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過門不入典故

過門不入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22 19:41:27

成語典故及意思

破釜沉舟: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春、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望梅止渴:曹操帶兵走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士兵們渴得很,為了激勵士氣,曹操就對士兵們說:"前面不遠處有很大的一片梅樹林,梅子特別多,又甜又酸,到時我們吃個痛快。"士兵們聽了,一個個都流出口水來,不再嚷渴了,行軍的速度也加快了。

雞鳴狗盜: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准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高山流水:一日,老師對伯牙說:「我帶你去尋一個仙師點化點化,好嗎?伯牙一口答應,高高興興地背著琴隨老師乘船來到東海蓬萊山,老師讓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師去了。 伯牙在這巍峨蒼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見老師歸來,便沿一條山路尋去。繞過一個山頭之後,不想卻有一幅奇景掛在眼前:真是雲中飛瀑,霧中清泉,水花四濺如珍珠,激音回盪如仙樂。伯牙頓感天眼大開,靈感湧起,便席地而坐,撫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後傳來老師的聲音:「哈哈,哈哈……仙師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所說的仙師就是大自然啊。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成就的。從此,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 後來,俞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只好在漢陽江口停留。待風平之後,一輪仲秋之月便從浮雲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面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贊嘆不已。 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你能識琴之優劣嗎?」 樵夫接琴觀之,答道:「此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必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只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後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此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伯牙聽罷,心悅誠服,便又調弦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鍾,賤字子期。」伯牙嘆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仲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仲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並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台,琴破弦絕。 後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一琴台,以資紀念。 據記載,伯牙台建於北宋,清代重修,後破敗,解放後修復。碑廊門額上有「琴台」二字,相傳為北宋書法家手筆。今天,歷經風雨的伯牙台已成為漢陽的一個重要風景點,殿堂里金碧輝煌,殿堂前是相傳為伯牙撫琴的漢白玉築成的琴台。當你在稍遠處駐足默立的時候,在那湖光山色,濃蔭繁花當中,你會看到碑廊門額上的那四個字:高山流水。它成了一個召喚,永遠回響在我們的耳邊!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自此,孫臏便聞名天下了。

紙上談兵: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曲高和寡: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意為曲調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難得。後也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少。 字面解釋是音調高了能夠附和的就少了。 可以用來解釋:過於優秀能夠和它相提並論的就少了~ 宋玉是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學生。有一天,楚襄王問宋玉:「現在不少人對你有意見,你是不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宋玉轉彎抹角地回答說:「有位歌唱家在我們都城的廣場上演唱,唱《下里》《巴人》這些通俗歌曲時,有幾千聽眾跟著唱起來;唱《陽春》《白雪》這類高深歌曲時,能跟著唱的只有幾十人;到了唱更高級的歌曲時,跟著唱的只有幾個人了。從這里可以看出,曲調越是高深,能跟著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說三道四。 「和」(音賀)指跟著別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這個成語後來比喻言論、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時也用來諷刺別人自命不凡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意為曲調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難得。後也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少。 字面解釋是音調高了能夠附和的就少了。
可以用來解釋:過於優秀能夠和它相提並論的就少了~ 宋玉是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學生。有一天,楚襄王問宋玉:「現在不少人對你有意見,你是不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宋玉轉彎抹角地回答說:「有位歌唱家在我們都城的廣場上演唱,唱《下里》《巴人》這些通俗歌曲時,有幾千聽眾跟著唱起來;唱《陽春》《白雪》這類高深歌曲時,能跟著唱的只有幾十人;到了唱更高級的歌曲時,跟著唱的只有幾個人了。從這里可以看出,曲調越是高深,能跟著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說三道四。 「和」(音賀)指跟著別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這個成語後來比喻言論、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時也用來諷刺別人自命不凡。

樂不思蜀:故事發生在三國,涉及人物是劉禪,司馬昭.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棵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道:「咦,這話怎麼像是谷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過門不入:禹是鯀的兒子。堯命鯀治水,鯀的治水方法不對頭,水來土掩,積土阻水,結果失敗。鯀因此而被處死。堯讓位給舜以後,舜命禹繼續治水。禹接受父親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經過整整十三年,終於制服了洪水。 禹為了治水,幾次到過家鄉,而且曾經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還聽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沒有時間進去看看。禹說:"時間寶貴,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陰,也要愛惜!"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後來一直被人們所傳頌。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說:「我要是見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卻說:「我哪裡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隻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塗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孺子可教:古時候有個人名叫張良,是漢朝的政治家。在年輕的時候,他的國家韓國被秦國滅掉,當時張良曾僱人刺殺秦始皇。但是刺殺失敗了,秦始皇到處搜查他,張良就在下邳這個地方隱蔽了起來。 有一天,張良出門散步,當他走到一座橋頭時,見一位老人坐在那裡。 老人見張良走過來,把一隻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年輕人,我的鞋子掉在 橋下了,去把它給我揀上來。" 張良先是一愣,他怎麼用命令的口氣呢?又一想,他這么大年齡了, 就沒有和他計較,馬上到橋下,把鞋子給他揀了上來。 老人把腳一伸,又說:"給我穿上!"張良心裡想:這個老人真是得寸進尺 啊。既然已經把鞋子揀上來了,就替他穿上吧,於是張良跪下來給他穿上鞋。 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來,看了一眼張良就走了。張良看見老人的舉動 有一點奇怪,獃獃地看著他的背影。 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還算懂事, 是可以培養教育的,過五天後,你在天亮時,到這里來見我。" 張良見老人是有些古怪,但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希望能從老人那裡學到 一些本領。 到第五天張良一大早就來到橋頭,只見老人已經先來了,正坐這等他呢。 老人表現出生氣的樣子說:"你這個年輕人比我這個老頭子來得還晚,過五天再 來找我。" 張良只好回來。過了五天,天還沒有亮,張良就來到橋頭,這次又老人 先到了。老人再次責備他,又讓張良五天後再來。 又過五天,這一次張良沒有到半夜就來到橋頭。這次老人還沒有來。 張良等了一會,老人才提著燈籠來。 老人見張良感到滿意,說:"年輕人就應該是這樣。"之後,將一本 《太公兵法》送給了張良。 此後,張良認真讀它,反復讀它,反復鑽研。終於幫助劉邦打敗秦王朝, 建立了漢朝。張良成為開國功臣。
〔注〕: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孺子可教」這句成語,用於年長人稱贊年輕 人有培養成材的前途。 孺子:指小孩子,也可指年輕人。

