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典故
㈠ 關於千里馬與伯樂的類似典故麻煩各位大哥大姐指點下
雜說四
【題解】
本文選自《韓昌黎集·雜說》,題一作《馬說》。本文題從通行古文選本。全文採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揭示深刻社會問題。說乃一種文體。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馬也!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資治通鑒·唐紀八》
(唐)太宗令封德彝①舉賢,久無所舉②。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③者,豈借人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注:①封德彝,名倫。初事隋,太宗時,累拜尚書右僕射,即尚書省長官。②舉,薦舉,舉賢。③致治,極善治理。
釋文:
唐太宗要求封德彝推薦有德行的人才,很長時間不見他推舉一人。太宗責怪下來,封德彝回答說:「不是我沒有盡到責任,如今實在是很難發現特別有能力的人才呀!」太宗說:「君子用人如同使用器物那樣,是使用各自的長處。古代能治理國家繁榮富強的君主,豈是借用了上幾代的人才嗎?問題在於我們沒有發現人才的本領,怎麼可以冤枉當今整整一代人呢?」
拾得:
古人說得好,千里馬常有,而善於發現千里馬的伯樂並不常有。發現人才,並不容易,既要求熟悉業務,又要求具有眼力;而發現了人才,能夠積極推薦出來,更是不容易,需要出自公心,高度負責。歷史上,如鮑叔牙向齊桓公力薦管仲,謝安、郗超為拒苻堅入侵共推謝玄,確是有遠見有膽識。這樣的人畢竟不多,如封德彝者,卻不少見。他們不去發現人才,也不盡心培養人才,每每拿所謂極少遇到理想的人才為借口,推卸自己應負的責任。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也著實埋沒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嚴格地說,類似封德彝這樣的人,應該譴責為歷史的罪人。
㈡ 歷史上 關於伯樂和千里馬的小故事 一定要很短……
一、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
春秋時秦國人伯樂,路上遇到一匹千里馬駕著裝鹽的版車爬太行山,它的膝蓋折斷權皮膚也潰爛了,被鞭打著爬到山路的中間,再也上不去了。伯樂從車上跳下來,抱住它痛哭,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給它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嘆了一口氣,又昂起頭高聲嘶叫,它知道伯樂是自己的知己。
二、故事的寓意
告誡君主當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就不僅要善於發現人才和恰當地使用人才,還要用伯樂愛護千里馬那種特殊的感情去理解和珍惜人才。
(2)伯樂典故擴展閱讀
「伯樂和千里馬」的相關成語:伯樂相馬
拼音:bó lè xiàng mǎ
意思是:比喻善於識別人才,愛惜人才。
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
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主語、賓語,指文字技巧。
例句:領導者應該具有伯樂相馬的品格,才能使團隊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㈢ 為什麼千里馬指人才,伯樂指能賞識人才的人,出自哪個典故
相傳古時候人們把上天管馬的天神叫作伯樂,春秋戰國時,楚國一撈鹽工孫版陽,對馬的研權究非常出色,一日於路見瘦馬馱鹽,不堪重負,難以上坡,乃出資購之,精心養護,不出數月,此馬驃肥體壯,神駿非凡,各國盛傳伯樂美名。後,又為秦穆公尋找到千里馬,為穆公征戰六國、稱霸西戎,立正汗馬功勞,後人遂以伯樂名之。
㈣ 想知道一下「伯樂「的典故
有人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幣,人莫知之。
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專三旦立於幣,屬人莫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費。
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有個賣駿馬的人,在市場站了三天,也沒有人知道他賣駿馬。於是此人去見伯樂,說,在下有駿馬想賣,一直在市場等了三天,沒人問價,希望先生繞馬觀察,將離去時回頭眷顧它,我願奉上一天的工錢。伯樂於是就繞馬觀察,將離去時回頭眷顧馬,一天內馬價漲成從前的十倍。
㈤ 伯樂和馬的典故
有匹千里馬老了,拉著鹽車來到太行山。它吃力地伸著蹄子,彎著膝蓋向前回走,尾巴下垂,腳掌也答爛了,涎水灑在地上,渾身汗水直流,拉到半山坡便走不動了,駕著車轅不能繼續上山。
正巧伯樂遇到了,他趕忙下了車,撫著這匹馬心疼地哭起來,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蓋在它身上。
這時,千里馬低著頭噴著鼻子,仰起頭長鳴了一陣,宏亮的聲音直達天際,好像是從鍾磐之類樂器發出的聲音一樣。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感到伯樂是它的知己呀!
