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採薇人典故

採薇人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21 11:10:05

㈠ <<商亡正採薇>>中的典故

商朝亡了,伯夷、叔齊二人不吃周粟,甘願採薇來吃,終於餓死。

《史記·伯夷回、叔齊列答傳》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是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按:可是周薇?不食周粟,也不應食周薇呀?!)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諸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㈡ 採薇講的是什麼

伯夷叔齊的典故:伯夷叔齊是商代小國孤竹國的公子,他們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後決內定不吃周朝容的糧食,在首陽山上採摘薇菜充飢,最後餓死在首陽山。

《詩經》里的《採薇》:選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寫一位被遣戍邊的兵士從出徵到回家的詩歌,開頭四句是「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是名句

魯迅《故事新編》里的《採薇》:創作於1935年12月,故事取材於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齊二人不食周粟的故事,小說《採薇》中的主人公叔齊和伯夷很明顯是以他們為原型,不過魯迅把他們用在小說中不是取他們的骨氣,而是用他們的不知變通來諷刺世人,他們認為周攻入商滅了紂王是改了文王的規矩,便決定不吃周家的糧食而去山上採薇草吃,最後知道薇草也是周朝的,便也不吃,直至餓死……

同時還有一首歌也叫《採薇》

㈢ 詩經 採薇 寫一個什麼故事

陌語哲乎 :你好來。
《詩經 小雅 鹿鳴源之什 採薇》:
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飢又渴;戍卒正採薇充飢。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採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在藝術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

㈣ 典故,行採薇是什麼意思

釋義
採集野生豌豆苗
典故
《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陷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
古詩詞例句
孟郊《感懷》(之五):「舉才天道信,首陽誰採薇.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後來也表現堅守節操.文天祥《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飢死真吾志,夢中行採薇.」 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四句,是詩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這兩組疊詞,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態、大雪的飛舞飄揚描繪得十分肯體、生動,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這一徵人的內心世界.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玁(xiǎn)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盬(gǔ)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1)薇:豆科野豌豆屬的一種,學名救荒野豌豆,現在叫大巢菜,種子、莖、葉均可食用.(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3)止:句末助詞.(4)曰:句首、句中助詞,無實意.(5)莫:通「暮」,也讀作「暮」.本文指年末.(6)靡(mǐ):室靡家,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無.室,與「家」義同.(7)不遑(huáng):不暇.遑,閑暇.(8)啟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啟,跪、跪坐.居,安坐、安居.(9)玁(xiǎn)狁(yǔn):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10)柔:「柔」比「作」更進一步生長.(11)烈烈:熾烈,形容憂心如焚.(12)載(zài)飢載渴:則飢則渴、又飢又渴.載……載……,即又……又…….(13)戍(shù):防守,這里指防守的地點.(14)聘(pìn):問,謂問候.(15)剛:堅硬.(16)陽:十月為陽.今猶言「十月小陽春」.(17)靡:無.(18)盬(gǔ):止息,了結.(19)啟處:休整,休息.(20)孔:甚,很.(21)疚:病,苦痛.(22)不來:不歸.來,回家.(23)常:常棣(棠棣),既扶移,植物名.(24)路:假作「輅」,大車.斯何,猶言維何.(25)君子:指將帥.(26)小人:指士兵.(27)戎(róng):車,兵車.(28)牡(mǔ):雄馬.(29)業業:高大的樣子.(30)定居:猶言安居.(31)捷:勝利.謂接戰、交戰.一說,捷,邪出,指改道行軍.此句意謂,一月多次行軍.(32)騤(kuí):雄強,威武.這里的騤騤是指馬強壯的意思.(33)腓(féi):庇護,掩護.(34)翼翼:安閑貌.謂馬訓練有素.(35)弭(mǐ):弓的一種,其兩端飾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魚服,魚皮製的箭袋.(36)日戒:日日警惕戒備.(37)棘(jí):急.孔棘,很緊急.(38)昔:從前,文中指出征時.(39)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40)思:用在句末,沒有實在意義雨:音同玉,為 「下」 的意思.(41)霏(fēi)霏:雪花紛落的樣子.(42)遲遲:遲緩的樣子.(43)往:當初從軍.譯文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冒出了芽尖.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又到了殘年.有家等於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玁狁打仗.沒有時間安居休息,都是為了和玁狁打仗.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多麼鮮嫩.說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麼憂悶.憂悶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燒,飢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方還不安定,沒有人可委託去打聽家裡的消息.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已經又老又硬.說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陽春.征役沒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麼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那盛開著的是什麼花?是棠棣花.那駛過的是什麼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從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裡敢安然住下?一個月就多次打仗.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而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怎麼能不每天戒備呢?玁狁之難很緊急啊.想起我離家的時候,楊柳依依隨風飄飛.如今我在歸鄉的途中,紛紛揚揚的雪花漫天.路途泥濘步履艱難,飢渴交加滿身疲憊.我的心是多麼凄涼悲傷,滿心的傷痛又有誰能體會!

