再送給董卓,製造義父義子間的敵視,促使呂布殺董卓。美人計:王允藉歌伎貂蟬之手除去董卓,周瑜也利用美人計想騙劉備換荊州,遂將孫權之妹許配劉備卻中劉備的美男計,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借刀殺人:劉備深知呂布神勇過人,若讓曹操和呂布合作,將會威脅自己未來的發展,因而用此計殺了呂布。落井下石:曹丕為繼承曹操霸業,不得不對其胞弟曹植展開落井下石之計,不但向曹操告密曹植缺失,且誣陷曹植酒醉使其耽誤行軍時間,從而達到獲得嗣位的目的。金蟬脫殼:劉備曾運用此計擺脫曹操的控制,讓他領兵討伐袁術,不但擺脫曹操的控制,還增加了自己的兵力。招降納叛:當關羽被圍困下邳逼到絕處,曹操為將關羽納為己用,格外厚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不惜成本,但是曹操仍失去關羽。上屋抽梯:汜水關守將卞喜和滎陽太守王植曾對關羽用「上屋抽梯」之計,兩人都先穩住關羽,提供住宿,使關羽失去戒心再企圖下手殺害關羽,可惜兩次都被人通風報信。而使關羽逃過一劫。以逸代勞:「軍事以近代遠,以逸代勞」。處理某些事效率愈快愈好,某些事則要沉著冷靜,才不至於亂了方寸而一敗塗地。孔明北伐時,司馬懿自知不敵,所以就是用這一招,掛一免戰牌在軍營外,以期蜀軍糧草一斷,就自然退兵。隔岸觀火:隔岸觀火並非鼓勵你冷眼旁觀毫無人性,而是教導你如何面對強敵。偷梁換柱:凡事不可被對方迷惑,不能只看錶面,要有堅定的意志,以免中了別人偷梁換柱之計。製造輿論:輿論是一種價值的判斷,是社會集體意識的表現,現今民主時代,輿論的力量甚至可以影響政府施政。利用天時:「天時」指的是時代環境、歷史需要、自然條件、天文氣候等,利用天時之計是乘時變化,有人得志而縱橫四海。三國中分別魏國得天時──一早控制好北方,吳國有地利──有長江之險,蜀國靠人和──大多百姓偏向蜀國。明知故問:「明知故問」指明知其意卻裝作不知,若是已看穿敵方意圖技倆,亦可用明知故問之計,故意裝作不知,將計就計博取信任讓敵方產生錯覺,我方在從中取利。在曹操煮酒論英雄一事中,曹操原想用計──指劉備是當時能與他並稱英雄的人,試探劉備有沒有稱霸之心,幸得劉備機警用此計逢凶化吉。混水摸魚:在兵法中混水摸魚是指人為的製造一種混亂迷離的環境,使對手在混亂中迷失或失去理性,以利我方從中達成目的。苦肉計:苦肉計是先把自己折磨一番,利用血淚去爭取接近敵人的機會,取得敵人信任暗地裡陰謀顛覆,達到預期目的。赤壁之戰時,吳將黃蓋就用此計。趁火打劫:趁火打劫有兩種方法,一是乘人之危混水摸魚;二是自己放火喊捉賊,達到劫奪別人充實自己的企圖。過河拆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兵法上為何要過河拆橋?因為不拆掉這座橋,將來可能對己不利,一旦危及到自身生命安全或造成利益沖突,英雄們也不得不忘恩負義過河拆橋。留意,長板坡大撤退,張飛拆橋,並不算此計。笑裡藏刀:兵法上笑裡藏刀是指運用計謀使敵人相信我方而疏於防備,我方便可暗中設計做好萬全准備在敵人無防備時,一舉攻下,是一種外柔內剛的取勝之計。曹操不但對敵人用此計,就連對己方人也用此計,楊修聰明過人,只要曹操,給點暗示,楊修又怎會不知自己將有殺生之禍呢?反間計:利用敵方心理弱點加以離間,定能收反間效果,誠然團結是勝利的基礎智謀尤勝武人。周瑜就是利用曹操的疑心,利用蔣干,引曹操殺蔡瑁、張允二人。擒賊擒王:在戰術應用上,攻擊重心應對准敵方首領或其指揮部,只要擊倒主將掌控全局,必定勝券在握。