起死回生: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人,本名秦越人。據傳他少時曾從長桑君學醫,擅長診脈,能夠洞察內腑五臟的症結,醫術極為高明。一次扁鵲到了虢國,聽說虢國太子暴亡不足半日,還沒有裝殮。於是他趕到宮門告訴中庶子,稱自己能夠讓太子復活。中庶子認為他所說是無稽之談,人死哪有復生的道理。扁鵲長嘆說:「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試著診視太子,應該能夠聽到他耳鳴、看見他的鼻子腫了,並且大腿及至陰部還有溫熱之感。」中庶子聞言趕快入宮稟報,虢君大驚,親自出來迎接扁鵲。扁鵲說:「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謂的『屍厥』。人接受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陽主上主表,陰主下主里,陰陽和合,身體健康;現在太子陰陽二氣失調,內外不通,上下不通,導致太子氣脈紛亂,面色全無,失去知覺,形靜如死,其實並沒有死。」扁鵲命弟子協助用針砭進行急救,刺太子三陽五會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過來。扁鵲又將方劑加減,使太子坐了起來。又用湯劑調理陰陽,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癒了。這件事傳出後,人們都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絕技。

Ⅱ 中華成語典故主人公

程門立雪的主人公是誰
楊時(1053—1135)字中立,號龜山,祖籍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南劍將樂人。北宋哲學家、文學家、官吏。熙寧九年進士,歷官瀏陽、餘杭、蕭山知縣,荊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龍圖閣直學士專事著述講學。先後學於程顥、程頤,同游酢、呂大臨、謝良佐並稱程門四大弟子。又與羅從彥、李侗並稱為「南劍三先生」。晚年隱居龜山,學者稱龜山先生。
程門立雪的主人公主要功績
思想上,楊時一生精研理學,特別是他「倡道東南」,對閩中理學的興起,建有篳路藍縷之功,被後人尊為「閩學鼻祖」,他的著述頗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楊龜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學思想繼承了二程的思想體系,被後人稱之為「程氏正宗」。楊時還用《華嚴宗》、《易經》的內容來闡述他的哲學思想,並用孔孟的《大學》、《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誠「形色」、「天性」等概念來豐富、擴充自己的思想。對「理一分殊」「明鏡」等學說有新的創見,還在自然觀上,吸收了張載「氣」的唯物主義學說。他的哲學思想對後來的羅從彥、李侗、朱熹等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對我國的古代哲學,特別是思辨哲學方面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他的哲學思想流傳到國外,在南朝鮮、日本的影響很大。
政治上,他在擔任地方官吏時,所到之處「皆有惠政、民思不忘」。在虔州任司法時(1098年),秉公辦案,剛正不阿;在瀏陽任知縣時(1093年),積極上書朝廷,反映實情,賑濟災民;在餘杭任知縣時(1106年),頂住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實為其母築墳的害民之舉,在蕭山任知縣時(1112年)修築湘湖,蓄水灌田。後人建祠堂、描畫像祭祀他。楊時在朝廷任職時,不畏權勢,據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見識,所行不乏愛國之舉。他以「棄軍而歸」「帥臣失敗」為由,對貪生怕死的童貫「明正典刑」,他還上疏斥責奸相蔡京等人聚斂「花石綱」,以為此舉有「誤國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廢除之,並堅決反對割地求和的投降賣國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將李綱,但楊時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願明詔有司,條具祖宗之法,著為綱目……」甚至認為奸相蔡京所作所為是「繼神宗為名,實扶王安石以圖身利」,「今日之禍,安石啟之」,要求「追奪(安石)王爵,毀去配享之像」,這表現了楊時復古、保守的一面。
成語故事程門立雪
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在40多歲時與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了。程頤一覺醒來,才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
禮儀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古人雲:「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學習要堅持不懈。
求學師門,誠心專志。
信念堅定,不畏艱辛。
成語故事程門立雪的相關人物
北宋理學創始人程顥、程頤兄弟是河南洛陽人,生於湖北武漢黃陂區。
這則成語里的「程」就是指著名理學家、「鳳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頤。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被世人稱為「二程夫子」。
據史料記載,北宋理學創始人程顥、程頤兄弟曾在黃陂生活16年,留下了多處遺跡,如「程門立雪」、「聰明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黃陂區黨史辦退休幹部陳瑞華和區文化館原館長黎世炎對「二程」的研究始於1994年。10年中他們跋涉千里、查閱史料百萬字,走遍了黃陂及周邊地區,經核對證實,分居在黃陂的「二程」後裔實屬嫡系。他們自「二程」祖父於宋太平興國年間來黃陂,到2004年,已有40代子孫,分居在黃陂的35個灣組,多達1.5萬人。周邊的孝昌縣豐山鎮、紅安縣二程鎮等處,也居住著少量「二程」後裔。
兩位老人對「二程」的研究引起了史學界的關注,市圖書館研究員、文史專家徐明庭對「二程」後裔的考證與發現給予了肯定。他們的論文《對「二程」夫子在黃陂人文資源的考察》,也引起了美英等國漢學家關注,並贊頌兩位老人為「二程」新儒學研究拓寬了新視野。
「程子讀書台,在縣東五里,宋慶歷年間,二程讀書於此。」程子讀書台又名「鳳凰台」,因相傳在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鳳集於東崗,產九子於其上而得名。二程在黃陂學習、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時即讀書於其台之樓上,故也名程台。「其樓曰夜月樓,虛窗晃明,美景澄清,無屋舍煙火之湊密、兒童雞犬之聲雜,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學,伊洛學派亦肇基於孝感」。程頤十八歲後,游伊洛、進太學,就學於周敦頤,著《顏子好學論》等書,逐步創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學流派,形成獨樹一幟的「程朱理學」,其學說受到許多名彥碩儒的推崇。