寓意:千里馬最難遇的是伯樂,人才最難遇的是知音。
㈥ 寶馬與伯樂的典故
伯樂本名孫陽,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一說他乃趙簡子御者,善相馬,字子良內,又稱王良。他是古代春秋容時期郜國(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伯樂經過多年的實踐、長期的潛心研究,取得豐富的相馬經驗後,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整理。他搜求資料,反復推敲,終於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書中有圖有文,圖文並茂。《伯樂相馬經》長期被相馬者奉為經典,在隋唐時代影響較大。伯樂精通獸醫,以其名而命名的獸醫第一部針灸書《伯樂針經》,為民間獸醫用針之重要依據。《伯樂針經》的出現,標志著家畜針灸學的形成。伯樂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在做好相馬、薦馬工作外,還為秦國舉薦了九方皋這樣的能人賢士,傳為歷史佳話。
㈦ 我不殺伯樂,伯樂因我而死,出自哪個典故
應該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世說新語》載,公元322年,晉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亂,其弟王導及家族受牽連,為了請罪一大早王導帶著王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等候皇上發落。這時周靑進宮,王導希望周靑能替他說些好話,便小聲對他說:「伯仁(周靑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結果周靑就當沒聽見,昂首走進宮去。等他從宮里出來,已經喝得暈乎乎的,王導和他招呼,他還是不理不睬,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賊子,取個斗大金印……」
後來王敦總攬朝政,要收拾周靑遂詢問王導:「周靑也算是個人才,是不是給個官當當?」連問了幾次,王導因想起周靑曾在宮門口不幫自己的事就一直都沉默不語。王敦見他這樣就眼中凶光一閃:「如果不配為官,那麼應該殺掉!」王導還是沉默。於是,周靑被王敦殺害。
後來,王導有一次在整理中書省的文件時,才發現周靑極力維護自己為自己辯白的奏章。又聽說了那天自己跪在宮門時,周靑一進宮就激烈地維護王家全家,只不過沒有在自己面前表示出來而已。聯想到自己卻在能救活他的時候沒有伸手相救,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兒子們說:「我雖不殺伯仁,但是伯仁卻因我而死。幽明之中,負此良友呀!」這就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的來歷。
㈧ 伯樂的典故詮釋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干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糊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飼)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飼)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㈨ 你不殺伯樂,伯樂卻因你而死。是什麼典故
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謝謝,你那是後起說法,具體如下:
「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這句話是東晉晉元帝時期的王導的名言。王導時任司空,行政級別相當於今天的3級公務員,即大至相當於副總理級別。而「伯仁」 是另一個人,姓周名yi(左豈右頁),字伯仁。周伯仁時任尚書,行政級別相當於今天的3—4級公務員,大至相當於國務委員或某部部長。
話說王氏當時也是一個豪門大族,王導的一個親兄弟叫王敦,時任江州牧(大致相當於武漢軍區司令員),兼荊州刺史(大致相當於湖北省省長)。在祖逖死後,王敦自恃文韜武略無人能敵,牛皮哄哄,很不買朝庭的賬,不僅對中央的命令陽奉陰違,而且偶爾還直接跟中央對著干。晉元帝很是惱火。此時晉元帝寵信劉槐刁協兩個人,對這兩個人言聽計從。王敦自認為水平高過劉槐刁協,卻偏不重用,大為光火,於是起兵造反,兩萬精兵,從武漢直撲南京,晉朝中央大驚。
此時劉槐向晉元帝建議,將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員一律殺光。晉元帝不知如何考慮的,並未答應。即便如此,王導聽了,也大為驚恐。於是王導帶著有官職的宗族子弟二十幾個人,親自到晉元帝前哭訴,說家門不幸,出了王敦這個叛臣逆子,但是我們一心為公,絕對忠於陛下。不僅如此,此後每天,王導都帶著這二十幾個人,到中央辦公室門口站著,以示清白,沒有通敵。
有一天早晨,王導他們正站著的時候,晉元帝宣周伯仁進見,周伯仁大搖大擺從王導他們面前經過。王導見了,大聲叫道:「伯仁,我家幾百口人,請您多關心啊!」熟料那周伯仁理也不理,抬頭挺胸就進去了。周伯仁見了晉元帝,極力替王導開脫,說王導一向忠心,絕對不會跟王敦一起造反。晉元帝覺得有理,就留周伯仁陪自己一起吃飯。周伯仁一向好酒,喝得稀里糊塗,這才告辭出來。此時王導他們不知裡面情況怎麼樣,還一直在外面站著呢。見周伯仁出來了,又低聲下氣,連叫「伯仁,伯仁」,結果周伯仁正眼沒瞧他們,搖搖晃晃就回家了。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摺,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
王導見周伯仁如此表現,那個氣啊,就甭提了,不僅如此,更懷疑周伯仁向晉元帝說了自己的壞話了呢。於是心裡暗恨周伯仁。
卻說王敦確實有兩下子,二萬精兵打得劉槐幾萬大軍潰不成行,一路直逼,三下五除二就佔了南京外城了。晉元帝一看不好,一邊連忙打發劉槐刁協逃跑,一邊又忙著對王敦封官許願。總而言之,王敦做了大官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相當於國務院總理,兼中央軍委主席,兼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組部長,兼武漢軍區司令員,兼胡北省省長。
到此,王敦當然要大開殺戮了,對那些平時跟自己關系不好的,一律殺的殺貶的貶。周伯仁也不例外。當然要殺。但是周伯仁當時是兩大才子之一啊,很有名望,王敦的堂弟王彬痛哭流涕,勸王敦不要殺周伯仁,王敦看了王導一眼,王導一聲不吭。於是王敦大手一揮,殺!於是周伯仁人頭落地。
第二天,王導當然可以直入朝庭了,於是王導神氣活現地去中直機關轉了一圈,突然在檯子上發現了周伯仁給晉元帝的上書,這才發現周伯仁感情是外示無情,其實內里很是為王導開脫罪名的。於是王導拿著周伯元的表書,痛哭道:「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殺,幽冥中負此良友了。」 回答:2008-02-21 09:01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謝謝 共0條評論... 喝大肚子茶━減肥!每天2杯茶,7天大肚子喝癟了,遠離三高,防失眠、便秘!打呼嚕—警惕猝死止鼾器止鼾,效果好,生物科技新成果!體外止鼾,輕松告別打呼嚕耳鳴理療措施遠離耳聾專家提示重視耳鳴遠離耳聾,耳鳴理療措施讓你遠離耳聾!
