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韓城典故
Ⅰ 陝西省韓城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司馬遷祠,這個復是最有名的。推制薦。
明代四合院——黨家村,有很多四合院/牌坊啥的,跟那種喬家大院差不多。
老城區,都是很老的房子和街道,沒有高樓,比較有過去的味道,不過現在在改造中。
文廟,中國第二大的孔廟。有五子登科樹。
王傑故居,闖王李自成行宮,都在老城街道上。
黃河,萬畝荷塘,不過現在看不了了。
象山,山上葬著《保衛延安》的作者。
猴山,風景好交通部方便,我都沒去過,現在可以摘野生棗子。
還有就是梁帶村遺址,夏朝還是商朝的,極具考古價值,去過一次看不懂啥,就博物館一樣。
韓城歡迎你!
Ⅱ 韓城在古代時叫啥
古稱:龍門、夏陽、冀亭
陝西韓城的回歷史沿答革
http://www.hancheng.gov.cn/hcgl/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9
Ⅲ 陝西韓城的名人
韓城是渭南的代管市,歷史名人有司馬遷、王傑、薛國觀
Ⅳ 陝西韓城文化是如何起源的
歷史文化 韓城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歷史人物眾多,文物 古跡薈萃,有「文史之鄉」和「關中文物最韓城」之美譽。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春秋時期趙武、乾隆年間名相王傑、現代著名作家杜鵬程等都誕生在韓城。韓城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82處,館藏文物萬余件,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11處(司馬遷祠墓、大禹廟、魏長城遺址、文廟、黨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廟、法王廟、玉皇後土廟、梁帶村遺址、北營廟)。元、明、清古建築遍布城鄉,其中元代建築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堪稱陝西之最,位於韓城市昝村鎮的普照寺被譽 為陝西元代建築博物院。韓城享有「小北京」之稱,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築保存完整,尤以黨家村最為典型,被國內外專家贊譽為「世界民居之瑰寶」、「人類文明的活化石」。韓城的文化 遺產極為豐富,最具代表性質的有門楣題字、百面鑼鼓、耍神樓、秧歌等。近年來,韓城市依託豐富的文物資源,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馬遷祠墓、中古城和黨家村、北龍門的旅遊格局,並融入了陝西省旅遊東環線。 韓城梁帶村兩周古墓群位於韓城市昝村鎮,距市區7公里。2005年4月,陝西省文物局開始對其進行挖掘。這座古墓群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50米,總面積為33萬平方米,目前卜⑾至街苣乖?95座、車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從去年5月開始發掘以來,K1、M19、M26(M代表「墓」、K代表「坑」)已發掘結束,M27號墓正在清理中。 已發掘的三座大墓陪葬品極其奢華,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獲,大批金、玉、銅、漆、石、鐵器等罕見文物出土,許多都是國內首次發現。特別是M27中隨葬品及其豐富,或年代較早、或保存較好,亦能反映出墓主確定為一代國君。此次發掘墓葬保存完好,且有帶銘銅器,墓地的國別及許多歷史、文化和手工業工藝之謎即將被解開,尤其是古老的芮國的文化內涵、世系、地望等重大問題將逐漸被撩開其神秘面紗。三座大墓出土的銅禮器,特別是鼎、簋、方壺、甑的器形和紋飾,據以往銅禮器年代學研究成果,梁帶村三座大墓的年代為春秋早期。 韓城梁帶村兩周墓地規模較大、級別較高、布局完整、保存較好,歷史上少有被盜,這樣的墓地的發現在我省尚屬首次,在全國也屬罕見。韓城市兩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遺址調查方面,兩周時期的墓葬發掘基本處於空白,而陝西全省同時期的墓地亦發現甚少,所以本次發現的梁帶村兩周之際的高等級貴族墓地,為了解和研究陝西及黃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學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會歷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梁帶村兩周遺址已於今年5月被評為「2005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也將梁帶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城市梁帶村兩周遺址文物陳列館於2009年4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 歷史沿革 韓城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為韓城地域的代稱。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采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周宣王時,秦仲少子康又受封於梁山,是謂梁(伯)國。