程是指宋代理學家程頤。立雪是指學徒站在雪中虔誠求道。「程門立雪」的原意是說:冒著大雪在程頤門前站著。用來形容尊敬老師,虔誠求教。
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他與兄長程顥都是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被世人稱為二程。他們出身於官宦世家。兄長程顥字伯淳,長期居住洛陽聚徒講學;程頤前後從事講學和著書達30餘年。二程思想各有側重,程顥著有《定性書》、《識仁篇》等,程頤則有《易傳》、《顏子所好何學論》傳世。因二人在重大問題上意見一致,後人對他們的思想言論不加細分,便將兩人的語錄和著作合編成《二程全書》。
二程故里。村東還遺存有石碑一座,上書「聖旨」,下書「兩程故里」。村中遺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學堂大殿和兩座講堂,「程門立雪」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
程顥、程頤在前人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學思想。他們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萬事萬物都是由「道」派生出來的,君王要治理好國家,必須「行以順道」,以德為主,與法制兼顧。這些思想自成一家,獨成體系。後人就把他們創立的這套思想體系稱為伊洛學派。後來,經過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終使二程的理學思想發展為「程朱理學」。

Ⅲ 過門不入的成語典故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成語故事
上古時代,曾出現過一次大洪水,長達20多年,受災面積很大。
當時正是舜當政期間,他派(治水未遂而被堯處死的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吸取了其父治水的教訓,採用疏通的方法,依地形規劃水道,引洪水入河、入海,終於平定了洪水。
然而治水過程中還有幾段插曲:禹到了30多歲還沒結婚,在塗山(今浙江紹興市柯橋區西北)遇到一個名叫女嬌的姑娘,兩人相互十分愛慕,便成了親。可婚後4天禹就出去治水了。
治水13年中,禹曾3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一次孩子還在襁褓中哭;一次孩子剛學會喊爸爸;還一次孩子已長大,要留下父親。而禹一次也沒進入自己的家門,因為時間太過匆忙了。
過門不入
釋義
路過家門卻不進去。形容恪盡職守,公而忘私。
典故
溯源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亦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注釋
過:路過;入:進入。
成語故事
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我國是堯、舜相繼掌權的傳說時代,那時,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鬧一次水災。有一次,黃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的水災,洪水橫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穀不收,人民死亡。活著的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大家公推鯀去辦理。堯不贊成,說:「他很任性,可能辦不成大事。」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到治水的地方以後,沿用了過去傳統的水來土擋的辦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築堤,堵塞漏洞的辦法。他把人們活動的地區搞了個象圍牆似的小土城圍了起來,洪水來時,不斷加高加厚土層。但是由於洪水兇猛,不斷沖擊土牆,結果弄得堤毀牆塌,洪水反而鬧得更凶了。就這樣,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鯀死了3年屍體卻沒有腐爛,有人用刀剖開他的肚子,禹就從裡面跳出來了,而鯀自己卻變成了一頭黃熊隱入到山中去了。
禹長大後,暗暗發誓,一定要繼承父親的事業,治服洪水。後來,舜就派禹去治水。禹為了吸取父親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就帶領契、棄等人和徒眾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頭、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並在重要的地方堆積一些石頭或砍伐樹木作為記號,便於治水時作參考。據說有一次他們走到山東的一條河邊,突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山洪暴發了,一下子捲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沒了,有些人在翻滾的水流中失蹤了。大禹的徒眾受了驚駭,因此後來有人就把這條河叫徒駭河(在今山東禹城和聊城縣一帶)。
應該一番辛苦的考察後,禹了解到只用堵的方法治水是不行的,於是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治水的工作非常的辛苦,禹為了治水,直到30多歲才結婚。據說,大禹在接到舜帝使命出發治水時,和妻子塗山氏才新婚第四天。大禹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十三年沒有回一次家。
傳說禹有三次帶人修路過自己的家門,他都沒進去看看。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至今,鄉間還流傳著這樣的歌:一過家門聽罵聲,二過家門聽笑聲,三過家門捎口訊,治平洪水轉家中。這四句普普通通的家常話,體現了大禹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禹三過家門不入的事傳遍了各地,人們都很受感動。
因為禹治水有功,所以舜年老以後,大家都推選禹作為繼承人。舜死後,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後裔懷念。
後來,人們就用「過門不入」形容恪盡職守,公而忘私。
大禹小傳。
大禹,姓姒,亦稱大禹,夏禹,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遠古時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堯帝開始起用禹的父親鯀治理洪水。鯀治水九年也沒有成功,結果被舜殺死。後來,禹繼承父親的事業,擔當起治理洪水的重任。他從冀州開始,踏遍九州進行實地考察,決定採用因勢疏導洪水的辦法,終於治水成功。
大禹曾在紹興娶塗山氏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離家治水去了。他婚後離家十三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而不進去。「三過家門而不入」和吃苦耐勞、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傳為千古佳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Ⅳ 成語故事的典故和意思