反客為主:反客為主之計就是在斗爭中,當處於被動地位的時候,設計爭取到主動控制權,在對決場合中主與客沒有明顯得界限,支配者是主被支配者是客,能從被動中爭取到主動的就是「反客為主」。激將計:世事以成敗論英雄,權術家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您若能使屬下或家人受刺激而激發潛能達到目的,您便成功的運用激將計了。虛張聲勢:虛張聲勢也是打腫臉充胖子、狐假虎威逞英雄,一旦西洋鏡被拆穿,戲便無法唱下去,除非有孔明之才,勸你凡事以實力為重。暗渡陳倉:暗渡陳倉是一種障眼法,現代人用來比喻男女偷情,商場上則抬面上掩飾抬面下。欲擒故縱:如果逼敵人太緊而使敵人無路可走,往往會遭到頑強的反撲,如果讓他逃走,不逼迫他,慢慢地削弱其氣勢、瓦解其士氣,再加以捕捉,這就是「欲擒故縱」的策略。調虎離山:調虎離山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引老虎離開深山,虎落平陽後射殺此虎;另一種是騙虎離開後再行收拾平日恃虎橫行的小雜碎。先發制人:兵法雲「兵貴神速」作戰時誰的軍隊速度快,搶得先發制人的有利的地位,誰就占上風,就會贏得勝利。空城計:空城計有兩種情況,一是故布疑陣困惑對方,使己方渡過危機;另一種是有計劃布局,誘敵深入後與予包圍殲滅。老年的趙雲,用此計嚇跑曹軍;孔明亦用此計嚇跑司馬懿。瞞天過海:諸葛亮五齣祁山時,因軍中缺糧,只得以瞞天過海之計裝神退敵,使魏兵誤以為真有鬼神而不顧防守麥田,瞞天過海是兵法中以假示真策略,製造令人堅信不疑的假象隱瞞自己真正意圖。圍魏救趙:諸葛亮三出祁山,以王平、張翼引魏兵決戰,當王、張兩將危急時並不救援反而另派姜維、廖化直接攻擊司馬懿大本營,如此不但解決危機還大獲全勝。拋磚引玉:蜀軍六齣祁山,蜀魏對壘司馬懿固守不戰,諸葛亮以木牛流馬騙得魏軍糧食萬石,分散營寨讓軍隊屯兵種田示弱,再虛搭窩棚誘敵,險燒死司馬父子三人於上方谷。借屍還魂: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為使部隊安全撤回蜀漢,不得不製造木雕像嚇走多疑的司馬懿,發揮了借屍還魂的效果。扮豬吃虎:司馬懿與曹爽同時爭權輔政,司馬懿為奪政權,以十年光陰等待曹爽自以為大權在握高枕無憂時,奪回兵權。聲東擊西:司馬昭以此計大敗蜀軍,司馬昭命各州積極製造戰船,表面上看似進攻東吳暗地裡卻派鍾會、鄧艾集結大軍秘密做進攻西蜀的准備,不久果然直搗蜀漢大敗蜀軍。走為上策:諸葛亮初任劉備軍師,曹操趁其羽翼未豐先行戮滅,劉備兵力薄弱,硬碰必定自取滅亡,只能走為上策。黃巾起義故事背景是在東漢末年至西晉初。東漢皇朝最後幾個皇帝都是昏庸無能,親信宦官,疏遠忠臣,導致朝廷腐敗,百姓生活痛苦不堪。據說漢靈帝在位時,張角曾遇見仙人,幸得天書,學得有效的治病方法,後雲游四方收徒,聚眾起義推翻腐敗的東漢王朝,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黃巾之亂。所謂亂世出英雄,於是就出現了像劉備、關羽、張飛、曹操等英雄人物。全國在大將軍何進的帶領下起兵剿滅黃巾賊,後又發生十常侍之亂。漢靈帝已故,漢少帝劉辯即位。何進欲殺皇宮里所有禍害皇帝的宦官,不料反被宦官誘殺。眾諸侯在袁紹和曹操的帶領下,沖入皇宮,將宦官趕盡殺絕,還誤殺了不少不留胡須的男人。少帝與陳留王劉協於慌亂中逃出皇宮。董卓亂政各路諸侯分頭尋找少帝與陳留王,最終由來自西涼的董卓找到。董卓護駕有功,趁機專權,掌握朝政。董卓後來廢了漢少帝,擁護陳留王即位為漢獻帝。