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為秦穆公所滅,今韓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韓城縣志》載:「韓,候、伯之國也」。 春秋時,晉封韓武子萬於韓原。《博物志》載:「韓,武子采邑」。武子後,獻子厥從封姓為韓氏,當時,晉佔有河西之地與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與晉惠公夷戰於韓,秦敗晉,虜其君,晉獻河西地。周頃王二年春(前617年),晉伐秦,取少梁。 戰國時,周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屬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佔秦繁龐。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分晉地,少梁屬魏。周顯王七年(前362年),秦敗魏於少梁,俘魏相公孫痤,攻取魏繁龐城。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秦與魏戰元里(在今大荔縣境內),斬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為夏陽,置邑。 秦滅六國,夏陽屬內史地。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先後分封三王,董翳被封為翟王,領陝西北部地區。八月,劉邦入關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內史郡之一部分為左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內史更名為左馮翊。夏陽屬之。 新莽時,改夏陽為冀亭,屬列尉大夫治。 東漢時期,光武中興,國都東遷,西京三輔(京兆伊、左馮翊、右扶風)不變,冀亭又復名夏陽,仍屬左馮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陽並入夏陽。 三國時期,魏國雄居中原,夏陽屬魏雍州馮翊郡,晉仍因之。後屬華山郡。 東晉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膚施(今延安)遷居夏陽避羌亂。七年(351),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夏陽屬之。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陽屬華州華山郡。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隸同州武鄉郡。宇文覺廢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陽並入合陽。 隋開皇十八年(598),夏陽自合陽分出,重新設縣,以古韓國改名韓城,屬馮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屬西韓州。八年(625)州治遷韓城,領韓城、合陽、河西三縣。太宗貞觀八年(635)廢州。肅宗乾元元年(758),改韓城為夏陽,隸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韓原縣。 五代後梁時,仍屬河中府。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復名韓城,隸同州。 北宋,隸永興路定國軍馮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將婁宿,自韓城履冰入陝,關中遂沒於金。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年),設禎州,領韓城、合陽二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廢州為縣,二年又復設禎州,縣址遷至今縣城西北二十里土嶺。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撤禎州,改屬同州,縣址遷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韓城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關道。 清初沿用明制,屬西安府同州潼關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為直隸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韓城仍屬之。 辛亥革命後,屬陝西省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初屬黃龍分區。1949年6月改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大荔分區撤銷,改 屬渭南分區。1956年10月,直屬省轄。1959年1月,合陽縣及黃龍白馬灘公社並入韓城。1961年8月,恢復原建置屬,仍渭南專區,1972年3月改專區為地區,韓城仍為轄之。1983年10月國務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縣為市,仍屬渭南地區。1985年2月國務院批准為開放城市。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Ⅳ 戰國時期的陝西省韓城市叫什麼地名