望梅止渴
曹操帶兵走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士兵們渴得很,為了激勵士氣,曹操就對士兵們說:"前面不遠處有很大的一片梅樹林,梅子特別多,又甜又酸,到時我們吃個痛快。"士兵們聽了,一個個都流出口水來,不再嚷渴了,行軍的速度也加快了。
破釜沉舟
項羽擔任了援趙大軍的主帥,下令士兵每人帶足三天的口糧,然後又下令砸碎全部行軍做飯的鍋。將士們都愣了,項羽說:「沒有鍋,我們可以輕裝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趙國!至於吃飯嘛,讓我們到章邯軍營中取鍋做飯吧!」大軍渡過了漳(zhāng)河,項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時燒掉所有的行軍帳篷。戰士們一看退路沒了,這場仗如果打不贏,就誰也活不成了。
項羽指揮楚軍很快包圍了王離的軍隊,同秦軍展開了9次激烈的戰斗,渡河的楚軍無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個個如下山猛虎,個個都奮勇拼殺。沙場之上,煙塵蔽日,殺聲震天。楚軍將士越斗越猛,直殺得山搖地動,血流成河。經過多次交鋒,楚軍終於以少勝多,把秦軍打得大敗,殺死了秦將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被打得走投無路,放火自焚(fén)而死,章邯帶著殘兵敗將急忙後退。那些舊貴族派來的援軍,看到項羽大獲全勝,又是佩服,又是害怕。從此項羽就做了上將軍,諸侯的軍隊都歸他統率。

高山流水
一日,老師對伯牙說:「我帶你去尋一個仙師點化點化,好嗎?

伯牙一口答應,高高興興地背著琴隨老師乘船來到東海蓬萊山,老師讓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師去了。

伯牙在這巍峨蒼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見老師歸來,便沿一條山路尋去。繞過一個山頭之後,不想卻有一幅奇景掛在眼前:真是雲中飛瀑,霧中清泉,水花四濺如珍珠,激音回盪如仙樂。伯牙頓感天眼大開,靈感湧起,便席地而坐,撫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後傳來老師的聲音:「哈哈,哈哈……仙師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所說的仙師就是大自然啊。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成就的。從此,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

後來,俞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只好在漢陽江口停留。待風平之後,一輪仲秋之月便從浮雲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面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贊嘆不已。

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你能識琴之優劣嗎?」

樵夫接琴觀之,答道:「此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必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只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後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此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伯牙聽罷,心悅誠服,便又調弦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鍾,賤字子期。」伯牙嘆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仲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仲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並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台,琴破弦絕。 後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一琴台,以資紀念。

據記載,伯牙台建於北宋,清代重修,後破敗,解放後修復。碑廊門額上有「琴台」二字,相傳為北宋書法家手筆。今天,歷經風雨的伯牙台已成為漢陽的一個重要風景點,殿堂里金碧輝煌,殿堂前是相傳為伯牙撫琴的漢白玉築成的琴台。當你在稍遠處駐足默立的時候,在那湖光山色,濃蔭繁花當中,你會看到碑廊門額上的那四個字:高山流水。它成了一個召喚,永遠回響在我們的耳邊!