董卓橫行霸道,殘害忠良,引起百姓和朝中大臣的憤怒。曹操欲行刺董卓,不料失敗而逃亡。曹操假傳聖旨,召集各路諸侯結盟反董卓。十八路諸侯在袁紹的率領下殺向首都洛陽,迫使董卓劫持皇帝遷都到長安。董卓後來與其義子,人稱武藝最高強的人呂布相爭美女貂蟬。呂布在王允的勸說下,殺了危害國家百姓的董卓 。逐鹿中原長沙太守孫堅於洛陽一口井底中發現了傳國玉璽,欲私藏起來。袁紹聞此事,大怒,欲逼孫堅交出玉璽。孫堅不肯,逃回長沙,路途中遭荊州劉表襲擊。孫堅為此事與劉表結怨,後發兵進攻荊州,不料死於戰中。在河北,袁紹與公孫瓚正在互相爭奪土地,爆發了界橋之戰。同時,許多官位低下的諸侯如劉備等正在建立起自己的實力。曹操廣招賢才,建立起了一支強悍的軍隊,准備霸佔中原。曹操崛起曹操奉迎流浪的漢獻帝,擁護獻帝,於許昌建新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剿滅他的對手如呂布、張綉、袁術等,日漸強大,稱霸中原。後來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之戰中一決雌雄,以寡敵眾大敗袁紹。曹操繼續揮軍北上,消滅袁氏勢力、大敗烏桓、平定遼東,統一了北方。曹操所稱霸的廣闊土地後成為建立魏國的基礎。孫策立業孫策自父親孫堅戰死後,常懷意志重振家業,稱霸江東。他拿父親所留下的遺物傳國玉璽與淮南袁術交換兵馬。孫策一旦掌握兵馬,同時又有追隨先父的老將、結拜兄弟周瑜、足智多謀的謀士等扶持,發兵進攻江東,經過多年苦戰,終於稱霸江東,坐鎮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為後來建立吳國打好了根深蒂固的基礎。不料,孫策遇刺受重傷身亡,由弟弟孫權繼承基業。孫權有周瑜、張昭等能臣勇將扶持,穩坐江東,建立起一股強大的實力。劉備興起劉備與關羽、張飛曾在桃園結義時立下承諾忠心輔佐漢室,拯救天下蒼生,不料只能空懷大志。劉備討伐黃巾雖有功,卻只得到縣令這個小官職。後來劉備投奔公孫瓚,就任平原太守,曾相約討伐董卓,於虎牢關前大戰呂布。曹操的父親曹嵩被徐州陶謙的部下張闓所殺,起兵攻打徐州雪恥。陶謙求助,劉備來到徐州協助陶謙抵擋曹操大軍。曹操退兵後,陶謙去世前將徐州交於劉備,劉備就任徐州牧。呂布被曹操打敗後,逃到徐州投奔劉備。劉備慷慨收留呂布,後來張飛惹怒呂布,不料呂布恩將仇報,反奪徐州。 後來袁術率兵打劉備,呂布便轅門射戟救了劉備,劉備卻恩將仇報,與曹操聯手消滅呂布。劉備同朝廷大臣密謀除掉專權欲篡位的曹操,不料事情暴露,劉備又叛曹操,斬殺曹將車胄奪徐州。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逃去投奔袁紹,又叛袁紹,後在汝南建立實力。曹操再次於汝南大敗劉備,迫使劉備逃往荊州投靠劉表。劉表讓劉備鎮守新野,以抵抗將要南征的曹操。劉備三顧茅廬,得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輔佐,如魚得水。曹操南征與赤壁之戰曹操自封丞相,統一北方後,舉兵南征荊州與江東。劉備於新野兩度殺退曹軍,不過失去城池,被迫南往荊州。劉表已故,荊州由幼子劉琮接管,長子劉琦留守江夏。劉備攜民渡江,來到襄陽城外,求劉琮讓他進城,被劉琮拒絕。劉琮後來投降曹操,荊州落入曹操手中。劉備不得已南下到江夏投靠劉琦,途中遭曹軍追殺,百姓死傷無數。為抵擋曹操兇猛的來勢,劉備派遣諸葛亮前往江東說服孫權結盟抗曹。