㈤ 詩經·採薇的背後故事!!!!!!!!!!!!!!!!!!!!!!!!!!!!!!!!!!!!!!!!!!!!

詩經·採薇 詩經 採薇 shī jīng cǎi wēi
(原文)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譯文:
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於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閑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
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裡憂悶多牽掛。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飢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書信託誰捎回家!
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杈枒。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閑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什麼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麼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駕起兵車要出戰,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飢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詩經·採薇賞析(節選)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yù)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雨:下的意思
(譯文)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
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注釋)
昔:從前。
矣:語氣助詞
依依:形容樹枝柔弱,隨風搖擺的樣子。
思:語氣助詞。
霏霏:雪花飛舞的樣子。
賞析一:
這是詩經里一個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出門時是春天,楊樹柳樹依依飄揚,而回來時已經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當兒,他經歷了什麼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賞析二:
《採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於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後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從《採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全詩分三章,前三章疊出,以採薇起興寫薇由作而柔而剛,而戍役軍士遠別家鄉,歷久不歸,思鄉之情,憂心不已!作者寫道:山薇啊,你發芽了,出生了,我們總該回家了吧!但轉眼又是一年,我們都顧不上家室,這卻是為何呢?為了獫狁入侵之故,我們連好好坐上一會兒也來不及,也是為了獫狁之故。我們需要攻戰!又到了採薇的時候,薇葉長大了,枝葉柔嫩,這下總該回家了吧!心裡的憂傷如此熾烈,為戰事奔波,我們戍期未定,誰難替我們帶回家信!山薇長得粗壯剛健了,這下該回家了吧!已是陽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沒完,還沒法閑暇,憂傷的心情好不痛苦,卻無人相慰勞!四、五兩章是寫邊關戰事繁忙、緊張:那盛開的花是什麼?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興,喻出征軍伍車馬服飾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麼?那是將士的軍車,兵車既已駕起,戰馬高大雄健,戰事頻繁,軍隊又要遷徙,豈敢定居?駕著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馬,軍將們坐在戰車上,步兵們蔽依車後,戰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魚皮箭袋時時佩在身邊,獫狁的侵戰如此強大猖狂,馬能不日日加強戒備?這兩章寫的是獫狁的匈悍而周家軍隊盛大的軍威,紀律嚴正,卒伍精強。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艱辛而緊張的,這些都是作者用寫實的筆法來寫的。第六章則筆鋒一轉,寫出徵人在還鄉路上飽受飢寒,痛定思痛的哀傷心情:想起出征之時,那依依楊柳,枝茂葉盛,而此時風雪歸程,路遠,天寒,又飢,又渴,可謂十分狼狽而又凄苦。晉人謝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在文學史上影響極大。常為後世文人反復吟唱、仿效。由於《詩經》素以渾厚、質朴著稱,這類如此凄婉動人的作品確屬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詩經》抒情作品的一個典範而為歷代文學家所稱頌。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家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戊役,守衛中國,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於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託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裡卻是思歸的情愫,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並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朴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從寫作上看,它和詩經的許多作品一樣用以薇起興的手法,加上章法、詞法上重沓疊奏,使內容和情趣都得以層層鋪出,漸漸深化,也增強了作品的音樂美和節奏感。全詩有記敘,有議論,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寫,搭配錯落有致,又十分妥貼,因此《採薇》一篇確是《詩經》中最好的篇章之一。(姜亮夫)
(作者介紹)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編纂成書,據說是由儒家創始人孔子編定的。《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詩經》所錄詩歌多來自民間,據說,周朝設有專門的采詩官,採集民歌,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詩經》中大部分詩歌都出於此。另一部分則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現之詩,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其中,部分詩歌曾有人考證其作者,有臆斷者,有有理有據者,不過不很重要。至於《詩經》編撰者,有以為周公者,現在看來無法成立。另有孔子刪詩的說法,也沒有說服力。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葉,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漢時,先有魯、齊、韓三家時,立於學官,後有《毛詩》。《毛詩》盛行後,齊、魯韓三家詩先後亡佚。歷代解《詩經》者頗多,較好的有宋朱熹《詩集傳》、清王夫之《詩經俾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慊《詩三家義集疏》等。
《詩經》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詩經》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東到山東,南到江漢流域。
成書過程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鴞》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
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的說法:
王官采詩
《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孔子刪詩
這種說法見於《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准編選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詩經》。
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體例分類
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風、雅、頌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贊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毛詩序
西漢初年,傳授詩經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魯國人申公,一是齊國人轅固,一是燕國人韓嬰。但是這三家著作除《韓詩外傳》,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詩。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詩序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古人做詩、寫文章用典都愛用裡面的解釋。
評價與影響
《詩經》對中國的文學史、政治、語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於《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於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後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至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古代,《詩經》還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外交,經常用歌詩或奏詩的方法來表達一些不想說或難以言喻的話,類似於現在的外交辭令。
詩經開啟了中國數千年來文學的先河,亦開創了中國多年以現實主義為主的文學作品。
現在對詩經的研究更多用來考察古今音韻的不同,或者用來研究上古時期的歷史。而古今研究《詩經》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棟。