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圍魏救趙
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自此,孫臏便聞名天下了。

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曲高和寡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意為曲調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難得。後也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少。
字面解釋是音調高了能夠附和的就少了。
可以用來解釋:過於優秀能夠和它相提並論的就少了~
宋玉是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學生。有一天,楚襄王問宋玉:「現在不少人對你有意見,你是不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宋玉轉彎抹角地回答說:「有位歌唱家在我們都城的廣場上演唱,唱《下里》《巴人》這些通俗歌曲時,有幾千聽眾跟著唱起來;唱《陽春》《白雪》這類高深歌曲時,能跟著唱的只有幾十人;到了唱更高級的歌曲時,跟著唱的只有幾個人了。從這里可以看出,曲調越是高深,能跟著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說三道四。
「和」(音賀)指跟著別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這個成語後來比喻言論、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時也用來諷刺別人自命不凡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意為曲調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難得。後也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少。
字面解釋是音調高了能夠附和的就少了。
可以用來解釋:過於優秀能夠和它相提並論的就少了~
宋玉是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學生。有一天,楚襄王問宋玉:「現在不少人對你有意見,你是不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宋玉轉彎抹角地回答說:「有位歌唱家在我們都城的廣場上演唱,唱《下里》《巴人》這些通俗歌曲時,有幾千聽眾跟著唱起來;唱《陽春》《白雪》這類高深歌曲時,能跟著唱的只有幾十人;到了唱更高級的歌曲時,跟著唱的只有幾個人了。從這里可以看出,曲調越是高深,能跟著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說三道四。
「和」(音賀)指跟著別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這個成語後來比喻言論、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時也用來諷刺別人自命不凡

樂不思蜀

故事發生在三國,涉及人物是劉禪,司馬昭.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

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

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

,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

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棵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道:「咦,這話怎麼像是谷正說的?」

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

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過門不入
禹是鯀的兒子。堯命鯀治水,鯀的治水方法不對頭,水來土掩,積土阻水,結果失敗。鯀因此而被處死。堯讓位給舜以後,舜命禹繼續治水。禹接受父親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經過整整十三年,終於制服了洪水。

禹為了治水,幾次到過家鄉,而且曾經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還聽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沒有時間進去看看。禹說:"時間寶貴,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陰,也要愛惜!"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後來一直被人們所傳頌
負荊請罪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說:「我要是見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卻說:「我哪裡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隻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塗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孺子可教
古時候有個人名叫張良,是漢朝的政治家。在年輕的時候,他的國家韓國被秦國滅掉,當時張良曾僱人刺殺秦始皇。但是刺殺失敗了,秦始皇到處搜查他,張良就在下邳這個地方隱蔽了起來。 有一天,張良出門散步,當他走到一座橋頭時,見一位老人坐在那裡。 老人見張良走過來,把一隻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年輕人,我的鞋子掉在 橋下了,去把它給我揀上來。" 張良先是一愣,他怎麼用命令的口氣呢?又一想,他這么大年齡了, 就沒有和他計較,馬上到橋下,把鞋子給他揀了上來。 老人把腳一伸,又說:"給我穿上!"張良心裡想:這個老人真是得寸進尺 啊。既然已經把鞋子揀上來了,就替他穿上吧,於是張良跪下來給他穿上鞋。 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來,看了一眼張良就走了。張良看見老人的舉動 有一點奇怪,獃獃地看著他的背影。 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還算懂事, 是可以培養教育的,過五天後,你在天亮時,到這里來見我。" 張良見老人是有些古怪,但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希望能從老人那裡學到 一些本領。 到第五天張良一大早就來到橋頭,只見老人已經先來了,正坐這等他呢。 老人表現出生氣的樣子說:"你這個年輕人比我這個老頭子來得還晚,過五天再 來找我。" 張良只好回來。過了五天,天還沒有亮,張良就來到橋頭,這次又老人 先到了。老人再次責備他,又讓張良五天後再來。 又過五天,這一次張良沒有到半夜就來到橋頭。這次老人還沒有來。 張良等了一會,老人才提著燈籠來。 老人見張良感到滿意,說:"年輕人就應該是這樣。"之後,將一本 《太公兵法》送給了張良。 此後,張良認真讀它,反復讀它,反復鑽研。終於幫助劉邦打敗秦王朝, 建立了漢朝。張良成為開國功臣。
〔注〕: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孺子可教」這句成語,用於年長人稱贊年輕 人有培養成材的前途。
孺子:指小孩子,也可指年輕人。
起死回生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人,本名秦越人。據傳他少時曾從長桑君學醫,擅長診脈,能夠洞察內腑五臟的症結,醫術極為高明。
一次扁鵲到了虢國,聽說虢國太子暴亡不足半日,還沒有裝殮。於是他趕到宮門告訴中庶子,稱自己能夠讓太子復活。中庶子認為他所說是無稽之談,人死哪有復生的道理。扁鵲長嘆說:「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試著診視太子,應該能夠聽到他耳鳴、看見他的鼻子腫了,並且大腿及至陰部還有溫熱之感。」中庶子聞言趕快入宮稟報,虢君大驚,親自出來迎接扁鵲。
扁鵲說:「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謂的『屍厥』。人接受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陽主上主表,陰主下主里,陰陽和合,身體健康;現在太子陰陽二氣失調,內外不通,上下不通,導致太子氣脈紛亂,面色全無,失去知覺,形靜如死,其實並沒有死。」
扁鵲命弟子協助用針砭進行急救,刺太子三陽五會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過來。扁鵲又將方劑加減,使太子坐了起來。又用湯劑調理陰陽,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癒了。
這件事傳出後,人們都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絕技。
haha