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陝西省韓城市,有三座古老的長城,即韓長城、梁長城、魏長城。
為何在彈丸之地有如此之多的長城呢?這還要從古韓城的歷史談起。大約在三千年前,夏商時期古韓城就設有縣治(《尚書·禹項》黑水西河惟雍州……導河積石至龍門)。到了西周初,武王駕崩,成王年幼,三公輔佐周成王(周公、召公、畢公)。為了周王朝的鞏固,周公於周成王四年,分別把武王的兒子、成王的弟弟等依次分封到邗(今河南魯沁陽市西北)、晉(今山西翼城縣西唐城)、應(今河南魯山縣東)、韓(今陝西韓城市西南)成為諸侯國,爵位都是侯,以屏護周朝王室。《說文解字》:韓,井垣也。地處原上又叫韓原,韓和韓原實指一個地名。爵位是侯,又稱韓侯國。成王十二年,王師、燕師幫助韓侯國建城(詳見《竹書紀年卷七》),《詩經·大雅·韓奕》亦記載:「韓侯受命,王親命之。溥彼韓城,燕師所完。」宋《太平寰宇記》:「隋文帝分合陽,於此置韓城縣,以古韓城為名。」這就是今天的韓城來歷。
公元前1031年,周武王之子的「韓侯」封地,在陝西韓城西南的韓原。為了防止晉國從東北方面的侵擾,韓侯在王師(兄長)和燕師(叔父)的幫助下,沿韓原邊境築長城,史稱韓侯城,即古韓城。這是我國最早為防犯侵略而修築的長城。
韓長城分布在韓城市龍亭、芝陽等鄉鎮,東起黃河邊上的城南村,向西經馬陵庄、東西論功、大鵬、新莊等村落,從清水村跨芝水河谷,朝西北方向經南英村至巍山北麓的西英村,城牆呈弧形,全長約有15公里,是一條宏偉寬厚的長城。城南馬陵庄至龍亭塬段,有城牆遺存約2871米,殘高0.5至2.5米,底寬5米,南距魏長城約120米,幾乎是平行的;馬陵至新莊段,在大鵬村東北,南距魏長城56米處發現有城牆夯土遺跡,高2米,底寬4.5米,向西仍可看到魚脊背形高出地面的土壟;根據城牆製作技術,夯土層及夯窩分析,夯土層薄厚極不均勻,最薄6厘米,最厚18厘米,後來的春秋時期的梁長城和戰國時期的魏長城夯土層均為10厘米左右,相比之下韓長城顯然粗糙,這些都說明它早於春秋戰國時期。
韓長城遺址的發現為韓城的歷史沿革提供了實物佐證,對於確定韓侯的封地韓原的具體位置有著重要的作用。建議「韓長城」應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周晚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秦襄公列為諸侯,賜予岐以西之地。同時還封秦仲最小的兒子,襄公的叔父康於梁國(今陝西韓城市南芝川鎮附近)。宋《通志·氏族略》記載:「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梁山。」
梁國的封地叫梁,少梁是梁國的都城。爵位是伯,因而又稱梁伯國。梁伯康與秦同祖,姓贏氏。梁伯奉行的外交政策先是朝秦,後是親晉。由於他的外交政策不穩定,秦和晉都不信任他,梁伯只好在國內大興土木築城鑿池以防入侵。
梁長城遺址(又稱少梁城遺址)分布在韓城市南芝川、龍亭兩個鄉鎮,城裡包括東、西少梁、城新村、瓦頭、芝北、芝西、芝川、芝東、芝原、城北等十餘個自然村,其都城中心在居水,芝水交匯處的芝川鎮。城牆大體是依川塬地形,用土夯築而成,總長約11公里。南牆在南塬上,呈東西走向,第一段在城北村北,城牆長1650,米殘高2米,厚2.5米,靠牆基外側寬51米,城壕深2米;第二段在芝原村西,城牆長826米,殘高2.7米,厚5米,靠牆基外側寬有43米,與第一段雖隔一條寨子溝,但兩段城牆壕卻連在一條直線上。第三段西牆跨芝水河谷,在瓦頭村西,城牆由低到高依坡而上,長747米,高出地面3.2米,厚7米,外側以溝為城壕。第四段在高門塬上,位於堡安村東,與前段相銜接,城牆長513米,突出地面3.5米,厚4米,在老揚溝兩側的城牆分別長392米和480米,因沿塬邊築牆無城壕。北牆西段與西牆第四段銜接,在賈坡形成西北拐角,長912米,殘高5米,外側以溝為壕,經過居水河谷,延伸到西少梁村(今已不存)。第五段即東段城牆在蘇東塬上城新村以北200米處,城牆長1073米,下基寬20米,頂寬3.5米,高10米,夯土層清晰,保存相當完好。外側距牆基49米處有寬46米,深3.5米的城壕。東靠黃河天險。梁長城雖經2700多年的風雨剝蝕,自然與人為破壞,至今依然屹立在韓原大地上。
Ⅵ 陝西東部的韓城與韓國有什麼歷史淵源嗎當地有什麼景色呢
韓城市位於陝西省東部 韓國有個城市叫:漢城 ! 韓城和韓國沒有一點關系!回
司馬遷祠位於陝西省答韓城市芝川鎮,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韓城諸名勝之冠,據韓城縣志記載:芝水原名陶渠水,相傳漢武帝采靈芝於陶渠水之陽,改名芝水。 司馬遷祠東臨黃河,西枕梁山,始建於西晉永嘉4年。
東西長555米,南北寬229米,面積4.5萬平方米。祠的北側,斷崖壁立,高約一百公尺。在祠前憑高俯視:黃河繞其前芝水漾乎左,西枕梁山之崗,南臨千仞之祠院四周都是用磚砌起的數仞高的朵牆,遠瞻俯瞰,備極雄偉。
Ⅶ 韓城歷史上都有哪些名人
歷史名人:司馬遷、王傑、郝鼎臣、劉蔭樞、薛國觀、趙武、史闕疑
近代名人:史哲(俄語翻譯)、杜鵬程
現代名人:馮遠征(祖籍韓城)
Ⅷ 陝西、韓城有多少年歷史
歷史沿革
韓城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為韓城地域的代稱。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采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周宣王時,秦仲少子康又受封於梁山,是謂梁(伯)國。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為秦穆公所滅,今韓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韓城縣志》載:「韓,候、伯之國也」。