其它回答 共1條回答評論 ┆ 舉報
Brian
[學者] 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這句話是東晉晉元帝時期的王導的名言。王導時任司空,行政級別相當於今天的3級公務員,即大至相當於副總理級別。而「伯仁」是另一個人,姓周名yi(左豈右頁),字伯仁。周伯仁時任尚書,行政級別相當於今天的3—4級公務員,大至相當於國務委員或某部部長。
話說王氏當時也是一個豪門大族,王導的一個親兄弟叫王敦,時任江州牧(大致相當於武漢軍區司令員),兼荊州刺史(大致相當於湖北省省長)。在祖逖死後,王敦自恃文韜武略無人能敵,牛皮哄哄,很不買朝庭的賬,不僅對中央的命令陽奉陰違,而且偶爾還直接跟中央對著干。晉元帝很是惱火。此時晉元帝寵信劉槐刁協兩個人,對這兩個人言聽計從。王敦自認為水平高過劉槐刁協,卻偏不重用,大為光火,於是起兵造反,兩萬精兵,從武漢直撲南京,晉朝中央大驚。
此時劉槐向晉元帝建議,將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員一律殺光。晉元帝不知如何考慮的,並未答應。即便如此,王導聽了,也大為驚恐。於是王導帶著有官職的宗族子弟二十幾個人,親自到晉元帝前哭訴,說家門不幸,出了王敦這個叛臣逆子,但是我們一心為公,絕對忠於陛下。不僅如此,此後每天,王導都帶著這二十幾個人,到中央辦公室門口站著,以示清白,沒有通敵。
有一天早晨,王導他們正站著的時候,晉元帝宣周伯仁進見,周伯仁大搖大擺從王導他們面前經過。王導見了,大聲叫道:「伯仁,我家幾百口人,請您多關心啊!」熟料那周伯仁理也不理,抬頭挺胸就進去了。周伯仁見了晉元帝,極力替王導開脫,說王導一向忠心,絕對不會跟王敦一起造反。晉元帝覺得有理,就留周伯仁陪自己一起吃飯。周伯仁一向好酒,喝得稀里糊塗,這才告辭出來。此時王導他們不知裡面情況怎麼樣,還一直在外面站著呢。見周伯仁出來了,又低聲下氣,連叫「伯仁,伯仁」,結果周伯仁正眼沒瞧他們,搖搖晃晃就回家了。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摺,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
王導見周伯仁如此表現,那個氣啊,就甭提了,不僅如此,更懷疑周伯仁向晉元帝說了自己的壞話了呢。於是心裡暗恨周伯仁。
卻說王敦確實有兩下子,二萬精兵打得劉槐幾萬大軍潰不成行,一路直逼,三下五除二就佔了南京外城了。晉元帝一看不好,一邊連忙打發劉槐刁協逃跑,一邊又忙著對王敦封官許願。總而言之,王敦做了大官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相當於國務院總理,兼中央軍委主席,兼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組部長,兼武漢軍區司令員,兼胡北省省長。
到此,王敦當然要大開殺戮了,對那些平時跟自己關系不好的,一律殺的殺貶的貶。周伯仁也不例外。當然要殺。但是周伯仁當時是兩大才子之一啊,很有名望,王敦的堂弟王彬痛哭流涕,勸王敦不要殺周伯仁,王敦看了王導一眼,王導一聲不吭。於是王敦大手一揮,殺!於是周伯仁人頭落地。
第二天,王導當然可以直入朝庭了,於是王導神氣活現地去中直機關轉了一圈,突然在檯子上發現了周伯仁給晉元帝的上書,這才發現周伯仁感情是外示無情,其實內里很是為王導開脫罪名的。於是王導拿著周伯元的表書,痛哭道:「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殺,幽冥中負此良友了。」
㈩ 人們常說的伯樂是誰,有關他的典故是什麼
[釋 義] 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
[出 處]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韓愈《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
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干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