Ⅳ 出自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文過飾非 白駒過隙 過猶不及 八仙過海,各顯神... 矯枉過正 過江之鯽 事過境遷 聞過則喜 三過其門而不入 白駒過郄 八仙過海 時過境遷 大喜過望 豐屋之過 得過且過 事不過三 有過之而無不及 百代過客 過眼雲煙 矇混過關 八仙過海,各顯其... 事過情遷 瞞天過海 言過其實 棄過圖新 雨過天晴 記功忘過 計過自訟 操之過急 事過景遷 棄瑕忘過 過河拆橋 騏驥過隙 三個臭皮匠,賽過... 改過不吝 不過爾爾 雁過留聲 雁過拔毛 人非聖賢,孰能無... 不求有功,但求無... 有過之無不及 青過於藍 過河卒子 過目成誦 過五關斬六將 秋風過耳 過門不入 觀過知仁 過眼煙雲 老鼠過街,人人喊... 閉門思過 招搖過市 才氣過人 過隙白駒 過屠門而大嚼 有過之,無不及 改過自新 計功補過 撟枉過正 過從甚密 過時黃花 不曾序過 過目不忘 委過於人 雨過天青 過橋拆橋 容頭過身 走過場 過五關,斬六將 過庭之訓 東風過耳 過橋抽板 過街老鼠 才識過人 微過細故 將功補過 意望已過 刀過竹解 過化存神 矯枉過中
攻過箴闕 言之過甚 飄洋過海 過府沖州 列功覆過 撟抂過正 行不貳過 將功折過 水過鴨背 赦過宥罪 聲聞過情 窗間過馬 老鼠過街 救過不贍 泥菩薩過江 飾非掩過 進思盡忠,退思補... 才過屈宋 過路財神 神經過敏 駒光過隙 護過飾非 代人受過 悔過自新 恥言人過 雲煙過眼 文過遂非 朝過夕改 遷善改過 使功不如使過 供過於求 雁過撥毛 省愆寡過 改過遷善 矯枉過直 掩過飾非 衣錦過鄉 飾非文過 過程式控制制 過為已甚 過而能改 雲過天空 知過必改 過都歷塊 過甚其詞 齒過肩隨 文過其實 補過拾遺 補過飾非 風流罪過 煙雲過眼 駟之過隙 遂非文過 名聲過實 順過飾非 退思補過 枉矯過激 過甚其辭 過市招搖 枕席過師 掩鼻而過 操之過激 悔過自責 矯枉過當 名過其實 漫天過海 福過災生 閉閣思過 過屠大嚼 求過於供 閉合思過 風流事過 操之過蹙 改過從善 救過補闕 怙過不悛 生功止過 操之過切 飾非遂過 知過能改
飾非養過 當面錯過 改過作新 肝膽過人 如風過耳 談過其實 救過不暇 飄風過耳 掩過揚善 救過不給 使愚使過 引過自責 以功補過 駟之過蠙 沖州過府

Ⅵ 成語典故代人物

1
成語抄故事中的人物
背水一戰(韓信 ) 指鹿為馬(趙高) 入木三分(王羲之 ) 紙上談兵( 趙括)驚弓之鳥( 更羸) 鐵杵成針(李白 ) 聞雞起舞(祖逖 )過門不入(大禹 )韋編三絕(孔子 ) 單刀赴會(關羽) 對症下葯(朱熹)破釜沉舟(項羽) 七步成詩(曹植)卧薪嘗膽(勾踐)鑿壁借光(匡衡) 鞠躬盡瘁(諸葛亮)圖窮匕見(荊軻) 樂不思蜀(劉禪) 殺妻求將(吳起)精忠報國(岳飛)草木皆兵(苻堅 ) 圍魏救趙(孫臏 )投筆從戎( 班超 )望梅止渴(曹操