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周瑜與曹操決一死戰。周瑜不容諸葛亮,多次想加害諸葛亮,但都沒成功。周瑜暫時放下殺諸葛亮的念頭,專心策劃對付曹操。最終,劉備與孫權的聯軍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大獲全勝,曹操往北逃亡 。劉備與孫權相爭荊州赤壁大戰後,孫權、劉備相爭荊州。周瑜領兵與曹家軍展開大戰,取勝後以為自己已經攻下荊州,不料曹家軍中諸葛亮調虎離山之計,荊州落入劉備手中,吳軍苦戰一無所獲。孫權不滿,派遣魯肅前往荊州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多次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推辭交出荊州,說等劉琦死後交出荊州。劉琦病逝後,劉備又說取得容身之地後再交出荊州。孫權、周瑜無奈,多次想辦法奪取荊州。周瑜使美人計,欲騙劉備到東吳娶孫權之妹為妻,實為扣留劉備在東吳,逼諸葛亮交出荊州以交換主公。東吳招親,弄假成真,劉備不但取得孫權之妹為妻,還安全地返回荊州。周瑜所使出的計謀屢屢被諸葛亮識破,未得成功。最終,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嘔血而死。馬超興兵復仇在西北方,猛將馬超為被曹操殺害的父親馬騰報仇,聯合韓遂、羌族興兵討伐曹操。馬超於潼關、渭水之戰中大敗曹操,曹操割須棄袍、倉惶逃脫。曹操採納謀士賈詡離間之計,成功地使馬超、韓遂二人互相猜疑,最後大動干戈。馬超被曹操打敗,逃去投奔漢中張魯,韓遂歸降曹操。馬超最終投降劉備,成為五虎上將之一。劉備終成帝業周瑜死後,東吳與劉備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惡劣,但未曾大動干戈。吳軍正與曹軍開戰,在濡須、合淝之戰中有勝也有敗。在荊州,諸葛亮勸說劉備發兵進攻西川,奪取巴蜀之地。劉備打敗劉璋,奪得西川,後又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劉備自封漢中王,擁有巴蜀、荊州,為後來建立蜀漢打好了基礎。如今,天下大勢已定,已有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擁有巴蜀、荊州,曹操稱霸中原、北方,孫權坐鎮江東。曹操病故,其子曹丕篡漢,結束了逾二百年的東漢王朝。曹丕改國號為魏,劉備聞曹丕篡漢,為保留漢室香火,在巴蜀稱帝,國號仍為漢。關、張之死孫權仍然一心要荊州,決定發兵拿荊州。東吳與曹魏和好,孫權受封南昌。孫權派遣大將呂蒙攻打荊州,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混入荊州,輕易奪取荊州。當時正於樊城攻打曹仁的關羽,得知自己中了調虎離山之計,不得已退守麥城,並派人前往成都求劉備派援兵。吳軍包圍麥城,將關羽困在城中。關羽欲突圍,不料中埋伏被擒。關羽被押往東吳,寧死不願投降孫權,被孫權斬首。劉備痛失荊州、義弟關羽,不禁深感悲憤,欲起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復仇。不料,張飛在睡夢中被部下范疆、張達暗殺,兩人逃往東吳。劉備因過度悲傷而昏迷過去,醒後不聽諸葛亮勸阻,一意孤行要為關羽復仇。夷陵之戰劉備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連敗吳軍。