春秋時,晉封韓武子萬於韓原。《博物志》載:「韓,武子采邑」。武子後,獻子厥從封姓為韓氏,當時,晉佔有河西之地與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與晉惠公夷戰於韓,秦敗晉,虜其君,晉獻河西地。周頃王二年春(前617年),晉伐秦,取少梁。
戰國時,周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屬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佔秦繁龐。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分晉地,少梁屬魏。周顯王七年(前362年),秦敗魏於少梁,俘魏相公孫痤,攻取魏繁龐城。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秦與魏戰元里(在今大荔縣境內),斬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為夏陽,置邑。
秦滅六國,夏陽屬內史地。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先後分封三王,董翳被封為翟王,領陝西北部地區。八月,劉邦入關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內史郡之一部分為左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內史更名為左馮翊。夏陽屬之。
新莽時,改夏陽為冀亭,屬列尉大夫治。
東漢時期,光武中興,國都東遷,西京三輔(京兆伊、左馮翊、右扶風不變,冀亭又復名夏陽,仍屬左馮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陽並入夏陽。
三國時期,魏國雄居中原,夏陽屬魏雍州馮翊郡,晉仍因之。後屬華山郡。
東晉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膚施(今延安)遷居夏陽避羌亂。七年(351),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夏陽屬之。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陽屬華州華山郡。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隸同州武鄉郡。宇文覺廢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陽並入合陽。
隋開皇十八年(598),夏陽自合陽分出,重新設縣,以古韓國改名韓城,屬馮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屬西韓州。八年(625)州治遷韓城,領韓城、合陽、河西三縣。太宗貞觀八年(635)廢州。肅宗乾元元年(758),改韓城為夏陽,隸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韓原縣。
五代後梁時,仍屬河中府。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復名韓城,隸同州。
北宋,隸永興路定國軍馮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將婁宿,自韓城履冰入陝,關中遂沒於金。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年),設禎州,領韓城、合陽二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廢州為縣,二年又復設禎州,縣址遷至今縣城西北二十里土嶺。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撤禎州,改屬同州,縣址遷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韓城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關道。
清初沿用明制,屬西安府同州潼關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為直隸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韓城仍屬之。
辛亥革命後,屬陝西省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初屬黃龍分區。1949年6月改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大荔分區撤銷,改 屬渭南分區。1956年10月,直屬省轄。1959年1月,合陽縣及黃龍白馬灘公社並入韓城。1961年8月,恢復原建置屬,仍渭南專區,1972年3月改專區為地區,韓城仍為轄之。1983年10月國務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縣為市,仍屬渭南地區。1985年2月國務院批准為開放城市。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