Ⅶ 成語典故

愛屋及烏 安然無恙 安如泰山 安居樂業 安步當車
矮子看戲 暗渡陳倉 暗箭傷人 按部就班 按圖索驥
B 百發百中 百無聊賴 百聞不如一見 百折不撓 敗軍之將
抱瓮灌畦 抱薪救火 伯樂相馬 杯水車薪 杯弓蛇影
別無長物 八仙過海 八面玲瓏 篳路藍縷 閉門造車
拔山舉鼎 包藏禍心 拔苗助長 博士買驢 背水一戰
半途而廢 補天浴日 賓至如歸 敝帚自珍 鞭長莫及
兵不厭詐 兵不血刃 比肩接踵 比上不足
比下有餘 不可同日而語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求甚解 不覺技癢 不恥下問 不寒而慄
不速之客 不稂不莠 不刊之論 不苟言笑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學無術 不自量力 不可多得 不甚了了 不屈不撓
班門弄斧 別開生面 病入膏肓 步履蹣跚 並行不悖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不遺餘力 不可救葯
C 差強人意 滄海桑田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乘風破浪 草木皆兵
垂 頭 喪 氣 巢毀卵破 車水馬龍 車載斗量 沉魚落雁
赤膊上陣 出爾反爾 初出茅廬 才高八斗 朝中有人好當官
此地無銀三百兩 唇亡齒寒 痴人說夢 從善如流
D 獨當一面 多多益善 呆若木雞 弟子掩目 東施效顰
打草驚蛇 道聽途說 洞見症結 東食西宿 登 徒 子
得其所哉 倒履相迎 倒行逆施 大材小用 大公無私
大勢已去 短兵相接 對牛彈琴 東山再起 對症下葯
當局者迷 董狐之筆 頂天立地 單者易折 大義滅親
得過且過
E 爾虞我詐 二桃殺三士
F 方寸之地 飛鳥驚蛇 非驢非馬 吠形吠聲 佛頭著糞
防微杜漸 馮唐易老 風馬牛不相及 廢學如斷織 斧 正
覆水難收 奉公守法 扶桑 分庭抗禮 負重致遠
負荊請罪 腹 稿
G 高枕無憂 高山流水 賈人渡河 割席分座 孤注一擲
耕前鋤後 功虧一簣 狗尾續貂 刮目相看 瓜田李下
顧曲周郎 歸馬放牛 過河拆橋 過門不入 狗肉朋友
管中窺豹 剛愎自用 攻難守易 管窺錐指 管鮑之交
掛 羊 頭
賣 狗 肉 各自為政 瓜代有期 解鈴還需系鈴人 改過自新
H 含沙射影 汗流浹背 汗馬功勞 邯鄲學步 汗牛充棟
害群之馬 合浦還珠 胡服騎射 黃梁美夢 火樹銀花
虎口餘生 侯門如海 後生可畏 後顧之憂 後來居上
涸轍之鮒 狐假虎威 狐疑不決 鶴立雞群 華而不實
畫虎類犬 畫蛇添足 畫龍點睛 畫餅充飢 頑石點頭
好逸惡勞 畫荻教子 囫圇吞棗 沆瀣一氣
J 機不可失 雞口牛後 雞鳴狗盜 雞犬升天 雞口牛後
疾風知勁草 家徒四壁 漸入佳境 竭澤而漁 居心叵測
見錢眼開 見卵求雞 堅壁清野 家喻戶曉 江郎才盡
驚弓之鳥 精衛填海 井底之蛙 嗟來之食 捷足先得
九牛一毛 錦囊妙句 居安思危 蕉鹿自欺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錦上添花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錦綉前程
盡善盡美 近水樓台 見怪不怪 積羽沉舟
K 曠日持久 開卷有益 空穴來風 刻舟求劍 困獸猶斗
快刀斬亂麻 看人下菜碟 空 城 計 口不二價 口蜜腹劍
膾炙人口 口若懸河
L 狼狽為奸 濫竽充數 樂不思蜀 老馬識途 勞思逸淫
臨時抱佛腳 樂此不疲 鹿死誰手 利令智昏 魯侯養鳥
樂極生悲 厲兵秣馬 樑上君子 兩袖清風 馬革裹屍
螺螄殼里做道場 捋 虎 須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洛陽紙貴 浪子回頭金不換
量體裁衣 臨渴掘井 弄 巧 成 拙 路不拾遺 兩兒辯日
柳暗花明
M 毛遂自薦 毛將焉附 夢筆生花 目不見睫 模稜兩可
盲人摸象 盲人瞎馬 名韁利鎖 馬革裹屍 馬首是瞻
名落孫山 梅開二度 門庭若市 門可羅雀 木人石心
目無全牛 沐猴而冠 莫 須 有 孟母三遷 孟母斷機
磨穿鐵硯 磨杵成針 明目張膽 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買櫝還珠
滿城風雨 馬首是瞻 目不識丁
N 南山可移 南轅北轍 南柯一夢 內助之賢 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
怒發沖冠 難兄難弟 難至節見 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
O 嘔心瀝血
P 皮之不存 破甑不顧 破鏡重圓 破釜沉舟 破鼓眾人敲
匹夫之勇 拋磚引玉 蓬萊仙境 牝牡鸝黃 平漫屠龍
撲朔迷離 賠了夫人又折兵 鵬程萬里 披荊斬棘 貧賤之交.知人不易
剖腹藏珠 片言折獄
Q 竊符救趙 奇貨可居 歧路亡羊 騎鶴上揚州 騎虎難下
千慮一得 千變萬化 千金買骨 千里姻緣一線牽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齊大非偶 齊眉舉案 杞人憂天 取而代之 黔驢技窮
欺世盜名 請君入瓮 錢可通神 巧取豪奪 強弩之末
罄竹難書 七擒七縱 七步之才 曲高和寡 曲突徙薪
秦鏡高懸 青出於藍 千里送鵝毛 起死回生
R 人浮於事 人面桃花 人人自危 人琴俱亡 人給家足
人心如面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言可畏 人自為戰 人棄我取
入木三分 入吾彀中 如椽之筆 如火如荼 如嚼雞肋
如坐針氈 繞梁三日 讓棗推梨 如魚得水 人不要臉鬼都害怕
人傑地靈
S 三寸之舌 三人成虎 三紙無驢 三令五申 三生有幸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三折其肱 三句不離本行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山雞舞鏡 殺雞嚇猴 殺雞焉用牛刀 殺彘教子 塞翁失馬
桑榆 桑梓 桑中之約 桑林禱雨 視死如歸
始作俑者 市道之交 勢如破竹 實事求是 十行俱下
食言而肥世外桃源 拾人牙慧 食不甘味 司空見慣 屍位素餐
四面楚歌 四體不勤 五穀不分 死有餘辜 水深火熱 死不瞑目
死無葬身之地 死諸葛逼走活仲達 盛氣凌人 賞罰分明 上下其手
生靈塗炭 水滴石穿 少見多怪 捨本逐末 束之高閣
失斧疑鄰 什襲而藏 受寵若驚 守株待兔 熟能生巧
身無可擊 樹倒猢猻散 神機妙算 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三顧茅廬
三思而行 生死存亡 始終不渝 士別三日 四分五裂
死灰復燃 身在曹營心在漢 上行下效 捨得一身剮 ,敢把皇帝拉下馬
T 天下無雙 天涯海角 天衣無縫 天花亂墜 天奪之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滿天下 桃園結義 銅鈿眼裡翻跟頭 桐葉封弟
推心置腹 同流合污 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 圖窮匕現 投鼠忌器
投鞭斷流 探驪得珠 螳臂當車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談虎色變
貪小失大 痛飲黃龍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屠龍之技 退避三舍
天經地義 鐵杵磨針 投筆從戎 推 敲 彈冠相慶
W 妄自尊大 網開三面 望洋興嘆 望梅止渴 望塵莫及
完壁歸趙 圍魏救趙 危如累卵 畏首畏尾 為虎作倀
聞雞起舞 聞一知十 問道於盲 問一得三 玩物喪志
亡戟得矛 五車八斗 五十步笑百步 誤付洪喬 物以類聚
無巧不成書 卧薪嘗膽 外強中干 只許州官放火 不許百姓點燈 亡羊補牢
未雨綢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吳牛喘月
X 徙宅忘妻 先發制人 相煎太急 心腹之患 洗耳恭聽
胸有成竹 縣官不如現管 小時了了 懸梁刺股
Y 揠苗助長 掩耳盜鈴 晏子使楚 殃及池魚 仰人鼻息
以人為鏡 以火救火 以身試法 貽笑大方 頤指氣使
衣錦還鄉 一鼓作氣 一意孤行 一諾千金 一丘之貉
一箭雙雕 一舉兩得 一鳴驚人 一敗塗地 一木難支
一誤再誤 一飯千金 一發千鈞 一事無成 一字千金
一身是膽 一衣帶水 一狐之腋 一枕黃粱 一網打盡
一暴十寒 一字之師 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 一國三公 一寒如此
一不做、二不休 一言九鼎 一傅眾咻 一問三不知 一廂情願
一知半解 一毛不拔 一代楷模 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 一揮而就
因勢利導 迎刃而解 猶豫不決 葉公好龍 愚公移山
月下老人 欲速不達 與虎謀皮 遠親不如近鄰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言猶在耳 眼不見為凈 夜郎自大 魚目混珠 庸人自擾
運籌帷幄 鷸蚌相爭 有志者事竟成 遠水不救近火 越俎代庖
以卵擊石 異曲同工 言歸於好 一目十行 一錢不值
一日千里 一絲不苟 一竅不通 因人成事*三寸之舌 月懷一雞
運斤成風 郢書燕說 約法三章
Z 曾子殺彘 紙上談兵 志在四方 自相矛盾 知難而退
至死不悟 指鹿為馬 知已知彼 智者千慮 炙手可熱
作威作福 作繭自縛 左提右挈 縱虎歸山 眾志成城
擲地金聲 鄭人買履 鄭衛之音 朝三暮四 作壁上觀
左右逢源 助紂為虐 只要銅鈿,不要面孔 爭先恐後 債台高築
置之度外 沾沾自喜 坐懷不亂 枕戈待旦 專心致志
知子莫如父 織錦迴文 中飽私囊 做賊偷針起 眾叛親離
走馬看花 中流砥柱 臧倉小人 臧轂亡羊 紙 醉 金 迷