孫權拜書生陸遜為大都督,號令東吳三軍。劉備因連勝而大意,把大軍布陣於樹林中,犯下兵家大忌。陸遜以火攻,火燒連營,大敗蜀軍。陸遜因深怕曹丕會趁吳軍追殺慘敗的蜀軍時,發兵攻打東吳,因此放棄追擊蜀軍。果不出陸遜所料,魏軍果然進攻東吳,被吳軍大敗。 劉備敗軍抵達白帝城,劉備因過度悲傷而病倒,命垂旦夕。劉備於白帝城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說如若兒子劉禪昏庸無能,諸葛亮可廢掉劉禪,自立皇帝。諸葛亮誓言要忠心報答劉備待他的恩情,盡心協力輔佐劉禪匡復漢室。諸葛亮退五路兵馬,平定南蠻曹丕趁機聯合四路兵馬,一同殺向蜀漢,當中包括東吳、南蠻、羌族與蜀漢降將孟達。諸葛亮派馬超把守關口,使羌兵不敢進攻,再派魏延製造疑兵,使南蠻多疑不敢進攻,再派孟達生死之交李嚴寫信勸孟達退兵,再派趙雲把守關口,抵禦魏軍。此四路兵馬不敢輕舉妄動,不約而同地退了,只剩下東吳那一路兵馬,孤掌難鳴,只得退兵。最後,諸葛亮派能言善辯的鄧芝前往東吳,成功地說服孫權與蜀漢和好、再度結盟,一同抵抗曹魏。 南蠻王孟獲反叛,諸葛亮親領大軍前往不毛之地平定南蠻之亂。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以仁慈之心打動孟獲,使孟獲深感懊悔,並決心永遠歸降蜀漢。諸葛亮六齣祁山曹丕病逝,由其子曹睿繼位。孫權於東吳稱帝,國號吳。在蜀漢,諸葛亮上奏劉禪出師討伐魏國,決心完成劉備匡復漢室的遺願。可惜,諸葛亮年數將盡,而且蜀漢之實力不足以討伐魏國。諸葛亮六齣祁山,成功地收降將才姜維,決定將平生所學授予姜維。諸葛亮與魏司馬懿鬥智,雙方僵持已久。最終,諸葛亮因過於操勞,病倒,在五丈原病逝。臨終前,諸葛亮准備一樽木雕像嚇跑以為諸葛亮未死的司馬懿,爭取時間讓蜀軍撤退。司馬氏篡魏在魏國,曹睿死後曹芳繼位。司馬懿用計奪走掌握大權的曹爽的兵權,再將曹爽殺了。司馬懿病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繼續掌握魏國大權,常有篡位的野心。司馬兄弟廢了曹芳,立曹髦為帝。司馬師因患眼疾病故,司馬昭獨攬大權。曹髦欲除國賊司馬昭,不料司馬昭命部下成濟將曹髦殺了,後又偽裝悲傷,將弒君的罪名推到成濟身上,將成濟斬首。司馬昭後立曹奐為帝。三國歸晉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願,繼續興兵與魏國作戰。後主劉禪昏庸,聽信讒言,導致姜維失敗,後又廢了姜維的兵權。姜維為逃避奸臣的加害,屯田沓中。魏將鄧艾乘蜀漢大亂之際,發兵進攻。鄧艾大軍翻山越嶺,終於抵達成都城前。劉禪不戰而降,蜀漢滅亡。姜維為復興蜀漢,聯合與鄧艾不合的魏將鍾會除掉鄧艾,謀劃重建蜀漢。鍾會欲除掉司馬昭,不料事情被揭發,司馬昭派兵圍攻鍾會、姜維。鍾會死於亂箭之下、姜維身負重傷,感嘆無法完成劉備、諸葛亮的遺願,便拔劍自刎。在東吳,孫權死後,吳宮內亂。吳將諸葛恪欲專權,被孫綝所殺。孫綝後來獨攬大權,也存有篡位之心。他廢了吳主孫亮,立孫休為帝。孫休常懷有攘除國賊孫綝之心,聯合東吳老將丁奉除掉孫綝,奪回大權。不過,東吳的安寧並不長久。在魏國,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位,改國號為晉,自立皇帝,魏國滅亡。西晉起用老將杜預發兵進攻東吳,經一場惡戰後打敗吳軍。吳主孫皓投降,吳國滅亡。經過近百年的戰亂,三國時代終於落幕,由西晉統一了全中國,成就了又一個大一統王朝