㈥ 「採薇」的典故一般認為有三種含義,這三種含義分別是什麼

1.挖野菜
2.隱居。
3.節操高尚

㈦ 採薇是什麼典故

《詩經》中的詩詞.《採薇》是一首寫一位被遣戍邊的兵士從出徵到回家的詩歌. 典故 《內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容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陷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

㈧ 長歌懷採薇是什麼典故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出自唐代詩人王績的《野望》。「採薇」出專自詩經典故,相傳周武王滅屬商後,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採薇而食,最後餓死。因此古代「採薇」代指隱居生活,而並非建功立業的抱負。

原文:《野望》

唐朝,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白話文:

傍黃昏的時候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每棵樹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都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放牧的人驅趕著牛群回家,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各自隨願而歸。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8)採薇人典故擴展閱讀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㈨ 詩經 採薇故事,全文

原文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歲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http://tieba..com/f?kz=66068602
魯迅先生的新編故事

賞析:

《採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於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後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從《採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全詩分三章,前三章疊出,以採薇起興寫薇由作而柔而剛,而戍役軍士遠別家鄉,歷久不歸,思鄉之情,憂心不已!作者寫道:山薇啊,你發芽了,出生了,我們總該回家了吧!但轉眼又是一年,我們都顧不上家室,這卻是為何呢?為了獫狁入侵之故,我們連好好坐上一會兒也來不及,也是為了獫狁之故。我們需要攻戰!又到了採薇的時候,薇葉長大了,枝葉柔嫩,這下總該回家了吧!心裡的憂傷如此熾烈,為戰事奔波,我們戍期未定,誰難替我們帶回家信!山薇長得粗壯剛健了,這下該回家了吧!已是陽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沒完,還沒法閑暇,憂傷的心情好不痛苦,卻無人相慰勞!四、五兩章是寫邊關戰事繁忙、緊張:那盛開的花是什麼?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興,喻出征軍伍車馬服飾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麼?那是將士的軍車,兵車既已駕起,戰馬高大雄健,戰事頻繁,軍隊又要遷徙,豈敢定居?駕著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馬,軍將們坐在戰車上,步兵們蔽依車後,戰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魚皮箭袋時時佩在身邊,獫狁的侵戰如此強大猖狂,馬能不日日加強戒備?這兩章寫的是獫狁的匈悍而周家軍隊盛大的軍威,紀律嚴正,卒伍精強。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艱辛而緊張的,這些都是作者用寫實的筆法來寫的。第六章則筆鋒一轉,寫出徵人在還鄉路上飽受飢寒,痛定思痛的哀傷心情:想起出征之時,那依依楊柳,枝茂葉盛,而此時風雪歸程,路遠,天寒,又飢,又渴,可謂十分狼狽而又凄苦。晉人謝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在文學史上影響極大。常為後世文人反復吟唱、仿效。由於《詩經》素以渾厚、質朴著稱,這類如此凄婉動人的作品確屬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詩經》抒情作品的一個典範而為歷代文學家所稱頌。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家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戊役,守衛中國,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於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託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裡卻是思歸的情愫,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並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朴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從寫作上看,它和詩經的許多作品一樣用以薇起興的手法,加上章法、詞法上重沓疊奏,使內容和情趣都得以層層鋪出,漸漸深化,也增強了作品的音樂美和節奏感。全詩有記敘,有議論,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寫,搭配錯落有致,又十分妥貼,因此《採薇》一篇確是《詩經》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㈩ 伯夷、叔齊採薇是怎麼個典故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要立叔齊為國君。孤竹君死後,叔齊欲禪專讓伯屬夷,伯夷說:「這是父命啊」。於是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位,也逃脫了。人們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即位。伯夷和叔齊聽說西伯昌樂於贍養老人,於是便投奔他而去。不想,西伯昌已經死了,伯夷和叔齊到了那裡,正是西伯昌的兒子武王將東伐殷紂,伯夷和叔齊拉住了武王的馬韁阻止,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的隨從上前要殺他們,太公呂尚立即上前阻止說:「此義人也。」並攙扶他們離去。武王平定了商紂,天下歸順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齊認為這是恥辱,仍堅持操守,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靠採集野菜蟲飢,臨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與嗟徂兮,命之哀矣。」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