Ⅷ 過門不入有什麼典故

是遠古傳說中大禹治水是的故事。

《孟子·滕文公上》載,「禹疏九河……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

Ⅸ 典故「過門不入」的出處

過門不入
典故抄
典故
禹是鯀的兒子襲。堯命鯀治水,鯀的治水方法不對頭,水來土掩,積土阻水,結果失敗。鯀因此而被處死。堯讓位給舜以後,舜命禹繼續治水。禹接受父親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經過整整十三年,終於制服了洪水。

禹為了治水,幾次到過家鄉,而且曾經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還聽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沒有時間進去看看。禹說:"時間寶貴,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陰,也要愛惜!"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後來一直被人們所傳頌。
題名: 過門不入
所屬朝代: 夏代
拼音: gùo mén bǜ rǜ
出處
《列子·楊朱》:禹……過門不入,身體偏枯,手足胼胝。

Ⅹ 只要名,不要故事的歷史成語

退避三舍 洛陽紙貴 草木皆兵 按圖索驥 後來居上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請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寒而慄
不學無術 雞鳴狗盜 勢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樑上君子 脫穎而出
嗟來之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精衛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過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門可羅雀 寸草春輝 天衣無縫 不名一錢
未雨綢繆 出爾反爾 樂極生悲 樂不思蜀 禮賢下士 對牛彈琴 曲高和寡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囫圇吞棗 投筆從戎 敝帚自珍 餘音繞梁
杯弓蛇影 畫龍點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氣 誇父逐日
拋磚引玉 圍魏救趙 過門不入 曲突徙薪 投鞭斷流 為虎作倀 一衣帶水
推敲 車載斗量 分道揚鑣 開卷有益 天經地義 井底之蛙 馬革裹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