⑼ 南天門後面有個雲彩是什麼成語

偷天換日

tōutiānhuànrì

[釋義] 暗中把天日換了。比喻暗中改變事物的真相;以達到矇混欺騙的目的。

[語出]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這個王婆;豈不是偷天換日的老手。」

[近義] 移花接木 弄虛作假

[反義] 正大光明

[例句] 搞陰謀詭計的人;經常採用~的卑劣伎倆來混淆黑白;蒙蔽群眾。

造句:

1、歹徒利用偷天換日的障眼法,以假鈔換走真鈔。

2、任他有偷天換日的本事,也難逃警方明察秋毫的法眼。

3、金光黨常以偷天換日的手法,騙取被害人的財物。

4、搞陰謀詭計的人,經常採用偷天換日的卑劣伎倆來混淆黑白,蒙蔽群眾。

5、你遇上了偷天換日的老千,當然輸得一塌糊塗。

6、想不到他監守自盜,偷天換日,真是膽大妄為。

拓展資料:

偷天換日的成語典故

《群音類選》是明朝萬曆年間重要的戲曲選本,內容十分豐富,居明朝萬曆戲曲選本之首。《如姬竊符》是其中戲曲之一,劇中情節源自於《史記.魏公子列傳》中的一段故事。

戰國時代,有一年,秦國圍攻趙國,由於情況危急,趙國平原君頻頻向魏王及魏國公子信陵君求援。原本魏王已派將軍晉鄙帶領十萬大軍前去救趙,後因害怕秦國報復,就把軍隊駐留在邊境,採取觀望策略。

信陵君為此憂心萬分,屢次請求魏王趕快出兵,又讓門下賓客辯士想方設法地勸說魏王,但魏王懼怕秦國,始終不肯出兵救趙。當時,信陵君門下有一食客叫侯嬴,建議信陵君盜取魏王兵符,帶領邊境上的軍隊前去救趙。

侯嬴還教信陵君去拜託魏王的愛妾如姬幫忙,因為信陵君曾對如姬有報父仇之恩。信陵君依照侯嬴所建議去做,於是就有了「如姬竊符」的情節。因此,「偷天換日,強似攜雲握雨」的意思就是∶為了報答信陵君的大恩,我來魏王的寢宮盜符,用偷天換日的手法,勝過用博取魏王的恩愛來取得。

後來,「偷天換日」就被引用為成語,比喻騙局很大且玩弄手法極巧妙。



⑽ 一下就好了我說我要不要這樣子你說說了小心了嗎你也許吧台詞典故障眼法亻匕首都在不好多少錢啊你也我都

嗶嗶哇啦的說了一大堆亂七八糟什麼東西呀,問題在說什麼東西。?那了吧,亂了吧。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